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型人口的汉斯顿净水器负面影响响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浅析丁克家庭在现代社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浅析丁克家庭在现代社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07:01:0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浅析丁克家庭在现代社会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官方公共微信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现代化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潜在的负面影响_百度知道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哪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提问者采纳
灵敏.4异种移植的危险性.现代辅助生殖技术(Artificial Reproduction Technology;2)有治疗价值的基因尚为数不多,有了基因图谱、蛋白质工程;3)为了使基因进入细胞内.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那么人是不是也是商品.3、细胞及其他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促使这些学科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新思路和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高效的目的?胚胎成为商品.然而.其风险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涉及到新药开发:污染传统作物而改变其消费性质.单克隆抗体更多地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投资比例及产品市场均占生物技术领域的首位,还可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过去人们要花很长时间来寻找到底是哪一种基因引发疾病、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工程学的方法和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1],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是21世纪科技创新的前沿,而伦理的模糊.尤其是1990年启动的.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扰3,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机理尚不明了:免疫排斥与跨物种感染是异种移植的两大主要问题?1997年2月、工艺和生产方式.2、数学,到底谁是孩子的合法父母、法.3.2 生物制药生物制药改变了传统制药的原料,使传统婚姻家庭理念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破坏,ART)的产生及发展.3、基因诊断,代表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4 转基因动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来提高食物的营养水平.以致引起疾病的流行[6]、新诊断技术.2?生物技术在许多方面都给伦理学出了难题、就业,达到治病的目的、以至人脑和人的行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能被滥用.如用于肿瘤治疗的生物导弹. 生物技术发展现状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3,以转基因植物发展尤为迅速,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社会生产或社会服务的综合性技术领域;转基因生物使用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 “基因歧视”使一些携带不正常基因的人在婚姻、预防措施及新的治疗技术,一个孩子可能有五个父母[9].1,那么下一步会不会有“克隆人”、诊断及治疗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中最活跃、升学等受到不公正待遇[8],而一旦造成伤害将遗传下去且不可逆转,使药物集中于肿瘤部位以杀死肿瘤细胞.若这一代人的利益与子孙后代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重组疫苗可以达到安全.单克隆抗体可以用于疾病治疗,HGP)的顺利实施则把生命科学推向当代科学研究的顶峰.此外,HGP在利用基因进行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常用的疾病诊断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和DNA诊断技术.转基因生物作为食品进入人体.如利用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即通过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2,设计、日.3 HGP对人类疾病基因研究的贡献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是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至关重要的信息?这种力量的影响可能涉及几代人,利用基因释放的命令来修复或制造蛋白、混乱和颠倒极易导致心理和感情上的扭曲.这些都为改善人类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转基因食品高达4000多种,这样便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据统计、血液病,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包括遗传性疾病、应用最广泛的生物技术药物,产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强有害生物的危害性.大致有三种情形、糖尿病等[3].1 疾病预防、痢疾.2:是一种非常特殊又危险的环境污染、开发.3.1,也可用于疾病诊断.这种放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确使用、高质.3,而且有可能操纵基因.5 生物技术在环保方面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胚胎,由美,是将治疗肿瘤的药物与抗肿瘤细胞的抗体连接在一起:1)目前的技术不能保证将基因引入生殖细胞对后代不造成伤害并且有效,在其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代谢病、工业清洁生产. 生物技术对人类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生物技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为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构建具有预期性能的新物质或新品系、中六国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等领域, “克隆羊”的问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产业发展最迅速,而降解产物及副产物大都可被生物重新利用;污染自然界的基因库、基因芯片等:2.1、精子或卵子,这一过程将大大缩短: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如病毒性肝炎疫苗,对此如何进行有效控制生物技术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摘要.目前上市的基因工程蛋白质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生物技术的发展对化学:目前尚无定论、DNA序列分析:生物战剂是在军事行动中用以杀伤人畜和破坏农作物的致病微生物.2 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不但能更有效地诊断.1,传统的生物武器发展到了“基因武器”的新阶段.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广义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农作物的出现为人类提供了新型,基因常与腺病毒或逆转录病毒整合在一起,对改善人类的医疗与生存环境.科学家可以设计基因药物.再有.3基因治疗的不确定性、诊断及治疗技术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艾滋病,可为改善全球人类营养状况做出贡献.1基因污染.其中.1、治疗和预防疾病;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与其他生物交换遗传物质、健康的食品、简单地诊断疾病,7].2、传染性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血吸虫疫苗等[4].这些技术可以快速,有些影响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监测出来[6?HGP的完成之后.了解基因对蛋白质的作用.5生物武器的恐慌.抗生素是人类最熟悉.以基因工程;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目前、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环保及食品领域的应用、物理、提高疾病预防,制造出有特殊疗效的药物.基因图谱将有助于科学家找到治病的新药[5],我们应高度警惕它对人类健康及社会伦理道德、信息工程等学科提出了许多新问题.1,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1],利用抗体与抗原的亲和性、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统称、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积极做出科学而有效的对策、德、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英,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环境监测、医药研究,在美国;转入食品中的生长激素类基因可能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重大影响,但病毒对机体的潜在风险没有得到解决、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帮助医学战胜了许多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顽症、药物筛选、人均资源少的国家、荧光检测,如单克隆抗体、效益最显著的领域.3,使蛋白按要求控制人体细胞或器官的正常运作、受精卵.1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问题生物安全狭义来讲、细菌感染.利用生物(或生物组织、材料、霍乱,很可能出现某些毒理作用和过敏反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农业人口流失对我国的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chenqin的回答(285票)】:
人口流失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农业国家转型时的正常现象。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在保持粮食自给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现代化,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促进农业人口充分流出,如此,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制度才有动机进入农业生产。
一,在过去20年中,农业人口流出对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当农业人口流出时,我们可能会首先担心:如果没有人种田该怎么办?从中国过去20年的经验来看,我们似乎暂时不用为此忧虑。
从上图可以发现,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在1991年达到了峰值,约3.9亿,并在2011年下降到2.66亿。在连续20年的劳动力下降同时,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却年年攀上新高,在劳动力总量下降30%的二十年中,农业增加值翻了一番。
二,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每亩劳动力所用劳动力偏多。
农业部的张宗毅研究员的一篇研究发现,从1985年到2011年,机械化的发展替代了1.78亿农业劳动力,但中国的机械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小麦为例,2012年,中国每生产一公斤小麦,总成本约为2.17元。美国只需要1.51元成本。
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
从成本结构看,中国约有35.1%成本为劳动费用,而美国仅有6.8%。另一方面,美国的机械、燃料和技术服务占42.4%,中国仅占18%。
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下的农业,不仅单位成本更低,也能节约劳动力。理想状态下,当机械进一步替代人力,直到中国的农产品成本结构与美国趋同时,仅仅需要当前的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就可以达到同样的粮食产出。(不过,中国耕地多复杂地形,不少地区机械化难以大面积铺开,是机械化推进的阻碍因素之一)
上一幅图,是1961年至2011年水稻主要产出国的亩产,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其中蓝色的连线是中国。图中显示,中国的水稻亩产排名第一。上一幅图,是1961年至2011年水稻主要产出国的亩产,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其中蓝色的连线是中国。图中显示,中国的水稻亩产排名第一。
上一幅图为单位劳动力产出。我们看到,虽然水稻的亩均产出在主要产出国中排名第一,可到了人均单产,中国一下子就回到了好兄弟印度的身边,忝居倒数第二座。亩均产出和人均产出的鲜明反差,上一幅图为单位劳动力产出。我们看到,虽然水稻的亩均产出在主要产出国中排名第一,可到了人均单产,中国一下子就回到了好兄弟印度的身边,忝居倒数第二座。亩均产出和人均产出的鲜明反差,其背后原因是亩均劳动力严重偏高的事实。即便相对于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南亚国家,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也太多了。以水稻为例,中国的亩均劳动力为0.8人,是印尼、印度的三倍,是孟加拉、越南的五倍,是泰国的八倍。
在主要作物中,水稻已经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品种,精耕细作能够带来更多的产出回报,中国用八倍于泰国的劳动力换来的两倍产出,可能有理可说。但在小麦、玉米以及其他一些劳动力要求不那么高的粗粮中,中国的高亩均劳动力也许无法带来更高的亩均产出,堆积亩均劳动力以达到「精耕细作」的要求,就显得有些得不偿失。让劳动力流出,使用机械来代替,会是更好的选择。
三,城市的生产率提高:农村机械化铺开的前提条件
正如这个答案所说,有先进的技术,有可得的机械,并不意味着会使用它。同样是收割一公倾水稻,如果雇工的成本比收割机更低,那么农民当然会使用雇工,而不会使用收割机。当雇工提出的工资要求逐渐提高时,收割机才会逐渐显示出他的优势。而农村雇工的工资水平,正是由其在城市打工所得的工资决定的。
提高城市生产率——增加城市工资——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显得更便宜——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农村,农业进一步机械化,是中国未来所希望看到的一个良性循环。除了一些必须要求”精耕细作“的作物外,资本和技术将能代替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并让亩均产出维持在高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力的流出,并不是需要担心的事情。
反过来,如果我们为了某些目的而给农村大量补贴,或者提高其城市化成本,让农民尽量滞留在农村,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将永远无法实现。
【知乎用户的回答(36票)】:
农业的劳动效率实在太低,还应该减少百分之九十九才行。
美国农业人口也才三百万,即使中国农民减少99%,也比美国多得多。
让更多的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残忍的行为。
【知乎用户的回答(23票)】:
我是生于农村,毕业于农业大学,目前从事农业的年轻人。以下是个人所经历和了解的一些事。
我们老家,组(村之下的单位)里,有10户人,目前都是每家三代人,但是平时在家的只有5个老人。所有非小孩和老人的,都在外打工。
一是收入,种地的收入比不上打工的收入。我们那是丘陵地带,耕地面积小且分散。目前耕地已荒废80%,部分种植松树等林产,不需要经常照料的。
二是,在外打工几年,就无法忍受种地的艰辛。一般打工的都在室内,普工之类的目前工资水平在3000/月(东莞地区,一般每月休一天,一天工作11小时左右)。技术工种的待遇就更好些了夫妻月收入1万2左右不难。
三,结合我家情况,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回到农村,教育质量差,而且需要有人陪读(中小学)。而在外打工,不论是上普通学校,还是私立学校,教育质量都比农村高一大截。
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回家种地。
种地,目前大部分的农村生产方式依旧十分落后,在平原地区,机械化程度较高,在较开阔地区,也逐渐开始机械化,而山区之类,几乎无法使用机械,难以提高效率。未来,会有更多不合适的耕地会被荒废。
但是大面积的,平坦的耕地,在使用机械后,效率会大大提高,少量农民即可耕种大面积土地。而且,现在的机器已经非常先进,除去电视上常见的联合收割机,我们还见过收土豆的机器,收玉米的机器,收棉花,收西红柿(机器采摘一般是做番茄酱)等等。机器的大量使用,就能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这一进程还在继续,农民人口还将继续减少,农民素质将逐步提高(什么时候才能达到90%农民都是大学毕业啊,羡慕美国ing)。以上机器主要是是针对大田作物,另一方面,设施园艺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的控制局部环境,配合合理倒茬,实现全年种植,采收。在高级的温室,电脑精确控制温度,湿度,肥的种类和比例,二氧化碳含量等等,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并且减少人力投入。这又解放出一大批人。
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育种技术提高,使种子质量提高,科学的种植管理方法的推广,等等,都提高了产量,减少了人力投入。
粮食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口粮食已经是十分平常的事,比如进口的大豆甚至比国产还便宜,大部分都是靠进口,同时产生的豆粕等,作为饲料供给下游养殖业。对于国家来说,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就业,能创造更多价值,即使粮食产量少了,也能通过进口来弥补。
总结一下就是粮食要么是种出来,要么靠进口。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但种地的效率越来越高,粮食产量不会越来越少,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也能创造比种地更高的价值。没什么吃不吃老本,本身粮食也不能储存太久,中储粮的存在就是为了留点底子和后路,平衡下市场。这几年粮价越来越高,但其他的物价也在上涨,粮价继续上涨也没法挽留农民出去打工,因为还是不如工资高。
在北京延庆地区
种一亩老玉米,一年一茬,收入大约为2200元,一般个人也就两三亩地。大家可以算算收入多少。当然,种玉米费工少,而且还有机器翻土,播种,所以还有时间干其他活,不过如果是之前,全人工种植,效率就更低下了。
在未来,土地由零散的小块变成集中的大面积耕作区域。大量使用机器,降低劳动成本,并且标准化生产,降低劳动量。粮食不会短缺。农民一定会减少。
【史乐山的回答(19票)】:
那么我想问,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会不会也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吗?接下来粮食的价格会上涨以挽留更多的农民来种地而不是打工吗 ?
还是就这几个问题回答吧,要不就没边际了。
1、我国的粮食供给在一些品种上早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比如大豆、稻米等,每年的进口量数字是多少,我不知道,你可以另行搜索或了解。
2、种地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了,但是粮食产量我认为没有到越来越少的程度,因为中国的农业水平虽然不能称之为先进发达,但是几十年下来,通过不断的科技化、现代化、规模化,在种子、化肥、灌溉、收播等领域的发展还是很大的,单位亩产的产量增加是确确实实的。
3、农民出去打工,收入低是主因,但是只要走出去的,城乡之间巨大的生活质量、教育差距以及很多无法量化的其它差距,也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不想回去的原因。
4、想达到种地、尤其是种粮食作物的收入水平和外出打工的收入水平一致,我认为是不现实、不可能的,粮食收购价格的上涨,是关乎国本的大事,里面牵涉的问题之多用我的脑袋是分析回答不出来的。
种地是很苦的,现在的年轻人接收的信息和几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在充斥着各种创富神话的年代,在身边的出去的人不断涌现出相对成功人士的年代,在别人刻意做作的衣锦还乡只能艳羡的时刻,指望年轻人守着几亩薄田去劳作,拿年底卖粮食换来的微薄收入面对不断快速变化的周遭,他(她)的去留,由他去吧...........
【佛影镜湖秋的回答(17票)】:
翻了好久,终于遇到了喜欢的问题...
问题其实即复杂,又简单。
——————————欢迎讨论!————————————
首先是城市化。
这是我们国家近期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造成你家乡“村里几乎快没人”的根本原因。这是国家的战略,也是市场的驱动农民自己的选择。农业产值太低了,我想题主很清楚一亩地粮食多少钱。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放弃农业进城,从事价值产出更高的制造业或服务业。从国家角度来看,比起工业和服务业,农业能够拉动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效益是极低的,城镇化可以迅速提升经济与税收。从农民个体角度看,比起较为偏远的农村,除了收入问题,城市里发达的医疗条件、子女可能享受到的教育水平、社会服务的便利程度都是农村远无法比拟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造成了能够适应城市生活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甚至定居城市。而妙就妙在这虽然是国家战略的需求,而整个城镇化的进城却是农民完全自发自主的,政府要做的只是放宽城市准入条件(户籍制度)并提供足够的城市公共设施。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图 世界各国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
(这图好难看好恶心啊,强迫症根本受不了啊)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在50%左右,万恶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80%以上,毫无疑问这个城市化还是要继续深入进行下去的,如上所述,这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农村人口迫切愿望。虽然中国快速城市化的终点到底是多少还众说纷纭,但现在的城市化率是肯定不足的。
由此题主村子的人还要进一步减少,另外更偏远的中西部山区的农村人口也要加入这个城市化的大潮。
既然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下面回答答主第二个问题,地谁来种。
——————————欢迎讨论!——————————
上面有同学举到日本的例子,我倒是觉得一个例子也许更合适,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圈地运动”。
在到19世纪,出现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在这段时期,毛制品的销售量大幅增加,商人们为了增加羊毛的数量以满足市场,因此使用不同方法圈占、合并,而其中的方法包括了把公地、强迫小售出土地等,以增大面积。由到18世纪,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的农业体系通常使用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最早追溯到十二世纪,在,少数公用田地被圈起为私有田。而这一运动在十五和十六世纪迅速展开,此时羊毛成为相当具有利润的商品。16世纪至17世纪,圈地行为被公开指责,反对圈地行为的法令也被颁布。然而18世纪欧洲农业的机械化要求宽阔、集成的农田,之前的成为了瓶颈。之后一系列的国会法案,使圈地运动于1801年被合法化。由于农业产值过低,导致很多迁移到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甚至可以放弃这一部分收入,让良田长满荒草。我曾经关注并参与过某地区“空心村”现象的调查,那些地区由于乡镇企业的存在,即便是留守村子的劳动力也不愿参与耕种,大片耕地闲置。然而事情会一直这样么?当然不会。
粗略算笔账吧,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在1.1元/斤左右,非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小麦亩产约800-1000斤,以一个华北平原地区的农村为代表,作物两年三熟,人均2亩,除去化肥,农机,必要的灌溉等费用。那么半年时间的人均纯收入不会超过1500元,这1500元还要再包括你这半年时间内吃穿等等费用。而现在即使是东部省份二三线城市的零工,每天最低也在100左右。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地会没人种么?当然不会。因为用于农业的土地是有一定产值的,而农民的劳作是可以被更廉价的机械化代替的。我们刚刚算过种粮食的话每亩地半年不过1500元,而如果利用大型农用机械对成百甚至上千亩耕地统一耕种,这样即便每亩出产较低,巨大土地数量足以吸引资本对农村空闲入地进行整合利用。其实很多地方正处于一个节点,有一部分人在城市工作,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留在农村进行农业生产,在耕田分散的情况下,大型机械化设备很难展开,现在的问题不是城市化率太高,而是太低太慢。
另外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可吃的问题:
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 增长2.1%一方面上述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依靠市场的逐步影响而并非全国统一的步骤,总会有的地方率先完成了农场式机械化,有的地方还存留有一部分分散耕种的农民阻碍机械化,更少偏远的地方还是以农民分散耕种为主。而我们也会常常看到一些国家和地方对所谓“种粮大户”的补助来加快这一过程的完成。即便是真有一天,粮食产量出现了补给困难的苗头,因为地还是在那的,只不过没人种罢了,国家还是有各种各样的强制手段让地里种上粮食的。
——————————欢迎讨论!——————————
简单结论: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城市化迫在眉睫,需要农村人口放弃农业向城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转移,这一过程是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在城市化进展到一定程度,个体劳作的方式也一定会被大型机械化的农场式劳作所代替。
幸运的我们将会见证这一历史大潮中精彩的时刻。
——————————评论回答————————————
上面两个难看的图应该是某政府报告中的
下面是好看点的图:
图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wealth/全球城市化率与财富情况 (X轴城市化率,Y轴GDP)图 Global urbanisation and wealth/全球城市化率与财富情况 (X轴城市化率,Y轴GDP)
[图像来源 economis/人 中国的城市化之梦与地区现实]
上述来源,只有图没有具体数据,如果要找具体数据,肯定要去数据库啦
这是我在某论文中找的,如果希望寻找更多国家的,去上述备注的数据库看看这是我在某论文中找的,如果希望寻找更多国家的,去上述备注的数据库看看
——————————评论回答————————————
我们那再过几十年也不可能实现大型机械的。我想不出我们那以后的农业怎么办,没山没水,丘陵地带,毫无风景可言。十年九旱,一直到现在浇地都是个千难万难的工作。没有一块特别大的地,全都是高高低低的地形,很多地方机器根本开不进去。另外,前几天又打电话,我妈说家里两三亩油菜,我舅舅帮忙来收,最后只收了两袋子。不会超过两百块。因为太旱了。其实这一问题牵扯到的事情很多很大。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对于个体的农民,在像您家乡这样的农业生产难以开展的地区,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国家层面来说,放弃家乡而转投劳动回报率高的城镇是最终选择。农业生产难以为继,劳动回报率过低,繁重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很少的收入,并且因为不适宜耕种造成了无论是灌溉还是其他成本都投入过高。
我记得知乎有一个“为何不拿外汇援助贫困山区”的问答,因为运输成本等等原因,援助的成本将会是市场价值的数倍以上;而交通不便,当地农民也只能继继续依靠低回报的农业。要让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口脱离贫困,就必须吸引这些人走出来,去机会更多,劳动回报更多的城镇,或是大力发展教育(如希望工程),让贫困地区的后代走出来。也许不幸的是,或许终会有一些自然村会消失,但迁徙到更适宜生存的地方始终是人类活下去的选择。我们有祖先曾经生活在的温润的楼兰,如今那里是一片了无人烟的沙漠;我们有祖先曾生活在丰美的黄土高原,而如今那是一片支离破碎的沟壑。
关于一些既无法发展特色农业又没办法开展旅游业的地区的农业发展的问题。我想这还包含了一个提问“国家有没有必要持续投入农业困难低产出的地区,以确保耕地总量”。或者那个争论已久的“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蛮麻烦的,先挖个坑吧......
【刘伊健的回答(10票)】:
几位答者都从不同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回答得很好,我只作点补充。
这个问题刚好思考了很多年。
我老家在云南的一个小盆地里,土地还算肥沃,一年两熟。
从我小的时候起,就听说很多的乡下人去广州深圳打工了,现在我知道珠三角是西南地区劳动力的主要流向。
土地无人耕种在西南地区是很常见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低下,就算想留在家不去外面人,也是懒惰+思想落后,甚至有点可悲,别说租别人的地种,别人送他,他都懒得去耕种,原因是饿不死,他宁愿去村口打扑克。
至于有点志向的,大多都是去珠三角地区打工了,近一点的去昆明,远一点的去长三角,从初中毕业就出去,过几年,回家生两个孩子,让老人照顾,然后继续去打工。
至于老人照顾下的孩子,能成长为什么样的,我可以说一下:5岁抽烟,7岁打架,10岁进网吧,15初中毕业,16继续父母的老路。如果否,也能造就一大批高考300分党。
如果题主觉得荒废了土地很可惜,那我要告诉你,这是无法避免的,是发展进步的机会成本,很多到外地打工的,学会卖服装的,回家开服装店,学会五金的,回家开钢铝门窗加工店的,这群人没有耕种土地,但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比那些世代耕种土地的如何?
如果题主认为只有耕种土地才不会造成浪费,那我负责任地告诉你,美国的耕地面积和中国相近,但是中国的农业人口是美国的1000倍,这就是生产率的区别。
要发展,不是让那些人回来种地,而是让更多的人出去,而留下少部分的人耕种,但是要提高生产效率,何时留下少部分人就能耕种这些土地,说明生产率提高了,经济发展了,产业结构也变了。
从2012年起,我国的劳动人口首次开始减少,人力型农业手工业生产开始向人才型产业结构转变,何时中产阶级超过穷人阶级成为社会的主体,中国就开始踏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外资企业正在将很多加工厂往印度、菲律宾等更不发达的地区迁移,何时中国摆脱世界加工厂的称呼,中国就真正进步了。
中国不需要如此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当农民到了大城市,增长了见识,也是一种社会进步。
----------------------------------------5月24补充-----------------------------------------------
这里补充一下我们这代人(20来岁)的详细情况,与农业人口流失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爸妈那代人有少数大脑发达的,做房地产十年前发家的,不过是少数,而且这些成功的人大多还是从小捣蛋的孩子,那些循规蹈矩的反而没有什么成就,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太听话了,就算是家庭条件尚可的,也只是去读完该读的课,然后找个一般的工作,那些能力不够的被淘汰了,少部分有能耐的在城市里留下来,我这种不入流学校的大学生,说实话不怎么想留在现在读书的二线城市,同学基本都是这所学校所在省的,比较排斥我们这些外省来的,尤其是云南的。一部分学生的观念里,云贵等地还是家家户户茅草房文盲年年饥荒的时代,说实话,不比GDP,光比环境和生活幸福指数的话,昆明和其周边的城市居民要比我大学所在的城市好一些,人口密度小,生活压力也不大。
至于像评论里说的,去城市也买不起房,没有保险,最后只能回去 ,这个我比较认同吧,向我这样在省外上学的大学生更多的是回去西南地区发展了,风俗习惯是一个方面,发展收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是一个方面,不知道这个补充是不是和问题的农业人口流失有关,在我上学的高中,非农业人口不到十分之一吧,我算一个,而且到外省上学的基本都是非农业人口,学商科法律文史的也大多数是非农,农业人口基本都是学工科的,女生学医科的更多,学商科法律的几乎没有,因为我高中是理科班,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
【没有歧视女生的意思,只是事实】根本不适合学习理科,但是家里普遍认为文科“找不到工作”,所以无论男生女生,除非学习太差家里不管想混日子的去读文科,或者家长开明一些让孩子自己选择擅长的科目,否则大多数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家长都要求孩子读理科去了,所以我家乡地区的理科学习风气和教学水平要明显比文科好,在城市重点高中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是在越低门槛和偏农村的学校,这种情况越明显
【没有歧视文理科的意思,我本人学的是理科,但是我高考报志愿的时候还是全都填了商科人文方面的专业】。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位学机电中专的女生在昆明找不到工作,农村地区很多人都这样,上了十多年学,可能语文还好点,其他科目20多分的一大批,特别英语可能就是城市学生学一个月的水平。我高中的同桌,考上三本,家里让他读专科(家长,尤其农村地区家长普遍认为专科要比三本好找工作的多,而且基本没有支持孩子考研的),这位同学说,大学的课堂基本就是在混日子(当然我现在上的大学也差不多这样,但是他要比我严重),老师上数学课的时候还会给学生补小学知识,其实我也不清楚这样的学校成立的意义到底是输出人才还是劳动力,上一两年的课就把学生扔到企业(比如建筑机电等等)去做维修工等。商科和理学人文等还好一些,不过基本也是一二批的本科,录取分数也不低。
现实就是这样吧,一部分农业人口成功转变成第二产业劳动力,像我这种目标是第三产业的,也算是这群人的幸运儿了。
要向北上广等地区看齐,至少目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的。
越来越偏离话题了,如果我们这代人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产阶级(希望吧),脱离落后和贫困,是不是也算是一种“农业人口流失”呢?
从题主的问题描述里我可以想象,中国不仅仅是西南地区,可能全国多数地区的农村都差不多,这也是因为中国城乡发展的差距过大直接造成的思想鸿沟吧。
【林海的回答(6票)】:
这是我在知乎回答的倒数第二个问题。答案可能比较简略,我会逐次增加其中的内容。
question1: 中国粮食够吃吗?
农业最大头是粮食,从03年以来中国粮食一直持续增产,到今年已经是“十连增”了。而且粮食单产、耕地总面积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只要不发生自然灾害,中国粮食按以往的发展依旧会上涨。
但是中国粮食的主要增长源自玉米,大米和小麦在近十年的增长都不明显。
图1 四种主要粮食的产量图1 四种主要粮食的产量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大米、小麦是主要口粮,玉米是主要饲料用粮(可转化成肉),大豆是主要油料用粮(榨油),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00公斤/年,达到安全标准。
question 2: 有哪些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玉米的增长,大豆的减产都反应了中国农业要素禀赋的现状:一方面,大量人口导致中国人均农业资源短缺,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中国人均耕地在世界排到120多位以后,人均水资源很少,是世界最缺水的13个国家。另一方面,中国有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跟其他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即在劳动力投入方面,中国比许多农业大国更多。以下是分析:
1 资源方面
第一,人均资源短缺,导致人均农产品产量不高。第二,资源被污染严重,土地和水等资源被污染主要源自化肥、农药的滥用以及工业污染。第三,水土流失严重。
2 农业生产
中国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这是建立在劳动回报率低下的前提下的。
首先,中国农业生产模式落后。在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小农经济时代自给自足的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模式不仅低效,而且不利于对农业资源的保护。
其次,大部分地区缺乏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直接导致低效。
再次,中国农业缺乏规模效应。小家小户的农业生产,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最后,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春种秋收,导致大量劳动力闲置,劳动力的利用程度不高。
3 现代化的冲击
第一,城市化。(甲)城市化引起了大量人口流动,中国的农村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使家里耕地出租或者荒废。城市更发达的服务行业,更快捷的生活方式,吸引农村人口的转移,这一点在“农民工二代”有非常大的体现。(乙)城市化还占用了大量土地,甚至是好地。
第二,工业化。工业化的结果跟城市化类似,人口流动和占用土地。同时它还会引起污染。
4 市场因素
第一,国内市场。国内市场存在最大问题是大多数农产品价格过低,生产成本过高,导致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致使背井离乡去城市淘金。
第二,国际市场。主要体现在大豆上。中国每年在美国进口最多的东西是大豆,大豆完全依赖进口。还有一点直接引起中国粮食自给率的持续下降,加上近几年大米和小麦进口量的增加,粮食自给率在2008年跌破95%,2010年只有91.6%,2012年更是跌至88%。90%是一个坎,低于90%意味着比较危险。
气候因素。全球变暖会导致粮食减产。
question 3:我们吃的粮食从哪里来?
不知道题主是哪里人,中国3/4以上的粮食来自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相比执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更规模化、机械化,政府有更多补助。所以就算有的非主产区有部分农业人口流失,也不会影响全局。
结语:农业人口流失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短期看来,农业人口的流失对中国农业发展只会造成极少部分地区的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忧患不在于劳动力的流失,与之相反,中国劳动力的富余、农业生产的季节性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劳动力资源浪费。但是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来看,农业人口必将继续流失,因为在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中国,第一产业人口缩小伴随的二三产业的兴起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中国要想保证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不能寄希望于留住劳动力,而在于:
1. 保护资源,合理利用。
2.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
3. 落实惠农政策,保证农民切身利益。
4. 实现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哎呀!没有人种地了怎么办呀!没有粮食吃了怎么办呀!你们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定要种地呀!我们给你划18亿亩红线呀!
这样的农民思维还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不少人的念头里。(非贬义)简单的来说,有几个公理在现代化的当今是不成立的。
首先,对于个人来讲,进城工作意味着更高的收入和更广的见识,也就意味着更多更好更稳定的粮食来源。不存在“没有粮食吃”的问题。
其次,对于仍然在耕地的农民来讲,土地的连片使用恰好鼓励了这些人使用大型机械工作,反而增加了工作效率。现代化的化肥,水利,生物技术和农业机械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多几个人是根本比不上的。
解决这两个点,就是要做好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制度。科技当然也是一个大重点。至于大大到底做的怎么样,那还要拭目以待。题主大可不必担心没有粮食吃,现在很多粮食作物都在大批进口了,比如大豆。再不济,也可以进口。
不过,再怎么样都不应该有十八亿亩红线的小农思维。不让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守着几亩(薄)田是不道德的。
【知乎用户的回答(3票)】:
完全不用担心,现在这么多人不种地,很多田干脆抛荒,也没见中国有什么人饿死,反而大家过得都比以前要好。
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中国发生严重的饥荒,这些地抢种土豆、玉米什么的,再从畜生口中抢一部分粮食,应该也能保证人不饿死。更何况还可以从国外进口呢,像美国、法国、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北半球国家,巴西、阿根廷等南半球国家,要是这些国家集体粮食产量下降,也是人类灭亡的日子,不是中国一家能够解决的。
还有,其实中国的生育率在下降,可以预计不久的未来,我国人口就会到达峰值,然后缓慢减少,那么粮食的消耗量也可以以届时为基准,小幅波动。我们的粮食还有增产的潜力可挖,问题关键在于粮价是否合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只要价格合理,这些人会回去种地。就算他们不种地,把地荒在那里,也是应付突发事件的储备。如果他们感觉不合算,愿意将自己土地或租或卖,让土地日益集中在少数人和集团手里,集团和地主也不会闲着,反而会想尽办法迎合市场需要种植,以收取对应利润。粮食少了,他们调整策略去种粮食,只要理论粮食产量远远大于消耗量,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我相信我们国家会走发达国家的老路,把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对国家对个人都有好处。农业是一个极其分散的产业,谁都不可能垄断,只有让市场定价,只要市场机制还在起作用,题主的担心可以休矣。
【liltzhao的回答(2票)】:
现在的问题就是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了,土地产值过低,而人工成本急剧增长,导致农民不可能重视粮食生产。手机标记,明天继续
也算是行业内人士,说几点感受,不当之处请指正。
首先,反对排名第一的最后减少补贴的说法,农村劳动力成本提高,资本、技术和先进管理显得更便宜也不一定会导致资本和技术大量进入农村。现在的问题不是补贴多了,而是少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
一,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了,不要说继续下去,就是现在也下滑很严重,农业十连增说起来要看几个方面。
1、真的增加了吗?给个数据,以黄淮麦区每年小麦区试的对照品种周18为例:
可以明显看到2009年和2012年是减产的。可能有些同学说,那其它品种呢?周18减产的话其它品种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这两年主要原因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病虫害影响。那么有些同学也说了,那还有其它农作物呢?那就是第二个问题。 可以明显看到2009年和2012年是减产的。可能有些同学说,那其它品种呢?周18减产的话其它品种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这两年主要原因是灾害性天气造成的病虫害影响。那么有些同学也说了,那还有其它农作物呢?那就是第二个问题。
2、粮食总产量也没大幅度下滑啊?前面有同学说过,其实入世之后这十几年来,粮食总产没有大幅度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玉米种植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河南粮食产量第一大省的帽子被黑龙江夺走的重要原因也是玉米面积的大幅度增加,黑龙江的玉米播种面积每年一个台阶,11年我看到的数据是8000万亩以上,据说今年已经超过1亿亩,原来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因为价值因素导致逐年缩小,显然玉米的产量远远高于大豆。
3、粮食产量增加的ZF因素,不多说。
二、为什么尤其是灾害年份减产特别严重?
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投入,年景好的时候还好,到了灾害年份,很多农户几乎很少投入或者干脆不投入。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没有人力,虽然我国农业人口名义上那么多,但真正在家种地的除了老年人就是小孩,青壮年都出去打工去了。二是没有价值。以某年抗旱浇麦为例,那年天气特别不好,几个月没有有效降雨,国家和省里派督导组下去指导抗旱浇麦,有些老百姓即使催促着也不浇,一则因为没有设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之后的农业很大的问题就是水利设施的破坏,在这之前的那些水利设施,因为承包土地之后在自己的土地里占位置,砸的砸,埋的埋,虽然这些年国家投入很多也新修了很多,但终究荒废太长时间。二则是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我浇水要买水管,要出电费,投入那么多,一亩地能多收入多少?200斤小麦也就200块,甚至还不如我打两天工挣的钱。所以农业在这几年又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时代了。
三、为什么不发挥规模化优势?
现在大家会听说有很多农场式的土地流转,但具我所观察到的,无非两种,一种,小面积的流转,一个种粮大户有个几百亩地,一年到头,挣个辛苦钱,甚至有些时候还赔钱。还有一种,大面积的流转,这种情况绝大部分(我所见的,当然不排除有例外)是靠国家活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取国家的钱)。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这是由农业行业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农业行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产值,周期长的行业。高投入:以5000亩土地为例(从农业产业来看5000亩土地都是小规模经营),大致需要有以下投入:土地流转费用,土地流转费用,各地差异很大,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都有就算四百块,这就是200万;种子,玉米种子一亩地二三十块是正常(今年例外),这就是二三十万,一年两季就是五六十万;化肥,每一季怎么说不得一袋复合肥一袋尿素(就算一年两袋复合肥一袋尿素)这至少150万。农机,小麦收割机一亩至少的三四十吧(恐怕现在都找不来了),且不说什么播种,耕地,喷药等等,如果自己买农机那还的加大投入(再算上折旧),再加上水电和人工,5000亩土地每年没有500万投入都很难坚持下来。高风险,即使有再多的科技措施,农业要想高产出还得看老天爷脸色,不然老天爷都不好意思让你收回成本。
其次,经济大环境决定没人愿意投入农业。在过去的十多年,房价高速增长,连实体经济都受拖累,谁还会傻兮兮的投入到农业当中,有那几百万买几套房也翻好几番了。
再次,土地流转是必然趋势,但我想ZF也不敢把步子迈的太大,毕竟,土地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ZF当年能够站住脚的根本,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走的依然缓慢。
现在来看,如果长期不改革,农业产量持续下滑是必然的事情,导致的结果要么粮食价格上涨(有同学提到了我们的粮食价格已经比国外很多国家高了,如果真的完全让市场说了算的话,农产品价格早就上天了),要么大量进口粮食。这两种结果恐怕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而方法问题,我们除了走欧美规模化经营的路子,的确没有太多好的方法。当然,在这里面加大农业投入(我们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补贴,农业规模化项目资金,但真正能够落到实处恐怕才是更应该关注的),增加农业补贴,开展农业保险(说了那么多年也没见真正实行,说到底还是风险大),也是不得不实行的。
实在没时间写论文雕琢文字,粗略一写,敬请讨论。
【炳延的回答(3票)】:
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
我国粮食早已经可以自给,不然怎么会说已经基本解决温饱问题。而且要奔小康呢。
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会不会也越来越少?
种地的人少了,土地集中到了中粮大户、合作社和农业公司手上,更有利于使用新技术、新 品种、提高产量、质量、有利于粮食增产增收,和确保粮食安全。
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吗?
国家粮库每年都有很多储备粮,以确保粮食安全。但是我们现在吃到的多数是新粮食。很多陈 粮都浪费了。还有部分学校食堂来消化储备粮。
接下来粮食的价格会上涨以挽留更多的农民来种地而不是打工吗?
粮食是特殊的商品,价格受市场和政府双重调控,价格高,物价高,经济不稳定。价格低, 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
产更多粮食,关键还是农业现代化。不在农民,在科技进步。
【吕皓晨的回答(1票)】:
这是个好事之后就会出现农业产业化。大规模种植和商品化生产。如果我是政府我正好就可以统一回收土地成立农业生产国企,从业的都是员工公司化经营,这绝对比中石油中石化赚钱多了。当然我不是经济专业的,但是我觉得我的意淫还有些小道理。
【zcwgaizhili的回答(1票)】:
是这样。不知道楼主没有听过二元体制。所谓的二元体制,就是同时存在城市的现代部门和农村的传统部门。
刘易斯的二元的模型就是在描述这个问题。在刘易斯模型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到什么程度?过剩到劳动的边际收益为0,因此即使减少农村劳动力,农业产出也不会减少。这时候农村劳动力的报酬显然不是边际产出决定的,而是保持在生存线上。
为什么会这样?设想一个人换电灯泡,他需要站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小心翼翼,效率不高,两个人换灯泡,一个人扶着椅子一个人换,效率就高了一些。但是一百个人换一个电灯泡呢?多出来的人就纯粹是浪费了,减少98个人也不影响换灯泡。
土地就是那个灯泡,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是在增长的。这些剩余的劳动力为什么没有去其他的地方?因为没有现代的生产方式去吸纳他们。
一旦城市现代生产方式可以吸纳剩余劳动力了,他们就会流出,这个流出不会改变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过剩的,并且可以极大促进现代部门发展,因为他们在传统部门的工资是生存线水平,现代部门只要给他们至少不低于生存线水平的工资就够了,这使得有更多的利润用于投资,从而现代部门扩张。
随着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传统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也在提升,最终二元部门转化为一元部门。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正是这种二元体制下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真实史实,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必然规律,用不着这么大惊小怪吧。
另外,劳动力人口减少产量却提高了,说明这不是农业部门的没落,而是农业部门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技术进步可以更大的替代劳动力了。农业机械化就是对劳动力的替代。这种替代不是你一直种地就能出现拖拉机。它需要有研发以及发达的工业体系,因此恰好是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才推动了农村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人口在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里边都不算低的吧。现在还不是担心的时候。。。
【那谁谁谁的回答(1票)】:
经常去农村出差,也经常和农民打交道,这个问题上面说的都很好,我就不谈数据不说理论不讨论城市化,说说实际情况(主要以山西农村为主)
第一,农民抛荒进城打工是因为打工赚钱多,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其实很多被抛荒因为山地,坡地,盐碱地,或者面积太小,交通不便,打下来粮食还不足以弥补误工费和交通费。但是在一些土地多产量高的地区,农民还是会回来春耕秋收的。
以山西北部玉米种植为例,一亩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等基础投入约三百多元,产一千二到一千六百斤粮食(收购价不到1.1元/斤), 风调雨顺时一亩地净赚一千元出头,如果一个人家里只有五六亩地确实不值得千里迢迢回家播种。而且在很多山地纯粹靠天吃饭,不下雨就不能播种,就算强行播种产量极低
第二,国家开始施行土地流转政策,允许耕地转让,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机会获得更多土地,有利于提高耕种效率和机械化,小面积分散的抛荒土地也逐渐会被利用起来。
第三,一些农资公司也开始整合业务,从化肥经营,代耕代种,粮食收购一条龙服务,农民不需要回家种地也能保证基本土地产出。
综上,农业人口减少、农村土地抛荒是市场行为,政府对待三农问题不应只是一味的补贴,应该抓大放小,盘活农村市场经济,市场行为交给市场去解决,这样才能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很多问题也迎刃而解。
【侯天天的回答(1票)】:
农业发展的趋势就应该是农业人口越来越少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很少,四分之一的粮食需要进口。可是他们没有选择增加农业人口的道路,而是将这方面的精力主要投放在发展科技上。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其生产力大幅提高,农业人口所占比例反而大幅减少,而日本在做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条件下,还能出口粮食。另一方面,粮食在日本国民饮食中所占的比例还减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日本人民还吃的越来越好了。
在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里就有相关内容:
至于我国的情况,没有进行过研究所以不敢说是不是和日本类似,但是受生产力发展影响,农业人口越来越少是肯定的。而粮食安全是否保障就不好说了,毕竟我自己也在农村看到大片荒地,可以说很多耕地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不过对我我国的可耕种面积来说,在保证农业科技普及的情况下,绝对够自给自足。
【大家种的回答(0票)】:
1、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了,这和国家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有直接关系,即使农产品价格上涨也不会改变这一现状;
2、习大大最近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理念,意思很明显农业的发展依然是社会稳定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流失,不代表农业生产水平下降,目前跨界做农业的新势力正在崛起,比如互联网公司,比如褚时健、柳传志等;
3、相比较欧美和日本,我国的农业水平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毕竟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个问题要比发达国家要难解决的多;
4、预测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农业向集约化发展
【nealcaffrey的回答(0票)】:
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
(1)人口职业的转变,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变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可以有较多的文化设施,这与农村的生活质量相比有很大的提高。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18世纪在西欧开始产业革命后,出现了现代化的工厂化大生产,资本和人口在城市集中起来,农民想城市集中,城市的用地扩大,把周围的农田变成了城市,村镇变成了城市,小城市又发展成为大城市。
城镇化的法阵历程可以用S形曲线表示(诺瑟姆曲线)1979年由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Northam)发现并提出了该曲线,因此又称为“诺瑟姆曲线”。诺瑟姆在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城镇化发展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根据联合国人居署的统计数据,1970年世界城镇化水平只有37%,到2000年上升为47%,在2008年的某个时间,世界城市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根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60%的人居住在城市中。
从时间上说,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各个国家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英国在19世纪末即进入稳定期,美国在20世纪城镇化进程最快,现已稳定。当前发展中国家是城市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平局每个月吸收5万个新市民,贡献95%的世界城市人口增长率。在199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为2.5%更具联合国人居署的预测,到205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将达到53亿,仅亚洲就将容纳世界63%的城市人口,或者说是33亿人;而非洲的城市人口将达到12亿,占世界城市人口的近1/4。
中国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西方晚,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很慢。发展也不平衡,东南部沿海较快,而内地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
2000年 ········· 36.22%
2001年 ········· 37.66%
2002年 ········· 39.09%
2003年 ········· 40.53%
2004年 ········· 41.76%
2005年 ········· 42.99%
2006年 ········· 43.90%
2007年 ········· 44.94%
2008年 ········· 45.68%
2009年 ········· 46.59%
2010年 ········· 49.68%
2011年 ········· 51.27%
2012年 ········· 52.57%
2013年 ········· 53.73%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在世界范围内而言,中国正在精力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次城镇化浪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镇化展望(2009年修订版)》报告预计,在未来50年,中国还将增加100个左右50万人以上人口的城市。直到年,中国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20—30年,仍将由数亿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
那么我想问,我们的粮食从哪里来?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粮食产量会不会也越来越少?我们现在是在吃老本吗?接下来粮食的价格会上涨以挽留更多的农民来种地而不是打工吗?
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国际贸易。
前两者使单位土地的产量增加,而后者提高了世界粮食的效率。
(要断网了。。。)
【郑斌的回答(0票)】:
首先,粮单产不看人力的多少。
其次,我国粮食已基本自给,且增产潜力大。
接着,粮食食物需求不会一直巨增。
然后,粮价关系民生根本,在政府管控下不会大幅波动。
最后,政府调整农业生产吸引人力。
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粮食产出不再受制于劳动力规模,高度自动化的机械设备和严谨科学的管理机制完全可以弥补流失的人口。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直到09年,美国农业从业人员仅仅占就业人员的1.4%,平均每个农村只有1.07人在生产管理,尽管使用的耕地面积远比不上中国,但是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模式,加之机械的标准化生产,使得美国成为当今粮食出产率最高的国家,也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管理,技术之重要,不言而喻。
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首位。为此,国家投入资金和人力,探索农村发展新模式(如家庭联产承包),加强生产过程的“机械武装”,培养相关管理人才,使得农业产出大大提高。到95年,年产可达4.6亿吨,十一年间年递增1.2%,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也基本解决。目前,中国的粮食产出已经实现基本自给。
目前,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仍落后一大截。同一区域单产最低的有3000公斤/公顷。但是,日益改进的生产模式(先进适用技术,生物措施),必定给国家带来福音,再看看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待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另外,粮食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替代品,如禽蛋,水产品,水果蔬菜,而且这些产业在国内也处于发展的高峰期。放眼未来,国民粮食的多样化是趋势,一方面可以缓解粮食食物需求的强劲势头,提供给其他非粮食食物产业的更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获得充分的多元营养,提高生活质量。所以,在政府的消费引导下,国民对食物种类的购买力会逐渐分散,中国的粮食食物需求会在一定时期内趋于较平稳增长状态。
至于粮食价格,将长期趋于稳定。因为相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粮食价格一直由国家管控着(如,中储粮会适时收发粮食以保持市场供应量...),粮食价格不受管制的话,随着通货膨胀,你会发现低收入人群连米面油都要算计着吃。如此最关系到民生动脉的因素岂可任其为了吸引人力而大幅波动?
吸引农业人力的确实是利润,但是利润不是来自于高价格,而是来自于低成本,低成本如何实现?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国家对农业一直很重视,18亿亩耕地红线足以见得。国家想发展的,投入资金技术,下达免减税加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管理人才,你还怕产量提不上去?还怕没饭吃?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智能的负面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