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的故事古段

歌颂老师的经典古诗词
歌颂老师的经典古诗词
来源:励志网
  歌颂老师的古诗词
  1、《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酬问师》
  唐&刘商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天净沙六首&王本成》
  未知作者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
  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5、《远师》
  唐&白居易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6、《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7、《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9、《板书有感》
  未知作者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10、《七绝&师恩难忘》
  未知作者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
  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
  11、《冰心》
  未知作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
  轻盈数行字,浓抹一生人。
  寄望后来者,成功报师尊。
  12、《师蚕》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13、《一似梦瑶台》
  未知作者
  一似梦瑶台,心知玉女来。
  笙歌人杳渺,花影月徘徊。
  笑我闲三径,思君赋七哀。
  流觞与红叶,诗酒不胜杯。
  14、《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唐&白居易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15、《天净沙六首&回澜阁》
  未知作者
  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
  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2、仰止弥高,钻之弥坚。
  3、桃礼不言,下自成蹊
  4、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5、山下禅庵老师在
  6、他年应记老师心
  【歌颂老师的经典古诗词】延伸阅读&&关于赞美老师的成语:
  诲人不倦 废寝忘食 埋头苦干 兢兢业业 尽心尽力
  一丝不苟 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青出于蓝 一鸣惊人
  桃李争妍 后继有人 默默无闻 孜孜不倦 德才兼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勤勤恳恳 良师益友 桃李芬芳 教导有方
  辛勤劳碌 教无常师 良师益友 能者为师 青出于蓝
  师道尊严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春风化雨
更多相关文章:
下页更精彩:1
歌颂老师的经典古诗词相关推荐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
无忧考网为您整理了“古代名人尊师重道的历史典故”,更多儿童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无忧考网。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2000多年前的古书《礼记》里记载:“天生时而地生时,人其父生而师教之。” 老师是伦理道德、知识、价值观念的传授者,教人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率。《礼记?学记》中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尊师才能重教,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崇,也是对体现在教师身上的人类文明的充分肯定。古人尊师敬师的例子很多,以下为其中几例。  儒商始祖――子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民族英雄――岳飞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一代明君――唐太宗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给几位皇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之人,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有一次,李纲因患脚疾,行走不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迎接老师。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四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他当着王圭面批评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李泰见到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位皇子对老师都很尊敬。  理学家――杨时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师道千年:温情敬畏 薪火相传(图),薪火相传是什么意思,薪火相传与梦同行,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上古卷轴5薪火相传攻略,她让国学薪火相传,薪火相传再创辉煌,叶世荣薪火相传香港演唱会`
师道千年:温情敬畏 薪火相传(图)
时间:日04:3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原标题:师道千年:温情敬畏 薪火相传(图),薪火相传是什么意思,薪火相传与梦同行,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上古卷轴5薪火相传攻略,她让国学薪火相传,薪火相传再创辉煌,叶世荣薪火相传香港演唱会`
  终于有机会在这样特殊的时刻,理清在我脑海中念兹在兹的师道精神。  遥想春秋时期鲁定公四年(前497),周游列国的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曾经对其施暴的鲁国恶人阳货,遭到了匡人数天的围攻。当此危急存亡之秋,孔子弦歌不辍,并说出了一段气吞山河的名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至圣先师”孔子的文化担当,是何等的气魄与自信!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自刎,楚地陆续平定,独项羽的封地鲁迟迟不降。刘邦举兵围鲁,看到的却是如此景象:鲁国的儒生安之若素,依然在诵读《诗》《书》,照旧在讲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让一向质木无文的刘邦都深为叹服,不忍加兵。  时间推进到20世纪,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成立西南联合大学。日军跟踪逃难的学者,将一颗颗炸弹扔向刚刚建立起来的简陋校舍。“敌机在头顶上嗡嗡……学生和教授也懒于奔跑了,随便在校园里找个地方蹲一蹲,看一看,敌机过后照样备课自习。”  这些貌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大有关联,贯穿了一个根本的命题——文化、文化命脉、文化担当、文化传承。  站在一名高校教师的角度,我眼中的西南联大,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大学,却是真正有理想的大学,这恰恰是当下所缺失的。  我想,大学总要有大学的样子:正确的理念,科学的精神。教师也必须有教师的样子,温情敬畏,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大学,是传承文化、赓续文脉的主要场所。古之儒生在兵临城下时仍然弦歌不辍、战时师生在炮火声中依旧书声琅琅,是因为他们高度的文化自觉,将这种理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今之大学,去古虽远,然其职责没有改变,其精神不应改变。作为大学教师,理应具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文化担当精神,用温情与敬畏,以独立之精神,守护传统,传承文化,培养完善的“人”,薪火相传。教师影响学生,师生影响大学,大学影响社会,而不是相反。蔡元培说过“要看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教师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是逢迎当下,随波逐流。  一所大学,有高远的理想、科学的精神,即使在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照样能办成世界一流的大学。反之,即使高楼林立,合并改名,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什么时候大学校园弦歌不辍,真正成为一个可以诗意地栖居的地方;什么时候大学师生不再那么功利浮躁,经常抬头看天,这与理想的大学已经不远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扛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创造新的辉煌,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任重而道远。(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作者:作者系河南大学教授
本文相关推荐
15-07-2315-08-1615-08-1815-08-1815-08-1815-08-23古代尊师重道的故事,尊敬老师的故事
  岳武穆王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汉明帝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尊师重道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钦敬难忘.我嬴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失败后,为躲避官府通缉,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高兴.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老翁又让他帮着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小子可教矣!5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张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刚亮,他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5天再早些见我.&说完就离去了.又过5天后,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可是不知怎么的,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就拂袖而去了.这下张良可点急了,又过了5天,他索性觉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一会儿老翁来了,见着他便点头称是.井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13年,你到济北,可以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扬而去.天一亮,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特别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相关文章推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
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
热门历史人物故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尊师重道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