秦岭山中的军事禁区一日行白居易诗一首

秦岭的诗歌-海达范文网
秦岭的诗歌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秦岭-中国文化的源头
秦岭-中国文化的源头
从李白的《蜀道难》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从王维的《辋川图》到山水田园
诗派,面对秦岭,历代才子或挥笔豪放,书写秦岭的雄浑、奔放,或淡雅、内敛,挥洒自己对秦岭山水的感悟。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现在两本书里,它们分别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称得上是一部千古奇书,有关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是谜。有人推测说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成书于西汉。直到今天,这个谜团也没有解开。
有关记述秦岭的另一部著作《禹贡》的命运与《山海经》相仿,它的成书时间被大致推测为战国时期,在它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中条。
我们在3000多年前《诗经》里就已经提到终南山了,比如描写终南山是“如月之恒”。我们看到汉代的那些其它著作中间,像司马相如他写的那些文学作品中间,那么对秦岭里面的物产、秦岭里面的风景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上世纪1868年9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4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十四个省区,就在秦岭南麓,李希霍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考察工作。他搜集资料、采集化石和岩矿标本、绘制地形图、地质图以及地层剖面图,回国后出
版了著名的地学著作,这就是五卷本的《中国》,从此真正具有地质学意义的秦岭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动全球。
他发现了秦岭山脉附近很多的褶皱、断层,特别是在秦岭山脉中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在当时中国还不知道什么是地质,更不清楚什么是逆掩断层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的单元,这对中国地质构造是很大的影响。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
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创痛中开始形成山脉。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正是两个地质版块的缝合带。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从地质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最终成为隆起在地表的山脉。大地的拼接与伤残产生出无限的丰富与壮美。
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
以它为界线,北边是华北,南边是华南,这两个板块完全是有不同的地质的演化历史。
秦岭的南段是一种构造型态,秦岭北段又是一种构造型态。因此秦岭在中国构造地质的研究位置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
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
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秦岭北侧的支脉—骊山,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带动秦岭抬升的山体断块。从这个具有特别纵深度的断裂伤口中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温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艺术的描绘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贵妃杨玉环在骊山脚下著名的华清池所发生的爱情故事。
秦岭的温泉水洗出了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大唐王朝却从内部开始了腐烂。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果是杨玉环被深爱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却躲进了秦岭山中。伴随着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护佑大唐国君的秦岭又一次为天下人所铭记。
白居易是在秦岭深处的仙游寺写下这首不朽诗篇的。凄美的爱情悲剧和不朽的艺术情怀引发了千古畅想。毛泽东就深感其美,百忙之中寄情书抄了这首长达88行的诗篇。
如果说白居易通过《长恨歌》把对爱情的描写推向了极致,那么,与他同时期
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感慨险山危石的诗句就更是使人叹为观止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大山的高度居然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天上的黄鹤都飞不过去,山中的猿猴也难以攀爬。李白在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诗《蜀道难》中所描述的“有鸟道”的太白,指的就是太白山。
秦岭里面最高的山是太白山,它已经是3767米高了,这是它经过了一段历史剥蚀之后,实际上它的高程可能都是4000米左右。
但是后来随着大概从一万五千年以后到一万年前这一段时间,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气候都在变暖,那么秦岭太白山地区的冰川也不例外??冰川融化以后,把水注入到盆地、洼地里面去,在洼地里面就形成了湖,所以那里面有一系列的这种湖,都是当时和冰川有关系的这些湖。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当然无法了解太白山的地质史,但他却用诗句描述了唐开元年间秦岭深处的所见所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通过李白的诗句可以想象,在绝高的峰岭与澎湃的河流之间,在古木丛林之中,子规啼、悲鸟号、黄鹤飞、猿猱跃、猛兽磨牙、长蛇吮血??篇二:大秦岭解说词八-秦风雅颂
大秦岭解说词八-秦风雅颂.txt我们用一只眼睛看见现实的灰墙,却用另一只眼睛勇敢飞翔,接近梦想。男人喜欢听话的女人,但男人若是喜欢一个女人,就会不知不觉听她的话。 第八集 秦风雅颂
中国古代最早记述秦岭的文字出现在两本书里,它们分别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称得上是一部千古奇书,有关它的作者和成书年代至今都还是谜。有人推测说作者是大禹,然而大禹时代中国还没有文字。有人说它成书于战国时期,也有人说成书于西汉。此后国外学者也介入了探讨,法国人说它可能受到公元前5
世纪印度和伊朗文化的影响,作者也许就是印度或者伊朗人,甚至还有人认为它是古巴比伦人的作品。直到今天,这个谜团也没有解开。
有关记述秦岭的另一部著作《禹贡》的命运与《山海经》相仿,它的成书时间被大致推测为战国时期,在它的文字记述中,中国山脉的布局是一个“三条四列”的系统,其中秦岭被列为中条。
夏金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在3000多年前《诗经》里就已经提到终南山了,比如描写终南山是“如月之恒”。 张晓虹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在《山海经》中把它叫“敦物”,或者叫“终南山”。《史记》中关于秦岭,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岭的时候,称它叫“大阻”。
葛剑雄 复旦大学教授
我们看到汉代的那些其它著作中间,像司马相如他写的那些文学作品中间,那么对秦岭里面的物产、秦岭里面的风景都有很详细的描述。
上世纪1868年9月,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到中国。他用4年时间走遍了中国的十四个省区,就在秦岭南麓,李希霍芬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考察工作。他搜集资料、采集化石和岩矿标本、绘制地形图、地质图以及地层剖面图,回国后出版了著名的地学著作,这就是五卷本的《中国》,从此真正具有地质学意义的秦岭和李希霍芬的名字一起名动全球。 吴凤鸣 中国地质学史委员会顾问、研究员
最后一卷第五卷,是他在考察中自己亲绘的中国的地质图、构造图以及矿产图,非常的详尽??他发现了秦岭山脉附近很多的褶皱、断层,特别是在秦岭山脉中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在当时中国还不知道什么是地质,更不清楚什么是逆掩断层的时候,他就提出了、发现了逆掩断层构造的单元,这对中国地质构造是很大的影响。
秦岭的诞生可以推演到700到1000个百万年之前,那时的地球还处在地老天荒的混沌时期。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相向移动。 大地就是这样在剧烈的创痛中开始形成山脉。长达1600公里的秦岭正是两个地质版块的缝合带。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从地质意义上完成了中国大陆的统一。
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最终成为隆起在地表的山脉。大地的拼接与伤残产生出无限的丰富与壮美。
伴随着地质运动的抬升和塌陷,大小河流在涌动、奔流,生命在毁灭的同时又在诞生。各种植物慢慢地出现在适合生长的地表层上,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
劳秋元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院教授
以它为界线,北边是华北,南边是华南,这两个板块完全是有不同的地质的演化历史。 吴凤鸣 中国地质学史委员会顾问、研究员
秦岭的南段是一种构造型态,秦岭北段又是一种构造型态。因此秦岭在中国构造地质的研究位置十分关键也十分重要。
张国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个具有极大科学价值,又孕育着新的科学发展很多信息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带。
终于,在秦岭山脉出现了蓝田猿人站立的身影。又过了数万年,灞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半坡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那时起,人类文明的曙光在秦岭上空显得格外明亮,色彩斑斓。
人类开始在这个地理版块上围绕秦岭创造自己的历史。旧石器、新石器、陶器、青铜器??伴随着文字的诞生,这部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悲欢离合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秦岭北侧的支脉—骊山,从地质学意义上讲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带动秦岭抬升的山体断块。从这个具有特别纵深度的断裂伤口中流淌而出带有温度的水,我们今天称之为温泉。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艺术的描绘了唐代玄宗皇帝和贵妃杨玉环在骊山脚下著名的华清池所发生的爱情故事。
秦岭的温泉水洗出了杨玉环的国色天香,大唐王朝却从内部开始了腐烂。安史之乱的最终结果是杨玉环被深爱她的唐玄宗勒死在马嵬坡,而唐玄宗本人却躲进了秦岭山中。伴随着白居易的长恨之歌,护佑大唐国君的秦岭又一次为天下人所铭记。
白居易是在秦岭深处的仙游寺写下这首不朽诗篇的。凄美的爱情悲剧和不朽的艺术情怀引发了千古畅想。毛泽东就深感其美,百忙之中寄情书抄了这首长达88行的诗篇。
如果说白居易通过《长恨歌》把对爱情的描写推向了极致,那么,与他同时期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感慨险山危石的诗句就更是使人叹为观止了。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
大山的高度居然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天上的黄鹤都飞不过去,山中的猿猴也难以攀爬。李白在他最为脍炙人口的长诗《蜀道难》中所描述的“有鸟道”的太白,指的就是太白山。
张国伟中国科学院院士
秦岭里面最高的山是太白山,它已经是3767米高了,这是它经过了一段历史剥蚀之后,实际上它的高程可能都是4000米左右。
任国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研究员
但是后来随着大概从一万五千年以后到一万年前这一段时间,全球所有的冰川都在融化,气候都在变暖,那么秦岭太白山地区的冰川也不例外??冰川融化以后,把水注入到盆地、洼地里面去,在洼地里面就形成了湖,所以那里面有一系列的这种湖。都是当时和冰川有关系的这些湖。
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当然无法了解太白山的地质史,但他却用诗句描述了唐开元年间秦岭深处的所见所闻。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月夜,愁空山。
通过李白的诗句可以想象,在绝高的峰岭与澎湃的河流之间,在古木丛林之中,子规啼、悲鸟号、黄鹤飞、猿猱跃、猛兽磨牙、长蛇吮血??
对于远在古代的旅行者李白来说,那确实是一个险象环生、极尽阴森恐怖的旅途;但是今天,对于已经建立起现代生态概念的秦岭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生机盎然、万类自由的巨大生存系统。
根据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近年的统计,在秦岭庞大的山体之内,仅种子植物就有3400多种,
如果加上蕨类、苔藓等植物,总数可以达到3800种之多。而动物学家又统计到,有140多种兽类动物和338种鸟类动物在秦岭山中生息繁衍。
李欣海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我们把世界分成六大动物地理区,中国很独特,占了两个大地理区,一个是东洋区一个是古北区,秦岭恰好在这两大区的交界处,这个意思就是说,秦岭既有东洋界的物种,也有古北界的物种。
常朝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
而且它属于一个北方植物区系和南方植物区系交汇的一个地带,所以它有很多特殊的生境??独叶草还有星叶草,还有比如说珙桐了、银杏,这些都是比较特殊的一些类型,在系统上比较孤立的一些类型,它在咱们秦岭都保存下来了。
康慕谊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
秦地人说无闲草,那就是说几乎这三千多种植物,每一种都有它的用途,那这加起来就是不得了的一个巨大的宝库。
唐代大画家王维的《辋川图》,被历代中国山水画家视为神品。微微酱黄色的岁月痕迹似乎更为王维的水墨笔触增添了许多如梦如幻的幽远和隽永。
王维更是一位大诗人。比他画作影响更大的是他的诗作。苏轼对王维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有谁知道,王维无论诗与画的巅峰之作,都集中出现在秦岭山中一个叫辋川的地方。
与历代才子的人生际遇相仿,王维在学业上顺风顺水,在仕途中却命运坎坷。40岁时,他便倾心秦岭,在辋川住了下来。
同是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对于秦岭的描写,更像是一位匆匆过客,挥笔豪放,而王维面对秦岭的吟诵便是把整个身心与山水融为一体了。
王维的山水诗没有李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奔放,但却澄彻出静,淡雅、内敛,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质以及对山对水的另一番感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在王维的眼中,秦岭的绿色是那么空明而浓郁,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绿色元素,仿佛到了可以溢出水分的地步,让人整个身心受到浸润,绿色在人的眼中甚至到了没有下雨的情况下就可以打湿衣服的地步。
陈允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维他写的诗歌主要是受佛教普罗的影响,什么叫做普罗呢?就是空,什么叫做空我们一般人讲空空如也,什么东西都没有,实际上是不对的。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王维的五言律诗当中喜欢用空字,空山新雨后,空字,空山不见人,也有个空字,波澜动远空,也有空字,我们随便说说就有很多空字。
陈允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它既不是有也不是无,那么是什么东西呢?非有非无,所以你看王维写的诗歌很多都是写这种非有非无的境界。
充满禅意的诗人王维认真地感受着身处秦岭的每一天。他时常和朋友一起泛舟辋川,清茶明月,宁静淡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只有夜静人闲的时候,才能体悟到秦岭春夜的空朦气息,甚至察觉到桂花在夜风中的散落。月亮从空谷升起时,竟然惊醒了山鸟,而山鸟的啼鸣使秦岭的夜色更加有了红尘之外的亘古宁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他就打破了我们那种日常的坐井观天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用种更加圆通的,更加活泼的,更加中道的智慧来把握这个世界,来把握我们人生的顺畅的,或者违逆的境界,也就所谓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维中年以后就厌倦俗尘,信奉佛教了。他独自一人悠然自得地在山中随意游走。当来到河水的源头再也无路可走的时候,他坐了下来,抬起头观看白云悠悠地舒卷。在这寂静的深山里,即便是与人偶然相遇和聊天,也让人是那么的舒心,以至于忘却了回家的时间。 陈允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古代的诗人,他描写自然景色,他的主调就是表现人跟自然这种和谐的关系。王维应该是特别的,李白也是这样,杜甫也是这样。恐怕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一种人跟自然,心、物能够达到和谐的融合,这是一个普遍的追求。
孙琴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那些最壮阔的诗篇,往往跟他壮阔的情怀有关系。像李白、王维、杜甫,这些人一方面他们表现了自然,一方面大自然的高山大川也塑造了他,这是互相影响的。
无论是白居易还是李白、王维,尽管他们熟知秦岭、喜爱山水,尽管他们活跃、落笔如神,毕竟他们生活在距今1600年前的唐代,当年诗人眼中的华清池、太白山以及辋川与今天的现状注定不同。对于现代人来说,全球化的文明进程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几乎是并驾齐驱地飞驰而来。与人类一样,具有着庞大身躯并且一直默默无语的秦岭,同样承受着压力。 高蒙河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教授
人类从诞生以来一直到一万年以前??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很艰苦,茹毛饮血,但他给自然所带来的破坏还是微量的。
理查德·沃特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考察团成员
我们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石器时代,我们需要不断进步,进步和发展是必然的,在近代的工业发展中每个国家都犯过错误,我们需要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以保护环境为主。 常朝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教授
原来秦岭为了砍树专门有林场,林场的任务就是要搞经济要砍树,但现在林场的职能已经转变了,现在搞成不砍要抚育,到处搞这个封山育林区,栽树。
James Leape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
秦岭是一个非常闪亮的例子,它标志着一个省为人类和自然和谐在铺路所做出的努力,保护自然的同时也为今后发展留下了空间。
人与自然究竟应该怎样相处的问题已经越来越频繁与深入的在世界范围内引发思考与行动,貌似突如其来的环境问题应当提醒我们,今天发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应验着早在2500年前就已经从秦岭山中发出的一个古老预言和警号。
位于秦岭北麓的这座山原名叫石楼山,但今天的人们却习惯叫它楼观台。
传说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老子骑着青牛缓缓而来,就是在楼观台向世人讲授了他的著作《道德经》,从此以后这座海拔只有580米的山梁就成为令后人高山仰止的哲学之巅。楼观台也就取代了石楼山的名字而名扬天下。
老子在《道德经》里有这样一段话。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是说“道”是这个宇宙万物衍生的根本规律,“德”是循道而行,之所以被尊重和崇尚,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顺其自然,不加干涉。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兴发万物却不自恃其能,生养万物而不去主宰,这就是最为深厚的
这位老人在如此渺远的年代,就已经告诫人们,不要以万物灵长,万物主宰自居,应当遵循宇宙规律,和自然和谐相处。
不遵循“道”,也就是不遵循宇宙万物衍生规律,那就是失德,失德所导致的结果是这样的: ??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老子》里有一句话叫做:虚怀若谷,如果你这里面装得满满的,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去了,所以“谷”如果失去了“盈”这种本身的功能的话,它就不能够装载东西了,它就枯竭了,不能够吸收东西了;那万物得一以生,如果得不到这种生的功能,生生不息的功能,那它不还是枯竭了吗?没有生命了么?
姜义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所以对大自然的东西,对万事万物内在的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们还是要更多一点的尊重,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
方光华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
我觉得恰恰这也是老子他给我们现代文明所提供的一剂良药,也是一句箴言,让我们好好的去思考,去反思。
秦岭不仅是中国南北方的界山,而且还是南北方地理、气候、资源差异的缔造和分隔者。正因为它庞大而绵长的身躯阻断了南北气流,才有了南雨北雪、南船北马以及南方的阴柔与北方的豪放等等人文差异与文化的多样。秦岭也不仅仅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它还是长江黄河最大支流,汉江和渭河的发源所在。是汉江和渭河把秦岭南北的色彩与气质引向了整个国家版图。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秦岭又是南北方特性资源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境内的众多名山大川中,能够统揽南北方迥异风采于一身,所谓马头看桃花,马尾扫风雪的山脉唯有秦岭。 James Leape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干事
目前秦岭被全世界公认为是自然的天堂,因为有相当多种类的动植物在此自足生存。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
像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美洲的落基山,中国的秦岭,并称地球的三姐妹。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心目中认为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宝山也是世界的宝山。
李利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教授
离开了秦岭,中华文明的历史就可能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
孙琴安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它最强盛的汉唐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秦岭文化直接孕育的。
理查德·沃特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公园考察团成员
如果说要将秦岭和西安其它重要旅游地,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做一比较的话,那么我认为秦岭是更具有潜力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胜地,更是宣传环境保护的一个舞台。 高建群 作家
上苍,给我家的门前赐了一条河,这条河叫渭河,给我家的屋后赐了一座山,这座山叫秦岭。
郝彦伟 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篇三:秦岭资料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
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
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
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可谓山高水长。
秦岭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很早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可推断在100-20万年前,陕南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等说明先民在秦岭地区繁衍生息的历史十分悠久,遍及秦岭地区众多县城的多处原始社会遗址,证实了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相传,尧舜时期,尧封帝喾之子契于商。契即殷商之始祖。夏商时期,在陕南境内的秦岭地区都属于梁州之地。西周和春秋时期,商洛地区就属晋,而汉中、安康属楚。 战国时期,秦岭大多属于秦地。秦汉时期,秦在陕南地区共设12个县,其中位于秦岭地区的就有略阳、凤县、上雒(商洛)和商县等。嘉陵江流域的略阳、凤县,在秦汉两代称嘉陵道,属北都郡,而丹江流域的上雒、商县则是秦王朝的根据地。《史记》、《汉书》中就有“南山檀柘;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山林竹木果实之饶;武都地杂氐羌,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治;楚有汉江川泽山林之饶,或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以及“褒斜材木竹箭之饶”的记载,足以说明秦岭山区当时森林繁盛,而农业种植和捕鱼伐木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从汉末到隋唐统一的300多年间,汉中地区有“后汉,张鲁居汉中,改为汉宁郡,曹操讨平之,复为汉中郡”之说。也就是说,三国鼎立时,汉中地区还是汉中郡。西晋属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在地。唐代设置其为兴元府,洋州和兴州12县,而宋、辽、金时期称为兴元府。安康地区在曹魏平张鲁后,从原汉中分出,设为魏兴郡,县治同汉;晋时魏兴郡仍沿旧治,而永嘉离乱后属东晋,隋唐设金州汉阴郡,宋置金州安康郡,隶属京西南路,县治袭唐。商洛地区秦归内史,汉初至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郡属治变化频繁,但县治沿旧。唐置商州上洛郡。北宋沿唐旧治,隶永兴军路,金属京兆府。
形成秦岭的厚重感,还有一个原因。秦岭不仅分隔了黄河和长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更滋养着自强不息、内敛厚重的黄河文化,凝铸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的气魄和胆识。秦岭的重要,不仅体现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上,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秦岭为中华的文明进程不仅提供了生态屏障,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可以说,秦岭对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发展当中重要的自然生态因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秦岭生态系统和秦岭的大山沉淀了很多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景观,从而使秦岭的生态环境拥有了很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包括距今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距今115万年完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秦岭在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大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和国家在此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等等。这悠久历史赋予陕西掘之不尽、观之不胜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篇四:诗词与渭河文化
诗词与渭河文化(图)
华夏经纬网
字号:小 大
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的密切关系,贾岛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吟唱;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可以想见,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白帆点点、荷苇无边、渔舟唱晚。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于船运的发达,北宋时,渭河流域的造船业兴旺。资料记载,如今眉县的斜峪关曾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宽广的水面,丰饶的物产,充满生机的虫鸣鸟翔,渭河流域呈现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据媒体报道,日,在临潼以北的渭河古河道发现了一只载煤的古沉船,船宽3米,长20米,称得上是古时的一只“巨轮”了。经初步推断,此“巨轮”的年代大约是在宋元以后的明代,其发现真实地印证了渭河船运的历史状况。由于当时渭河水量充沛,不仅长安往下游行船便利,就是逆流而上,也可行舟。民国年间诗人杨景熙有诗云:“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荡轻舟。”说明民国年间,起码渭河的中游,是可以行船的。
有船,就得有渡口,“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之一。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清人朱
集义诗画俱佳,他在《渭阳古渡》的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有河必有桥,渭河之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三年前,随着渡口最后一只渡船的停止摆渡,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永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它以一腔甘乳,浇灌着秦川肥沃的土地。以渭河为主,长安周围还有许多水系环绕。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曾经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自此就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因了渭河及其水系的滋养,千百年来,整个关中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古老的秦川翻动着一幅幅阡陌纵横、牛耕人随的风景画。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渭川田家》中又描绘说:“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岑参的《登总持阁》诗曰:“晴开万景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富饶的秦川历来是诗人吟诵向往的地方。
诗海徜徉,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记载着渭河曾经的美丽以及人水自然的和谐,令今人读来仍是无限向往。遗憾的是,近些年,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却遭受着严重的污染和断流的危险,人们不由得发出了“救救渭河”的呼喊。如今,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治理,渭河西安段的生态工程已经启动,整个渭河的治理规划已经开始。期待不久的将来,渭河流域“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景重现。
历史上的渭河曾经是重要的航道,有过“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怡人景象。
秦穆公十三年,就曾“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输粟济晋救灾,史称“泛舟之役”。此后,历代都以渭河为贡道;汉唐时期,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是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由于渭河与长安的密切关系,贾岛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而近人徐世昌也有“渭水桥边独倚阑,望中原是古长安”的吟唱;温庭筠的《渭上题三首》曰:“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可以想见,当时的渭河真可谓烟波浩荡、白帆点点、荷苇无边、渔舟唱晚。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吟诵过“江南好”的白居易也曾赞渭河“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忍不住也要“偶持一竹竿,悬钓在其旁”了。冷朝阳诗曰:“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
由于船运的发达,北宋时,渭河流域的造船业兴旺。资料记载,如今眉县的斜峪关曾经是北宋时期重要的造船基地,年造木船600多艘。元代王冕《渭河道中》曰:“平地连沧海,孤城带渭河。行人俱汉语,舟子半吴歌。野草惊秋短,鲂鱼出水多。”宽广的水面,丰饶的物产,充满生机的虫鸣鸟翔,渭河流域呈现着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胜景图。据媒体报道,日,在临潼以北的渭河古河道发现了一只载煤的古沉船,船宽3米,长20米,称得上是古时的一只“巨轮”了。经初步推断,此“巨轮”的年代大约是在宋元以后的明代,其发现真实地印证了渭河船运的历史状况。由于当时渭河水量充沛,不仅长安往下游行船便利,就是逆流而上,也可行舟。民国年间诗人杨景熙有诗云:“闲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一帆风顺达千里,东走西安荡轻舟。”说明民国年间,起码渭河的中游,是可以行船的。
有船,就得有渡口,“咸阳古渡”便是渭河的著名景观之一。明代马中锡有诗:“野色茫茫接渭川,百鸥飞进水接天。僧归红叶林间寺,人唤夕阳渡口船。”清人朱集义诗画俱佳,他在《渭阳古渡》的画上题文曰:“轱舟泛泛,渔艇悠悠。黑鳗赤鲤,沉浮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碧波之上。樵士羊肠而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苎斗草,曲唱采莲,助诗家无限精神,是为一景。”有河必有桥,渭河之桥始于咸阳。汉唐时,有渭河三桥:东渭桥,中渭桥,西渭桥。李频在《东渭桥晚眺》中写道:“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及照立,水彻故乡流。”李频的家乡在烟水江南,“秦地有吴舟”道出了水路交往的遥远,也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三年前,随着渡口最后一只渡船的停止摆渡,作为长安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永远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渭河贯穿了整个关中,它以一腔甘乳,浇灌着秦川肥沃的土地。以渭河为主,长安周围还有许多水系环绕。司马相如在他的《子虚赋》中曾经形容长安周边的河流风貌,“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异态”。自此就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因了渭河及其水系的滋养,千百年来,整个关中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物产丰富,是名副其实的“米粮川”。古老的秦川翻动着一幅幅阡陌纵横、牛耕人随的风景画。王维在《渭城曲》中唱道:“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在《渭川田家》中又描绘说:“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岑参的《登总持阁》诗曰:“晴开万景树,愁看五陵烟。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富饶的秦川历来是诗人吟诵向往的地方。
诗海徜徉,难以计数的诗词歌赋记载着渭河曾经的美丽以及人水自然的和谐,令今人读来仍是无限向往。遗憾的是,近些年,哺育过千百万秦川儿女的渭河却遭受着严重的污染和断流的危险,人们不由得发出了“救救渭河”的呼喊。如今,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渭河治理,渭河西安段的生态工程已经启动,整个渭河的治理规划已经开始。期待不久的将来,渭河流域“一河清波,两岸绿色,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的美景重现。
来源:西安晚报篇五:商於古道 诗歌之路
商於古道 诗歌之路
商於(“於”读音wū)为古代地名,在陕西省商洛市境内,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商於古道,因从陕西商州蓝桥一直通到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而得名,全长600华里,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称作“武关道” (武关,新开岭商於古道武关。战国秦楚分界墙),唐时有称为“商山道”或“商州道”的。究竟从何时起始称“商於古道”,不得而知。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南北对立,文化发展殊途。学术上“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文学上“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自隋唐统一,南北双方开始注意借鉴吸收。唐初就有人明确提出南北文学应“各去所短,合其所长”的要求,但宣言终归宣言,这种交流和融合,毕竟是漫长的艰苦的,必须深入社会生活,接近劳动人民,吸收民间文化的丰厚营养,发扬前代和先辈优良的传统精华,加强自身素质素养的学习和提高,方可有成。若是关在小房子里,一味苦思冥想,将是无济于事的。 贞元年间,有一位福建籍诗人欧阳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回程行经蓝关所在的东秦岭,触景生情,写下《题秦岭》一诗,诗曰:“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其中,“北行一步掩南方”一句,真是绝妙成典,将秦岭这个中国地理南北的分界线写得神活灵现。这种实地感受绝不是关在小房子里能空吟出来的。还有李商隐的《商於新开路》一诗中的“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一句,历来评家都认为是李诗中的佳联。这首诗是写贞观七年(公元634年)上洛刺史李西华开商於新路六百里的,当时商於道是沿着丹江河谷北侧开辟出来的新路,多走悬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能见度较低。李商隐的描绘.尽其妙,如其分。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在他的名著《诗品》中,曾着重阐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指出诗的产生是由于客观的感召和刺激在作者心灵上的回应。欧阳詹、李商隐等唐代诗人在商於道上的诗作,正是钟嵘这一文学理论的有力诠释。 长安诗人杜牧的《商山麻涧》诗,一改他此前《题商山四皓庙一绝》和《题武关》中“好语王霸大略”、“喜纵横任侠”的豪迈气概,逐渐显露出工于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才能。这首诗里,云光岚烟笼罩下的山庄,柔桑垂柳掩映下的人家,山村春日黄昏时分,禽兽豕奔归林,鸡牛入巷进栏,老者对酒啜饮,村姑簪花打扮的种种景象,和谐完善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幅丰富新鲜的夕照山庄图。景色气氛淳淡而深厚,简朴而亲切,能给人以历久难忘的印象。最后两句,是写自己常年官差奔波,惆怅迷茫心情的,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诗里表现“惆怅”也不是没有形象,空发议论,而是用“自念尘土计”,“溪边书细沙”的写意手法,生动而准确,又另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杜牧的《商山麻涧》诗这样写的:“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秀眉老父对罇酒,倩袖女儿簪野花。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杜牧是陕西人,如果可以说他是北人向南人学习借鉴的一个范例的话,那么,湖南益阳诗僧齐已的《过商山》中“迭迭迭岚寒,红尘翠里盘”句,又是南人学北的一个重要例证了。诗中连用三个“迭”字作为起首一句,险奇贴切,意即商洛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山脉,都笼罩着岚烟雾气,红尘人家也都是在
苍翠的丛林环绕中的小盆地里安家。所纪所写都是商山道上的实际存在,三个“迭”字,一个“盘”字,又岂是他这个诗僧在南方能见到的?是商洛这块北地给了他这样的灵感和笔触。还有江苏淮安籍诗人赵嘏的《商山道中》一诗,诗云:“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当昼火云生不得,一溪萦作万重愁。”作者是借写商山盛夏五月份的气候状况来抒发自己的愁绪的。五月盛夏的商山,和暖如春,云净如秋,实在是避暑旅游的好去处。深夜时灼热的云彩燃烧不起来,却使它愁得化为一溪清凉的河水。这种深切感受在江南是不能体味到的,因为“五月江南胜似火”,此时“商山好个秋”!可见南北的文化交流,还是须从自身的体察开始。
南北诗风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比如:将诗歌“留题驿梁”、“因题店壁”、“驿传见客”、“前后题名(处)”、“往来酬唱”、举行诗宴,临别赠诗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可以从诗人们在商於道上所写的诗题中明显地看得出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歌,到唐代发展到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整个诗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局面的形成,固然是文学本身不断发展变革创新的结果,更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决定文学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客观历史条件。
唐代采取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造就了大批自耕农,提高了农民的身份地位和生产积极性,为社会经济发展开辟了道路。科举取士在新兴的中下层地主阶级文人面前展开了比较广阔的出路,激发了他们对功名事业的种种打算。这批人生活上、仕途上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和磨炼,对社会情况、百姓生活比魏晋六朝士族特权阶级的上层文人更为熟悉,所以,思想感情、精神面貌也比他们充实、健旺。特别是唐代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学艺术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这些都使诗人们眼界开阔,信心增加,蓬勃向上,积极进取。许多诗人都希望“济苍生”、“安社稷”、“致君尧舜”。国家的强大,鼓舞了他们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局的危机,激越了他们拯物济世的热情;山林的幽静,引发了他们追求闲适的消沉;仕途的不幸,触动了他们感怀伤世的愤懑。所以,在诗作中就呈现出不同风格和追求的差异。唐代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山水田园诗派等等在商於道上的创作实践中都有全面的表现。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0年后),他的好友李灵赴上洛出任刺史,他曾赠诗一首相送,诗题是《送李太史赴上洛》。原诗是:“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驿路飞泉洒,关山落照深。野花开古戎,行客响空林。板屋春多雨,山城昼欲阴。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王维善于描写自然景观的艺术才能,在这首诗中有了出色的表现,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写尽了商於驿路的种种景物。尤其是“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和“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两句,更是气势壮丽宏大,着重纪写商於六百里的宏恢环境,完全是“万里江山从头说”的大手笔。可惜,落句又回到佛家隐士空无寂灭的消极境界中去了。总之,他的这首诗既有陶(渊明)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灵运)诗精工刻画的描写。语言清新洗炼,朴素中又有润泽华采,的确深悟陶诗的“清腴”特色,难怪《东坡志林》说他:“味之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山水诗写得清新自然,朗朗上口的,还有赵嘏的《仙娥驿》:“翠泾衣襟山满楼,竹间溪水绕床流。行人亦羡邮亭吏,生向此中今白头。”前联正面写景之美,尾联则由人衬景,不落俗套。韩偃的《山道中》,同他过去诗作的浓
艳藻饰诗风截然不同,显然商山的峭壁野渡唤起了他作画的激情。原诗是:“云横峭壁水平铺,渡口人家日欲晡。却忆往年看粉本,始知名画有功夫。”点染名画需有功夫,摹写眼前山景却更比绘画还难,诗人造句匠心独到,令人叹服。
作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是伟大的,也是典型的。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同封建权臣们决裂后,结束了他三年的翰林供奉生活,离开长安东下,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商州刺史裴延庆与之交好,留他在商州盘桓数月。大概是当年八九月到郡,翌年春天离开。重阳节时他陪刺史裴延庆等随带衙役登临商州城南、濒临丹水的龟山,约社题咏,饮酒赏菊。宴席上既有胡人吹笛,又有越女弹琴,乐不可支,遂题《九日龟山登高》诗一首。诗中他借酒吟道:“赤鲤涌琴高,白龟道水夷。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其中,“赤鲤”、“白龟”一联,描述大胆、奇特。用典自然,令人目眩神迷。“宾散”、“帽吹”一联,十分契合他那酷爱自由、无拘无束的性格。酩酊大醉后,他好像要同天仙神灵相往来,一块对饮。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使全诗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暂居商州期间,他的作品还有《泛石娥溪》、《东岩秋夜独坐》、《山人劝酒歌》、《谒老君庙》、《过四皓墓》等,其中也多有名篇名句,如《过四皓墓》中有这样几句:“垅寒唯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在感情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就使用大胆夸张,甚或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惊人的幻想,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
对“大历十才子”,历来文学史家的评价均不很高,但他们中的韩羽、钱起、司空曙三位在商於道中的作品,尚有一定成就。例如钱起的《秦岭》诗,就写得不错,诗风略似王维。诗作原文如下:“屏翳忽腾气,浮阳惨无晖。千峰挂飞雨,百尺摇翠微。雷电闪云径,奔流翻石矶。侍岩假松盖,临水羡荷衣。不得采苓去,空思乘月归。且怜东皋上,黍色侵柴扉。”全诗将采药山民在秦岭山中突遇雷雨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既有天象变化,千峰挂雨,山林摇动,雷电交加,奔流翻腾的宏大景象,又有采药人避雨松下,不由产生临水羡荷的心情,而且又忧虑夜归路艰,担心大雨中田黍家门的安全。作者眷念山民辛苦作业之情,浸润在字里行间之中。韩羽的《送李中丞赴商州》诗,又俨然以边塞诗人的表象出现,疏荡矫健,较有气势和韵致。原诗说:“五马渭桥东,连嘶逐晓风。当年紫髯将,他日黑头公。不异金吾宠,兼济玉帐雄。闭营春雪中,吹角暮山空。香麝松阴里,寒猿黛色中。郡斋多赏事,好与故人同。”五马晓嘶,闭营吹角,是对李中丞往昔战争生涯的赞颂。“紫髯将”转为“黑头公”(少壮而居高位者),不异于在京城担任管理治安的“金吾之宠”,是对李中丞职务调迁的安慰。最后两联则是想象商州幽深的山景和对李中丞即将展开的衙署生活的劝勉。在唐人赠别诗中是较好的一首,没有阿谀奉迎之词,感情真诚动人。
孟郊是与韩愈齐名的中唐诗人,当时的人已有“孟诗韩笔”的称誉。他的诗多瘦硬奇警、入木三分之作,内容更显深刻警辟。如《商州谒复州卢君虔》:“江汉沙泥洁,永日光景新。独自起残夜,孤吟望初晨。”真是铸字炼句,苦吟硬语。尤其是前联,更是他写商於道的传世名句。
现实主义代表诗篇也有不少。如白居易的《初贬官过望秦岭》、《发商州》、《商山路有感》、《登商山最高顶》、《宿阳城驿对月》等等。《红鹦鹉》是他于商山道上路逢安南都护府赴京上贡红鹦鹉,于是写下的一首讽谕诗,诗曰:“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慧辨皆如此,笼槛何年得出身?”
主题专一、明确,用外貌等细节刻画动物形象,对比鲜明,叙事和议论结合,语言通俗,集中体现了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点。在商山道中,他还写过许多和元稹往复酬唱,以及其它一些流连光景的杂诗。
抒写民间疾苦的现实主义诗作也有不少。例如,唐末诗人曹松,七十一岁始中进士,一生很不得意,但长期困顿的遭遇使他更能深刻感受到人民群众的疾苦,诗风平直而不清淡。他的《商於》诗是:“垂白商於原下住,儿孙共死一身忙。木弓未得长离手,犹与官家射麝香。”和他同时代的诗人俞坦之的《商於逢友人》,写的是作者常年出差于路,往来奔波在商州上津到汉中的漕輓道上,滩险林密,孤鸟失群,又长期不能和家人相聚的情形。全诗如下:“行役何时了,年年骨肉分。春风来汉棹,雪路入商云。水险溪难定,林寒鸟异群。相逢聊坐石,啼犭欠语中闻。”流露出浓厚的凄惋感伤的末世情怀,同时也喊出了由于社会动乱造成骨肉分离的无限忿懑。
韩愈在中唐诗坛上是能够别开生面、勇于独创的诗人。他力倡复古,反对骈丽,因此他的诗多古体而少近体,但他的近体诗也不无意境浑厚的佳作。如他被贬潮州途中写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在无辜放逐的意境中,交织着正言直谏的勇气和对衰朽残年的感伤。
温庭筠、李商隐在商於道上都写过不少诗作。编入《商洛古诗文选注》一书的,李商隐有《陆发荆南始至南洛》、《商於》、《商於新开路》、《四皓庙》等四首;温庭筠有《商山早行》、《四皓》、《却经商山寄昔同行人》、《南塘王处士山庄》、《赠刘岭隐士》五首。李的古诗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多,但风格不大统一,学杜学韩师承李贺的都有。在用典上,他掌握了杜甫用典不啻口出的技巧,借助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都能得以顺畅表达,使容易写的平淡内容却翻然新鲜。比如《商於》诗中的“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拿张仪用商於六百里诳诈楚怀王和商山四皓避秦、安刘、功成身退的两个历史故事,来写商州的悠久历史,用典如出口语,不晦涩难懂,却明白如话。温庭筠《赠刘岭隐士的前六句是“茅堂对薇蕨,炉暖一裘轻。醉后楚山梦,觉来春鸟声。采茶溪树洁,煮茗石泉清。”文采绚烂,园融无碍,而雕琢过甚,带有浓厚的唯病态主义倾向,实际上是齐梁诗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余响。
综上所述,从初唐、盛唐,到中唐,再到晚唐,商州和商於道实际上是唐代诗人们的一个理想的创作基地。这里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富,可以咏史;这里地结秦楚,诗风可以交融;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绮旎,可以隐逸;这里高高下下,人尽务农,“丰不全收,歉不全乏”,可以饱食无忧;这里五方杂沓,南腔北调,汇成一炉,可以学习民歌俚调;加之,民风淳仆,世风好古,又可以净化和慰籍仕途疲惫、生计窘迫的诗人们的心灵。总之,有唐一代近三百年间,诗人们将商於道当成了各种流派成长、发展的一个宝贵摇篮,无不在吟咏它,歌颂它。在这吟咏、歌颂的过程中,同时也成就了他们自己,更重要的则是推动了唐诗的不断成熟和进一步走向辉煌。
写于商於道上的诗歌题材广阔,细究可归纳为乐府、感兴、咏怀、游适、居处、行役、纪赠、寄怀、酬答、送别、咏物、杂题、哀伤、联句等十四类。诗的风格也可概括为二十四种类型: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
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几乎涵盖了唐代诗歌风格的全部!
写于商於道上的诗歌作品,在探索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不同思想倾向的表现,不同语言风格的创造,以及手法技巧的革新的同时,还在声律运用方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近千首诗歌中有古体、近体,有歌有赋;有拟古乐府,还有新乐府;从字数上讲,有七言古、五言律、七言律、五言排律和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出现了六言律诗(如章孝标的《游地肺》)。
发生在商於古道上的两则影响较大的唐代诗苑佳话,第一则是围绕阳城驿名的争论。
先是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元稹被谪南下,路过商州阳城驿(今商南富水镇),看到驿名同唐德宗时的名臣阳道州姓名相同,未能避讳,认为是对一代名宦的不敬,遂改为“避贤邮”。阳道州,本名阳城,唐德宗时出任谏议大夫,皇帝任用权臣,削贬贤相,阳犯颜直谏,触怒皇帝而遭贬谪。出任道州刺史后,政声卓著,朝野誉为名宦。元稹的《阳城驿》一诗长八百余字,现节录其中十句,以略窥全豹:“商有阳城驿,名同阳道州。阳公没已久,感我泪交流。??今来过此驿,若吊汩罗州。祠曹讳羊祜,此驿何不侔?我愿避公讳,名为避贤邮。”事后元稹将自己的这首诗寄给好友白居易。白欣然同意元的建议,并写下《和阳城驿》诗一首,原诗较长,节选如下:“商山阳城驿,中有叹者谁?云是元监察,江陵贬去时。忽见此驿名,良久涕欲垂。何故阳道州,名姓同于斯?怜君一寸心,宠辱誓不移。疾恶若巷陌,好贤如缁衣。沈吟不能去,意者欲改为。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
其后不足二十年,杜牧由浔州赴京,途径该驿,驿名业已改为富水驿,不知是接受了元、白的建议,还是另有原因?但杜牧认为,驿名不能轻率更动,原来的阳城驿名,应该更能促使赴京觐谒的朝廷官员们引为儆诫。杜牧于是也作《商山富水驿》诗如下:“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常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又过一百五十一年后,北宋大诗人王禹偁谪贬商州,富水地存而驿站已废,阳城驿之名号也无人知晓。王禹偁遂作古风诗《不见阳城驿》一首,籍以抒怀铭志。原诗五十句,录其中十八句如下:“一以讳事神,名乎不忍为;一以名警众,名存教可施。为善虽不同,同归化之基。迩来又百稔,编集空鳞差。??旧诗犹可诵,古驿殊无遗。富水地虽在,阳城名岂知。空想数君子,贯若珠累累。三章诗未泯,千古名迹随。德音苟不嗣,吾道当己而。”
第二则商於诗话是关于商山四皓而展开的无尽话题和争论。参与的过路诗人较为广泛,观点见仁见智,各有所本。所幸前数年在商洛市政协暨丹凤县政协的鼎力倡导下,全国全省一批著名学者、作家和书法家将这些论诗刊录勒石,碑立于商洛镇四皓墓碑园林之内。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书写“商山四皓碑林”六字,置于诗碑正中,亦是千古诗坛的一件值得称道的盛事。
“商山四皓”是两千二百多年前秦朝的四位讲授经传的博士,因躲避秦始皇毁书坑儒,相率隐居商山,号夏黄公、东园公、绮里季和甪里先生。唐代诗人凡经行商於道的,几乎都要去商山的四皓祠参谒拜见,留下诗文。有的还过一次去一次,去一次便题咏一首诗。如李白有《商山四皓》、《过四皓墓》等二首。白居易有《题四皓庙》、《咏史》等二首。许浑有《题四皓庙》、《题四老庙》等二首。由于诗人们的地位不同,感受不同,对四皓的认识差异较大。
友情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秦岭山中买院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