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高僧祠庙僧人名单

九华山上的僧侣、游客和居民:咫尺为邻&和而不同(组图)
原标题:九华山上的僧侣、游客和居民:咫尺为邻 和而不同(组图)
九华街街景 摄影:高翔   原标题:咫尺为邻,和而不同――九华山上的僧侣、游客和居民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高翔):九华山坐落在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九座主要山峰状如莲花,而莲花又是佛教的标记,故世人称之为“莲花佛国”。
  九华山方圆120平方公里,99座山峰,无处不是皖南风格的庵堂、民居,难与农舍一辨,加上梯田茶园左右,僧俗共同耕作,晨香早炊,晚钟暮归,佛事农事相对和谐。
  农因法师是九华山慧居寺的禅师。在他看来,九华山是僧俗同居的道场。佛教原有过午不食的规定,在九华山上,为了保持与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上的一致,多数僧尼都进晚餐。此外,九华山众多寺院还实行“农禅结合”制度,组织僧众种茶,植树,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这里的人们生活习惯世世代代传承了下来,僧俗都能保持一种和谐。寺院里如果有什么事情、法会,需要一些义工去工作的时候,俗人们会自觉地、自愿地、自发地去帮助或支持。每逢腊八时节,因为大家住的都很近,山上所有居民都会来到寺院里打一份腊八粥,大家相聚为邻,一切都很好,都很和谐。”
  “天下名山僧占多”,目前九华山有寺院九十九座,僧尼七百余人。山上原住民大多生活在九华山的山腹――九华街。九华街海拔约600米,众多寺庙、百年老店、公共服务设施都集中在这里,石板路穿街走巷,连接各个寺院、民居。“我们家三代都住在山上,如今家里的儿子和儿媳妇一个做生意,一个上班,平时我帮儿子看看门店。我们这家店在九华街开了一百多年了,店里的佛像、佛事用品都比较精致、高档,我们自己本身也信佛。”
  佛兴则商荣,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九华街则因生意兴隆而在江南名噪一时。据九华街居民讲述,除了山上每年举行“佛诞节”、“佛成道日”、“盂兰盆会”、“地藏法会”等佛教节日外,五一、国庆等黄金周时期,九华山游客数量猛增,九华街上亦是人山人海。农因法师表示:“游客的增多多少对于出家人的修行有一定的影响,但这主要看出家人的处事态度。同时,旅游的人多了这也正是我们弘扬佛法的好契机。如果我们闭塞,没有那么多的香客,我们弘法的机遇就更少了。”
  游客多了,僧人和游客的打交道必然不少。然而游客无意中偶尔也会触犯佛家禁令,或做出对僧家有不敬的行为,比如将荤食带入寺庙、在佛像面前大声喧哗等,对此,农因法师有着自己的看法:“随着游客的增多,形形色色的人也有了。有信佛的上山,也有旅游观光的来这里。九华山是地藏道场,它也是一个寺庙群,出了庙还是寺院,出了寺院还是庙。对于游客产生的无意之过,我们不必去计较它们。”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通过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动,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产生了一定影响。“自古名山多骚客”,正是因为九华山的香火旺,名气好,历代游客名流都来此探险,猎奇,访幽思古,寄情于山水之中,他们和高僧交流佛理,吟诗、作画、著述,将九华山的宗教文化载入史册,为九华名山的声名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华山享有“东南第一山”的美誉,这和诗人骚客对它的吟唱是分不开的。李白曾与九华山隐居诗人高霁同游,后写下“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九华山美名由此而来。此外,刘禹锡、杜牧,宋代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都曾来九华山吟诗作赋。九华山佛学院费业朝教授多年研究佛学与中国文化,对于九华山历史上的名流居士,费教授介绍说:“最早奠定九华山人文资源基础的是唐朝诗人费冠卿,他记录下了九华山最早的文献,包括佛教的来源、最早的寺院等。此外,明代王阳明的王占星学也是在九华山形成的,形成以后被其弟子们配合整理下形成占星体系。”
  除了名流骚客,九华山还有居士。所谓居士,佛门又称三宝弟子,在寺院一般承担护法的职责。寺院居士分为常驻士,作为护法承担寺院的日常维护工作,居士和僧人一样,进行日常的修行。
  除了早课晚课、禅堂打坐,以及重大佛事活动之外,僧人们也有自己的业余生活,包括打太极、坐禅、学习佛家音乐等,不拘一格但简单、充实。现实生活当中,或许有些年轻人偏执于这些爱好,但这些都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修行。农因法师表示:“所谓修行,修的是心,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如若心乱,没有这些照样会乱,心若清净,这些事也不是事。”
  今天,更多的游客来此找寻文化荒漠中的旭日和风。“心若清净,这些事也不是事”。随缘任运,清净随心,或许这对于现代日益繁忙与物化的人生是一剂良药。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旅游景点搜索
本月排行TOP10神奇灵秀气 天下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境内,是以佛教文化和自然与人文胜景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安徽省“两山一湖”(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旅游开发战略的主景区。景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174平方公里,由11大景区组成。  九华山天开神奇,清丽脱俗,是大自然造化的精品,有“莲花佛国”之称。境内群峰竞秀,怪石林立,九大主峰如九朵莲花,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连绵山峰形成的天然睡佛,成为自然景观与佛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景区内处处清溪幽潭、飞瀑流泉,构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还有云海、日出、雾淞、佛光等自然奇观,气象万千,美不胜收,素有“秀甲江南”之誉。  九华山气候温和,土地湿润,生态环境佳美,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有1460多种植物和216种珍稀野生动物。基于生态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九华山季节分明,四时之景不同。春天,满山吐芳,百鸟和鸣;夏天,佳木繁阴,谷风清凉;秋天,层林尽染,别富情趣;冬天,琼楼玉宇,超然空灵。四时美景不同,让人叹为观止。  九华山以地藏菩萨道场驰名天下,享誉海内外。公元719年,新罗国(韩国)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卓锡九华,苦心修行75载,99岁圆寂,因其生前逝后各种瑞相酷似佛经中记载的地藏菩萨,僧众尊他为地藏菩萨应世,九华山遂辟为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长期以来,各大寺庙佛事频繁,晨钟暮鼓,梵音袅袅,朝山礼佛的教徒信众络绎不绝。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第一天(11月24日)晚6时,与秋月乘火车从东北辽宁出发; 第二天(11月25日)下午5时到达江西九江,天色渐晚,当日住下; 第三天(11月26日)早5时起床,乘火车于7点30分到达安庆。8点改乘汽车,经过池州,一路颠簸辛苦,终于在11点30分左右到达了九华山脚下。午饭后,开始领略九华风采,由于当日云雾缭绕并伴有濛濛细雨,能见度极低,仅拍了几张照片,与驴友共同欣赏。  [ 本帖最后由 .大海. 于
16:38 编辑 ]拼途网友回复:小朋友该洗脸拉拼途网友回复:善哉善哉本人有缘去过 九华山拼途网友回复:多发点PP大海哥拼途网友回复:有好景就要与大家共同分享拼途网友回复:你小子就知道自己走,怎么不带几头驴给你做警卫呢?拼途网友回复:九华山真是震憾美此生一定要去的拼途网友回复:哎哟,没看够就没了哦拼途网友回复:关注九华山的朋友,看看我的帖子吧:/thread--1.html拼途网友回复:长知识,灵山雾水。
一说起武当,首先跃入脑海的是从武侠小说里了解到的惊天绝艺和轰轰烈烈的江湖故事:会想起它执武林牛耳的崇高地位,想起由大大小小、变化万方的圆组成的太极拳;想起山上气势恢弘的建筑和庄严肃穆的晨钟暮鼓。这就是武当山,一个充满传奇故事,让人永远都会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奔走的地方。 初中时代痴迷武侠小说。那时,在金庸笔下,这座天下名山,简直就是仙山楼阁。《倚天屠龙记》中,少年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门派,最后成为中国武术史上的不世奇才。由此,多少次在梦里云游武当,多少回对武当心驰神往,多少回在心底发问:武当的奇山秀水,究竟藏着多少玄机?武当的钟灵毓秀,究竟有多深的道行? 七月份暑气难耐,我的心情又糟糕透了,遂决定背起行囊,去拜谒武当山 绵延八百里的武当山果不让人失望,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虽然汇聚了从唐到宋历经元明各种建筑风格的宫观道房多达两万多间,但由于开发建筑时很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至今武当山仍然保持了自然地原始风貌。无论是四面环山土木结构皇家气派的紫霄宫,还是依山造势园林布局曲径通幽的太子坡;无论是绝壁之上石质结构人间天宫的南岩宫,还是海拔1613米天柱峰金顶举世无双的金殿太和宫,以及模仿北京紫禁城建造的紫禁城;无论是紫霄宫武当古木一绝——响灵衫,还是太子坡的九曲黄河墙、一柱十二梁;无论是南岩宫天下第一香——龙头香,还是太和宫金殿内600年不灭的长明灯,以及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创立的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武当太极拳,无不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思想,展现了武当山魅力无限的自然和谐。||很崇拜武当的太极..........||楼主多发照片,我也来捧个场,来一张我在九曲墙的。||@wdeyi661楼5:07:00 很崇拜武当的太极.......... ----------------------------- 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武术表演....很精彩的||@我是老特务2楼7:07:00 楼主多发照片,我也来捧个场,来一张我在九曲墙的。 ----------------------------- 很会拍哦.这个角度拍的照片最漂亮了..||我kao,我刚刚在"梦幻动漫城66848"打鱼赢了800元现金
作为一名成都妹子,更为自己是四川人感到非常的骄傲。 四川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物产丰富,自古以来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四川居住着汉族、藏族、羌族、彝族、回族等民族,被誉为"中国第二藏区"、"中国唯一羌族聚集区"、"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并有"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之誉。 早听很多人说九寨沟是一个旅游圣地,此心中已向往很久这个神奇的地方。正好临近新年有假,同朋友踏上了神奇的九寨之旅。 送上不专业的拍照照片,同各位朋友分享美丽、神奇的九寨......
<a href="/ta中国著名的101个寺庙
&&&&&&&&&&&&&&&&&&&&&&&&&&&&&&&&&&&&&&&&&&&&&&&&&&&&&&&&&
中国著名的101个寺庙
1.圣地布达拉——西藏布达拉宫
& 1.圣地布达拉——西藏布达拉宫
&&&位于拉萨古城之西的布达拉山上,布达拉又称普陀宫,布恒罗庙,补陀落迦宫,意即佛教圣地。七世纪时,吐鲁番普松赞干部为迎娶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官殿,后世屡有修建。现在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陆续扩建的,公元日,五世喇嘛受清朝册封,开始建造白宫,历时45年。十三世纪后达赖喇嘛圆寂后,在红宫之西建造了格来顿觉殿,安放其灵塔,至此,始具当今之规模。
&&&&2.大昭寺前话大昭——西藏大昭寺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据史料记载,大昭寺在唐代规模不大,仅有八个殿堂。现存寺院的规模是经元、明、清历次扩建而成。整个寺院的建筑形式是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大昭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佛教文物,最著名的是一件文成公主带到西藏的释迦牟尼金像,寺门正前方竖立一座三米多高的石碑,为藏汉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3.显密双修哲蚌寺——西藏札蚌寺
&&&位于拉萨市西郊时公里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中最大的寺院。哲蚌寺初建于1416年,不久后扩建,逐渐发展成七个札仓,后来合并为洛巴林、果芒、德阳、阿巴四个札仓,该寺院由措款大殿,四个札仓,五十多个康村增居以及达赖喇嘛的宫殿甘丹颇章等建筑所组成。甘丹颇章惟达赖所居,五世达赖喇嘛在未迁入布达拉宫前就住在这里,这座著名的寺院,曾为佛教借培育出大批佛学人才。
&&&4.西藏圣殿札什伦布——西藏札什布原
&&&札什伦布寺位于后藏日喀则城西的尼马山南坡,是格鲁派六大名寺之一。具记载,札什伦布寺始建于1477年9月,宗喀巴的**,一世达赖喇嘛为纪念经师希饶增格,在日喀则精制了一尊座高26.8米的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为安放此像,又花费12年建造了札什伦布寺。从四世班禅开始什伦布寺成为历世班禅的进驻地。
&&&5.黔今南古剎弘福寺——贵州弘福寺
&&&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西一公里半的黔灵山,是该省最著名的寺院。宏福寺创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干隆以后,进行过多次维修和扩建。十年动乱中遭毁坏。1978年以来,在国家拨款、社会各界捐助下,对寺院进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宏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宏福寺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藏经楼等。
&&&6.北回归线上的佛塔——云南上座部佛塔
&&&上座部佛塔始建于清干隆年间(),因山顶岩石上有一“佛足印”,故而建塔于其上。该塔是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建筑,1988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座部佛塔由一大石塔八小塔组成。砖石结构,系八角金刚宝座群塔,建筑形式与东南亚上座部佛教诸国的佛塔类似,在我国上座部佛教古建筑中艺术价值很高。每年的傣历一月十五日(月圆时),都要举行佛塔庆典活动。
&&&7.东来紫气半入城——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座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郊。故自唐代建为道观以来,一直是道教颇有影响的驰名宫观。青羊宫旧址传为唐玄宗时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的府宅,后改为道观。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以此作为行宫。他重返长安后,下诏将青羊观易名为青羊宫。五代时又改称“青羊观”,到了宋代复名“青羊宫”直到现在。
&&&8.深羡清城好洞天——成都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灌县西南15公里处。背以岷山雪,面向川西平原,共有36峰、108景。景区数目茂盛,中年长绿,群峰环绕,撞弱城廓,故称青城山,为道家第五洞天。
&&&9.祖庭重辉话青定——成都昭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昭觉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建元。宣宗(847-859)时更名为昭觉寺。五代时改建为宣华苑。北宋初年(960-963)更名为六祖寺。徽宗崇宁年间(约104年前后)复名昭觉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文革”期间,主要殿堂大部被毁或改建。1985年后,得到重建和修茸。寺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先觉堂、观音阁、大师殿(御书楼)、石佛殿(涅盘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普同塔院等。
&&&10.青灯黄卷——空林成都文殊院
&&&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场一侧。文殊院创建于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时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空林堂”。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zhengfu多次拔款整修。1988年,新建千佛和平塔。文殊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寮房等。
&&&11.智者乐水、仁着乐山——四川乐山凌云寺乌龙寺
&&&通称大佛寺的乐山凌云寺,是建于唐代的古剎。该寺寺名的由来,是因岷江的凌云山断崖,刻有一尊我国最大的断崖大佛。岷江源于北方,大渡河由西注入,据说在两河汇流处的崖壁上,雕刻这一尊高约七十一公尺的石刻大弥勒佛,是为祈求航行上的安全。乌龙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宝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如来殿(藏经楼)、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等。
&&&12.善庚无垠乘缘来——重庆慈云寺
&&&座落在四川省重庆市南岸。慈云寺始建于唐,原名观音庙,清干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起初规模不大。民国十六年重修并扩建,更名为慈云寺,始具丛林规模。在寺内设有“爱道堂”,安置尼众,遂成四众丛林。慈云寺建筑面积约四千多平方米,殿宇依山势而建,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布局别。全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韦驮殿、普贤殿、三圣殿、地藏殿以及爱道堂等。
&&&13.李冰业绩万古存——四川都堰二王庙
&&&二王庙在都江堰东北岸玉垒山麓,是为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持人李冰父子而建的。建筑群临江依山,不强求中轴对称,而是随着地势曲折而上,殿宇巍峨,错落有致,雕梁画栋,色彩斑烂,素有“玉垒仙都”之称。
&&&14.鹤骨仙风话道源——四川鹤鸣山道观
&&&四川鹤鸣山吕祖——孚佑帝君自号纯阳子,传为三清虚仙鹤真仙转世。鹤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城外西北十公里处,张陵在此修练成仙,创立教派,因此在鹤鸣山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
&&&15.佛地、仙山、净界——四川峨嵋山寺庙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唐、宋以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场。《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说:“世人若行若立。吟诵此经,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山上万年寺塑有六牙白象,象上有尊座,普贤菩萨端坐莲台。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佛光、圣灯等奇景。《华严经》中说:“善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故此山亦称“大光明”。
&&&16.老君山道院——四川新津老君山
&&&新津老君山,手招仙客上云霄,张子来吹碧玉箫。道家的说法,老君山是为阳山,这是因为青城山是阴山,老君山供奉老子,而为老子庙。
&&&17.汉地密宗第一寺——成都石经寺
&&&石经寺又名西裕寺,位于北京西南郊60公里的房山区水头村,初建于唐朝初年,经历历代修建,规模宏大,依山建筑,座西朝东,中路有六进殿堂,西侧有配殿和帝王行宫,增房.南北各建砖塔一座,可惜在抗战期间被日军炮火击毁,仅存古塔,碑刻等遗迹,目前正在修复.
&&&18.泸沽湖札美寺——云南藏传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和保山等地州,为蓁,布郎,德昂,阿昌等族和部份佤族群众信仰,信教人数约70余万人.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有两大路线,大致上来说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的影响较大,德宏地区的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影响较大,西双版纳的小乘佛教大致兴起于随唐时期,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元明清三代世鼎盛时期.
&&&20.积功德是心愿——云南德宏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后,公元八世纪左右进入发展时期,十至十五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形成很多教派,主要有林居派和村居派。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派的界限越来越小,从居住地来看,林居派逐渐向村居派靠拢,后来林居派又出现了花园寺派,我国傣族地区的花园寺派是从泰国清迈传入的,清迈的花园寺派又是从斯里兰卡传入的。后来两在戒律问题上发生分歧,莲花寺派主张严格遵守林居派戒律,花园寺派则主张改革。两派分别建立寺庙和布萨堂,分别组织佛事活动。
&&&21.入我同融大觉天——云南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北隅的圆通山麓,为昆明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圆通寺始建于唐南诏国时代(738-902),初名补陀罗寺。元代重建并改称圆通寺。明清两代又多次修茸。曾一度改作道观,故寺内建筑、碑刻、造像兼有佛、道两教特色。圆通寺主建筑有山门、牌坊、八角亭、圆通宝殿、大雄宝殿、"咒蚊台"、寮房等。1983年,圆通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2.佛在笻竹种来云南昆明笻竹寺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北十余公里的玉案山上,是我国佛教禅宗传入云南的第一寺。笻竹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民间流传一说建于唐贞观十二年(638),一说建于北宋年间。明宣德九年(1434)重建。清干隆、光绪年间两次重修。近年来又修茸一新。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梵音阁、天台来阁、华严阁等。寺内有著名的五百罗汉泥塑,分布在大雄宝殿及梵音阁、天台来阁三座殿堂内,塑于光绪九年(1883)。
&&&23.东南第一丛林——常州天宁寺
&&&常州天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心。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天复年间(901-904),初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称天宁寺。它是江南四大丛林之一,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和宁波天童寺齐名。天宁寺历代几经沧桑,现存主要殿宇皆为清代建筑。"文革"中遭受劫难,1981年以来,陆续修复。天宁寺占地一百三十多亩,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文殊殿、普贤殿、东西罗汉堂、观音殿、地藏殿、禅堂、东西客堂、尘远堂和斋堂等。
&&&24.中国小和尚——傣族小沙弥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它不仅由本民族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傣族地区信奉的巴利语系佛教带有全民性,吴此佛寺遍及傣家村寨。佛寺、佛塔建筑典雅精致,充分展现傣族的宗教信仰。
&&&25.孤峰绝路仍有道——云南滕冲云峰山道观
&&&云峰山为滕冲历史著名的风景名胜十二景之首。景名"三折云梯"此山在民间有深远影响,被称为"仙山"是著名的道教胜地。
&&&26.浮屠一笔字写虚空——云南鸡足山寺庙
&&&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境内,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鸡足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三世纪,佛教徒已在山上建寺修庙。唐代梵剎林立,僧尼云集,佛教兴盛。元明两代,建成了以寂光寺为主的八大寺(即:寂光寺、圣峰寺、华严寺、传衣寺、大觉寺、悉檀寺、龙华寺、放光寺)和七十一丛林的可观规模。嘉靖年间慈圣太后赐藏经于华严寺。万历十五年(15787)神宗降旨豁免粮税,赐八大寺藏经。永历十三年(1659)赐额寂光寺为"护国兴民寺"。
&&&27.东南第一山——杭州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杭州西北武林山(即灵隐山)麓,历史悠久,是我国禅宗五山之一。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联灯阁、大悲阁、宋代石塔和石经幢、药师殿、罗汉堂、"云林藏室"等。灵隐寺历史上高僧辈出,著名的有慧理、智一、道标、皎然、赞宁、契嵩、重显、如璧、慧远、道冲、济颠和尚、普济、行端、德明、谛晖、巨涛、弘礼、弘一等。
&&&28.南屏晚钟——杭州境慈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屏山麓西湖之南的慧日峰下。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初名"报恩光孝禅院"。后寺毁,复建后改称"慧日永明院"。北宋时,宋太宗赐名"寿宁禅院"。南宋绍兴九年(1139)改赐"净慈报恩光孝寺,始称"净慈寺"。其后几经兴废。至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复建后,方进入鼎盛时期。净慈寺要建筑有钟楼、前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济公殿、"神运井"、如净禅师坟塔等。此外,寺内还有闻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
&&&29.葛洪履痕——杭州抱朴道院
&&&抱朴道院已被列为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并为杭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1982年以来,道众们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殿宇亭台修葺一新,文物古迹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因其位于西湖之畔,每日香客游人如织。该山因东晋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炼丹修道而得名。
&&&30.重整禅风——扬州高旻寺
&&&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南门外,是清代扬州八大名剎之一。该寺相传始建于隋,其清以前之历史已不可考。清顺治八年(1651),在此建寺造塔,取名"塔庙"。康熙二十八年(1689)(一说三十八年),加以修缮。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赐额"高旻"。自雍正至清末,经过几代住持的努力,高旻寺禅规整肃,名闻于世,与镇江金山、宁波天童、常州天宁并称长江流域禅宗四大丛林。咸丰时毁于战火。同治、光绪年间修缮、扩建,重现规模。新中国成立后,高旻寺受到国家保护。"文革"中遭到破坏。1980年以来,进行了全面整修,重建禅堂和大雄宝殿等建筑。
&&&31.大扇宗风——宁波天童寺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中心。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天复年间(901-904),初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才称天宁寺。它是江南四大丛林之一,与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和宁波天童寺齐名,天宁寺历几经沧桑,现在主要殿宇皆为清代建筑。"文革"中遭受劫难,1981年以来,陆续修复。天宁寺占地一百三十多亩,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文殊殿、普贤殿、东西罗汉堂、观音殿、地藏殿、禅堂、东西客堂、尘远堂和斋堂等。
&&&32.哀与荣——苏州玄妙观
&&&江南第一观——苏州玄妙观.
赵欣浩.位于苏州城区中心观前街的玄妙观,相传原是春秋吴官旧址。初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称真庆道院。元代改名玄妙观。
&&&33.园林净土——苏州西园戒幢寺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留园路。该寺始建于元至正年间(),初名归元寺。明嘉靖时(),寺已衰落,西园与留园前身东园变为私人别墅。后其主舍园为寺,取名复古归元寺。崇祯八年(1635),茂林律师住持该寺,弘扬律宗,改名为戒幢律寺。咸丰十年(1860)毁于战火。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陆续重建。现在西园是戒幢律寺及其西花园的总称,简称"西园寺"。西园寺主要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堂、藏经楼、禅堂、西花园广仁放生池等。
&&&34.沪上道人——上海白云观
&&&上海白云观位于上海市老西门西林后路,为全真道庙宇,目前是上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道教全真派传入上海地区大约是在元代。
&&&35.弥勒道场——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据传最初建于三国时代吴赤鸟十年,清时于寺内建大悲阁,藏有明万历间御锡藏经珍本。为上海第一大寺,寺塔七级为上海唯一佛塔,已成为上海之一地理标志。塔型与苏州之北塔相似,为纯南塔风。相传此塔为三国吴西竺康僧精修祈请得五色舍利,吴主教命建塔表之,于黄巢之乱时被毁。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九七七年)吴越忠懿王重建,年久剥蚀,其后历加修茸,又于民国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重修之。
&&&36.都市僧迦——上海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因创寺之始是为供奉玉佛,故名。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途经缅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请回国,原想将玉佛运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后因无起重说备而搭建茅蓬供奉。后将二尊大玉佛留沪,光绪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于江湾车站附近,名玉佛寺。辛亥革命时,寺被占用,玉佛移放在公园内。1917年募得槟榔路(今安远路)基地十余亩,集资重建。1918年动工,1928年落成,历时十年。玉佛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观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37.第一福地寻踪——茅山道院
&&&茅山道教历史悠久,「三宫五观」遍及前山后岭。宋元时期,计有宫、观、庵、院二百五十七房,可见其鼎盛。「三宫五观」分别为:九霄万福宫、元符万宁宫、崇禧万寿宫、德佑观、仁佑观、玉晨观、白云观、干元观。以上三宫属道教正一派,五芫为全真派,却不全门户分歧。茅戈各宫观合并为茅山道院。
&&&38.塔影横江——安庆迎江寺
&&&座落在安庆市内城东江滨。相传该寺姞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后改称"敕建迎江寺"。此后多次扩建、修缮。咸丰三年(1853),寺院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吴坤修与安庆赵田匀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风塔。此后,寺僧无凡于光绪十八年(1892)募化白银万两,大修寺、塔。迎江寺雄踞于长江岸边,建筑宏伟,气势巍峨。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振风塔、毗卢殿、藏经楼、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广慈殿、迎江楼等。
&&&39.天下无双胜境——休宁齐云山道观
&&&清代干隆皇举为"天下无双胜地"古人为称齐云山为"白岳"江南第一名山,是一位仙士,偶入齐云山,被其神宇大器所惊服,在天门岩依洞筑室,绝粒修行而后才开辟齐云山的道场。
&&&40.走进佛舍利——宁波阿育王寺
&&&原名"阿育王山广利禅寺",素有"东南佛国"之称,为禅宗五山之一。寺院坐落在浙江省县的阿育王山中,因建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而闻名于世。寺内主要建筑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钟楼、念佛堂、客堂、舍利单、先觉堂、原大悲阁、文物陈列室、大坛、云水堂、祖师殿、传宗堂、承恩堂、宸奎阁等。
&&&41.遥望石头城——南京栖霞寺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22公里处的栖霞山上,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最初称栖霞精舍,唐时改名功德寺、隐君栖霞寺,南唐时重修栖霞寺改名为妙因寺,宋代又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严因崇报禅院、景德栖霞寺、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明洪武五年(1372年)复称栖霞寺。清朝末年,太平天国与清兵作战时,栖霞寺毁于战火。现寺为1919年重建。
&&&42.水陆*人会——镇江金山寺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初期(325前后),初名泽心寺,梁唐后简称金山寺,以禅宗而久负盛名。宋真宗天禧年间(),帝因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清康熙南巡时赐名江天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1948年春,寺内主要建筑又毁于大火。近年来大雄宝殿等主要殿堂一一修复。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茸,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苏经楼)、留云亭(又名"江天一览亭")等。
&&&43.醉在佛门——滁州琅琊寺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原名"宝应寺"、"开化寺",因寺建于琅琊山上,又称"琅琊寺"。琅琊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宗赐名为"宝应寺"。北宋干德二年(964)宋太祖命在寺内修建"御书阁",珍藏"四朝御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易寺名为"开化禅寺"。北宋庆历六年(1046),智仙和尚为滁州知州欧阳修在寺北兴建醉翁亭。元末毁于兵燹。明代重建,至清代太平天国时部分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后重修。琅琊寺在宋代属禅宗。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任住持,改为律宗。琅琊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念佛楼、地藏殿、韦驮殿、明月池(放生池)明月桥、明月观、酴酉糜轩、上客堂、揽秀堂、清风亭、三友亭、环翠亭、翠徽亭、无梁殿、香积厨等。
&&&44.教观总持——天台山国清寺
&&&公元575年,智者大师率**到天台,结茅为庵。陈宣帝为大师敕建修禅寺。后寺荒废。隋开皇十八(598)年建天台山寺。国清寺代久年湮,屡毁娄修,现存主要建筑均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1973年又进行了全面整修。1983年,国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内有钟楼、鼓楼、雨花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文物室、妙音堂、斋堂、方丈楼、迎塔楼、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寺前东侧小山上有隋塔,是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造。寺北,有智者大师的肉身塔院。离隋塔不远,还有一行墓。
&&&45.海天佛国——普陀山寺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最东边的一个秀丽的小岛。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圣地。据佛教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有一印度高僧来此参拜,亲眼看到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为观音显圣地。大中十二年(858)[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慧萼)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归国时途经普陀,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即在普陀山东南角海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俸该像。自此,普陀山成为观音普萨的道场,开始创建佛寺。此后历代皆有兴建。清末,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还有七十余庵和许多茅蓬,世称"海天佛国"
&&&46.佛国仙城——九华山寺庙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地藏菩萨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幽栖九华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为食,后置地构宇,形成一大伽蓝(即化城寺)。后世相传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示现,九华山遂以地藏菩萨道场著称。
&&&47.鼓山名剎——福州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永乐六年(104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48.闽南口剎——南普陀寺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据记载南普陀寺建于唐代,五代时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间()重建,改名为普照寺。
&&&49.六朝古剎七祖道场——南岳衡山寺观
&&&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部,为五岳中的南岳。以势雄、景秀、境幽、文丰为最大特色。就总体而论,则以秀冠五岳、横亘八百里,有峰七十二,回雁峰为首,岳麓山为足,最高者为祝融峰。
&&&&50.禅宗五传法处——黄梅县五祖寺
&&&弘忍大师初时建寺于东山之上,故初名为东山寺,亦称东山禅寺,珍称东禅寺。唐大中二年(848),宣宗敕建五祖祖师寺院,并改赐寺额为大中东山寺,亦曰五祖寺。
&&&&51.山河大地是如来——广东云门寺
&&&位于广东省乳源县云门山,是我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云门寺又名大觉禅寺,创建于五代末。因该寺座落有云门山,世人称为"云门寺"。云门寺建成至今一千多年,1943年冬,虚云老和尚驻锡云门,大兴土木,广造梵宇,历时九年,规模宏伟。"文革"中破坏一空。1982年后陆续重建。
&&&&52.岭南道教圣地——广东衡虚古观.三元宫
&&&冲虚观,本为南庵又称都虚观,是东晋咸和年间葛洪创建,三百三十一年后宋哲宗赐"冲虚观"匾额,于是岭南罗浮山的这座小庵使以冲虚观:大名稳稳的地居在中国道教的榜内。
&&&&53.岭南名剎——广州光孝寺
&&&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光孝寺建寺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寺址在西汉时原是越王赵陀第三世孙赵建德的住宅。三国时吴国虞翻在此讲学,名为"虞苑"。因苑中多植诃子树,又称"诃林"。虞翻逝后,舍宅建寺,名"制止寺"。东晋隆安元年(397)创建佛殿,改名"王苑延寺"(又名王园寺),此为光孝寺有佛殿之始。其后寺名屡易。到1921年,寺院被国名党zhengfu占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一些机关、团体先后迁入,大部分殿堂被改建,饱受摧残。1986年归还佛教界,陆续恢复。
&&&&&&&54.六祖道场谈六祖——广东曲江南华禅寺
&&&座落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东南郊曹溪之畔,是著名的禅宗古剎。南华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名"宝林寺"。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六祖惠能来寺弘法,遂成为著名的禅宗道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改名为"中兴寺";神龙三年(707)又改称"法泉寺"。宋开宝元年(968),改名为"南华禅寺",沿称至今。六祖惠能到南华寺后,传授禅法三十七年,得法**四十三人,遍布各地,现寺内建筑除灵兴塔外,其余殿宇均为1934年虚云和尚修建。主要建筑有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灵兴塔、六祖殿、方丈室,还有钟楼、鼓楼等。六祖殿内供奉有六祖惠能大师真身像。
&&&55.庙小神通大——广东惠州元妙观
&&&中国名观众多,国家级道教宫观21座,地方级道教宫观仅广东便有11座,"庙小神通大"道教的主要神祠大都聚在这里、别开生面是这里供奉着佛教的观音和中国宋时的名臣。
&&&56.净土祖庭说净土——江曲九江东林寺
&&&座位于江西庐山,是净土宗的发祥地。东林寺始建于东晋,为著名高僧慧远所建。一千多年来,迭废迭修。在唐代,以藏经多而闻名。宋代一度圮废。明代重建。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又两次重修。咸丰时遭毁坏,遗留的少数建筑物在"文革"期间又遭破坏。近年来逐渐修复。慧远一直以东林寺为中心,潜心佛学,著述佛书,弘扬"弥陀净土法门",创立净土一宗,并使之广为流传,声震遐迩。他还邀集名士高僧凿池种莲,建"白莲社",故净土宗又称"莲宗",慧远被尊为净土宗初祖。现今寺中仍有莲池。东林寺胜迹如林,著名的有"六朝松"(相传为慧远亲手所植)、"三笑堂"、虎溪桥、"聪明泉"、上方塔(据说供奉着佛驮跋陀罗带来的五粒佛舍利)、下方塔(又称雁门塔,即慧远墓塔)。
&&&57.法门鼎盛读心宗——江西九江真如寺
&&&又名云居寺,位于江西省永修县云居山。唐宪宗元和初年(806),高僧道容在云居山创建"云居禅院",此即真如寺的前身。唐禧宗中和三年(883),豫章南平钟王邀请高僧道膺禅师由庐凌转锡云居,从此寺名远播,声震天下。宋大宗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书赐"真如禅院"匾额。元明时期,真如寺迭兴迭废。明末兵燹。清代又行重修。清末民初,社会动荡,真如寺又趋衰败。抗战时,寺遭日本侵略军焚劫,殿宇坍塌,片瓦不存。"文革"期间,真如寺遭受严重破坏。1982年起,逐渐修复。寺僧仍坚持"农禅并重"的传统,经营山林土地三千六百余亩。
&&&58.仙灵都会——江西龙虎山天师府
&&&天师至今已有六十三代,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傅"嗣汉天师府"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始鉴于宋崇宁四年位于今日江西省贵溪线上清镇关门口,本古建筑大多是清时。是干隆至同治年间的遗物。
&&&59.湘西最古寺——湘江岳麓山寺
&&&又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该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唐武宗会昌灭法时,寺被拆毁。唐朝末年重建,改名鹿苑。宋初,麓山寺被毁,后重建。明代,又一兴一废。万历年间(),在遗址上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并经朝廷命名为万禅林。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兵火。清代重建。其后又几经兴废。1944年,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1985年,开始修复,历时四载,重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
&&&60.紫微阳风碧波潜龙——湘江开福寺
&&&又名慧光寺、鹿苑、万寿禅林,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该寺是湖南省最古老的佛教寺院,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麓山寺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唐武宗会昌灭法时,寺被拆毁。唐朝末年重建,改名鹿苑。宋初,麓山寺被毁,后重建。明代,又一兴一废。万历年间(),在遗址上重建大雄宝殿、观音阁、万法堂、藏经楼等,并经朝廷命名为万禅林。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兵火。清代重建。其后又几经兴废。1944年,大部分建筑被日本飞机炸毁。1985年,开始修复,历时四载,重建了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
&&&61.荆楚丛林之冠——当阳玉泉寺
&&&位于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山东麓。相传东汉建安年间(196-219),普净禅师在玉泉山结庵,后就原址建覆船山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天台山智者移锡到此,在覆船山寺旧址重建寺庙,名玉泉寺。智者大师在此讲经说法三年之久。玉泉寺随与南京的栖霞寺、山东长青的灵岩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为"天下丛林四绝"。唐代该寺又加以增建。仪凤年(676-679)间,禅宗北派祖师神秀,从黄梅东山寺来此弘法,长达二十余年。北宋时大加扩建,并名为景德禅寺。此后,玉泉寺几经兴废。
&&&62.归元无二路——武汉归元寺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路。归元寺建于清初,现存建筑是经同治、光绪年间以及民国初期陆续重建的。归元寺内最著名的当属别具一格的五百罗汉堂。该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时重修,前后花了九年时间才完成重建工程。罗汉塑像的制作工艺与众不同,"采用泥胎塑成模型,然用葛布、生漆逐层粘贴套塑,既能固形,经久不变,又能防腐,历久不坏。……(罗汉)形态各异,起伏坐卧,喜怒哀乐,各具姿态,个个神态逼真,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气息"。
&&&63.宝殿琳宫——武汉长春观
&&&64.南岳独如飞——南岳衡山大庙
&&&中国南部最久的宫殿群,湖南人杰地灵,据说秦汉时、岳庙便有了、正式建司天霍王庙是唐初,开元十三年司天霍王庙改为南岳真君祠。
&&&65.天上瑶台金——湖北武当山
&&&武当非真武不足当之只有神,才配有八百里苍茫,武当山在湖北丹口境内,由西南东去五里一观、十里一宫最著名者当然是足以当之的真武神。
&&&66.紫云双塔利寺中——泉州开元寺
&&&开元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先后称"开元镇国禅寺"、"镇国开元禅寺"。清干隆元年(1736)改为十方丛林。1933-37年,寺内曾开办"岭东佛学院",当代名僧太虚法师任院长。并编辑出版佛教书刊,如《人海灯》、《海讴集》、《南询集》等。1946年虚云和尚应众邀至寺弘法。近年来恢复了"岭东佛学院"。开元寺主要建筑有金刚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后花园、地藏阁、伽蓝殿、高堂、云水堂、观音阁、祖堂、五观堂、崇行堂、方丈厅等。
&&&67.亦武亦禅说少林——登封少林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迄今一千五百年来,少林寺屡兴屡废。北周大象年间(580),曾改为涉山古寺,后复旧称。隋代进行修茸。唐代规模宏大。此后荒废。元代中兴。民国后,因军阀混战,寺遭兵燹焚毁。新中国成立后,屡加修缮,渐复旧观。现有山门,大雄宝殿、千佛殿(众称毗卢阁)、法堂、地藏殿、白衣殿、达摩亭及方丈室、僧寮等建筑。寺西北有"初祖庵",后殿称"面壁庵",,原有达摩面壁影石,现已毁。寺西有塔林。自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间少林寺僧人墓塔均建于此,是研究少林寺人物及历代有关墓塔建筑的重要实物。
&&&68.白马驼经迹有灵——洛阳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东部,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道场。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初期最早的译经道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即由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其后,昙柯迦罗译出了第一本汉文戒本--《僧袛戒心》,并立羯摩受戒,为我国佛教戒律之始。此外,见于记载或相传在白马寺译经的,还有支娄迦识、安世高、竺佛朗、安玄、支曜、康孟祥、康巨、康僧铠、昙谛、竺法护、佛陀扇多等许多古代西域高僧、译经大师,大量经典的译述与流通,为中国佛教进入隋唐鼎盛时期,奠定了初步基础。
&&&69.文风依旧相国寺——开封大相寺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该寺原为战国魏公子信凌君的故宅,北齐天宝六年(555)在此创修寺院,名"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睿宗旧封相王时重建,延和元年(712)改名"大相国寺"。北宋时规模扩大,成为皇家寺院。明成化二十年(1484)改名崇法寺。明末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寺院被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重修,仍名"大相国寺"后又坏废。干隆三十一年(1766)复修,规模远不及以前。1992年,相国寺归还佛教界,并与日本相国寺结为友好寺院。相国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八角琉璃殿、藏经楼、东西二阁、钟亭等。
&&&70.道德真源太清宫——鹿邑太清宫
&&&太清宫的初步鼎盛,始于唐代,唐高祖武德三年,在羊角山为老子立庙。唐高宗干封元年,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造建紫极宫。位于鹿邑县城东10里。唐朝创始人李渊为抬高自己身价,追认老子为始祖。
&&&71.五岳独尊说中岳——登封嵩中岳庙
&&&中国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一千八百多年来,中国的大小神祇大约都被道家所恭敬,嵩山神君自然也被道教所接纳。嵩山亦名嵩高,五岳中的中岳,道教称为"第六小洞天"。
&&&72.泰山神韵成吉存——泰山岱庙.碧霞宫
&&&不识真面目,雾里上泰山。泰山传说是中国开辟天地的盘石头颅,神话给了泰山生命,道教给了泰山灵气,中国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碧霞宁在这里,岱庙也在这里。
&&&73.道教总持白云观——北京白云观
&&&白云观是道教全真第一丛林也是龙门派祖庭,一千二百二十七年成吉思汗命名长春宫是集中了天长太极长春的名气。宫观里有:灵道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殿、四御殿等。
&&&74.光有潭拓后京华——北京潭拓寺
&&&北京有句老话说:「先有潭拓寺,后有古幽林。」是形容寺的年龄,根据寺志的记载,这座古剎,最早建于晋朝,本名嘉福寺,后来屡改寺名,唐朝以后,名为龙泉寺。清朝以后,因寺后有龙潭,寺前有拓树,于是大家叫他为潭拓寺。
&&&75.佛法无边说广济——北京广济寺
&&&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位于市馆内西四阜城内大街,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创建的历史,可追溯至金代。经金、元战火,寺成废墟。明景泰年间()。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剎遗址。至天顺()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二年,宝剎得以重现。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所重要的寺院。
&&&76.洞天福地说崂山——崂山太清宫
&&&山东青岛东南八十里外处海面上有山日"崂山",清代小说写蒲松龄杜撰的著名的"崂山道士"就是在这里学到的,崂山道教谓之"天下第二丛林"是神仙之宅灵升之府,这里道教宫观遗迹颇多以太清宫最为著名。
&&&77.边关古道报犊寨——河北获鹿报犊寨
&&&在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西16公里处的鹿泉市境内,有一座集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山古寨--抱犊寨,旧名包犊山,又名萆山。抱犊寨海拔580米,自东北望之,若巨佛仰卧,眉目毕肖,神态安详,蔚为奇观。
&&&78.未来佛前谈未来——千山佛迹
千山,是中国东北名山之一,地处辽宁鞍山市东20公里,辽阳东南30公里,原名千华山。共有峰峦九百九十座,以其近千,故称"千山"。千山自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中国的宗教圣地,其宫观建于隋唐,而以明、清为极盛。
&&&79.千山胜景无量观——千山无量观
千山,是中国东北名山之一,千山自隋唐以来,便逐渐成为中国的宗教圣地,其宫观建于隋唐,而以明、清为极盛。素以"九宫"、"八观"、"十二茅庵"等著称。其中,当首推道教"无量观"。
&&&80.北岳洞天寄幽情——北岳恒山道观
北岳恒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寺庙也都依绝壁悬崖而建,似成危楼悬阁,为恒山建筑景观的一大特色。悬空寺庙宇凌空欲飞,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整个悬空寺都是在悬崖上凿洞。
&&&81.名山古剎听佛音——五台山寺庙(上)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
&&&82.名山古剎听佛音——五台山寺庙(下)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
&&&83.吕祖仙祠话永乐——山西芮城永乐宫
&&&84.白云深处觅仙踪——陜西白云山道观
&&&白云山道观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重修并增建。明清时期西北最大的建筑群﹐是集建筑﹑绘画﹑雕刻﹑书法﹑冶炼等民间技艺为一体的艺术精萃﹐素以“关西名胜”闻名于世。
&&&85.寻根洪洞说广胜——山西洪洞广胜寺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相距约半公里。上寺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比中国第一寺白马寺仅晚80年。上寺的飞虹塔、两棵不同扭转方向的柏树、"赵城金藏",以上合称上寺三绝。加上下寺"水神庙"的元代壁画,合共四绝。广胜寺-飞虹塔,飞虹塔始建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高47米,八角,十三层,外表镶嵌着以黄、绿、蓝三彩琉璃烧制的对象,琉璃烧制的悬塑浮雕,溢光流彩,有罗汉、观音、天王、龙、虎、花、鸟等,非常美丽观。
&&&86.玄中古剎话净土——山西交城玄中奇
座落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是我国汉传佛教重要教派--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玄中寺为昙鸾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创建,历时四年,承明元年(476)竣工。其后两次遭受火灾,殿宇被毁。修复后于金末再遭兵火,复归灰烬。元代改称"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并由朝近捐助重修。自19454年起,陆续进行修缮,于1956年竣工。改善了交通条件,使这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剎焕然一新。
&&&87.鬼斧神工悬空寺——山西浑源悬空寺
&&&悬空寺在石壁上悬空架屋,右四层,左三层楼,两殿沿石壁建有栈道回廊相通,别具心裁。相传此寺创建于魏,为北岳绝景之一。它在山西浑源县城南约二十里处,地处山西省极北之高原上,去此地的路径,通常由辉原南行至磁窑口,即古之金龙峪口,宋将杨业守三关,亦镇兵于此。
&&&88.祖庭重辉法华严——山西华严寺
&&&位于大同市内,是著名的辽金古剎。华严寺的始建年代已难稽查,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地位显赫。封院的重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叶,华严寺分为上(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下(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两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筑风格古朴严谨。1963年,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为一寺。"文革"时期,华严寺改做博物馆,使寺内建筑、佛像、经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84年,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经过整理和修缮,这座珍贵的佛教名剎重现了往日的光华。
&&&89.宗风依旧话宝塔——宁夏海宝塔寺
&&&位于银川市北郊,海宝塔高十一层,仿楼阁式建筑,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剎组成。塔的整体呈方形,南、西、已三面正中置拱券壁龛,东面正中设券门,券门前置券棚歇山顶抱厦一间,突出了入塔口。塔内九,每层都设一个拱券壁龛。塔剎的剎顶由巨大的绿色桃型琉璃砖砌成,四角攒尖,无常见的相轮、华盖、宝珠之类的饰物,造型奇特,实属罕见。海宝塔以其优美的造型、流畅的线条、丰富的层次、鲜明的棱角,给人以气势雄伟、巍峨庄严之感,为我国古塔建筑中之珍品。
&&&90.教圣地万寿观——宁夏万寿观
&&&万寿观位于甘肃省临夏是北原之上﹐旧有山门戏楼苍海桑田仅存基石砖块,建于元代,道士郭飞扬隐居于此,所以又称"飞扬仙院"。
&&&91.崆峒问道佛亦兴——甘肃平凉崆峒山
平凉的崆峒山,道教的第一名山,也是当年皇帝问道之处,后来的秦皇、汉武、唐太宗、清康熙也都曾来过。道教第一名山-平凉崆峒山,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为天下道家第一名山,其名取道家空空同同、清凈自然之意
&&&93.人间天上玉泉观——甘肃天水玉泉观
&&&甘肃省天水市北天靖山麓。因观内有一清泉,其泉水清澈甘冽,且传说常以泉水洗眼可医眼疾,故人称〝玉泉〞、〝明眼泉〞,观以泉名,泉借观贵。整座道观,亭台高下,碑碣遍布,四周林木葱茏,曲径通幽。为甘肃省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天水市风景名胜游览区.
&&&94.青涨法院塔尔寺——青海塔尔寺
&&&塔尔寺的藏语全称是木绛巴林,译为十万佛像,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寺院创建于明嘉靖39年.万历11年,遵照三世达赖喇嘛之嘱扩建,后经四百年的陆续扩建,逐步发展成现有规模.塔尔寺是我国藏语细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整个寺院建筑依山势起伏,高低交错,由塔殿,佛殿,经堂,学院,和增寺组成,占地面积达600亩.主要殿塔有菩提宝塔,菩提宝塔殿,贤康殿,觉康殿,官康殿,小召殿,文殊殿,护法神殿,祈寿殿,吉祥宫,文善逝塔以及四大学院,印经院,增舍等
&&&95.边陲宝剎话大昭——内蒙大召寺
&&&大召,蒙古与称为伊克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旧城玉泉井北端.他与呼和浩特旧城都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再明万历七年兴建的.由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后人为纪念建庙人,又称为阿拉坦召.全寺占地面积三万坪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平方米,是呼和浩特规模最大,最为著名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院建筑风格综合藏,汉民族形成,又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特色.主要建筑有山门,东仓,西仓,天王殿,大殿等.
&&&96.第一学府楼观台——陜西周至楼观台
&&&位于陕西周至终南山麓。据《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载,“楼观”起始于周康王时代,相传当时文星象学家尹喜,在此结草为楼,观星望气,因而初名“草楼观”。魏时已见记载,《楼观》谓:“魏元帝咸熙初(公元264年),道士梁谌事郑法师于楼观。”该观增建于秦汉,扩建于唐代。
&&&97.无处不在是道家——西岳华山
&&&华山自古就是道教的神仙洞府,是十大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一。华山现有玉泉院、镇岳宫、东道院、翠云宫、群仙观、玉女祠等建筑,宫观建筑与奇险的山峰景观自然和谐,真是别有洞天。
&&&9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陜西龙门洞道观
&&&「龙门宗」是全真道支派之一。全真道开山祖师王重阳真人,其在世时所传授的七个主要**,在其仙逝之后,皆各自开宗立派。其中,丘处机真人所传下的一派,即为「龙门宗」。
&&&99.密藏宗封大兴善——安西大兴善寺
&&&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大南门外,建于随开皇二年.大兴善寺还是我国佛教秘宗的开源地,为秘宗祖庭.唐开元八年,狮子国高憎不空来我国,后在大兴善四,后在大兴善寺主持译经事业,大量译传秘典,盛弘密教,传法灌顶,从而创立了我国佛教秘宗,被尊为秘宗开祖.当时日增空海来唐求法,师事不空**惠果,学成回国,于日本东大寺创立了日本佛教的东密,并创造了日本文字,号弘法大师,这一宗派至今鼎盛.因此,大兴善寺也是日本佛教秘宗的祖庭.
&&&100.仙道犹存仙何在——西安八仙宫
&&&八仙宫,又名八仙庵,位于西安市东关长乐坊。八仙宫是西安市现存最完整的一座道观。自宋代创建以来,历经重修、扩建,格局日趋完整,建筑日益壮观。今日之八仙宫集宗教、文化和旅游于一体,以其幽雅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迎接着八方来客。
101.禅宗三传法处——潜山县三祖寺
三祖寺位于南面景色怡人的凤形山上,为南朝国师开创,赐名山谷寺。隋初,禅宗三祖来此弘法教学,并传衣钵给四祖,于在此立化,故称三祖寺。后,赐三祖寺名为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又谥三祖号鉴智禅师,赐其塔名为。谥开山宝志禅师名为宝公,赐号道林真觉禅师。三祖寺的辉煌地位,使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仅北宋一朝,就有、、、、、等游寺题诗,有的还居寺读书,修身修性,潜心学佛。有诗云“谁第一,此地冠”。
春秋时,这里曾是大夫皖伯的封地,封地之内,山名皖山,水称皖水,今省简称,即源于此。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法驾谷口,在凤形山东侧台地上设坛祭拜,封为“”。嗣后,汉宣帝、、明成祖等,均遣使列式,到这里来诏祭。历代帝子的祭祀大礼,史册昭昭,巨典煌煌,使得它名闻遐迩,声播九州,故而历代道徒释子都视此为“”,争相据为已有,建观造刹,传道布经。
早在南朝初年(465),建康(今)道林寺高僧释,云游各地,来到,酷爱谷口凤形山的山光水色,意欲弘法。梁四年(505),云游方士白鹤道人,亦看中了这块,拟建观传道。两家争夺一块地,岂能二主居。萧衍闻奏,遂命二人各显灵通,以物识地,得者居之。白鹤道人即展开手中羽扇,口中念念有词,顷刻扇子化成白鹤,向凤形山飞来,落地而立;释宝志当下挥动手中锡杖,投向凤形山。本来是白鹤先到,当听到锡杖飞声刺耳,昂头一望,正向自己打来,即起身飞到右边的山岗上,锡杖稳稳当当地插在地上。宝志得到此山,便住在石洞里参禅。时有潜邑隐士何求、何点、三兄弟见状,遂将私宅献给宝志,供其开山建刹,初名「菩提庵」。
菩提庵尽管深隐于茂林修竹之中,规模很小,但由于宝志虔诚弘扬佛法,吸引了远近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礼佛,香火不断,影响周边,声名远播。公元五二&#9675;年,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在与梁武帝机缘不合,北上,经过菩提庵时,曾在峭壁上凿了(现称达摩崖)。灭佛时,护法南下,来到了皖公山(即),找到了高徒,便驻锡现属的。从此,遂往来于司空山与之间,隐姓埋名,行化山野,积十余年,无人知晓。随着时间的推移,武帝逝世,宣帝、静帝即位,灭佛运动过去,再兴,于隋二年(583),在司空山得到慧可传承衣钵后,便审时度势,于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正式驻锡山谷寺(即三祖寺),研着《》经典,公开传经布法。元年(601),将衣法传给了,即往县的,两年后旋即返回山谷寺,大业二年(606)十月十五日在寺前法会大树下,为众说法后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四年(745),舒州别驾取真仪火化,得三百粒,以百粒塑僧璨像,出己俸建塔,置像于塔座南窦,供广大信众祀奉。
大师《信心铭》是禅宗祖师的第一部经典,全书一百四十六句,每句四言,计五百四十八个字,字字有声,句句铿锵。宋代大政治家、在《璨公信心铭》一诗中赞曰:「沔被有流,载浮载沉。为文以济,一壶千全。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这是对《信心铭》的肯定与颂扬。
菩提庵自宝志开山建刹,香火旺盛,声振朝野。梁武帝萧衍闻奏,于大同三年(536)赐名「山谷寺」。唐干元元年(758),肃宗御赐山谷寺为「三祖山谷干元禅寺」。七年(772),代宗又谥号「鉴智禅师」,赐塔名为「觉寂塔」。
宋七年(982),邑民柯萼于玉镜山古松树下掘一石刻,上镌释宝志手书「圣祚绵远」四字,进献朝廷,太宗取名「瑞石」,遣使来三祖寺致谢,谥宝志名「宝公」,赐名「道林真觉禅师」。天圣六年(1028),降旨,为仁宗增寿,选山谷寺为道场,降赐佛牙舍利,建资寿宝塔。
继宝志、之后,来三祖寺驻寺弘法的高僧有:,俗称司马,人。隋文帝开皇十二年(592),来皖公山礼谒,求其解脱法门。收其为徒,在身边服劳九载。仁寿元年(601),道信承传了衣钵在山谷寺驻锡,炀帝大业十三年(617)离开山谷寺,时间长达廿五年。
智岩,俗姓华,人。武德初(618)入舒州山谷寺,从宝月禅师为弟子。在住寺二十余年中,常与二虎相伴。县令闻传,深感为奇,遂入室询问:「大师徒众几何?」师答:「祇有两三个。」张逊复问:「现在何处?」师以拂子敲击禅床三下,二虎从室内咆哮而出,张逊大惊,智岩即示虎退去。
,俗姓戚,江苏人,唐代高僧,天台宗九祖。于至德(756-758)年间,入舒州山谷寺,诵经著述于下。他深为山谷寺和舍利塔未能及时得到朝廷册封而不安,便与禅众寺大律师澄俊、大比丘惠融、大比丘开悟等,同筹振兴二祖基业,极力申具州府,经扬州牧奏请朝廷,终于在干元元年和大历七年,得到了御赐。
除此,还有崇慧、、彻闻、白云守端、法演、、、圆智,等几十位有名望的尚都与三祖寺有缘,或礼佛,或驻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足印。
三祖寺也曾以它历史上的辉煌招来了历代、墨客骚人。仅北宋一朝,就有、、、、、等游寺题诗。至于唐代的、、,宋代的、、和,明代的等,他们虽然没有留下直接吟咏三祖寺的诗篇,但在的崖壁上,却留下了真迹。
“三祖山”现存11幅,主要集中在达摩崖壁,其中有宋黄庭坚、明御史大夫题刻四幅。“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现存三百余幅,其中最早的一为唐文学家李翱题刻,一为唐三州刺史李德修题刻;宋朝题刻有一百幅,以王安石、李师中、苏东坡、黄庭坚等刻记最为著名,内容直接涉及三祖寺的有六幅。1981年,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华山游僧道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