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莲寺是庙还是庵

闽南日报数字报刊平台
第04版:专题
慈善金额5万元以上宗教、 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名单(120处)
■ 芗城区(16处)
■ 龙文区(4处) ■ 龙海市(15处) ■ 漳浦县(18处) ■ 云霄县(8处) ■ 诏安县(9处) ■ 东山县(6处) ■ 平和县(21处) ■ 南靖县(9处) ■ 华安县(3处) ■ 长泰县(10处) ■ 台商投资区(1处) 南山寺,南浦亭寺,长生禅寺,宝莲寺,过塘慈善庵。塔后笃厚宫。东坂后基督教堂,接官亭基督教堂,侨村基督教堂,北门基督教堂。西街王爷庙,桥南水月亭,天宝路边威惠庙,天宝玉尊宫,霞东书院文昌宫,上街天后宫。 龙文区佛协,佛光寺。扶摇关帝庙。后坂天主教堂。 紫云岩寺,古林寺,林前岩寺,七首岩寺,云盖寺,宛南亭寺,瑞竹岩寺。凤山岳庙,隆教镇海城隍庙,九湖蔡坂琵琶岩庙。港尾天主教堂。白水安怀宫,九龙岭土地庙,白水玉麟宫,石码大天后宫。 福寿禅寺,宝珠岩寺,紫薇寺,兴教寺,东罗岩白云寺。霞美慈后宫,旧镇东厝关帝庙,绥安西湖宫,绥安慈后宫,杜浔关帝庙。车仔基督教堂。湖西三王公庙,仙脚川福德正神庙,南浦向阳寺,霞美师圣宫,乌石天后宫,赤岭三官大帝庙,大坑玄天上帝公庙。 谷春庵,灵鹫寺,水月楼观音亭寺,龙凤寺。太平庙,华庙,城隍庙,云山书院。 南善庵,碧莲寺,金山寺,金光明寺,明灯寺,妙音寺,河山古寺。永保亭,龙山岩。 佛教慈善会,苏峰寺,东明寺,古来寺。关帝庙。西埔大德金宫。
文峰文美新店庙,高际云林宫,坑里圣王庙,侯山宫,心田宫,霞寨新寨庙,崎岭天湖堂,崇福堂,芦溪碧水岩庙。三平寺,山格平寨双庵文庙,山格铜中伯公庙,南胜天龙岩,东兴庙,安厚振峰庙,安后莲石岩,灵通寺,大溪天地宫,龙归堂,松溪岩,秀峰老林寺。 紫云寺,新溪尾寺。丰田大众帝君庙,和溪和溪村永兴堂,靖城大方村岱房庵,靖城尚寨村周廉溪祠,靖城草坂村帝君庙,靖城郑店村霞嶂庵,书洋田中村显应宫。 高安丹霞庙,高安浮山庙,高车际头太子庙。 五里亭寺。城隍庙。基督教两会。正顺庙,顺正府庵,外武庙,龙显宫,珠石峰寺,报慈院,卢经忠谏府。 龙海角美白礁慈济宫。
闽南日报网址:&&管理员信箱:
广告热线:3 订报及投诉: 内容纠错:5
闽南日报社技术部制作、维护 Copyright
闽南日报社 版权所有通灵佛教网&||||||
--(1328)[] newsfy
诏安县志——佛教
诏安县志——佛教第一节佛教民国《诏安县志·名胜志·寺观》载“九侯庵,相传建自唐代”,又载“前志载五代时潮人黄九郎舍田入南山寺,寺僧祀黄九郎为檀越主于此”。可见唐、五代年间,已在九侯山和南山建寺弘扬佛法。宋代,随着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刺激了宗教信仰的需求,境内广建寺院。九侯山福胜岩尚存有宋政和元年(1116年)“于丙申闰正月望日重修福胜岩”碑刻及其他文物。史料记载,赤坑寺、清泉寺、北极寺、碧莲寺、溪东庵、临水庵、大悲庵、善护庵、白石庵、华山岩、石云岩、源花岩、斗头岩、妙方岩等,皆建于宋代。有的仅属草创,有的则颇具规模。元代,漳属寺院进行归并,新建较少,只有良峰寺、振海寺创建于当时。明嘉靖年间,佛教僧众为扩大影响而新建、扩建寺院。至明末清初,佛教活动处鼎盛时期,兴建寺院形成高潮。见于记载的有沙堤寺、五禅寺、长林寺、高隐寺、高陂寺、凤山报国寺、青云寺、西觉寺、澹园寺、河山古寺、慈云寺、文佛寺、保林寺、石桥观音亭寺、西林寺;有北门庵、报慈庵、龙水庵、西隐庵、广南庵、分水关大士庵、平济亭庵、半沙庵、古月庵、锄经庵、南善庵、海月庵、镇龙庵、福善庵、西亭观音庵、七贤庵、西庵;新恩院、龙山院、报劬院、开元院。全县佛教徒达202人(其中男僧102人,女尼72人,常住28人),分为“九座”、“临济”、“福善”三派。清中叶到民国时期,不少寺院废弃,僧尼人数逐步减少,民国26年(1937年)《福建统计年鉴》记载,诏安仅有男僧32人、女尼43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寺院的宗教活动更少。新中国成立后,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佛教活动受冲击,寺院的佛像被损毁,僧房被移作他用,佛教活动基本停止,僧尼星散,大多还俗,有的上山下乡参加劳动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一些古旧寺院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民间自发修建复建寺院的热潮逐渐兴起。1979年以后由侨胞捐助和民众集资复建湖野山报恩寺、万福律苑、梅洲明香寺;拓建九侯禅寺、凤山报国寺、碧莲寺、南山寺、青云寺、长乐寺、澹园院、广南庵等,其他的寺院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修。有部分寺院住进外省、邻县的僧尼。1996年底全县有僧尼和常住居士210人。僧人生活水平提高,大部分乡村寺院耕种粮食和蔬菜,有的足以自给。年凤山报国寺开设义诊和廉价销售药品;年澹园寺年均出售蔬菜0.3万元;碧莲寺耕作田地近4亩,植有多种作物,自给有余,1996年出资12万元修建乡村公路;东径岩明香寺耕种果木、蔬菜15亩,年间出资1万元捐助梅洲华侨农场修路。九侯禅寺建于唐代,历代重修。座落于境内风景区九侯山,有元代高僧无碍所书“九侯名山”大字题刻。1980年以后,得华侨许木泰捐资21.4万元,及其他方面捐款,重新修建,并修筑环山公路。1996年由陈阿妹居士住持该寺佛事,另由湖内村设董事会,管理寺产。凤山报国寺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建,俗称凤山庵,离城5公里,靠近国道324线,民国期间修路拆毁,抗日胜利后重修。1978年由“三胞”及地方捐资扩建,占地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颇具规模,有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匾。1996年有僧尼4人、居士3人,住持释普宗。南山寺在县南2.5公里南山麓西溪畔风景区。始建于五代,历代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焚毁。1978年以后重建。1996年由溪园、大美村组织董事会管理,负责人沈吉裕。长乐寺址在闽粤交界,原名分水关大士庵,始建于明天启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拓宽改建,清末时失修颓败,1980年以后,由侨胞苏慕莲、蔡美凤居士、香港定因法师等捐助及其他方面捐资重建,并更名为“长乐寺”。1996年有僧人、居士4人,住持释达平。碧莲寺俗称前埔庵,址在四都田美前埔村附近,始建于宋代,有3座,历代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田美村用此庵办小学和农科所,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时归还。以后在释光诚和尚的住持下,由三胞捐资和其他方面集资50多万元扩建、僧房。1996年居住僧人、居士12人。青云寺址在县城中山西路,建于明代,祀千手佛,在释宏青的住持下得到“三胞”及其他方面捐资进行全面重建。1996年完成大殿和西厢房、南厢房,其余部分在续建,住比丘尼2人。澹园院址在镇澹园街,前身为元代林姓五世祖姑所建保林寺。明初,保林寺迁建桥东含英村,万历进士沈鈇就遗址改建为澹园寺,住女尼,历代有重修。民国24年改名为澹园院。1979年后由吴阿隋、林丹桂居士在华侨和国内外僧众资助下,再次重修澹园院,1983年竣工。1996年住居士7人。慧观精舍址在桥东林都村,建于清光绪间,原名善德堂。1978年以后,住持释弘妙在海内外善士资助下,重建并扩充精舍。1996年常住比丘尼和居士6人。观西寺在梅岭田厝村,民国24年由住持田玉针居士胞姐田明娥到沙捞越向其亲属集资创建,一厅二房。土地改革中被错没收一房间分给群众,后落实宗教政策退还。1978年后,由华侨信徒捐资扩建。1996年住持释达香,常住比丘尼3人,居士4人。广南庵俗称洋尾庵,址在桥东镇林家村广南桥头,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清光绪间修葺,民国以后逐渐破落。1978年后由三胞捐资及其他方面捐款集资重新修建,由林家村理事会管理,负责人林木成。万寿精舍在南诏镇西关,民国29年由居士陈顺华购民舍创建佛堂。后陈顺华去越南,1951年由澹园寺居士吴阿隋聘请广东比丘尼释定安到该堂住持。1952年俗家弟子汤赛芳在该堂出家,法名释自霖,释定安圆寂后,由释自霖住持。1978年后由“三胞”及信徒资助扩建。1996年常住比丘尼2人。报恩寺址在悬钟城湖野山风景区西南麓,1987年由新加坡华侨林赛容居士在南洋集资17万元新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完成大殿和东西厢房基建。1996年常住居士1人。七贤庵址在四都镇渐山西南麓。南宋知制诰陈景肃等反对秦桧被贬回乡设书院讲学处。明代定为乡贤,后人辟其东厢祀观音菩萨。1978年后在海内外善友支持下,修建佛堂并开通公路,1985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僧人释光和住持。金莲堂民国36年居士陈修德,购置西关民房5间作为佛堂,并自任住持。1955年陈修德病故,由居士沈园仔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佛堂被毗邻的蜜饯厂占用,1978年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原址,由饶平雷音禅寺定音法师及其他方面资助,1983年扩建为楼式佛堂。1996年,常住僧人2人,住持释弘开。天悬居中寺在四都镇上湖村。始建年代未详。清光绪三年(1877年)起专祀尊提佛祖的肉身(即上湖活佛),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肉身被毁。至1996年民间仍时往礼拜,香火不断。斗头庵在西潭乡潭东村辖区斗头山岩阿。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后经重修。因出圣僧,香火甚盛,至1996年不衰。溪东庵在西潭乡美营村。始建于宋代,明嘉靖间毁于寇乱。1978年以后再重建。白石庵在白洋乡白石村。始建于宋代,历经重修。镇龙庵在霞葛镇庄溪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转为主祀五显大帝兼祀佛像的地头庙。福善庵在四都镇梅南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转为主祀守护神兼祀佛像的地头庙。碧湖庵在深桥镇考湖村。建于清代,历经重修。西亭观音庵在南诏镇西门街。始建于明代,清代增建。香火甚盛。慈云寺在南诏镇北关街。祀准提佛母,故俗称佛母堂。始建于明朝万历间,历经重修,1978年后再度修建,香火颇盛。河山古寺在深桥镇溪南村河灶山南麓。始建于明代,清初因涉及郑成功事,被官府所毁。乾隆间易址重建,历经重修,1978年后再度兴修。文佛寺在西潭乡潭东村辖区斗头山岩阿。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经重修。祀原住该山斗头庵的圣僧(号泗洲文佛)。1978年后重修。保林寺在桥东镇含英村。始建于明代,历经重修。1996年由村理事会管理。振海寺在深桥镇仕江村。始建于元代,历经重修。附:香花僧宗派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道宗和尚万云龙创立天地会,道宗坐镇凤山报国寺,以住持僧身份为掩护,指挥天地会的秘密网络,开展反清活动。复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创建香花僧宗派。该宗派“佛事以香花”为本,有一套独特的活动方式。凤山报国寺香花宗僧人、民国时法师泽安抄《古来寺赞》,后被国家社会科学宗教所研究员罗炤教授命名为《香花僧秘典》,故以香花僧宗派命名。初期的香花僧都是天地会成员,他们可以吃斋,也可以吃荤。由于人数多,寺院庵堂安置不了,便把他们安置到各种民间庙宇,如关帝庙、妈祖庙、玄天上帝庙、开漳圣王庙等,既当庙祝,又当和尚,使香花僧宗派扩大影响。嗣后,香花僧走出诏安,在闽南、粤东扎根,有的甚至传往江西。后作为宗教活动的另一特色延续下来。香花僧宗派在宗教伦理上,以佛家教义为主体,并吸收众多的道教与民间信仰成分,也吸收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道德。在宗教活动方面,扩大服务对象,丰富服务内容,活跃服务方式,既有佛教的念佛礼仪,又有吸收道教的符咒;既有普通佛教寺院的法器用具,又有独特的仪规和用具,如被称为木杨城的木斗,以及插在木斗上的剪刀、布尺、秤、镜、柳枝、桃剑、凉伞、鲜花、朱笔、锦旗……;有用来宰血止煞的白鸡,有用来安龙的金鸡、玉兔和108枚金龟钱;有清磬木鱼铙钹,也有大锣大鼓和唢呐洞箫。穿上法衣法帽,载歌载舞,时而焚香发咒,时而自言自语。服务于各式各样的施主檀越,为生人赞吉,为亡灵超度,为庙宇神像开光,并承揽民间安宅、治病、消灾、祝福等。同时,对广大僧徒放宽部分清规戒律,如准许僧徒住进非佛教庙宇,兼任庙祝;准许僧徒吃荤和娶妻生子。一、寺九侯禅寺在金星乡湖内村的九侯山。始建于唐代,清乾隆九年(1744年)、光绪三年(1877年)重修。坐北朝南,三进,有门楼、拜亭、正殿,左右各置厢房。门楼有窗可远眺海面,称望海楼。至1996年存宋代碑刻、石池;清代碑刻、铸钟;并有宋朱熹和明黄道周、沈鈇题匾。南山寺在深桥镇大美村的南山北麓。始建于五代,历代重修。“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村办工厂占用时,因失火焚毁。1978年后由华侨、港胞等捐资重建。占地300平方米。坐南朝北。正殿面阔3间,屋顶为四垂单面坡式,中部突出为四方形3层楼阁式屋顶,梁架结构呈八卦形,顶端为藻井,建筑独特。正殿两侧为厢房。至1996年存清代重修碑刻。清泉寺在四都镇大兴(废)村附近。宋代建。寺前有泉,清而甘,故名。宋人胡某隐于此,胡诗《湖山八景》之“清泉古刹”即指这里。久废。良峰寺在南诏镇澹园街西郊的良峰山。元至正间寺僧无则建。寺在中峰,花草云烟,颇饶佳致。明代文人常登临赋诗,沈鈇的《良峰寺》、潘土蕃的《良峰看菊》、张廷范的《登良峰》等尚流传。寺久废。振海寺在深桥镇仕江村。始建于元代,历代重修,至1996年占地面积110平方米,坐南朝北。硬山顶式建筑,由门楼、前殿、天井、后楼阁组成。后楼分拜亭、正殿。门楼、门楣、墙肩均为花岗岩。门匾题刻“振海潮音”,门联刻“座上莲花,南海现成丹阁景;瓶中杨柳,西天传报仕江春”。保林寺在桥东镇含英村。始建于明代初年,清代两次重修。至1996年占地440平方米。坐北朝南。歇山顶式建筑,由门楼、前殿、两廊、拜亭、大殿带东厢房组成。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梁架为三升式斗拱,带柱础圆梭形石柱。拜亭方形石柱带柱础。两廊为圆形石柱。前殿梁架为三升式,方形石柱带柱础。东厢房6间,2厅4暗。有清康熙间碑刻1方。报国寺在桥东镇内凤外凤两村之间的凤山岭上。明万历间知县郑化麟应邑绅沈鈇请求而建。历代重修。民国25年(1936年)开始修建公路时,前殿被拆除。抗战胜利后重修,70年代扩建。占地14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大殿、拜亭、钟鼓亭和天王殿。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7米。木构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斗拱为一斗三升式。因寺前为公路进出不便,开东侧大门。赵朴初题刻门匾“报国寺”。至1996年保存完好。慈云寺在南诏镇北关街。始建于明万历间,历代重修。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门楼、拜亭、正堂三进式石木结构。正堂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4间,抬梁式,为9檩前步廊。斗拱为一斗三升连弯曲额枋,周长0.92米。梁架结构基本属清代风格。有清道光间重修碑刻。澹园寺在南诏镇澹园街。初名澹园院。明万历间邑绅沈鈇倡建。历代重修。至1996年占地5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三进建筑,由门楼、拜亭、正殿组成。正殿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抬梁式,斗拱为一斗三升式。石柱带梭形,直径0.32米。有清乾隆间碑刻、光绪间木匾和原建门楼石匾。青云寺在南诏镇西门街中山西路。始建于明代。至1996年占地700平方米。有大殿和东西两排厢房,坐北朝南。石木结构。正殿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3间。外门楼坐西朝东。“文化大革命”时被酒厂占用,1978年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酒厂退还寺产。河山古寺在深桥镇溪南村河灶山南麓。始建于明末年。原名何山寺,址在西麓。清顺治间,檀越主何某参加郑成功部攻溪南堡战役,致寺被清朝官府毁弃。乾隆间,溪南人进士陈丹心倡议重建于南麓,并改寺名“何山”为“河山”。后经多次修建,至1996年面积36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建寺。硬山顶式,有门楼、下厅、天井、大殿和东厢房。从天井到大殿拾级而上,大殿高出天井2米。面阔3间,1厅1暗。东厢房1厅3暗。门楼对联曰:“河透南溪,溪边杨柳;山经北院,院里昙花。”文佛寺在西潭乡潭东村的斗头山岩阿。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光绪间重修。至1996年面积12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两廊、天井和大殿组成。长林寺在官陂镇林畲村长林自然村。明崇祯末年,由开山僧道宗草创。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由道宗延请延平郡王郑成功主持拓建,缘首张子可,郑部大将黄山、张进、甘辉、洪旭、万礼等捐资助缘。次年竣工。历代重修。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两廊、天井、大殿、东西厢组成。1960年被赤竹坪林场拆毁改建为职工宿舍,至1996年保存遗址及拓建、清代重修碑刻4方,石柱楹联3副和永历六年(1652年)卢若骥题刻木匾1块。高隐寺在官陂镇官北村的高隐山麓。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由长林寺僧道宗倡建。后多次扩建重修。占地530平方米,依山筑建。由前殿、两廊、天井、后楼并带两厢房组成。前殿为歇山顶式建筑,面阔3间,进深3间,木柱带石柱础,穿梁木屋架;分楼顶楼下,上下层各为1厅2暗。至1996年寺内存原建及重修碑刻4方。天悬居中寺在四都镇上湖村。始建年代未详。清同治七年(1868年)村民胡糕棵入寺修行,光绪三年(1877年)圆寂,其肉身(不腐遗体)即奉祀寺中,号尊提佛祖(俗称上湖佛祖),专祀尊提。面积102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天井、拜亭、殿堂组成。殿堂1厅1暗。厅中大龛置于铁鼎上,肉身(遗体)即坐置其上。殿匾书“天悬居中寺”。寺门匾书“丹种云池”。门联书:“丹种换凡天悬真色相,云池浴体居中曜生灵”。尊提的肉身于1966年被毁。1978年后村民整修寺院,至1996年较为完整。二、庙西潭大庙在西潭乡潭光村。始建于宋代,历代重修。面积616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前座、后座、后楼三部分组成。全长44米,宽14米。前座为歇山顶式建筑,有门楼、下厅、天井带两廊、拜亭和大殿。大门石匾书刻“天南一柱”,款署乾隆辛巳岁立。下厅面阔3间,进深3间,方形石柱带础,梁架为一斗长式4拱。大殿面阔3间,进深3间,与拜亭同为方形石柱带础,梁架为一斗三升式斗拱。后座也是歇山顶式建筑,有天井、拜亭、殿堂。与前座后门相通。殿堂面阔5间,1厅2明2暗。圆形木柱带石柱础。后楼已被改建他用,未复原貌。1984年重修前楼,供奉文昌帝君。柔懿夫人庙在西潭乡岑头村。建于明初年,万历间重修,清康熙间重建。祀唐开漳诸功臣,庙匾题“威惠庙”,因所祀神像中有陈元光女儿柔懿夫人,旧县志遂以柔懿称庙。面积600平方米,坐西朝东,由门楼、天井、拜亭、中殿、内殿组成。北侧另置厢房。1956年后作糖厂仓库,破漏未修复。城隍庙在南诏镇西门街。明嘉靖九年(1530年)始建,历代多次拓、改建、重修。1996年占地1200平方米。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前门楼面阔3间,为11檩前步廊,举架较高,用一斗三升弯拱式斗拱。明间为二攒,次间一攒。为带梭形石柱,直径0.32米,柱础古镜式。门前一对石抱鼓,下槛高0.64米。至1996年存明朝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间重修碑刻5方。文庙在南诏镇城内街。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历代多次扩建重修。占地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门楼、拜亭、大殿组成。门楼二进,两廊,中为天井,拜亭连接大殿。面阔5间,进深12米。大殿为单檐悬山式,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石柱带梭形,周长1.5米,圆形鼓镜式柱础。门楼外广场带半月池,中有3孔石拱桥,桥长15.9米,宽2.7米。桥头围照壁,由广场两侧门通行庙外。门边围石栏杆长106.2米。日军侵华期间大殿被日机炸坏,民国时期两廊作丹诏小学教室。1951年大殿修整后作县人民大会堂,丹诏小学教室改为会议人员宿舍,“文化大革命”期间前殿厢房被人民武装部使用,1984年大成殿用作潮剧团仓库。1993年门楼外广场被建为“老干部活动中心”楼,1995年9月由县政府拍卖建“常安国贸商业城”。该城奠基后,原建筑物拆毁,仅有建筑工人拾存于洋尾庵的原文庙圣旨石(书: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石门匾3块、杉木中脊1根及部分石柱础。武庙在南诏镇西门街。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始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和清代多次重修。占地524平方米。坐西朝东。大殿为单檐悬山式,面阔3间,进深3间,抬梁式,梁架构件用材较大,为13檩卷栅式。二进为两廊,中为天井。门楼、门楣、墙肩均为花岗岩构成。梁架为木构。柱均为石柱,带梭形。明间金柱周长1.2米。础为圆形,方形鼓镜式柱础。明间平身科用两攒,次间一攒。斗拱为弯拱一斗三升式。1989年再次修缮,供奉关帝雕像。非诚勿扰:江西最灵验寺庙 光棍剩女好去处_新浪江西旅游_新浪江西
非诚勿扰:江西求姻缘最靠谱寺庙
来源:江西微生活日07:23字号:|
  吉安白水仙仙姑庵
  传说,亿万年前一位白衣仙女自天而下,徐徐降临在此处崇山峻岭之间,白水仙即由此而得名。又相传,宋代有郭氏三姐妹在此修身习道,后遇神仙点拨,缟衣而立,羽化而登仙。登仙之际,三姐妹脚蹬青山,留下处处白瀑飞泉,形成了今日珍珠瀑、玉阶瀑、仙女瀑、玉液瀑、三叠瀑等瀑布群。
  仙姑庵位于景区中心,秀水环绕,环境幽静。相传有3姐妹在此岩上学道,遇一仙人授以丹砂。仙人缟衣而立,白日飞升,后人便建了这座古庙祭祀她们,白水仙也由此得名。
  灵验指数:四星
  冷水尖半空寺
  冷水尖山上有一半空寺,海拔531米,寺中一泉眼终年渗水不断。传说此泉是由仙人铁拐李为救干渴众生用拐杖点化而成,又由观世音菩萨将三滴净水洒入泉眼内,药王菩萨李药师随观音菩萨之后再施舍几颗仙丹助效而成。故被人们视为“仙水”以致到冷水尖寺祈福朝拜、求取“仙水”的人络绎不绝,寺庙千年香火不断。因此冷水尖被称为神山,信徒、香客无不神往。
  灵验指数:四星
  香炉山碧莲寺
  香炉山碧莲寺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到乐平去的公路旁不远处。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乐平这里的善男信女特别多,虔诚供奉佛菩萨,因为过去人们贫苦,大多数人家买不起香炉,所以上香时就把香插在地上,这样感动了天地,天上看到当地人们这么虔诚。就从天上降下一只香炉,谁知天上的香炉落地尽变成了一座莲花形式的山,经过日月地水火风的造化,此山年年四季如春,古木苍天,鸟语花香,天长地久,人们就把此山叫香炉山。
  灵验指数:四星
大事小事、新鲜事,第一时间发微博@江西微生活 ..寻求一寺院的名字_百度知道
寻求一寺院的名字
黄山脚下的一座寺庙。以前去过把名字给忘了,请教下寺庙叫什么名字,传说镇压着一条龙的龙头的
提问者采纳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翠微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菩提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半山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莲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丛林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宝公庙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圣僧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慈光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 灵惠庙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
仙姑庙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金竹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妮姑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龙山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唐子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新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香山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祠堂庙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金竹庵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太平兴国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东山庙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圆通庵地址梓路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六和庵地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9条回答
贵州贵阳青岩古镇古城墙龙,中华民族的象征,龙年,许多广告都将2000形象为飞舞的龙,实在是深入人心。眼光缭乱之余,想起了童年在青岩所闻龙的传说。
那时,青岩西南黑神庙的的山上、是葱葱的梓木树。在黔陶路旁边龙阁周围,更有森林的油杉。城里的场坝在我眼中也是好宽好大的。高高的城墙,众多的庙宇殿堂――万寿宫、寿福寺、龙泉寺、天主教堂等。而深刻在我记忆中的,却是青岩城下的龙的传说,这龙的头在迎龙阁山下的河里,有许多门板大的鱼陪着。龙尾则在黑神庙的山上,在那儿还看得着龙的鳞片哩。这龙的身段正伸展在场坝的地下。石板铺就的场坝中央,有座高高的砖塔,塔前有个水池。这个用以焚化水纸的塔和水池下面,正是龙的腰身,据说底下还有一口大铁锅,站着一只大公鸡,是看管龙身的,...
黄山现在还有寺庙
翠微寺位于安徽省黄山翠微峰下。唐中和三年(883年)始建。当时有一天竺(古印度)麻衣和尚由四川东下至黄山, 在此定居结茅,自组织麻为衣,挖蕨根、采野果为食,趺坐诵经。当地山民为其盖寺一座,名“麻衣道场”。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李璟敕赐“翠微寺”寺额,寺亦易名。该寺附近有与麻衣和尚有关的“麻衣洞”、“麻衣台”、“锡杖泉”、“麻衣塔”等。麻衣洞是其起初居住的石洞;麻衣台是其伫高念佛号的石台;锡杖泉传为其用锡杖点地而涌之泉;麻衣塔是其舍利宝塔。翠微寺历史上著名僧人还有两峰祖师、凡空禅师、超纲方丈等。
翠微寺自建寺以来毁建数次,清朝时曾在心空法师主持下重建。1985年,该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整。翠微寺现存佛教建筑为一小型院落,前有山门,...
祥符寺,前身为汤院,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志满和尚始建于桃花峰麓的桃花涧。大中五年(851),徽州刺史李敬方梦见白龙,移建于汤泉对面,号为龙堂。天祐二年(905年),歙骛衢睦观察使陶雅重建,复名汤院。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敕名灵泉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敕名祥符寺。
寺为宫殿式建筑,古朴轩敞,外有回廊。四周群峰耸秀,汤泉生香,古木青翠,幽静秀雅。寺壁旧有“云谷樵夫”罗洪先所题之诗二首。其一:“紫翠林中便赤脚,白龙潭上看青天;药炉丹井知何处,三十六峰烟月寒。”其二:“何年何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欲起轩辕问九鼎,道衣重侍玉虚君。”
民国《黄山指南》记载,清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初三,大雨三天三夜,山洪暴发,似野马脱缰,浸漫山岭,冲毁寺宇,除幸存...
龙山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
梓路寺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是梓路寺吧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寺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窟庵和佛国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