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陆军步兵漫话物语学校历史

【抗战开始国军共军兵力与战果对比】
该帖被浏览& 35,142&次,回复&26&次
国军抗战初的军人数字:毕竟占有全国的资源
七七事变前夕,国军陆军共有步兵师183个,独立步兵旅58个,独立步兵团43个;骑兵师8个,独立骑兵旅5个,独立骑兵团3个;独立炮兵旅2个,独立炮兵团15个,独立炮兵营13个,独立工兵团2个,交通兵团3个,通信兵团2个,宪兵团11个,宪兵营2个,总兵力202.9万人,除此之外,国军还有海军四个舰队,约2万人(包括海军陆战队),空军还有作战飞机305架,飞行员、地勤人员以及机场警卫人员共约万人。这是开战前国军的总人数约205万。除此之外,国军还有非正规军(也是按现役对待)个省的保安旅或团,有近50万人,这些保安部队大多在抗战的前两年改编为正规军。由于国军在抗战前,兵役制度不健全,250多万军人,大多数在抗战开始的时候就是老兵了。所以我们可以认定,国军抗战开始的时候至少有250万军队。
中国共产党军队抗战初的军人数字:叫化子军队
在抗战初只有八路军约4万人,新四军约1万人,全部加起来也不过5万人。没有炮兵团,有几十门小炮,每门炮几发炮弹,整个炮兵还不如国军一个正规步兵师。每个营能有挺重机枪就不错了。
分享到:&&
抗战中国共双方兵力变化
中共抗日武装兵力
&#年末,八路军80,000,新四军12,000。
&#年末,八路军156,700,新四军25,000。
&#年末,八路军270,000,新四军50,000。
&#年末,八路军400,000,新四军100,000。
&#年末,八路军305,000,新四军135,000。
&#年末,八路军340,000,新四军110,960。
&#年末,八路军339,000,新四军125,892,华南游击队4,500。
&#年末,八路军507,620,新四军251,393。华南游击队20,730。
&#年末,八路军1,028,893,新四军268,581,华南游击队20,820
国军在1937年抗战前兵力达250万,至1945年7月底,全国陆军部队加军事机构和学校在编人员总计约524万人,其中:步兵、骑兵师共280个;炮兵团32个;工兵团26 个;辎汽团20个又8个营;挺进部队约25万人;按照编制,前述各部合计为420万人,其余100余万则为军事机构和学校的人数。
另外,国军还有空军和海军。
有些国粉说中共抗日军队越打越多是“奇迹”,那么国军创造了更大的“奇迹”!共军人数增加了110万,国军人数增加了300万!
抗战期间国军的补充:比共军多十倍以上
据国军记载抗战期间国军共征壮丁1405万,另外自行募补及伪军反正等约100万,这些士兵都是每年按需要征召的,其中壮丁在1937年到1941年底一共征召了811万多人。
但事实上,国军并没有那么多人,原因在于国军逃亡率很高,按国军的人数计算,估计抗战8年时间国军有近700万人不明不白的不见了,这里面大多数应该是逃亡,当然也不否定有少数人被国军虐待致死。
国军好舒服,抗战大头让共军担了
八路、新四军武器差,人数少,担子重!蒋没给八路、新四军一杆枪。
抗击日军兵力统计表 (年)
年代 全部侵华日军(东北未计入) 八路、新四军抗击日军兵力占侵华日军全部的比例
1937, 500000
1938, 680000,400000, 58.8%
1939, 860000,540000, 62%
1940, 800000,470000 ,58%
1941, 610000,460000 ,75%
1942, 550000,332000 ,63%
1943, 600000,350000 ,58%
1944, 730000,468000 ,64%
1945, 1088500,758700, 69%
抗击“伪军”
此部分显示中共部队(不含东北抗日联军)抗击“伪军”人数及所抗击部分“伪军”占总“伪军”的百分比数。
•& && &&&1938年,78,000,100%。
•& && &&&1939年,145,000,100%。
•& && &&&1940年,225,000,100%。
•& && &&&1941年,348,000,100%。
•& && &&&1942年,555,000,100%。
•& && &&&1943年,735,000,90%。
•& && &&&1944年,782,000,95%。
至1945年8月,955,782,95%。
垄断了中国几乎所有资源的国军战绩
国军造成日军伤亡
& && && &250,730
1939& && && && && & 133,820
1940& && && && && & 129,431
1941& && && && && &&&102,597
& && && &242,048
总计& && && && && &&&858,626
年平均& && && && && &&&107,328
平均& && && &60,512
没有得到国内、国际援助的中共抗日武装的战绩
中共抗日武装毙伤俘日伪军
8.5& && && && && && && && && &41,295
1.5& && && && && && && && & 407,763
2.5& && && && && && && && & 141,147
3.5& && && && && && && && & 212,839
4.5& && && && && && && && & 294,012
5.5& && && && && && && && & 333,742
5.10大反攻& && && &283,319
总计& && && && && && && && && && && && &&&1,714,117
年平均& && && && && && && && && && && && && &&&214,265
抗战后人民为什么不相信国军的战绩
<div class="cont f14" id="postmessage_45年5月,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日本鬼子也长不了了,国共双方都在总结,都要向中国人民汇报。
在重庆,国军宣布:国军经过八年英勇作战,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枪支3万多支;
同样在重庆,共军宣布:经过八年艰苦作战,消灭日本鬼子52万人,伪军100多万人,缴获长短枪68万2831支、轻重机枪1万1895挺、各种炮1852门。
这个战报一出,全国哗然!
八路军消灭日本鬼子52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足够装备几十万共军!
怎么国军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只能够装备几万?
只有以下几种原因:
1,日本鬼子都是空手,不拿武器进攻国军的,所以国军没缴获日式武器;
2,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不缴获;
3,国军的火力超级猛烈,把日本鬼子连人带枪都炸得粉身碎骨,缴获不到日式武器
4,国军的战绩灌水
我们试分析:
1,日本鬼子都是空手,不拿武器进攻国军的;
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如果这样国军还被赶走公里,那国军简直是比豆腐还豆腐了,纯粹开玩笑!
2,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不缴获;
这也不可能吧,如果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那国军以先进的武器,优势的兵力反而让日军打得一溃千里,那国军有何面目见人呢,国军及其辩护者可是喋喋不休地说日本鬼子的武器是多么先进可怕的!
3,国军的火力超级猛烈,把日本鬼子连人带枪都炸得粉身碎骨,缴获不到日式武器
这也不可能,理由和2一样,如果是这样,国军的武器装备岂不是比日本鬼子好很多?那国军武器好又打输,岂不是很无能?
各位,国军没缴获,你们还能想到是什么原因吗?
抗战后人民为什么不相信国军的战绩 一
<div class="cont f14" id="postmessage_45年5月,法西斯的失败已成定局,日本鬼子也长不了了,国共双方都在总结,都要向中国人民汇报。
在重庆,国军宣布:国军经过八年英勇作战,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枪支3万多支;
同样在重庆,共军宣布:经过八年艰苦作战,消灭日本鬼子52万人,伪军100多万人,缴获长短枪68万2831支、轻重机枪1万1895挺、各种炮1852门。
这个战报一出,全国哗然!
抗战后人民为什么不相信国军的战绩 一
<div class="cont f14" id="postmessage_45年在重庆,国军宣布:国军经过八年英勇作战,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枪支3万多支;
1945年同样在重庆,共军宣布:经过八年艰苦作战,消灭日本鬼子52万人,伪军100多万人,缴获长短枪68万2831支、轻重机枪1万1895挺、各种炮1852门。
这个战报一出,全国哗然!
抗战后人民为什么不相信国军的战绩 二
八路军消灭日本鬼子52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足够装备几十万共军!
怎么国军消灭日本鬼子85万人,缴获日本鬼子的武器只能够装备几万?
只有以下几种原因:
1,日本鬼子都是空手,不拿武器进攻国军的,所以国军没缴获日式武器;
2,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不缴获;
3,国军的火力超级猛烈,把日本鬼子连人带枪都炸得粉身碎骨,缴获不到日式武器
4,国军的战绩灌水
请各位解释国军的战绩
我们试分析:
1,日本鬼子都是空手,不拿武器进攻国军的;
这种情况绝对不可能,如果这样国军还被赶走公里,那国军简直是比豆腐还豆腐了,纯粹开玩笑!
2,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不缴获;
这也不可能吧,如果日本鬼子的武器太落后,国军看不上眼,当垃圾扔掉,那国军以先进的武器,优势的兵力反而让日军打得一溃千里,那国军有何面目见人呢,国军及其辩护者可是喋喋不休地说日本鬼子的武器是多么先进可怕的!
3,国军的火力超级猛烈,把日本鬼子连人带枪都炸得粉身碎骨,缴获不到日式武器
这也不可能,理由和2一样,如果是这样,国军的武器装备岂不是比日本鬼子好很多?那国军武器好又打输,岂不是很无能?
各位,国军没多少缴获,你们还能想到是什么原因吗?
填写显示名:
4到16个字符:中文,英文小写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电话:010-  欢迎批评指正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1933年3月国民政府开始筹备通信兵学校,以邱炜任筹备主任,1935年2月继任筹备主任,筹备期间,一面在国内网罗人才和派人去国外采购器材,一面接训军政部军事交通技术教练所特种通信教导队、通信军士训练班、通信勤务班等,1936年8月筹备告竣,9月1日正式开学。
  通信兵学校成立后,兼任校长,徐庭瑶任教育长,将军事交通技术教练所第六期学生改编为该校第六期学生队,其教职员也同时归并该校,校址设于南京丁家桥,同时在南京城外百水桥建筑校舍,10月成立有线电话班学员二队,召集整现师步兵中少尉军官训练4个月,期满成绩及格者派回原部队任初级通信干部,第一期于1937年2月毕业,共138人,第二期于同年8月毕业,共154人,同时改进特种通信教导队军犬、军鸽训练及应用,并于国防重要地点配置鸽所共42处,分3期配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陆军通信兵学校由广西兴安迁驻麻江,有官兵2845人(1944年统计),校址设在县城北武庙。蒋介石兼任校长,兼任副校长,中将任教育长(前任)。通校的编制分教育、研究、总务3个处,另设政治部、特别党部组织。教育处中将任处长,后由陈可接任。下设军事学组、有线电学组、无线电学组和数理化学组,有总教官2人,各组有组长1人,教官20至30人,助教若干人,这个处人员约120至150人之间。研究处,是个研究国内外有关通信技术的译著,编辑本国军事通信教材的部门。除设处长、编译、技师外,另有将级军衔的“研究员”若干人。总务处后改为营务处,何真少将任处长,设副官组、军需组、会计室、医务所、器材室,还有特务连等部门。政治部(业务、人事、经费均由总政治部管辖的一个独立机构)王子郭少将任主任,王检任组长,官佐19人,士兵14人。特别党部于1939年成立,由教育长任特派员,政治部主任兼书记长,各教学组织按级设区党部、区分部、小组。当时要求在校的官佐、学员、学生及士兵均填“入党自愿书”,由国民党中央党部派遣贵州省党部代主任委员陈惕庐到校监誓,全校官生集体宣誓参加国民党。
  教学训练,分为学员大队、学生总队、练习大队 (含学兵队)和特种通讯队。
  学员大队部设在县城南门外(现变电站处),娄广文上校任大队长,下设3个中队,第一中队驻观音阁,队长,官佐6人,学员130余人;第二中队驻黑神庙,队长陈寿人,学员130余人;第三中队驻大队部,队长甘某,官佐6人,学员120余人。学员是从国民政府军各部队中抽调营、团级军官来训练,结业后仍分回部队任职。在麻江期间总计训练1000人以上。
  学生总队部设在武庙,少将任总队长,下设6个分队,每队100余人。学生来源面向全国招生,对象是高中毕业生,学制规定三年,学习内容主要是有线电话、无线电通讯,辅以学、闪光通信,毕业后按少尉待遇分配部队供职。在麻江办学3期,培训1000多人。
  练习大队(含学兵大队),驻高枧。由3个队扩充为2个大队、6个中队,1941年改为练习团。新兵大多是文盲,在麻江征集69人(有的分在特种通讯队)。在校学习没有结业期,学员、学生队在野外实习时,充当实战部队用。学业成绩好的,被分配到通讯部队当军士。1938年初,从武汉、桂林等地招收一批初中毕业生,编成一个学兵大队,学习课程与学生队相同,1941年毕业,分配到部队里任准尉级军官。
  特种通讯队,全队官兵100余人,下设军鸽、军犬所,后增设马队。
  军鸽所驻下司,黄瀛任所长,高乐文任副所长,下设 3个分队,分别训练昼夜数百只。
  军士营后改为军犬所,驻下司玉皇阁,营长,后由李丹秋任所长,开始只有8只种犬,后从外国引进一批种犬,军犬繁殖到四五十只。
  马队驻两板凳,饲养军马100余匹。
  通校前身是南京的通信人员训练所,抗日战争开始扩大为通校。在麻江官兵最多时达6000余人,对县内经济、文化起一定促进作用,先后有15名通校教官被聘到任教。但通校管理不严,纪律松弛,一些官兵横蛮不讲理的行为在群众中影响极坏。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通校特务连李班长买菜欺行霸市,殴打农民,被巡街警察扭送县政府评理,县长拓泽忠下令将其拘押。通校教育长派人保释无效后,令特务连荷枪实弹包围县政府。拓泽忠亦通知各乡壮丁持械集结县城,双方剑拔弩张,对峙整日,经等人从中调和,方才避免发生流血事件。通校驻麻江期间,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副参谋总长白崇禧曾先后3次前来麻江视察。民国三十二(1943年)二月,蒋介石到麻江视察通校。(据知情人回忆:蒋介石来麻江视察时,通校官员到离县城4公里的大粮田交叉路口去迎接。而通校学生队、学员队、学兵队派出的代表及市民、学生等则排队在县城北路口夹道欢迎。蒋介石一行10多人乘坐一色的小包车,车停后,从车上下来七八个一模一样的“蒋介石”,青一色的黑色大披风、光头戴博士帽,脚蹬黑色皮马靴,真叫人分辨不出谁真谁假。定神数分钟,确认没问题之后,蒋介石才从偏后的队伍中走向前来,并向民众招手致意,时不时还拉拉小学生的手表示问候。当时在校部设训示室,用地毯直铺到朝门外。官兵簇拥着蒋进入训示室后,蒋便对官兵进行了训示,学生、学员、学兵都在敞坝上列队听训。大约两小时后由设在都匀的陆军炮校官员接往都匀,通校官员驱车护送到高枧后方返回县城。三十三年(1944年)冬,日军侵入贵州黔南,通校分批迁往四川江津。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4次
参与编辑人数:4位
最近更新时间: 01:08:0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黄埔军校造就了多少国民党军队著名将帅?_历史民俗
黄埔军校造就了多少国民党军队著名将帅?
栏目:时间:
【导语】:
蒋介石检阅黄埔军校学员
国民党将领与“黄埔系”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名声显赫,国共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校。尤其是在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师生出身的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嫡系,大多数国民党军将领见蒋称呼...
蒋介石检阅黄埔军校学员国民党将领与“黄埔系”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上名声显赫,国共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身于此校。尤其是在国民党军中,黄埔军校师生出身的将领更是蒋介石的嫡系,大多数国民党军将领见蒋称呼“委座”,而黄埔师生皆称“校长”,从这一别样的称呼上就透着一股亲热劲,而蒋校长也对这些一期接一期的师生青睐有加,日渐形成了以蒋为首的“黄埔体系”。这棵主干分明、枝繁叶茂的国民党军中“大树”,主要由黄埔教官和黄埔毕业生两部分人组成,人称“黄埔系”。1.“黄埔系”教官与保定军校抗日战争时期的蒋介石说起黄埔军校创建时的师资力量,首先要直接追溯到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在开办之初,蒋介石从保定军校、云南、广东、浙江的陆军讲武堂、江西海陆军讲武堂、日本士官学校以及留俄、留法勤工俭学人员中挑选来了教职官员。这些人到黄埔后,受戒于蒋介石,可谓是“念得蒋氏真经,修成黄埔正宗”。特别是来自保定军校的教职官员,他们是黄埔军校创建时师职力量的核心骨干。黄埔军校的教学力量、管理力量基本上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在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的历史上,保定军校毕业生起了很大作用。这些人主要有:蒋介石、商震、周思诚、张辉瓒、张群、王伯龄、杨杰、陈调元、方本仁、何恩溥、刘文辉、唐生智、邓锡侯、张治中、黄琪翔、傅作义、上官云相、白崇禧、顾祝同、刘峙、陈诚、李品仙等。特别是蒋介石,他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进入保定陆军部速成学堂留日学生预备班学习,后来留日。不久,蒋介石及黄埔师生成为继北洋军阀之后的庞大军事集团,统治中国达22年之久。据史料记载,从1902年到1912年(光绪二十八年起至民国元年)的11年间,直隶省保定府开办的各类军事学堂有16所。这些门类繁多的军事学堂,人们通常称为保定军校。尽管这些学堂各自存在的时间长短不一,但为近代中国培养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及师范生、经理生、参谋生、测绘生、德文生、英文生、法文生、日文生和军医生、马医生、军械生、宪兵生、电信生等军事人才近3万人。获将军衔的前后达3000余人。当时,保定府被人们称誉为中国近代各种军事学堂的圣地,而古城众多的军事学堂又被称誉为近代军官的摇篮。&#8226;&国民党五虎上将&在保定军校毕业生中,后来有的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有的成为反动阵营中的军政要员;也有的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忠诚战士。他们在中国近代史广阔的舞台上演出了轰轰烈烈的活剧。凡是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变革及重要事件,无不有保定军事学堂的师生参与,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保定军校最显著的业绩是培训出了“黄埔系”中的许多教官。现代军队的出现,中国比西方晚了近200年,当西方用鸦片和洋枪洋炮打开中国大门时,古老的中国才感到除了历史悠久的“十八般”兵器外,还有令“十八般”兵器一筹莫展的洋枪洋炮,还有令号称刀枪不入的“中国功夫”一军事教官顾祝同筹莫展的现代军队。习惯于排兵布阵作战的中国旧式军队发现,还有不需要挥动手中刀枪棍棒冲锋陷阵,就能远距离作战的新式军队。在洋务运动失败后,中国的执政者才感到需要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各种军事学校。直到20世纪初,中国才有了自己的军校毕业生。实行初级军官教育,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是一个新生事物。到蒋介石在广州主办黄埔军校,聘请军事教官时,除了主动表示援助的苏联顾问外,只有请南方各类杂牌军队中为数极其有限的保定军校毕业生来任教官,如李济深、邓演达、张治中等。蒋介石以“保定系”成员为主,开始培训“子弟兵”。他在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依靠的力量主要是“保定系”为前导的“黄埔系”。无论是东征时以黄埔毕业生为主的校军、党军,还是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以及后来的南京政府的数百万大军,主要指挥官不少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无论是东征时的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还是###北洋政府的战斗;无论是进行###夺权的内战,还是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保定军校的毕业生都是重要的指挥官,协助蒋介石具体指挥各军兵种。这是因为指挥数百万的军队必然需要一大批高级将领,而蒋介石自己培训的“黄埔系”还未成熟,羽翼未丰。因此,蒋对保定军校这一清朝末年以来培养的具有现代军事意识和基础的将领,当然十分重视。而蒋又自称是保定军校较早的毕业生,所以,他对这些保定校友格外器重,分别授予高级职务,中下级职务则由黄埔生担任。即使抗日战争全面开始后,“黄埔系”全面走上接班岗位,“保定系”也没有全面退出历史舞台。蒋介石在筹备黄埔军校以前,无一兵一卒,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仅处于二三流。所以,他要夺取国民党内的领导权,没有一批死心塌地的支持者是不可能成功的。再则他出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先夺军权,再夺党权和政权的行为,受到多方面的质疑:一是党内以西山会议派为代表的国民党###派,二是以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现职党内领袖,三是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地方实力派。这就需要一批基本的支持力量,“保定系”和“留日系”适应了这一形势,他们和蒋介石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忠于蒋介石以###为核心的军事路线。特别是“保定系”,成为蒋介石的基本支持力量。&军事教官陈诚“保定系”之所以被蒋介石所用,为南京政府效力,这是因为他们也有所求,蒋介石和南京政府能够提供他们需要的一切。当年报考保定军校的青年,除了身体素质要好以外,还需要相当的知识,可以算是社会上的人才,他们如果不进军校,运用自己的智力进入普通大学,也很有可能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投身军旅,除了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以外,更主要的是政治上的追求,希冀有所成功,光宗耀祖。陈诚就是典型个案,他原毕业于浙江体育专科学校,后考入保定军校,以后又留学日本。当时不少人认识到,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旧中国,要靠当一个体育教师或从事其他行业,永无出头之日,在“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里,升官的捷径就是从军。这一从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追求功名的道路,对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1917年8月,孙中山南下护法,组织军政府,进行北伐,作为国民党的第一支军队,粤军陈炯明部应运而生,粤军需要大批人才,以及“护法”、“北伐”这样的政治口号,对于当时的军校毕业生同样有吸引力。特别是蒋介石筹备国民党第一所正规军校黄埔军校,对于保定军校的毕业生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纷纷南下,投奔蒋介石。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动荡、大改组时期,只要选准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前程,这为保定军校骨干的成功提供了可能。因此说,蒋介石和保定军校系的紧密关系,是相互需要和相互支持以及相互利用,当然,蒋介石是主导的一方,他在“保定系”中始终处于领袖地位。“保定系”在国民党军事史上的地位,从蒋介石执政后的第一批授衔时人选也可以看出来。日,特级上将蒋介石任命第一批将军时,一级上将有9人: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朱培德、陈济棠、唐生智、陈绍宽。4月3日,任命二级上将20人: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峙、于学忠、商震、白崇禧、徐源泉、万福麟、刘镇华、顾祝同、何成俊、傅作义、蒋鼎文、刘湘、徐永昌、龙云、朱绍良、何键、杨虎城。4月4日,任命中将89人:杨杰、贺耀祖、钱大钧、陈诚、卫立煌、夏斗寅、孙连仲、陈继承、上官云相、薛岳、罗卓英、谷正伦、周岩、陶峙岳、万耀煌、汤恩伯、吴奇伟、周浑元、张自忠等。在这118名将军中,相当部分属于“保定系”。特别是后期,在上述人员中有不少地方实力派的名额,开始大幅度减少。从次年起蒋介石授衔的名单中,主要属于“保定系”、“留日系”和“黄埔系”的将领。“保定系”的学生骨干,后来大多成为“黄埔系”的将领。他们除了服从蒋介石的领导,为南京统治集团卖命作战外,平时对蒋介石也极其尊重,极少对蒋介石的指挥说三道四,无不把得到蒋介石的接见,视为一生夸耀的事情。至于后来由于政见分歧和为了某种需要,也有一些该系统的将领对蒋介石进行了严厉地批评。&2.“黄埔系”的潮起潮落“黄埔系”因黄埔军校师生而得名。从1924年到1926年在黄埔本校招生并毕业的6期学生共有1万余人,这些人中的多数形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骨干“黄埔系”。需要区分的是,在蒋介石掌控的国民党军队中,黄埔师生并不等于“黄埔系”。能称得上“黄埔系”,至少有3个基本资格或者说是条件:一是前6期毕业生,越早资格越老,权力也愈大;二是掌握相当的军政权力;三是忠于校长蒋介石。如蒋介石曾以阵亡于陕北的整编第29军军长刘戡、阵亡于孟良崮的整编第74师师长张灵甫等为典范。按此标准,尽管黄埔师生中官拜将校的很多,但真正效忠于蒋介石的,毕竟是少数。“黄埔系”从产生到羽翼丰满,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924年10月,黄埔校军与友军一起平定商团叛乱后,于11月和12月先后正式成立军校教导第1、第2团,由何应钦(日本士官学校生)、王伯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生)分任团长。次年参加东征北伐,这一时期为黄埔校军时期,也是“黄埔系”萌芽时期。1925年2月,国民党中执会决定成立党军第1旅,旅长何应钦,校军变为党军。4月组建以钱大钧(保定军官学校第5期留日生)为团长的第3团,6月平定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后增加了第4、第5团,由刘尧宸(保定军官学校第7期骑科生)、蒋鼎文分任团长,此为国民党党军时期。8月,第1旅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师,师长何应钦,原党军第4、第5团为国民革命军第2师,两师合编为第1军,军长蒋介石,骨干用的全是黄埔毕业生。第1军在次年参加了北伐。这一时期为国民革命军成立时期。1927年4月至1937年7月,是“黄埔系”的初步形成时期。北伐军占领东南一带后,蒋介石将第1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黄埔系”的重要人物刘峙(保定军官学校第2期步科生)任师长的第2师,在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中,是上海大屠杀的主要帮凶。从此开始,“黄埔系”成为蒋介石利用长期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之便,以国家力量养成效忠其个人的一支武装力量。在1929年至1931年的新军阀混战中,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这支日益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打败了唐生智(保定军官学校第1期步科生)、张发奎、李宗仁、石友三、阎锡山和冯玉祥等部。蒋介石通过改编、改组这些军队,大批安插、起用“黄埔系”军人到要害岗位上,从而大大扩展了他的军事实力。由于“黄埔系”军队在组织、纪律上相对比其他部队要强一些,财政、装备、后勤也较为充足,所以在历次战争中屡败众军阀,从而政治军事实力愈益雄厚。此后,在多次进攻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围剿”红军时,“黄埔系”都是主力。但这时的“黄埔系”还未能全部掌握大权,在1927年至1937年的10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大权多被“保定系”和黄埔教官掌握,黄埔生中除胡宗南等少数人外,一般只是中层军官,并未真正掌握上层指挥权。&抗日战争时期,黄埔出身的许多将领纷纷率军上阵与日军作战。在历次战役中,先后有谢晋元、戴安澜等20多名将领壮烈殉国。也正是在抗战时期,“黄埔系”全面形成,其骨干纷纷当上了师长、军长、集团军司令乃至战区司令长官,从而完成了“黄埔系”在军界的接班部署。全面内战时期,“黄埔系”势力达到了顶峰。两年内,国民党军队的第一线指挥官,如地区“剿总”、绥靖区、警备区、兵团、军、师管区的司令官以及军、师长,大部分来自“黄埔系”,甚至中央军事部门的指挥大权也部分掌握在他们手中。军事教官刘峙蒋介石靠来自“保定系”等军校的教官在黄埔这个平台上起家,因为一则黄埔学生要由他们来训练教育,二则黄埔毕业生缺乏独立作战和军事指挥的能力和经验,要执掌军队大权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的磨炼。在这个过渡时期,要由“保定系”等军校的教官来支撑局面和带领黄埔学生。所以,在黄埔学生初出茅庐前后,黄埔教官还需一路引领,执掌中央各军事部门的大权,即使在抗战和全面内战时期,这个“保姆集团”仍未衰落。在国民党阵营中,黄埔教官的核心人物有:俞飞鹏,曾任交通部长、北京军需学校毕业;钱大钧,曾任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上海特别市市长、保定军官学校第5期留日生;蒋鼎文,曾任第1战区司令长官,浙江讲武堂毕业;刘峙,曾任徐州“剿总”总司令,保定军官学校第2期步科生;周至柔,曾任空军总司令和国防会议秘书长,保定军官学校第8期步科生;顾祝同,曾任第3战区司令长官和参谋总长,保定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生;何应钦,曾任行政院长、陆军总司令、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陈诚,曾任国民党副总裁、参谋总长、军委会政治部长,保定军官学校第8期炮科生。黄埔毕业生中虽然此时仅有胡宗南一人得上将军衔,他们却掌握着军队的实际权力,从而真正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黄埔毕业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可谓将星闪烁,猛将如云。其主要人物,几乎全是前6期毕业生,最神气的是前4期。前后界限分明,高1期压死人。在前6期中,也有不少后期生超过前期生而居高位的。&蒋介石与“黄埔系”的关系是互为利用。一方面,蒋介石依靠“黄埔系”起家,实行专制独裁;另一方面,“黄埔系”成员必须依靠大权在握的蒋介石,以实现自己的权力欲望,步步高升,占据军界要职。同时,蒋介石在职务、装备、后勤、作战等方面也给予“黄埔系”种种特权,而“黄埔系”则效忠于蒋介石个人,其中不乏为之效死力者。1949年大陆解放前夕,“黄埔系”继大革命后又出现第二次大分化,他们与“保定系”的不少将领先后走向光明,加入革命阵营。“黄埔系”逃到台湾者则多为陈诚、蒋经国所排斥,有实权者在“黄埔系”数千成员中不过数十人而已。曾红极一时的胡宗南也遭冷遇,多数生活无计,苟活于世,“黄埔系”至此衰败没落。论说“黄埔系”、黄埔军校的领导人和教官,有一人不得不特别凸现列出,他就是也从保定军校毕业、长期在黄埔军校中担任要职的张治中。他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最难得就是从来没有参加过一次国民党的###战事,一直致力于国共两党的和平共处,与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士有着深厚的友谊,这在那段特殊岁月里是尤为难得的。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时,他就表现得很“沉沦”。1932年,“剿共”多年的国民党内终于有人开始响应全国高涨的抗日呼声,这个人就是时任黄埔军校第3期入伍生总队副总队长的张治中。淞沪抗战时,他不顾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阻挠,毅然开赴前线,并留下遗嘱,誓要以身殉国。好在他没有殉国,却拉开了国民党军抗日的序幕。抗战胜利后,他极力主张和平建国,并促成重庆谈判。1949年,他又以国民党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到当时的北平和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和平统一事业尽心尽力,为使台湾回归做了大量工作。还有一个著名的黄埔教官,是后来隐入山林的严重中将。他也是保定军校毕业生,曾任黄埔一期学生总队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厅长等职。他离开黄埔军校后,常反思北伐以来的一场场激战,众多的兄弟命丧黄泉,却扶起了一个更大的军阀蒋介石。1928年冬,他抛掉所有的军政事务,独自一人隐居于庐山,在太乙峰下建草庐“劬园”。“劬”的含义是劳累,可见其主人此时的心态。他是真的隐居山林,每天与樵夫农民生活在一起,靠自己的种田收成口。严重的学生陈诚常上庐山看望恩师,蒋介石总捎信问候,并一再热情邀请严重住到南京附近,以便能经常讨教。1930年,严重回武昌看望生病的妻子,蒋介石觉得这是拉拢严重的好机会。他派人秘密前往武昌,授严重任冯阎大战军事总指挥,并授上将军衔。为表诚意,蒋介石让人把上将军服都带去了。蒋介石的这一招对冯玉祥也许灵验,对严重却失效了。严重回到庐山,在草庐的墙壁上贴满标语:“不耕而食、不织而衣者,皆自然界之扒手,社会之蟊贼也!”坚持不出山,不与贼人同流合污。直到1939年,抗日烽火点燃了严重的革命热情,他毅然出山,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3年病逝于任上,一个刚烈汉子、黄埔军人为他的学生们树立了无言的榜样。&3.国民党军中黄埔生“拜将”的先后历程黄埔一期生李仙洲(左)在湖北枣宜会战前线黄埔军校毕业生的“拜将”,大多经历了战火的考验,有着艰辛的奋斗历程。当初第1期的李之龙属于特殊时期的特殊人物而坐“直升机”直接晋升,那是特例,大部分黄埔毕业生都是由黄埔校军的建立而开始起步。1924年底先后组建黄埔校军教导第1、第2团,初期组建时只有少数黄埔生担任军官职务,如蒋先云、贺衷寒、楼景樾、桂永清、郑洞国等任连级军官,胡宗南、侯镜如、陈明仁、关麟徵、左权、石祖德等任排级军官,大部分只是挂着见习军官当兵而已。第一次东征后,随着革命队伍的扩大,黄埔生所任职务逐步晋升。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员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黄埔同学会的骨干迅速控制了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曾扩情由团党代表升任第20师政治部主任,成为黄埔生中的第一个师级军官。不久,酆悌也升任第1军第1师政治部代理主任。与曾扩情、酆悌同时任团党代表的邓文仪、贺衷寒,因先后到苏联学习,而错过了这次晋升的机会。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在东征中表现突出的孙元良拔得头筹,荣任嫡系第1军第1师第1团团长。同时回粤军任职的范汉杰异军突起,任第4军第10师第29团团长。团长在当时的国民革命军中是个耀眼的职位,从北伐时任团长的名单就可知道其职位的重要,薛岳、蔡廷锴、余汉谋、蒋鼎文、卫立煌、徐庭瑶、陈继承、黄琪翔、戴戟等,在那时也不过是个团长。最幸运的是时任第2团副团长胡宗南,部队刚出征,该团团长倪弼在紧急时刻无法随部队行动,胡宗南得以晋补第2团团长。之后不久晋升团长的还有李延年、郑洞国、桂永清、蒋先云、王世和、俞济时,同时任团级职务的还有团党代表李默庵、王尔琢、李汉藩等,团参谋长顾希平、周士第、侯镜如等。蒋先云是同时受到毛泽东和蒋介石喜欢的“黄埔三杰”之首,在二次北伐中壮烈牺牲,追赠少将。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从苏联回国的邓文仪在政变后升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少将副主任兼代理主任;北伐中英勇作战的团长范汉杰被蒋介石任命为浙江警备师师长,成为黄埔生中的第1个师长;而同时的团长孙元良却因在北伐中溃退被免职,蒋介石惜其才把他送到日本学习,此后的孙元良就像是中了魔咒似的,战绩一直不佳,屡战屡败屡逃,他在离开大陆前一直呆在黄埔生晋升的第二梯队中,再难名列前茅。孙元良的“官运”虽然不畅,但他也许是因祸得福,在与激烈争斗的官场远隔一段距离后,也落得了半辈子的心地清闲,他是惟一一个活到21世纪初纪念母校80华诞时的黄埔一期生。1927年8月龙潭战役时,胡宗南升任第1军第1师副师长。战后&蒋介石被迫下野,胡宗南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朱绍良一起,联系时任初级军官的楼景樾、李延年、关麟徵、李默庵、丁炳权、李树森、陈武、王敬久、黄杰等黄埔同学,极力抵制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坚决拥护蒋介石东山再起,蒋介石最终得以复出,黄埔生从此受到蒋的重视。作为回报,蒋介石先后晋升胡宗南为第1军第22师师长,楼景樾任代理第2师师长(楼是浙江诸暨人,1931年任警卫第1师师长,副师长是俞济时,楼如果不是身弱多病,前途不可限量),李延年任第2师副师长,王世和(蒋介石的表弟,首任侍卫长)任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侍卫总队总队长。一批“黄埔系”出身的旅长、团长也先后新鲜出炉。抗战期间,黄埔军校教育长陈继承、政治部主任邓文仪在军校举办的运动会上。1932年底,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正式成立,胡宗南、贺衷寒、酆悌、滕杰、桂永清、康泽、郑介民、彭孟缉、曾扩情、潘佑强、周复、戴笠、邓文仪、袁守谦成为组织骨干,号称“复兴十三太保”,主掌政治工作并控制国民党的政训系统。其中滕杰(黄埔第4期)是第一任书记长,起步很高,可是后期表现平平。贺衷寒是复兴社发起人,第二任书记长,后长期担任政训工作,是国民党军政治工作的旗手,官位至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邓文仪以写拍蒋介石马屁的文章得到晋升,官至战区政治部主任、国防部新闻局长。此3人去台湾后均未受重用。酆悌是第三任书记,抗战时长沙大火,蒋介石丢卒保车,被判死刑。康泽是第五任书记长,官至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厅长、第15绥靖区司令,后被俘,1963年第四批特赦。曾扩情在任成都城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时被俘,1959年因其曾在西安事变时主张蒋介石抗日,有功而得以首批特赦。桂永清和彭孟缉较早离开了政训系统。桂永清抗战胜利后进入海军,出任副总司令,不久升任海军总司令,以加强中央对海军的掌控。1949年指挥战舰27艘和其他船只计15万吨安全撤至台湾有功,此后桂氏的经历极富戏剧性,1951年晋升二级上将,正春风得意时,却因与时任台湾省主席的吴国桢有隙,被迫转任总统府参军长,等到吴国桢叛蒋离台后,升任参谋总长并晋一级上将,成为黄埔生首位一级上将,不幸的是这位第一个爬上峰巅的黄埔生上任仅45天,就病魔缠身,死于任上。彭孟缉的“拜将”经历也比较曲折,1947年由桂永清推荐任台湾警备司令,自此发迹,在桂永清死后继任参谋总长,本应同时晋升一级上将,却因为彭氏资历浅显(黄埔第5期),又去当了两年的陆军总司令,1959年再次出任参谋总长后才最终晋升一级上将。在复兴社内设特务处,蒋介石最初是想让康泽当处长,因康泽推辞,小字辈戴笠这才脱颖而出。戴笠是浙江江山人,黄埔第6期毕业,他最终把小小的特务处破茧成蝶,经营成了国民党的两大特情机构之一的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军统”。1938年戴笠升任中将副局长(职务军衔)代行局长职责,在全国各地遍设站点,暗杀之事四起,政府官员、军事将领人人自危。同时因只对蒋介石一人负责,军统也成为一个独立王国,部下的封赏全由戴笠自己决定,所封少将待遇比正式的中将还高,却没人敢过问。但他因资历太浅,加上与陈诚不合,戴笠直到日才由铨叙厅授予陆军少将的正式军衔。1935年初,国民党军队为了统一军衔,正式军衔均由铨叙厅统一铨叙。3月27日,国民党中政会决议,4月初公布首批授予中将的89人,其中以师长晋升的有29人,黄埔生只有3人,皆为4月9日第5组铨叙,他们是:“剿匪”第2路第2纵队指挥官兼第1军第1师师长胡宗南,驻闽第4绥靖区司令官兼第2军第9师师长李延年,驻闽绥靖第2区司令官兼第14军第10师师长李默庵,李是第一个声明退出中共的黄埔生,终于得到蒋介石的信任。渐露头角的俞济时,于日补叙中将,搭上了黄埔生“拜将”集团第一梯队的“末班车”。&日铨叙的首批少将,第一组叙少将的黄埔生有:教导总队(蒋介石卫队)总队长桂永清、第2师师长黄杰、第3师师长李玉堂、第11师师长黄维、第14师师长霍揆彰、第25师师长关麟徵、第36师师长宋希濂、第80师师长陈琪、第83师师长刘戡、第87师师长王敬久、第88师师长孙元良等。4月15日第二组叙少将的黄埔生有:第98师师长夏楚中、第89师师长王仲廉、第92师师长梁华盛、第14师副师长李树森等。4月17日第四组叙少将的黄埔生有:李铁军、陈铁等。4月17日第五组叙少将的有侯镜如等黄埔生,这些人组成了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二梯队。日叙少将的黄埔生有:甘丽初、李及兰、张雪中、潘佑强、贺衷寒、陈沛等;2月1日叙少将的黄埔生有李仙洲等;2月7日叙少将的黄埔生有冷欣、陈明仁等。这些人组成了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三梯队。1936年9月,陆军第1师扩编为陆军第1军,胡宗南升任军长,成为黄埔生中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师长范汉杰因为参加福建事变站错了队,后经胡宗南力保担任第1军副军长,但再也追不上其晋升步伐,从此“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便举起黄埔生的晋升大旗,一路高歌,直到离开大陆之前,无人企及。1943年11月在常德战役中牺牲的师长、黄埔四期生彭士量和儿子的合影日,黄埔生关麟徵、刘戡、王敬久、孙元良、夏楚中、贺衷寒、宋希濂、陈琪以师长职务由少将晋升中将。至抗战爆发前,黄埔生桂永清(日),蒋伏生(日),霍揆彰、李树森(日)也先后以师级军官晋升中将。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地方部队开始整合,部队进行扩编。晋升中将的门槛随之增高,抗战英勇的黄埔生李仙洲(日),陈铁(日),黄维(日),王仲廉、李铁军(日),陈沛(日)均以军级军官晋升中将。还有许多黄埔将领慷慨殉国,追赠中将的有:第54军军长陈烈(第1期)、苏鲁战区政治部主任周复(第3期,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抗日殉国的第一位高级政工人员)、第2军副军长郑作民(第1期)、第5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第3期)、第73军暂5师师长彭士量(第4期)、第10军预备第10师师长孙明瑾(第6期)、第10军第190师副师长赖传湘(第4期)等。而壮烈殉国后追赠少将和未获追赠的黄埔将领不胜枚举,主要有:师长王竣(第3期),副师长胡义宾(第3期)、梁希贤(第5期)、王剑岳(第5期),军参谋长吕旃蒙(第5期),旅长黄梅兴(第1期)、蔡炳炎(第1期)、吴继光(第2期)、高致嵩(第3期)、易安华(第3期)、朱赤(第3期)、官惠民(第4期),师参谋长姚中英(第2期),副旅长杨杰(第4期),团长王润波(第3期)、谢晋元(第4期)、罗芳桂(第4期)、陈文杞(第5期)、刘眉生(第5期)、杨家骝(第5期),等等。日,胡宗南晋任第34集团军总司令。10月2日,关麟徵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比关麟徵的晋升快了50多天,两人把其他黄埔同学远远甩在了后边,直到1941年王仲廉、王敬久等才升任集团军总司令。&黄埔一期生侯镜如在校庆大会上(1984年摄影)1944年12月,第1战区司令官陈诚因为调不动胡宗南的部队,被迫调任军政部长,胡宗南升任第1战区司令官,他是黄埔生中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战区司令官。抗战后期,一批在抗战中脱颖而出的黄埔后起之秀得以加入中将行列,同时晋升中将的门槛再次增高。后来居上的黄埔一期生杜聿明(时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以悍将著称的黄埔第3期领跑者王耀武(时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越跑越慢”的黄埔一期生郑洞国(时任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于日晋升中将;之后还有范汉杰、丁德隆、陈大庆(日)、董钊、李文、刘咏尧(日)也以集团军总司令职务而晋升中将。&抗战后进行的国民党军整编,使得大批国民党军军官退为预备役,非嫡系的黄埔生军官在退役和解职后进入中训团学习之列,最终酿成震惊国内的哭陵事件,参加的黄埔生主要有黄鹤、李模、祝光谦、谢清灏等。虽然蒋介石在事件后给一些军官安排了军职,但许多人最终还是退役回家,这些黄埔生为自己站错队付出了代价。1946年国共和谈后不久,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转向内战,拥有40余万精锐部队的“西北王”胡宗南,第一个又是惟一一个军事集团的黄埔生首领,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在离开大陆以前加上将军衔的黄埔生,曾经风光一时,光焰万丈。但是,随着全国解放步伐的加快,他的数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迅速瓦解,在成都战役中老本尽失,1950年由西昌只身逃到台湾后即遭弹劾,不久就从人生峰巅迅速跌落,只能化名秦东昌任浙江省主席兼浙江反共救国军总指挥。死后蒋介石惜其忠,特追赠一级上将。俞济时在集团军副司令任内因指挥失误被调任军长,度过一段低谷后,于1942年11月升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侍卫长,任期长达15年,他于1948年1月晋上将缺(享受上将军衔待遇),使其重回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一梯队。除了桂永清、胡宗南、俞济时以外,还有几个离上将军衔距离最近的黄埔生。关麟徵曾被委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陆军总司令等上将级官职,但因与陈诚矛盾的公开化,最终与上将之衔擦肩而过,心灰意冷的关氏迁居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杜聿明身兼华北“剿总”副总司令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要职,却最终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也与上将之衔无缘。范汉杰在胡宗南推荐下,长期担任其副手。1942年接任胡氏之第34集团军总司令,1944年底任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1946年9月任陆军副总司令,1948年任东北“剿总”副司令,10月被俘,这位黄埔一期生更是与上将之衔的缘分太浅。国民党军中强调辈分,在黄埔生中大一期就压死人的情况下,第3期毕业生王耀武凭借着抗日的赫赫军功,有老长官俞济时提携,1944年升任第24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任第4方面军总司令,并打造出国民党军王牌军第74军,进入黄埔生“拜将”集团的第二梯队,实属传奇。济南战役时,王氏丢下仍在战斗的部队,化装逃亡青岛,最终仍不免在战场附近被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军步兵漫话物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