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 刘鹤著名人士的故事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 小故事 | 阅读时间
当前位置: >
>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
| 日期:&&来源:阅读时间
成功人士的故事之司马光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成功人士的故事之卓别林卓别林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成功人士的故事之约翰逊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成功人士的故事之邓亚萍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成功人士的故事之牛顿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继续阅读:、、、、
阅读时间通过文摘、翻译和原创的方式分享有益于提升个人生活品质的精品内容
鄂ICP备号&&&鄂公网安备43号权威人士”是谁?揭秘笔名背后的故事
权威人士”是谁?揭秘笔名背后的故事
事实上,中国报章间有意思的“笔名”远不止“权威人士”这一个。
15:57字体:宋
解榜人&严杰夫&&
这两天,有个名字特别红,叫做“权威人士”。这位“权威人士”并不是我们通常
“认识”的某些领域的“权威人士”,而专指常常在《人民日报》“出没”的那个“权威人士”。
有好事者统计,2015年至今,这位“权威人士”一共出现过三次,每次谈论的都是宏观经济的大问题。他每次华丽登场就会引来一番猜测——这位“权威人士”究竟是什么身份。
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号“侠客岛”曾撰长文剖析过“权威人士”的身份。“侠客岛”表示,改革开放以后,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而“权威人士”这几次的登场,面对的不是经济的紧迫态势,就是新名词新理念提出后的一时迷茫,或许就此可以看出,这位“权威人士”一定是经济领域的高级别领导。
事实上,中国报章间有意思的“笔名”远不止“权威人士”这一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有意思的笔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那些有意思的笔名和背后的故事
01 | 任仲平:权威人士前的“网红”
任仲平,可能是除“权威人士”之外,《人民日报》第二著名的笔名了。
任仲平的处女作可以追溯到日,当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署名为“任仲平”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一文。任仲平最新的文章则是今年5月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标注治国理政新高度》一文。
从发表的频次来看,任仲平露脸的概率尽管高于“权威人士”,但其出现的频率也不高,在2011年到2015年之间,每年以任仲平为署名的评论文章最多不超过6次。
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收录了1993年到2009年间的“任仲平”署名文章。书封面上显示的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部,这应该是第一次正式公开了“任仲平”的真实身份。
02 |&郑青原:身份绝对“高大上”
2010年10月,筹划“十二五”规划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人民日报》上以“郑青原”为名字的作者连发五篇评论,风头一时无二。
当时有评论文章注意到,郑青原撰写的文章不仅被《人民日报》头版推荐,而且在人民网上也一直受到“头条”待遇。尤其是第三篇《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在人民网的头条位置挂了24小时以上。这些迹象显出“郑青原”的来历不简单。
没有多久,就有媒体开始关注这个新名字。当年11月,《北京晨报》发表的一篇作者名字为肖勇的评论分析道,有网友认为“郑青原”是“正本清源”的谐音,但这种理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肖勇认为,“郑青原”是比“仲祖文”、“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而他撰写的系列文章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他是中央政治局形成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肖勇这篇名为《人民日报“郑青原”是谁》的文章最早发表于人民网强国论坛,此后却被《北京晨报》、新华网等多个权威媒体转载。或许,这正是暗示了官方对于这种解读的认可?
03 | 皇甫平:“任仲平”的“哥哥”
除去“任仲平”、“郑青原”,《人民日报》上还有过若干声名显赫的署名,包括“何振华”、“仲祖文”、“国纪平”等等,这些署名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以在不同场合对应出现。不过,以这种晦涩的署名来表达官方观点,并非《人民日报》的独有传统。
以特别名字发表文章的“写作组”传统,最早起码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间的上海宣传界。复旦大学著名的经学史家朱维铮在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成员之一,当时他就参加过这个笔名为“罗思鼎”的写作组。“罗思鼎”顾名思义就是“螺丝钉”,有担当“社会主义螺丝钉”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上海宣传系统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1991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联手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共同署名“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系列评论文章。
时值1992年邓小平南巡,《解放日报》率先发表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这篇文章廓清了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彷徨不明的思想氛围,并带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有意思的是,凭借着“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的走红,周瑞金也被上调到《人民日报》工作,并又创造了“任仲文”这个笔名。这个名字后来被改为“任仲平”。这样算来,“皇甫平”还是“任仲平”的“哥哥”呢。
04| 秋石:党媒笔名里的“文艺范儿”
秋石这个名字,怎么看都是散文作家的名字。但其实这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的“马甲”。正如“任仲平”发表的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文章,“秋石”撰写的也都是《求是》官方刊发的重要理论文章。
《求是》杂志的前身为《红旗》杂志。《红旗》杂志创刊于日。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出版理论刊物的想法,这份刊物就是《红旗》杂志。而这次会议也是毛泽东为发动“大跃进”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有了这个动议后,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当年6月就正式成立了《红旗》杂志,首任总编辑为陈伯达。再来看《红旗》第一任编委的阵容,更是令人感到炫目。除去陈伯达外,邓小平、彭真、王稼祥、张闻天、陆定一、康生等人均名列其中。
1988年,由于当时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红旗》杂志在办刊30年之后被宣布停刊。但后来中共中央又宣布创刊《求是》杂志,以替代《红旗》。《红旗》杂志就这样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05| 休芸芸:沈从文的“男扮女妆”
我们或许会惊讶于党报党刊的笔名之多,但事实上,早年间民国时代的大作家们,哪一个不都是有着一大堆的“马甲”。沈从文就是其中之一。
沈从文的笔名不仅多,而且甚至会使用一些女生名字,有名的一个就是“休芸芸”。这个名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引起了一场误会,使得沈从文与鲁迅这两个大文豪竟然从未见过面。
起这样的名字,自然有沈从文生性浪漫的缘故在,恐怕也有现实的考虑。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女作者名字相对更容易受到编辑(尤其是男编辑)青睐,而民国时代的编辑大部分都是男的,沈从文想出这样一个“娇柔”的名字,恐怕也是出于生计考虑。当时,沈从文只是一个“北漂”,只能依靠投稿来赚些零星的稿费。
而鲁迅在当时已是名人,经常受到无聊的人写信骚扰,其中包括一个名为“欧阳兰”的人。正在这个当口,鲁迅又接到了丁玲的求助信,丁玲的字迹很像“欧阳兰”,便引起了鲁迅的怀疑。鲁迅四处找人打听丁玲的底细。打听到孙伏园这里,就听说有个叫“休芸芸”的作家,与丁玲的字迹很像,不过休芸芸是个男人。后来,鲁迅知道了休芸芸就是沈从文,就认为此前的“欧阳兰”和“丁玲”,都是沈从文起了假名在戏弄他,此后便经常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常常挖苦、讽刺沈从文。这件事又被沈从文知道了,沈也对鲁迅的这种行为感到十分气愤。
后来,鲁迅知道了真相,沈从文未有意要和他“开玩笑”,丁玲也确有其人,不过,鲁迅只对丁玲感到抱歉,却始终未向沈从文表达过歉意,这更引起了沈从文的不满。于是,在鲁迅生前,沈从文本有很多机会和他见面,由于这个龃龉在,他们便真的“老死不相往来”了。
06| 任弼时:笔名成了真名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任弼时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但他的事迹恐怕了解的人不太多。这主要是因为,任弼时在建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仅46岁。
有意思的是,任弼时本名是任培国,“弼时”开始只是他的笔名。任弼时在年轻时常以“弼时”为笔名,在《新青年》、《无产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在《新青年》第四期上翻译了列宁的《中国战争》。1921年,任弼时前往苏联学习时,才正式用了这个名字。从此,任弼时取代了任培国,成为他正式的名字。
此后,任弼时写文章还用过“辟世”、“避世”、“闢世”等与“弼时”谐音的笔名,其中最有趣的一个还是要数“弼时”谐音简化后的英文名字——“P.S.”。
07| 韦护:瞿秋白的笔名成为丁玲的处女作
前文我们提到,丁玲在北京时曾求助于鲁迅,但未曾获得回应。但她最早离开故乡到上海时,却收获了瞿秋白的关心。
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瞿秋白在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丁玲当时就是班上的学生,她和她的朋友王剑虹都深受瞿秋白的吸引。今天,有的传记写到这段历史时,常常八卦丁玲、王剑虹和瞿秋白间的“三角恋”。不可否认,这些传记可能有八卦之嫌,但这也说明瞿秋白对丁玲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曾记道:“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几乎每天下午课后都来我们这里。于是,我们的小亭子间热闹了……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做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丁玲写这篇文章时已近80岁高龄,但她回忆起瞿秋白来,往事种种细节却仍历历在目。
更有趣的是,瞿秋白的一个笔名在后来成为丁玲处女作小说的题目。熟悉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瞿秋白的笔名绝不少于100个。对瞿本人来说,很难讲这些笔名哪个是最重要。但对丁玲来说,恐怕只有一个笔名令她难以忘怀。那就是“韦护”。瞿秋白曾和丁玲详细地解释过这个笔名的含义:韦护是韦陀菩萨的名字,他最是疾恶如仇,他看见人间的许多不平就要生气,就要下凡去惩罚坏人。
后来,丁玲以王剑虹和瞿秋白间的爱情为原型,写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韦护》,刻画了革命者在选择革命与爱情间所产生的感情冲突。后来,瞿秋白看到了这部丁玲的小说,并以“韦护”为笔名写了一封信给丁玲。不过,丁玲回忆道,在那封信中,瞿秋白并未对《韦护》给出自己的评论,只是表达了对丁玲的关心。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枪杀,那封信成为他对丁玲所讲出的“最后的话”。在丁玲此后的余生里,瞿秋白也永远化为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为人民的“韦陀菩萨”了。
作者简介:栏作家、著名书评人、中国证券网资深编辑,曾发表《逃离所多玛城》等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
在人民日报一年三谈中国经济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来源:&作者:大河报
原标题:在人民日报一年三谈中国经济权威人士到底是谁?
  5月9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这是自去年5月以来“权威人士”第三次在人民日报“发声”谈中国经济,且均为头版转二版的高规格。
  第一次是日刊登的《五问中国经济》,第二次是日刊登的《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次就是日刊登的《开局首季问大势》。
  《开局首季问大势》一文提出了五个问题,均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怎么看、宏观调控怎么干、供给侧改革怎么推、预期管理怎么办、经济风险怎么防。权威人士在回答时,还涉及了股市、楼市、物价等多项民众关切的热点问题。
  此次权威人士明确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
  这一说法与习近平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相呼应:“我国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我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因此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针对几次“权威人士”的出现,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曾解释:他们出现的基本语境是,这件事很重要,需要由高级别领导人来发表看法,但又不方便挑明了说。说白了是在定调子、给信心、找方向。
  权威人士到底是谁?有媒体分析指出,人民日报中权威人士是国家领导人的几率可能不大,领导人一般以署名文章的形式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此外,之前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专家学者均进行署名。因此,综合来看,应该是参与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部署,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或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家发改委分管宏观政策研究的副主任等这样级别的官员和专家。
  出现在人民日报上的绝大多数“权威人士”,语言都是人民日报惯常的风格,不会突出个体特征。但这三次出现的“权威人士”,在语言上却有着较强的“个人色彩”。
  特别是这一次文中出现了“树不能长上天”“甘蔗没有两头甜”“保人不保企”“不搞半夜鸡叫”的活泼的语言方式,甚至出现了“我要强调的是”“依我看”等第一人称的说法。
  财经评论员刘戈称,带有人格情绪的表达方式,比公文式表达,更接近于政策决策者的真实意图。综合新京报、东方早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权威人士”是谁?揭秘笔名背后的故事|界面新闻oJMedia解榜人&严杰夫&&
这两天,有个名字特别红,叫做&权威人士&。这位&权威人士&并不是我们通常 &认识&的某些领域的&权威人士&,而专指常常在《人民日报》&出没&的那个&权威人士&。
有好事者统计,2015年至今,这位&权威人士&一共出现过三次,每次谈论的都是宏观经济的大问题。他每次华丽登场就会引来一番猜测&&这位&权威人士&究竟是什么身份。
有意思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微信公号&侠客岛&曾撰长文剖析过&权威人士&的身份。&侠客岛&表示,改革开放以后,能被冠以&权威人士&的,主要是因技能和知识的权威性。而&权威人士&这几次的登场,面对的不是经济的紧迫态势,就是新名词新理念提出后的一时迷茫,或许就此可以看出,这位&权威人士&一定是经济领域的高级别领导。
事实上,中国报章间有意思的&笔名&远不止&权威人士&这一个。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有意思的笔名及其背后的故事。
那些有意思的笔名和背后的故事
01 | 任仲平:权威人士前的&网红&
任仲平,可能是除&权威人士&之外,《人民日报》第二著名的笔名了。
任仲平的处女作可以追溯到日,当日《人民日报》一版发表了署名为&任仲平&的《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一文。任仲平最新的文章则是今年5月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的《标注治国理政新高度》一文。
从发表的频次来看,任仲平露脸的概率尽管高于&权威人士&,但其出现的频率也不高,在2011年到2015年之间,每年以任仲平为署名的评论文章最多不超过6次。
200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人民日报任仲平60篇》,收录了1993年到2009年间的&任仲平&署名文章。书封面上显示的作者为人民日报评论部,这应该是第一次正式公开了&任仲平&的真实身份。
02 |&郑青原:身份绝对&高大上&
2010年10月,筹划&十二五&规划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刚刚结束。《人民日报》上以&郑青原&为名字的作者连发五篇评论,风头一时无二。
当时有评论文章注意到,郑青原撰写的文章不仅被《人民日报》头版推荐,而且在人民网上也一直受到&头条&待遇。尤其是第三篇《沿着正确政治方向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文,在人民网的头条位置挂了24小时以上。这些迹象显出&郑青原&的来历不简单。
没有多久,就有媒体开始关注这个新名字。当年11月,《北京晨报》发表的一篇作者名字为肖勇的评论分析道,有网友认为&郑青原&是&正本清源&的谐音,但这种理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肖勇认为,&郑青原&是比&仲祖文&、&任仲平&更高级别的化名或谐音,而他撰写的系列文章是政治局级别的舆论导向,他是中央政治局形成的观点。
有意思的是,肖勇这篇名为《人民日报&郑青原&是谁》的文章最早发表于人民网强国论坛,此后却被《北京晨报》、新华网等多个权威媒体转载。或许,这正是暗示了官方对于这种解读的认可?
03 | 皇甫平:&任仲平&的&哥哥&
除去&任仲平&、&郑青原&,《人民日报》上还有过若干声名显赫的署名,包括&何振华&、&仲祖文&、&国纪平&等等,这些署名都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以在不同场合对应出现。不过,以这种晦涩的署名来表达官方观点,并非《人民日报》的独有传统。
以特别名字发表文章的&写作组&传统,最早起码可以追溯到文革期间的上海宣传界。复旦大学著名的经学史家朱维铮在上世纪60年代,曾是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成员之一,当时他就参加过这个笔名为&罗思鼎&的写作组。&罗思鼎&顾名思义就是&螺丝钉&,有担当&社会主义螺丝钉&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上海宣传系统将这一传统继承了下来。1991年,时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的周瑞金,联手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的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的凌河,共同署名&皇甫平&,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系列评论文章。
时值1992年邓小平南巡,《解放日报》率先发表皇甫平的评论文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要讲一百年》。这篇文章廓清了上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上彷徨不明的思想氛围,并带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
有意思的是,凭借着&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的走红,周瑞金也被上调到《人民日报》工作,并又创造了&任仲文&这个笔名。这个名字后来被改为&任仲平&。这样算来,&皇甫平&还是&任仲平&的&哥哥&呢。
04| 秋石:党媒笔名里的&文艺范儿&
秋石这个名字,怎么看都是散文作家的名字。但其实这是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的&马甲&。正如&任仲平&发表的都是《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文章,&秋石&撰写的也都是《求是》官方刊发的重要理论文章。
《求是》杂志的前身为《红旗》杂志。《红旗》杂志创刊于日。在1958年3月召开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出版理论刊物的想法,这份刊物就是《红旗》杂志。而这次会议也是毛泽东为发动&大跃进&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有了这个动议后,中共中央委员会在当年6月就正式成立了《红旗》杂志,首任总编辑为陈伯达。再来看《红旗》第一任编委的阵容,更是令人感到炫目。除去陈伯达外,邓小平、彭真、王稼祥、张闻天、陆定一、康生等人均名列其中。
1988年,由于当时实施行政机构改革,《红旗》杂志在办刊30年之后被宣布停刊。但后来中共中央又宣布创刊《求是》杂志,以替代《红旗》。《红旗》杂志就这样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05| 休芸芸:沈从文的&男扮女妆&
我们或许会惊讶于党报党刊的笔名之多,但事实上,早年间民国时代的大作家们,哪一个不都是有着一大堆的&马甲&。沈从文就是其中之一。
沈从文的笔名不仅多,而且甚至会使用一些女生名字,有名的一个就是&休芸芸&。这个名字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引起了一场误会,使得沈从文与鲁迅这两个大文豪竟然从未见过面。
起这样的名字,自然有沈从文生性浪漫的缘故在,恐怕也有现实的考虑。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女作者名字相对更容易受到编辑(尤其是男编辑)青睐,而民国时代的编辑大部分都是男的,沈从文想出这样一个&娇柔&的名字,恐怕也是出于生计考虑。当时,沈从文只是一个&北漂&,只能依靠投稿来赚些零星的稿费。
而鲁迅在当时已是名人,经常受到无聊的人写信骚扰,其中包括一个名为&欧阳兰&的人。正在这个当口,鲁迅又接到了丁玲的求助信,丁玲的字迹很像&欧阳兰&,便引起了鲁迅的怀疑。鲁迅四处找人打听丁玲的底细。打听到孙伏园这里,就听说有个叫&休芸芸&的作家,与丁玲的字迹很像,不过休芸芸是个男人。后来,鲁迅知道了休芸芸就是沈从文,就认为此前的&欧阳兰&和&丁玲&,都是沈从文起了假名在戏弄他,此后便经常在与朋友的信件中常常挖苦、讽刺沈从文。这件事又被沈从文知道了,沈也对鲁迅的这种行为感到十分气愤。
后来,鲁迅知道了真相,沈从文未有意要和他&开玩笑&,丁玲也确有其人,不过,鲁迅只对丁玲感到抱歉,却始终未向沈从文表达过歉意,这更引起了沈从文的不满。于是,在鲁迅生前,沈从文本有很多机会和他见面,由于这个龃龉在,他们便真的&老死不相往来&了。
06| 任弼时:笔名成了真名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之一,任弼时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但他的事迹恐怕了解的人不太多。这主要是因为,任弼时在建国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仅46岁。
有意思的是,任弼时本名是任培国,&弼时&开始只是他的笔名。任弼时在年轻时常以&弼时&为笔名,在《新青年》、《无产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在《新青年》第四期上翻译了列宁的《中国战争》。1921年,任弼时前往苏联学习时,才正式用了这个名字。从此,任弼时取代了任培国,成为他正式的名字。
此后,任弼时写文章还用过&辟世&、&避世&、&闢世&等与&弼时&谐音的笔名,其中最有趣的一个还是要数&弼时&谐音简化后的英文名字&&&P.S.&。
07| 韦护:瞿秋白的笔名成为丁玲的处女作
前文我们提到,丁玲在北京时曾求助于鲁迅,但未曾获得回应。但她最早离开故乡到上海时,却收获了瞿秋白的关心。
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瞿秋白在国共两党合办的上海大学担任社会学系主任。丁玲当时就是班上的学生,她和她的朋友王剑虹都深受瞿秋白的吸引。今天,有的传记写到这段历史时,常常八卦丁玲、王剑虹和瞿秋白间的&三角恋&。不可否认,这些传记可能有八卦之嫌,但这也说明瞿秋白对丁玲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曾记道:&最好的教员却是瞿秋白。他几乎每天下午课后都来我们这里。于是,我们的小亭子间热闹了&&他不是对小孩讲故事,对学生讲书,而是把我们当做同游者,一同游历上下古今,东南西北&。丁玲写这篇文章时已近80岁高龄,但她回忆起瞿秋白来,往事种种细节却仍历历在目。
更有趣的是,瞿秋白的一个笔名在后来成为丁玲处女作小说的题目。熟悉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瞿秋白的笔名绝不少于100个。对瞿本人来说,很难讲这些笔名哪个是最重要。但对丁玲来说,恐怕只有一个笔名令她难以忘怀。那就是&韦护&。瞿秋白曾和丁玲详细地解释过这个笔名的含义:韦护是韦陀菩萨的名字,他最是疾恶如仇,他看见人间的许多不平就要生气,就要下凡去惩罚坏人。
后来,丁玲以王剑虹和瞿秋白间的爱情为原型,写作了她的第一部小说《韦护》,刻画了革命者在选择革命与爱情间所产生的感情冲突。后来,瞿秋白看到了这部丁玲的小说,并以&韦护&为笔名写了一封信给丁玲。不过,丁玲回忆道,在那封信中,瞿秋白并未对《韦护》给出自己的评论,只是表达了对丁玲的关心。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枪杀,那封信成为他对丁玲所讲出的&最后的话&。在丁玲此后的余生里,瞿秋白也永远化为见义勇为、牺牲自己为人民的&韦陀菩萨&了。
作者简介:栏作家、著名书评人、中国证券网资深编辑,曾发表《逃离所多玛城》等多篇有影响力的文章。
更多专业报道,请前往各App商店搜索下载&界面新闻&,或
0界面JMedia联盟成员重度垂直领域自媒体人孵化器,覆盖财经、健康、美食、出行、美妆等33个领域,专注“行业达人的十万个怎么办”。相关文章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权威人士 刘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