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杭州历史博物馆观后感得观后感

系统正在努力为您服务...&&5秒后自动返回上一页【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四川省西昌市东南郊的泸山北坡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民族学专题博物馆,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市东南郊的泸山北坡。
于日建成开放。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风景区中部,它是一座具有彝族古典风格的建筑,它背依青山,面临邛海。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日建成开放。
这里是我国第一个,也是世界唯一反映形态的专题博物馆。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中国民族学专题博物馆。这是当今世界唯一反映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专题博物馆。整个建筑群根据古朴典雅的彝族建筑风格而设计。
各陈列厅内从纵向和横切面用实物、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了彝族奴隶社会制中所涵盖的政治、经济、形式主义、历算、、历史、军事、、医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内容。
对研究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和佐证价值。翔实而丰富的内容令中外和观后惊叹不已、赞不绝口,被誉为“专题博物馆的典范”。
博物馆占地45亩,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广场上的大型雕塑命名为“凉山之鹰”。博物馆陈列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三大部分:富饶美丽的凉山、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主改革前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伟大的民主改革。
设有8个陈列“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阶级”、“家支习惯”、“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奴隶和劳动群众对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和“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学者观赏后所留下的墨迹”。
该馆主要建筑采用红、黄、黑三种彝族绘画的传统色彩,绘以日、月、山、水、羊角、鸟羽、火镰、鱼网等取材于自然的图案。整个建筑具有风格。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自建馆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50余万人。部份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前往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尊威武的“凉山之鹰”:一个头扎英雄结、身披擦尔瓦(彝语音译,意为“披毡”)的彝族汉子手持牛角号,若雄鹰展翅,昂首向着大山吹着战斗的号角……
鹰也是彝族的图腾,彝人自称是鹰的后裔。
大山之上是鹰的天空。凉山是我国主要的产鹰区域,凉山先民创造了许多有关鹰的传说,实际就是要崇尚和弘扬一种鹰的精神。
八百里凉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精魂与象征。彝族女子被称是“月亮女儿”,彝族男子则被誉为“凉山之鹰”。
西昌民族风情园广场矗立着一尊弯弓射日的人物雕塑,当地居民都清楚,他就是一位和后羿一样的英雄,名字叫支格阿龙,彝意为“大鹰神龙”,是彝人心目中正义与力量的化身,故彝人都自豪地认为自己是支格阿龙的后代,是鹰的后裔。
该馆收藏彝族文物4196件,有、、珠宝、、
、、、、、骨、角、、 绸绢、石等物品。陈列展览分序厅、社会生产力、等级和阶级、家支习惯法、、信仰、、、和劳动群众反抗的斗争九个部分。
再现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原貌。录放厅放映历史资料片和各种民俗片。
按彝族建筑风格,结合苏州园林式和现代化建筑修建,共有7个展厅、1个民俗院、1个影视厅以及办公室、接待室、服务部等。
馆藏文物、图片共2000余件,分设《序厅》 、 《社会生产力》 、 《等级、阶级》 、 《家支、习惯法》 、
《宗教信仰、婚姻家庭、文学艺术》 、《风俗习惯》 、
《奴隶和劳动群众反抗奴隶制的斗争》、《民居院》等8个部份,向人们展示了2000多年来凉山彝族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衰亡、最终步入社会主义的历史轨迹。
第四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彝族古代兵器展、彝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以及凉山百年老照片展,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正式开展。
州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金铁,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薛才全,副州长,州政协副主席安学发参加了剪彩仪式。
彝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男人英雄,女人贤惠”,是凉山彝族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凉山彝族以是否英勇作为男人的标准,以兵器的优劣作为财富的象征。
在“奴博”陈列的古代冷兵器,是目前国内珍藏的同类文物中等级最高、数量最多的古代冷兵器。
在“奴博”展示的民间手工艺,都是原汁原味的彝族工匠和民间艺人们的现场展示。他们的手工艺,基本上都是世袭传承,其中,木织布机已传八代人之久,这是凉山彝民族留下的唯一一架民间自造织布机。
百年老照片的拍摄者是1896年驻滇总领事方苏雅。
1904年,方苏雅离任前夕,受法国政府的委托,考察川滇铁路。
他带领随从历尽千辛万苦北上四川,在途经大凉山路途中为我们留下了50余张珍贵的照片和大量的日记、报告,其中不乏反映当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
&王金铁在剪彩仪式上致辞。他说,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是我州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基础陈列部分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各项功能和作用,还需要举办类似这样的专题展和生活场景展示,
才能使博物馆更好地走向,走向市场,才能吸引更多的不同文化层面的观众和,成为凉山州文化旅游的亮点。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50年代初,这里大部分地区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奴隶社会形态。
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后凉山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千年飞跃到社会主义社会。
为保存奴隶社会实物和资料,给研究和展示这一特殊、典型的社会形态提供条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于日建成开放。
在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红军遗物及战斗武器的展示仿佛再现“彝海结盟”那段传奇经历: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凉山,彝族头人果基约达(小叶丹)与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结盟,建立起第一支少数民族红色武装,
护送红军七天七夜通过百里彝区,并有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鹰的后裔”宛如凉山苍穹里的雄鹰,充满着神一般的力量。
博物馆对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政治、、、、历法、习俗、宗教以及农牧业、手工艺等的充分展示,对于人们了解凉山过去的奴隶社会,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了解彝族悠久的历史。
认识智慧、勤劳、勇敢的彝民族,从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以及进行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今天中国大西南的广袤地区,居住着一个文明几千年的古老民族——彝族。
而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腹心地区,因其特殊的历史、社会、地理等原因,至解放后的1956年实行民主改革前夕仍保持着完整的奴隶社会制度,这在世界上也实属罕见,被有关专家学者视为研究人类奴隶社会形态的活化石。
为了让人们更便捷地了解和研究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进步、教育等目的。
在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民委、、四川省、凉山州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于 1982
年初在凉山州府——西昌市南6公里的名胜区——丛林环绕中的泸山北坡动工兴建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凉山奴隶社会博物馆位于西昌泸山上的山腰,距7千米,山下就是108国道,上山的公路直通该馆,交通很方便。
从西昌城出发乘22路公共汽车票价1元,也可坐到达公园的公共汽车,在邛海宾馆下车,步行上山约10分钟便到;还可以从西昌城中打的直上馆中,不要票钱只要凭有效证件就可以领票。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省南部,东缘横断山脉北段,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凉山州或凉山。
自治州位于四川省南部,东缘横断山脉北向盆地的过渡地带,北起,南临。这里是中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一般简称为凉山州或凉山。首府驻。辖1市16县(西昌市、木里县、盐源县、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冕宁县、越西县、甘洛县、美姑县、雷波县)。面积60114.6平方千米。
1994年人口371.1万,以彝、汉、藏族为主。唐、宋时分属云南地方政权南诏国、大理国。元属建昌路、马湖路,隶云南行省始设土司。明属建昌卫,洪武间改隶四川。清属宁远府、马边厅、雷波厅。日建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州。1978年西昌地区并入。境内多高原山地,著名的有凉山。
凉山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都曾有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1935年,中国工农北上时,在会理举行了永垂青史的会理会议,并在冕宁与当地彝族首领歃血为盟。
凉山是一个资源十分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地区,是四川省委、省政府确立的“攀西资源综合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对这一地区的和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视,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1991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乔石、李瑞环、吴邦国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凉山视察,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先后四次在西昌专门召开资源综合开发会议,对凉山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加快凉山经济社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寄予了极大的期望。
现有泸沽湖、---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马湖、彝海、---仙人湖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彝海即红军长征时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遗址;有美姑大风顶及冕宁冶勒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有现代高科技景观,有青幽的、神奇的土林、大自然的奇观公母山、百万亩飞播森林,有全国唯一展示彝族历史文化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昌、会理、宗教圣地、木里大寺、以及泸沽湖风情,彝族独具特色的祭事盛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民风,全国四大碑林之一西昌地震碑林,春秋战国大石墓,博什瓦黑岩画,大箐石刻,唐宋塔楼,明清庙宇等等。
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
凉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风情古朴动人。彝族、藏族、回族、布依族、僳僳族等10多个世居民族的生活习俗丰富多彩。彝家的“砣砣肉”、“杆杆酒”,藏族的酥没茶,摩梭人的“苏里玛酒”别有风味;彝族“火把节”、回族“古尔邦节”、僳僳族“牛王会”、布依族“六月六”热闹非凡;大凉山地区的“文化”充满魔幻色彩,彝族服饰、歌舞美轮美奂;彝家“背新娘”、摩梭人“阿注”婚姻别有情趣......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二三天。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四川省是我国彝族最大的聚居区。每年的农历6月24日,凉山彝族同胞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举办声势浩大的选美活动和服饰、赛马、摔交、射箭的比赛,并在夜晚点燃火把在旷野中游行,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特有的传统佳节,自汉唐起,已沿袭一千多年。火把节一般于每年农历二十四日举行,历时三天。有关火把节起源的记载和传说有数十种,内容丰富,优美动人。其中较为普遍的几种说法是:
相传天上的恩梯古兹(彝族神话中的天神)派喽啰到凡间危害众生和庄稼,人们在支格阿鲁(彝族神话中的英雄)率领下毫不畏惧,在农历6月24日这天用火把焚烧了害虫,战胜了天神,于是彝族人民把这天定为火把节,代代相传。
火把节是四川凉山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届时家家饮酒、吃坨坨肉、并杀牲以祭祖先。人们穿新衣,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男人们参加斗牛、羊、鸡、赛马、摔跤;妇女则唱歌,吹口弦,弹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后游转;第三天晚上成群结队地举着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后又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打着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结束。凉山彝族火把节一年一届,其主会场一般设在普格县或布拖县,首府设分会场,其选美活动中评选出的美女一般来自于。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古“”、“灵关道”、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北达巴蜀、中原,南通边陲、外邦。在这条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上,古桥驭水如故,栈道驾山依然。还有汉柏、汉阙、大石墓、铜鼓、南诏白塔、历史留下了不朽的足迹。特别是昭觉县弯长乡的博石瓦黑古岩画群,是保存完好的凉山彝族历史文化遗址。
凉山彝族千百年来在这片富有古老文化、神奇传说、迷人的自然景观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倍受国内外的瞩目。
金沙江滔滔不绝的源泉之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也孕育了一个个富有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凉山自古以来还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凉山地区的历史,是以彝族为主体,包括藏、汉、回、僳僳、傣、蒙古等民族在内共同发展的历史。在大小凉山,彝族人民与其他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交错而居,有着十分久远的友好历史。而各民族族群文化之间,也在不断碰撞、交流、互渗、融合、变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既相互影响、又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给凉山民族民俗文化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博物馆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