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艺术家

博伊斯告诉中国人人都是艺术家(组图)
模仿博伊斯作品《卡普里电池》中黄色灯泡的造型布满现场。《博伊斯》1986年央美美术馆供图墙上的小黑板可以让观众任意涂写,这也与博伊斯《黑板绘画》相呼应。《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除 以影像展出,了  其经典照片(图中抱着兔子的人)也被放大。  《革命就是我们》(图右照片)放在展厅入口,影像作品《欧亚大陆》(图左侧亮光处)被放在旁边。
  9月7日,“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众多中国博伊斯迷蜂拥而至。此次展览是博伊斯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艺术界围绕博伊斯的艺术以及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思考和探讨。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现场
  以时间为轴呈现展览
  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从2006年起开始筹划将博伊斯的展览带到中国,一波三折,终于于今年得以实现。王璜生介绍,展览的整体布置以时间为轴线,围绕博伊斯各个时期的和事件展开,现场展出7个影像和7个组合性装置。展厅四周的展板上记录了博伊斯的艺术轨迹,穿插展出博伊斯20世纪70至80年代创作的作品共400余件,包括实物、手稿、素描、照片和行为艺术影像等。这些作品原来由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收藏,占他所收藏的博伊斯作品的90%左右,在展出前已由上海昊美术馆全部收购。
  展览中很多展品都是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包括个人照片、新闻报纸、唱片、未拆封的红酒等,这些原本平常无奇的物件因为有了博伊斯的亲笔签名而成为艺术品。展览统筹王春辰表示,这些物品与博伊斯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而博伊斯自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行为环节都能构成艺术。
  >>对话
  央美副教授、展览统筹王春辰
  反传统雕塑对话社会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为什么以“社会雕塑”为主题?
  王春辰:“社会雕塑”是说人人都参加到社会的行为里,成为整个社会雕塑体的一分子,构成社会雕塑最后的结果。博伊斯的艺术不是说要有具体的物质结果,而是强调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与之产生直接的对话和联系。
  京华时报:博伊斯是非常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展览将带来哪些与书本中不同的感受?
  王春辰:如果只是看书翻一翻就过去了,但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能激发大家一起探讨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当今的艺术需要做些什么,被叫做艺术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等问题。
  京华时报:此次展览对于中国艺术界的意义在哪里?
  王春辰:我们该如何看待、理解博伊斯对时代的影响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现在很多艺术家特别像艺术家,除了艺术没有别的事,可是博伊斯不是这样,他把艺术和生活联系起来,他用行为去阐释他的思想并与人交流。
  >>观点
  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
  博伊斯是坚强的勇士
  72岁的德国收藏家博格收藏了博伊斯各时期的作品,1969年他收藏了博伊斯的《雪橇》,而当时他对博伊斯还是懵懂的,直至20年后他才真正明白博伊斯。《欧亚大陆》是博伊斯重要的影像作品,博格表示,博伊斯一直很想到中国,没想到最终来到中国的却是他的作品。
  博格与博伊斯有过交往,博格认为博伊斯是一个高大强壮、具有很大魅力和坚强意志的勇士。博格最欣赏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因为博伊斯相信感受自己的直觉,挖掘潜力,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
  北京大学教授、本展策展人朱青生
  展览推动当代艺术发展
  朱青生是中国内地最早一批研究博伊斯的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相关研究。朱青生认为,博伊斯代表着当代艺术到目前的标准,当代艺术的作品应该具有当场性,针对当下的问题和世界,而不能是过去的事。
  “如果我们已经把当代艺术看成有历史背景发展的结果,那么通过展览探讨如何推进中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才是展览真正的意义。博伊斯可以让中国知道什么是当代艺术,但其发展仅依靠博伊斯是无法完成的。”朱青生说。
  香港K11艺术基金会理事成员傅丹丹
  青年人更多是
  理性崇拜
  8月20日举办的“博伊斯,为什么?”青年艺术家对话是此次展览一系列讲座论坛活动的序幕,K11正是活动的组织方。很多中年艺术家是在博伊斯的直接影响下成长的,但对于青年艺术家,博伊斯似乎只是一个间接的。傅丹丹表示,青年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他们对于博伊斯的看法不再是单一的崇拜,而是相对的理性,这一切都是非常真实的状态。
  >>代表作
  《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
  1982年,第7届卡塞尔文献展为博伊斯提供场地,举办了他的7000棵橡树计划的开幕式,其目的是将此作为重新绿化德国被工业改变的风景的一个象征性的开始,第7000棵橡树在第8届文献展开幕当天种下,而在前一年博伊斯已经去世。王春辰表示,这个行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7000棵橡树象征着和谐的自然生态,博伊斯以此表达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的关心,这既是一个艺术的方式,也是一种关心社会的方式。“由艺术家来倡导绿色和平活动,此时此刻的这种‘艺术’又该怎么看待?这给我们带来的关于艺术问题的讨论特别多。”王春辰说。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日,博伊斯头上涂满蜂蜜,贴上金箔,右脚绑上铁板,左脚则是毛毡板。他怀抱一只死兔子,向死兔子解释挂在墙上的他的绘画,并坐在椅子上与死兔子交谈。如此持续了三个小时。
  这是博伊斯最著名的行为艺术之一。王春辰表示,在他看来,表面上博伊斯在跟兔子讲解艺术,但实际上谁是世界的主导,这都是不确定的。“这个时候博伊斯讲解的不再只是艺术,更不是向兔子强制性地灌输某种观念,而是表述一种关系,他所理解的兔子与世界的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样的,其中讲求自然的平衡关系。”王春辰说。
  《革命就是我们》
  这张照片是博伊斯著名的照片之一,王春辰介绍,很多人都是从照片开始认识博伊斯的,这个作品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标志性。照片中的博伊斯充满精神和朝气,挎着书包迈着大步往前走,非常有感召力,传递出他一生的艺术形象。“一个人能成为精神的象征,是经历很多磨难和挫折才体现出来的。博伊斯具有普世情怀,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他是一个投身到社会中、拥抱社会的参与者。”王春辰说。
  京华时报记者顾博实习记者黄嘉仪
  除署名外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
  >>人物小传
  博伊斯
  日,博伊斯出生在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伊斯应征入伍,在空军当飞行员。博伊斯曾讲述过战争期间他所经历的一段传奇:1943年,博伊斯的飞机被苏军炮火击中坠落,他身负重伤昏迷过去。鞑靼人用油脂覆盖博伊斯的身体使它重获温暖,并用毛毡作为保暖的隔离物把它包裹起来,最终博伊斯得以康复。这段经历使博伊斯感到人类正面临着一场精神危机,他从一个战争的参与者变成和平的倡导者,此后,油脂、毛毡成为博伊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标志性符号,并被他本人解读为能量、温暖、拯救物的象征。后经史学家证实,博伊斯的确经历飞机失事,但被鞑靼人救起,则是博伊斯被战友救起时的幻觉。
  1945年,博伊斯结束军人生涯并于1947年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63后博伊斯从“激浪派”转向真正的博伊斯风格,他放弃了传统的青铜与木制雕塑,开始组织围绕行为表演或者展览场合的雕塑设计,《油脂椅》等作品陆续面世。此后,行为成为了博伊斯作品的基本部分,他先后进行了《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欧亚大陆》《蜂蜜泵》《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等,得到了世界性的声望。日,博伊斯与世长辞。
  “人人都是艺术家”是博伊斯的著名口号。博伊斯提出的艺术观念以及从事的艺术实践,都处处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以及欧洲社会政治文化的新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博伊斯才显示了他在人类历史上作为伟大艺术家的地位和身份,也因此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远播到中国,影响了中国的一大批当代艺术家。
本文来源:京华时报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京华网
关键词阅读: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共8人参与评分
我来评分: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国著名艺术家,以雕塑为其主要创作形式。被认为是的20世纪70、80年代欧洲前卫艺术最有影响的领导人。他在七十年代享受着政治预言者完美名誉的一位美术家。他作为雕塑家、事件美术家、&宗教头头&和幻想家,变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欧洲美术世界中的最有影响的人物。
&对于博伊斯的评价,艺术界,非艺术界众说纷纭。但是几乎没有人怀疑,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作品。&对于世界艺术大师约瑟夫&博伊斯北大教授朱青生曾这样评价道。
在他看来博伊斯是一个《世界的巫师》:&1989年卢西&史密斯在他的一本当代艺术论著的中译本序中提到,1987年随着博伊斯的故去,结束了世界艺术史的一个辉煌的时代。1990年英国最重要的艺术杂志《现代画家》的署名文章以《世界的巫师》为题,对此论述了人类历史上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达&芬奇和博伊斯的共同特征。博伊斯的传记作家斯塔豪斯概括地称他为当世的艺术家、预言家和导师的三位一体。最中肯的评价也许出自1986年杜依斯堡市授予博伊斯众望所归的雕塑大奖&&蓝布汝克将的致辞:&他把艺术进一步带入一段本质的境界,并使世界为之瞩目。&在这繁荣人世,引人注目的常是流行明星,稍瞬即逝。博伊斯以瞬间表演知闻于天下,但又以他的境界使其身后之名日增,理由何在?&
在浙江大学教授沈语冰看来是由于博伊斯对杜尚精神的继承,博伊斯曾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其实这是基于现成品在艺术中的运用为前提的,而现成品的运用最早可以追溯到杜尚,杜尚为什么要用现成品是为了反叛当时的艺术沙龙体制,更深层的原因是杜尚认识到了是&观众创作了绘画&对于这点,沈语冰教授讲到:&关于现成品的产生及其意义,它既从理论上回答了现成品的艺术史意义问题(即所谓格林伯格与杜尚的合流问题,以及管装颜料与空白画布之为从抽象绘画走向现成品,从特殊艺术走向一般艺术的链节问题),更从知识考古学的视点,发掘现成品作为唯名论艺术观的范式的意义。对德&迪弗来说,要理解现成品的意义,借重于杜尚的精神后裔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这是博伊斯对杜尚小便器的诠释),只是一个方便之门。关键的解答还得追溯到18世纪以来的启蒙现代性方案。这一方案在美学上的起点,当然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而康德第三《批判》一个秘而不宣的核心,就是宣布&人人都是鉴赏家&(所谓的&共通感&,或&共同感觉力&,正是这一点确保了鉴赏判断的普遍可传达性)。德&迪弗重点论述了,将艺术品交付于普通公众裁决的平等意识&&这就是法国沙龙艺术展,特别是落选者沙龙和独立沙龙的理智地平线&&才促使杜尚意识到&是观众创作了绘画&&&&人人都是艺术家&(杜尚差点说出这一点,但终究没有说出,这也是博伊斯抱怨他的原因)。&
在艺术学博士张晓剑看来,观众决定艺术:&和艺术的现代性相关联,18世纪的启蒙运动以来,政治领域里边要自由、民主、平等,在绘画领域里,也出现了沙龙。画家画画时,就知道是外行人要看我的画,他已经预想到这一点。沙龙这个体制确立了以后,就等于认可了外行也是可以评价一幅作品的。当然,沙龙在形式上慢慢有变化和发展,先是官方的沙龙,到了19世纪为了反官方的沙龙出现了&独立艺术家&的沙龙。它的背景是现代性,是赋予大众以权力,到20世纪的博伊斯那里,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评判的权力。
人人都是艺术家,看似简单的话语口号背后隐藏着很深的艺术史脉络和文化背景,对于大师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光环,还要看他艺术的脉络和承载的信息,对于西方的艺术口号或者艺术理论也同样如此,不能用&拿来主义&去套用,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现在的中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期,是像现代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我们还处在现代性的阶段,因此艺术创作要对这种变化作出反应,而想博伊斯这样的艺术大师,对于他们的深入体验就和认识,与我们的创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向大师致敬】人人都是艺术家?——世界的巫师博伊斯
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
7000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
博伊斯1978年作品《气味塑料瓶》
博伊斯1979年作品《大白兔奶糖》
博伊斯1983年作品《葡萄酒》
Homogeneous Infiltration for Piano油脂椅
Eurasia Siberian Symphony
Everess II1 1968
Felt Suit, 1970
Fettstuhl (Fat Chair), 1964-85
Filzanzug, 1970
Fluxus-Name List , 1963
Four Blackboards, 1972
Homogeneous Infiltration for Piano
Olivestone (installation view), 1984
In Memoriam George Maciunas, 1978-82
Infiltration Homogène Pour Piano à Queue, 1966
Iphigenia, 1973
Joseph Beuys 1985
King's Daughter Sees Iceland, 1960
Kunst=KAPITAL, 1984
Lightning with Stag in its Glare,
Night in the Rafters, 1974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1983-5
On the Flight to America, Executed in 1974
Rose für direkte Demokratie (Rose for Direct Democracy), 1973
rtisten (Kaskade) (Artistes [Cascade]), 1954
Scala Napoletana
Schwangere und Schwan (Pregnant Woman with Swan), 1969
Sled, 1969
Table with Accumulator, 1958-85
Terremoto in Palazzo, 1981
Virgin, 1952
Therapeuticum, 1964
Three Pots for the Poorhouse - Action Object, 1974
Tram Stop, 2007
Untitled - 1961
Untitled , 1970
Verschaffeltia (Palme), 1972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1974
Capri Batterie, 1985
7000 Oak Trees, 7000 Eichen, 1982
Acer platanoides
Animal Woman (Tierfrau), 1949, cast 1984
Beuys. Galleria Santoro, 1978
Bruno Cora Tee, 1974
【向大师致敬】人人都是艺术家?——世界的巫师博伊斯
博伊斯与妻子艾娃(右)是在一次舞会相识后结婚的。
“给德意志银行最后的警告”约瑟夫·博伊斯,日在杜塞尔多夫
1972年6月约瑟夫·博伊斯和卢西奥阿梅里奥1972年6月在意大利罗马
1973年,博伊斯乘独木舟渡过莱茵河,宣布回归艺术学院。
1974年1月约瑟夫·博伊斯在芝加哥艺术学院授课
1974年1月在明尼阿波利斯
1979年6月约瑟夫·博伊斯在德国海德堡
日约瑟夫·博伊斯在菲舍尔画廊,德国杜塞尔多夫。
克劳斯·斯代克,理查德·汉密尔顿和约瑟夫·博伊斯1974年在伦敦
纽约,日-10日
演讲中的约瑟夫·博伊斯,杜伊斯堡Lehmbruck博物馆
约瑟夫·博伊斯日在德国汉诺威艺术协会参观展览
约瑟夫·博伊斯1974年1月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会约瑟夫·博伊斯和菲洛梅纳·马格斯,1974年在杜塞尔多夫
约瑟夫·博伊斯和菲洛梅纳·马格斯,1974年在杜塞尔多夫
德国杜塞尔多夫,1973年
德国杜塞尔多夫,日
版权所有:99艺术网人人都是商人?不,人人都是艺术家!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人人都是商人?不,人人都是艺术家!
上传于||文档简介
&&艺​术​哲​学​方​面​的​论​文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博伊斯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实质是被歪解了吗?
实质是否认社会分工的必要,否定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也就是否定了艺术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人人是艺术家,并不代表没有社会分工啊,毕竟人有多种社会角色,怎么是否认社会分工的必要?后面那两句也觉得有些荒谬,艺术的过去今天与未来是由大众创作的啊。如果没有创作,怎么区别艺术与非艺术。人的一生总会参与艺术的创作。博伊思的观点是不是被《艺术概论》歪解了?
是我们误读了这句话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您的位置: &
人人都是艺术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都是艺术家 app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