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没有宰相武举姓池的

〔清朝.福建〕武举人 - 历史印迹 -
全球李氏论坛—全球最大的姓氏论坛|家谱|族谱
- Powered by Discuz!
UID1&帖子13484&主题3486&精华13&积分17183&威望225 &金钱3275 &性别男&在线时间505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清朝.福建〕武举人
顺治五年(戊子)
  归化 罗在震(福州卫千总,升潞泽守备)
     揭木公(福州卫千总)
     萧懋祺(昌国卫屯务总司)
顺治十一年(甲午)
  长汀 卜得埰
  上杭 江宗梁(太原卫千总)
  武平 李 绅
顺治十四年(丁酉)
  长汀 许 镗 李 汉
  宁化 张运中(浦城参将)
顺治十七年(庚子)
  上杭 郭 栻
康熙五年(丙午)
  上杭 罗 锦
康熙八年(己酉)
  上杭 黄 丽
  永定 卢化熊
康熙十一年(壬子)
  上杭 姜舟书 陈金章
  永定 罗肇声
康熙十九年(庚申)
  连城 傅士芳(壬戌进士)
  上杭 温 瀚
康熙二十年(辛酉)
  归化 赖世洸
  连城 罗尚琏
  武平 刘丽中
  永定 沈青麒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
  长汀 胡师范 罗开泰 邱徽昌
  永定 卢龙纪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
  上杭 张 纯
  永定 卢三品
康熙二十九年(庚午)
  长汀 钟奇颖
  上杭 邹文士(府学)
  永定 李国范
康熙三十二年(癸酉)
  长汀 李尚蕃
  连城 林士桂
  上杭 刘 樘
  永定 卢伟猷 卢彦亮
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清流 伍超然
  归化 赖 相
  上杭 郭徵泰 邱 庄 邱 瓒 邓葱林 黄命圭
  武平 王 玕(庚辰进士)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
  清流 马孔彪
  上杭 黄 韬
  永定 张天一
康熙四十一年(壬午)
  长汀 陈大鲲(府学)
  上杭 黄腾甲(柳沟卫守备)
康熙四十四年(乙酉)
  上杭 邱世行(卫千总) 邱陵岩
     吴国士(湖广督标守备)
  永定 卢郁骖(府学)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
  长汀 罗 綋(江南兴武卫守备,著有《卫道篇》、《紫阳学统》)
  宁化 伊一羽
  上杭 葛天民
  永定 郑廷凤 赖 安 张圣遴 张廷瑞 郑 燮
康熙五十年(辛卯)
  连城 张天禧
  上杭 邱宗周(癸巳进士)
  武平 萧蕃露(戊辰进士)
康熙五十二年(癸巳)恩科
  连城 谢世杰
  上杭 傅天爵
  永定 卢弘佐(府学,进士)
  江犹龙(都司佥书) 卢欣春
康熙五十三年(甲午)
  宁化 陈乃璋(府学) 张 佶
  上杭 陈舜道(岳州卫千总) 蔡鹰扬(戊戌进士)
  武平 石绍烈(府学,乙未进士)
康熙五十六年(丁酉)
  宁化 伍文龙 曹永进
  连城 杨 杰
  上杭 邱 倬
  永定 卢国佐
康熙五十九年(庚子)
  长汀 熊宗诚
  归化 陈思在 赖琰文
  连城 江陞佐
  上杭 陈学圣 陈登鳌(凤阳卫千总)
  武平 钟秀异
  永定 王世纶 赖崇俭
雍正元年(癸卯)恩科
  上杭 黄 榜(甲辰进士) 周弘炜
雍正二年(甲辰)
  武平 王布镐
  上杭 周有增(守备)
  永定 赖光青 江震川
雍正四年(丙午)
  连城 张永德(府学)
  永定 沈致和(府学) 卢熙毅(解元)
     戴皇铨 郑天枢 卢熙屏 王色燦 林士皋
雍正七年(己酉)
  宁化 李 仪
  连城 张月怀
  上杭 薛光祖(府学)
  永定 郑 雄
雍正十年(壬子)
  宁化 俞学天(癸丑进士)
  连城 张大力 张国忠
  上杭 傅 周(丁巳进士) 袁 濬
  武平 钟紫湘
雍正十三年(乙卯)
  连城 邱在标(府学,丁巳进士)
     张 钺 黄国士 张国镇
  上杭 傅昆阳(丁巳进士) 傅 鹰(府学)
  武平 李中秀
  永定 林魁拔(饶平千总)
乾隆元年(丙辰)恩科
  宁化 俞大勇
  连城 张大弓
乾隆三年(戊午)
  宁化 黎 瑨
  长汀 熊罴友(处州千总)
  归化 揭立辅
  连城 张国宝
  上杭 葛 翘
  武平 练 绅
乾隆六年(辛酉)
  长汀 戴家俊
  宁化 聂 陞
  连城 张国安 张国标(壬戌进士) 张国樑
     柯治平(壬戌进士) 邱在陆
  上杭 钟高翥(壬戌进士) 傅用舟 陈维邦
  武平 何绍尚
  永定 廖建勋
乾隆九年(甲子)
  清流 雷 鹏(戊辰进士)
  连城 项华国
  上杭 莫天香 蔡 祐 莫大振 邱钟灵 刘世昌
  永定 马 琳(戊辰进士) 胡抡华 胡鸿远
乾隆十二年(丁卯)
  长汀 闵泗琏(府学) 吴威扬
     戴达德 曹学良 陈仰达
  宁化 伊廷蕙 曾闻勇 俞朝宠 李朝琎
  上杭 张治安 郭巩城 袁从虎
  武平 钟 雯
乾隆十五年(庚午)
  长汀 王国英 邓启彪
  清流 董应光
  连城 吴国柱 杨 彪 张国榜
     杨 斌 陈仰镐
  上杭 郭三典 傅秉钺
  永定 李德士
乾隆十七年(壬申)恩科
  长汀 刘宏基 戴有成 陈仰发
  宁化 谢贤振
  连城 邱作训 蒋国扬
  上杭 饶廷相 傅 巍 傅绳武
     莫 淳 张虎臣(府学)
  武平 王 佩
天下李氏一家亲,世界李氏大归宗.
凡转载本网或论坛上的帖子请署名
中国北京市宣武区白广路18号414室&&邮编 100053
UID747&帖子9100&主题1183&精华4&积分12064&威望31 &金钱2776 &性别男&来自香港&在线时间149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长乐六里志:选举 上四 武举人
  清顺治十四年丁酉武举人郑承乾 字禹泗,马头人。
  康熙五年丙午武举人周 琦 丁未进士。见前。
  康熙三十八年己卯武举人林从时 黄石人。《武功》有传。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武举人黄春年 赤屿人。
  嘉庆十三年戊辰武举人宋桂森 洋屿人。
  嘉庆十五年庚午武举人于开基 洋屿人。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武举人李纯森 洋屿人。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武举人张耀仁 洋屿人。
  李祥福 洋屿人。宁德千总。
  道光元年辛已武举人张有福 洋屿人。把总。
  道光十一年辛卯武举人杨 安 洋屿人。
  道光十五年乙未武举人王佳照 洋屿人。千总。
  道光十七年丁酉武举人董受冠 洋屿人。千总。
  道光十九年己亥武举人淡元勋 洋屿人。
  道光二十年庚子武举人张 录 洋屿人。把总。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武举人王佳琳 洋屿人。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武举人张良恭 洋屿人。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武举人游金声 字振玉,洞头人。泉州陆路把总。咸丰间,粤匪据江西,随提督陈上国攻剿,以孤军堵截,相持数月,力竭死焉。有传。
  杨 恩 洋屿人。把总。
  道光二十九年已酉武举人游金榜 字守邦,洞头人。亚魁。
  黄恩隆 洋屿人。延平守备。
  咸丰元年辛亥武举人王兆鹏 洋屿人。
  咸丰二年壬子武举人贾 铨 洋屿人。
  咸丰五年乙卯武举人黄森琳 赤屿人。
  张国寿 洋屿人。
  咸丰九年已未武举人林际春 泮野人。
  张介麟 洋屿人。
  杨锦苞 洋屿人。把总。
  同治元年壬戍武举人李则龙 洋屿人。
  孙联森 洋屿人。
  林杰波 泮野人。
  同治四年乙丑武举人林则忠 泮野人。三沙千总。
  杨新铭 洋屿人。
  林鲸波 唐屿人。
  同治九年庚午武举人林良杰 唐县人。
  同治十二年癸酉武举人黄庆荣 甲戍进士。见前。
李春龙 洋屿人。
  光绪元年乙亥武举人林遇春 解元。丙子进士。见前。
  张维麟 洋屿人。闽安把总。
  光绪三年丁丑武举人李九鼎 洋屿人。兵部差官。
  林庆禧 湖里人。
  光绪五年已卯武举人刘占礼 洋屿人。把总。
  光绪八年壬午武举人张人骥 洋屿人。
  光绪十一年乙酉武举人李应祥 下洋人。
  杨望发 洋屿人。
  光绪十四年戊子武举人梁芯然 洋屿人。
  光绪十五年己丑武举人锁寿春 洋屿人。
  光绪十七年辛卯武举人李九骏 洋屿人。把总。
  光绪十九年癸已武举人蓝萱然 洋屿人。
  光绪二十年甲午武举人黄树基 赤屿人。
  李 霈 洋屿人。
  林云安 唐屿人。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武举人张大澄 洋屿人。
  林 寅 唐屿人。
  刘鹏翔 曹洋人。
国际李氏文化大使.全球李氏网副主编
世界李氏文化硏究总会副会长
李氏辽东房崇德堂族委会副会长
九四年崇德堂族谱编修副主编
崇德堂李氏官宦世家祭祖筹委会副会长
天贵公昭武都尉将军10世孙
UID62&帖子2712&主题307&精华2&积分3092&威望2 &金钱322 &在线时间24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传承文明,和谐族群.携手共进,惠我宗亲!
UID15943&帖子7823&主题13&精华0&积分8288&威望12 &金钱391 &性别男&来自湖北孝感大悟夏店&在线时间550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谢谢上传资料。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
请点击播放:
齐建文化丰碑
共造精神宝库
加快步伐努力完成李氏总谱的编纂工作           
【香山骄傲】魏邦平:从前清武举人到陆军司令!
来源:中山发布  发布日期:日 
  从旅日学生,到清朝武举人,再到革命军政府的陆军司令,风云激荡中一段多姿多彩的人生,属于一个来自古镇的青年。1946年,曹步、古镇、海洲三大自然村被统称为邦平乡(今古镇镇),这是中华民国广东省政府第一次用人名来为地方命名,而这个“邦平”就是魏邦平。
  投身革命
  魏氏宗祠
  1884年,魏邦平出生在海州麒麟村一个富裕的家庭,13岁时随经商的父亲留学日本神户。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决心以拯救中国为己任。魏邦平毕业回国后投身革命,授广东督练所编译员兼新兵营教练,迁任广东武堂教官。
  叱咤风云
  魏邦平故居
  辛亥革命时魏邦平被委以重任,曾任军政府陆军司令、陆军中将等职位。在推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中,率军前往江门,击败袁世凯部下龙济光水师。魏邦平还担任莫荣新部护国第五军总司令,兼广东省会警察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后任陈炯明部第三师师长。1921年任西江总指挥,率部参加“援桂之役”。
  护卫孙中山
  魏邦平
  1922年,孙中山任大总统,任命魏为卫戍司令。同年,陈炯明密谋发动兵变,召集各路将领,商讨炮轰孙中山的总统府。当时陈炯明自恃掌握粤军,羽翼渐丰,拒绝北伐命令,密谋叛变,夜袭观音山之大元帅府。当时在魏邦平的亲自护卫下,孙中山安全逃至虎门永丰舰。1923年孙中山任命魏为讨贼联军总司令。
  淡出政坛
  魏邦平先生的后辈在魏家祖居前留影
  1925年,廖仲恺遇刺身亡,魏邦平被指涉嫌参与行刺,当局派兵围攻其寓所,魏邦平发觉及时出走,从此淡出政治舞台。嗣后两年于邮船上遇廖夫人何香凝,何就其涉嫌谋杀案当面向其道歉。1931年,唐绍仪任中山县长时委他为公安局长。同年,陈济棠委他为军垦处处长,魏邦平对这两次任职均婉辞不就,后定居香港。1935年,魏邦平因病逝世,享年51岁。
  设计故居
  魏邦平故居
  1934年,因慈母染疾,魏邦平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古镇海洲麒麟村,同时在祖屋旁边建造了两层日式小楼。这座故居由魏邦平亲手设计,坐西北向东南,为水泥、砖木两层筑构,歇山式顶,柚木楼板,楼顶置有9平方米的两层阁楼,为四角攒尖顶,屋内仿西方设置,建有壁炉。它那特有的建筑风格令无数人称道。
  (来源中山之窗)
更多内容请点击:         ()
责任编辑:刘小榕
【】【】【】【】
中山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中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为“中山日报”、“中山商报”、“中山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中山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山网联系。  联系人:肖小姐(电话:9) 吴先生(电话:6)。
  今日头条
  热点专题
  视频推介
  图片故事
  24小时热点新闻
报料热线:(9 广告专线:(2
888060 技术热线:(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9
中山市中山网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清朝武举人名单 武举制度之流变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土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在中国历史上,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首创于隋代,而武举制度则创始于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至清朝时改称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考试内容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此外还要考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举重(翘关)、负重摔跤。在这个武举的创制时期,规定凡触犯令者、工商之子、州县衙门小吏等不得参加考试。唇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唐王朝停废武举,长达10年,这是武举史上的首次停废。起因是谏议大夫田敦认为武举人拿着弓箭出入皇城,可能威胁到皇帝的安全,上表请求废止武举。直到唇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在朝野上下的呼声中,唐王朝恢复了武举。但是到了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由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武举再次停废。到了北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宋王朝初设武举,恢复了自五代停废的武举考试。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孙子、吴起)等。武举制度臻于规整。武举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等。武科举考试其实是等级考试,北宋二年(公元1078年)的《大小使臣试弓马艺业出官法》中有规定:第一等,步射一石弓,十发三中;马上能射七斗弓,并掌握五种马上格斗武艺;《孙吴兵法》十道题答出七道的,“时务边防策”五题“文理优长”,法律题十道答出七道,就可以出任低级武官。第二等步射八斗弓,十发二中,马上能射六斗弓,有三项马上武艺,答出一半兵法题目和法律题目,可以见习低级武官。第三等,步射六斗弓,十发一中,只有两项马上武艺,兵法、法律只能答三题的,记录在案。每三年考试一次,任命武官不过三十人,后来逐步增额,以至于三人取一,每次都有百人入流,比文科举得官还容易。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朝廷开始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十人,其余的入武学。南宋时期进一步改革,南宋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开始由皇帝亲自“廷试”,合格的都赐予武进士,授予武官衔“保义郎”、“承节郎”等名目。但实授的职务往往并非军官。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武举进士也比照文科,有第一、二、三名的排名。以后又规定参加廷试的都必须由各地方长官先行选拔,作为“武举人”保送朝廷。这样一来,武科举体系与文科举体系基本相同。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明确了武科状元之称谓。朝廷规定,凡武状元愿意从军者,一律授予正将之职,第二、三名授予副将,第四、五名授予准备将。明宪宗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明朝武举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定武举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明万历末年(公元1573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而此提议,未引起朝廷重视。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崇祯皇帝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由武举出身的次之,但武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相当比例。国家大力提倡武举,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民间习武之风兴盛一时。清代武举制度中的考核,依文榜程序,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土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土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里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状元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风光十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规定,武状元被授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被授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予三等侍卫。其余全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土的授官情况还有一些变化,不过所授品阶基本上以康熙朝定制为准,没有太大的变更。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 武举制度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专为考察伏射能力。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相关阅读: & 相关推荐您的位置: &
清代武举述略
优质期刊推荐清代的武举制度 - 武术文化 - 峨眉武术在线 - 峨眉武术联合总会
清代的武举制度
时间: 15:12:04&&&来源:中华武术杂志&&&点击:
我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现。自此以后,这一制度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沿用,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材的重要途径。直到清代末年,新式学堂兴起,武举考试在光绪二十九年(1901年)被宣布废止。
唐代的武举偏重于武勇技艺,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从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级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而武举的鼎盛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代开创了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体制,表明封建专制主义对人们思想的钳制更加峻密。与之相应,武举也趋于僵化,整个考试过程显得制度严整而缺乏生气。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直接由行伍起家,武举所提供的人员只是个补充数额,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上全袭明代,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清王朝对通过武举考试来网罗武备人材十分重视,其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犹如文官,多半得通过科甲进入仕途,这在当时叫&正途出身&,比起由其他途径跻身宦林者要荣耀得多。加上封建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比较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武士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封建国家提供了大批武职人员,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物。
清代武举考试大致分成四个等级。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也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武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次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了。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顺治三年的制度是,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游击,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司。二甲授正五品的守备,三甲授从五品的署守备。康熙年间又有变动,改为一半授营职,是直接带兵的官,另一半授卫职,是皇帝的宫廷侍卫。雍正五年规定,武状元授御前一等侍卫,武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再从二甲中选头十名,授三等侍卫。其余在兵部注册,授予守备等营职。雍正以后各朝,武进土的授官情况还有些变化,不过所授品位基本上以康熙定制为准,没有什么大的变更。
清朝规定,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借此来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
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
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乾隆年间,一场又增加了马射&地球&,俗称&拾帽子&,是考察伏射能力的项目。二场试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臂力。它共分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
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
&&&&&&&&&&
第三项是拿石制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也分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制。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制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制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邱&。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如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
&&&&&&&&&&&&
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文化考试对大多数武士来说,比外场考试更难应付,所以考试办法屡有变动。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写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这样一味迁就,使内场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当时社会上重文轻武之风很盛,经此一改,武人更加被文士们看成纠纠武夫,武举的社会地位大不如清代前期了。
以上所介绍的考试办法,是会试一级的,会试以下的乡试、童试,考试办法基本上与会试相同,只二场弓、刀、石的分量相应降低,马步射降为九发二中为合格。
摘自《中华武术》杂志-14页
相关热词搜索:
峨眉派传承人
巴蜀多名酒,武林有六醉...
在为峨眉武术作出过贡献...
他来了,还是那样精神抖...
剑仙派功夫新一代千百年...
&&友情连接
峨眉武术在线&&nbsp峨眉武术联合总会主办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佛光南路274号峨眉山大佛禅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有没有宰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