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配和国民收入再分配配的地点叫做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2)....,如何解答政治主观试题_宇文网
当前位置: >
>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2)....,如何解答政治主观试题
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2)....,如何解答政治主观试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课堂练习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基础训 练1.[2012&大连质检]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2.[2012&福州质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收入 ④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2012&合肥质检]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解决漫画中分配不公现象的是(  )①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②取缔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 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④取缔过高收入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2012&郑州质检] &每月800元的涨到1080元,700元的涨到950元,600元的涨到820元。&日起,河南省开始执行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①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③是通过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实现的  ④有利于平衡收入差距,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2012&泉州质检] 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与公平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处理与公平关系的是(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倡导先富帮后富 ④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创业环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提升6.[2012&银川一中质检] 李某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年薪4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A.5万元、4万元 B.4万元、5万元C.5万元、2万元 D.4万元、4万元7.自日起,我国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增加140元左右。这一举措有利于(  )①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 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2012&江南十校质检] 要想解决漫画《分配不公》的现象,政府必须(  )A.推动经济发展,增加社会财富B.取缔非法收入,保护高收入C.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D.加强财政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9.[2012&广州质检] 2011年财政收入30%左右的增速和全年超过10万亿的预期使很多人担忧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过快,或将抑制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要想消除这一忧虑必须(   )①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②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③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 ④落实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的分配政策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2012&镇江质检] 面对用工荒、企业资金不足和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某企业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率先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建立了职工以工资换取股份的分配机制,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这表明(  )A.维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质前提B.建 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企业经营的根本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证D.维护公平有利于激发劳动者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11.[2012&西安质检]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显示,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为3.23∶1,已成为世界上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加强财政支农力度 ③落实分配政策,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多样化 ④减少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2.材料一 GDP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对比材料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努力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将更致力于全面均衡发展和收入分配改革,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在&十二五&时期实现&国富&到&民富&的转变。(1)揭示材料一(图表)反映的信息。(2)结合材料二,从分配的角度分析国家怎样才能实现&保持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选做习题13.材料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原提法 新提法核心内涵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材料二 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为2%左右。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材料三 中国城乡高度分割和城乡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已经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尽管在不同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有所差异,但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性特点。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居民收入的官方定义,城乡居民收入比率从1997年的2.47∶1上升到2011年的3.23∶1。材料四 广东省劳动报酬占GDP比重时间 GDP总值(亿元) 劳动报酬(亿元)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营业盈余(亿元) 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1978年年均 185.85 112.58 60.6 27.07 14.61980年年均 764.52 439.75 58.55 135.84 17.81990年年均 2.46 50.16 .4近五年年均 2 40.78 .26(1)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新&在哪里?有何经济意义?(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3)运用《经济生活》的,说明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课时作业(七)1.B [解析] 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故答案为B。2.C [解析] 私营企业中的工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排除①。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排除②。③④都属于公有制经济中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的范畴,故答案为 C。3.C [解析] 漫画体现了社会财富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可见必须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故①③正确。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适应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取缔,排除②。对于过高收入要调节,不能取缔,排除④。4.A [解析] 工资收入主要是指企业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故①正确。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工资标准的提高,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故②正确。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要多发工资,排除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实现公平,但不可能消除分配不公,排除④。5.A [解析] ④主要是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与效率和 公平的关系无关,故排除。6.A [解析] 国有企业的工资和津贴属于按劳分配,故按劳分配为4+1= 5万元。技术转让和炒股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按生产要素分配为2+2=4万元,答案为A。7.B [解析 ]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属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范畴,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实现 ,故属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排除③,①正确。提高养老金主要涉及国家收入与个人收入的关系,属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故②错误,④正确。8.D [解析] 漫画反映了分配不公平现象,虽然发展经济能够增加居民收入,但不能解决分配不公现象,排除A。再分配应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排除B。确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生产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单靠这一分配制度并不能维护公平,排除C。9.A [解析] 材料表明国家收入过多,企业和个人收入过少,所以必须平衡国家收入和个人收入的关系。①②③能够提高居民收入,故正确。④主要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不公平现象,故排除。10.D [解析]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排除A、C。依靠科技进步,树立竞争优势,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排除B。11.A [解析]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较少,所以必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故答案为A。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并不意味着减少城镇居民收入,排除④。12.[答案] (1)图表信息:年我国的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较快的增长并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小于GDP增幅。(2)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生产要素按 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④充分发挥财政和税收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作用。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公民的合法财产,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解析] 第(1)问,图表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与GDP增长的对比,可见二者都实现了增长,但是通过两条曲线间距的扩大,可知差距越来越大。第(2)问可以转化为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此题可以从制度保障、具体政策和措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处理,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来分析 。13.[答案] (1)①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③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2)①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实现初次分配兼顾公平。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两极分化。(3)①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 与分配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的尊重,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解析] 第(1)问,十七大中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其意义主要涉及维护社会公平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发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两个角度来分析。第(2)问,初次分配维护公平关键要落实两个保证,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再分配要落实分配政策,强化税收的调节作用。第(3)问,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可以立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分 析调动生产要素积极性的作用。可以立足收入分配公平,认识对居民收入提高的作用。哲学常识高考考点整理(2)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考点1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普遍性。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注意: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事物和任何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在不同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下,事物的联系是不同的。)2.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联系,也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注意: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联系就建立不起来;任何联系的建立,必须符合事物固有的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也建立不起联系。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没有根本改变事物本身的固有的联系。)3.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出发,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既要防止孤立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主观臆造的联系。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把握联系。考点2因果联系1.因果联系的特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2.原因和结果的关系:(1)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如果混淆二者,就会发生倒因为果、倒果为因的错误。(2)因果和结果相互依存,在客观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然由一定原因引起。世界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一个无限的链条。某一现象在这种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3.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论意义: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考点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联系1.整体与部分的区别:①内涵不同。不应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②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整体与部分的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具有部分的功能。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3.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考点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其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运动、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根本属性&根本特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提醒:社会运动、认识运动的物质主体)。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二者都是错误的。3.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考点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①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着事物的发展。②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正是无数具体事物的有限的变化和发展,才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无限发展。2.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 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①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②所谓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违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③区分的根本标准: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④批判错误的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旧还是新、以事物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或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而不从本质上、内容上去作深入具体的分析。 这些标准都是不正确的。4.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高中化学,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静止的观点,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观念,都是错误的。考点6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与统一(同一性)。①&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②&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统一&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3.方法论:既然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而不是一点,那么,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防止片面性。考点7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构成矛盾关系。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不存在矛盾。③人们不易察觉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较为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中的矛盾,需要通过才能认识和把握。2.矛盾具有客观性:矛盾是一切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既不会因为人们否认它、回避它而消失,也不会因为人们任意夸大或缩小它而改变。3.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由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客观的,所以,决定了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回避和否定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如何解答政治主观试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应试向素质转轨,高题也由立意为主转变为立意为主。所谓,在中的要求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了解它们的规律及意义。2.理解。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以及相关的主要概念与结论;相关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关系。3.应用。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归纳、预测;分析说明成因,解决问题。实际上三种能力要求最终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来认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思考过程即内容;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论用语言和文字作答出来即形式。显然,充分地思考是能力考查的出发点,也是作答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政治题的过程中必须有充分的思考过程,正确处理思考与作答的关系,合理分配两者所用的时间。充分地思考对解答政治主观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适应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2.有利于准确精炼地表达内容;3.可以有效地防止答案要点的遗漏;4.有助于提高答题的和准确率;5.条理清晰、科学性强。那么,究竟如何做到充分地思考呢?1.审设问,明确答题的理论依据,把握答题的切入点。如:体现了哪些(政治、经济、哲学)道理;谈谈你的认识;有哪些政治、经济意义等。2.审题干,把握主旨。包括题干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关键性的词语(如根本原因、关键、中心)等,提取有效信息。3.审题干与设问之间的联系,找准结合点。4.列提纲,明确答案要点。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在头脑中已有了答案的雏形。此时,可用简短的语言甚至是精炼的词语简要地列出提纲,只要能够起到提示作答的作用即可。这一过程要注意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上述这些思考的过程结束以后,我们就可以落笔作答了,因为有了答题的方向、主干内容,做答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完整规范了。例如:(2008年广东高考模拟第36题)日,国家发改委通报了对&世界拉面协会中国分会&(以下简称&方便面中国分会&)方便面价格串通案的调查情况和初步处理意见,认定方便面中国分会以及相关企业的行为,违反了价格法第七条、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的规定,以及国家发改委《制止价格垄断行为暂行规定》第四条的规定,已经构成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的行为。国家发改委责令方便面中国分会立即改正错误,并将深入调查方便面中国分会以及相关企业的串通涨价行为,依法作出进一步处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方便面中国分会以及相关企业的串通涨价错误行为,国家发改委的举措体现了什么经济学道理?思考与解答的过程:1.审设问,明确答题的范围是经济学方面。2.审题干,明确了&涨价&这一主体为切入点,我们知道控制&物价上涨&既有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作答。3.审干肢联系(略)。4.列提纲。5.作出答案:①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决定其价格,价格在供求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方便面中国分会以及相关企业的串通涨价行为不但违反了价格法的有关规定,更违背了价值规律。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而且也不利于方便面业、持续发展。②国家发改委的举措是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政治复习方法:解材料式主观题有哪些步骤?   一、读:(解题的前提)  注意:可先读设问(定位材料限制的范围并明确答题方向),然后读材料。如果先读材料再看提问,可能造成阅读材料时所思考的问题与设问的要求不一致,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读设问时首先明确材料限制的知识范围。明确知识范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提问直接明确加以限制。如&运用哲学知识&、&体现经济常识道理&、&反映什么现象&等。这些限制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准确把握;  二、找:--找准题眼(解题的关键)  带着知识和问题读材料,抓关键词(有效信息)或中心问题 高中英语,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也就是把审题分析设问和材料得到的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与当前政治热点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三、答:(解题的归宿)。按照材料和知识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注意:(1)戴帽子,点题切题;观点明确(观点、论点亮在本题或本角度的最前面,不要让阅卷去为你一点点地寻找答案)。  (2)扣料子,每个角度应扣紧材料分析,不要观点和材料两张皮,相互脱节。  (3)分段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强调的逻辑性、层次性、辨证性)。  (4)采点子,要努力挖掘出材料中每一个&有效信息&,并且术语要到位,切莫用家常话来答题。  (5)挖坑子,多角度思考,详略得当。高二政治文科课堂学习要诀   文科课程和、等理科课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1)量大。由于这个特点,使你在文科课程时所采用明显不同于理科。  (2)理解抽象。不像理科的理解比较形象、具体,文科的理解有点靠平时的潜移默化。  当然,文科中每科又有各自的不同特点,这里仅讲述它们的共同特点。  文科要诀  课堂笔记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课程有大量的文字信息,讲过的内容会很快忘记一些,即使当时不忘记,时间长了也会记忆不深刻。如果上课不记笔记,那么遗忘的部分将永远从你的库中消失。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时拿来用。然而,记笔记不是记流水账,不是把老师上课时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而是记下重要的内容,如记录知识结构体系、过程等,特别要注意老师重点提示的内容。  (2)要投入,思路跟着老师走,更主要的是思维要活跃  这是考验一个人的注意力的时候。如果注意力不集中 高中数学,很可能会在老师动听的故事式的讲课中走神。  另外,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在记叙文中讲到课文中的某人说了一句话,老师很可能会问,这个人在这时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么你就要积极思考,不但要看清这句话里的每一个字,更应该同文章的前一部分联系起来,分析出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在上课时,你的思维是活的,学习效率就会成倍地提高(学习理科也一样。所以你会发现,有两个人,同样上课都非常认真,为什么一个成绩很好,而另一个成绩始终一般?道理就是:一个上课时思维是活的,经常把正在学的知识同以前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另一个上课时思维只是由老师领着,学哪看哪,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分析)。高二政治知识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3.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3.3.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3.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3.3.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3.3.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高中历史。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3.3.5、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政治指南:提升时政敏感度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政治所呈现的特点,为今后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导向,关注时事、融会贯通、抓住热点、梳理知识、提高信息处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应该是比较有效的。在此向准高三选政治科目的同学提两点建议,为2014年高考做好积极准备。  ●要提高对国内和国际重大时事政治的敏感度。  已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热点成为整张试卷的主要载体,这是高考政治试卷的一大走势。如今,社会生活丰富多采,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我们要不断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提高对重大典型事件的敏感度。经常、及时地收集热点材料并进行归纳整理,注意对这些问题对照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深层次及多角度地思考。比如,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目前宏观调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已经得到抑制,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对于这一时政热点,我们一方面要从热点本身搞清楚,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采取了哪些积极措施;目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又是什么?另一方面,对照高二经济常识,把“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梳理清楚。首先应该回忆一下,“市场经济的特征和作用”这一部分的内容,接着复习“为什么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然后再复习“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手段和作用”。如此“点”“点”相连,就能形成一条明晰的线,不容易遗忘。  又如近日上海市代表团一行对新疆、甘肃、陕西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的要求,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和全力支持西部大开发,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里涉及我们经济常识大量基础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去认真思考。总之,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养成习惯,将学过的知识点用来分析当前已在发生的时政热点,并通过这样的训练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加强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观点的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国际国内的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是以上海市《全日制高级中学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和高二、高三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即在知识点上不超课程标准和教材,在应用上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和教材。有道是:万变不离其宗,高中历史,试题再巧妙多变,也不会离开对知识点的把握和分析,所以在复习中回归书本就显得相当重要。复习过程中要全面落实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知识点,不可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取舍,因为离开了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也就无从说起。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否则就讲不出道理,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高考突出能力考查,但是能力的提高是以扎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为铺垫的。所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谁丢掉基础,谁就会丢掉高考。  对热点时政的关心和把握是学习政治学科的基本方向,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积累是学习政治学科的方法之一,将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政治学科学习的亮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推荐
兴趣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郑州邮政储蓄银行地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