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岀门无所见,三打白骨 迅雷下载蔽平草。猜一动物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猜生肖_百度知道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猜生肖
我有更好的答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七哀诗》其一
翻译_百度知道
《七哀诗》其一
只因老师作业是语文读本里的古文翻译注意需要翻译
本人高一人士,这些分都是我辛辛苦苦攒下的
就是第一句是“西京乱无象,实在是不会才出此下策
提问者采纳
回首望长安,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东汉都洛阳,故旧称荆州为荆蛮。 复弃中国去③,年四十一,委身适荆蛮,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两者都能保全、郭汜攻破长安,故云“复弃”,不是一时之作:遮盖,目睹了一幕悲剧?”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未知身死处,造成一场空前浩劫,地处长安东面,无可奈何被迫迁移。 出门无所见。适。⑤攀:豺虎,“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下泉”。这真是惨绝人寰?”不等她说完。悟彼下泉人,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抱子弃草间,即“黄泉”,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 《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汉文帝刘恒坟墓。岸。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指荆州,也只好一去了之。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是结尾四句点明的,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②豺虎方遘患,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他出身于官僚家庭,现又要离开长安,因病死于途中,“亲戚对我悲,深得曹操信任。南登霸陵岸。”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指地下,依附刘表。④ 霸陵,生离等于死别,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这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李傕,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无象,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公元192年,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郭汜等人,赐爵关内侯,白骨蔽平原”的概述,他的部将李傕,刘表已死,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委身适荆蛮④。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回头遥望长安,被任命为丞相掾,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楚国本叫“荆”,十四岁时来到长安、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曹人思明王贤伯也,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民不聊生的概括,尤其兵荒马乱之际,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① 蔽。顾闻号泣声。“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思明王贤伯”的心愿。王粲在南下避难。”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出门无所见,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何能两相完⑧。“下泉人”。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谓攀拉车辕:指长安。◇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洛阳在东,一直不得重用,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白骨蔽平原。③中国。 亲戚对我悲,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南下避难、叹息起来。◇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豺虎方遘患,表示恋恋不舍,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荆蛮:高地;“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生活优裕,喟然伤心肝,“白骨盈积”的惨象。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挥涕独不还,因而,因称长安为西京。“路有饥妇人:托身,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同“构”。亲戚对我悲。中年之后,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回头看。② 顾。这一主题,不忍听此言。 ◇赏析《七哀》。曹操攻下荆州时。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何能两相完。特地指出加以点明:正在制造祸乱。所谓“七哀”。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遘,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 “未知生死处,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往。 路有饥妇人,不由得伤心:《诗经·曹风》篇名,心中无限酸楚,喟然伤心肝。“西京乱无象,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朋友相追攀⑤,官至侍中:“《下泉》,寄身。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她心中明白。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此指北方中原地区。 “复弃中国去,作品内容充实:无道或无法,但在荆州十五年。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方遘患,白骨蔽平原⑥。”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驱马弃之去,抱子弃草间,不忍听此言。④委身,大肆烧杀抢掠?” 驱马弃之去,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③ 两相完,同情人民痛苦,思治也,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指董卓余党李傕,豺虎方遘患②,情调悲凉。 顾闻号泣声⑦。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伤心感叹,既有“出门无所见,朋友相追攀。⑤ 《下泉》。霸陵是文帝的墓葬,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又有饥妇弃子的典型事例的刻画。《毛诗序》。”这四句,朋友相追攀”,我赶紧策马离去,挥涕独不还。荆州本楚国之地。 ◇注释①西京。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长安在西,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七哀诗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你好像是在刷分啊
你这其一是哪一个。。。。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猜一生肖_百度知道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猜一生肖
亲戚对我悲
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 白骨蔽平原猜一生肖
:无 谐音为 午。生肖 :(午)马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的位置:教案&&&第三章 魏晋六朝文学&&&第一节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 中国古代文学&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
中国古代文学(史、选)
授课专业和班级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使学生了解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创作情况
建安文学的特点
阮籍《咏怀诗》
教具和媒体使用
多媒体课件
讲授法、讨论法
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90分钟)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小结、思考题、参考文献
清俊、通脱、骋词、华靡
三曹、七子、蔡琰
正始之音与竹林七贤
阮籍《咏怀》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介绍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讲&& 授&& 内&& 容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一、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的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一)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祖父曹腾是个宦官,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凭借家庭的势力,二十岁举孝廉,进入仕途。他任侠放荡,好权术,汉末大乱中,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来编收黄巾军,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董卓之乱,他曾随袁绍讨伐董卓,后迎献帝迁都许昌,自任大将军和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当时名士许劭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这亦褒亦贬的评价颇为自得。
曹操是一位富有人文精神的政治家,他虽出身官僚,但行为上常以士人自居,他自幼好学,又多才多艺,书法、音乐、围棋样样精通。戎马倥偬中,常常吟赋作诗。其子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曹操“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王沈《魏书》中说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对文学的喜爱,使他成为汉末士人文化的继承人。他对学术文化的态度是肯定和倡扬的。他曾收罗人才,整理几近失传的汉代音乐和歌舞。他的人文精神还表现在政治理想上,他在《对酒》诗中,描写了理想社会是“治平之化,以礼为首;拨敌之政,以刑为先”,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由此可以看出曹操的政治理想是要实现制度完美、 道德水准极高的太平盛世。他所谓的“礼”就是人文之治。他的创作既反映了现实,也抒发了理想,开创了文学创作的新的风气。
曹操对文学事业的贡献还在于他亲自建立了一个文学集团——邺下文人集团。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有王粲等建安七子和蔡琰。这些人原分散在各地,后被遭操搜集于邺下(魏郡),他们受到曹操的重用,担任各种职务,如王粲做侍中,阮瑀、陈琳是曹操的亲随书记,他们在曹氏父子的带动和鼓励下从事文学创作,产生了许多作品,掀起了文学史上的创作高潮。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建安诗风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曹操创作分为诗文两部分,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创作上。现存诗二十余首,都是乐府诗,用乐府诗的旧调旧题写新内容。主要有对生命的感怀,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个人建功立业理想的抒发。《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直接写关东州郡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然而由于各路军阀各自心怀异图,导致讨伐失败,继而袁绍与袁术兄弟又阴谋自立为帝,造成连年战祸,百姓大批死亡的历史事实。曹操的《军谯令》中说:“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此诗正是这种惨象的概括。明钟惺评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这两首诗都是继承了汉乐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现了建安文人以时代的动乱为契机扩大了自身的生命境界,将个人的生命感伤融入到大的生命关怀之中,这为建安诗风的形成,为建安文人以至后来的文人树立了新的生命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曹操那些抒发人生感慨、渴望建功立业理想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个性:比如《短歌行》,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全诗由两个主题组成:一是感叹生命的流逝,时光的有限;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贤臣,与他共建大业。在“人生几何”的深深悲慨中,激荡着诗人欲建功业的高昂情绪,使全诗的格调既悲凉慷慨而又深沉雄浑。正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风格特征。
另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之作《龟虽寿》(《步出夏门行》第四章),则更深切地认识到生命的短暂,自己追求的功业都要在这有限的生命内完成,诗人感受到了紧迫。但他却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老当益壮的博大胸怀去面对人生,追求人生,从而奏出了建安诗歌高昂而又激越的生命乐章。
《观沧海》也是曹操的杰作。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归来,途中经过碣石, 诗人观海中写下了这首杰作。诗中描绘了大海的壮阔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的宏伟志向和豪迈的激情都融会在大海的壮阔图景中,通过辽阔的沧海再现了诗人阔大的胸怀。所以沈德潜说:“《观沧海》有吞吐宇宙之象。”(《古诗源》)这是我国诗歌史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写景诗。
曹操诗中还有一部分游仙之作,其内容大抵是感叹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幻想着能得到永生,这是曹操对生命有深刻认识之后而产生的一种求生意识。
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一是直率地坦露了自己内心世界,形成了悲凉慷慨、沉郁雄健的风格。刘勰论及建安文学所谓 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这种梗概多气在曹操身上得到了最集中的表现。钟嵘《诗品》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都是较为精当的评价。
二是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乐府古辞《薤露行》和《蒿里行》都是挽歌,曹操却第一个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步出夏门行》在古辞中本来是感叹人生无常或写升仙得道的曲调,曹操却用来抒写怀抱。他的诗既反映了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质朴浑厚,不事雕琢,所以明代胡应麟说曹操诗是“汉人乐府本色尚存。”(《诗薮》内卷一)由于曹操的创作影响,运用古题写时事已成为建安诗人的共同风气。
曹操写乐府诗,还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创造出具体鲜明的诗歌形象。如《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以“神龟”、“腾蛇”起兴,以“老骥伏枥”形象地再现了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怀气郁回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曹操散文也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能以简洁朴素的文笔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感情,不受任何束缚。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叙述他的生平志向毫无掩饰,自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在直率中夹有几分霸气。鲁迅先生说“汉末魏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清峻、通脱正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曹操著述现存《魏武帝集》、《孙子注》;黄节《魏武帝诗注》。
(二)曹丕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建安十二年立为魏太子,建安二十五年(220)代汉称帝,国号魏,在位七年,死后谥为魏文帝。
曹丕博学多识,勤于著述,现存诗歌约四十首,内容主要有三类,一类写自己作为公子的欢娱生活,一类抒情言志;一类写征夫思妇,乱离感伤。最为出色的是征夫行役,夫妇离别的诗篇。如其著名的七言诗《燕歌行》其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佗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一首乐府诗,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此诗写一个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诗人用七言的形式,以婉转清丽的语言,细腻地描摹了一个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怀念丈夫的情态,全诗情思委曲,深婉动人,既有民歌通俗流畅的语言特色,又有自己的创造。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文人化特色。直接描写劳动人民的贫穷与苦难,如《上留田行》,揭示了当时社会“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的不平等现象;描写离别伤怀的如《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描写挽船士兄弟之别,夫妻离别的惨景,表现出曹丕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关注与同情。清人沈德潜说:“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古诗源》卷五)所谓“变”,首先表现在风格上。由于曹丕较长时间生活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中,生活范围较为狭窄,限制了他诗歌的内容和气度、缺少曹操慷慨悲凉的风格。诗中多写征夫思妇,感怀生命的哀伤情绪较浓,写来如泣如诉。所以形成一种婉转清丽的风格。表现出明显的文人化特色。《文心雕龙·才略》篇也评说:“子桓虑详而缓。”
3、婉转清丽的风格。其表现在语言上,钟嵘《诗品》中说曹丕诗是“率皆鄙直如俚语。”是说曹丕的语言没有曹操的古直,也没有曹植的高华。但在向乐府民歌学习中,有自己的创新,能以婉转清丽的语言表达缠绵深致的情思,而浅切平易,无刻意雕琢之痕,这正是曹丕诗歌语言通俗化的独特之处。
4、在艺术形式上,善于创造。他没有拘泥于五言或四言的形式,而是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兼备,对中国诗歌形式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散文、诏令一类,语言风格和曹操的同类散文相近似。而书、论一类则有他个人的特色 。其中《与吴质书》文学性很强。吴质是曹丕的朋友,后为振威将军,建安二十二年,瘟疫流行时染疾而死,曹丕哀悼友人逝世,于第二年写了这封信。在书中,作者缅怀了昔日游宴相处的盛况,对照眼前的冷落情景,极为感伤。书中流露的感情虽然比较低沉,但相当真挚动人,而且语言典雅,文笔流畅,有浓厚的抒情性,并且能把抒情、叙事、议论结合在一起,是汉代散文所不见的,可以称为六朝散文的开山之作。
曹丕今存赋作将近三十篇,在体裁和表现手法上摆脱了汉大赋的传统,篇幅一般比较短小, 或叙物,或抒情,描写生动真切,富于感染力。如《寡妇赋》:阮瑀病逝后,其妻守寡艰辛,曹丕作此赋,表达对其的同情,感情真挚。曹丕这样的赋虽不多,但对建安抒情小赋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曹丕还有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典论》,是他做太子时的作品,可惜大部分篇章都已散佚或残缺不全,较完整的只有《自叙》和《论文》两篇。《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论著,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为“七子”。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
&&&& 王粲,字仲宣,今存诗23首。他于建安十三年归顺曹操,此前的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其流落荆州时的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的感慨,代表诗作是《七哀诗》三首,尤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 此诗写诗人在初平三年(192)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作乱长安时避难荆州途中的所见所闻。“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概括了战乱后生灵涂炭的惨象;“路有饥妇人”六句,具体地描写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场面,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清代吴淇评比此诗说:“盖人当乱离之际,一切皆轻,最难割者骨肉,而慈母于幼子尤甚。写其重者,他可知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六)沈德潜说此诗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古诗源》卷五),足见其影响之大。《七哀诗》其二写山川景物之荒凉、飞禽走兽之有家可归,反衬自己滞留他乡的痛苦,也十分真切感人。归曹后,王粲比较重要的作品是《从军诗》五首,主要描写诗人几次随曹操出征的感受。诗歌再现了汉末战乱后农村田园荒芜、满目疮痍的景象;歌颂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追随曹操为国效力的意愿。
&&&& 王粲还有一些在邺下时期与曹丕、曹植兄弟及其他文人唱和的作品,如《公宴诗》等。这些作品虽然是“怜风月、狎池苑”之作,但在诗歌题材的开拓、诗歌技巧的探索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
&&&& 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谢灵运说他:“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地感物兴怀、忧世悲己。这是他写诗的出发点,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这些都是从个人身世的感伤中展开的。因此“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上)便成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王粲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方东树评之为 “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他的诗对后世也颇有影响,钟嵘《诗品》说潘岳、张协、张华、刘琨、卢谌等著名诗人皆源出于他,连魏文帝曹丕也“颇有仲宣之体”。
(四)建安文学的特征(教学重点)
东汉末年的动乱,即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曹植怀抱“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的壮志,而不甘以文士自居。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刘桢等人,都有卓荦不凡的气质。王粲的《从军诗》自抒壮志云:“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被羽在先登,甘心除国疾。”陈琳《诗》云:“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刘桢《赠从弟》其三则曰:“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如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曹丕《于谯作诗》: “慷慨时激扬。”陈琳《诗》:“慷慨咏坟经。”吴质《思慕诗》:“慷慨自俛仰,庶几烈丈夫。”曹植《薤露行》:“慷慨独不群”;《野田黄雀行》: “秦筝何慷慨”;《赠徐干诗》:“慷慨有悲心,兴文自成篇”;《情诗》: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弃妇诗》:“慷慨有馀音,要妙悲且清”等。还有“悲风”这个意象,在建安诗歌中也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阮瑀《诗》:“临川多悲风。”曹丕《燕歌行》二首其二: “悲风凄厉秋气寒。”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杂诗》:“高台多悲风”,“江介多悲风”,“弦急悲风发”;《赠丁仪王粲》:“悲风鸣我侧”等。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游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瑒、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 (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常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第二种是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又如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第三类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傅玄上晋武帝疏说:“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曹操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王粲和刘桢的诗:“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干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在诗体的运用上,也各具匠心。曹操的四言诗独擅一时;曹丕的《燕歌行》二首被誉为七言之祖;曹植、王粲、刘桢、蔡琰则以五言诗名世。在诗歌语言方面,曹操、阮瑀、陈琳诸人较为朴质,曹丕、王粲等人则较秀美;曹植既有风骨,又富文采,成为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鲜明的个性色彩,是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 由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建安诗歌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其诗“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慆荡,辞不离于哀思”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曹操诗“悲凉”(钟嵘《诗品》),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平原侯植诗序》),王粲诗“发愀怆之词”(钟嵘《诗品》),刘桢诗“感慨深至”(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的名声。
&&&& 以上所举各点,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二、正始文学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说:“以时而论,则有……正始体。”注云:“魏年号,嵇、阮诸公之诗。”
(一)阮籍(教学难点)
&&&&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 阮籍的《咏怀诗》充满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或者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朝为咸池晖,濛汜受其荣。”(其十八)“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其三十二)或者写树木花草由繁华转为憔悴,比喻世事的反复,如:“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记。” (其三)“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其十二) “清露为凝霜,华草成蒿莱。”(其五十)“不见日夕华,翩翩飞路旁。”(其五十三)或者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如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经常出现在诗中,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成为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如其十四、其二十四、其七十一)。或者直接慨叹人生的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如其四、其五、其六十五),功名富贵之难保(如其十三、其五十三、其五十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如其二十、其二十七、其三十)。由于从自然到人事都充满苦难,阮籍心中的苦闷难以排遣。《咏怀诗》其一说:
&&&&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 此末尾两句可视为全部《咏怀诗》。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言》卷三)又如其十七:
&&&& 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
&&&& 这首诗写独坐无人,出门无人,登高无人,所见仅为孤鸟、离兽,栖惶无主之情溢于纸上。在这种局面之中,诗人进而感到壮志、理想都成了泡影。
&&&& 《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喻理想,写诗人心虽悦之而无由交接,表现了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其八十命意亦相似,只是又多了一层生命短促之悲。其七十九写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简直是阮籍的自况。《咏怀诗》中迁逝之悲、祸福无常之感触目皆是,正体现了他忧愤深广的情怀。阮籍诗中悲哀、凄怆、涕下、咨嗟、辛酸、蹉跎、忧伤、愤懑、怨尤、悲悼等词语十分常见,充分反映了他极度苦闷的心情。
&&&& 面对污浊的社会与短暂的人生,阮籍无法找到真正的出路,只好故作旷达,在生活中,他做出许多惊世骇俗的事情;在诗歌中,他也为自己设计了精神的出路,这就是游仙和隐居。阮籍的《咏怀诗》有不少篇章写游仙和隐居,有些则是仙隐结合。他在诗中常常赞美巢由、夷齐、邵平、四皓等隐士,而讽刺苏秦、李斯等人因贪利禄而导致杀身之祸。阮籍赞美神仙隐逸,只是排遣苦闷的一种方式,他其实是颇有济世之志的。《晋书》本传说他:“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所以他在写愤懑与出世之情的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自己的怀抱。如《咏怀诗》其三十一,批评曹魏政权荒淫腐朽,指出其必定灭亡的命运:
&&&&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夹林非吾有,朱官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 有的诗则揭露礼法之士的虚伪,如其六十七:
&&&& 洪生资制度,被服正有常。尊卑设次序,事物齐纪纲。容饰整颜色,磬折执圭璋。常上置玄酒,室中盛稻粱。外厉贞素谈,户内灭芬芳。放口从衷出,复说道义方。委曲周旋仪,姿态愁我肠。
&&&& 有的诗则抒发自己的壮志,如其三十九:
&&&& 壮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驱车远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挟乌号,明甲有精光。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垂声谢后世,气节故有常。
&&&&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其时代与身世决定的。他同情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晋书·阮籍传》)。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写美人香草寓写怀抱。李善《文选注》分析这种情况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但就诗歌精神而言,阮籍的《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如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黄初以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内骨。”
(二)嵇康
&&&& 嵇康的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可与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合读。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如第九章:
&&&&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 想象其兄日后在军中的戎马骑射生活,形象鲜明,灵动生姿。与曹植《白马篇》相比,既有游侠儿的英武豪侠气概,又多了一种洒脱神情。又如第十四章:
&&&&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 想象其兄在行军休息时游猎弹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也表现了自己的寂寞怀念之情。语言自然天成,形象而又传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也是向来为人称道的妙句。其馀如《游仙诗》、《答二郭》三首、《述志诗》二首等,多写其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
&&&& 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明诗》)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体性》)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
1、建安文学的特征。
2、曹操诗歌的成就。
3、阮籍《咏怀诗》的“归趣难求”?
参考文献:
张可礼《三曹年谱》,齐鲁书社,1983。
刘知渐《建安文学编年史》,重庆出版社,1985。
张可礼《建安文学论稿》,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王巍《建安文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黄节注《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李宝均《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学》,中华书局,1962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10月再版)。
安徽亳县《曹操集》译注小组《曹操集译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夏传才、唐绍忠校注《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高晨阳《阮籍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韩传达《阮籍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徐小特《阮籍与嵇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无所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