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 什么朝代用石板的墓用青砖

南京大雨冲出六朝古墓 墓门拱券青砖多达三重(图)-中新网
南京大雨冲出六朝古墓 墓门拱券青砖多达三重(图)
日 14:06 来源:金陵晚报  
  记者 于峰
  还记得金陵晚报3月11日报道的“大雨冲出一座六朝古墓”吗?记者昨天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清理,这座古墓外面覆盖的泥土已经被全部移走,古墓露出了全貌。令人兴奋的是,旁边还出现了另一座古墓,两座墓可能属于同一家族。考古部门这两天就要进行全面发掘清理。
  墓门拱券青砖多达三重
  由于下大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梅山村白家山朝西的山坡上,泥土被冲走,露出了一座墓门的部分拱券。3月10日,记者在接到读者报料后进行了探访。在确认了拱券可能是墓门顶部后,立刻将这个发现通知了文物部门。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迅速赶到现场,确认这处山坡的山体内部的确隐藏着一座古墓,年代大概为六朝。根据六朝时期古墓埋藏规律,考古人员使用工具,在附近进行了探测,发现旁边还有另一座古墓存在,两座墓的朝向大体一致。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清理,首先被发现的古墓已基本露出了全貌。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这座古墓保存得非常完整,墓门朝西,门前有长长的排水沟,排水沟为青砖砌成,全封闭,利用地势的高低保证将深入的雨水或地下水排出墓外,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智慧。
  墓门为拱券形,门前有挡土墙将墓门死死封闭。墓门高度超过两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墓门拱券共有三重青砖,以“一重一伏”砌法砌成。考古专家告诉记者,墓门上有多达三重的青砖,体现了此墓等级不低,墓主身份不凡。墓门后面,则是长长的拱券形甬道,通向后面的墓室。
  两座墓都没有被盗过
  另一座新发现的古墓,就在这座墓旁边1米处,两座墓可以说是紧紧地挨着,但还没有完全清理出来。考古专家判断,这两座古墓肯定存在着某种联系,可能属于同一个家族,甚至可能分别葬着一对夫妻。
  难能可贵的是,考古专家在现场发现,这两座古墓表面都没有盗洞,很可能从来没有被盗过。都说“十墓九空”,西善桥地区是南京古代墓葬集中的地方,出现古墓并不奇怪,但一下子出现两座没有被“摸金校尉”光顾过的古墓,还极为少见。
  这段时间,雨花台区文化局和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安排专人在现场值守,在清理了外围覆土后,这两天会在古墓四周搭棚子,打开墓室,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专家对发掘充满期待
  记者采访的一位考古专家对这次考古充满期待,他表示,从古墓现在露出的部分看,等级比较高,而且没有被盗过,如果随葬文物完整,对于研究六朝葬制将有重要的价值。
  据介绍,西善桥地区是南京重点地下文物埋藏区之一,六朝墓很多,其中甚至包括皇帝陵墓。1960年发现的西善桥宫山大墓、1961年发现的西善桥油坊村罐子山大墓都是帝陵级别的大墓,前者墓中出土了南博的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一些学者认为,这两座大墓是南朝陈的帝陵。
  白家山附近也是古迹众多,几年前,西善桥街道工作人员发现过一处明代牌坊残件。
  3月11日,《金陵晚报》率先对梅山村白家山发现六朝古墓一事进行了报道,接下来的考古进展,我们也将持续关注。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青砖墓是哪个年代的_百度知道人文名墓:&黄道婆墓——上海乌泥泾镇
人文名墓:
黄道婆墓——上海乌泥泾镇
&&&&&&&黄道婆墓位于华泾镇(乌泥泾镇旧址)13号、处于徐浦大桥外环线便道北侧的墓,坐北朝南,占地1000多平方米,墓院内设两层台梯。
&&&&&&&黄道婆墓的墓冢四周砌有50厘米高的大理石护圈,中为椭圆形石圈土墓,墓冢前立有一汉白玉墓碑,其正面镌刻有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题写的“元黄道婆墓”的手迹,墓碑背面刻有墓志,墓碑前置有长条形石供桌和石凳。墓的四周植有松柏、黄杨、盘槐、罗汉松等常绿树木,三面围以白色院墙,整个墓地显得简朴、庄重。
&&&黄道婆(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又名黄婆,黄母,汉族。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黄道婆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后因战乱,祠被毁。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黄道婆是我国棉纺业的先驱,十三世纪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她有着不畏艰辛、勇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学得的棉纺织技术带回家乡,在上海松江一带推广传播。并经过改革,创造出一套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不仅泽被故里,造福一方,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业。
&&&&黄道婆墓始建于元代,几度沧桑。1957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修复,并立碑,碑正面题“元代纺织家之墓”,反面墓志详述其一生事迹。1962年重修,立汉白玉石碑,近年又重修。墓地四周种植松柏、黄杨、盘槐、罗汉松等树,并围以花窗滴瓦围墙。墓台以青砖铺地,中为椭圆形图上墓,墓前置供桌、石凳,右前为1957年碑,中立1962年碑,庄严而肃穆。1984年再度重修,占地1
亩,为圆形石圈土墓,青砖地、三面围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砖地面套什么定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