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弘法师念佛号一万声 母亲乞讨为生 念佛给米

惊!念佛为了临终往生,大错特错!    慈法法师开示
惊!念佛为了临终往生,大错特错!    慈法法师开示
惊!念佛为了临终往生,大错特错!&&&&慈法法师开示
在人间按:这本慈法法师《往生论》的开示,非常的稀有珍贵罕见,可谓还原了净土法门的真实义,还原了净土法门的究竟了义,令我们悟入阿弥陀佛的正知正见。请净土法门的行人不要错过O(∩_∩)O~慈师的开示句句都在果位上,带佛宣说正法,唯有赞叹!
佛力与自力
——慈法法师开示《往生论》
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印光大师《往生论注跋》
这段文字对我们学习净土法门是指导性的,是决定性的依止。若不这样做,想得到现前利益极难。仗佛慈力,就是依靠阿弥陀佛万德给予,仗佛愿力加被,仗佛慈悲接引,可以迅速出离生死苦海,迅速得到了生死、觉悟、转相教化的功用。因为佛法就是讲现世的利益、当下的利益。
《金刚经》反复告诉我们,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但现在很多人,念佛只是为了以后临终(寿终)那一念不颠倒作准备,真是可怕的修持方法,这是误导无量众生之处。因为现在尚不能明确知道自己,怎么能把握临终?这是个大妄想所在,无量人在引导这个妄想,引导大家误入歧途,发生不了法益。佛说三心不可得,《金刚经》是顿教之说,我们所学的净土法门是圆教了义教彻底之说,怎么还有未来心?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误导。佛法什么都不怕,就怕误导众生。一盲导众盲,相续入火坑。念着万德而不知万德的功用,念着万德寻求万德,头上安头,法外求法,了生死之外追求一个了生死。
称闻南无阿弥陀佛,即是了生死,即是万德具足,即是光明遍照,即是一切众生同得往生无一遗漏,所以是为万德洪名。若不如是,万德洪名这四字就被我们委屈、染污、诽谤掉了。
此万德是真正的万德,是不可思议的万德,是诸佛所证的万德,是诸佛甚深行处。此名号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知,一切凡圣不能知其究竟。这个地方,若不把这万德彻底地、无遮掩地回施给大家,那就是遮佛慈悲,障人成佛。因为净土一法是万修万人去、万闻万人成。阿弥陀佛这种大愿力,就是为了使一切蜎飞蠕动之类咸得度脱而发起的大圆满究竟回施,是一切诸佛出世普度众生本怀之教,就是以这万德洪名作为善巧给予,使我们得到一个易行的出离方法。若不如是,妄自情计,来遮佛慈悲,障人成佛,真是罪恶滔天。
这是诸佛彻底悲心所在。《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上都有这样一段话:“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这易行万德洪名的给予。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是惠利之利,不是修行之利,不是买卖关系,不是对我们有所求。犹如父母对一子,诸佛如来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阿弥陀佛乃至十方诸佛出世本怀,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惠以真实之利,是给予。
但是现在很多人在净土法门上引导大家,不作报恩念佛,不作报恩之行,只作依修行发起,而不知这是诸佛的给予,只是给予,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无量寿经》这样说法,在其它经典上是没有的。诸佛的本怀,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诸佛的本怀,就是惠以众生易行之道。诸佛的本怀,就是惠以众生迅速出离生死、迅速圆成佛道、迅速成就转相教化因缘。诸佛的本怀,诸佛的无尽大悲就是惠利,也就是万德洪名之惠利。
净土一法难闻。本师释迦佛以五百大愿,在此甚为堪忍之世界,五浊恶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难极难,宣化此一切世间极为难信之法,是谓难。我们大家遇到这样难信之法,是大福大因缘的感召,是因为我们出离生死的缘已经熟了,无始以来的福慧成熟了,因而才能听闻这无上教法、无上惠利的法门。《佛说无量寿经》说:“若无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如此之教,是诸佛慈悲的给予。佛以无尽大悲,这无尽大悲,是无尽无尽之无尽,涵养一切、给予一切,无有休息,所以是无尽大悲,欲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万德给予,就是涵养九界众生,给予一切九界众生最易行之道,是最究竟彻底的悲心。这悲心,是我们最难理解,最难生信的地方。
&“唯仗自力”,仗自力,就是仗自己行持,仗自己的善业,仗自己的念佛多少、持戒多少。仗自己这种因缘不能说不行,但是仗自力往往会遮掩佛的大悲圆满的给予。
《无量寿经》有四句偈子,我们大家每一个念佛的人真正都要理解它,起码要把它记下来,念佛的时间念一念它,也会有个善巧。这四句偈子是:“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至不退转”。这四句偈是指导净土法门的根本教诲、决定的教诲、不置疑的教诲,是唯佛与佛乃能知的教诲。我们看这四句话,就会知道诸佛如来何以彻底悲心。
“其佛本愿力”,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成就。“闻名欲往生”,闻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之给予,于是我们大家发起应向往之因缘。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向往自在是必然的,这是佛究竟之给予、佛性究竟之开显、佛恩究竟之给予。这种给予,是惠予我们的真实之利所在。“其佛本愿力”,这力度,就正是“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使众生闻名,“皆悉到彼国”。这是他的愿力成就。大家若不知道这个愿力,就象一个孤儿不知道妈妈爸爸,念爸爸妈妈仍受无量苦的压迫。何以故?茫然不知爸爸妈妈的功用。
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知“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的这种大功德力的运用,那真是茫然、无明。这叫自力行持,发不起究竟的法益。“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正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在。“自致不退转”,个个得以无上佛道,个个圆成究竟,所以称为“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在《往生论》上,天亲菩萨把这四句偈子作了善巧的回施,这四句对我们来说也极为重要,是我们一切行人应发起的善巧,即:“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净土法门是以南无作为真实行地,南无就是以阿弥陀佛为究竟真实归命之处。南无虽有礼拜、礼敬之义,但是究其根本所在,是以归命而发起运用。南无二字是净土法门的最佳一个捷径所在,因为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完整地来启用阿弥陀佛的万德、阿弥陀佛究竟利益的给予。
净土法门在我们中国的弘传,大家有个公认的三力说法。即:自力、半自力半他力、纯佛力。但究其根本来说,净土一法是唯仗佛力。我们所谓的自力,我们无始以来一切众生所忆所念,实无一法可取。不是贪嗔痴慢疑就是善业流转,虽然是善业,也是六道轮回之因。若没有佛愿力加持,大家欲得出离,那真是难。仗借阿弥陀佛大愿业力感召和光明的给予,引发大家称念万德洪名,我们方得以有出离生死之因缘。
释迦佛在《大集经》中授记: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也就是不断见思二惑而了脱生死业流,这是极难遇的殊胜法门。
印光法师是近代佛教净土宗单提如来正印之大德,此文的力量与深度后人很难与其相提并论,他有着深厚的行持及对佛教完整的认识。
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仗借佛力,佛力,尽于虚空遍于法界,无有休息、无有间断。无有休息是为无量寿,无有间断是为无量光。阿弥陀佛以尽未来际的教化、尽于未来际的给予,彻底摄护一切众生,上自等觉菩萨下至一切罪恶凡夫蜎飞蠕动,无所不及,这么大的圆满究竟的给予是佛慈力,如此慈力,恒常不断。
自力,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自力,无始以来我们的自力就是轮回颠倒。一切众生、一切含灵虽然有智慧德相,其根本来说,与佛无二无别,可无始以来的启用不过是习性秉性的流变的苦难,这种无明压迫,生生世世在追随着我们。因为没有强缘,不能启用佛性。
诸佛出世的因缘,是为了引发大家得见自己本来面目,识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打脱一切众生妄想执著的根本伤害。这个根本伤害,一切众生之类各有差别。佛把它分成六道九界。六道是轮回差别,九界有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三圣法界,已出离生死,但也是差别之功用,非一真究竟之道业。净土法门以佛的彻底回施,以佛的果地觉作为众生的因地心,以发菩提心,越过三大阿僧祗劫行持,也就是以佛的果德的给予,使一切称赞众生、听闻众生、持名众生,咸得万德的加被、万德运用、万德的提携,是为“仗佛慈力与唯仗自力,其难易固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因为一切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圆满成就的果地佛,是通过三大阿僧祗劫的行持,圆满成就四力、十无畏、十八不共法。佛以究竟的果德回施给我们每一个众生,所以称为畅佛本怀、普度众生、惠以真实之利,也就是万德给予。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北大学生马骏照片借300万炒期货失败乞讨为生父亲马小彬母亲卖房300万补窟窿
编辑:通吃鱼
来源:未知
倒霉孩子 ! 书本读傻了吧、 心灵鸡汤喝多了吧 ?看几个理论知识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了 。你妈为了你房子都卖了。还不知悔改。哪怕就算你以后成功了。你TM又能弥补些什么。脚踏实地才是真。没有找到一种方法,在外汇里面只有死路一条。仓位重也死的快,我有一朋友3000美金起步,一个月翻了六倍。在2015年12.月3号。直接拉爆。没有好的交易习惯,就不要去碰这东西。多看少做。出错的几率才小
在北京方庄市场门口、方庄桥东的人行天桥上或者麦哆KTV门口,总能见到一个看似流浪汉的青年:他蓬头垢面、佝偻着背,背一个双肩包。有的时候他卖造型气球,编气球时双手特别灵巧;有时他卖玫瑰花,推销起来嘴挺甜,还常冒出个把高大上名词儿;最特别的是,有时他杵在那里,像截木桩子,半天一动不动。
两月前,他的腿烫伤了,一条裤腿撸至膝盖处,血肉模糊的膝盖裸露在外。他身前摆了一个乞讨纸箱,方庄市场管理人员还给了他一把椅子,让他坐着乞讨。来来往往的方庄人早都熟悉了这张面孔,只是鲜有人会驻足,打听他的名字及过往。
他叫马骏,36岁,一名自称有行为障碍的北大肄业生,成为&期货输家&后人生陡变。
名校肄业生 流落街头
马骏说他的腿伤是与一名打开水的人相撞后,被开水烫伤的。后因腿伤走路不利落,上楼时不慎摔倒又伤及了胳膊,便靠乞讨度日。他说这些时一直低着头,不看任何人。
在马骏的自我讲述中,他是北京人,专科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本科就读北京大学学心理学,后因病退学。无人照顾后流浪街头,靠卖气球和玫瑰维持生计。
他说自幼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我爸妈早就不要我了,爷爷去世后,姑姑还把我赶出了家门,占了我爷爷的房子,现在只能睡大街上了&&&
记者很好奇,&北京这么多假乞丐,在这里乞讨能够生活吗?&
马骏抬起头:&我就知道有一部分人不相信我。大数据里讲过,你知道贝叶斯定理吗?每天有若干人看到你,其中一定有变量,我每天能接受三个人的捐助就能吃饱,这叫概率推理。概率推理也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马骏称,他在北大读书期间患上了行为障碍,&经常会站立不动,不吃不喝,一开始是站立几个小时,再后来是一整天,像木头一样。不是身体僵硬不能动,而是不敢动,感觉面前是一个悬崖,我每天站在悬崖边上害怕迈出那一步。&
YY川川个人资料 YY川川新浪微博:/u/ 生日:...
徐润福个人资料: 姓名:徐润福 年龄:24岁 出生日期:1991年...
中国在这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在不断的进步是无可非厚的,而西...
中纪委送上的新年礼物,竟跟热播电影《老炮儿》里的桥段撞上...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智随法师:念佛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人关注&&&&&&
除了念佛之外,我们要&真成报佛恩&就还需要做一些世间善法&&善行。因为我们念佛之人生活在这个世间,肯定就会涉及到身、口、意三业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我们身为念佛之人,我们的三业不清净,有染污的地方,那就自然会影响到别人对净土法门的接纳与信受,令别人产生不信受、抵触的情绪。从往生讲,往生的正定业是念佛,往生不是靠其他世间善法;但是活在世间要有世间善法。讲往生是靠念佛,但是也不否认世间善法,它只是不靠世间善法而已,不是依靠世间善法来往生,并没有否认世间善法的存在。
对于这一点我们要善于理解。不能看到别人持戒就说:&你这持戒就是杂行!&看到别人做善事就觉得是杂行。这也不是杂行!你如果把持戒放生视为往生功德就是杂行;我们不把他视为往生功德,自然地持戒放生,作种种的善行功德,那就不叫杂行。
杂行是什么观念?我们觉得往生功德靠念佛不够,再加一点才够,要加读经啊,要加布施啊,要加放生啊,等等,那就叫&杂&了&&在名号之外加东西。如果我们相信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其他的善行有也可以往生,即使没有也可以往生,这样想就不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行其他善法就不杂。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心安住在念佛当中,外在的行为上,就可以依照佛法的一些行为标准来行世间善法。
我们要想劝世间的人来念佛,就需要以世间的善法来与他们结人缘、结善缘、结法缘,来引导他们。世间的善法依佛法而言有个大原则,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恶的事情我们尽量不要做,善的事情就要尽量做。当然善恶的标准,世间的人与出世间的人还是有不同之处。比喻世间人往往觉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就行了&&我也不伤害人,好像就不错了&。若是依佛法讲,我们经常会伤害人&&我们心里动一个念头,或是行为上不小心得罪到别人,即使我们的语言不清净也会伤害人。
佛法对善法的要求,是要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清净。身业清净就是要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要清净,所作所为都是善的,包括在寺院里烧香、拜佛作功德,在社会上帮助他人,对待工作尽心尽责等,这就是善的。语言善,赞叹别人,真心待人,语言上不伤害别人,不骂人,不说脏话,我们口业也必须清净。意业,没有贪嗔痴,当然这一点凡夫要做到很难;我们先把这些原理要明白,在意念里面我们要对众生起赞叹、随喜、恭敬之心。身口意都以善行为指导,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立足的一个基本。
印光大师讲: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敦伦&,&伦&是伦常道德。我们人在世间有伦常道德,有五伦&&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在这五伦的关系当中,我们处于什么位置就应该敦伦尽分,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做父亲的,教育好子女就是你的天职本分&&你不可能让你的子女自己去成长,你不管啊!把他交给大自然,让他自生自灭,那就是失去做父亲的本分了,养不教父之过!那么做子女的,你就应该要孝顺父母;做子女的要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人啦。畜生就是这样的,生下来之后自己回到大自然去,互不相认。人与动物相比,高明的地方就是人懂得伦理道德,能遵守人伦本分,能做自己的本分事情。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我们的本分事情。不论你学佛与否,你都必须去做。
敦伦尽分,实质上讲,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做人,不论你学佛还是不学佛,不论你学净土法门还是学其他法门,你都要做的。当然我们做得好坏,那是另一个问题,是能力大小的问题:有些人做得好一点,像舜帝,他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恐怕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父亲对他再不好他还是一样会孝顺;我们世间人,父亲对自己不好,就躲得远远地,甚至三年、五年都不回家。
敦伦尽分,就是每个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身份、地位、环境,力所能及地做我们自己的事:这是外在的事相。
闲邪存诚就是内心,我们内心有邪念,要让这些邪念闲下来,停下来。&闲&就是停,就是要除恶向善&&我们心中的贪嗔痴就是邪念。&存诚&,我们心中要存有诚敬心,要存有恭敬心。
这个&诚&是儒家里面讲得比较多的,至诚、诚恳。佛门里面也讲至诚恭敬,至诚心。印光大师是把佛法与儒家两者合为一体,用这个&诚&字来做代表。印光大师特别注重恭敬、虔诚:
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恭敬是很奇妙的,恭敬当中就可以得到利益。我们恭敬别人,也会得到利益;我们恭敬佛菩萨,当然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佛菩萨的力量在恭敬当中才能够得到。有些人趾高气扬地走到寺院里面来,看到佛像好像没看到一样,那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心中有邪念,我们自己要改正;要恭敬诚心待人,诚心来敬佛。以德感人,这是我们去劝他人信仰净土法门,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在《无量寿经》有一段经文对这方面有说明:我们信仰佛法的人,有佛理在的地方,要&崇德兴人,务修礼让&。
&崇德兴仁&&&崇尚道德,兴隆仁慈。我们要崇尚道德,像《道德经》注重&道&,注重&德&,我们佛法也注重&德&,以德行来感召他人,影响他人;以仁义之心去劝化他人。
&务修礼让&就是恭敬,对别人尊重,恭敬他人。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当中,有一条愿叫&触光柔软&愿: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心中,我们这个坚固的心、顽强的心就会变得柔软。因为佛很慈悲,佛的慈悲打动了我们,我们也会变得很慈悲;佛让我们往生西方净土,我们也希望别人往生西方净土;佛能够宽容、包容我们这种凡夫的心,我们也就会学着去包容别人:以这种&触光柔软&的心态面对世间,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是一片祥和,一片光明,一片和谐。
我们在这个世间提倡和谐世界,但是不知道和谐该从哪里入手。和谐要从内心出来,我们心中一团和气,走到哪里都会很和谐。你心中没有和气,心中充满暴虐之气,心中充满烦恼,怎么会和谐呢?看到人就觉得不顺眼,看到人眼中就冒火,那别人对我们也会是抱有相同的仇恨心理。所以和谐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不是来自于外在。&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单位&&和谐团体&,都要建立在内心和谐这个基础之上。佛法是注重内在,不注重外在。因为有了内在,自然就会有外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和谐,是一团和气。触光柔软,阿弥陀佛的光明来到我们的心中,我们这种刚强我执的心就会慢慢慢慢化掉了,就好像那冰块、冰雪在阳光底下就会溶化掉了。
我们凡夫的心就像那冰块一样,是很硬、很坚固的。但是阳光一照、一温暖,这冰雪就慢慢化掉了;化掉之后就柔软了,水就是柔软的。&上善若水&啊,水是不会坚固的,水走到哪里,它都会给别人让路的,碰到阻碍了,它就马上转过头来了。有些碰到阻碍的人啊,就拼命往前撞,弄得大家头破血流。所以,务修礼让,要修行礼让。要对别人有理,要谦卑敬让。
还有,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要学佛悲心,给人欢喜。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是最有大悲心的,让一切众生都往生西方。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从阿弥陀佛的悲心里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为何都愿意来念佛呢?就是因为他有大悲心,他有慈悲心能够包容我们,我们才愿意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那么我们给别人结缘,劝人来念佛,也要有这种大悲心,把佛法的大悲心住在我们的心中,然后从我们的身上散发出这种大悲心,也要包容别人,也要原谅别人,也要体谅他人&&大家都是凡夫众生。
善导大师讲:
决定相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我们自己是凡夫,别人也是凡夫。我们普通人往往把别人当圣人要求:&你怎么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好像别人做得都不好,至于自己做得不好就没关系。别人不能伤害我,我却可以伤害你,世俗人都是这样的。
那么我们身为学佛的人就应该倒过来,这个世间是个颠倒的世间,我们再颠倒一下,把它倒正,用佛的大悲心去面对世间。善导大师讲我们是凡夫,那别人也是凡夫,凡夫与凡夫之间那就要互相包容,互相谅解,互相体谅。同时,同病相怜,大家都彼此彼此,没多大差别,大家都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讲:
要把自己当凡夫,要把别人都当圣人。
这句话呢,我个人觉得可以改一改:要把自己当凡夫,也要把别人当凡夫。因为我们一旦把别人当圣人,很多时候就会看不惯这个圣人了&&&这个圣人怎么这样做事呢?这个圣人怎么会有烦恼呢?&当然,印光大师这么说是希望我们能够尊重别人。别人是圣人,深不可测,他的行为我们不了解,他也有可能是故意在演戏给我们看的,所以,不能去指责他。他即使是圣人,圣人也是可以发脾气的,像四大金刚,像这些护法神;有些佛菩萨,在《华严经》里面提到,也有发火的时候,他们发火是为了什么呢?当然不是普通的原因,是为了要度化众生。
印光大师这么说,是为了让我们对别人的思想行为有个正确的看待。我们不要去分别他,不要把他当凡夫;视他为凡夫,我们就会有轻慢心,就不会尊重别人了&&这就是凡夫的恶习。但是事实上,我们没有办法把别人当圣人看待。你们能把在座的都当圣人看待吗?觉得他们都是菩萨吗?
唯我一人是凡夫,别人都是菩萨。
但是,好多人看来看去,就觉得:&好像别人都是凡夫,唯独自己是菩萨。&看别人个个都不顺眼,看家里人都不顺眼,看其他学佛人好像也不咋地,尤其是读了几本经的,懂得一点佛法道理的,看看满世界好像别人到处都不对,&天上天下我第一!&&&我慢&高涨。
我们以善导大师思想来看,我是凡夫,大家都是凡夫,这样大家的身份就平等了。我有毛病,你有毛病,大家都不计较。我伤害了你,你伤害了我,这样就扯平了。当然扯平不是故意要去扯平,是心里面要彼此理解,彼此包容,彼此尊重。他虽然是凡夫,但是我们要尊重他的人格,他是念佛之人,他往生之后就成佛了。他现在是念佛的凡夫,他现在就不退转,现在就是&人中芬陀利华&,是阿弥陀佛第一弟子,我们不恭敬他就等于不恭敬阿弥陀佛。他是佛弟子,我们不看僧面看佛面,看阿弥陀佛的面子,对念佛之人,对所有的人都要恭敬、赞叹。
之前我们讲过,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以这种心态来看待众生,就会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是一样的,那你就不会分别&你是你,我是我&了,大家的利益无分别。
我们把所有的众生当做与自己是一样的,大众都是一体的,就没有分别之心了:&哦,他的烦恼可能就是我的烦恼,他的业障就是我的业障。&我们要以佛的眼光来看待众生,佛的境界很高,佛眼看众生,我们在座的有没有问题?有没有毛病?应该有吧,佛看得很清楚,比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但是,佛一点都不计较,佛不会去分别:你这个好,他那个差。我们人才会有分别心,才会去计较高低、是非、对错,佛是平等包容。佛既能够看得清楚,又不会计较,这就是佛高明的地方。而我们凡夫呢,看得越清楚就会越计较。我们天天会算账,&哎呀,他欠了我多少账,他伤害了我多少&,我们心中对这些记得很牢固。这就不是学佛的心态,这就是一个凡夫的心态&&凡夫的计较、凡夫的执着。
我们要学佛的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佛心包容我们,我们就以佛的这种心去包容别人;佛心原谅我们,我们去原谅别人;佛心宽容我们,我们去宽容别人:佛要救度我们,我们也要去救度别人:以这种心态去面对众生,你看个个众生就很可爱了,就不再那么讨厌了。不听话的人啊,佛缘不成熟的人啊,他们都是真正的可怜悯者,更需要我们去怜悯他。不懂佛法的人需要我们懂佛法道理的人去关爱他、安慰他、引导他,去慢慢地带领他来学佛、念佛。
我们不能去指责他:&哎呀,你不能怎样怎样!&父母教育子女是慢慢引导、带大他的不是靠指责把子女带大的。我们去引导别人念佛也应该是慢慢地来引导&&他不足的地方,鼓励他,安慰他,然后再引导他,他就过来了。
在《华严经》的《普贤行愿品》里面讲:
令众生欢喜即是令诸佛欢喜,令众生烦恼即是令诸佛烦恼。
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令众生欢喜。阿弥陀佛有一种光叫&欢喜光&&&智慧光&,我们念佛人就要把这种&欢喜光&从我们的身上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越念越烦恼,越念越愁闷,那别人就不敢靠近我们念佛之人了,那就说明我们没有体悟到佛心&&要把佛的光芒从我们的身上体现出来。我们念佛是智慧光,有智慧;念佛是欢喜光,有欢喜:念佛是清净光,走到哪里我们给人的感觉都很清净,别人愿意亲近我们;念佛是安稳光,我们自己念佛得到了安稳,也让别人得到安稳。我们走到哪里都不扰众,也就是世间讲的不扰民;不让众生恐惧,让众生安宁,让众生清净,让众生欢喜,让众生有智慧。从我们身上来感召,让别人看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样即使我们不说,别人也同样可以相信佛法,也会来念佛了。我们自己做好了之后才会有影响力,有感召力。
但凡夫众生要做得十全十美,那也不现实。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一点是一点。做一点能够影响别人一点,我们做得越多,当然就能够影响别人越多。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要去跟别人比,我们站在自己的位置,力所能及地做,我们尽量做&&弘法不行我就多念佛,我念佛也不行就多做事,护持道场,发挥自己的优势。
慧净上人有一段开示,在《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当中有四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念佛人生活中的一个指导: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我们与人结缘、与人相处,要给人安心,我们自己安心了,让别人也安心。给人欢喜,我们自己念佛得到法喜了,也让别人欢喜;别人即使不念佛,他看到我们他也欢喜了,然后他也就来念佛了。给人希望,这个世间的人,有希望的人很少,人都很绝望:没有钱的时候想发财,发了财之后发现还是没有人生目标;没有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官后发现自己很苦恼:心中总是没有希望。
那么哪里有希望呢?人的精神境界越来越高,那才会有希望。佛法就是提升我们的精神,让我们最终都成佛。我们要把这种希望给予别人:别人苦恼时我们去安慰他,给他希望,告诉他有解脱的希望,有阿弥陀佛的慈悲,这样他的心中就不苦闷了。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想自杀,他们没有能力、没有愿望在世界上活下去,我们就可以去安慰他、引导他,让他知道人生的珍贵、人身的难得、佛法的珍贵,这样,慢慢慢慢地开导他,让他懂得珍惜人生,也给他希望。
在这个世间能给人希望的就是佛法,佛法是光明之教,能令我们众生都能够得到解脱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太大、太遥远,有很多人看不见;我们可以从小的方面,点点滴滴地去引导他:有人想升官的,有人想发财的,有人想身体健康的,告诉他:念佛就能够得到利益&&从现世的角度,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那么,他心中也会有希望了,然后他从这种世间的希望会慢慢过渡到佛法的希望。
给人利益,我们与人相处,身为念佛人,我们可以说是已经得到大利益的人。在《无量寿经》里讲:
乃至一念,则是具足无上功德;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释迦牟尼佛见到念佛往生的利益,所以劝我们念佛。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往生的大利,这种利益我们要分享给大众,分享给所有的众生。
我们与人相处就是给人利益。这种利益当然也包含世间利益:别人有困难,我们有能力就帮助他一把,经济上、能力上、智慧上,方方面面,只要是我们有能力、有条件、有因缘,别人对方愿意接受,就可以帮助人家,让人家得到利益。有句世间话说:吃人的口软,拿人的手短。我们给他利益,他的口就软了,这时你再劝他念佛,他可能就会答应。&好好好,我来念佛&他自然就过来了。
佛法是给我们一切众生利益的。我们一切众生的心在佛法面前都会软,一定会软下来。因为有利益可求啊,人总是追求有利可图。这是说世间法。
我们要把念佛融入生活当中,在生活当中体现念佛的好处。这样一来,你在世间过的就不是普通人的生活了,就是过的念佛人的生活&&安心念佛,老实念佛,劝人念佛,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慧净上人还有三句话,也是讲我们平常的行为。这三句话的内涵,在家人也可以去思考一下,这是指生活方面的:
生活简单朴实,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生活简单朴实&,生活不要追求奢华,不要去攀高比富,要过得很简单朴实。烦恼是在攀比当中产生、增长起来的。生活过得简单朴实的人,烦恼自然就会很少。很多人问:&师父,烦恼多啊,怎么办啊?&怎么办?我们自己放不下贪嗔痴,放不下世间的这些东西,就自然会烦恼啊!那谁也没办法,佛也没办法。我们自己过得简单朴实一点,有饭吃,有衣穿,有一张床睡,就够了。
在这个世间,什么人的日子过得最好呢?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念佛念得好,这种日子就最好过。我们如果有再多的钱财,吃到口里饭菜却不觉得香,吃到庙里的饭菜觉得不好吃;有再多的床,躺在上面却睡不着,那种日子就很难熬了。人活在世间,生活过得简单朴实,走到哪里都能睡,走到哪里都能吃,这样的人是最容易满足的,是最好的人生。
人在世间要生活简单朴实,简单朴实才身安心安,这才是人生。人如果有了钱,有了地位,这个人却过得很痛苦,那就没有意义了。钱财地位是妆点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扰乱我们生活的。我们很多人已经颠倒了,人成了财物的奴隶,成天就是个守财奴,天天数钱,&我的银行卡里有多少钱啊?我买了多少房子啊?看看我的股票啊。&人的身心状况被完全奴化了,被物质奴化成一个奴隶了。我们现在都在讲做主人,恰恰相反,都已经不知道怎么做主人了,都成了钱财的奴隶。
我们以为有钱人过得好,他出门就是汽车啦,飞机啦,是很好啊,但是他内心的恐惧是我们看不到的。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生活简单,要朴实,要自然。我们有多大的本事就过怎样的生活。无论在哪里我们都趾高气扬的,念着佛走在大街上不会觉得我很寒酸、贫穷落后。
你看出家人穷,叫&贫僧&,出门只有三衣一钵,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照样过得坦荡荡的。生活是要靠我们的内心与精神力量来生活,不是靠外在的物质来妆点。
&语言诚恳和蔼&,我们讲话要真诚,不能欺骗,不能虚伪,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要真实,要和蔼,不趾高气扬,不能高高在上的,不要有盛气凌人的气势,不要对人颐指气使,人与人之间要和平相处。以佛法那种众生平等、互相尊重、互相恭敬的心与人相处。
第三点就是&威仪安详稳重&。威仪就是平时的行为举止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到哪里都让人家很尊重。我们自己稳重,别人才会尊重你;我们自己轻浮,做事不安稳,走到哪里都让人看着不舒服,那自然也不能影响他人。
当然威仪安详稳重,对出家人要求的就比较多。出家人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点点滴滴都要注意。我们出家人作为人天师表&&人天的导师,走到哪里居士都要恭敬你,&哎呀,师父,师父请开示!&那么,我们的威仪、言语就更重要了。我们的一举一动别人都会关注,哪怕你是无意的,人家也都看在眼里。
真报佛恩就是体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是喊口号,不是高高在上的:&要去弘法利生,要去广度众生&,这些大话都不用讲。我们就实实在在地,点点滴滴地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的身边做起,我能做一点就做一点;我不能做的,就默默无闻地念佛也一样,也没有愧对阿弥陀佛。
我们能够老实念佛、安心念佛,也就首先算是对得起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很欢喜,阿弥陀佛很赞叹,十方诸佛都护念。然后,如果还能够影响别人念佛,劝别人念佛,阿弥陀佛当然也欢喜。这就是我们念佛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有的一些行为&&怎么去报谢佛恩,怎么去感恩念佛。大致就讲这么一点,其他就靠我们自己去做了。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弘法师念佛号一万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