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什么叫留守儿童童之殇

“捆绑教育”凸显留守儿童之殇_新浪新闻
&&&&&&正文
“捆绑教育”凸显留守儿童之殇
IC供图四川达州渠县一位奶奶将从小带大的两个孙子,亲手捆绑在屋檐柱上,万万没有想到竟导致孙子命赴黄泉。经警方调查,两个小孩为压迫心脏导致窒息死亡,已基本排除中毒、谋杀等可能,相关的法医鉴定将于本周完成。
  外出务农两孩子被捆绑致死
  7月28日,辖区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称,有两个孩子被捆绑致死。
  据渠县公安局刑侦大队重案中队民警调查,7月28日上午8点许,达州渠县清溪场镇七眼村村民张丽因早上出门做农活,为防止孙子魏明和魏华不听话,就用长2米多、宽3厘米多的布带(以前背婴儿时期的孙子用的)将两人捆绑。根据现场调查,张丽先将布带对折捆在屋檐柱上,留出两布带头,两边绑在孙子的腹部位置,随后打上死结,布带被拉得紧紧的,两个孙子的脚只能刚好站在地上。
  半小时后,张丽摘菜回到家,看见魏明和魏华双双瘫软地吊在布带上,布带已经移至二人的胸部。最后找来乡村医生,发现两个孩子已经气绝身亡了。
  孙子调皮奶奶总是赔礼道歉
  “这两个孙子从小性格就很调皮,遭到同村的人讨厌。”据了解,张丽为了不让孙子到处惹是生非,才将其捆绑在屋檐柱上。
  据村民反映,张丽的大孙子魏明,6岁,小孙子魏华,4岁,年纪虽小,但特别顽皮:哥哥带着弟弟撬烂村民房子的门窗,翻进去偷东西;在公路上挡来回的车辆;和同学打架,破坏学校设施设备。魏明的姨婆说,魏明和魏华来家耍时,把她的金项链偷走了,此后张丽再没把孙子带来过。
  “村里的小霸王,难管教。”同村的十几户村民也对魏明两兄弟的行为感到不满。张丽因愧疚在心,一直向村民赔礼道歉。“捆绑纯属无奈之举。”有村民说。
  据介绍,张丽的儿子在外打工,儿媳妇生下老二不到一个月就离家出走,张丽边照顾孙子边务农。
  原谅母亲儿子提交谅解书
  记者近日来到渠县清溪场镇张丽的家里,张丽面色苍白、十分憔悴,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桌上还摆有药品。“孙子走后,张丽的情绪一直不稳定。”张丽的两个亲戚整天陪着她,以防她想不开。
  张丽的小儿子魏科从重庆回到家中,看见曾经活蹦乱跳的两个儿子冰冷地躺在地上时,与母亲抱头痛哭。“我的小孩从生下就是我妈带,我相信她不会害死孩子,这纯属意外,我不会对她追究一切责任。”魏科在谅解书上写道。
  张丽已通过取保候审回到家中。“我们村基本上90%的孩子都是由奶奶爷爷带大。”当地一村民说,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挣钱。
  律师说法
  肇事奶奶可以不被起诉
  湖南联合创业律师事务所刘志强
  张丽把孙子“捆绑”起来,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到会发生死亡的后果,其行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国现行的法律、司法解释没有对该罪的“情节较轻”作出明确的界定,这需要办案机关根据具体案情来把握。
  本案是一起家庭悲剧,张丽的行为虽然涉嫌犯罪,但是其主观恶性和再犯罪的人身危险性很小,加之当事双方有刑事和解的基础,根据《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九条的规定,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法院也可以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对张丽宣告缓刑。
  让一部分留守儿童成为流动儿童
  本报讯(记者 周辉霞)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妇联特聘专家高志强认为,这是一起管教不当的有不良行为的单亲家庭隔代监护留守儿童极端案例。
  据调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80%以上为其祖辈亲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高教授指出,祖辈亲人管教未成年人的方式方法一般严重不当。如本案中的小孩,由于早期教育不当,导致其养成偷盗习惯,引起四邻和亲戚们的不满,捆起来也是无奈之举。但由于老年人缺乏知识,没有意识到目前天气炎热,被捆孩子肯定挣扎,高温加上体力消耗,从而导致其不幸身亡。
  谈到留守儿童问题,高教授认为,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产物,由于城市容纳能力有限,从而导致其家庭结构异化(父母与子女分居)。国务院、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但解决策略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如何实实在在地关爱留守儿童,高教授今年5月18日在全国妇联组织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总结推进会上提出:农村留守儿童的解决策略,关键是实现留守儿童减量化,一方面,依托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让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随父母居住并就学(即成为流动儿童),实现其家庭结构常态化。另一方面,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即未来将是部分青壮年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回归家庭结构常态化。
  高志强认为,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将会逐步缩减,但缩减的前提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前教育机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容纳量、廉租房供应等。
  相关新闻
  女婴体内被插进4根绣花针
  近日,一名11个月的淮安女婴被查出体内有多个金属异物,通过淮安妇幼保健医院手术取出后发现,正是家用的绣花针。
  8月6日上午9时,据儿外科主治医师介绍,整个手术过程非常凶险,稍有疏忽,针尖就有可能刺伤婴儿内脏器官。
  四根绣花针由于长时间在女婴体内,已经锈迹斑斑,其中一根绣花针断成两截。是什么原因导致绣花针进入女婴身体的?其家人不愿多讲。但医生表示,这个针肯定是人为插进去的。目前警方已经介入此事件的调查。
  时事辣评
  “捆死孙子”的无知与无奈
  袁云才
  两个小孙子调皮捣蛋,奶奶张丽就用绳索来“管教”,外出劳作时将其绑到屋檐柱上,不料致其双双窒息死亡。发生在渠县的这起悲剧,令人叹息和震惊!奶奶,你那根绳子勒得太紧了,你为什么要勒这么狠呢?
  死去的两个孩子不可能再知道答案,我们也只能从过程的细节来猜测。张丽先前多次采用过这“捆绑”法,都未曾出事,这回勒得极紧,大概是因为两孙子以前挣扎甚至挣脱过。也就是说,她的捆绑根本未曾产生管教之效,于是加大勒紧力度。这就出现恶性循环:捆得越紧,孙子越生逆反心理;逆反加剧,就捆得越紧,终致悲剧发生。
  听说蟒蛇缠人,是随着人的每一次呼吸而越缠越紧,实际上也是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张丽用绳索,主观上是好的,是恨铁不成钢,客观上却不知不觉扮演了蟒蛇的角色。这种偷懒式的粗暴管教,当然是源于无知,但痛定思痛,我们也不能漠视其背后的无奈因素。
  孩子的父母一个长期外出打工,一个出走,家里留下一老两小,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巨大的“代沟”。失去父母亲情的孩子捣蛋、学坏的现象,并不奇怪,仅靠一愚昧、老弱之力,怎能填平“代沟”铺设坦途,让其蹒跚学步?显然,孩子之死,其父母跟社会都有间接责任。
  前不久,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将“常回家看看”列为子女的法定责任。窃以为,不只是对于老人,留守儿童更需父母常回家看看。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和教育体制,让孩子随父母到打工的城市读书,则是顶层设计亟须考虑的治本之法。
  网友微评
  @菲丽波芙娜:从小惯坏了,后来发现管不住了,才想到要管教,已经晚了。
  @雨漾月辰:可怜的是孩子,可悲的是父母,值得深思的是教育啊!
  @刘云峰的微bo:过失致人死亡,对于这个老太太来说内心对自己的惩罚和悔恨,远比刑法对其的制裁严重得多。在其内心可能不知道杀了自己多少遍了。
  @幽篁居:呼吁提供免费育儿培训,完善儿童保护法规,严惩虐待儿童者。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据《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  (原标题:“捆绑教育”凸显留守儿童之殇)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5名留守儿童集体溺亡续:全村找不到年轻人救援
  王庆福在家也是“偶尔”。他说自己之前也在外面打工,攒下一些钱,这段时间便回家来盖房子,听到失事儿了便去帮忙,“我年龄绝对小一些,虽然不太会游泳,也能帮上一些忙。水大约有2米半深,我捞上三个孩子来,惋惜都不行了。”
  “我们盼着回来,看看老人,陪陪孩子,有家的感觉。”王光忠说,有时间他会把孩子们接到城市里面,“五一节的时候,我就把孩子带去了,让他们看看城市,我们也安心,感觉累也值了。”
  64岁的村民王玉华告诉记者,自己也是留守者,他的儿子38岁了,还在外面打工,他就负责照顾小孩,“种地一年挣得太少,连买菜的钱都不够。”村民彭友兰,也60多岁了,她的丈夫与她年龄相仿,现在还在宜春一家工厂打工,“详细做啥?民工呗。年事大也是要做的,要不吃什么?就是生病的时候感觉需要有人照顾,就叫老头子回来做口饭。”
  “六个孩子跑去玩了,大儿子两女一儿,小儿子也两女一儿。”李细秀说,当天这多少个孩子很可能是从家中的后门跑了出去,健健跑回来时说,他和五个哥哥姐姐到后山摘野果,后来感觉天热到村后水塘去洗澡,他感觉水凉,下水后很快又上来了,却发明哥哥姐姐都不见了。
  王光军说,本人平时在外打工,不家的感到,最为惦记的就是白叟跟孩子的健康,“我每周都要打个电话回来,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听话吗,爸爸妈妈身材怎么样。当初孩子没了,老人身体也不好了,打这个工真的值吗?”
  ●“就算苦,我们也要顽强地活下去,只要有个完整的家,无论在哪里,都好。”
  家里用钱,为何不通过种地多挣一些?王家两兄弟算了一笔账,结果还是打工更好。对于在外打工,王光忠说,自己和妻子在宜春工地打工,苦点累点,一天能挣100元钱;王光军说,在深圳机会更多一些,俩人一年省吃俭用能攒下3万元钱。
  王久寿老人的卧室中,除了一张床没有太多的陈设,最为背眼的,是墙上贴着的许多张已经发黄的纸张,上面记载着亲戚友人的接洽方法,其中最为显眼的,就是两个儿子“光军”“光忠”的电话。
72岁的王久寿难以接收残暴的事实 记者 梁赓 摄
  “留鸟打工者”&
  此事在网上散布开来,在外打工的天台镇人,心里好像比别人都痛,“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的家长,也是天台镇人,看到这编(篇)报道,异常的难过。”5月9日17:47,网友阿英在网上留言,“为了生活前提能好点,做父母的不得不忍心丢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想家想孩子的心情,只有做留守儿童的父母才会领会。”
  塘溪村村委会支部书记钟监长说,水塘间隔村里大概有3里地远,重要是浇灌用水,现在到了丰水季,所以水比拟深,事发之后对一个5岁多的孩子来说,跑过来须要不少时间,再找人救人,所以延误了不少时间。
  “一个月之前经人先容才来到深圳打工,原来打算干上几个月就回家的。”王光军摇着头说,“现在想,有些事情可能是避免不了的,我们家翻新了房子,花了大约3万元,其中2万多是借的,我们兄弟不出去打工,怎么还债,孩子上学的钱又怎么办?”
  兄弟俩赶了回来,他们心里有悔意,也有无奈。
  李细秀的老伴儿,72岁的王久寿,坐在门口抽土烟,不经意间一行浊泪流了下来,大儿子王光忠、小儿子王光军都带着妻子外出打工,把孙子孙女拜托给他和老伴儿照看,谁知恶运意外来临。
  守望一个家
  避不开的悲剧?
  王光军和王光忠俩兄弟对记者说,阅历了这些苦楚,他们近期不盘算再出去打工了,要好好在家陪着老人和孩子,“就算苦,我们也要刚强地活下去,只要有个完全的家,不论在哪里,都好。”
分享到: 欢送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举 | 本日微博热门(编纂:SN056)
  最小的孩子健健荣幸地留在了人间,他对于逝世亡的概念没有这么清楚,只是感觉这么多的玩伴一下子就这样消散了,只能自己一个人孤独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独一让他感觉愉快的是,不能陪同在身边的爸爸回来了,而且对他分外照料,于是他也总乐意跑到爸爸王光军的臂弯里面撒娇。
  “哪个都不想出去,出去能舒畅啊?”38岁的村民中六英说,自己的丈夫也出去了,去江西省其它城市去挖煤,“家里有公公婆婆,还有爸爸,还有我和孩子,这么多人要吃饭,还要盖屋子,我的男孩16岁,也要出去打工了。”
  “外出打工,似乎就是从我们这一代开端的。”王光忠和王光军说,他们两人都是从1997年开始,断断续续地外出打工,主要是去广东,去一些电子厂、机械厂之类的处所工作,“那时候都改造开放吧,外面机会越来越多,我们土地就这么多,也挣不到什么钱,劳能源残余,就出去了。”
  塘溪村村委会主任欧阳庆根告诉记者,事情发生后他们无比痛心,村里当时组织捐款大约8500元钱,其中有两人捐款最多,分辨是2000元和1000元。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听说捐钱最多的人,是这里出去打工的人,仿佛是在浙江当厂长。
  产生了这样的大事儿,村民们奔忙相告,固然孩子生还的可能性很小了,但良多人都出来帮忙打捞孩子,只是救济职员的春秋也不小了。
  钟监长还表示,璜溪组约有300户,1000多人,村里耕地未几,也没有大工厂,所以劳务输出是比较多的,不少人出外打工,村里面的老人和孩子确切较多。
  江西,宜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李细秀老人的五个孙子孙女,同时溺亡于村后的一口水塘。出事时,李细秀得到孙子报信,匆忙向村里人求救,然而,却没有找到一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这个节令,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塘溪村村委会支部书记钟监长也表现,除了对王家的关怀和赞助,他们也已经在村里开会,一方面让学生留神保险,另一方面也提示家长,衡量外出打工的利弊。只是,对于村民来说,这个权衡对他们来说仍是颇为纠结,“不出去打工,又能干什么?”&
  71岁的村民李细秀,简直四天没有起床了,她的脑海中,一直抹不去5个孙子孙女在眼前活蹦乱跳的身影。仅仅几个小时,阴阳两隔,悲哀和抱歉感彻底击垮了她,她无奈设想余生怎么渡过,怎么面对儿子和儿媳们。
  当李细秀听到小孙子回来报信时,她心急如焚地满村找人营救,但村里很难找得到年青人,最后她租了一辆摩的,到处寻找,才叫上了两位年轻人。时光一拖再拖,终极得到的是人亡心碎的成果。
  几天之前,王久寿家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五个孙子孙女霎时殒命于村后的一口水塘,5个孩子中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的也不外11岁。事发时,孩子们的父母全都在外打工;事发后,老人求助却难找到个青年人。现在大儿子王光忠、小儿子王光军回来了,他们没有埋怨,由于其余的都不主要了,只有现在能留在家,守着老人,陪着孩子。
  56岁的王成生、58岁的王有福、64岁的王玉华和65岁的王根福,都去帮忙了,他们说自己能做的很少,他们之中只有年纪最大的王根福亲身下水打捞了。他们还说,在打捞工作中,奉献最大的要数43岁的村民王庆福,他一个人捞上三个孩子来。
  邻近村的汤先生也据说了这件事情,他说十分能懂得王家人的心境,“我也在宜春打工,除了在村里种地,我也尝试过养鸭、养鱼,都不如在城市打工挣钱多。因为不在家,所以才感觉到家的好。我会让孩子自己抉择将来的路,是否进城(打工)不重要,只要有个完整的家。”
  事发时,孩子们的父母,也就是王久寿的大儿子王光忠、小儿子王光军都带着妻子外出打工。噩耗分外传到了两个儿子那里:王光忠痛失的是两个女儿王宝兰、王心满和一个儿子王玉波;王光军失去的是两个女儿王意族、王宝婷。
  ●“现在想,有些事件可能是防止不了的,我们兄弟不出去打工,怎么还债,孩子上学的钱又怎么办?”
  王玉波(男6岁)、王意族(女10岁)、王心满(女10岁)、王宝婷(女11岁)、王宝兰、(女11岁)。五个孙子孙女的突然殒命,让王久寿一家陷入阴郁。
  与王家兄弟俩情形相似,塘溪村璜溪组不少人是留守者,他们的丈夫、儿子都有出去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
  时间倒回5月6日那天,这是一个周日。中午大约一点钟的时候,老两口照看小孩们吃完午饭,就让孩子们去里屋了,到了大约下战书三点钟,最小的孙子健健(化名)忽然反衣着背心,一脸惊骇地从外面跑回来了,说哥哥姐姐都在水塘不见了。
  在王久寿的家中,孩子们的鞋子还安宁静静地摆放着,学惯用品也还没来得及整理,这些沾有孩子气味的货色,对于这家人来说,充斥了回想和感伤。
  ●56岁的王成生、58岁的王有福、64岁的王玉华和65岁的王根福,都去帮忙了,他们说自己能做的很少,他们之中只有年龄最大的王根福亲自下水打捞了。
  5月10日上午,村民王久寿坐在家门口,点上了自己卷好的烟,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着。他的妻子李细秀这两天始终躺在里屋的床上昏睡,一旦苏醒过来便哭着自言自语,“5个孩子啊,真想投进水塘和他们一起去了……”
  “老年救捞队”&
  记者 梁赓 发自江西宜春
  事发后,全村在家的村民,包含村书记,还有派出所民警等人先后都赶到水塘边,下昼5点钟,被打捞上来的,是五具赤条条的遗体。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天台镇塘溪村璜溪组,是距离宜春市大约80公里外的一个天然村,青山围绕,少人打搅。
  随后,他们又弥补道,盼望有方法,能让他们既能保证孩子的平安,又能够腾出手来改良生涯,“如果有机遇,我们能带着家人住到城市,那就更好。”
  “我早就不想出去打工了,我妻子也不想去,没有措施,家里缺钱,两个人去宜春打工,能照顾着。”王光忠患有重大的白癜风症,他说他们身子吃不消,早就心生退意。
  假如是种地,那就只能保证填饱肚子。兄弟俩告知记者,他们这一大家人,总共大约有2亩多地,现在旷废了不少,只剩一亩八分地,“咱们就种水稻,一亩地一年能挣个三四百元,只能保障自己不去外面买食粮,基本不能挣到钱,更别说还债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留守儿童困境:现代化发展之殇
对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家庭、学校、农村社区都有责任,但是不要去一味责备这三者,而应该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2004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一个团队,持续关注了劳动力流通与农村留守人口问题,并且坚持开展学术研究以及社会讨论。对于留守儿童这个问题,家庭、学校、农村社区都有责任,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要去一味责备这三者,而应该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与其说是家庭分离之痛,不如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殇,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好多年,大量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无非是三个方面,第一是学习,第二是生活,第三是心理,从而导致一些极端的现象,比如说安全无保、学业失助、品行失调等等,造成这样的风险,我自己认为,其实不用去调研都能想到,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必然遇到这样的问题。 所以不仅要把这个&问题是什么&展示给社会,其实更要展示给社会的是&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留守儿童这个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常所见到的解释是什么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城市转移,而且很多人认为,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乡村农民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计水平,这是经常听到的解释。为什么会有人口的流动?借用经济学者的话语就是说,乡城迁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这是农村家庭在进入权衡计算之后的一种理性选择的结果。也就说留守人口的出现,是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的权宜之策,这是经常听到的解释。 也就是说,因为农村有推力,城市有拉力,所以这是自由选择、理性选择的结果,我想问的问题是,农村留守家庭,沉重的这种生活现实,真的是农村家庭自主选择的结果吗?这是个需要问的问题。这个里头我想说明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施行的什么道路?是一种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特别强调通过城乡壁垒的松动和对城市偏向的这种发展政策,将农村劳动力引向城市,以便城市能够以廉价的工资水平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存在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仅仅是作为工业化所必须的粮食、原材料和劳动力的输出力。 另外在资源转向城市的同时,传统的农村社会也越来越遇到商品化的侵蚀和挤压。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说,说什么都需要钱了,为什么什么都需要钱,因为一切都商品化了。比如农村一位留守妇女这么说,她说盖房婚丧嫁娶,人情往来,水电,孩子上学,吃穿,样样都需要花钱。你发现过去乡村有很多通过互惠方式解决的问题,一些行动都要用钱来解决。现在的婚丧嫁娶,包括乡村的一些文化仪式活动地,比如说移坟,都有专业队来负责的。所以一切都用货币做一个媒介来实现,在这种巨大的货币压力下,迫使农村的青少年劳动力不得不忍受亲人分离之痛到城市去寻找谋生之路。 我们经常说年轻人在农村没出路,这是现在乡村人所面临最真实的问题。因此当农民的多元的生计方式遭遇到现代化或者商品化的发展道路的时候,留给农民的选择其实已经不多了,除了外出务工挣钱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所以我的观点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民家庭的改变其根本在于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对农村或农民生存空间的巨大挤压,是以农民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汲取乡村资源,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所以当面临各种沉重的留守儿童现象,以及社会里出现的各种极端的留守儿童事件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站在道路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们的父母,指责社区,指责这个学校,因为没有任何其他人能够比孩子的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假如有选择的话,谁不愿意跟自己的孩子每天去亲情相守呢?所以我这里想说,对留守儿童来说,与其说是家庭分离之痛,不如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之殇。 留守儿童问题面临的新变化 最近有媒体朋友跟我交流时问我,留守儿童从新世纪初就提出了,也提出一些措施,到底现在有什么变化?我说对于留守儿童的性质没有任何改变。所谓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因为父母外出,父母缺位,家庭不完整,这种性质当然还是一样的。但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这个里面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个村庄没有了学校,这是巨大的变化。2001年之前每个村庄都有学校的,但是自2001年开始所实施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使得很多村不再办小学乡不再办中学,全国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乡镇中学被撤并,合并到乡村中心小学,或者到县城中学,形成了所谓的教育资源优化组合了规模的办学。据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从1997年到2009年,全国农村小学数量减少一半,每天平均减少64所。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他们在幼小的年纪不得不奔波于学校与村庄之间,或者寄宿在学校之中。 村庄撤了学校以后明显的变化是,村庄不如原来那么热闹了,学校撤并之前,每天早晨都有父母叫醒孩子上学的温馨,每天早晨都会传来学校升国旗的国歌声,每天都能听到学校的朗朗的读书声,每天上下学路上,三五成群嬉闹,颇显活力的村庄社会,在没有了学校之后,是什么景象呢,很多农民感到沉闷和落寞,学校对乡村的作用是巨大的,学校的存在带动了社区中成人之间的交流,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不仅帮助留守儿童成长,也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整合。想象在城市多少成年人的交往是因为你们的孩子上了同一个班,所以学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载体,是社区的文化中心,而现在的村庄学校没有了,这是第一个留守儿童生活环境所面临的变化。 第二个村庄没有了年轻人,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当我们谈到人口流动的时候,经常说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现在是什么,现在农村几乎所有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2013年我在河南省村庄做调研的时候,我们当时在设计的时候,想选择一位未婚女青年来访谈,我们走了10个村子没有找到一个未婚女青年,因为她们都出去打工了。你问问在城市打工农村来的青年,他们都想回家,都想回家看看,都想回家看父母,但是他们经常说,在村里待不住,因为村里没有年轻人,留守儿童是生活环境第二个变化,就是村庄没有年轻人。 第三个村庄没有活力,因为我们刚才说村庄没有了学校,村庄没有年轻人,村庄也没有文化设施,没有文化活动。村庄最热闹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春节的时候,春节的时候人多车多烟花多对吧,而过了农历初五或者初六之后,也没人了,没车了,也没有了大的事情了,所有一切导致了留守儿童所生活的社区环境,没有了活力。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乡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学校,没有年轻人,没有活力的村庄里头。你们说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的心理怎么样,就是做一个青壮年,想想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社区里,我们怎么样,如何应对留守儿童这样的问题,我自己认为我们应该跳出留守儿童问题本身,调整国家的发展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之一,它的出现根本的原因是在于社会整体,是以经济增长为主导目标,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因此我认为留守儿童问题的彻底化解从长远来看,有赖于城乡协同、权利平等、和谐交融以及以人的主旨为关怀的发展模式,简单地来说,就是这种发展模式要改变对农村和农民生存资源的挤压和汲取,还农村以活力,还农村以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力,要实现这一个目标,我觉得首先要停止以现代化为名,对农村土地人力资金教育等各方面资源的汲取,农民工外出务工不就是对乡村人力资源的汲取吗?还有,乡村出现了任何一个资源,比如说乡村的矿山里头,发现有铁矿了,马上矿山就变成千疮百孔了。我们要终止各种资源的汲取,杜绝以政策手段,加剧农村社会的凋敝。同时应该将财政投入和扶贫政策真正向农村社会倾斜,以地方特色和农民意愿为前提,来促进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农村居民实现本土生活的安定富足。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的误区 留守儿童问题讨论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误区,第一千万不要迷信彻底放开户口可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此时的户口非彼时的户口了,大家知道,过去的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相比,意味巨大的福利差异。而今天不同了,城市户口的特殊福利已经没有了,而农村户口反而有一块土地,目前我们可以看到,把城市户口往农村转移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甚至很多地方都不可以做的事情,目前往往主流鼓励的事情,把农村往城里转,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最起码是两条,第一是看上农民的土地,第二希望农民把多年打工的积蓄花在城镇的,我们在这里面一定认识到,现在的农村户口不仅没有阻碍,而且是农民在城市失去工作来源以后,他的最后一道安全保障。 再者即使户口彻底放开了,农民工那点收入能力负担得起他们的举家迁移吗?即使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也把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问题。 第二不要迷信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很多人认为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外出父母关于子女缺乏照料的后顾之忧,这是非常肤浅的一种工具性的思维,把留守儿童看成一种物,不是缺少照料,我把你放到寄宿制的学校,由学校照料你。其实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什么?面对的现实是寄宿制的学校生活非常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地交流和沟通,学生常常对学校的生活感到厌倦,有的学校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集中营一样,因为每天都重复着一样的生活,就是上课自习,再上课,再自习。他们最盼望的是周末的时候,回到乡村去,最起码还可以和爷爷奶奶见上一面,享受那么一点家庭的亲情。而寄宿制学校,使得小小年纪的留守儿童,不仅没有了生活中父母的在场,而且使得爷爷奶奶等家人和乡邻的在场也大为减少,这个不一定有利益留守儿童的成长。 第三个不要迷信彻底的城镇化可以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说明,并非反对城镇化,但是城镇化到底应该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据报道中国目前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了,但是将如此多的人口城镇化,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给我们提供任何参考的,而且很多研究发现,农民工更愿意向县城,以及县城以上的大城市转移。那么城市是不是有那么大的吸纳能力,城市是不是准备好了,要接纳那么多人口?特别是城镇化一定需要就业作为保障,城镇化能够保证这么多人的就业吗?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我们都希望它保持永远的高速增长,但现实不一定是这样的,所以当经济的增长一旦放缓到一定程度,城镇吸纳不了这么多就业人口的时候,他们又不愿意或者无法回到乡村的时候,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最后一个误区,千万不要迷信土地流转有利劳动力的流动,有人说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外出务工者农业生产后顾之忧,说这样可以放心在外工作了,的确如此,但是土地流转之后,农忙的时候也不用回家了,那这也减少了自己跟孩子团聚的一个机会,尤其是土地流转,它不断地切断了外出人口与农村与农业与土地的连接,这样的农村人口,生活重心就会越来越更加向城市转移了,久而久之,外出人口回到乡村的难度就更大了,这个时候我们还需要回到刚才我的问题,一旦经济发展下行到一定程度,城市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大量的农民工回不去乡村的时候,我们社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形成对母校的认同,不仅仅需要关注名字,关注历史,更需要关注当下历史的创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守儿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