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鸠巡视员究竟是个什么官做过什么官

正在发布中的职位
下次自动登录
没有账号,
&&&&&&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马叙伦_百度百科
[mǎ xù lún]
马叙伦(日-日),现代学者、书法家,(民进)的主要缔造人和首位中央主席,的亲密战友[1]
。字彝初,更字夷初,号,寒香,晚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人。少年时入杭州养正书塾师从,读《黄书》、《》等。后因主持正义,一次学潮后被校方除名。出校后刻苦自学,致力于六法训诂、经史、韵文兼治,曾任《》编辑、《新世界学报》主编、《政光通报》主笔,后又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等。1949 年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等职。
马叙伦人物介绍
自幼好书,开蒙之际便课八法。早年得力于欧。作书腕肘并悬,指臂齐运,擅楷、行兼及篆
凝练。于秀丽中含劲健之姿,清远简穆,风神竣朗。出版《马叙伦墨迹选集》、《 马叙伦 先生书法选集》等。作有论书绝句十首及短论数十篇,言简意赅。一生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于文字学、金石学、训诂学、老庄哲学、诗词等皆有建树。
马叙伦人物简历
1902年,马叙伦毕业于杭州养正书塾,曾任上海《选报》、《》编辑,后以教书为生。
辛亥革命前加入等发起的南社。1911年赴日本,在东京由章太炎介绍加入。回国后,在浙江参与筹办民团,响应。武昌起义后参与浙江光复,任都督府秘书,后协助章太炎在上海创办《》,任总编辑。
1913年,任北京医学专科学校文职教员,并应邀于1915年在文学院兼课。1915年冬,为反对,辞职南下回上海。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聘邀他任北大哲学系教授。
1919年期间,任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教职员联合会主席,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2年夏,出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此后,曾任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部长。1929年冬辞职,次年回北大任教。1932年应聘为国难会议议员。1936年1月发起组织北平文化界救国会,被推为主席。抗日战争时期,因贫病交加,蛰居上海,化名邹华孙,专事著述。
1945年底在上海发起组织,积极投入
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6月,参加上海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游行示威,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团团长,在南京车站被特务殴伤。1947年底,到香港筹建港九分会,继续从事反蒋民主运动。
1949年与等赴北平,出席政协会议,并当选为政协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从1949年至195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部长,从1952年到1954年是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部长。
使用《》作为最初是马叙伦的建议。
关于马叙伦是否真的加入过学界又有新认识,详细请参阅日的《》“马叙伦加入过同盟会吗”一文。
马叙伦生平经历
马叙伦书香世家
马叙伦祖籍豆姜车家弄(现绍
年久失修的马叙伦车家弄祖居
兴市马山镇车二村),高祖是农民,曾祖是鞋匠,开个小鞋铺。祖父三考出身,做过京官。父亲继承书香,写得一手好字,但一生坎坷,只做得一个县学生员。他五岁那年,父亲就给他延师破蒙,期望殷切,督教极严。10岁那年,父亲去世,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可是母亲偏要他继续念书,并嘱咐说:“你爸爸没有得志,是他一生的恨事,你要替爸爸争争气。”从此,这位贤母加倍辛劳,以十指所得,供他一人读书。他不负慈母期望,学习勤奋,过目成诵。11岁那年,他跟父亲生前好友汤颐琐先生到苏州读书。不久,他又随亲友去就读。13岁那年,他回到杭州,先后进宗文义塾和老师的私塾读书。14岁那年,碰上,杭州有了新式学堂。翌年夏,他进养正书塾读书。
养正是一个比较新式的书塾,设有国文、
1956年周恩来、马叙伦等在中南海
历史、掌故、地理、数学、英语等课。对于地理、数学、英语等课,他总是格格不入,学不进去;但对于国文、历史、掌故等课,他则得心应手,在学习成绩上总是名列前茅。星期考试,一连考上七次第一。半年之内,连升两班。一年以后就升为特班生。当时他想:自己“总算生长在仕宦之家,幼年晓得是个状元宰相,尽忠报国的人,很羡慕他,所以也想中状元,做宰相”,成为历史名人。但这个念头很快就被革命浪潮打消了。
马叙伦名师指导
1900年爆发了。入侵,挟着光绪皇帝逃出了。一天。他从老师那里听到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好像天从头上压下来了”,不禁嚎啕大哭。这位老师却不声不响,等到他实在哭得太伤心了,才慈祥地对他说:“不要哭了,你回去吧,我慢慢地给你讲明白。”翰林出身的陈老师,是他平时所尊敬的历史学家,善于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那天以后,并没有找他谈话,只是在上历史课时给学生讲些六朝五代和宋明亡国换代的历史。听了这些,他心里似乎亮堂多了.接着,陈老师又介绍他阅读的《黄书》,黄宗羲的《》以及《》里的《扬州十日记》和《嘉定屠城记》等禁书。得到这些书以后,他夜以继日地贪婪地阅读着。这些论著和史实,激起了他的义愤,打消了“尽忠报国”的糊涂思想。
接着陈老师又指点他阅读一些西欧进步书刊的译著,最先读到的是翻译的的《》。当读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时,他感到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极为新鲜的境界。
他又读了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法意》的作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提倡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后,他又读了法国的《民约论》。这本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平等自由的理论。论证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观点,被称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福音书”。
马叙伦精忠报国
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思考着,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寻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不知不觉地非要打倒清政权建立民主国家不可了。他开始找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马叙伦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大会发言
在同学里,他把特班生里的、杜士珍引为同志,并拜了把子。他们三人开始做组织同学的工作。
他们担任了备班生的教师,指导小同学们读书。他们向总理(校长)上书,要求开设体操课,增加体育设备,活跃体育生活。
他们用个人得到的奖学金购置书报,办起了一个小,叫做“皆大欢喜藏书楼”,给同学们提供了阅览场所。
他们还组织各种时事演讲会、新知识辩论会,开展各种社交活动。
马叙伦投身革命
1901年养正书塾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他和汤、杜两人将于暑假毕业。校方已内定派他们三人毕业后赴日本留学。他们也互相约定赴陆军,以便学成后干革命。可是就在毕业前两个月,校里发生一次学潮,把他和杜士珍卷进去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校里有一位学正,官儿不大,平时威风却不小,早为同学们所侧目。一天晚上,有三位同学和学正在一个桌子上吃饭。他们本来就不把学正放在眼里,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学正向他们怒目而视,他们却装作没看见,继续高声谈笑。这一来,学正发脾气了:“‘食不语,寝不言’,夫子之道也。你们懂得吗?”
“我们不懂。嘻,嘻!”
于是学正拍案而起,盛怒而去。同学们都替这三个人担忧。果然,没过多久,校里的监督(养正改为学堂后的校长)坐着四人大轿,冲进校门,立即在“君子堂”里召集全校师生,要把三个肇事学生宣布开除出校。
马叙伦和几位特班生急了,立即邀请总教习陈介石来挽救,陈老师毫不推辞,一口气跑进办公室。监督拿起朱笔正要写开除布告,陈老师迫不及待地嚷道:“不能!不能!&
“本监督自有权衡,该教习毋得干预!”
“那末我也辞职好了!”
听说总教习辞职,满堂学生都轰动了:“陈老师辞职了,我们都走!”
同学们说到做到,一面凑出钱来租房子,
作为暂时安身之所,同时推几位特班生写呈文向三大宪(巡抚、布政使、)控诉。第二天清早,大家向孔夫子牌位行个礼,就陆续离开学校,以示决绝。事情闹大了。校方就用分化手法,稳住了大部分学生继续上学。校里六个特斑生,除汤尔和因病未参加学潮外,都因带头闹事,被开除出校。
被开除出校以后,赴日留学的计划落空了。为了生活,马叙伦跑到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
那时,上海是维新和革命两种思潮集中角逐的场所,各种刊物蓬勃兴起。他身临其境,感到耳目一新。他先后帮蒋观云编辑《选报》,帮赵祖德办《新世界学报》,任主编。后来,他又和办《》,邀、、陈佩忍、等人写文章.这个刊物鼓吹,想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寻找反清、反帝的武器。出版以后,居然风行一时。在革命思潮的不断陶冶中,他提高了思想意识,更坚定了革命斗志。
一次他在游艇里高声唱道:“一击满湖(谐“满胡”音)烟雨破,举杯看。”20岁结婚时,他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新房门口。上联是“卿桴独立鼓”,下联是“我揭自由旗”。豪情壮志,放言无忌。
结婚以后,他在杭州、、等地做了两年教员,传播革命思想。1906年下半年,他应陈介石老师之邀,到广州两广师范馆和方言学堂先后教书。方言学堂学生有许多是的会员,他和学生之间,不仅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有共同的革命理想。他当时以“书生”自励。课余之暇,就练习武术、骑术。不久,他居然可以不用控缰踩镫,放手让骏马飞奔了。
1908年,清廷颁布咨议局章程。次年10月,各省咨议局开会,陈介石当选为浙江省咨议局议长。马叙伦应陈老师之邀,辞去方言学堂教职,回杭州工作。_他在杭州教课,在《浙江日报》担任社论主笔,还在咨议局兼了一个职务。通过教学和报纸,传播革命思想,鼓吹民族和民权主义,反对清廷统治和。1910年,他参加了由、陈佩忍、等发起的南社。
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l9l1年夏季,他专程去日本会见,商讨革命策略。经章介绍,加入了。回杭以后,立即投入江浙两省民众为保卫的权益而掀起的爱国护路运动。
一声炮响,各地革命党人纷起发难。他立即商得陈介石议长的同意,由咨议局邀请杭州商会和各界绅士共同发起组织民团。成立民团局,推、陈介石分任总、副理。表面是维护治安,实际是准备响应起义。他和汤尔和、楼守光三人分别担任城区巡防,并联络驻军,准备发动起义。
到了农历九月十三日夜,标统部起义成功,包围了巡抚衙门,活捉巡抚增韫。第二天大早,马叙伦到咨议局商量善后,决定由陈介石、、和他四人署名,电邀汤寿潜来杭就都督职,接着就组成都督府,由褚辅成任民政司长。沈钧儒任教育司长,任财政司长,他被任为都督府秘书。
马叙伦厨艺大师
自古以来,文人学者常与美食佳肴结缘。究其根源,食品文化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罢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如、、、等,不仅善作佳肴美馔,也纷纷将佳肴美馔写成著作或收集成食谱流传至今。大思想家、大文学家的,在少年时代写过的《戛剑生杂记》,也曾津津有味地提到过数种菜肴。马叙伦先生也有此种爱好。关于马叙伦先生,世人多知其为革命家、哲学家、教育家,还兼擅古文、诗词、书法,殊不知他还是一个美食家。
我没有见过马老先生,只是与他的后裔有过交往。马先生字夷初,祖籍,出生于浙江杭县(今)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一直任高教部部长,并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因患病而卧床,一九七零年逝世,享年八十六岁。他年轻时追随先生,是老员。其它诸如参加南社、编辑《》、《》等等,是为当时士林之俊彦。民国以后任过浙江省民政厅厅长等职,并在任过哲学教授,讲老庄哲学,对儒、道、释诸家兼而通之,著有《庄子义证》等。一九一六年称帝,马先生大愤离职而去,一时有“挂冠教授”之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他奔走呼号反对专制,组织民主促进会,引起国民党政权嫉恨,因而在南京车站被特务殴伤,一时声动全国;当时曾亲赴医院慰问。对马先生的道德文章也颇为推崇,进北京后曾亲自登门拜访,新中国成立伊始即亲自指定马先生与、、等七人组成。我见过一幅照片,那是一九五三年元旦宴会上,马先生曾与主席比肩而坐;据说凡上下台阶,毛泽东均亲自搀扶,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马叙伦的器重。
马先生的信仰诚如他自己所云是为社会“生死不计”,但他的兴趣却又是多方面的。从他早年出版的两种随笔集《石屋余渖》、《续渖》中,竟然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美食家,竟善治佳肴美馔。
听老辈人讲,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旧北京餐馆食谱中有三种以当时名人命名的肴馔:
赵先生肉、张先生豆腐、马先生汤。而其中的“马先生汤”即为马叙伦先生所创。当时北平辟有茶座,为社会名流茗谈雅集之处。马先生常光顾那里的川黔馆长美轩,看到那里菜烧得好,惟独汤不甚佳,遂将自己所创“三白汤”的制作方法告诉厨师。长美轩仿制后命名为“马先生汤”,到此品尝者无不称赞,以后此汤便成为长美轩的一大特色。
何为“三白汤”?三白者,即白菜、笋、豆腐也。因皆为白色之物,故名。原料看似简单,做法却十分复杂。不但主料要选最好的,还要配以雪里蕻等二十余种作料。此汤烧制后,味极鲜美。马先生在《石屋余渖》中说:“……此汤制汁之物无虑二十,且可因时物增减,惟雪里蕻为要品……”看来作料中最重要的是雪里蕻,别的尚可“增减”,惟此不可缺也。
据说,长美轩仿制的马先生汤虽然鲜美,但比马先生亲手所制“三白汤”的味道仍要略逊一筹。其中奥秘恐怕自然在火候及作料配置上。中山公园里的餐馆中已没有“马先生汤”了,不妨可以说已是“广陵绝响”了,因为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没有品尝过。那时能在长美轩品尝“马先生汤”而今又健在者,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当时有一定社会身份。二、年龄起码要在二十岁左右。我认识两位老先生,一位是;他在《负曝闲话》一书中谈起过马叙伦和“三白汤”,但他没有品过。另一位是,他在其所著的《南社丛谈》一书中也提到过“三白汤”,但郑老也未曾品尝过。可见称之为“广陵绝响”并不为过。
马叙伦藏书故实
极好藏书,有藏书楼名为“天马山房”,所藏宋、元、明、清本、稿本、抄本、批校本数百种,清人的词集最多,编有《天马山房藏书目》2册和《天马山房书目》,未刊,著录近2 000种。1946年举凡将所藏2万余册归于辅仁大学图书馆;1950年,又将杭州的藏书1 944册捐给浙江大学图书馆,文物归于浙江博物馆。[3]
马叙伦主要著作
1、札迻 1918年 铅印本 (、2号)
2.古书疑义举例三补校录 民国十三年秋刻本 又收入长沙鼎文书社辑《古书疑义举例丛刊四种》 1924年版
3.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校语补正 1918年 铅印本
4、札记 十四卷 上下册 1919年
5、庄子义证 五卷 民国八年 铅印本 三十三卷 附录二卷 1920年铅印本(6册) 校补记一卷(共三十六)
6、覈诂 四卷 1924年 书社 又1925年印本
7、老子校诂 1956年古籍出版社 1974年 (17万字)
8、说文解字研究法 1929年 商务印书馆版(1928年重定本)。 1933年 1988年  (1935年一册)
9、中国文字之 1927年上海 铅印本
1O、读记 1931年  铅印本
11、历樊榭先生祠堂记 1932年 印本(马叙伦撰 余绍)
12、周凤山先生墓志铭 1932年 石印本(撰 马叙伦书)
13、象山墓志铭 1935年
14、故教授许叔玑先生之碑 1935年 石印本 (藏善本室)
15、读书小记 1931年 商务版 后收入房丛书 (卷一卷二)
16、读书续记 1939年 商务版 (卷三、四、五)
17、读书续记 五卷 ([按]日起连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86 中国书店 (卷六、七)
18、六书解例 四卷 1931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19、六村解例 1933年 商务版
20.疏记 1935年 商务版 1935年再版
21、天马山房丛著 1933年自费印行
22、尔雅讲义 民国间抄本 藏北京图书馆
23、殷虚书契前编所见许氏说文解字所无之字 1942年稿本(藏北京图书馆)
24、马叙伦言论集 1946年 山东新华书店编印
25.我在六十岁以前(生活从书之一) 1947年7月上海初版 9月再版 1983年12月三联书店重版 又台湾文海版 又收入主编《民国丛书》沪版
26、石屋余渖 1948年上海建文书店 [按]日《》 浮世绘版开始连载 1984年
27、石屋续渖 1949年上海建文书店 1984年上海书店 (8万字)
28、石屋余渖 石屋续渖 1996年横排本
29、马叙伦学术论文集 1958年科学出版社
《石屋续沈》
30、说文解字六书疏证 1957年科学出版社(15册) 1985年 上海书店(8册)(244万字)
31、庄子天下篇述义 1958年上海龙门联合书局 (7万3千字)
32.读金器刻词 1962年中华书局
33.马叙伦墨迹选集 1964年
34、马叙伦书法选 198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
35、马叙伦先生法书选集 1989年
36.马叙伦政论文选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
37.马叙伦诗词选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38、读书续记 北京市中国书店 年商务印书馆)又卷八~卷十五未及出版,原稿存北京图书馆
39、石屋余沈 上海书店1991
40、石屋续沈 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5
马叙伦纪念邮票
马叙伦 爱国民主人士纪念邮票 1994年
为了表达历史和人民对爱国民主人士的永久纪念,我国原邮电部于日发行一套《爱国民主人士(第二组)》纪念邮票,当中面值50分的一枚图为马叙伦。设计者采用竖式票幅,白色底衬,深动动刻画了人物的面部形象:长髯飘胸,双唇紧闭,眼镜下目光炯炯,额头上层层皱纹,既透着学者的儒雅风度,又洋溢着热爱祖国、追求民主的热情,可亲可敬。
.新华网[引用日期]
.东华流韵 [引用日期]
李玉安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答案带解析】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
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C.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D.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创立和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作为一种考试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科举制还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可见科举制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不是科举制的作用,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
考点分析:
考点1:科举制的创立
& &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一、科举制的创立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二、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
&人物 & & & & & & & 贡献
隋文帝 & & & &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 & & & &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 & & &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 & & & &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 & & &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知识点拓展
1、科举制度诞生的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对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2、科举制度发展的概况
(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隋朝:
①P.17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于唐朝:
①P.18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②P.18武则天开设殿试,增设武举。
③P.18唐玄宗把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3)P.89明朝时发展到鼎峰:明朝时期,采用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准根据指定观点答题,不准发挥个人见解。
(4)八上P.117鼎盛于明清:1905年,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
3、科举制度的影响
(1)P.19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隋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也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它的诞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同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2)P.89明清时期的影响: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地图所示现象对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C.完成了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D.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史书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这突出地说明,商鞅变法(
)A.没有改变土地制度
B.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C.严重缺乏群众基础
D.违背了历史潮流 
著名学者夏鼐说:“商代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
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
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下列考古成果反映了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形?(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 
(2015·广西来宾)(16分)探索、改革与民族复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年代尺材料二
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四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请回答:(1)年代尺上改革开放的开端是什么?(2分)(2)中国在1956年到1978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挫折。在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石油工业尤为突出,结束中国靠“洋油”时代的事件是什么?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有哪些(请至少列举两例)?(6分)(3)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土地所有制是什么?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4分)(4)依据材料三,我国1992年“大胆地闯”时提出建立什么经济体制?综上所述,中国的改革历程给你怎样的启示?(4分)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孟德斯鸠究竟做过什么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孟德斯鸠究竟做过什么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孟德斯鸠认为对法国社会的特殊人物的利益也应该加以保护,而不能仅仅为实现社会的公平而忽视这些特殊群体的客观利益的存在,因此法国在议会设立参议院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B项最符合题意,A C 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考点:法国1875年宪法点评:法国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此后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政体模式的选择进行了长期争论,但最终以总统共和制胜出,其确立的标志是法国1875年宪法,此后法国政体没有再次发生更迭。高考对其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其革命进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18世纪,西欧先后产生了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两大进步思潮;19世纪中期,又出现了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大进步思潮。上述进步思潮促使社会变革,并对整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材料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后者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1)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理性主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理性主义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的“前者”与“后者”分别是指什么?二者内在的一致性是什么?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20分)明清以来,书籍翻译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材料一:从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表》,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1898年,严复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在1902年被译成中文,名为《万法精理》。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材料三: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路及影响下的社会和国家统一。法国的伏尔泰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请问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4分)(2)依据材料一、二和图1,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6分)(3)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译书活动产生的影响。(6分)(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德法历史,分别说明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为何推崇中国文化?(4分)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简要列举三位启蒙思想家的重要政治思想主张。(至少每位列出一条)
&&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此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
——《西方政治制度史》
&& (2)结合具体史实,你如何理解美国宪法“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
&&&&&&& 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 材料三& 1897年~1898年,维新人士谭嗣同、黄遵宪、唐才常、梁启超等汇集湖南长沙,宣传爱在救亡,提倡西学,倡言民权,要求立宪,开办时务学堂,设置中西课程,向学生灌输一些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
&——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 &材料四& 20世纪初,不少中国留学生到国外接受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翻译出版了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书籍,创办了《国民报》、《游学译编》等进步报刊,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 (4)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影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巡视员究竟是个什么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