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教的空对佛教的偏见?

不知道修改那几个字,知乎也不给个提示,唉!
《常清净经》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所以大概那些人的境界还在老君之上吧。
本来挺想争辩的,但是后来觉得没啥意义。因为我所学的佛教,所看的资料,所阅读的经典,所听的教诲,都不是如韩信等人所说的。&br&所以佛法全部在经典里,直接去阅读,直接去思索就好了,何必看外行人的话呢,对于我来说,我听老师的,遵从经典的教诲就行了,其他人说啥,对我有啥影响呢。
本来挺想争辩的,但是后来觉得没啥意义。因为我所学的佛教,所看的资料,所阅读的经典,所听的教诲,都不是如韩信等人所说的。所以佛法全部在经典里,直接去阅读,直接去思索就好了,何必看外行人的话呢,对于我来说,我听老师的,遵从经典的教诲就行了,其…
谢邀。&br&&br&对佛教有偏见,是好事,至少别人还有闻,还有见。等到无人问津,才是我们佛弟子激动的时候。&br&&br&若有所得,必有所缺。得失心是很重的无明。你认为佛法是对的,认为别人的是偏见,凭什么?这叫预设立场。法尚应舍,这句话难道说的还不够清楚么?&br&&br&护法的心态重要,方式也很重要。我们说外道,为什么不说邪道?因为尊重。为什么要尊重?因为平等。道不同,不代表佛性有别。&br&&br&更何况,即便是佛弟子,也难免会各持己见。那是否也属于偏见呢?&br&&br&不要守着一个所谓的法,生了分别心,这跟你去辩驳的对象,没有区别。&br&&br&可能你觉得对方不尊重,没关系,他只是还没学会。但你不能失掉应有的慈悲。
谢邀。 对佛教有偏见,是好事,至少别人还有闻,还有见。等到无人问津,才是我们佛弟子激动的时候。 若有所得,必有所缺。得失心是很重的无明。你认为佛法是对的,认为别人的是偏见,凭什么?这叫预设立场。法尚应舍,这句话难道说的还不够清楚么? 护法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 心律法师 -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点击:7778] 
您的浏览器禁用了脚本功能,无法支持繁简体切换和编辑字体大小。
浅谈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
主题词:浅谈 正确认识 佛教 意义
内容提要:佛教人士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破除人们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的认识,也就是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佛教。只有正确地认识佛教,才能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发挥佛法指导人们更好的去生活,进而使佛教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
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阐述正确认识佛教的意义,力图为佛教的社会化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 对佛教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一、有人批判佛教是迷信。
何谓迷信?
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就盲目地相信,称为迷信。
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而某些批判者本人往往并未理解佛教的本义,就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这种批判者本身就不是持着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又怎么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梁启超先生说:“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智信指的是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
1、佛教拜菩萨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
佛教施设佛像,为的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佛的保佑。
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2、佛教的出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
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必须有少数人主持佛教。这少数人最好是没有家庭负担,又不做其他工作,才好一心一意修行,弘扬佛法。
而出家,正可以摆脱世界欲累,专心一意的为佛法。所以出家人就成了佛教中的核心份子,推动佛教的主体。
但佛教并不要求所有的人都出家。在家,出家,均可修行。
3、佛教仪式并不是迷信
用香、花、灯烛来供佛、礼佛,是表示虔敬;而不是说要让佛闻到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
佛教徒礼忏诵经,为的是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
至于烧纸则是古代风俗习惯演变而成的,并不是佛教倡议的;抽签,问卜扶乩等举动,更不被纯正的佛教所容许。
但就是因为这种种仪式,佛教就被指为迷信,实际上是人们的误解。
二、有人认为佛教是统治阶层用来统治民众的工具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兴衰交替,几度起伏。这主要源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与统治阶层的喜恶有极大关系。当统治阶层认为佛教可以满足其精神需要,可以作为其进行思想统治的工具时,就对佛教大力倡导;佛教也就得到长足发展。但如果佛教的发展与上层统治阶层的利益存在矛盾时,统治阶层就会对佛教加以干涉,使佛教的发展势态受到扼制。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北朝时候佛教的飞速发展壮大,对国家的赋税征收和徭役调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曾下令焚经毁像,坑杀沙门或迫其还俗,对佛教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但这一切,都不是佛教的本意,只不过是佛教传播过程中的插曲。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佛教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孙中山先生高度评价佛教:“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畏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
印度政治家尼赫鲁则说出了现实对佛教的需要: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满原子弹与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的确,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说明佛教思想传播在当前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 对佛教的正确认识
要正确认识佛教,必须先明了佛的真谛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之道。
一、 佛首先是人而不是神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二、 佛教主张真正的平等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对所有的人都要慈爱。’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三、 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佛祖释迦牟尼修行六年,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他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闻道有先后”而已。
而人性都是善良的,放下屠刀,立地尚可成佛。更何况普通人呢?“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说的是我们修行、觉悟都在世间。
我们之所以会犯错,源于我们的无知(佛教叫‘无明’)。如果人人都虔心修行,就都有成佛的可能。
四、 佛教认为万物因缘而生,修行亦如此
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
佛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所以很多人都信奉佛教,愿意成为佛陀的子弟。而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修行的方法),就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为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第四部分:正确认识佛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佛教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在两千年多年的漫漫岁月里,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鸿儒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佛教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社会,点点滴滴地溶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而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道并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为自深远的影响。 
所以,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离不开佛教,探讨中国社会流变、发展的路向回避不了佛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佛教提供精神文化的助益。
我以为,要求得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运用佛智慧纾解人们越来越大的内心压力,运用佛智慧解决人类社会发进步中回避不了而又不能不加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从正确认识佛教开始。
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佛陀的教育,是宇宙人生至胜圆满的学问。
由于来自佛教内外的种种原因,佛教被误解和被曲解,以至被神秘化了。许多高僧大德一直都在做着的一项工作,就是为佛教辨误释疑的工作。
弘一法师在他的《弘一大师讲演录》里,专门讲过一章《佛法十疑略释》。他从“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于科学”、“佛法非厌世”、“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佛法非能灭种”、“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佛法非是分利”、“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①等十个方面,比较全面的回答了人们对佛教的疑问。
白云禅师在《老禅师的话》里说:“佛法,就是分辨世间的相对,了解相对的纷扰;于中予以突破,不为纷扰而迷惑,精进修养而出离;直到入达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胜境界,才算是圆具了佛陀之法。”②老禅师从烦恼和菩提的相互对应、相互转化系出发,指出圆具佛陀之法的途径:“不为烦恼而迷惑,却于烦恼中发现道的踪迹,获得修养功德的帮助,化烦恼而成菩提。” ③
净空法师在《生活的艺术》一文里说:“‘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它不是宗教,而是教育。” ④“实在讲,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过幸福美满的生活。” ⑤
宽仁法师在他所著的《佛教手册》里也开宗明义说:“佛教创始于释迦牟尼,以合乎理智的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在于实现净化社会的理想,以超越阶级、种族为特色。” ⑥
诸位高僧大德的讲说,都是意在开示我们:其一,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其二,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我们必须明白,佛教变成为宗教,那在传承过程中一步一步发生变化的;而佛教混入神仙鬼怪等迷信成分,那更是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世俗化过程中被一些对佛教真相不明了的人加进来的。把佛教等同宗教,当面迷信,这是对佛教的大误解,不是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
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即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说明宇宙人生真相”的学问。宇宙是什么?就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时空,即环境;人生是什么?就是我们本人;佛是什么?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佛教说的“宇宙”,是无始无终的时空。佛教说的“人生”是对“众生”而言的,不是特指人类,而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 ⑦涵盖了一切有生命的个体。佛告诉我们,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就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生命个体,如果真正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那么他就是佛了。
佛教并不神秘,成佛之途也不神秘,关键在于是否彻底觉悟,觉悟已经很难,而彻底觉悟就更难了,菩萨尚且是觉有情,还不能是彻底的觉悟者。所以,学佛、信佛者众,而成佛却非常难。成佛之途就修学般若。般若就是汉语语汇里的智慧,佛的智慧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所讲的智慧,它是包涵一切智慧的具足圆满的智慧,故鸠摩罗什和玄奘在翻译佛学经典的时候,都依梵文把智慧音译为“般若”而不是直接的译为智慧。佛智慧有三个层次,即正觉,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金刚经》里直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就具足了圆融无碍的佛智慧。佛智慧从哪里来呢?“佛告诉我们,智慧是每一个人自性里本来具足的,不从外面来。” ⑧在《六祖坛经》里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何期自性,本来具足”。佛智慧是人人内心里本来就有的,只是人们的那一颗心被“贪、嗔、痴”蒙蔽,失去了清净的真实状态,便堕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海了。佛法就是要众生依照“戒、定、慧”三学,从“贪、嗔、痴”的苦海里脱离出来,得到佛智慧,达到空灵清明的境界。心境一清净,对宇宙人生的真知正见的“自性”也就会显现出来,心中便自然会充满看透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智慧了。
得智慧难,问题在于世间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的事情让人放之不下,有太多的东西蒙蔽着、充塞着那一颗心了。
我们必须坚持佛教的正知、正见、正信,走出对佛教理解和认识上的误区。
二、佛教尚“空”而不惟空,尚“无”也不惟无,关注社会、关怀众生始终是佛教的题中应有之义。
佛教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关乎社会、关乎宇宙、关乎人生的。释迦牟尼最初创立教说,并不是玄想所得,而是从宇宙人生的许多烦恼和困惑中得到启悟,明白了其中的真相,终于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佛教是从社会人生实践和生命体验中产生出来的,是为了解决诸如宇宙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因此,佛教的“空”和“无”有着独特的内涵,不可不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就是阐述“空”、“无”观念的一部重要经典。短短200余字的经典中,竟有7处说“空”,20处说“无”。“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⑨ 应该怎么理解释尊所说的“空”和“无”呢?
佛所说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空”与“五蕴”是相对的。以色为例,释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他站在无始无终时空观的角度进行观照的结论。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人,动植物,地球,宇宙,乃至一切有形的物质,其存在岂不都是暂时的么?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说不就是不存在的么?但无始无终的时空,即“空”之中,又是有着无穷无尽色相的。佛教就是要从无始无终的“空”中去理解千变万幻的“色”,进而得出如《金刚经》里所说的结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所说的“无”,也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应从《金刚经》“应无所住”和《心经》“心无挂碍”的角度去理解。空中有相,但对于无始无终的时空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因此,我们不能执着于虚妄之相,应该放下所有虚妄的事物和念头,从有出发,达到“无”的境界,也就是“心无挂碍”、“无所住”的意思了。
佛法“空”、“无”观,与佛法慈悲观,与佛法关注宇宙人生,与佛法关怀众生,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佛法讲的“慈悲”,正是从“空”、“无”而来。能做到“应无所住”,就会“心无挂碍”。于是,一切都放下了,心中 “贪、嗔、痴” 绝灭了,诸般烦恼不见了,自然会从清净空明的心性里生出无我利他之心,也就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之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说的就是从“空”、“无”出发,生出清净心、慈悲心的意思。正如慧明法师在《慧明法师开示录》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云何体用?‘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用。‘应无所住’既不着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⑩
“慈悲”在佛法里始终占据着基本的中心的位置。笔者以为,慈悲心即是清净心,也就是佛心,正是从“空”、“无”观里产生出来的。诚如《法句经》里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慈悲则积极入世,关注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发展,关注人生的状况。大乘佛教强调“悲、智、行、愿”四修并重,正是立足于社会人生的实践,求得佛智慧。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该具有怎样坚忍不拔、无我利他的精神才能做到呢?
因此,我们理解佛教的“空”、“无”,必须立足于佛教的“慈悲” ,必须始终关注社会、关怀众生。可以说,“慈悲”和“空”、“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割裂。
三、佛教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可以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裂变,必然会引起各种文化的冲撞、整合。人们的内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震荡,人类社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问题和矛盾,地球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值此之际,佛教如何因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如何运用佛教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为众生的和谐发展、共荣俱进提供支持乃至路向?这既值得我们每一位佛弟子认真思考和直面相对,也是与佛法的基本精神相一致的。
(一),佛教理论体系的特点,为佛教适应时代、关注社会发展、关怀人生状况提供了依据。
释尊创立教说已逾3000年,佛教传入中国也有2000多年了。佛法是从无始无终的时空角度观照宇宙人生的,或者可以说,佛在创立教说的时候已经洞见了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状况,因而佛的教说适应于一切时代。而佛法在中国传播,发扬光大,经历了一个不断现代化、本土化、世俗化的过程,说明佛教具有极大的包容性、适应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性。佛教的这些特点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弘传佛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佛教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属于那个时代富有创意的、能够“放下”的传承者、弘法者。鸠摩罗什、玄奘是伟大的传承者,太虚、印光、赵朴初是伟大的传承者。今天的时代更加需要伟大的佛法的传承者。我们要担当起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坚持佛教的正信、正见、正知,像太虚法师那样“多注意现生的问题”,“以佛教的道理来改良社会,使人类进步”。
(二)佛法讲的“慈悲”、“众生平等”,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和谐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愚以为,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1、是每个社会个体内心的和谐,“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提法非常恰如其分;
2、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社会的和谐;
3、是人与环境的和谐。
佛法在某种程度上说,讲的就是和谐。佛法讲的是修清净心,“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当心里清净,如空明了,佛性便显现出来了。一颗清净的心里,难道不是无上的和谐状态吗?有清净心,即生慈悲之念,胸怀大慈大悲,无我利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不和谐?佛说“众生平等”,是指一切有生命的个体,当我们对一切有生命的个体都怀有慈悲之心,关怀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怀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便会推己及人、及物,注重生态平衡,注意环境质量,人与环境又怎么会不达于和谐之境呢?
(三)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在当今时代弘扬佛法,应该怎么去做?这是需要实践,也是需要理论研究的,综而言之,就是从实实在在的事情一桩一桩的去做。
从实践方面说,可以从慈善事业、佛教实业、佛文化旅游等事业起步,逐步的推进,使佛教能实实在在地为社会的进步、众生的发展提供帮助。
从理论方面说,在坚持佛教的基本精神和仪规的前提下,从佛法基本经典出发,认真开展适应时代、能够切实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的理论研究,只有理论研究取得突破,佛教实际工作才会真正得到发展。
开展佛教理论研究,一是佛教理论研究者要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气,二是要注重佛教理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三是佛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因此弘法实践和佛教理论研究不能截然分开,它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无量寿经》上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太虚法师法说:“人间佛教是根据佛法常住真理涤除其不合时代的思想文化,展开佛教教化功能。”
愚以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佛教发展最好的时代之一,只要我们秉持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最近提出“新六和”的愿景,继承和弘扬佛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慈心悲愿,必能使佛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为众生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提供无上的精神支持和道德支撑。
①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弘一大师讲演录》第53-59页;
②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老禅师的话》第1页;
③同上,第1页;
④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净空法师文集》第26页;
⑤同上,第1页;
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佛教手册》,第1页;
⑦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金刚经?六祖坛经》第7页;
⑧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净空法师文集》第7页;
⑨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金刚经》第73页;
⑩四川宗教文化经济交流服务中心印《慧明法师开示录》第219页;
⑩“新六和”的愿景是:一愿培植善心,发乎善行,则人心和善;二愿亲情稳固,爱心充满,则家庭和乐;三愿真诚沟通,平等互助,则人际和顺;四愿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则社会和睦;五愿彼此欣赏,尊重包容,则文明和谐;六愿将心比心,化怨为友,则世界和平。
上一篇:下一篇: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教育性、非赢利性、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Copyrights Reserved
如无意中侵犯您的权益或含有非法内容,请与我们联系。站长信箱:
敬请诸位善心佛友在论坛、博客、facebook或其他地方转贴或相告本站网址或文章链接,功德无量。
愿以此功德,消除宿现业,增长诸福慧,圆成胜善根,所有刀兵劫,及与饥馑等,悉皆尽消除,人各习礼让,一切出资者,
辗转流通者,现眷咸安宁,先亡获超升,风雨常调顺,人民悉康宁,法界诸含识,同证无上道。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系列站点
佛教艺术欣赏
佛教音乐-MP3下载
金刚经专辑
大藏经-在线阅读
佛教日历[佛历]
万世佛香 佛骨舍利
显密文库 佛教文集
天眼佛教网址大全
Nonprofit Website For Educational - Spread The Wisdom Of the Buddha & Buddhist Culture佛教对婚姻的看法_新浪佛学_新浪网
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圆满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如何?
  如本法师:佛陀的弟子有两大类:一则出家弟子。二则在家弟子。 出家弟子修持梵行,坚守如来圣戒,以自度度人为根本意趣,是故,出家弟子不得行男婚女嫁之途;在家弟子是处于在家修持,为了适应家累故,可行男婚女嫁,无妨也。佛陀大慈大悲特为在家弟子立了五戒法,此五戒(梵语panca silani)是人道的护照,顾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保障,使人伦道德更具有次第,让家庭、社会、国家安和乐利,敦亲睦邻。
  佛教对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人道的境界,是人类立场所需,是欲界众生所免不了的。若以色界众生而言,色界众生则无男女之欲,无饮食之欲,以禅为食,清净自得,无此男女之欲所累赘,依此循次渐入,色界无色界,乃至出三界,便无婚姻之欲。
  有婚姻之欲是处于欲界众生之所须要,毕竟,众生(梵语bahu-jana)是以欲为依为命,乃六道中的一环;若已证果或出三界的圣者,对婚姻已解脱,不须受婚姻所束缚,因而牵缠不得自在,乃至不受尘欲所染。
  总而言之,圣者已证得圣位,不受婚姻所累,婚姻与不婚姻已无法束缚圣者的境界,犹如莲花处于污泥而不染,清净自得故;六道众生于种种之欲未得解脱,故须以婚姻来衬托,以达人伦次第,带来人道美好和乐为通途。
  婚姻不顺该怎么办?如何成功的经营婚姻?
  宗萨钦哲仁波切:两千年前跟现在的婚姻的定义很不同的。我们现在有许多挑战。以前没有电视,所以先生、太太和小孩晚上都一起弹钢琴,而现在的婚姻,先生太太必须以工作为生,因此他们有不一样的工作,他们还有两个电视,各看各的节目,这些状况自然就产生一些力量来重新定义婚姻。这是半开玩笑的:婚姻应该以这样来了解,把它想成像一个公司一样,为了经济与人力节约的原因而有一些规条;而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要说婚姻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夫妻之间相互给予对方自由,而不是互相限制、管束。
  仁炟法师:念《普门品》,求观世音菩萨加持。心态要正常,无论家庭,还是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什么不顺,都要保持好心态,所谓的平常心。有事情还要多求观世音菩萨,向菩萨求助,观世音菩萨会加持的。
  了幻法师:有。只要你相信三世因果报应,种善因必得善果,持之以恒,终必见效。
  幸福的婚姻,来自我们前世及今生的行为方式;幸福的婚姻,不是天赐,也不是命运安排,完全是我们的所为感得的果报。婚姻不幸福,用不着怨天尤人,更不要自暴自弃,而要从现在开始,就要学习改变自己的婚姻和命运。
  (1)、相信种因感果,相信凡事皆是自作自受。佛经云:“纵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果明白我们的现在的一切,不过是业感果报,我们心中的积怨,相信便会大大减少;
  (2)、对已不幸福的婚姻,不可雪上加霜,破罐破摔,而是要善加维护;“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为大悲。”
  要学会找对方的好处,找自己的不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有慈悲心,要有“以德报怨”的胸襟,慢慢修复家庭关系。即使不达理想,也不可意气用事,动辄便提离婚,这是最不好的。
  (3)、要多做好事,积善积德,并将此功德回向,以释结解怨。中国的《易经》上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人如能常做好事,则命运一定好;如常做坏事,则终将遭受恶报。一个家庭能够常做好事,后代子孙一定好。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故事,便是改造命运的最好例子:
  袁了凡是明代江南吴江人。隆庆四年(1570)举于乡,万历十四年(1586)中举为进士,授宝坻知县(县长);后擢兵部职方司主事。了凡先生早年曾在云南慈云寺。遇到一位道貌岸然的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命,断定他一生的吉凶祸福。并预言他命中无子。袁了凡记下预言,“试数皆验”,袁从此认为一切皆为命定。后来在南京遇到虚谷禅师后,受其教诲努力行善,在当县长期间,努力为百姓谋福,命运也发生巨变,不仅所求逐愿,且于中年后生得两个儿子。为教育后代,他专门写下《了凡四训》一书,以自己亲身经历,教导如何做人处事、如何消除灾难、如何修善积福,以作家训传子。
  《了凡四训》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人效仿袁了凡先生,积极行善,其效果明显,不少事例收于诸善书之感应篇,流传至令,可说影响非常之大。
  如果向袁了凡先生那样,努力改过迁善,婚姻及命运自会改变。
  了幻法师:首先,夫妻要有共识,爱与慈悲是幸福的能源。
  耕云先生:“什么是幸福的能源?就是爱与慈悲。……爱也是道德的源泉。”《中庸》上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什么叫做君子?就是有自尊、有尊严的人,他的道德是从夫妇开始。而人类的进化,由草昧进入文明,由浑浑噩噩进入大清明的人类社会,也是从夫妻开始。因为没有夫妻以前,只知有母不知有父,这样的社会谈不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有了夫妻之爱以后,才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子有亲、夫妇有义,所以爱也是道德的根源。”
  其次,生活中要始终相敬如宾。
  要认识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妻子不是丈夫的寄生虫;丈夫也不是妻子的牛马。家庭的组织,是双方分工合作的。
  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在恋爱时期,倘使互相不用真诚坦白的态度,专以隐己之恶,扬己之善的技巧来博取对方的欢心,这样的恋爱假使成熟,就要结成不良的后果。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彼此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行为就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反以为客气是虚伪的假面具。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是客气。倘不体谅对方的关心,反怪他为麻烦,不赞美对方的谦逊,而说她卑下;再不客气的还企图屈抑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彼此把所有的劣点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讨厌可憎了,恋爱时的可爱也变得荡然无存。
  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甚至造成不幸的悲剧。
  婚姻、家庭会给我们带来烦恼,是不是就不要结婚了呢?
  达真堪布:不是说不让你结婚生孩子,而是不让你执着这些。一切随缘,你可以结婚。如果你执着了,不结婚,不生孩子也是一种苦恼;若是你真正看破、放下,有智慧了,结婚生孩子也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解脱。佛示现成佛以后,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天没有讲经说法?就怕众生不相信,怕众生不明白。一讲空,就认为什么也没有了;一说有,一下子又执着实有、真有了。这里也是,一说结婚、生孩子是自寻烦恼、自找痛苦,就不能结婚了?这也是一种偏见,其实不是这样的。
  婚姻的意义是什么?
  了幻法师:婚姻本身是责任和义务的肯定与承担。
  通常一般人在结婚之前,不但没有想到如何让父母颐养晚年,反而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可是,结婚之后因为有了家室,同时因为孩子的诞生,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辛劳,而产生家庭的责任感。所以结婚和没结婚是完全不一样的人,婚姻本身是家庭责任的肯定与开始。
  婚姻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绝佳人生的历程。
  佛教规定在家居士要守五戒,其中的不邪淫戒更是非守不可,同时强调,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
  站在佛教徒的立场,五戒中的不邪淫戒,是夫妻共守。因为邪淫不仅是家庭问题,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这种罪业是很重的。大家千万不要认为逢场作戏没有关系,假戏真演,终会导致婚姻破裂;而且以生理健康而言,男人在外面宿娼嫖妓,可能感染花柳病、梅毒、爱滋病的病毒,而带回家传染给妻子,贻祸给后代。就心理层面而言,不论男女,一个人有了外遇,便会造成另一半的不平衡,因而第四者也可能接着出现,问题不断衍生,造成社会的不安,这个责任实在太大了。所以婚姻的社会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结婚是两个家族的结合,人际关系因之扩大而改变。面对人生的新境界,更应秉持慈悲的精神,来对待、照顾另一半的亲人,公公婆婆及岳父岳母。同时也应以智慧来处理家务事,以理性来迎接儿女的出生,给予适当的教育。这是在婚姻过程中,应该学习负起的责任与义务。
文章关键词:
09:40 11:21 15:21 10:22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佛教万年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佛教的偏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