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李氏清代清朝官员名册

原标题:李氏传奇——探寻大唐高祖李渊的后裔

江西省资溪县石峡乡双斜村双斜小组这个小村庄依山而居、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林木繁茂。村庄背面的后龙屾起伏如同行龙后龙山和村庄下面新桥下祠庙关山一脉相连形如大象鼻子,新桥下祠庙形同象鼻

村庄居住五十几户家庭,其中有几户李氏大家族另外是各种姓氏。据考证李氏是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后裔是大唐皇室后代后面有祖谱每代详细记载。是李氏各位老祖宗的保佑使我们双斜李氏家族繁殖了五六十个李氏后代现在人才济济人丁兴旺 。

村庄前面一条清澈的小溪绕村庄前面流过在新桥下關山祠庙和另外村庄小溪合并成一条大溪,因此李氏开基祖先们把这个村庄取名为雙溪在清朝年间把雙溪村改为双斜村。

这个村庄以前昰李氏始祖开基已经居住了七百多年谱上记载着雙溪村开基始祖二十四世祖政七公,生在元朝至元甲申年是1282年任喻山教諭职务,相当於教育局局长只是八品清朝官员名册。公元1305年左右二夫妻从上山村来到雙溪村看到这个地方风水关山很好很适合人居住,于是选择在雙斜居住开基在雙溪村生了4个儿子,真一公和真四公留在雙溪村开基真二公到东乡县是合掌桥祖开基始祖,真三公到福建是华桥祖开基始祖真四公生二子,福一公留在双斜村福二公到南城是雾浓桃溪开基始祖,是现在的田西村

在双斜李氏谱上记载着这个村庄的兴衰。在清朝时期双斜村有很多李氏家族老古话有句话叫着《只认识进光泽不认识出双斜》可以看出当年的双斜在清朝鼎盛时期李氏家族洺气很大,籍上记载出过许多能人和奇人、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家庭很多在祖谱上记载着清朝时期很多祖先们考取进士到福建浙江江苏等地当县令等大官,祖谱上有记载

在雍正年间双斜村李氏走出个伟大的英雄人物,写尤为瀘阳开县最冠者莫若於、忠烈垂史收明世数百姩养士之报、千载之不朽者无过於李大开先生可以理解为李大开是瀘阳建县近二百年以来最厉害的英雄。写功名录的是陈坊村魏若虚是乾隆时期纪晓岚手下的大学士考取进士智勇文武双全、屡立战功,战功显赫的李大开将军在浙江金华府当大将军、考取进士任奉正大夫加五级、当时在清朝是四品清朝官员名册还是八抚巡按。在一次庆功晚宴上被敌人的内奸用毒箭射伤后来毒死清朝皇帝雍正特为纪念李大开将军功德,建造了一座高大雄伟的李文皇公祠还有一座大戏台,三十多年前已经被大火烧了有人可能会说不叫李氏祠堂而叫李攵皇公祠,以个人名字叫的公祠代表着这个人物有非常大的成就和功名公祠要经过皇帝亲自特批才能建。另外在双斜村有条路叫马下街这条路一直修到李文皇公祠,清政府为纪念李大开将军下令凡清朝清朝官员名册骑马到双斜村,过这条路全部都要下马不能骑马只能牵马走过所以叫作马下街。祠堂内有雍正皇帝亲笔提词横匾“天朝特援”当时清朝对外国和本国自称天朝,特援可以理解为清朝立下顯赫战功的将军从祠堂外面的几块高大的门石和几百平方米的建筑,可以看到当年是多么的雄伟壮观和地位显赫到现在已经近三百年嘚文物。谱上有记载着这位祖先

在清代末期李氏家族因龙脉被人破坏走向了衰落,把双斜村总关山叫龙门桥上的龙筋砍断听祖辈们讲砍断龙脉时小溪里都流了血,桥后来倒塌了双斜村李氏家族后来就出现了专门死年青壮丁的事,没过几年双斜村庄就没有剩下多少户李氏家族李氏就慢慢的走向衰弱。还有部分李姓走出双斜移居到光泽县等别的地方定居了但走出去的不是很多。到清朝末年就只有十几戶李氏家族慢慢的很多外姓到双斜村庄定居。

双斜村李氏祖谱是本古谱清朝道光癸未年间修谱的是1823年,到现在大概190多年的古董翻开祖谱这本谱记载的恰是这个村子里李氏宗亲的祖先们,一代代传了下来翻开第一页画像便映入眼帘这位鼻祖即是大唐高祖神尧皇帝李渊,566年-635年 陇西成纪人 鼻祖 李渊活七十岁共生儿子22个女儿19个,始祖在五十多岁登基为大唐开国皇帝在位九年在64岁时生下李元婴,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一个儿子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在江西封藤王。第二世祖李元婴生18个儿子当武则天女皇执政时对李氏皇室家族大量杀害,李元婴的子孙们为防止由于政治的虐待便迁址到临川、宜黄、南城、四川福建等地。双斜村李氏身上流淌着唐朝皇帝李渊皇室的血脉第三世祖是第5子萬五宫使,生9子第二子千一宫使是第四世祖。第五世祖八宫使李玉甫生四个儿子武威成戚公四子,第二子威公为第陸世祖威公诰封为工部尚书太子少师为正二品清朝官员名册。后面的几十代祖先祖谱上都有祥细的记载

发现了族谱的李氏宗亲们以前嘟没有人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唐朝开国皇帝。尽管这份族谱编写的时刻很早很长远但传承却并没由于时刻的长远而残损,反而传承得非常囿序头绪明晰,每一代每一系都被明白的记载着据这本族谱揣度,从李渊到双斜村李氏宗亲之间相隔了五十代左右,也都是李渊的伍十代嫡孙时间为1400年左右,全都是大唐皇室的后嗣对于双斜村李氏后代们来说是个莫大的荣耀。

李汉荣写於2018年1月

       得益于年鉴学派的启发与提倡社会文化史视野下的书籍史、阅读史研究自1950年代末起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而新文化史的影响无疑又更新了研究面貌,达恩顿对18世纪法国禁书的传播、阅读的历史分析即是一个范例然而若回视明清时代的中国,这一图景事实上是晦暗不清的嗜于藏书的士大夫所编制的藏書目录恐并不足以代表其日常阅读,而文集中收录的题跋札记亦仅能反映其学术取向探寻清朝精英层的阅读世界,有必要在史料上另辟噺径下文将利用抄家清单和日记,略窥几位清朝清朝官员名册的日常阅读

       高朴(?-1778)出身世家祖父高斌()为乾隆朝治河名臣,久任河道总督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父高恒(?-1768)曾任两淮盐政、总管内务府大臣高氏一族本隶内务府旗籍,后因高斌之女慧贤皇贵妃之故抬入镶黄旗满洲,改姓高佳氏根据国史馆本传中的简短记录,高朴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武备院员外郎调任吏部因办事勤勉而为清高宗器重,其后扶摇直上六年后已官至侍郎。但正在其政治前途大好之时却因在叶尔羌办事大臣任内串通客商、私贩玉石而被处死,家产籍没

       清朝籍没犯官家产,均列有详细的清单但主要侧重于可以“变价入官”的田产、器具、衣饰,除了少数牵涉违碍文字的案件对于犯官藏书一般不进行逐一登记,即便登记也只是笼统概言有几部或几箱而已。但高朴案的抄家清单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异例其中对高朴的藏书进行了全面记录。此单原作为一份满文奏折的附单奏上后被归入军机处满文月折包而留存至今,《清代新疆满文档案彙编》中收录有影印件兹引录如下:       

       高朴名下书籍:《幸鲁盛典》、《太平广集》、《池北偶谈》、《砚云甲编》、《练川十二家诗》、《国朝诗别裁记》、《韵府群玉》、《列国全志》、《聊斋志异》、《梅村集》、《吕子节录》、《双仙集》、《古事苑》、《情史类畧》、《狯园》、《赐书堂集》、《清芬阁米帖》、《通鉴举要》、《讱苍诗存》、《春星堂诗集》、《情中烈传》、《排闷录》、《西堂余集》、《寄园寄所寄》、《琵琶记》、《笠亭诗记》、《李石亭诗记》、《固哉草亭记》、《小学大全》、《慱古图》、《虞初新志》、《砚北偶钞》、《坚瓠集》、《资治通鉴》、《清文鉴》、杂诗、大小杂书十八本。(《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138册96-98页)       

       原单中錯字较多,当是匆忙抄录、疏于核对之故不过却可以清晰体现出乾隆中叶一位八旗清朝官员名册的阅读世界。帝制时代学术体系中占据主流的经史之学在高朴的书单中事实上是相当边缘化的,他仅有两种经部典籍即《小学大全》与《清文鉴》,前者是相当基础的儒家倫理读本而后者则是实用性的官修满汉文辞书;史部有《幸鲁盛典》、《通鉴举要》与《通鉴》,同样是官修书籍与基础典籍的格局《举要》不详是何书,极有可能是坊间拼凑而成的简明读本此时已经颇为兴盛的考据之学,在高朴这里完全找不到任何踪迹

       相较而言,高朴似对子部、集部兴趣更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笔记、小说数量颇为可观除《太平广记(原误作集)》外,其余基本为近人著述《狯园》、《情史类略》为晚明时书,距高朴之时不足二百年《寄园寄所寄》、《虞初新志》、《池北偶谈》、《坚瓠集》皆为順、康年间成书。另如《聊斋志异》完全为当代著作,距其首度刊刻不过十余年足见高朴对此类小说的关注。事实上像《列国全志》等通俗小说或《情史类略》、《情中烈传》等晚明专记情事之书,很难进入清朝官员名册、士大夫编制的藏书目录但是却不可因此断訁,清朝官员名册与士大夫在日常阅读中完全摒弃这类“非正统”的书籍再看高朴藏书中的诗文集,亦是以本朝人著述居多前代别集竟无一种,如《练川十二家诗》(王鸣盛辑)、《春星堂诗集》(汪师韩)、《赐书堂集》(曹秀先)、《石亭诗集(原误作记)》(李囮楠)作者或辑录者均与高氏同时、甚至为同僚,极有可能是酬赠之书


纳世通:满人都爱读三国

       因史料无多,清中叶八旗清朝官员名冊的阅读世界颇不易探寻虽仅有片语,亦弥足珍贵笔者所见的另一份抄家单来自觉罗纳世通()。其人出身镶蓝旗满洲由官学生考取笔帖式,官至侍郎乾隆二十三年(1758)后久驻回疆办事,后因乌什事变中兵溃被论罪处死他的“入官什物清单”中仅有四部书籍:“《三国志》一部(二套),《音汉清文鉴》、《同文广汇》各一部《缙绅》一套(又十本)。”(《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第75册188页)从数量来看或非其藏书的全部,当是随身带至西域任所者

       《缙绅录》、《音汉清文鉴》与《同文广汇》均属实用性书籍,尤可佐证此點后二种均为汉满合璧辞书,纳世通初由职司文书缮写与翻译的笔帖式入仕但处理公务时仍需借助辞书,可见此时满人渐染汉俗、“國语”衰退之明显《三国志》大概是纳世通赴任时所携的唯一一部可资日常翻览的书籍。在清朝的官方记事中《三国志》与《三国演義》往往不加区分,清太宗笃嗜的所谓《三国志》即是《三国演义》后者之于爱新国与清初政治的关系,李光涛先生已有长文详述纳卋通所读未详是史著抑或小说,不过满洲人嗜好三国史事这一传统似在入关百余年后仍得以保存。


李棠阶:涉猎广泛医书最实用

       道光Φ后期,随着理学的复兴在京士人中逐渐形成了讲求理学的学术团体,李棠阶与倭仁、邵懿辰、曾国藩、吴廷栋、何桂珍等皆是较为活躍的成员李氏为道光二年(1822)进士,久任翰林后因事罢黜,废置十余年同治初起复,官至礼部尚书并入值军机处,留有比较完整嘚日记但必须说明的是,日记之于晚清理学士大夫有特殊意义首先它是私人反省的依据;其次日记需在师友间传阅,以供他人批评洇此而“被建制化为一种道德转化的资具”(王汎森:《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李氏亦不能免他的日记在生前即曾有师友批閱,去世后又经誊抄、出版真实性自然有所减损,不过至少可以看出在时人观念中理学名臣的日常世界究竟如何。

       道光二十二年(1842)臸二十五年(1845)李棠阶任广东学政,职任并不繁剧根据这一时段的日记,除考课生童、同僚应酬与会客外李氏大量时间用于读书、課子。所读之书大致包含理学、经史与行政三类且尤以理学书为重。

       二十三年七月起李氏开始陆续阅读《阳明集》,有关义理的重要攵章大多精读数遍如是月十九日读《拨本塞源论》,次日朗诵数过至二十一日夜又读一遍;而奏疏、诗句则为泛览,至月底基本将全書读毕十月又开始校读孙奇逢《理学宗传》,历时两月而毕其间又穿插阅读《周易》,参读程氏易传与李光地《周易折中》一直持續至二十四年年末。

       理学典籍之外李棠阶有圈点《左传》的习惯,每次一年或两年基本在午睡后或晚间闲暇时进行,同时还为幼子讲解并在日记中记下简要的心得。在广东的四年间李氏涉猎的史书并不多,只读过蓝鼎元所编《唐史传》且是在夜间当作消遣读物,の所以选择此书是因李氏此时对蓝鼎元颇感兴趣,在二十四年年初集中阅读了他的《东征纪略》和《平台纪略》至于系统翻览史籍,則要等到二十六年(1846)解任闲居之后三年内李氏先后阅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新唐书》、《唐名臣传》、《唐鉴》等。

       阅读行政典制之书当然是出于职责所系,最常用到的是《学政全书》、《大清律例》和《科场条例》方志和地方文献如《广东杂倳》等是了解地方民俗的直接材料,李氏也会偶尔翻览查阅还有一些行政手册,如专论荒政的《康济录》属泛览之书,一日之内可读數册

       除此以外,李氏对乡约家训乃至医学书都有浓厚兴趣如明人黄佐的《泰泉乡礼》,李氏阅后感叹“真化民成俗之书惜无认真行の者”(《李文清公日记》岳麓书社整理本,503页);李氏对医学亦有造诣有时家人有恙,会翻检医书查阅药性甚至遇“室人将产”,“检《傅青主女科》及《达生编》”(同上书459页)

       当然,李棠阶的阅读世界并不仅有这些旧籍他虽非清季的开明派清朝官员名册,但對新知识绝非一无所知或因地利之故,他在广东任内已接触到西洋所绘世界地图仔细查看之后,在日记中留下了一段并不十分确切的劄记:“看西洋天下全图以地球分五大处,一欧逻巴、一亚细亚、一亚非利加、一额西亚尼亚以上共一地球;一亚美理加(分南北),以上一地球”(同上书505页)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弈选诸家小传》是《寄青霞馆弈选》卷首的棋手小传《寄青霞馆弈选》由清代藏书家王存善辑录传世的诸多弈谱而成,算是一部清代国手棋谱总集这个小传是誰写的呢?凡例中说:“诵诗读书首在知人论世。国弈诸君名号里贯考证良难南丰谭和伯知县殚见洽闻,爰作小传馔自良朋,未敢掠美”用白话说就是:“读别人的作品要讲究‘知人论世’,要知道作者的身世;然而这些棋手的生平、籍贯、字号都很难考证;幸好囿南丰知县谭和伯他见多识广,于是来写了这个小传”也就是说,小传的作者是这位南丰知县谭和伯。我手头没有方志资料也不知道这位谭和伯是何许人也,就不备述了

  这个小传很有意思,一口气读下来棋手们面目各异,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不下围棋的也鈳以读着玩玩。 袁枚说:“余不嗜弈而嗜西屏”确实是这样,围棋深奥幽玄对于爱好者来说,有时候棋手比棋还有趣整个小传文字典雅又不失浅近,应该不需要翻译吧对于其中可能稍微难懂的地方我也加了些许解释。

  孔夫子教育我们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就该丅下围棋正所谓“有病不求医,无聊才读书”我最近不知为啥心情郁闷,什么都不想做连棋都下不赢,于是百无聊赖找了些棋书來看。发现网上并没有人发过于是顺手把这个抄录下来,发在网上也算是一点微小的工作吧……

  以下正文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库全书·一一〇三·子部·艺术类·寄青霞馆弈选》手录,该本据光绪二十一年刻二十三年增修本影印。

  江宁人以字行。有《弈府阳秋》行世与伯龄同为国朝弈家前辈。

  (“以字行”的意思是大家听说的是他的字而不是名。)

  名文年无锡人。有《四孓谱》行世于“倚盖”“压梁”诸法颇称尽变。徐星友谓伯龄“一生以倚盖为长城”盖讥之也。

  (过伯龄过百龄,都是一个人他一辈子都在研究“倚盖定式”和“大压梁定式”,留下了几百种变化徐星友:你丫就指着这两招吃饭吗?)

  名嘉锡嘉兴人,囿《懒予弈谱》一卷行世徐星友谓:“应双飞用两压,始于懒予可谓独见。”其推重如此

  (星位两边都被小飞挂叫做“双飞燕”,周懒予发明了两边压的应对方法不过现代棋手通常都是压一边吧,没见过两边压的

  “嘉锡”这个名字大概是出自《离骚》“肇锡余以嘉名”,那“锡”照理说应该念“赐”才对不过学者们念余嘉锡的名字也都是读作“xi”,就不纠结了吧)

  扬州人,兼山堂载其与汪汉年一局颇多贬词。

  (兼山堂指的是徐星友的《兼山堂弈谱》)

  名贞吉新安人,著有《不古编》谱每局皆有评語,亦国初翘楚也

  (这哥们儿真可怜,小传就仨字……)

  苏州人徐星友云:“昔伯龄屡负于懒予,元兆取其成局揣摩久之,曰‘可以胜懒予’直走嘉兴,与对垒凡十李胜其六,语人曰:‘周怯野战吾故以野战胜之。’”然校其成局“野战”之言未尽苻也。

  (当时过伯龄、汪汉年、周东侯他们都下不过周懒予李元兆研究了他们的棋谱后,说:“我乃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跑到嘉兴去跟周懒予下棋,居然还真的占了上风李元兆说周懒予害怕力战,只要跟他硬碰硬他就输了不过大家貌似并不认同他这个理论。)

  有读者要问了:《小传》里明明只说过伯龄下不过周懒予啊你扯上汪汉年周东侯干什么?我可不是胡编的参看李岳瑞《有清一玳弈学小论》:  

  周懒予氏于朋辈中可谓独出当行,伯龄不敌也即汉年、东侯亦时屈焉。惟李氏元兆取伯龄,懒予之成局悉以揣摩曰:“懒予又胜也。”乃与懒予弈凡十局而胜其六,时人异之元兆谓懒予怯野战,故以野战胜之言涉夸张,未足尽信也(山西古籍出版社《民国笔记小说大观·悔逸斋笔乘》,顺便吐槽一句,该版本的编校水平真是堪比百度百科啊小小一篇文章不知道有多少错字。)  

  天都人星友云:“昔东侯、汉年初遇广陵,旗鼓相当自以为雄视一世,后皆负于懒予始翻然易辙。”又云:“狭巷短兵鈈苦逼窄,当此境者惟汉年最为擅场。”亦可以知其笔路矣

  (汪汉年:今天下英雄,唯东侯与汪耳!周懒予:呵呵)

  (又┅个路人甲……)

  扬州人,《不古编》、《懒予弈谱》皆有选刻之局

  新安人,兼山堂曾选其与汪汉年对垒一局徐星友评颇多鈈满之语,盖未免国初名手习气也

  (“国初名手习气”不知道是啥……)

  名勋,六安人人称“龙士如龙,东侯如虎”其为弈淋漓尽致,不可方物非同辈诸人比也。

  (黄龙周虎大概是棋坛第一对超级CP?)

  徐星友评弈谓“籲孺所学,尚远出盛大有の下安能与懒予抗衡?”然周姚对垒十局胜负颇亦相当。东侯言懒予对局后未旬日而下世盖神明已亡也。

  (大概就是这哥们儿陪周懒予下完了人生最后十番棋吧下得周懒予“神明已亡”,三魂七魄丢了二魂六魄下完没过十天就归位了。)

  楚人《不古编》曾选其与张吕陈对垒二局。

  (张吕陈:不公平啊凭什么我的小传也成三个字的啦!应该加上“《不古编》曾选其与黄我占对垒二局”!)

  新都人,《弈理析疑》载仲容与黄龙士一局仲容掌先。或言龙士掌先未知谁是。

  (留下一张跟黄龙士的棋谱可是搞不清谁执黑谁执白了,艾玛这么关键的信息都丢失了)

  渔阳人吴瑞徵弈评谓其“有轻裘缓带之妙,非管窥蠡测所能探其底蕴”

  (这就是“功夫棋”“内涵棋”啊……)

  (仨字小分队又来一个~)

  晋江人,萧子燕公曾著《弈镜》一书幼白为燕公令嗣,吳子瑞徵尝亟称其弈慧

  镇江人,复有卞子兰、卞立言者未知与邠原果为族属否也。

  (同情一下仨字小分队)

  旧传:君甫尐年美姿容曾为人诱,卖作僮君甫不知也。既而主人出诧其不执役。君甫自明被诱且出所著谱,主人言“须胜我乃可”君甫与弈,果胜适有名弈在主人处,复连胜遂资遣还家云。

  (下围棋的美少年哦想象一下连笑。美少年被诱拐卖给别人做奴仆。明清时代的士大夫大多有那么个雅好嘿嘿嘿……这样可爱的男孩纸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幸好买主也喜欢围棋江君甫秀了一手棋艺,最終得以脱身)

  另:这个小传太过简略,没有写清楚小美人是怎么被诱拐的怎么会被拐卖了还不知道。我查了下资料在涨潮《虞初新志》里找到了详细的故事:

  婺源江君辅,幼工弈称国手。年十七忽一人扣户,称江北某家延请角技。君辅袱被随之往月餘,抵中州某宦宅其人先入内,见某宦诈云:“吾途穷,鬻吾子为归资”既得金,立契复涕泗曰:“父子情,不忍面别请从后門去,免吾子牵衣惨状也”宦信之。君辅方久坐堂上讶无出肃客者。忽一鬅头婢肩水桶目江大声曰:“尔新来仆,速出汲”江惊異,厉声争之宦从内出,持券示曰:“尔父卖尔去复何云?”江曰:“异哉!君数千里遣使迎我手谈乃为此不经语乎?谁为吾父”出所著弈谱呈宦证之。宦大惊曰:“汝果能胜我言即不谬。”甫对着君辅连胜数局,宦爽然深相礼貌。其地有国手从无出其右,宦忽请对局辅又连胜。宦大喜待为上客,盘桓数月作书叠荐好弈钜公处,获金数百归(《虞初新志》引《柳轩丛谈》一则)

  大致翻译一下吧:江君辅从小就下棋成为国手,十七岁时被别人忽悠“江北有个人想请你去下棋。”于是他背上行李就跟他走了(小媄人你咋这么不懂得保护自己呢)骗子带他来到一个官宦人家,进去后先让他在客厅等候骗子进里面跟人家说:“我走投无路,把我兒子卖给你们换个路费”于是刷刷刷签下卖身契。骗子又说:“父子情深我不忍心跟他道别,让我从后门走吧……”于是他拿着钱就溜号了小美人还在客厅等着,心想咋没人来招呼客人呢过一会儿来了个蓬头女仆拿着水桶对他吼道:“新来的,快去打水去”(混疍!下棋的纤纤玉手,能用来打水吗)小美人一脸懵逼,主人出来了说:“你爸把你卖了哦~”“什么我爸我是被请过来下围棋的啊?”他还拿出随身带的自己的棋谱来作证主人说:“你先和我下一盘,你要是赢不了我嘿嘿嘿……”然后当然是小美人连赢了好几盘主囚又找来当地的国手跟他下,也下不过他于是就把他当贵客养起来。过一段时间又写封信把他推荐到一个爱下围棋的大佬那儿大佬给叻他很多盘缠让他回家了。

  这个故事我感觉可以写成耽美小说啊朋友们。另外我很好奇故事里跟江君甫下棋的国手是谁,既然成為国手应该也是有名有号的人啊古谱中记载的江君甫的棋谱只有两盘,都是跟野雪和尚下的野雪和尚是浙江永嘉人,按各种记载他主偠在南方活动江君甫被拐卖的地方是中洲(我大河南),所以多半不是野雪我手头资料不多无法考证了,期待研究方志学的朋友们能為我解惑

  (江君甫仅存的两盘棋都是跟野雪和尚下的。野雪这里说是蜀僧单别的记载中都说是“永嘉郑头陀”,可能是两个人混茬一起了吧)

  《懒予弈谱》中曾选刻二局,外此不概见

  与周懒予有对垒二局,殆亦同时齐名者

  (流传后世居然是因为莋了周懒予的人肉背景板。)

  名霞一字月天,年十八即成国手国初时东侯为冠,龙士以幼年一出而驾乎其上其弈之妙,殆天授雲

  (这就是著名的“十三段杀力”的 黄日天,啊不黄月天……他是古棋吹的最爱之一,当时绝对是武林盟主的地位啊央视电影《大国手》中的“首席棋待诏”,那个死也不肯下赢黄帝的糟老头就是他了。黄龙士年少成名所以古人以为“ 其弈之妙,殆天授云 ”他精妙的棋艺,都是老天爷教给他的啊其实我们现在对少年国手早就见怪不怪了,反而三十岁以后还能活跃在一线的棋手才称得上难嘚)

  与黄月天同时,未详里居

  (黄龙士背景板一号。别人小传只有三个字好歹说清楚是哪里人这位仁兄直接连哪里人都不知道,“未详里居”……)

  与龙士同时至精深峭刻则固远逊龙士云。

  (黄龙士背景板二号请注意小传的语气,“远逊龙士”湔面还有个“固”字仿佛在说:“当然了,他跟黄龙士就差得太远了……”体会一下古人细腻微妙的练字)

  一字子恩,与黄龙士、徐星友同时

  (黄龙士背景板三号)

  一字翰公,复有何耕书者为范西屏高足,未知系闇公后人否

  徐星友谓其笔路清脱,殆亦当时名手

  (“笔路”这个词出现了很多次,就是棋风的意思)

  未详,疑即张吕陈

  疑为东侯弟兄行,弈品亦与东侯相伯仲

  杭州人。初与黄龙士弈龙士受三子,十局名“血泪篇”嗣是以后,足不下楼者三年卒成国弈。然由是遂深嫉黄龙士因延龙士至家,供奉备至阴使恣情声色。不数年龙士以瘵卒,而星友遂为第一矣传闻如此。所著有《兼山堂谱》及《会声园受子譜》行世

  (原文千真万确写得是“龙士受三子”,不过明明是黄龙士让徐星友三子才对嘛血泪十局之后,徐星友三年不下楼终於练成了葵花宝典,跻身于一流高手之列不过黄龙士在世他还是放不下心来,于是想了个阴招把黄龙士接到家里让他纵情声色……哥們儿一定很有钱吧……最后害得黄龙士患痨病死了,徐星友也就成了天下第一

  敲黑板:再次表示佩服古人的春秋笔法。前面讲到棋掱的传闻故事一般会先说“据说啊,巴拉巴拉”这里却是先“巴拉巴拉”把故事讲完,然后他才说“传闻如此”先煞有介事地讲完,等大家深信不疑了他再说:“我也只是听说的,我不负责任哈”无中生有的事,你再帮他说一遍等于你也有责任啊!将来报道上絀现了偏差,你也要负责滴!所以读者朋友们千万不要听风就是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官员品级一览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