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宋朝要比唐朝宋朝强大。

  宋朝军队为什么不如汉唐?  迦太基的失落  中国历史上的军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秦汉时期,那时全民皆兵,每次征战,都会动用大部分劳力,那个时代的士兵是为了生存而战,一旦战败,就是国亡。  第二个阶段是府兵制,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为基础,自备武器,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既可以充分发展农桑,又可以防止地方割据,又保持着强大战斗力。大唐之强盛,多是源于府兵制。后来,王相公变法,募役法就是借鉴了府兵制的优点,只是可惜时代已经变了,府兵制再也难以实行,若是强制实行,只会灾难不断。  第三个阶段,就是募兵制。募兵制有利于挑选精壮,组成强军,可是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军队派系。募兵制这起于唐朝,这也造成了藩镇割据,武人乱国。五代混乱,多是源于募兵制。后来,宋赵匡胤制定将兵法,禁军厢军相互制约,以文制武,就是为了克服募兵制的弊端。  但是募兵制有着太多的缺陷,士兵多是招募而来,讲究的是当兵吃粮。这样的军队,需要时刻用金钱去拉拢,一旦朝廷财力紧缺,军队对朝廷的忠心就下降。这样的军队,是最没有信仰的军队,典型的有奶就是娘。今天为了金钱可以为朝廷效忠,明天就可以为了金钱向朝廷出击。常胜军、义胜军,就是这样的例子!  可以说,宋朝的军队是中国历代,最没有信仰的军队。汉朝军队,信仰是出征塞外,分封万户侯;唐朝军队,信仰是保家卫国,流芳百世;明朝军队,信仰是杀倭寇,杀鞑子。  可是在宋朝,当兵只是为了混口饭吃。    宋朝士兵年薪在36—55贯之间,一贯大约等于300元,也就是一个士兵一年能收入在1.08万—1.65万。也就是士兵一个月收入在900元元—1400元。可实际上,经过层层剥皮,最后宋军收入是一个月在300元—500元之间。  这里的一贯钱价值多少,不是以等于多少黄金、白银做衡量,而是以能购买多少米做衡量。  在大宋,粮食产量较低的时代,粮食可谓是真正的硬通货,粮食可以购买到金银,可是金银却不一定能买到粮食。  一个月300元—500元之间,买下的米能养活一家七八口人,很是艰难,宋朝士兵的生活很苦逼。  在靖康之耻前后,各路义军,各路勤王之师,都是没有信仰的部队,战斗力差,还祸害百姓,有些更是成为金军的走狗。即便是后来南宋中兴四将中,除了岳飞、韩世忠军纪较好之外,刘俊、刘世光等人军纪都很差,军队投敌现象极为严重。  现代人都说,宋朝重文轻武,扬文抑武,轻视军队建设。其实宋朝不轻武,反而是极为重视军队,每年在军费的开支上堪比后世的德国法西斯,堪比冷战时期的苏联。每年在军费上的开支,在中国历朝历代中,都是第一。  宋军弱小不是因为崇文抑武,而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花了许多的冤枉钱。再加上时战是和,举棋不定,缺乏稳定而贯彻的对外方针,往往是得过且过,习惯于临时抱佛脚。再加上内部的党争,极大的消耗了国力,这让宋朝有着压倒性的经济实力,却败于辽国,西夏,金国,乃至是后来的蒙古。    在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后期实行的是募兵制。府兵制,属于是半农半军类型,并非是职业军人,拿起刀剑就是兵,放下刀剑就是民,奉行的是藏兵于民,独特的军制让藩镇割据没有生存的土壤。  而在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的崩溃,只能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必然滋生任人唯亲,也必然滋生藩镇割据,于是唐末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混乱不堪。  直到,宋朝时,才采取各种措施,消减了募兵制带来的弊端,但军队战斗力也是急速的下滑。  士兵由半农半军,向着职业军人转变,有曾经的府兵制向着募兵制转变,这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而宋朝的募兵制搞的很好,只可惜,一直用金钱打造军队,缺乏信仰,于是完全是一群散沙。  而大宋有流行着,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鼓励“乞丐”和“闲散人员”的人来当兵,当兵本身就是就业,是缓解灾害,缓解土地兼并的手段。结果缓解了就业问题,可是士兵战斗素质却是下降了。  在唐朝,精英阶层,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兵。唐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世家子弟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他们多数都是有着田地、品行良好,接受过儒家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归化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成为唐人的一员。  唐末藩镇割据,五代纷乱,留下的教训太严重了,宋朝为了防范武人作乱,制定了诸多政策。这固然让弥消了武人作乱,可是也消弱了军队战斗力。这是一个极为纠结的问题,边患严重需要强军,可是强军又会造成藩镇割据!这是一个极为难解的死结!  唐朝的首都,长安数次被外敌攻破,可是很快被收复,因为唐朝的强藩太多了。这固然容易形成藩镇割据,却也让边关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即便是外敌攻破了首都,也是无法动摇帝国的根基。  而宋朝,恰恰相反,实行的是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收回地方的财权、军权等等,在汴梁附近汇聚着八十万的禁军,而在各个州府则是五十万之多。也就是一些州府,如扬州、杭州等地军队不过几千人,而在一些小的州县人数不足千人。  这种格局,有限的防范了军阀割据,想要造反,可谓是要钱没钱,要兵没兵。方腊,宋江为何造反失败,就是因为地方财政不足,兵力奇缺,想要造反没有资本。  但是这种格局缺陷也是致命的,若是在天下太平时,还没有什么,若是在天下动荡,尤其是边患不断,汴梁附近禁军急速糜烂的情形下,则是致命的,甚至可以导致亡国。  汴梁附近号称是八十万禁军,实际上也有六十万之多。却是典型的战五渣,将军比士兵跑的快,士兵比老百姓跑的快。  北宋末年的汴梁,空有二十万大军,面对金军八万人,却是惶惶不可终日,甚至要言和,割地赔款,送女人,叫爷爷。为何如此,宋朝有二十万军队守城,金军有八万军队攻城,宋军比金军人数多,又是守城,却恐惧不安,为何如此?军队战斗力太差了,无法带来安全感,宋朝上下为何一片求和声,固然有君臣性格软弱的缘故,也有着宋军战斗力太差的原因。  军队不硬气,说话没底气。  由于强干弱枝的政策,地方缺少兵员,缺少钱粮,缺少器械。北宋末年汴梁被围困,仓促之间组建的勤王之师,多是临时招募而来,多是边走边训练;缺少钱粮,只好向一些士绅纳捐。而盔甲枪械等,只好用旧的。  强干弱枝,是历朝历代的政策,本质上是中央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对地方边疆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而汉唐时代,那时门阀世族横行,关中地区固然有着压倒性优势,但是其他地区的力量也很强大。  直到了宋朝,门阀世族消亡,文人集团崛起,强干弱枝也随之发展到了极点。渐渐的形成了地方上,财力、兵力、司法、行政等,不是相互制约,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下降;便是地方部队,实力虚弱,财政紧张。  若是真正能做到强干弱枝,中央强大,地方弱小,中央军强大,地方军弱小,那也算了。  可真实的情况是,由开始的强干弱枝,渐渐变为了弱枝弱干。中央禁军都是废物,与金军一战之下,尽数覆没,无力保护地方;而地方财力、兵力缺乏,又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此时面临攻击,危在旦夕。  宋赵匡胤的计划是好的,强干弱枝,减少藩镇割据,但是效果却是差的,主干弱小,枝叶也弱小。  李纲倒是坚持抗金,可他是一个书生,军事才能有限的很,时常放空炮。纵观李纲执政以来,没有取得一次大捷,很多时候仅仅是靠着城池的险要,勉强守住。  第一次汴梁之围被解,不是他指挥才能强,大规模杀伤了金军,金军无奈退去。而是金军因为太原未下,不得不退;又因为各地援军拼死守城,破城难度加大,再加上宋朝签订了各种屈辱条约。这三条为基础,金军才退去。  世人都说,李纲被驱除,是因为议和派妥协,宋钦宗不信任的原因。其实这都错了,真正原因是李纲能力有限,没有响应的业绩证明自己的才能。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不硬,自然给人攻击的理由。  为何李纲的名声在后世那样显赫?说他堪比诸葛亮。这是因为他虽然放空炮,才干有限,可是至少放炮了。比那些缺乏斗志,连空炮也不放,好似一群绵羊,宁愿当俘虏,宁愿跪在当儿子,也不愿意反抗的宋朝君臣而言,他太高尚了,堪称楷模。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战争变化,瞬息万变。可是宋朝皇帝却又一个习惯,每次出征,都要提前布置好阵图,让领兵将领按照固定阵图与敌人厮杀。若是将领,临时变阵,不按照枢密院的阵图布阵,对不起了,轻则是免官,重则是斩首。  宋朝出兵的这个习惯,也成为了致命破绽,百战百败的重要原因。  宋朝是一个悲剧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大捷往往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即便是和尚原之战,顺昌之战,郾城、颍昌之战等,多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  毛主席说过,伤其一指不如断其一指。  宋军的悲剧就在于总是伤其十指,却难以断其一指。  何为大捷?金军围攻一个城池,一个将领守住了城池,可是任由金军在外劫掠,结果金军抢了许多妇女,财富等走了。金军认为胜利了,因为打了许多草谷;宋将也认为胜利了,保住了城池。这对宋朝来说,保住城池就是大胜。  宋金交战,五千金军铁骑对抗三万宋军步兵,结果宋军死了二万多,金军死了三千多,金军最后退去。宋军认为这是场大捷,因为金军率先退去,不是大败了,为何要退去,况且有三千女真死亡,这不是大捷是什么。至于自身伤亡被忽略了。  这就是宋朝的大捷!  打仗,汉唐是包饺子,宋朝是赶鸭子。包饺子,是彻底消灭敌人,是歼灭敌人,打的是歼灭战;而赶鸭子,是将敌人击溃,敌人不敌,最后逃离而去。汉唐很少打战,可是一打仗就是灭国大战,一打仗,就是全歼敌军,不留一丝情面;而宋朝打仗,却是赶鸭子,敌人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最后是打蛇不死,反咬人。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把一个人的手指打伤了,过上一段时间,手指又会好了;可是将手指剁了,再也再也长不出来。打上一次歼灭战,胜过打上十次击溃战。当年宋太宗时,北伐辽国,十战十胜,可是只是在高粱河一次战败,就是一败涂地,这是为何?那是因为北伐辽国打了十次胜仗,都是击溃战,每一次胜利都没有伤及辽国根本,更是让辽军主力跑了。  在汉唐时代,何为大捷?只有灭族之功,勤王之功,才能成为大捷。收复河套,收复河西走廊,覆灭匈奴,灭绝突厥,这才能称为大捷!而在宋朝只要是守住了城池,就是大捷!这就是差距!  宋朝失去了幽燕之地,又失去了西北之地,等于是失去了养马之地,战马奇缺,难以组建起强大的骑兵。没有强大的骑兵,只有步兵,即便是击败了辽国、西夏的大军,敌人也可以逃离而去,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战争的主动权随时的掌握在辽国,西夏手中,使大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一种局面。  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交战,即便是宋军大胜了九十九次战斗,可是只要打了一次败仗,就是全军奔溃,面临着失地,甚至是灭国的危险;可是辽国、西夏、以及金国,哪怕是打败了九十九次,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只要是大胜了一次,就可以翻盘,可以逼得宋朝割地赔款!  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得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可是为何,宋朝有着弱宋之称,而唐朝却是有着盛唐的称呼,一切皆是源于上面两点!  我的新浪微博:/u/  我的新浪博客:.cn/s/articlelist__0_1.html
楼主发言:3次 发图:0张 | 更多
  你说的这个,我记得小时候看的《深滤论》就写过吧?
  @迤俪之声起江南
20:40:14  你说的这个,我记得小时候看的《深滤论》就写过吧?  -----------------------------  不是不是,《深滤论》是方孝孺的,一派腐儒之言。最后的结论是要求皇上别追求制度完善或者人谋,而是修身以德,感动上天,让上天来保卫政权。“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60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建文帝那这货当智囊,被叔叔灭掉真心不冤。
  汉唐到宋明,基层控制力的差异  苏粗腿  汉唐时代的中国,和宋明两朝有本质的不同。这事要从春秋战国来说起。教科书上说中国的所谓“封建制度”起源于秦代。但稍微懂得点西方历史的人就会发现,实际上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封建制度完全不同。实际上春秋以前的商周更接近西方封建制,教科书上两者差别的奴隶制问题实际上是扯淡:东方的奴隶和西方的领民(农奴)实际上没什么不同。要知道中世纪的领主对逃跑领民的处罚只有一种:吊死。这显然不是我们对中国古代农民的理解。  说远了,回到正题。  春秋发展到战国乱世,各国统治集团为了兼并和反兼并,各自去试图发展一套新的社会体系,加强中央集权以增强国力。第一个变法的魏国就创造了五万魏武卒战胜秦国五十万大军的战绩。  当然,各国变法程度不同,这和各国地理经济气候以及生产方式有关,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最后是变法最彻底的秦国赢得了统一战争,并把其制度推广到了后来的秦朝。秦末乱世楚汉争霸,旧贵族势力被彻底推翻,草根的刘邦坐了天下。再加上焚书坑儒和后来独尊儒生的影响,中国在文化上彻底的抛弃了春秋时的治国理念。  中国从此也就进入了后世所谓的“封建社会”。  到了宋代,一帮子不学无术的小地主上台,则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汉唐模式。  汉唐和宋明的差别不在高层,而在社会基层。  中国宋明两朝封建社会的大家都知道:基层在县一级。往下则靠胥吏(基本上是世袭的)和乡绅大户统治。一个县里,真正吃国家饭的官吏最多十多个。换句话说,一个县里的财政和税收,只有一个主管副县长(主簿)是公务员,其他的都是当地的社会人士。这种在现代看来不可想象的事,在宋明却是事实。当然,基层的具体权利分配北宋,南宋,甚至明代不同时期都有差别,但大致格局都一样。  秦汉社会则完全不同。  秦汉时社会基层政权是什么样子?这里拿东汉来说。和现代一样,东汉最基层的团体是村子。汉代村子比现代小得多,人口也少的多。汉代在村和上一级的乡之间还有一个单位——亭。比如关羽的爵位就是汉寿亭侯。就是汉寿这个地方的亭侯。汉代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东汉设县侯、乡侯、亭侯爵位。从规模来看,实际上亭和现代的村差不多。  汉代最基层的比较完善的政权是乡。这一点与现代一样。村子太小,不可能设立政权,所以有不完全政府职能的最基层的是亭,设亭长。刘邦最早做的就是泗水亭长。亭长负责治安和军事。治安好说,主要是捕盗和维持治安。也就是现代派出所的干活。现在基层派出所干警往往与社会闲散人员关系密切,这一点大概是向刘邦同志学习的。  军事上则主要体现在组织百姓,同时也负责邮局和招待所。平常时期,亭长要负责对百姓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在汉代这不但是出于防盗,也是对周礼的继承。周礼的“田猎”干的就是这个。  国家征发徭役时,亭长负责管理。刘邦斩白蛇造反(实际上是亡命逃亡)就是因为他这方面工作没做好。亭长也有下属,比如相当于刑警的捕盗。这些也是吃公粮的。  东汉按照其制度,除了战乱年代和裙带关系,从基层做起做到高层,最低的就是亭长了。这种例子极少,大概不超过个位数。到了乡一级,汉代政府就比较完善了。比如说三老。这属于类似民主的范畴,地方上有身份地位和德望的人担任。西汉初期权利很大,后期则逐渐沦为精神领袖。放现在大约是人大,政协的干活。乡关首脑是啬夫。这个啬夫还分为有秩啬夫和啬夫两类,有秩啬夫为郡所设,啬夫为县所设。啬夫主管民政。有秩啬夫升级还是比较靠谱的,是县长吏的重要后备人选。此外还有相当于副乡长的乡佐和管治安的游徼。游徼是郡里任命的,乡间的巡查者,对县级主管负责,没有固定任所,在数乡范围内巡逻,职责是巡行乡里,禁捕盗贼。其他就不多说了。  由此可见,汉代乡官就像一张巨大的网,对基层的组织非常严密,从组织上甚至能和近现代国家媲美。所以说,汉代能把国家的所有潜力都动员起来,加上中国广大的地盘和海量人口,这才造成了强大到无敌的汉朝。  汉武帝能把国家搞到“户减半,人相食”的程度,要知道如此的动员力只有近现代国际的总体战才能实现。这一点宋明绝对做不到,没这个能力。  北宋建立后,科举大兴官吏分家为官和吏两个不同的阶层。而且逐步的放弃了地方基层的权力。比如说,您很难想象北宋一个负责税收县吏,实际上是北宋县里征发的连工资都没有的民伕。不少地方行政事实居然靠的是“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工资的协警统治下的乡村)。这就导致吏这一奇怪阶层的出现。但事实就是这样。  所以说,与汉唐相比,北宋的政权网络实际上在基层是脱节的。也就是说在特殊情况下(比如王朝首都被攻克),北宋基层没有任何有效的社会组织能行使政府权力。  辽国灭后晋时,中国的情况远比北宋被金灭亡时更险恶。后晋本来就缺乏底蕴,辽国也远比新兴的金国更强大。  但辽国灭亡后晋后只能退出中原,金国则可以占据整个北方,两者的差别就是辽国遭到了北方民间势力的顽强抵抗。这一点和汉唐时代基层政权有很大关系。
  论秦桧与李鸿章,缺乏血性的聪明人  迦太基的失落  聪明人,总是想着利益最大化,总是想着投机,太计较利益得失了,做事缺乏执着,缺乏疯狂,很难走向最后的成功;而傻子,可能不会投机,不会利益最大化,却有着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依旧不回头的疯狂、执着,往往是走到了最后。  秦桧成功的解除了武将的兵权,更是将岳飞诛杀,的确是免除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免除了被武将刘裕篡权的结果,更使士大夫阶层利益得到了扩张。  秦桧对岳飞的胜利,表面是议和派对抗金派的胜利,而实质则是士大夫阶层对武人集团的胜利。士大夫阶层,再度夺回了失去的荣耀,再度的实现了唯我独尊,而其他阶层再度的处于压制状态。  而其他阶层由于被压制,自然不满至极,反抗不断,内斗再度加剧,大部分精力花在内斗上,如何能北伐?  即便是北伐,也多是必败。  秦桧成功了,他的意见很是正确,高明的找不到一丝破绽,有利于皇帝,有利于士大夫阶层,只是不利于整个华夏民族。从此之后,南宋只能是苟且在江南,直到一个强大的敌人出现,将它毁灭。  想着秦桧,就想到了李鸿章。  李鸿章一生的目标就是裱糊匠,追求的是稳定太平,哪怕是纸糊的稳定,虚假的太平。实际上,他也成功了。因为他的存在,清朝的国柞,多延续了二三十年;若是没有他的存在,清朝可能提前二三十年垮台。  在对他的评论中,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为清末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东方的俾斯麦”  可是在中国,尤其是现代人对他的评价极差,说他是汉奸,等同于秦桧。李鸿章一生背了个卖国贼的骂名。生前背黑锅,死后被拖尸,大跃进时期李鸿章的坟被刨,李鸿章穿着黄马褂的遗体本是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称赞多来于外国,敌国;而骂名则多来自国内。  外国称赞,看到的是他的辛苦、操劳;国人谩骂,看到的是他的罪过。  外国人称赞他,因为他理智、多谋,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国人谩骂他,是因为他缺乏骨气,缺乏血性。  实际上,聪明的人、理智的的人。往往是缺乏血性,缺乏骨气的。  纵观李鸿章一生,他是聪明人,都能做出最正确,最理智的选择。世人总是说李鸿章逃避开战,委屈求和。但实际的原因呢?是因为他知道清军腐败,实力不行,打仗必败;李鸿章总是签订屈辱条约,因为他知道签约最有利于大清。不论是开办洋务、筹建海军,还是后来的避战、签订屈辱条约。他都保持着理智,做着最正确的选择。  宋之秦桧,清末之李鸿章,本质都是一类人。最大优势在聪明、理智,可这又让他们血性缺乏。骨气缺乏。缺乏拼劲,缺乏狠劲,缺乏疯狂,缺乏执着。这类人若是生在太平盛世,绝对是一代名臣;只是生在乱世,生在国家危难的时代。就是奸臣,汉奸一类。  而清末的左宗棠,做事有些疯狂,做事不顾及后果。很多情况下是情感超过理智,很多时刻不懂得利益最大化,为了胜利,能够打一场两败俱伤,甚至是必败的战。在收复新疆时,面对欧洲宪兵俄国时,毅然不惧,慷慨决战,有些拼命三郎的味道;后来的中法战争,更是有种疯狂。  若是活到甲午战争时,他也会是铁杆的抗战派,不会因为前线失利而议和,也不会因为士兵战斗力不行而议和,更多的能打要打,不能打也得打。  丢了山东、辽东,就迁都再战,从来不会签订耻辱条约。  论起才干、智慧等,李鸿章要远远高于左宗棠,只是而总体评价中,李鸿章毁誉参半,毁胜于荣;而左宗棠则是功大于过,甚至是无过。  身为一国大臣,聪明、智慧、理智极为重要,可是也不能失去了血性,失去了骨气。但国家民族无骨而不立,无血而不活。可惜了。秦桧、李鸿章本是国之大才,只可惜没了血性,没了骨气!  血性,是勇气的来源;骨气,是正义的来源。  若是身为一州长官,一县长官,即便是没有血性,没有骨气,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身为皇帝,身为宰相,处于首脑级别的人物,若是连血性与骨气也没有了,那将是国家的祸端。  乱世需要的不是聪明智慧,权术狡诈,而是铁与血。就像俾斯麦说得那样:当今绝大多数问题,需要用铁与血解决。  铁,是强大的军备工业,强大的军队体系;血,是不怕牺牲,英勇卫国的精神。只有二者结合,才是真正的强国之道。  历史上,李鸿章拜访俾斯麦时说,我是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却笑道,我却不是西方的李鸿章。  
  儒教就是封建统治者糊弄老百姓的,把人当羊驯化,失去血性与责任感!历史上有点建树的王朝莫不以以法家思想而得天下。历史上被人打成狗的王朝都以儒教为立国之本!远的不说!清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宋朝皇帝一向都以废掉军队,搞垮军队战斗力为己任,167年,头等大事,就是重文抑武,压制武将和军队,把军人的地位无限度削弱化,直到变成北宋后期的罪犯军、流民军、老弱残军。  赵宋最不放心的就是本国军队,宁肯让军队失去战斗力,成为只知吃喝嫖赌的废物,毫无战斗力,他们才放心,宁肯年年向敌国纳贡称臣,也要无限度打压本国军队。
  缺马是第一主因,重文轻武是第二主因,然后没了。
  好文章  
  哟,又发新贴了?
  应该说北宋前三个皇帝进行大规模社会改革之前  中国本质上还是贵族社会,虽然中央集权的程度也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但仍然是贵族社会  而北宋头三个皇帝扩大制式化科举录取,采取垂直集中管理,批量供应国家官吏,地方兵马钱粮人事调动各个方面一概分权分系统垂直归上峰  已经是进入真正的大中央集权制度,平民文官政府  贵族社会被终结  军事勋贵的地位那叫一落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啊  基层社会控制力下降也是这种改革带来的副作用  不仅如此啊,地方政府动员力,地方战备的主观能动性都在下降  好处也不是没有  社会的稳定性,地方割据,地方壁垒都被大幅打破  不能光要好处不要副作用吧
  @tengpu-18 19:59:29  缺马是第一主因,重文轻武是第二主因,然后没了。  -----------------------------  最幼稚的说法  朱元璋北伐时,几十万大军不足四万五千匹军马  基本靠步兵强行运动战歼灭蒙古骑兵  很多人以为满清军队输给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就是输个装备问题  你信不信双方交换一下装备,英法联军用清朝的装备照样打赢用英法列强装备的清军?
  汉朝军队是很牛逼  唐朝军队是部分时候牛逼  事实上除了李世民到李治前期中期  之后到李隆基前期中期  唐军可以说雄盛之外,其余时期并不算多突出啊  你把唐军强盛时期满打满算不过六十余年  和明朝初期四帝洪永熙宣加起来,不也是六十余年大致相当吗  其余如唐宪宗等,武功并不见得比明宪宗明神宗强盛
  地位问题啊。宋朝军人叫贼配军,要刺字。没有荣誉感就没有归属感,怎么能有强军。  
  能感受到楼主的无奈!
  @tengpu2001
19:59:29  缺马是第一主因,重文轻武是第二主因,然后没了。  -----------------------------  @幕席雨
20:15:37  最幼稚的说法  朱元璋北伐时,几十万大军不足四万五千匹军马  基本靠步兵强行运动战歼灭蒙古骑兵  很多人以为满清军队输给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就是输个装备问题  你信不信双方交换一下装备,英法联军用清朝的装备照样打赢用英法列强装备的清军?  -----------------------------  不信,1860年英法联军用清朝装备不可能打胜,僧格林沁的表现你知道的
  @幕席雨
20:14:17  应该说北宋前三个皇帝进行大规模社会改革之前  中国本质上还是贵族社会,虽然中央集权的程度也远高于世界上其他国家  但仍然是贵族社会  而北宋头三个皇帝扩大制式化科举录取,采取垂直集中管理,批量供应国家官吏,地方兵马钱粮人事调动各个方面一概分权分系统垂直归上峰  已经是进入真正的大中央集权制度,平民文官政府  贵族社会被终结  军事勋贵的地位那叫一落千丈,疑似银河落九天啊  基层......  -----------------------------  宋朝的外患是后来悲剧的主要原因。
  @tengpu2001
19:59:29  缺马是第一主因,重文轻武是第二主因,然后没了。  -----------------------------  @幕席雨
20:15:37  最幼稚的说法  朱元璋北伐时,几十万大军不足四万五千匹军马  基本靠步兵强行运动战歼灭蒙古骑兵  很多人以为满清军队输给英法联军八国联军就是输个装备问题  你信不信双方交换一下装备,英法联军用清朝的装备照样打赢用英法列强装备的清军?  -----------------------------  @lannanzhihua
17:10:45  不信,1860年英法联军用清朝装备不可能打胜,僧格林沁的表现你知道的  -----------------------------  英法联军是近代军队  清军是古代军队  军制都差了几百条街  交换武器照样打的清军满地找牙  光是法国的胸甲护卫骑兵集体冲锋,清军就无人敢挡  英军上来拼刺刀,就凭那些只敢躲在马匹上和工事后面放火绳枪的清军和蒙古征召轻骑兵挡得住吗?  英法军队可以打到阵亡过半依然奋勇不绝  清军十个人死俩,就快要尿裤子了  换装备又如何
  曾李之流  对异族没有血性  杀起汉族,倒是很有血性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和宋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