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去观音,意在点燃一盏心灯朗诵心灯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本站用,卓越网站快车,建设,www.zydn.net
当前栏目:>><FONT COLOR='#15年2月10日 作者:赵诗敏
171991199827
2251091976NBANBA
&&&&&&&&&&&&&&&
911313142022
Samuel JohnsonArcadia
,,,,,,,,,,,
&&&&&&&&&&&&&&&&&&&&&&&&&&&&&&&&&&&&&&&&&&&&&&&&&&&&&&&&&&&&&&&&&&&&&&&&&&&&&&&
,,201220122012&&&&&&&&&&&&&&&&&&&&&
113,2012,2012
追求人生的价值
“”“”“”“”
“”“300”“”“300”“”
<FONT color=#
“”“”“”“”“”
一、平凡小事的加速发酵源于“正能量”
一件小事,但它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反映的是爱的传递。所以,它才会以加速度发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温暖。
犹太作家威塞尔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曾经一度,因“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极端事件,让我们有过道德下降的担忧和焦虑。同时,每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心中都深藏着一种渴望,渴望我们这个社会少点冷漠多点温暖,渴望人与人之间少点戒备多点相助。任由世事变迁,爱与善终是社会的主流、时代的潮流。从这件小事的加速度发酵、传播,不难看到它带给人们内心的触动和产生的共鸣。
大家对这种爱心产生温暖的感觉,源于人与人之间那种最为宝贵的理解和对善的认同。正是这种理解和认同,穿透了世间的冷漠与轻视,用一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心理,获得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怀。
爱心,被看作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最高尚的情操,是人类良知的生动展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善心和爱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触发的机会。当一个人被感动之时,也是他的爱心和善心被触发之时。让人“一看就暖和”的温柔,这是激发了我们内心柔软与善意的温情。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深刻铭记。
央视主持人张泉灵评论,“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分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正如有人认为,此事释放的是“正能量”,自己看到了,有责任传递下去。
在现实中,“正能量”带来的正效应确实不少。我们身边有阿里木带给我们的感动,他靠卖烤肉资助贫寒学子,而不少人专程去“捧场”,这里面有感动,也有“正能量”的传递。【2014关于正能量的作文素材】。
社会需要爱,时代呼唤爱。对善行、对爱心的感动,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很多人缺乏的不是感动,而是一种显示感动的勇气,一种传递感动的行动。传递感动,就是“正能量”的传递。爱心无价,不分大小,“正能量”也没有强弱之分。爱心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爱心是担当,是奉献,也意味着收获。爱心照亮四周,同时也温暖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完美自己,升华自己,幸福自己。送人玫瑰手留香,那是一种心灵的沟通、相互的给予、共同的追求。
我们不盲目伟大,我们只做伟大的一个分子,我们的社会就会伟大,我们的民族就会伟大,我们的国家就会伟大。
二、让我们相信人性的正能量
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并不总是那么的美好,我们的人性也并不总是那么的高尚。“小悦悦事件”、“彭宇案”都曾经一度让人们感到道德的迷茫:为什么好人得不到好报,为什么周围都是冷漠的目光?于是,有人沮丧,有人彷徨,似乎人们已经找不到方向,似乎社会已经失去了力量。但张丽莉、王世伟等六位龙江英雄的事迹一次次告诉我们:世界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社会也好,人性也罢,都有着像硬币一样的正反面,我们不要以为看到了一面就看到了答案,这个世界,有黑暗就有光亮,有失望也有希望。而这光亮与希望,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我们在报道中看到,当护士拉开窗帘,张丽莉看见照进病房的阳光,不禁由衷地感叹:“活着真好。”而在张丽莉、王世伟、荆百岁、谢尚威、高铁成、郭肖岐等人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同样的阳光,那是人性散发出来的美丽光芒,也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美好与生命的坚强。正如本报在27日推出的《发现黑龙江之美?大爱读本》对于六位英雄的解读,在他们身上,都有着热爱生活、与人为善、心怀责任、目标坚定、乐观坚强、平凡可爱的特质,这些都是人性在日常生活中最美好的微茫,而在危难时刻,便会转化成闪电一样的力量。诗人说:“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个人。”但其实,能把人做好了,就是最大的英雄,就有无穷的能量。【2014关于正能量的作文素材】文章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我们相信,无论人的本性原来怎样,但最终的方向一定是向善向上,而人性中最重要的品质,也一定是善良#from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全国最大的&end#。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心怀善良的人,总是在播种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而在前几天,著名教授易中天先生在来哈的讲座中,也一再强调,与其空谈信仰,不如坚守道德底线,而这底线的标准之一,就是恻隐之心,而恻隐之心的实质,就是善良。这种人性的善良,用易中天先生曾经的比方,“就是全人类都能输的O型血”,能够拯救道德的沦丧,能够温暖世道的寒凉。
无论是英雄挺身而出的义举,还是民众爱心涌动的景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相信,只要社会中的“正能量”充足,就一定会形成道德与爱的强大气场。而人性的美好和善良,也最终一定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力量,无尽的希望,像水融入着水,像光簇拥着光。
三、让“正能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
在危难时刻克服身体严重不适,用生命最后力气刹住车,靠在路边让乘客安全下车,哈尔滨市32路公交车司机郑新鑫被追授为三星级公交驾驶员称号。冰城再现最美公交司机。(2012年11月05日《黑龙江日报》)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最美司机吴斌,德州“最美女医生”刘秀丽,邢台最美女医生余文丽……
最美司机、最美医生、最美教师、最美农民……如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正释放着一种最有力的“正能量”。他们仁者爱人、光明磊落的情怀,不仅感人肺腑,而且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进而悄然形成了一种“见贤思齐”的“蝴蝶效应”。
何谓“正能量”?
即正面能量,正向能量。或者说,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温馨幸福的动力和情感,都是“正能量”。
任何一个时代中生成的流行语的背后都有深意,也是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恰如物理学名词“正能量”,早已不是简单的本意,而已上升为充满象征意义的一种信息,与我们的情感密切相通,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它表达着我们扭转逆境的渴望,追求幸福的期待。
对于一个人来说,你知识很多,能力很大,能量很强。假如这种能量用在正道上,就是“正能量”,就会有所成就,利人利己,福祉无限;假如用在邪道上,就是“负能量”,不仅一生一事无成,还可能害人害己,祸殃无穷。
为什么有人满眼“灰暗”,有人却“阳光明媚”?为什么有人有太多的“伤不起”,有人却能乐观豁达地恬然一笑?为什么有人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为什么有人并不富裕,却满脸洋溢着知足的微笑?笔者认为,其中有心态问题,但更因自身免疫力弱,周遭负面信息入侵较多。要知道,负面信息产生的负能量,也会击溃一个人,甚至感染一个社会。所以,我们应把内心负能量华丽转变为正能量,并尽量缩短转化时间。
事实上,每人都带着正、负两种能量,也都潜藏着巨大的正能量,只不过我们没有重视它,反而让负能量占了上风。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能量都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有正有负,不生不灭,相辅相成,并可相互转换。【2014关于正能量的作文素材】。你不可能凭空从外界抓来一把正能量贴在身上,也不可能把负能量完全地赶出你的世界。但可做的是,找回并发掘自己的正能量,坚定我们的信心。
让自己充满正能量,首先要找一些正面的事去做。
对于一个单位、一个社会而言,“正能量”多了,“负能量”就少了,就没立足之地。比如,积极向上、善良诚信、公平公道多了,悲观无聊、猥琐阴鸷、贪婪自私就会少,等等。前者是正能量,散发一种强磁场。与这样的人交往,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能让人感受到浩然正气,让你活得风生水起,阳光明媚。激浊扬清的“正能量”,能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力量。而后者正好相反。
人心与社会需要“正能量”源源不断地濡养,同时,也需激发、提升和传递“正能量”。它是美化大千世界的光与热,是消除社会毒瘤的白血球,有利于弘扬正气、提振士气、扬善抑恶,蔚然成风。只有“正能量”被积聚、被点燃、被运用,我们的社会才会越来越充满力量和温暖,我们的生活才会越来越精彩和幸福。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
“”“”“”“”“”“”“”&
养老保险“双轨制”并轨的思索
“”“”“”
12306用户信息泄露谁之错
――12306123061230612306
123061230612306
1230612306
1230612306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之怪现状
2004280700
由“提笔忘字”谈汉字传承
对上课玩手机说不
11“”19“”
“”“”“”“”
“”“”“”
不要让任性使孝心大打折扣
unctionhkx
副国级官员再落马,彰显高层反腐仍在继续
“”“”“”“”
让拍脑袋决策的领导无藏身之处
!“1958“”“”“””
“”“”“”
“”“”“”“”
为“见义勇为”的被删叫好
保护女大学生,迫在眉睫
functionhkx
“”“”“”“”
中国式圣诞节背后的思考
“”“”“”
“”“”“”
14岁少女杀人抛尸问题究竟出在哪?
20141029142510126414
本是一家人相煎何太急
“”“”“”
“”1222815105“”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3020141218
“”2014“”
330720“”722?1211“”
“”“”“”“”“”
每天早上叫醒你的是梦想,还是闹钟?
31671402140257
为官者更要讲社会道德
20149“”&
“”“”“”90“”“”“”&
“”“”“”“”“”&
“”“”“”“”“”“”&
“”“”“”
呵护新媒体下成长的青少年
“”“”“”
现代师生思维
为何春运车票总是一票难求
&&&&&&PC12306APP70%70%APP
没有找到相关评论
你尚未注册,无法发表评论
Copyright &#169;
- 山东省平阴县第一中学,All Rights Reserved.点燃一盏心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点燃一盏心灯
上传于||文档简介
&&点&#8203;燃&#8203;一&#8203;盏&#8203;心&#8203;灯&#8203;.&#8203;d&#8203;o&#8203;c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最新更新作文
&77%●&&&&
&90%●&&&&
&78%●&&&&
&77%●&&&&
&91%●&&&&
&82%●&&&&
&83%●&&&&
&56%●&&&&
相关标签推荐
●&&&&●&&&&●&&&&●&&&&
大家正在点评《&苦才是人生&》&——&修行摘要&78&条&(整理完毕)
1)世人多为各种痛苦所逼,究其根本,主要是源于对利他的漠视,对无常的无知,对死亡的毫无准备。多数人认为,利他让自己无利可图,却不知利他恰恰是最大的利己;他们以为,了知无常会让自己丧失追求的动力,却不知它只会让自己的人生更显灿烂;他们整日惦记着,要为自己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却偏偏忽略了为来世的快乐买一份保险。
2)古人说:“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否则,处处依赖他人的话,“靠山山会倒,靠河河会干”,到了最后,什么都是靠不住的。
3)“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
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人生需要一些苦难,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对坚强的人来讲,苦难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可以成为成功的助缘。否则,没有丝毫苦难、整天放逸无度的话,这种人生就像大海上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轻易让它打翻。
4)上师如意宝说过:“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5)有嗔恨心的人,会有什么后果呢?他的一切安乐都会被摧毁无余,并常处于“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的状态中。《本师传》也讲过:生嗔心的人,脸一刹那就变得非常丑陋,纵然外表装饰了最好的饰物,也显不出丝毫庄严;即使卧于最舒适的宝床上,也睡不安宁,辗转反侧如处荆棘之中......
经常有嗔恚情绪的人,大都会产生高血压、心脏病、胃病、失眠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不管他的财有多少、位有多高,就算经常给下属施以恩惠,但如果经常大发脾气,伤害下属的身心,最后下属也不会领情,甚至还会生起加害之心。历史上和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这类事件:一些大人物往往因不能克制自己的嗔怒,导致下属的反叛,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所以,内心若不断除嗔恚烦恼,哪怕布施再多的东西,也不能摄受他人,成办自己的事业。当然,嗔恨情绪一旦生起,不能硬压下去,而要想方设法化解掉。否则,这股嗔恨只要还在,就会像火山一样不断蓄积可怕的能量,越是强忍,累积的能量越多,总有一天会爆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愤怒的事情,也不妨修习以下四观:第一观: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恶人,这所以“恶”,只是因为他被业风所吹,身不由己,故我们要有容人之量。第二观:人生如同一场梦,我们不应该太执著,否则会引生无量痛苦。第三观:众生本来是佛,让我发怒的不是他,而是他的烦恼。若起了嗔恨心,就等于对他的烦恼发脾气,这是愚痴的行为。第四观:倘若事情还可以补救,就没有必要生气;倘若事情已无法挽回,那生气又有什么用呢?
6)如果心诚,即使念得不对,也能与观音菩萨感应道交;如果心不诚,杂有懊悔、怀疑等分别念,就算念得字字正确,也无法与之真是相应。观音心咒的发音,是“嗡玛尼贝美吽”。
7)一个人若想获得成功,经历痛苦也是必需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畏惧痛苦,反而会将生活中的每一次磨难,都转化成通往解脱的基石。
8)许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内心极其坚强,就算面对难忍的逆境,也能迎难而上、从不言退;而有些人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内心十分脆弱、不堪一击,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挫折,也能让他终生一蹶不振。
9)懂得尊重别人的人,终将赢得别人的尊重。无论何时,保守秘密的人都能受到重用,也能赢得他人的信任。话说:“秘密若从口里出来,就已出了大门了,以后会遍于全世界。”
10)一个人是否可交,判断起来也不是特别困难。只要能够知恩报恩,这个人就值得交往、亲近。具足智慧、人格高尚的人,对于他人的恩情,会永远铭刻于心,时时提醒自己。没有能力时,苦于无法回报;一旦时机成熟,便会立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而人格低劣的人,与此恰恰相反。他们受别人恩泽,非但不知恩,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根本谈不上将来报恩;甚至有时候还恩将仇报,对恩人加以诽谤诋毁,尽显内心恶劣的本性。
11)辅助明主而远弃昏君,聘娶贤妻而勿娶劣女,结交善友而舍弃劣友。
12)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
13)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如果始终想着自己,别人不一定看得上你,但若尽心尽力地帮助别人,大家就会对你另眼相看。所以,一个人若想自己的利益,就要先为别人着想。想做好人的话,就要在这几点下功夫:一、“言行恒时随顺友”。
言行举止经常随顺他人,对上者恭敬,对中者和睦,对下者关爱,跟谁都合得来,不会动则横眉怒目,处处与人作对,不论到哪个团体都搅得鸡犬不宁。当然,随顺他人,也不是没有原则的。别人生贪心你也随顺,生嗔心你也随顺,不是这个意思。随顺并不等于一味地投其所好,而是对如理如法的行为,才应当去随顺。二、“禀性正直”。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心都要正直,不包庇自方、嗔怪他方,而是以客观事实为准,不偏袒任何一个人。有些人性格非常直,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从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高官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三、“心善良”。假如能做到随顺别人、为人正直,但心肠狠毒的话,人格也好不到哪儿去。现在有些人,话讲得头头是道,可背后却包藏害人之心,那做什么都徒劳无益。因为心是一切之根本,宗喀巴大师也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心善的话,一切都是光明的;心恶的话,只能趋往黑暗了。
14)倘若你想利益自己,利他是最好的窍诀。作为凡夫俗子,完全不考虑自己是不可能的,但考虑自己的过程中,若是损害其他很多人,自己的事业也不会成功。
15)一个人若能对“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这才是真的智者。尤其是自己身居高位时,手下人唯唯诺诺,亲密地围绕在身边投其所好、歌功颂德,你也许觉得这种滋味很好。但是,在这种舒服的感觉中,往往隐藏着许多陷阱。
16)如果亲近没有道德的小人,听多了他们的花言巧语,见多了他们的见利忘义,自己的邪见定会日益增上,智慧也将全部灭尽,无形中带来极大的危害。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修行中,恶友的危害都非常大。一个人学好很难,学坏却很容易。即使是有功德的智者,一旦交友不慎,也会被恶友拖下水。((水木格言》中讲过,纵然是圆满的大树,久泡水中,根也会腐坏;纵然是具足功德之人,长期与恶友交往,也会被他所毁。《佛子行》亦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意思是说,交往恶友,会增上贪嗔痴烦恼,失坏自己的闻思修行,以前具有的慈悲心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平时的与人交往。假如有人傲气十足、烦恼深重,对善知识的教言不重视、不恭敬,那最好不要与之寸步不离,否则,自己渐渐就会被其同化,进而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17)有的人外表看来很普通,似乎没有过人之处,但他内在是大菩萨,如果去说他的过失,这种罪业相当可怕。就如同被灰覆盖的火星,外表看起来只是一堆灰,好像没什么火,但你坐上去的话,肯定会被烧到的。对任何一个人,我们应该观清净心。心不清净,便会将别人的缺点无限放大;若心清净,周围无一不是菩萨。
18)交友应寻找情意深长、稳重可靠之人。有些人今天对这个好,明天对那个好,跟谁都只有三分钟热度,这种说变就变的人,往往不可深交。
19)当别人提出好的意见,或者揭露你的过失时,自己应当虚心接受,并把他当做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善知识。为什么呢?因为谁也不愿轻易得罪别人,倘若不是出于好心,人家不可能故意挑你的毛病。即便是再完美的人,也难免会有发现不了的过失,需要经常有人在旁提醒,就像唐太宗以魏征为镜。如果听到说自己过失就生气、赞扬自己就欢喜,那永远都无法改正错误,言行举止也会越来越不如法。
一个人能否远离损友、交到益友,关键在于自己。倘若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非但不生气,还愿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益友。反之,假如你冥顽不灵、顽固不化,不肯虚心接受,甚至还暴跳如雷,益友就会慢慢疏远你,终有一天离你而去。
20)当自己条件比较好时,很多人都谦恭顺从、赞叹有加;而一旦你落魄了、生病了,非常需要人安慰和照顾,此时愿意陪伴你的,恐怕是屈指可数。现实生活中,很难分辨出谁是善友、谁是损友。真正的友情,在顺境中难以发现,往往是于逆境中见真情。对于在危险面前把你抛弃的朋友,绝不能与之同行!能同富贵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能共患难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2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宁与君子结怨仇,也莫与小人结亲友。因为,即使与正直的君子结下了怨仇,但他们遇到对众生有利的事,也不会因为与你有矛盾就从中作梗,反而会尽力相助。但狡猾的小人却截然相反,且不说与其结怨会遭报复,就算与之结为亲友,也无法避免他们的暗算。纵然你真心对他,但因其本性卑劣,也不会懂得知恩图报。即使你平时一直关心他,但只要偶尔发生一点小摩擦,他就会怀恨在心,一有机会,便会变本加厉地损害你。尤其当涉及切身利益时,他更加会不择手段。因此,在与别人交往时,先观察他的人品非常重要。
22)无心犯下的过失,称为“错误”;故意去做的坏事,则称为“罪恶”。“过失没有功德,但能忏悔清净是他的功德。”
相反,假如有了过错却故意掩饰、文过饰非,这只会让自己增加一条罪恶。
23)古人云:“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就是掩盖,即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错误,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加以掩盖。
24)女人就算你打扮得再动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缺乏内涵的话,也不会真正吸引别人。女人的魅力,是由内散发出来的智慧、慈悲,并不是化妆品、手术刀雕琢出来的精致面孔。假如一个女人拥有天使般的脸庞,却是一副魔鬼般的心肠,那再美也会让人退避三舍。有智慧的女人,不应该舍近求远,成天追逐外在的装扮,而应当给内心好好整一下容。这样的美,才是最令人视而不厌的。
25)无常时刻与我们形影不离,每个人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甚至哪怕自己再不愿死亡,死亡也迟早会来临。到了那时,就算是最珍爱的身体,也要万般不舍的留在人间,唯有自己一人随业力而前往后世。对于这一点,只不过有些学唯物论的人持一种逃避的态度,不愿意接受也不愿意这样想而已。他们总觉得学佛是在逃避,实际上,不承认后世,对下辈子没有任何打算,才真正是一种逃避。你这一世只有短暂几十年,死了以后多少万年、多少世的快乐和痛苦,都取决于这一生的业力。如此重要的事情,你能轻易忽略吗?佛教最重要的就是要关心后世。然而,现在的大多数人对此没有任何概念,包括一些学佛的人,也把佛教看成是获得今生快乐的捷径、给心理带来安乐的手段,至于最关键的解脱大事或者生生世世的快乐和痛苦,自己从来也没有考虑过。有时候看这个世间,就像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所说,整个国家的人都发疯了,国王最初是清醒的,但众人看到他与众不同,纷纷指责他是疯子。结果国王也不得不喝下毒水,跟他们一样变成了疯子。对有智慧的人来说,学佛其实并不消极,也不落后。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前世后世都的的确确存在。既然它是肯定存在的,我们又岂能没有一个长远打算?现在,不少人为了安度晚年,都要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那你死后永远快乐的“保险”,不知道买了没有?当然,没有这种信仰的人,不想这些也情有可原。可有些人自称已皈依佛门多年,甚至是大乘佛教徒,对此都根本不考虑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死“就退避三舍,给他一讲后世有轮回、地狱,他马上就捂着耳朵:”不要讲!不要讲!我害怕,还是快乐点好,我不愿意听这些。
“此举无疑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但也由此可见,佛教信仰若想深入到每个人的见解中,确实还存在一段距离。
26)生活的轻松快乐,要从充实内心做起,而不是盲目地攀比、追求。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才会快乐一生。
27)《四百论》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是故说无常,一切皆是苦。”凡是无常的法,就一定会坏灭;只要会坏灭的,则非真正的快乐。世人的痛苦,皆源於各种错误的执着。若能懂得无常之理,对一切不会太执着,痛苦便不会那麽强烈了。比如,当你明白名利的无常,一旦失去就不会觉得天崩地裂;当你懂得感情的无常,遇到变故也不会寻死觅活;当你懂得生命的无常,亲人去世也可以坦然面对。古人也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就是无常的规律,任何人均无法超越。若能通达这一点,你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发生任何变化、遭遇任何打击,也不会万念俱灰。
28)金钱要布施,爱情要奉献,名声要服务于众生,这样才会终生快乐。
29)一旦你调伏了自心,把胡思乱想、乱七八糟的心管住了,这才能真正获得自在。因此,佛陀说:“调心极善妙,调心得安乐。”若能调伏自己的心,则是最善妙、最安乐的事情了。这一点不光是口头上说说,更需要实地修持。倘若你真懂得一些调心的窍诀,那活在世间上也可以、离开世间也可以,有钱也可以、没钱也可以,身体有病也可以、没病也可以,只要能护持这颗心,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30)人类应该用理性的方式来寻求幸福,否则,建立在感性上的幸福,只是一时冲动,会转瞬即逝。所以,我们首先理性地认识一下幸福。幸福具备六个特点:第一、幸福感是暂时的。尽管人人都希望幸福永不褪色,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能让自己幸福的事物,慢慢习惯了以后,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幸福感也会日益淡化。第二、幸福感是递减的。当你得到渴求的某个东西时,最初觉得特别幸福。但再次获得这个时,幸福感会大不如前。当达到足够多的次数时,幸福感也就变为零了。第三、获得幸福的经历越曲折,幸福感会越大。如果某个东西来之不易,得到时才会激动万分。第四、没有渴求就没有幸福。你喜欢某一样东西,对它念念不忘,得到时会喜不自禁,但如果你对一件事物没有渴求,它就不会给你带来幸福。第五、幸福是需要感觉的。一个人住在简陋的小茅棚里,另一个人住在豪华的别墅中。住茅棚的人非常满足,身心洋溢着幸福;而住别墅的人,虽然生活奢华,却没有心满意足,这就不叫幸福。第六、幸福感的获得,需要有愉悦的心情。如果你的渴求获得了满足,但此时的你,沉浸在对其他事件的悲痛中,仍然难以获得幸福。
31)一个没有能力,十分软弱的人,仅凭个人力量极难成事,但若找个强有力的靠山,事情往往容易成功。就如同一滴水,本来非常渺小,但当它汇入了大海,与之融为一体,这滴水就永远不会干涸。
32)《入菩萨行论》中也说:“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所有的罪恶中,没有一个像嗔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中,没有一个像安忍那样难行的。
33)福报之树,永远扎根于善良的泥土中,这是它生存的唯一坏境。为了名声、财富不择手段,纵然依靠前世所积的福分,暂时让自己得偿所愿,但这个享完之后,生生世世都会处于痛苦之中。
34)说话态度恶劣、语气生硬、暴躁无礼的人,任何人都不喜欢,他们势必招来诸多不满,甚至怨恨。先伤人,后伤已,一辈子都活在遭人嫌弃的生活中。孔子在《论语》中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岁,还经常让人厌恶,那么这个人的一生就完了。
35)一个人所说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实际上都是心灵的外现。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
36)一谎折尽平生福。在做事的过程中,除非有利他的必要,否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妄语。不然的话,“妄语之过污身黑,如何洗涤亦难净”,你永远摆脱不了骗子的嫌疑,说什么都令他人难以生信。
37)古人说:“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也就是说,极度欢喜的时候,不要许诺给别人东西;极度愤怒的时候,不要回复别人的书信。为什么呢?因为“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欢喜时说的话,多数难以兑现,容易失信于人;愤怒时说的话,因情绪不佳,往往会不得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会因一时兴起就开口许诺,否则,到时候很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
38)萨迦班智达讲过:“凡能伤人的恶劣言语,纵然对怨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所骂他的那些话,就如同空谷的回声一样,终会成熟在自己的身上。”
恶语虽然只是语言上的业,但却能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并损害我们的方方面面。此外,反是指责对方过失,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还有,尽管表面不是恶口骂人,但若通过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这种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中。藏地有一句俗话是:“欢喜之食无大小,粗恶之语无多少。”意思是,供养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达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粗恶的语言不管说多说少,只要伤了别人的心,就不合理。所以,只要让别人不高兴的话,我们应该全部断除。《大宝积经》云:“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若能不指责他人的过失,也不举发别人的罪过,远离恶语和悭吝,这种人就会得到解脱。因此,大家在生活中,无论对于什么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来摄持,千万不要说恶语。
39)发心若不是为了自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一种取巧,而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掌握这种智慧,做起事定会事半功倍。
40)麦彭仁波切曾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乌鸦成天哇哇乱叫,人们把这声音视为恶兆,所以都讨厌乌鸦。同样,语言不庄重的人,说起话来东拉西扯、喋喋不休,势必会招来众人厌恶。
41)著名的乐索巴格西说:“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若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时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也自称为“默翁”,他在诗里写道:“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莫道老来无会俩,更嫌何处不风流。”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禅师早已谙熟世事,既不在乎他人的赞毁,也懒于谈论他人的长短,真正进入了风流、自在、逍遥之境界。世人常说“沉默是金”,确实也不无道理。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常观已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动辄就给自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2)假如片面地理解“不要管闲事”,只会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孟子曾说:“以天下兴亡为已任。”天下的兴衰、众生的痛苦,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并不是看似与已无关,就不必去管了。在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与已无关,还是应该去关心。
43)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成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厉地刮起来,那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大衣。美语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当然,与别人交谈时,除了说一些柔和的话语,还应该把意思表达清楚。《入行论》也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不然的话,有些人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赞还是在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会。总之,我们说话不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要主题明确。掌握了这样的交谈技巧,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多了。
44)佛教不管小乘、大乘,均认为父母是严厉对镜,假如对其造业,果报相当严重。
45)如果认为“孝”就是养活父母,让父母吃好穿好,而没有用心恭敬他们,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何区别呢?有些人在父母年老后,每个月寄点钱,就认为自己很孝顺。其实这并不是“孝”。子女长大后,若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不能只用物质来回报,因为当年父母对你的教育,并非只付出了物质,更付出了满腔的爱。所以,若想回报这种深恩,就要真正关心他们,常常想着他们,就像父母始终牵挂自己一样。
46)强烈的孤独感和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是老人最大的心理障碍。许多子女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就是孝顺,却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内心感受。俗话说:“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每位老人若能潜心学佛,在有限的时日里,为后世多积累善法资粮,那么,晚年不但不会空虚寂寞,还会开启智慧、获得解脱。学佛是老人理想的归宿。很多老人学佛之后,精神上有了真实的寄托,对未来也有一种把握。所以,愿普天下的老人都能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善加抉择,亦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47)假如从20岁就开始修行,到了80岁时,可能会直接进入来世的快乐生活。但这一生若迷迷糊糊就过了,临死却希望时光倒转、从新做人,那时已经没有力气了,也没有这个机会了。所以,大家应当以此来勉励自己,能从小行持善法时最好的,但若没有这种缘分,什么时候遇到佛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精进修行也不迟。这样,临死时才不会悔之晚矣!
48)众人皆死,并不会摆脱你个人面临死亡的痛苦。所以,我们若要对自己负责,就应尽快放下对今生的贪执,为漫长的后世多做准备。现在大多数人,对于死亡,总是一味的回避,谈到“死”就觉得忌讳,如同鸵鸟在遇到危险时,把头埋在沙中一样,实在有点可笑。他们明知自己迟早是“死路一条”,却故意忽略,想方设法忘掉,然后拼命贪恋今生的一切,从不肯为后世做丝毫准备,不禁让我想到了状元禅师的《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
49)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有些人拥有的钱越多,痛苦就越大。正如华智仁波切所说:“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佛陀在《大宝积经》中也说:“财物如幻亦如梦,愚痴众生被诳惑,刹那时得刹那失,何有智者生爱心?”钱财的本质如梦如幻、极其虚妄,愚痴的众生没有认识到,就容易被它欺惑。其实,钱财可以很快得到,也能很快就失去,看清了这一点后,智者又岂会拼命的贪执它?唐朝有一位庞蕴居士,将家中的金银细软用船装着,全部扔到了湘江里。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庞蕴唱了一首偈子:“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如果把钱仅仅视为一种工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多也可以、少也可以,自己会活得非常自在;但若把钱当成人生的全部,明明已经衣食无忧,却仍不知满足、欲壑难填,这样绝不会有真正的快乐。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却偏偏选择后者,把金钱当成“主人”,自己成了金钱的奴隶。
50)世间上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心所生的虚幻假象,但芸芸众生信以为真,颠倒地将其执为实有,导致各种痛苦此起彼伏。常言道:“一切世间事,串习无不成。”
同样,凡事不管是真是假,只要心对它长期串习,认为是真的,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用故意去想,也会自然产生真实的力量。佛陀在经中亦云:“是故无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力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
心的力量的确非常大。所以,佛陀大慈大悲地告诫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反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能懂得这一点,对减少痛苦会有很大的帮助。假如你平时遇到挫折或不痛快,就想:“这些都是心造的,如果没有去执著,根本不会这样。”一下子,原本难以忍受的天大之事,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入行论》也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51)只要心有满足,就是最大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讲过:“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意思是,佛陀告诉我们,在世间一切财产中,知足少欲最珍贵。只要知足少欲了,纵然自己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以为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最快乐的事,实际上,这种快乐并不长久。最长久的快乐,是我们拥有一颗知足的心。《八大人觉经》也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所以,内心没有太多贪欲,才能享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过于贪恋、执著金钱,一辈子都会活的很累。
52)有的人殚精竭虑地谋求财富,不择手段,恨不得全世界的财产都归自己所有。甚至,有时候在富人面前,极尽诌媚巴结之能事。忍辱更是“修”得不错心甘情愿地当牛做马、任人凌辱。现在很多人就像这个仆人一样,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坚信有钱就可以颠倒乾坤、无所不能。他们以为金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却不知幸福是一种满足的心态,有时跟金钱有关,有时候跟金钱并无关系。即便跟金钱有关,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影响幸福的各种因素中,金钱也只起到20%的作用。幸福的根本,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金钱,而在于你减轻了多少欲望。欲望少了,虽卧地上,犹为安乐;欲望多了,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53)人生的痛苦之一,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尤其是喜欢跟人比较,是我们内心动荡、恍惚不安的来源,也让大部分人活在患得患失的世界中不能解脱。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只要做好分内的事,不和他人攀比就能成功。如果存有较量的心,便会不自觉地模仿别人,这样的结果只会落后,因为你在模仿时,别人已经完成了。只有自己努力前行,得到的结果,才真正属于自己,哪怕它并不尽如人意。《金刚经》也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在劝我们,人应该无所执著地活着。
54)喜欢玩弄小聪明的人,就算暂时得到一些利益,也并不会长久,早晚都会坏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祸患。《法句经》中有这么一句:“无乐小乐,小辩小慧,观求大者,乃获大安。”耍耍小聪明,只能得到一些小乐,甚至得不到快乐,只有发大心,利益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究竟的大安乐。所以,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远离耍小聪明的人。
55)现在有些人,该比的学问和品德,没有竞争;而不该比的吃穿,人人都互相攀比。其实这些都不好。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德学双馨,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古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一个人最初生活节俭,以后有条件了,奢侈起来很容易;而从奢侈生活步入俭朴,便相当困难了。人活在世上,最有意义的就是无私奉献,以不求回报的心态帮助众生,而不是盲目与别人攀比。
56)傲慢,使人不见自己的过失,也不见他人的功德。如果一个人自傲而轻人,那么他不仅不被人们欢迎,他所具有的功德也将逐渐退失。傲慢会使人迷失自己,最终自取灭亡。傲慢这种烦恼难以察觉,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它的圈套。藏地有句俗话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
只要心中有了傲慢,自认为比别人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有智慧的人没必要傲慢,没有智慧的人傲慢只会自取其辱。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
故我们应“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
57)对时间无所谓的人,感觉与人交谈是一种享受。而真正了知生命无常、人身难得的人,却宁可舍弃财富,也不愿空耗时间。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打扰他,是对他最大的恩赐。那公巴大师说过:“人们与其谈论许多似是而非的大道理,不如拜读诸佛菩萨的传记,了解彼等自始至终是如何实践菩萨道的。只有这样,才是极为善妙,不会被诳骗啊!”
文学家鲁迅在《门外文谈》中也说:“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所以,纵然你不能自己修行,也千万不要谋害其他修行人的生命财产。
58)《长阿含经》中就有现成的答案,佛告坚固:“我终不教诸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现在有些修行人,整天神神叨叨,到处炫耀自己的梦境、验相或感应,看到一点东西、听到一点声音,就自以为得、沾沾自喜。其实这些并不重要。倘若你通过修行,自私自利的心减少了,利益众生的心增上了,这才是最高级的神通
59)世上的一切快乐,都是从利他而产生的;世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自利而引发的。《入行论》亦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华智仁波切曾明确地告诉我们:成佛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并不是想自己获得佛果后,一个人过得逍遥自在、快快乐乐。所以,学佛是为了成佛,而成佛,是为了利他!《弟子问答录》中也说:“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世间上其他事的意义都不大,唯在利益众生是最无上的,这也是佛陀极其欢喜的事,诚如《华严经》所言:“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60)利他才是最有意义的修行。一个人就算能力有限,行为上无法利益众生,但仅仅发一个利他心,福德也远胜于供养诸佛。如寂天菩萨说:“仅思利众生,福胜供诸佛。”
《胜月女经》亦云:“仅思利他心,利益尚无量,何况行利益?” 所以,一个人没有其他什么倒不要紧,但不能没有利他心。有了利他心的话,福虽暂时未至,祸却早已远离。
61)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其实,生命就像是空谷回声,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割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因果是丝毫不爽的,只要你付出了,就必定会有收获,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
62)发财的因是什么呢?不是发财树,不是貔貅兽,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世界上最有钱的是谁呢?众所周知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不但是全球首富,还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他每年投入慈善事业的是几十个亿,前几年他还宣布:死后财产不留给后代,全部都捐赠给慈善机构。然后范围在缩小一点,我们亚洲,现在的首富是李嘉诚。他也同样乐善不止,经常拿出大笔的钱来上供下施,救助贫困、捐助教育等,并将自己三分之一的家产捐赠给慈善事业。佛陀说:“发财的因不是别的,而是布施”,这句话确实真实不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然而,如今的人们,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关系。原本发财需要布施之因,他们却为了发财,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一味地杀生……最终只能南辕北辙。不想痛苦,痛苦却一个接一个降临;想要快乐,快乐却像仇敌一样被灭掉了。
63)慈善不一定非要物质捐赠,精神上的爱心也不可缺少。正如佛陀在《涅槃经》中说:“若于一众生,不生嗔恚心,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64)不论是哪一种人,如果你真想对自己负责,就应该学会善待生命。善待生命有几种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一切众生造福;中等的,为了自己而行善积德;下等的,不做损害其他众生的事,毕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贵。
65)我们的人生之所以快乐,是由于过去做了善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往昔造了恶业——这个概念乍听起来,恐怕有些年轻人不接受,但它对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就好比你播下毒药的种子,结出来的果只能是毒药,绝不会是妙药。同样,一旦你造了恶业,未来只能成熟苦果,而不会招致快乐。因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如果你想今生快乐、来世快乐,乃至生生世世都快乐,就尽量不要造杀生等诸多恶业。否则,只要造了恶业,它要么会在你今生成熟,要么会在来世成熟,迟早都要感受这种痛苦。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的人生充满快乐,有些人却饱尝痛苦,这一切苦乐其实都是自作自受。藏传佛教有位大德叫智悲光尊者,他对因果曾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就如同大鹏在空中飞翔时,影子虽然暂时看不到,但只要它一落地,影子马上就出现了;同样,一个人造了业的话,这个业力便会一直跟着他,只要因缘成熟,痛苦或快乐即会当下现前。
66)不少人都误解了随缘的定义,以为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只等老天来安排一切,这样的话,你就会错过许多机会。真正的随缘,是需要全心全力的付出,但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你如果学了佛教的《俱舍论》、《百业经》,就会明白自己这辈子的成败,不但有今生的原因,也有前世的原因。若能懂得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想得开、放得下,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随缘。
67)藏地特别伟大的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也说过:即便汇集百川之水,大海也不厌其多
,同样,即便学习再多的知识,智者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
68)真正的信佛,是通过自己的智慧,看一些前辈大德的文章或书籍,知道释迦牟尼佛曾来过这个世界,他所说的一切符合真理,对解除自他痛苦、解决人生问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然后从心坎深处对他诚信不疑,这才是真正的信仰。反之,假如只是表面上信佛,实际上迷迷糊糊的,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那就算你是个佛教徒,也仍是一种迷信。所以,烧香拜佛不一定是真正信佛,若不知道它的功德,单单是外在的一种崇拜,有些人去庙里烧香,让佛保佑他在某些方面获利,此举完全是一种迷信。
69)佛教中之所以制定戒律,并不是非要去惩罚人,表面上它是一种约束,但实际上,这为每个人趋往解脱之路提供了方便。就像马路上的绿灯、红灯,有了它的话,开车者似乎不太自在,但这却能极大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佛教中的戒律也是如此,通过强制性地规定行持善法、断除恶业,就能让众生顺利获得解脱,达到彼岸。
70)学佛要从心上安立,不是表面上办个皈依证,就自认为是佛教徒了。
71)不能特别奢侈、挥金如土;也不能极度拮据、衣食无着,若像乞丐一样,也会寸步难行。而应当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知足少欲,不要纵容自己的欲望,也不要为了竞争而活着。所以,我们应该随遇而安,根据自己的福分来维持生活,如此才会活得比较开心,自己的消费与环保之间,也不会有很大冲突。
72)佛陀说过:“末世五百年,我现文字相,作意彼为我,尔时当恭敬。”
许多厂家为了赚钱,就琢磨现代人求保佑的心理,投其所好,将佛菩萨像、《心经》、咒轮等做成工艺品,或者印在衣服上。应该尽量供在佛堂上,不要自己用!
73)放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你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才能慢慢放得下来。就像一个患有胆病的人,明明知道眼前的海螺是白色,可在病没有好之前,看到的一直是黄色。同样,你说很多道理自己都懂,但实际上这不叫懂,只是字面上理解而已。如果你真的懂了,面对任何磨难都不会执著、痛苦。所以,理解和通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74)麦彭仁波切说:“纵然整个大地遍满恶人行持恶法,我也不会改变自己高尚的行为,要如淤泥中的莲花一样清净。”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别人认为你很傻、很蠢,你也会觉得问心无愧。只有这样,不管你自己还是这个社会,将来才有一点希望。
75)“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
76)作为病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痛苦怎么办,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假如这个病总好不了,那是自己前世的业障,以此可观想代众生受苦。平时有这种心态的话,遇到什么都会快乐。甚至到了一定时候,你的病会不药而愈。
77)贤愚经》中提到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
78)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用心观察:“做它的后果怎么样?做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违缘?……”现在好多人没有这种概念,不管是办企业、做事情,只看好的一面,对不好的一面,却从来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有些人连想都不敢想,比如自己死了怎么办?突然生病怎么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吉祥,但却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的,想逃避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作为佛教徒,平时在处理问题时,不但会看事情的正面,对负面也考虑得比较多。这样一来,提前若有最坏的打算,将来一旦事情真正发生了,到时也有面对的勇气和能力。因此,不论你做什么事,首先详细观察很重要。藏地著名学者萨迦班智达根嘎嘉村也说:“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一个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必定会冷静分析:“我成办这件事的后果如何?期间违缘大不大?用什么途径才能成功?最后的效益怎样回馈社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先考虑清楚。有了这个前提之后,做事既不会优柔寡断,也不会不计后果,而是会走中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点燃一盏心灯朗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