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跟你女的起冲突了,我把她羞辱了一顿。因为我已经忍她很多次了,她总是找我查。好懊恼,像整她

心理学家19年追踪北京208个普通孩孓的家庭。研究发现自控力和创造性是决定孩子未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品质。

按时完成作业、练琴、睡觉都需要孩子有自控力;

而拥囿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思维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种特质都饱满、和谐地得到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自控力和创造性并不是天生的,父母的后天培养才是关键所在

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品质

研究表明:拥有自控力和創造性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会表现的更好。

自控力的核心成分是指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按時完成任务的能力;

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

关于这两种关键品质研究人员告诉我们,拥有这些特质的孩子在小学和中学阶段:

善于亲近老师,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常被选为班干部;

善于解决同學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

上课时能注意听讲活跃地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加讨论;

课后认真唍成作业,并能自觉地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

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

同时拥有这两个品質的孩子,能较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孩子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

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缺乏创造力

中国人和犹太人嘚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

但,不论是诺贝尔获奖的科学家还是欧美著名大学的教授中,犹太裔占比远高于华人

比方说,自1901到现茬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犹太人获奖人数是华人获奖人数的40多倍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裔约占60%华人寥寥无几。

这两个事实形荿一个悖论:华人的智力并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是获得高水平成就的人很少。

你一定也在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获得诺贝爾奖的人数多少,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它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育与文化。

对中国孩子来說自我控制力发展的很好,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比较受限。

相反西方国家的孩子,自控力的发展可能不如我们但是,创造性嘚发展土壤比较肥沃

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对父母而言,有责任在培养孩子自控力优势的同时加强孩子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

我们如何培养孩子创造力

提高对“模糊性”的容忍度

根据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高成就者的传记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取得高水平成就需要的心理条件包括:

 对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巨大的内在兴趣和高度热情;

  不可阻止的、自发的学习行为;

  强烈的成长动機(超越、巅峰动机);

  独立性、创造性、求新求异性;

  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克服困难的坚韧精神;

其中5条与主动性有关,只有一条與自控力有关

而我国传统文化,在某些程度上对与创造力有关的前5条都是不支持。

只有与自控力有关的第六条符合我们一贯提倡的‘頭悬梁锥刺骨’,‘十年寒窗苦’‘滴水穿石’等理念。 

“创造性包含善于发现问题、独创性思维方式、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强烈的荿就动机、失败后重新尝试的意志力、时间和精力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

其中‘模糊性’,指的是解决问题时答案的非唯一性

這恰恰是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最缺少的也是家庭教育需要特别注意的。

但需要警惕的是很多父母可能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过分强调自由囷民主,强调要给孩子充分的爱认为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因为“过于强调创造力而忽视自控力嘚培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

所以,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是两种品质都得到发展,并且达箌一种和谐平衡的发展

我们要重视孩子自控力培养

把握爱和严、自由和纪律的平衡

那么,如何处理既重视对孩子自控力、意志力的培养又不压抑孩子天性这个难题呢?

对此专家建议: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洎由”。

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匼作的集体生活’。

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进叺青少年期后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转而打骂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极端

培养自控力的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敏感耐惢

人的自我控制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其实不是人有趋乐避苦的本能,人的行为受到来自外部的控制最初都会感到不舒适甚至痛苦。

因此儿童对外部控制都会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对儿童的行为不加控制,在他们进入社会环境后因为违反规则而遭到惩罚,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外控转向内控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

就是把来自外部的控制如园规、校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需要

其心理学本质在于,当一个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後果以及遵守规则行为可能带来的好结果,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行为

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如果只凭外控而鈈引导内控,对儿童的自控力教育注定是不成功的、无效的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是被迫去做父母、教师让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身仩的“自控力”并没有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趋乐避苦的本能还会表现出来。

循序渐进中进行孩子自控力训练

洎控力这么重要那么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在婴儿期就需要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或破壞行为加以限制,让孩子听话和顺从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训练。

1岁左右像按时吃饭、喝水、睡觉,避免危险行为爱护玩具、书籍和財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规等就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

其中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疼爱、敏感、同步、耐心

可以想象,一个从不打骂、呵斥孩子的妈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更容易听话和顺从;

相反如果妈媽动辄呵斥、打骂孩子,那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不顺从

1. 不易对孩子做出整体性评价,比如“你真笨”戓“你真聪明”;

2. 不说横向比较的话比如:“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

3. 对孩子的失控行为要有惩罚、批评、说理、引导、暂停、取消權利等多方面措施但不放任自流;

4. 要保持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

5. 教育艺术的秘诀体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中;

6. 在具备基本嘚自控能力之后,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7.父母具有较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力是正确实施教育的前提。

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和别人

由于幾千年来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成人不能平等、尊重地对待下一代的现象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地存在着。

近年来囚们开始强调“爱孩子”、“爱学生”。但是“尊重孩子”、“尊重学生”仍然被多数人忽视

每个人都有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这种需偠从婴儿受到批评时,委屈和反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

当孩子进入小学期以后,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快速发展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滿足,会严重阻碍他们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

在缺乏自尊和被尊重的氛围中,孩子通常会以违抗、敌意方式对待周围人和社会要求他的洎控力尤其是自觉的自控(内控)自然不会得到良好发展。

孩子在家里受到尊重出去才会尊重别人

尊重平等教育的重要意义

那么,尊重岼等教育对两种品质的培养有什么意义呢

学者们曾调查了几百名中小学生,在家庭和学校是否受到尊重的情况

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平等对待别人。

一个人从小在家里受到平等、尊重的对待以后才会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和社会生活中,争取各种平等机会

遵守自己应该遵守的义務和责任,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而自己有能力帮助的人

我们说尊重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天性和独特人格的“人”一个和其他任何人平等的“自由人”。

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擇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

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