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守护了密乘戒三昧耶戒,所以不必守护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您现在的位置:
密乘五条根本戒(一)恭敬上师
大圆满法网站
& & (达真堪布仁波切讲述于2012年)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戒是清净,没有受持戒律,没有守护誓言,身口意不会清净。我们学佛修行就是为了解脱成佛,而解脱成佛需要身口意清净。身口意完全清净了,我们就解脱了,也可以成佛了。那么,怎样做身口意才能清净呢?就是受戒、持戒。
  现在很多人学佛都不愿意受戒,也不守戒,都好高骛远,认为自己是修禅宗的、修密宗的,可以不用受戒。其实就是不愿意受戒,只是纸上谈兵,只会说大空性、大光明、大圆满这些话。这些都是清净的境界,都是清净的状态。清净了才是大空性,清净了才是大光明,清净了才是大圆满。不清净不会有这些境界,要想清净就要受戒。戒中生定,定中生慧,戒律是方法。我们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受戒,不习惯受戒呢?就因为我们是六道众生,是凡夫。
  我们要把不清净的身口意变成清净的身口意,开始时肯定不太适应。戒律有身的戒律、语的戒律、意的戒律。如果你觉得难,觉得不容易,不喜欢也不愿意受持这些戒律,是因为这些戒律和你的身口意不相应。
  六道轮回是不清净的。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不清净&&身语意不清净。但若是想解脱、想成佛,就要把不清净的身口意变成清净的身口意,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改正无始劫以来不清净的习惯,就要受戒持戒。要想开悟,明心见性,也要受戒持戒。你不愿意改也得改,你不愿意受戒也得受持。若是不改,永远不会有清净的时候。
  戒律有很多种,小乘有小乘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显宗有显宗的戒律,密宗有密宗的戒律。密宗分外密、内密,外密有外密的戒律,内密有内密的戒律。有共同的戒律,也有不共同的戒律,若这些我们都要讲、都要学,有难度,所以我们就学一些必要的、重要的戒律。
  我们都选择了学修无上密法,都是修密法、修金刚乘的,那么今天就讲密宗的戒律。密宗有很多戒律,有共同的戒律,不共同的戒律,也有一些特殊的戒律。小乘的别解脱戒和显宗的菩萨戒都属于是共同的戒律。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是密宗的基础,学密的人应该具有这些。
  密宗的金刚弟子可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这三种层次就是根据别解脱戒的基础来划分的。如果你是比丘(尼)身份,受持了小乘的比丘(尼)具足戒,在这个基础上受持密乘的戒律,修金刚乘,那你就是上等的金刚弟子,上师也是上等的金刚上师。如果你是沙弥(尼)身份,受持了沙弥(尼)的别解脱戒,在这个基础上受持密乘戒,修持密法,你就是中等的金刚弟子,上师也是中等的金刚上师。如果你是小乘的优婆塞和优婆夷,受持了别解脱戒之居士五戒,是居士身份,在这个基础上受持密乘戒,修密法,这是下等的、低层次的金刚弟子,上师也是下等的金刚上师。这种划分是在《时轮金刚》里面讲的。所以修密宗必须要有受别解脱戒的基础。如果没有受持别解脱戒,没有受居士五戒,连居士身份都不是,根本谈不上是修密法的人。
  菩萨戒也有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之分。比如,菩萨戒有根本戒十八条、四条或一条的。如果你受持了十八条戒,那你就是上等者;如果你受持了八条、四条或一条戒律,那你就是中等或下等者。修密法必须要有菩萨戒的基础,不管是上士道、中士道或下士道的菩萨戒,这些也属于显密共同的戒律。
  密宗分外密和内密,二者有共同的戒律,也有不共同的戒律。平时讲的密乘十四条根本戒、八条支分戒,属于内外密共同的戒律。内密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阿底瑜伽,也有共同和不共同的戒律。大圆满是阿底瑜伽,就是无上瑜伽,它也有不共同的戒律。我们现在的层次已经很高了,若是真正修密法,真正修大圆满法,层次就是最高的了,已经超越了小乘,超越了显宗,甚至超越了外密。
  今天讲内密三乘共同的戒律,就是大幻化网里讲的五条根本戒。大幻化网属于玛哈瑜伽,是旧译宁玛派主要修的一部续。我们的修法里有玛哈瑜伽和阿努瑜伽,就是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修法。虽然我们主要修的是无上瑜伽大圆满法,但也需要受持这些戒条,所以今天有必要为大家讲解这些内容。
  第一条:恭敬上师。
  在无上瑜伽大圆满法里,在恭敬上师方面要求很高。其实我们学佛修行的过程,就是拉近佛和自己之间距离的过程;你修行的层次越高,和佛之间的距离越近。这里所说的拉近距离,不是说要拉近两个不同形状的物质之间的距离,而是指对佛的一种认识,一种觉悟,一种心态要拉近。
  在小乘、显宗的见解中,认为佛和上师善知识是两回事,佛是佛,善知识是善知识。显宗里虽然也强调上师善知识,也要求依止上师善知识。阿难曾经跟佛说:&我才知道大部分成就都来自于善知识。&佛说:&不是大部分,而是一切成就都要靠善知识。&尽管如此,显宗里并没有要求把善知识视为佛,更没有强调把自己观为佛或视为佛。
  显宗是忆念佛,然后祈祷佛,密宗就不一样了。外密虽然强调观想佛,要求把上师观为佛,但也不是很强调,也没有要求自观为佛,佛和自己之间还有距离。高一个层次就是内密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在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里特别要求、强调把自己观为佛,把上师观为佛。但也只是观为佛,而不是视为佛。再高一个层次就是无上瑜伽&&大圆满法,不是把上师观为佛,而是把上师视为佛,上师就是佛,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性。这时,上师就是一切加持、成就的来源。
  上师的梵音是&咕鲁&,直译过来是&重&的意思。为什么称为&重&呢?因为上师的功德大,所以称之为重;此外,以上师为对境,带给你的利益或伤害也重。如果你诚心诚意,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对你的利益大,所以称之为重;如果对上师不恭敬、有违背,罪业大,对自己的伤害大,所以也称之为重。
  密宗,尤其是大圆满法里,特别强调要观察上师,不能盲目地依止上师。密勒日巴尊者讲:&上师不观察弟子如跳悬崖,弟子不观察上师如喝毒药。&若是你不观察而盲目地依止,过后生起邪见,或者违反誓言,诋毁上师,就要下金刚地狱。金刚是&不坏&的意思,意味着一旦堕入金刚地狱永远无法脱离,永远要深陷其中。显宗里讲,最底层、最严重的地狱是无间地狱,但这里讲,一百个无间地狱都比不上一个金刚地狱。
  一般在密宗里讲到六种上师。第一种是引导上师,就是领你进入佛门,给你传授皈依戒的上师。第二种是酬忏师。如果你造恶业了,犯了堕罪,尤其是舍弃了誓言,犯了密乘戒,一般要观想佛或本尊,然后在他们面前忏悔,但是很多时候必须要靠一位具德的上师带你忏悔,忏除罪业,令罪业得以清净,这位上师是就酬忏师。第三种是传承上师。很多偈颂、仪轨里都要求先接受传承才可以修持,特别是密宗里更强调传承。给你传承的上师,就是传承上师。这三位上师都属于显宗的上师。
  第四种是灌顶上师,把你领入坛城,给予你本尊以及坛城主尊的灌顶,让你的相续成熟,给你灌顶的上师。第五种是传讲密宗续部的上师。前面提到的传承上师是给你传一些属于显密共同的或者属于显宗经典、偈颂的一般传承上师,现在讲的则是给你讲解密宗续部的上师。第六种是令解心续师,给你窍诀,令你证悟空性,证悟大圆满的窍诀上师。
  如果不恭敬上师,就会犯密宗五条根本戒中的第一条。
  对境:犯这条根本戒的对境是后三种上师。若是对前三位上师有不恭敬,有违犯,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后三位上师也可以说是三大恩上师。三大恩上师也许是一位,比如说一位上师既给你灌顶了,也给你讲解密宗续部了,还给你窍诀了,这位上师就是你的三大恩上师。也可以是三位上师,分别给你灌顶,讲解续部,给你窍诀。若是对三大恩上师生起邪见或者诋毁,就犯根本戒。
  动机:是指恶意、故意地,在思想没有错乱、精神正常、神智清醒的情况下做的,即明明白白、认认真真的有一些不恭敬的行为,就犯根本戒。如果发心、动机和思想不是恶意、故意的,则不犯根本戒。善意或无意当中做了一些不恭敬上师的事情,说了一些不好的话,有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也有罪过,但是不犯根本戒。若是精神不正常,或是思想有错乱的情况下,有一些不恭敬上师的行为,也不犯根本戒。
  行为:即使没有通过身、语犯戒,只有起心动念也会犯根本戒。虽然你没有诽谤,也没有亲自伤害,但是心里对上师产生了邪见,心里有想伤害或想舍弃上师的念头,也会犯根本戒。如果有行动、有语言更是犯根本戒了。行为上有不恭敬,尤其是有恼害上师的行为,这里是指恶意、故意想伤害、舍弃上师,就犯根本戒。在语言上有诽谤上师的行为,无论是世间方面还是出世间方面,比如在世间方面,说&上师挺好,但是人品不好&,或者说&他学问不高&等。在出世间方面,说上师没有智慧,境界不高等等这些不恭敬的言语。
  不管是动机还是行为,只要是恶意、故意说这样的话或做这样的行为,就属于诽谤上师,就算犯根本戒。若是心里有这样的邪见,也犯根本戒。若是无意或者带着善意做,不会犯根本戒。
  结果:没有要求上师知道、看到或者听到。上师是否知道都一样,只要有这样的行为,不论是身体上、语言上,还是意念上的,都会犯根本戒。
  无论是显宗、密宗,还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犯一个完整的戒条要具备对境、动机、行为、结果四个条件。
  密乘十四根本戒之第一条是&诋毁上师&,大幻化网五条根本戒之第一条是&不恭敬上师&。修密法,尤其是修大圆满法,这是最最根本,最最重要的一条戒律,犯这条戒的罪过和后果非常严重,所以放在首位。
  以前讲密宗十四条根本戒的时候也讲过,如果不具备四个条件,不会犯根本戒,只犯一些支分戒。但我们造业、犯戒的时候,所犯的根本戒也有轻重之分。
  第一,最重的是具足了四个条件所犯的根本戒。在这个基础上,犯的次数越多,罪业就越重。犯一两次,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但若是经常犯,罪过就不一样了。比如不恭敬上师或诋毁上师,第二次犯,罪过要比第一次重。次数越多,罪业会越严重。菩萨戒、别解脱戒或一般恶业也都如此,犯的次数越多,罪过会越大。
  第二,造恶业、犯戒了以后,要统统地忏悔,若是不忏悔,罪业会增加,如果过了最佳的忏悔时间,时间越长罪业会越严重。比如刚才犯戒了,没有超过四个小时就忏悔了,以忏悔来摄持犯戒的罪业,这样罪业不是很严重;若是超过了四个小时,过夜、过月、过年了,罪过就更大了;过了三年以后则很难忏悔了。现在我们也许做不到不造业、不犯戒,但是必须要统统忏悔,越快越好。
  第三,你造业、犯戒了,是因为生起了烦恼没有控制住,或是习气上来了没有控制住,但是心里很后悔、愧疚,有惭愧心,觉得自己不应该造业犯戒,这样罪业也不会太重。反之,若是没有一点愧疚之心,甚至认为自己很有本事或很了不起,以这样的心态轻视罪业,罪过也会非常严重。
  现在有的人把杀盗淫妄、坑蒙拐骗都当做本事了,将来要下地狱,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怎么办啊?因果是不虚的,人间有那么多的众生在受苦,你们没看到吗?除了人,我们能看到的就是畜生。那些畜生为什么要遭受那么多的灾难,为什么要感受那么多的痛苦呢?就是因为造业了,而且堕落为畜牲了。你们怎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这就是愚痴。
  所以,假如你犯戒了,应该有忏悔心,而且下决心尽量少犯。现在虽然做不到完全不犯戒律,但是少犯也可以,尽量忏悔,越早忏悔越好。
  有些人认为:修密法,把上师视为佛,把上师的一切行为都观为清净,多难啊!其实,对有智慧、有修行的人来说不难。我们不是修大圆满吗?若是你的修行、相续已经达到这个层次了,一点都不难。因为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嘛!包括上师以及上师的一切行为等,都是如此啊!密宗特别强调清净观,处处都要观为清净、圆满,那么把上师观为清净圆满,把上师的行为观为清净圆满,有什么难的?佛是不会难为众生的。你觉得难,觉得不容易,是因为你的修行层次太低,你修行的悟性、境界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这是你个人的问题。
  这是让你觉性圆满的方法。《心经》里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主要讲了&色&,受想行识以此类推就行了。同样的道理,要求你把上师视为佛,把上师的一切行为都视为清净,这是使你觉性圆满的最佳方法。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可以以此类推,万事万物都是这样的,都是一个道理。这样你就开悟了,你的觉性就圆满了。现在你还做不到,是你的修行层次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还不是大圆满法的法器。处处圆满,处处清净,就是大圆满。觉性圆满了,就是一切圆满,一切清净;觉性圆满了,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如果你觉得难,觉得不容易,这是你个人的问题,是因为你的修行层次太低。在小乘、显宗里没有这样要求,离成佛较远,还需要绕很大一个圈子。为什么这样说?在显宗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样漫长的过程才能成佛,密宗是一生一世成就,无上瑜伽(大圆满法)是即身成佛,当下圆满。所需的条件,好比坐火车、坐飞机、坐火箭各不相同。如果你有做火车的条件,就坐火车,但是慢,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你能买得起机票,可以坐飞机,但是需要有机场,如果没有机场,你也没有办法买机票。同理,如果你想修密法,修大圆满,但若是没有机缘与条件,也修不了。有机场了,能买得起机票,就可以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如果你要与众不同(目前没有几个人能具备这个条件的),可以坐火箭,几分钟就到了。现在大圆满法都已经公开了,所以无论修显宗、密宗,修小乘、大乘,还是修大圆满都可以,就看你自己的条件。
  修大圆满的要求肯定高,若是觉得难,是你自己的问题。对于有智慧,有修行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难。密宗,尤其是大圆满法里讲,一切加持、一切成就的来源是上师。若想得到加持,就要靠上师;若想得到成就,就要靠上师。我们修本尊时,要求形象上是本尊,本体上是上师。比如修金刚萨埵除障法,形象是金刚萨垛佛,本体是自己的根本上师。这都是玛哈瑜伽、阿努瑜伽的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圆满次第,非常接近大圆满法的修法。为什么要这样观修呢?因为密宗,尤其是宁玛派主要修的就是大圆满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一些修法内容,也要求不离上师瑜伽。比如修除障法的时候,既修除障法,又修上师瑜伽。
  一切成就的根本,加持的来源是上师。这样说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不明白,但是你真正修到那个层次的时候,你真正经历的时候,就会感受得到。现在说也没有用,有些人也许会明白,会相信,但是有些人不一定明白,不一定相信。
  以前,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太理解这些。在没有考上堪布之前,每天就是忙着学修五部大论,根本静不下心来真正实修。那时,寺院、父母对我的期望很大,特别希望我能考上堪布。我的上师、道友也非常希望我能考上堪布,因为他们都觉得我是这块料。我的压力也特别大。
  现在我们实修的一些法本,包括《入行论》、《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在寺院就学过,也给别人讲解、辅导过。但是到喇荣以后,这些书翻都没有翻过,我的房间里也找不到这些书,只学五部大论、密宗的四大续部。那时候我还小,每天都要考试,晚上还要去讲堂辩论,自己若是没有充分的准备,到时候辩不过别人,失败了,也觉得是一种耻辱。我们吃饭非常简单,几分钟就吃完了。然后看书,一直看到十二点、一点,早上四五点钟就起来。大型考试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躺着睡过觉,着急学习。后来考上了堪布了,就像现在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或者毕业了一样,心里就轻松了。
  那个时候我懂得很多理论,特别傲气。从学院出来以后,到其他寺院,根本看不起,认为是小寺院,觉得他们都不懂佛理。除了我自己,好像没有一个人懂佛理似的。我到辩经园,一般的学生、小堪布想跟我辩论是不可能的。那时觉得自己都明白了,都懂了,完全可以了。后来我想扎扎实实修行的时候才发现,我学到的这些都是皮毛上的东西,我明白的这些什么也不是,实际上什么也没明白。
  我在五部大论里,找不到具体的修持方法;在密宗四大续部以及那些大的续部里也找不到具体的修持方法。这时我再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才重新找到了路。所以,后来我非常注重,再三地强调这个法,并且特别用心、认真地弘扬这个法。其实都在这里面,这才是总集,这才是真正、具体成就或者是即身成佛的一条路。
  以前我坐的地方四面都是桌子,一摞摞全是书。考上堪布以后,慢慢的其他的书都放在书架上了,身边的书特别少了,再后来离我最近的,并且随身携带的就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从这里我找到了路,找到了方向,然后我就死心塌地的这样修。
  实修的时候,我才明白了。之前,我也知道大圆满法好,但是好像没有太大的信心。有一天,我和一个老堪布在一起,他对我说:&你为什么不修大圆满法?&我说:&大圆满法,我修不了。&他说:&你怎么修不了,你不是对上师很有信心吗?对上师具足信心就可以了。&但我当时没太在意。后来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用心去学修的时候,才真的明白了。以前我每天都会祈祷很多的本尊或者佛菩萨,最起码有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阿弥陀佛、药师佛,每天都念些偈颂咒语。最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我脑子里只有上师,没有别的。以前我从梦中醒来的时候,也会念一些咒语、佛号,后来就只有上师。
  虽然现在我很多时候还是散乱,还是个凡夫,但有了这样的经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已经找到了归宿,已经明白了真相。我不敢说自己有多高的层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点我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也会想,尽管社会很乱,一切都是无常的,但我毕竟有了一个归宿,所以心里自然有一种镇定、安静。有时候也有烦恼,也有习气,很多时候也散乱,但是我觉得现在犯毛病和以前犯毛病不一样,现在散乱和以前散乱不一样。所以大家不到那个层次,不经历那样一个过程,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些只有自己明白,自己知道。
  既然大家选择了大乘妙法,选择了这样一个殊胜的密法,选择了无上瑜伽&&大圆满法这样一个最最圆满、最究竟的法门,就应该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别人不理解是别人的事,别人不懂是别人的事。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若是没有这样一个信念或者观念,想成就大圆满,想即身成佛是不可能的。
  修行是个人的事,解脱是个人的事,所以你们都要考虑好,应该自己决定。我是不会勉强任何人的,你们也不要到我这里来说什么&我要走了,我要下山了,我不学了&&&说这些没有用!你不学,我有什么损失啊?即使都下山了,一个人也不剩,对我来说也无所谓。若实在是给有形的众生传不了法,我就给无形的众生传法。没有有形的众生,还有无形的众生。在哪里都可以弘法利生,只要自己有发心、有愿力,怎么都行。
  我每天晚上念邀请偈颂,就是邀请那些非人、无形的众生来听闻佛法。佛曾经说过,这样邀请他们都会来听闻。这是佛的真言,也许给有形众生讲还没有给无形的众生讲的效果好、利益大,这是真的。
  我经常跟大家讲,我已经尽力了,在这方面我问心无愧。我是个出家人,吃众生的,穿众生的,住众生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众生供养的。但是也没有办法,因为我是个出家人,这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吧。我努力了,也尽力了,什么都给你们安排得好好的,你们不相信我,不跟我学,我也没办法。我没有分别,谁来学都一样,只要有善根,是法器就行。若没有善根,不是法器,就没有意义了。所以你不来不学,是你的事。我这边把饭做好了,你再不吃,饿死了也没办法;路铺好了,你再不走也没办法了。所以无论在大众面前,在无形的众生面前,还是在上师三宝面前,我真的是问心无愧!
  所以你们自己考虑好,我没有邀请过,也没有勉强过你们。你到这里来学修,就必须要遵守佛的戒律,必须要遵守这里的清规,清规大致上说也是佛的戒律。佛为什么要订这么多戒条,就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快速地解脱成佛。我们在实修中心订立这样的规矩、规条,也是为了大家能够更方便,更如法地学修正法。这是很重要的,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是大家的事,是为了大家的修行能更顺利、更有成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密宗的见解与修法,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宁玛派的修法就分为玛哈瑜伽、阿努瑜伽和阿底瑜伽三种不同的瑜伽。其他派别又有其各自的分类方式,但不论何种教派,何种分类,所有藏密教派一致承认,十四条根本戒是所有无上密宗共同的誓言。无论曾得受过何种无上密宗的灌顶,都必须守持该戒律。
当然,在此十四条戒律的基础上,不同的灌顶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圆满有大圆满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网有大幻化网特有的戒律,时轮金刚有时轮金刚特有的戒律。无论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为前提的。上次我们根据荣森班智达的观点,讲了入密的五个次第,其中有两条都与戒律有关,第一是入于坛城而接受灌顶,第二是受戒。此处再次重申一遍有关受戒与护持戒律的问题。
现在在很多地方,灌顶极其风靡盛行,无论国内国外都是如此。只要何处有灌顶,就会招来许多欣然而至的信众。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灌顶之时却往往没有强调密乘戒,接受灌顶者也从未考虑过在灌顶之后还需要付出什么的问题。虽然灌顶有不可思议的重大意义,但是,如果在草率地接受灌顶后,不严格护持戒律,就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灌顶的结果也是有利有害的。因此,讲闻密乘戒至关重要。
首先,无论在接受什么灌顶之前,都应当对与所接受的灌顶相应的戒律了了于心,反复权衡掂量,看自己是否能守护,如果有困难,就应考虑是否该知难而退。比如大幻化网有五条根本戒与十条支分戒,如果在了解之后,认为自己不能做到,就不要接受该灌顶。居士戒与密乘戒相比,其后果并不是那么严重,但我们在接受居士戒时,都要慎重地做出选择。对于密乘戒,我们就更应该谨小慎微。
目前在汉地存在的严重问题就是,不但在灌顶之前不去了解灌顶的要求,在灌顶之后也不去过问。灌顶的目的,无非是令众生前往好的方向,这样作的结果,不但可能使自己枉费心机,而且有可能使灌顶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利益。因为,如果对密乘戒一窍不通,就极可能失犯密乘戒,如果失犯密乘戒而不知忏悔,其后果也是让人触目惊心的。
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密乘戒相比,虽然违犯别解脱戒过失很大,但与菩萨戒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如果违背菩萨戒,虽然也有极大过咎,但与密乘戒相比,也不足挂齿。密乘戒是三戒当中最严厉的戒律,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学习密乘戒,并严格护持以绝后患。
尽管如此,但密乘戒确实也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比如说:如果违犯别解脱的根本戒,从小乘的观点而言,就无法恢复。但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就完全可以恢复;如果违犯了菩萨戒,也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密乘戒不但可以在上师三宝前重新接受,而且可以自己观想佛菩萨以及佛的坛城,在所观想的对境前忏悔并接受灌顶,以弥补或者恢复密乘戒戒体。
涉及到犯戒,最忌讳的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犯戒,第二是不忏悔。佛在小乘的经典中也讲过:有两种人是值得赞叹的。第一是根本不犯戒的人;第二是勇于忏悔的人。无论针对哪种戒律,都是这样的。但是,在最后的结果上,这两种人虽然都可以不堕地狱,但在成就的速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犯戒越多、所犯的戒条越严重,离成佛的距离也就越遥远。所以我们还是应当郑重其事,防患于未然。
如果严守密乘戒,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的。入密者不必经历大乘显宗所说的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时光,在即生当中就有可能获得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就像坐飞机一样,虽然价格很高,还有严格的安全检查等等一系列的要求,然而一旦飞机失事,从高空上摔下来也只有死路一条。但乘坐飞机的速度,也是其他交通工具所望尘莫及的。密乘戒也是这样,如果犯戒而不忏悔还净,必然堕入不得超升之机的金刚地狱。所以,如果不学密乘戒,而盲目地接受灌顶,是极其可怕的。
现在很多居士认为,只要参加了灌顶仪式,就理所当然地得到了灌顶,其实不一定。当然,在这种无知的情况下,没有得到灌顶更好。如果得到了灌顶,却对密乘戒一无所知,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不论接受别解脱戒、菩萨戒还是密乘戒,都应当事先了解其学处,这才是理智的做法。下面对十四条戒律分别进行说明:
一、诋毁上师
这是十四条戒律中最严重的。首先,我们应当了解什么是上师。关于上师的概念,有些不同的提法。在很多密宗的论典中讲了六种上师:
一般引导誓言灌顶师,酬忏师与令解心续师,以及窍诀传承六上师。
其中引导师为引入法门的上师;誓言灌顶师为赐授灌顶的上师;酬忏师为忏悔罪业的上师;令解心续师为传授密乘续部的上师;窍诀传授师为传授修法诀窍的上师;一般传承上师为稍得法恩的诸大善知识。在大幻化网等续部的解释中也讲了这六种上师,但并没有说诋毁六种上师,都会有相同的结果。而各种观点的不同也正在于此。宁玛派虽然承认对此六种上师,都不能诋毁,但并没有明确地说,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会违犯此戒。
有的上师认为,诋毁这六种上师中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根本戒,他们的理论根据,来自于第六条根本戒,也即诋毁自他宗派。这里的
,也就是指自宗;
,也就是指显宗。他们认为:既然诋毁显宗的法都会犯戒,则诋毁显宗的上师也应该犯戒。所以,这些上师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都有可能会违犯此戒。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其理论依据并不是很充分。
另一种观点是以某些印度的大成就者和宗喀巴大师为代表的观点,他们认为:诋毁六种上师中的任何一种,虽然有很大罪过,但不会都犯根本戒。此戒所指的上师,是指赐予灌顶、讲解密宗续部与窍诀的三恩德上师。
因此,归纳各大观点的共同之处,可以得出结论:诋毁三恩德上师是肯定犯戒的。在很多经论中之所以单独列出三恩德上师,至少说明诋毁这三种上师的后果,比诋毁其他上师更为严重。
不论观点如何,显宗的《律经》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是以最保守的要求为准绳的。所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应参照最严格的要求执行。即不毁谤所有的上师,包括显宗的上师,这是最安全的方法。如果毁谤了任何上师,都应以违犯根本戒的要求来进行忏悔。在戒律方面,千万不要随意轻率,还是越保守越好。
对这些上师有何种行为就算犯戒呢?关于这一点,经论上比较明确,所以也就没有争执,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所谓
,是指无论从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人品不好,没有学问等等,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戒律不清净、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等等,认为自己已经超胜于上师。犯戒的限度就是,如果认为自己该得到的法已经到手,从此以后可以不再理会恭敬上师,并打算与上师一刀两断。最严重的是以嗔恨心诋毁上师、轻侮上师、扰乱其心。违犯这条戒律不一定需要身语的行为,只要心中产生了念头,就算是犯戒,其他戒条不一定这样要求。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虽然认为上师是有功德、有修证的,但是对我不公平,或者某些地方做得不尽人意。在上师让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自己不想做,继而产生嗔恨心等等,如果有这样的看法,虽然没有犯根本戒,但还是有一定的过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精勤修习,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也会因此而间断的。所以应该翻然悔悟,励力忏悔。我们都知道,金刚道友之间有嗔恨心,都是很严重的,更何况是对境极其严厉的上师呢?大家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防微杜渐,千万不要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
所以,为了预防犯戒,密宗三番五次地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依止上师之前,再三地进行观察,以防止出现严重的后果。即使在显宗方面,虽然要求不是这么高,但最好还是采取谨慎的态度。在已经建立师徒关系以后,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无论上师如何显现,我们都只能看上师的功德,而不能观察其过失与不足。这也是目前汉地所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现在有很多缺乏智慧的人,一听说哪里有灌顶,就蜂拥而往。根本不去了解赐授灌顶上师的背景及人品,等到灌顶过后,很快发现上师的种种毛病,就不计后果地进行毁谤。该观察的时候如盲似聋,不该观察的时候却睁大双眼,吹毛求疵,就是颠倒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常识、缺乏教育的缘故。所以,讲授密乘戒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无论哪一种戒律,犯戒的人必须精神正常。如果精神不正常,即使身口等作出违犯戒律的事,但因为心里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算犯戒。
二、违如来教
、必须建立在违背三种戒律(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基础之上,违背其他经书上的内容,不能归于此戒条;
、必须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行为会违犯戒律;
、必须是以毫无顾忌的轻视心态违越这些戒律,才算违背此戒。
比如在违犯盗戒及酒戒时,如果明知偷盗不对,却满不在乎地认为:偷盗又有什么了不起,犯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或者认为:虽然佛陀在小乘经典中规定不能喝酒,但喝酒也不会阻碍解脱道,所以喝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等等。有这样的轻视心理,就算违背此戒条。如果没有轻视之心,比如:如果有人在想喝酒的时候,心想:虽然喝酒是不对的,但是酒的魅力实在是太大了,我实在抵挡不住诱惑,真是很惭愧。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喝酒,虽然违犯了别解脱戒,却没有违犯此戒条。但是,如果有轻视的念头,即使是别解脱戒中最轻微的戒条,比如过午不食,如果认为此戒并不可怕,继而胆大妄为,就犯此戒条。
三、嗔恨道友
宁玛派的观点认为:凡是入密乘者,都称之为金刚道友,都是犯戒的对境。而对在同一上师前接受灌顶的道友犯戒,其结果就更为严重。但是,作为道友必须具备密乘戒,如果对方已经失去密乘戒,就不属于金刚道友。
怎样作就算是犯戒呢?如果仅仅有嗔恨心,但是并没有打骂的行为,是不会犯根本戒的。但在嗔恨心的前提下,只要有打骂中的任何一种行为,都算犯戒。这里所指的骂,必须是在对方已经听见,并且了知自己在遭受辱骂的条件下,如果对方没有听见,比如耳朵失聪,也不算是犯根本戒。别解脱戒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比如犯妄语戒,也必须对方能够听见,如果对方听不见,也不算犯戒。
如果没有嗔恨心,只是出于利益对方的目的,就像母亲打儿子一样地打骂道友,就不算犯戒。
因此,犯戒的界限是:
、对境为密乘道友;
、对方具有密乘戒;
、明知对方是密乘道友及具有密乘戒;
、在嗔恨心的摄持下,并具备打骂的行为;
、如果骂对方,必须对方能听见并听懂。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虽然有过
失,但不算犯根本戒。
四、舍弃慈心
犯戒的对境为任何一个众生,而不是指所有的众生。也就是说哪怕仅仅是对一个众生舍弃慈心,都应当算犯戒。我们也知道,要对所有的众生都舍弃慈心是很难的。无论多么凶狠恶毒的人,都会有慈悲的对象,比如自己的父母、子女等等。所以,这里指的是任何一个众生。这条戒是比较容易违犯的,不能驾御自心的凡人,只要一冒火,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就会犯此戒条。
怎样算是舍弃慈心呢?如果发愿:即使我有朝一日能够度化他,能够利益他,也对他置之不理。或者是希望某一个众生远离一切快乐,恒时遭受痛苦,有这样的嗔恨心态就算舍弃慈心。平时吵架、打架,虽然会有暂时的嗔恨心,但不一定会这样发愿,只有极其下劣凶狠的人,才会有这种念头。
犯戒的界限有两条:
、对方是任何一个生命;
、不需要任何行为,只要有这样的发心就足够了。
小乘的经典中认为,生起一念贪心,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嗔恨心。因为他们认为:别解脱戒所禁止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的根源,多数往往来自于贪心,而不是嗔心。大乘菩萨戒却认为,以一念嗔心所做出的行为,其罪过远远超过一百个贪心所摄持的行为。因为大乘的根本就是菩提心,而嗔恨心是与菩提心直接相违的。所以,在大乘中,嗔恨心是十分可怕的弥天大罪。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的根本戒。修学过大乘佛法的人,比如:闻听过《入行论》或者菩提心修法、四无量心修法的人,自己如果有一些体会,一般不会违犯这条戒。如果有这样的想法,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念头。
五、舍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是不可能舍弃的,所以这里所指的菩提心,是世俗菩提心。具体地说,也就是愿行菩提心中的愿菩提心。因为,虽然舍弃了行菩提心,比如布施、持戒、忍辱等,但如果心中仍有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想法,就不会犯此根本戒。但是,如果舍弃了为度化众生成佛的念头,就像一张纸被烧毁后,上面的字迹都荡然无存一样。所有的一切修持、一切努力,都随着这个念头的失去而土崩瓦解。如果因为懒惰或者遭受欺侮,比如自己本来一心一意地利益他人,却遭到他人的恶意中伤,就有可能万念俱灰地认为:度化众生太难了,我还是洁身自好,明哲保身,自己修行自己成就吧。如果有了这种念头,就违犯此根本戒。
在大乘中并不忌讳盗、淫、妄等行为,在经书中有很多与此有关的公案,如果纯粹是为了他人,不含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就可以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开许。《普贤上师言教》中也多次提到过类似的例子。行为上的犯戒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私心,如果心里藏着自私心,一心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大乘佛法的根源就已经从根本上断绝了。舍弃愿菩提心来自于自私心,自私心越严重,就越可能放弃愿菩提心。
我执并不是最可怕的,在有了凡夫的我执以后,如果能发誓:我就是要去度化众生,我就是要去利益众生,无论我具有多大的能力,我现在就要去做,这就是很好的,所以我执并不可怕。如果隐藏在精进修五加行、努力放生背后的目的,不是为了众生得到安乐,只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今生来世的善报。这种发心,在大乘佛教中就像毒品一样可怕。无论这种念头出现于何处,与其相关的一切闻思修行都会被染污殆尽。本来生起愿菩提心就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付出很大的艰辛,如果好不容易生起愿菩提心,却因此而化为乌有,才真是让人痛心疾首的遗憾之事。
违犯这条戒的同时,也违犯了菩萨戒。如果因为一念之差,而同时违犯两种戒是愚不可及的。我们要知道,如果舍弃了愿菩提心,就如同磁盘被格式化后,所有的信息都不复存在一样。自己通过多年的闻思修行所建立的一切功德,都会随之而彻底坍塌、尽付东流。所以,一旦有舍弃菩提心的苗头产生,就一定要毫不留情地将其掐断,万万不可铸成大错。
六、诋毁宗派
也就是诋毁自他宗派。关于这里所指的对境,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自宗是指佛教,他宗是指外道。也就是说,即使毁谤外道也算违犯此戒。另一种说法认为,自宗是指密宗,他宗是指显宗。在自他宗派中,不包括外道。这两种说法中的第二种是正确的。
由此可见,此戒的对境,是指自声闻道至大圆满,所有大小乘的佛法,但不包括外道。
关于外道,经书中也讲过,众生的根器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趋入解脱的途径也是五花八门的。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信仰,强迫所有的人通通都来学佛教,学密宗。所以,如果没有度化他众的必要,是不能任意毁谤践踏其他宗教的。这虽然不是犯根本戒,但却有着极大的危害。比如:如果在修密法的同时毁谤外道,本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比如一两年内获得成就,却因为随意毁谤外道,而使解脱的时间一再拖延,十年、二十年,甚至拖至后世。
什么样的行为就可以称为诋毁呢?如果对某个教派具有嗔恨心,或毫无根据地信口雌黄,说某教派的教理不是佛所宣讲的,比如认为某部经典不是佛宣说的等等。当然,如果你有确凿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你的看法,那么站在实事求是的角度上,说出你的观点倒也无妨。但是,如果随意言说诸如密宗并非佛所宣说之类的语言,即使他没有灌顶,没有趋入密宗,不会犯密乘戒,但也有很大过失。如果有了密乘戒,就无疑已经犯戒了。
诋毁他宗是否需要对方听见呢?有人认为,可能需要对方听见,但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看到明确的根据。所以,无论在对方是否能听见的场合,我们都应当注意,不可诋毁其他宗派。绝对不可谤法,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论典是否属于对境的范畴呢?如果是正确的论典,比如《中论》、《入行论》等等,虽然属于论典,但其真正的含义与佛所说的没有差别,如果随意毁谤这些论典,说其见解是一派胡言等,也违犯此戒。如果只是开玩笑,则不会违犯此戒。对整个经论没有信心是不犯戒的,只要没有诋毁的行为就可以。显、密、净、禅都是正法,绝不可诋毁。
在犯此戒的同时,也犯了谤法的严重罪业,也就是同时有两条罪业降临在自己的相续中。大家务必要规行矩步,三思而行,切忌毁谤佛法!这是第六条根本戒。
七、泄露秘密
所谓秘密,是指其他不了解密乘见解的人不能接受的,密宗不共同的观点、修法、行为。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指密宗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缺陷和错误,害怕被他人了知。但众生的根基是不同的,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向某些人透露密宗的一些超胜其他宗派的不共见解,反而会导致他人的反感。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古往今来的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一些深奥的法门在刚刚传播于世时,往往会遭受他人的误解。比如大乘佛法刚刚出世的时候,一些声闻道见识浅薄的比丘就竭力反对,认为大乘教法完全是标新立异,根本不是佛所宣说的;在汉地的禅宗刚刚诞生的时候,也是四面楚歌,众多的抱残守缺者都认为其见解纯粹是故弄玄虚;同样,在密宗刚刚出生于世的时候,也曾面临过个别显宗修行人的反对。在藏地也是一样的,中观应成派、时轮金刚、大圆满法刚刚流传于世的时候,都遭到过不同程度的风霜雨雪,面临过重重叠叠的艰难险阻。
夏虫不可以语冰
,这正说明,由于这些新诞生的法具有不可比拟的独到超凡之处,才会高深莫测,让一般的孤陋寡闻、因循守旧者难以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这些教法慢慢了解以后,就开始认同这些教法,也就对这些见解行为习以为常了。现在,有很多曾被大家争论不休的教派,在冲破种种障碍之后,都被公众所认可了,但是都必须经历一段过程。所以,他人的不认可,不但不能证明法本身的缺陷,反而往往是因为其本身的殊胜性所导致的。在与其根基不相应的情况下,就应该保密,不能随意向不明真相的人透露密宗的甚深见解与修法,这样就可以避免让这些人造谤法的罪业。反之,泄露秘密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没有遵守密宗的要求,而泄露了秘密,就会犯此戒条。那么,泄露秘密的对方包括哪几种人呢?
、是没有得过任何灌顶的人;
、如果泄露秘密之后,对方因不能接受深奥的观点,有可能产生邪见的人;
、虽然得受过灌顶,但只得过宝瓶灌顶的人,只能为其传授相应的生起次第修法。类似圆满次第、大圆满的修法,就不能为其传授;
、失毁密乘根本戒,却不愿忏悔的人。当然,如果失坏了密乘戒,却愿意诚心忏悔的人,不在此范围内。
另外,在以下六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违犯此戒:
、泄露秘密的对方必须是以上所讲的四种人之一;
、对方必须生起邪见;
、明知对方会生起邪见。如果因为自己事先没有料到对方会生起邪见,而对方却生起了邪见,也不会犯此戒;
、对方必须听懂;
、没有特殊需要。比如:传法对象中的大多数,都能严护戒律、依教奉行,只是个别人的根基还不太相应,在此情况下,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可以考虑针对多数人而传授密法;
、所泄露的内容,必须属于密法不共同的观点、修法等。比如大圆满前行中的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不属于不共同的观点,如果他人对此生起邪见,就不算犯戒。
我们都没有他心通,不能对他人的想法洞若观火,只有通过别人的表情来判断对方是否已生起了邪见。这条戒虽然不是很容易毁犯,但是,如果随意对毫无密法基础的人讲说甚深见解,也有可能会犯此戒条。大家还是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八、诋毁五蕴
密宗认为,身体是五方佛的坛城。一切都是清净的。如果有人认为,身体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不可能是五方佛的坛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诋毁五蕴。戒律中认为,燃指供佛、绝食、过午不食等等都违犯此戒。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守持八关斋戒,不能以手指供佛。为了佛法、为了修法而承受苦行,密宗也是极力赞叹的,密宗也有不净观的修法,无常的修法。
虽然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有一些矛盾,但根本的问题在于,如果持这样的态度:五蕴的本体虽然是五方佛的坛城,但在凡夫的境界中却是由肮脏的血、肉、骨骼、皮肤、脓液等组成的;虽然这只是一种幻觉,但从眼、耳、鼻、舌所感受到的现象角度来看,的确是无常、是不清净的,修不净观和苦行也是佛说的方便,就不会犯密乘戒。
但是,如果认为:从胜义谛(究竟、实相)的角度来观察身体,也不可能是佛的坛城,这种观点肯定是不了义的,是佛陀针对某些人的根基而言的,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想法已经与密宗的根本观点背道而驰了,在此基础上诋毁五蕴,摧残身体,则犯此戒。有关此戒的界限,在有些经书上讲得不是很明确,只是片面地宣讲苦行、自杀是犯密乘戒,但自杀是否一定犯密乘根本戒呢?不一定。如果认为身体不是佛的坛城,在此基础上自杀,则违犯密乘戒。如果只是因为一时想不开而自杀,虽然有罪过,具备了杀死一个人的一半的罪过(因为不是杀他人,而是杀自己,所以不具备杀一个人的完整罪过。)但与犯密乘根本戒毫无瓜葛,所以没有犯失此戒。这是第八条根本戒。
九、于法生疑
这条戒律与第八条有相似之处。犯戒的对境也就是外境自身所摄诸法。密宗认为,无论外境,还是自身,都是本来清净的,是佛的坛城,所谓五蕴也就是五方佛。如果认为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观察,诸法也不可能是佛的坛城,这是佛为了度化某些众生而采用的权巧之说,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使对密乘观点持怀疑态度,也算是犯戒。
所谓怀疑包括两种怀疑,因明中是这样划分的:比如说:有为法是无常。针对这个立宗,进而产生两种怀疑。一、有为法是无常吗?也许是。二、有为法是无常吗?可能不是。如果对密乘的观点产生第二种怀疑,就会犯戒。在学密法之前,很多人对密乘的观点根本不懂,也就谈不上犯戒,只是在了解密乘的观点之后,继而生起怀疑,则违犯此戒。在没有精通密乘的观点之前,如果认为:虽然我现在对密乘的理论不能理解,但这是佛的观点,既然是佛的观点,就应该是正确的。在将来闻思了密乘的经典以后,我会慢慢明白的,就不会犯戒。只有在过分相信自己五根的前提下,将自己所感受的幻觉执为万法的本来面目,随意解释佛的本意,排斥密乘的见解,则必然犯戒。此为第九条根本戒。
十、不度恶者
犯戒的对象即恶毒者。包括
三宝上师怨敌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会列害众生,成具誓敌唯造罪,以及三恶趣众十。
对于这十种有情,如果具备了度化的能力、条件,却没有付诸实施,就算犯戒。象我们这些一般的凡人,根本没有度化他众的能力,佛也不会勉为其难,强迫我们去度化,所以,这不是针对我们而言的。
但也并不是说我们绝对不会犯此戒条。对于伤害金刚上师、毁灭佛法,伤害很多众生的人,我们虽然没有能力度化,但必须在表面上远离他们,也就是说在身语方面不能亲近他们。当然,心里还是应该发菩提心。在菩萨的境界中,虽然这些人造作了种种恶业,但并不是敌人,而是可怜的大恩父母。所以,决不能从心底里舍弃慈悲。如果不但没有度化,而且在外表上也与他们十分亲近,发表面上(身语)的慈悲心,则为犯戒。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是为了保护佛法和众生的利益,使他们改邪归正,而与这类人有身语方面的接触,则没有罪过。
此戒有两个层次,第一、是针对具备降伏能力的成就者而言,如果没有度化恶毒者,则为犯戒;第二、是针对普通的学密者,如果对十种恶毒者在表面上也与他们融洽相处,亲密无间,发表面上(身语)的慈悲心,则为犯戒。这是第十条根本戒。
十一、揣度正法
犯戒的对境为空性。前面所讲的第九条的对境是本净光明,是从现象的角度而言的。这里所讲的空性,是与中观应成派,或与般若波罗密多所抉择的空性比较接近的大空性。如果以普通的逻辑,也即因明中所讲的逻辑,去推导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不可言的大空性,最后得出结论说:所谓的空性,并不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而是象小乘所抉择的无我,或者中观自续派前期所抉择的单空等等,则犯此戒。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必须精通或者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如果不懂则不会犯戒。这是第十一条根本戒。
十二、令信士厌
也即遮止他人的信心。犯戒的对境即是对三宝,特别是对密法具有信心的人。
如果当事人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口中言说不中听的语言,以身体奋力殴打等等来侮辱他人,以达到阻碍他人信心的目的。使其心生厌烦,退失信心,离密乘道,则犯此戒。
违犯此戒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对境为有信心的众生;
、必须是为了阻碍信仰,令其退失信心而故意采取手段。如果没有动机,只是在无意间使他人对大乘法等生起厌恶,不算犯戒;
、仅仅有发心不会犯戒,必须有身语的行为;
、他人退失信心的结果已经成立。
正常的学佛者一般不会犯此戒,但是,因为教派之间的争斗,偏袒之心极为增盛的人有可能会违犯此戒,所以还是应该引起重视。这是第十二条根本戒。
十三、不受圣物
所谓圣物,也即誓言物。誓言物有两种:一、受用誓言物;二、使用的誓言物,如铃、杵、天灵盖等法器。如果认为受用誓言物极为肮脏,或者认为使用铃杵、手印等是多此一举,实际上并不需要,只须修行即可,在此念头摄持下而拒绝誓言物,就会犯戒。
像酒、肉等饮食受用,在修证没有达到一定境界,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绝不能肆无忌惮地饮用和食用。会供的时候,对待酒类,只须用手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对待肉类,也只须吞服象苍蝇腿的体积一般大小的肉。虽然从世人的角度来说,这谈不上是喝酒吃肉,但却足以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即使密宗,也非常反对随意享用誓言物。象铃杵天灵盖等法器,作为密法修行人,平时可以供在供桌上,即使没有这些法器,只要你没有拒绝的态度,也不算犯戒。
密宗所特有的甘露丸,虽然是用各种药材制成,但其中也包含了受用誓言物的成分,包括莲花生大师等持明者的甘露。一般人在特定的时间,比如会供时接受甘露丸,就可以表示接受受用誓言物,也就不会犯此戒条。
誓言物的接受方式是随接受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的。有两种人可以不正式接受誓言物:第一种是初学者,即还没有能力接受誓言物的人,对他们就不必强求;第二种是修行已臻顶峰阶段的修行人。在他的境界中,肉和甘露与糖、水果等都是等同一味,没有分别的。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接受誓言物。而处于两者之间的修行人,就应该接受誓言物。
之所以要接受誓言物,其目的是为了强行推翻我们从无始以来所建立的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念,通过此举接受本来平等的观念,对修行能起到促进的效果,最后达到证悟大平等的目的。作为初学者,因为接触不到诸法的本来面目,根本无法了知万法的本性。但是,如果执着于自己的感官,认为受用誓言物不仅仅从现象而言,其本体也是不清净的,就已经与密宗的观点大相径庭,所以就会犯戒。这是第十三条根本戒。
十四、诋毁女性
犯戒的对境:是指所有的女性。因为,在末法时代,以各种身份度化众生的度母、空行母等比比皆是。与男性相比,女性当中所占的比例更大。在任何场合,都有可能出现空行母的化身。如果随意毁谤整个女性,就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毁谤了金刚亥母、白度母、作明佛母等佛的化身。
犯戒的界限包括四个条件:
、对方必须是所有女性。虽然毁谤一个女性,但必须建立在指责所有女性过失的前提下;
、具有言说过失的动机;
、毁谤的内容是所有女性的过失;
、对方必须听见。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即犯第十四条根本戒。
此十四条根本戒是密宗最基础的戒律,凡是密法的修行人,都必须对此戒律恪守不渝,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小心翼翼地护持此戒。如果违犯,就应当悬崖勒马,尽快忏悔。虽然忏悔的方法五花八门,但金刚萨埵的修法是最普遍、最殊胜的(其具体修法,在即将整理出的加行修法中有详细说明。)借助于该修法,在具备四力的情况下,洗心革面,悔过自新,就能将功折罪。无论犯了多么大的罪业,都能彻底忏悔清净。这也是密宗超胜之处的具体体现。
要学习密宗,必须接受约束,然而,你所获得的回报也是不可估量的。
转发分享 获无量功德
福报由供养布施而来,《普贤行愿品》云: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果您读下文受益,请随手转发!
藏传佛教论坛.
您身边的善知识!
智慧.慈悲|免费公益的佛学平台
公众微信号| zangchunfojiao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瑜伽密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