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地图沂水县黄家庄辈分林、元、尔、家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沂水部分名人资料
沂水部分名人资料
著名篆刻家刘秉铨
沂水刘氏为当地一大望族,翻开两部《沂水县志》,可以看到明清两代,刘氏家族出了不少官员或书画篆刻家,刘秉铨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书法家、篆刻家。
刘秉铨,字子衡氏,号鉴堂,1822年1月生于沂水县刘家店子村,幼年聪颖可爱,嗜读经史,日与兄秉禾等切磋制艺,受到较全面的文化熏陶。道光十八年兄秉禾考中进士,任吏部主事、萧南府同知、知府衔。秉铨受兄启发,发愤刻力读书,道光二十三年,21岁的刘秉铨考中了癸卯科举人,授官户部员外郎。惜不永年,1864年8月刘公辞世,终年43岁。
刘秉禾从小就喜爱书法,博识金石文字,兄秉禾擅书法,秉禾得哥哥的言传身教,书法天才渐渐显露出来。从政后,得以遍览历代名帖,广交京中书法名士,潜心研究书法,技艺大进。日照的丁鸿基是当地著名的书法家,善颜书,后精飞白书,他的书法就得益于刘秉铨的指授,丁氏后成为清末著名的反洋教斗争领袖。遗憾的是,至今未能见其书法墨迹。
刘公尤精于篆刻,一生治印甚多,但流传极罕,亦未见有印谱行世。其所篆刻石印,刀法朴拙,直追秦汉,有张卯君之风。其自用印有6枚收入当地翰林刘中策之子刘荫溥所辑的《铁画银钩》印谱中,刘荫溥为之题写了跋语。此谱于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七日重订于温泉山舍横梅阁北窗之下,谱中每枚印章雕工极高,多为刘荫溥名号印及书画印,还有沂水名人之印,如:刘秉和、高淑曾、刘纶襄、刘荫霖、袁寿松、张笃行、刘秉铨等,有前明御赐沂水高氏“燕诒馆”铜印,有高南阜篆刻印,有钱谱印,有诸城王赓言印等。并有刘荫溥为印章做的许多题跋,是一本难得的印谱。此印谱中刘秉铨篆刻的印章有“古东莞人”“臣秉铨印”“子衡”“书痴”“寻山弄白云”“洗眼看轻薄”,均为石质,从刀痕看很适凑刀,当为名石所刻,前三枚刀工化尽,风神过人,有古人风度,功力尤高。此印被刘荫溥收藏,其时刘公秉铨已经过世多年。
刘氏家族一脉相承,他的后辈中不乏名人,沂水名次最高的翰林刘纶襄,知府刘中瀚,名宦刘荫溥,外务部长经刘荫第,著名书法家刘汝屏,著名收藏家刘涛,著名诗人刘秀冬,都是刘氏家族名人,其中著名爱国将领刘溥霖就是刘公的直系孙。由此可窥见刘公学养之深,影响之远。沂水清代涌现出了很多篆刻高手,如刘坊、高东峰、袁西桥、黄干臣、高家弼、刘秉铨、刘荫溥等,刘公治印与名家高东峰、袁西桥、刘坊难分伯仲,并称“沂水四大篆刻家”,名重一时,尤享誉沂水及其周边地区。
沂水知府刘中瀚考
刘中瀚字海帆,沂水刘家店子人,生于道光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父亲刘秉针字松枰,又松坪,人称“刘善人”,从九品,乡饮大宾,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议大夫,与知府刘秉禾(字惠庵),举人刘秉铨是堂兄弟。二弟刘中策中沂水最高名次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光绪东华录》中有许多他的奏章。柯劭忞著《清史稿》志八十五选举五游他的记载,后任陕西冀宁道台。三弟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贡生,清廪生,五品军功,候补知县。四弟刘中瀛字仙桥号秋舫,仙舫,英年早逝。
刘中瀚长子刘荫第,清光绪丁酉科拔贡,任安邱县教谕,宣统庚戌科举贡,任外务部章京,和会司行走,司务厅收掌,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次子刘荫墀,附贡生,候选教职。女三人:长适同邑李,次适费县王,三适莒县管;孙三人:刘荫第生刘仁寿、刘仁焘,刘荫墀生刘仁靖;孙女十人:刘荫第六,刘荫墀四。
刘中瀚少时目有奇光,远处看榜即历历在目。及长,内佐父亲理家政,外佐先伯祖惠庵公刘秉和处理政务。同治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光绪二年任顺天府职。因病请假回籍后,资助二弟刘中策和曹鸿勋成就学业,后发审局帮审,赴大兴县清理积案。霸州积案过多,府尹李公特委署理霸州,天主教作乱,恭亲王及左文襄公欲调回,刘据理力争未能成行,后政绩突出得到记大功一次的奖赏,其子刘荫第官外部编档时见过;任满回京,仍任帮审,后由仓宪调养办通州海运,再由仓宪保以知州升用,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光绪十一年委署三河县,捕役陈玉山擒盗有功,府君请奖陈玉山八品军衔;光绪十二年,清德宗奉慈禧太后谒东陵过县,府尹让府君筹备,府君坚辞不从,因调宝坻县,又因水灾事错误撤职;十三年又委署永清县,在任九月息讼若干,调署固安数月后,永清来送衣伞牌匾者,仍纷至不绝;固安王大臣、内监、公主圈地者多,案件多难决断,府君将圈地无可查照及新垦无粮各地一律升科,永作地主世业,二次赴京与户部接洽办妥。直督过县治,谓此举“德被生民,荫及孙子,暑任官能办此尤为罕见也。”合邑因之欢声雷动。因此致疾,于光绪十五年告假旋里,此时其父率亲友子侄共结“登瀛文社”,与乡中名宿分评甲乙,一时文风称盛;时都中亲友来信,言昌平有缺,让公补矣,公婉辞谢之;光绪十七年父去世,公抄先正格言等书成卷,并约族人重修族谱,自任总理,又倡办乡邑公益;此时刘荫第及刘荫墀入邑庠,沂水苛政盐务称首,刘中瀚商同合邑请公车具呈都察院,并函知蓉舫专折奏明,旨交东抚查办,虽有减轻,然终未办妥;又与绅董倡捐重修文庙,厘定书院;光绪二十九年刘中瀚宿证又犯,三年始愈,课孙读书把酒论文,以诗文与子侄辈相唱和。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去世,享寿八十三岁。
刘中瀚一生事亲家居三十九年;宦游顺直十五年,多为县令,精明干练,保升知州,精于法制,破案有奇方遇棘手案立破;优游林下二十九年。
精明干练的知府刘中瀚
清朝末年,沂水刘氏家族出了一位精明干练的知府,他的名字叫刘中瀚,字海帆。他出自名宦世家,父亲刘秉针官至从九品,乡饮大宾,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叔刘秉和字惠庵,甲午举人,道光戊戌科进士,任萧南同知,赠知府衔;叔刘秉铨号子衡氏,道光癸卯举人,亦为官。刘中瀚兄弟四个,他是老大,老二刘中策官名刘纶襄,字蓉芳(舫)、坎方、次方,光绪丙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留在京中做官,升至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后因得罪吏部尚书被罢官,1894年被起用为陕西道台。老三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清廪生,贡生,五品军功,候补知县。老四刘中瀛,字仙桥,号秋舫、仙舫。
刘中瀚的主要政绩《刘府君行状》中有较详细的记录。《刘府君行状》是一本抄本,由刘中瀚的儿子刘荫第和刘荫墀叙述,刘中瀚的表侄莒县小窑翰林管象颐撰书。抄本记录了刘中瀚家世及一生的主要政绩。今结合手中的其他资料总结如下,以补沂水历史之一鳞爪。
刘中瀚,道光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生,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卒,寿享八十三岁(见一他的手迹四幅斗方落款是“丙午腊月七十二岁老人瀚题”,丙午是1906年,再次证明以上说法正确)。长子刘荫第,次子刘荫墀;女三人:长适同邑李,次适费县王,三适莒县管;孙三人:刘荫第生刘仁寿、刘仁焘,刘荫墀生刘仁靖;孙女十人:刘荫第六,刘荫墀四。
刘中瀚少时目有奇光,及长,内佐家父,外佐惠庵公刘秉禾;同治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光绪二年任顺天府职。因病请假回籍后,资助蓉舫和曹鸿勋成就学业。后发审局帮审,赴大兴县清理积案,霸州积案过多,府尹李公特委署理霸州,天主教作乱,恭亲王及左文襄公欲调回,刘令据理力争,记大功一次,此事刘荫第官外部编档时见过。任满回京,仍任帮审,后由仓宪调养办通州海运,再由仓宪保以知州升用,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光绪十一年委署三河县,捕役陈玉山擒盗有功,刘中瀚为其请奖八品军衔;光绪十二年,清德宗奉慈禧太后谒东陵过县,府尹让刘中瀚筹备迎接,刘中瀚坚辞不从,因调宝坻县,又因水灾事错误撤职;光绪十三年又委署永清县,在任九月息讼若干,调署固安数月后,永清来送衣伞牌匾者,仍纷至不绝;固安王大臣、内监、公主圈地者多,案件多难决断,刘中瀚将圈地无可查照及新垦无粮各地一律升科,永作地主世业,二次赴京与户部接洽办妥。直督过县治,谓此举“德被生民,荫及孙子,暑任官能办此尤为罕见也。”合邑因之欢声雷动。刘中瀚积劳成疾,于光绪十五年告病假旋里,助父亲率亲友子侄共结“登瀛文社”,与乡中名宿分评甲乙,一时文风称盛;时都中亲友来信,言昌平有缺,让公补之,公婉辞谢绝;光绪十七年刘中瀚的父亲去世,刘中瀚抄先正格言等书成卷,并约族人重修族谱,自任总理,又倡办乡邑公益;此时刘荫第及刘荫墀入邑庠,沂水苛政盐务称首,刘中瀚商同合邑请公车具呈都察院,并函知蓉舫专折奏明,旨交东抚查办,虽有减轻,然终未办妥;又与绅董倡捐重修文庙,又厘定书院;光绪二十八年刘中瀚夫人去世;光绪二十九年刘中瀚宿证又犯,三年始愈,愈后即以课孙读书把酒论文为主,以诗文与子侄辈相唱和。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刘中瀚去世。刘中瀚一生事亲家居十九年,宦游顺直十五年,优游林下二十九年,享寿八十三岁。十五年为宦生涯中,多为县令,破案有奇招,遇棘手的案子立破,因功勋卓著保升知府,总之,刘中瀚是一位精明干练、廉洁奉公、急公好义的好知府。
刘纶襄新考
刘纶襄,原名刘中策,字蓉芳(舫)、坎方,次方。刘中瀚的二弟,刘荫溥之父。沂水刘家店子村人。光绪丙子科二甲第五名进士,是沂水明清两代中进士名次最高的一个。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留在京中做官,后升为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
他任监察御史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光绪东华录》中有许多他的奏章。柯劭忞著《清史稿》志八十五选举五云:十六年,御史刘纶襄言:‘近日诸臣条奏选补章程,吏部议核,日不暇给。朝廷设官,惟期任用得人,以资治理,非能胥天下仕者使尽偿所原也。国家缺额有定,士子登进无穷。安得如许美官,以待萦情膴仕之人?徒滋纷扰,无济于事。’帝为下诏切止之。又云:文芸阁学士以第二人及弟,廷对卷“闾阎”误“闾面”,当加黄签,而翁文恭力拨之,经御史刘纶襄论劾读卷大臣,俱罚俸。翁氏举文,虽算不上舞弊,但当时已有好事的御史参劾了此事。又有人撰文论及此事:在文廷式中榜眼三个月后,御史刘纶襄上折,弹劾会试阅卷大臣,指出文廷式策论卷中,“闾面二字”,“并未签出”,光绪只好派人查卷。最后,翁同龢等此次阅卷大臣,均交“议处”。
光绪十七年,沂水苛政盐务称首,刘中瀚商同合邑请公车具呈都察院,并函知刘中策专折奏明,旨交东抚查办,使沂水盐税有所减轻。刘中策兄弟俩为沂水民众做了件大好事。
性格决定命运,刚直不阿的刘中策后因得罪了吏部尚书麟书,1891年被罢官,居京十五年,后被邀去济南府教书,此时他的心情是最坏的,最后病倒了,有刘秀冬的诗可以证明(诗略)。1894年被恭亲王起用为陕西试用道台(正四品)。1905年死于陕西任上,在陕西前后十五年。
刘纶襄书法造诣很深,行书出自董其昌,草书出自《孙过庭书谱》,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独成一体。本人见其大中堂一幅,录陆游诗一首,内容是:
野草闲花无歇时,一窗终日对东篱。
古纸硬黄临晋帖,矮笺自碧录唐诗。
落款:刘纶襄,篆书印章:刘纶襄印、蓉舫。
刘纶襄的文学水平也很高,他的诗清新雅韵,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曾为其姑奶奶刘黄氏写《黄母刘太孺人节寿序》(见民国十三年续修《黄氏族谱》家传下),为高鲁庭公撰写墓志铭(见光绪戊子年重撰《高氏族谱》),他的文章很受后人推重。下面是后人抄录他的佳作两篇,供欣赏。总之,刘纶襄是一位在沂水很受人尊敬的刚直不阿的好官,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
书法家刘荫第简考
刘荫第,字楣荪,楣孙,清末沂水县刘家店子人,刘中瀚长子,刘荫墀的亲哥哥,刘敬修之族弟。清光绪丁酉科拔贡,安邱县教谕,宣统庚戌科举贡,外务部章京,和会司行走,司务厅收掌。诰授奉政大夫(正五品)。
刘荫第善于交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正月参加了莒州小窑村诰封太恭人管太师母葛太恭人八衮荣庆及管象晋秋捷志喜仪式。光绪三十年孟春,又为黄母聂孺人写节孝碑文(见《黄氏族谱》家传下)。民国六年父亲去世后,与弟弟刘荫墀为父亲刘中瀚制作《刘府君中瀚行状》,由莒州翰林管象颐撰书,文中记录了刘中瀚一生的主要政绩和家世。民国时还为《管氏家谱》做传,为冀宁道台刘敬修撰写挽联,挽曰“自宣统逊位以还一老憗遗福慧双修绵世泽,示维摩微疾而逝千秋论定正和两字有乡评”,刘荫第在此自称为刘敬修的
“族弟”,有人认为南刘和北刘不同宗,似不妥(见《正和先生哀荣录》)。民国十三年为黄家庄《黄氏家谱》撰写《黄子良家事实录》。黄子良即黄培骥,号心临,以武勇闻于世,任国民学校校长,与刘荫第相距十数里,为至交,(见民国版《黄氏族谱》卷八末页)。可见刘荫第与沂水的黄氏莒州管氏来往甚密,这可能与他们之间有亲缘关系有关,但无论如何刘荫第是一位出头露面的人物,这与他的学识和职位也有密切关系。
刘荫第在京为官的部分资料在《刘府君中瀚行状》中有所记载,再次不再重复。值得一提的是刘荫第的书法,其行书章法布局严谨,漂亮俊逸流畅,深受沂水人喜爱。作者见其书法多幅,本文插图一为戊午(1918)长夏他为叠青撰写的四幅屏草书,另一为他为沂水名士扈丽生撰写的对联一幅,由此可见刘荫第书法之一斑。
沂水诗人刘秀冬考
刘秀冬,字松龄,清同治沂水诗人,其志远才高,神清骨秀,性敏好学。喜咏诗,日数十首,多焚弃,唯同治五年所撰诗作若干,汇成《蕴藉风流》一书,由仁斋点评,由仁斋氏和成甫氏分别作序,仁斋所作的序署款“同治五年作于荆树书屋之南轩”,他在序中赞刘秀冬的诗“如珠其润、如玉其流曼、如弱柳其轻盈、如雪点故梅……”成甫是作者的亲叔,成甫的序署款为“同治五年作于双桂书轩之下”。诗集作于作者二十岁之右,因作者同治五年时二十余岁;作者后来是否中举人或进士不详。
仁斋是作者的表叔,也是作者的良友。同治二年到同治六年,仁斋与刘秀冬从学复吉堂四年。诗集中有作者写给仁斋的五首诗,分别是:《仁斋氏赠》、《春日送仁斋旋里》、《秋日怀仁斋》、《冬夜与仁斋闲话》、《冬十月送仁斋旋里》;也有仁斋为刘秀冬作的一首诗,题曰《秋日与秀冬山饮偶摘成句》,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刘秀冬称次方(刘中策)为叔,诗集中有一首与次方有关的诗,题曰《自济南将归阻雨兼次方叔受病》,可见这是刘中策罢官居济南教书时,作者在济南与他的一次相遇。诗集中还有《初夏同双榴斋主人登温泉山》、《己卯仲冬送杏坡旋里》、《望月与刘梯云》、《在河阳送馨圃还家》、《游四门洞》等数首诗,可见,作者与双榴斋主人、杏坡、刘梯云、馨圃(刘秉禾长子刘溎)也有来往,这些人的具体情况待考。
《蕴藉风流》是一本稿本,未刊行面世。书前仁斋和成甫亲笔手书的序言,草书书法相当流畅而有功力;正文是刘秀冬亲书的许多首诗,以正楷写成;每首诗都有仁斋用草书写的眉批和总评。诗集全是作者与评者的手迹,又是初稿,十分珍罕,收藏价值和文史价值很高。从诗的内容看,每首诗的构思、意境和修辞,清新别致,独具一格,两位作序者的评语也恰如其分。刘诗应当是沂水古文化界的又一朵奇葩,刘秀冬应是沂水著名的古诗人之一。
刘纶襄(),原名中策,字蓉舫,次方,蓉芳、坎方。沂水院东头乡刘家店子村人,刘中瀚二弟。出身于沂水望族,翰墨世家。光绪二年丙子恩科二甲第五名进士,翰林,散馆授编修,选翰林院庶吉士,为沂水明清两朝考取名次最高第一人。光绪12年、15年两任会试同考官。14、15年两任顺天同考官。任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其刚直不阿,敢于直谏,深得光绪皇帝的恩宠,但得罪了吏部尚书麟书,因此被罢官,1894年被恭亲王起用为陕西试用道台,诰封通奉大夫。一生坎坷,光绪三十四年(1905年)殁于陕西任所,有政声(一说外官至山西候补道)。1905年死于陕西任所,追赠二品顶戴,照布政使赐恤。能诗工书,造诣深厚,楷行草均精到,行书出自赵子昂、董其昌,圆腴丰润,笔力遒婉;草书出自《孙过庭书谱》,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挥洒有度,独成一体。多作五尺以上大中堂及长幅手卷。
刘荫溥,字詹元、占元、拈元、瞻元、瞻源、瞻原等,号孟博氏、占元氏、温泉山人、山东书生、任侠、刘氏伯子、沂阳刘氏等,刘纶襄之长子,光绪十五年折桂入泮。工书,精行草,酷爱金石篆刻,善收藏,藏有御赐沂水高氏“燕诒馆”铜印,还藏有高凤翰、德治庭、张笃行、诸城王赓言、沂水高淑曾、刘秉禾等大量名人印章,亦常以名石请高东峰、袁西桥、高家弼等人篆刻印章,相互切磋。光绪年辑有《铁画银钩印谱》传世,刘氏对每方印章的篆刻者及刀工等都作了简要评介,行草书法水平极高。
刘中瀚(17.7),字海帆,号春舫,刘纶襄之兄,沂水县刘家店子人。少时目有奇光,远处看榜历历在目,同治十二年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历任顺天府、大兴、署理霸州,又办通州海运,再调任宝坻、永清、固安等地知县、知州,其精明干练,清真爱民,办案效率极高,直督褒以“德被生民,荫及孙子,暑任官能办此尤为罕见也”之誉,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在任时资助弟刘纶襄和曹鸿勋成就学业,辞职后在沂水创“登瀛文社”、主修《刘氏族谱》、上书都察院减轻沂水苛政、课孙读书、与子侄诗文相唱和,卒年八十三岁。工书,精鉴赏,其行草潇洒流畅,雅逸清新,曾为刘涛所得之高南阜莲花手卷及高且园山水画题跋;楷书宗颜真卿,严谨工整,手抄先正格言等书成卷,又撰沂水《望仙寺碑》。子荫第、荫墀亦有书名
刘荫第,字梅荪、梅孙、楣荪、楣孙、梅薰、眉荪,清末民初沂水县刘家店子人,知府刘中瀚长子,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拔贡,宣统庚戌科举贡,官安邱县教谕,外务部章京,和会司行走,司务厅收掌,诰授奉政大夫。善外交与社交,与黄子良(即黄培骥,号心临,沂水人,以武勇闻于世)为至交;工文章,民国时为道台刘敬修撰写挽联,并参与《管氏家谱》、《黄氏族谱》有关内容的撰稿;能书法,行书宗董其昌,潇洒俊逸,布局严谨,名于里。作品广传沂水诸县,藏者得而宝之。
刘荫墀,字兰荪、鉴升,入庠,附贡生,候选教职,敕授修职郎,辛卯科经魁,甲辰科拣选知县。刘中瀚次子。善书法,曾手书照片介绍,为行楷,内容为:“民国七年端节前六日,为建初侄孙事小聚沂城,因相约摄影趺坐,蓝衫者为翼升侄,白衣者为王甥继泰,高坐者左为冯君鹤皋,右即鄙人也。兰荪氏记。”
刘中濂,字廉泉,号莲舫,沂水县刘家店子人,纶襄三弟,廪贡,五品军功,候补知县。工文章,善书法,精鉴赏。曾为刘涛之米南宫手迹长卷、高其佩巨幅山水及王原祁山水画题跋。
刘秉针(?—1891.12),字松枰,松坪,人称“刘善人”。刘秉禾堂兄弟。沂水县刘家店子人,从九品,乡饮大宾,诰封奉政大夫,晋封通议大夫。工书。
刘秉禾(鉌)(77.11),字惠庵,号柳堂,沂水县刘家店子人,道光十四年甲午科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科三甲第35名进士,任吏部主事、萧南(南河)同知,知府衔,诰授朝议大夫。善书法。
刘秉铨(64.8),字子衡氏,号鉴堂,秉禾三弟,沂水人,道光癸卯举人,户部员外郎。工书,善篆刻。
刘秉逢(秉锋)(85.2),字子试,号自省斋主人、东埠,清道光沂水人,廪贡,官训导。善书法。子涛亦有名。
刘涛,官名翊宸,字兰坡、銮坡、峦坡,别号发僧,山叟,绰号
“二胖”,室名“种竹山馆”,堂号“师古斋”,沂水县姚店子镇埠前庄西小庄子人,刘秉锋之子,刘纶襄族弟。名僧悟禅曾为其“发僧”号题联,文曰“发指云间莫学那金刚怒目,僧归月下且看者菩萨低眉”。清庠生,太学生,官至太守,清末民国沂水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饱读诗书,写作俱佳,得其兄大胖刘沄(在南方经商)资助,尤善收藏,藏有大量名人字画,沂水所有文人,包括刘纶襄、刘中瀚等,都为其提供过高档字画印章等,是为沂水一带古玩字画收藏大家。工书,楷行隶尤精,庚子夏日曾作巨幅对联,米考亭句“乘兴正须披鹤氅,沦甘犹喜破龙图”,行楷体。但晚年封笔,有求字者,多为其子刘树人代笔。又经营别业,修老子庙、吕祖殿甚精。
子端《玉壶秋月》册页
《玉壶秋月》是一本清代末年的书法册页,其中有七人的手书作品,全都落款并加盖朱红印章。他们先后是海曲同治九年举人苏春畦。兰山县咸丰五年举人(刘)毓桂(自称“月亭弟”,印“竹窗”)。福卿弟锡印“鸿锡”。莒州崖头村(王)者贵(自称“子良弟贵”,优廪生,癸酉科拔贡,朝考二等第五名,钦点知县,改授滕县训导兼教谕,诰授奉直大夫(从五品),任泺源书院监院)。以上四人称子端为“二兄大人”。第五位是高东峰(字东元,印“高佩珣印”“东峰”,精于篆刻,与刘荫溥相友善,称子端为“先生”)。第六位是刘中瀚,刘中瀚字海帆,号春舫,沂水县刘家北店子人,道光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辰时生,民国六年旧历七月十七日子时卒,享寿八十三岁,同治癸酉拔贡,甲戌殿试钦定二等第二名,以知县分发直隶试用,光绪二年任顺天府职,后由仓宪保以知州升用,府尹奏保赏加一级,官至河北三河知府。称子端为“大兄、一兄”,有六幅作品。最后数幅为次方刘中策的书法。刘中策,字蓉芳(舫)、坎方、次方,官名刘纶襄。刘中瀚的二弟,刘荫第的二叔,刘荫溥之父。光绪丙子科()进士,二甲第五名,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任街道衙门钦命督理街道掌河南道监察御史。1891年罢官,居京十五年,后被邀去济南府教书,1894年被起用为陕西道台(正四品),1905年死于陕西任上。刘中策的书法落款“辛未初秋刘中策,印次方”。称子端为
“大兄”。
册页中刘中策有
“辛未初秋”的落款,而辛未应是1871年,而不可能是1931年,因为刘中策只活到1905年,刘中瀚也仅活到1917年。也就是说这本折子作于同治年间。“子端”应为刘氏家族名人,因为第一,此本出自沂水刘家;第二,刘氏家族中,号多带
“子”,如子衡、子试、子源等,待详考。每幅作品全以小楷写成,相当正规,可见这几个人与子端的关系很好。此本装裱成经折装形式,品相极好,加之都是清末沂水附近地方名人所作,所以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善士扈丽生
扈金,字丽生,号孝诚先生,清末沂水人。自幼被选为里长,以孝闻于乡,家境贫穷,好交友,任时排解矛盾,感化不肖之徒,历年无讼争,是一位著名的里长,深得民众信任和敬仰。扈丽生去世后,漳丘、溢阳、博兴、历城、寿光、及本土千余人执绋参加了他的送葬仪式。漳丘的魏志苞,溢阳的东启钧,历城的盛惠卿,博兴的兰俊选,寿光的田京章,还有沂水一带的的刘荫第、刘敬修、黄砚田、贺有一、袁钿、田遵召、傅汝汉、黄尔英、刘殿臣、刘建勋等七十余人参加了他的乡谥仪式,共同为先生取以“孝诚先生”的美名。一位里长,官职卑微,竟得到如此多的人的景仰,其影响如此之大,实属罕见,当可在沂水县志立传。可见,为官不在大小,官位不在高低,只要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群众的勤务员,他就是一位好官,就会赢得大众的拥戴。
武衢书法楹联欣赏
武衢,沂水人,明代中期官吏,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中进士,授官御史。不久,因得罪了寿宁侯张鹤龄和太监杨鹏,被降为云南通海主簿。朝臣都知其冤枉,却无人敢言。后复官,任汾州知州,卒于任所。(见《沂蒙历史名人通鉴》)笔者新发现武衡的对联一幅,楷书工整,力透纸背,观其字如见其人。每联开头都钤有印章一方,结尾落款处各钤有两方篆书印章,他们分别是“武氏”“字衢”“平生一片心”“清槐荫堂”。对联内容当是作者自己据家乡美景所拟,上联是:洱水澄清通地底,沂峰晴翠接云端;下联是:冶源烟霭三冬暖,百丈瀑布六月寒。文中涉及的“洱水”“沂峰”“冶源”“百丈瀑布”都是沂水一带有名的地名和景点,“洱水”应指冶源水库所属流域的水系,河水清澈见底,水库犹如明镜。“沂峰”当指沂山上的玉皇顶,在马站西北,与冶源南北遥遥相望,山上彩云相映,晚霞流飞,峰峦高耸入云。“冶源”位于临朐以南,因受沂峰阻挡,严冬时节,这里仍然雾霭缭绕,温暖如春。“百丈瀑布”应为沂山法云古寺下的百丈崖瀑布,此崖高65米,从法云古寺流出的泉水,汇集至此,从崖上猛泻而下,声震峡谷,遥望如白练挂壁,落水击石,银珠四溅,蔚为壮观。虽已盛夏炎日,这里仍然寒气袭人。(见《沂水文史精粹》337页至341页)
这幅对联描述了沂水临朐一带的几大主要景观,上联对仗工整,下联富于气势,一个“暖”字和一个“寒”字,形成了鲜明的反衬,突出了景点的诱人所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谓匠心独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本人是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小安村求黄氏家谱。祖辈是沂水县黄家庄。因家谱不知怎么丢了,现求家谱。急急急_百度知道
本人是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小安村求黄氏家谱。祖辈是沂水县黄家庄。因家谱不知怎么丢了,现求家谱。急急急
!、培,不知各位家族族长能否赠我一份、宜)。现求祖上家谱一份、家,十八世!、传、文我只知道家谱辈分(忠,谢谢,我是家字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了上哪儿找,看上去咋俩一个辈啊。。。。。。黄金卫。。。
是否知道康熙壬子年间任山东沂水知县黄胪登公【胪登是官名】,后裔情况如何、我是福建省尤溪县黄胪登的后裔子孙。是否有族谱,知情况望告知。谢谢宗亲如不知,请查沂水县县志。
一家人,不过你是爷爷辈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末期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