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建的村庄打一地名成的村庄

掌上广饶 故事/摄影/生活/50万人都在看

   一个简单的村名往往承载着它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史实,千奇百怪妙趣横生。探究原委广饶县村名的由来大致如下

  以古玳帝王将相驻、经地或古迹、遗址命名卒寸庄

  经查阅地方史志等,得知有些村名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汉、魏、晋以及唐、宋、元、奣、清等朝代花官乡的桓台村西有一古迹称柏寝台,据《史记》载:“汉武帝有故铜器问李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寢’已而验其刻,果齐桓公器”据《韩非子》记载:“齐景公与晏子游于少海,登柏寝之台而望其国”由此知此台之久远,据传是齊国都临淄时齐桓公为会盟诸侯所建之台。明洪武二年秦姓建村于柏寝台东侧,便以齐桓公之“桓”字和柏寝台之“台”字立村名为“桓台”花园乡的花园村,据传是齐桓公所建花园遗址后在此地立村,便取名为“花园村”颜徐乡的北西、南西两村,据民间传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于柏寝台时在此摆设南席和北席款待诸侯,因“席”与“西”同音经年久传讹,村名便变成了现在的“南西村”和“北西村”丁庄乡的王署埠村,据史志载唐贞观十八年,太祖渡海亲征高丽(现朝鲜)曾以此地作为驻军屯粮之所,并筑有土埠上建宮殿王署以作唐王行宫,村名称“王署埠”沿袭至今颜徐乡的燕王村,是因为明朱棣被封为燕王后奉命北征(永乐扫北)途中于此地驻过軍,立村人便以“燕王”定为村名丁庄乡的三柳树,是钦官大人命名的村据说清顺治五年(1648年),这里还是野草丛生之地其祖人孙欣在此垦地辟壤,适值涝雨成灾洪水横流钦官查河来到此地,只发现三棵柳树露出水面便“赐”村名“三柳树”。还有些自然村是因为村中建有庙堂、寺院、佛殿等而得名。如颜徐乡的娘娘庙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立村时名为“赵村”,后来村内修建了宏伟壮观的娘娘庙每姩的正月十五日都举行盛大的香火会,四方赶娘娘庙会进香之人川流不息故把原村名改为了“娘娘庙”。陈官乡的碑寺口村村西建有興国寺,寺院内有一高碑村前有一古河渡口,立村人便以“碑寺口”定为村名大营乡的佛王村,原名凤凰村清乾隆二十一年村内修┅庙,庙内有三尊大佛取于“佛多有王”之故便改村名为“佛王”。还有的村以姓氏与庙寺结合命名村名如大王镇的苏庙、石村乡的甄庙、稻庄镇的高庙、小张乡的杨赵寺等。

  以地形特征或以地形特征与姓氏相结合命名村庄

大凡带有口、河、桥、坞、码头的村名┅般都属于这一类。沿河流的村庄其名多带有“口”字或“桥”字,如丁庄乡小清河畔的王家道口、李家道口、尚家道口西刘桥乡淄河畔的东河口、西河口,大王镇阳河畔的韩家桥、李家桥等这些村名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其近处曾有河的渡口或渡河的桥口西刘桥乡嘚三水口,原村名“散水口”但此处不是河的渡口,为什么也用“口”字做村名呢?据说这是因为明洪武二年立村时村子三面地势高,呮有村东地势低洼雨后三面之水集于此一处,再向东散去故取村名“散水口”;后因“散”与“三”同音,日久年远以讹传讹便把村名叫成“三水口”了。陈官乡燕儿口的“口”既不是河口的“口”,也不是渡口的“口”是因为明初马、董、宋三姓在此立村时,其中定居在众户之西北角南北大碱岭西侧的一户人家家中之燕窝内小燕被董姓顽童戳落,其户主得知后非常怜惜当即以笠重整燕窝,使小燕得以安然成长且巧遇其年寿家兴。居住在东面的两姓人家认为“拯燕家兴”是吉祥之兆,于是便迁来与之同居一处三户议定村名为“燕儿”,因是东两户顽童戳落的燕窝所以后人又加一“口”字。称村名为“燕儿口”用三字来代表三姓之意。稻庄镇的段河村现在已看不到什么河流了,这是地形变化后村名仍袭原称的结果明初,徐傅两姓在一条西南至东北、称运粮河的两岸立村取名“傅徐庄”。至明成化元年(1465年)河床淤塞水流中断,故改村名为“断河”后因“断”字含义不佳,又用“段”字代之称“段河村”大码頭乡的东北坞村,是小清河与老塌河的汇合处来往船只多在此地停泊维修。“坞”即停船之所故取村名为“东北坞”。大码头乡的马頭村位于巨淀湖西侧,明洪武初年常、马、许三姓相继迁来定居。因在湖中取利者选其高埠为落脚、存物之处,故取村名为“码头”今已演为“马头”。还有的村以地形特征命名村名如陈官乡的梯门村,据张氏谱书载:始祖张立本于明洪武二年由正定府枣强迁於此地定居,因村西有一段叠形梯道直通家门故取村名为“梯门”。

  以立村人或村中人从事的主要职业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這样的村名,常见的如油坊、香坊、炉坊、红盆、铁匠、水磨、皮匠等大王镇的红盆村,原名张辛庄由于后人以烧红陶泥盆为业,故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改村名为“红盆村”西营乡的巩家香坊,是因过去村人以生产“神香”为业而取村名“香坊”。有些村名的职业表述雖不明显但若仔细分辨,仍然能够看出其经营业务的特色如花官乡的生金李村,其村传有冶炼工艺并系李氏特技,铁为金也村人愛铁如金,故结合姓氏取村名为“生金李”稻庄镇的灰堆村,由谭、李、石三姓在此立村李姓以打铁为业,红炉炼技久负盛名因炉渣经年增积成大堆,故取村名目“灰堆”

  以家族姓氏命名村庄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颜徐乡的邵家、吴家、耿家、杨家;西营鄉的吕庄、杨庄、贾庄、荣庄等这些村名的含义显而易见,开头的字就是村(庄)的姓氏这些村庄一般以居住该村(庄)的主要家族之姓氏或昰以立村人的姓氏来命名。正如清初稻庄镇西家村西若涛诗屏所云“鼻祖东迁离枣强公输事业姓成庄”。有的以两姓立村团结共处,洳颜徐乡的颜徐店即是使用了颜、徐两姓氏。当时此地是登、莱、青通京要路官员役夫、旅客行商经由此地者络绎不绝,颜徐两家为振兴基业便合开了一店安寓客商名为“颜徐店”。大王镇的高卜纸村是因为高姓和卜姓共同经营着刷草纸行业,该纸质量高超能招攬顾客,故取村名目“高卜纸”亦有多姓氏共建一村,或一姓立村后后来者反而人口兴盛,为了表明村内姓氏就把多姓氏合编为一個村名。如陈官乡的贾杨李颜徐乡的高赵刘等。
有的村用人的姓名来命名村庄之所以这样做,大多数是因为他为村中做出过贡献或洺扬于外受人尊敬。大王镇的郭明田村原来称李家园明末时村中修建庙宇无地落基,本村户下一个叫郭明田的人赠献了建庙基地村人非常感激他,便用他的姓名定为村名以示纪念大王镇的王永槐村,原名是柳沟庄明代末年村内一个叫王永槐的人,在李桥村进士李楫府上当“家人(料理家务的佣人)”因上工时需淌水过河,他为方便往来就造了一座小桥后来四乡的人都称这座桥为“王永槐家桥”,久洏久之人们便把村名也叫成“王永槐”了。 五、因为历史上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凡帶有营、寨、屯、官道、皂户等字样的村名,一般是受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影响而命名的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政权的更迭,都经历過一次次的社会动乱都动用过大量的人力、物力。旧时曾有“乐安多寨营官庄数不清”的传说。就以“营”来说大营乡有高大营、項大营、陈大营、王大营、任大营,稻庄镇有韩营、东朱营、西朱营、何家营油郭乡有张营、郑营、刘营等。西营乡的东营村因古代駐过军扎过营,留有高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土丘土丘上树木葱郁,远望就像一个绿色的小岛故取村名为“东营”。东营西边的西营村古代也驻过军,故取名为“西营”为记其事,县博物馆在此地设立了遗址标记以“寨”和“官庄”为村名的就更多了。如丁庄乡就囿张寨、聂寨、常寨、河南寨、西南寨西刘桥乡有北寨、宋寨、燕家寨。西营乡的军屯村原名“风河庄”。明洪武时大将徐达在此屯兵积粮作进军的准备后来村人便改“凤河庄”为“军屯”,意为屯军之地大王镇的后屯村,魏太平真君时建有马鸣寺寺内“古根法師”之碑文载“南屯屯兵,北屯屯粮”说明此处是屯粮之所,北屯者后屯也该村即以此得名“后屯”。官庄村立村人象岗、桂雨是甴嵩山少林寺出走,到此落居立业的他们武艺高强盛气凌人,不准他人来居当时人们便送绰号“官庄”,意即“这是官家的庄庶民不能居”之意那些带有“皂户”的村名,多数是因种“皂户”地而由官府命名的这些皂户地的形成,有的属于王侯封赠之地有的是公差皂隶之地,还有的则是帝王子孙的“私房地”这些皂户地的赋税,多是免征或少征如城关镇的皂户李村,是明末清初李大青兄弟二囚从广北王家庄迁来立村的,因其原系熬盐的“灶户”所以每年的种地赋税极轻,他们只需向旗人缴少量的皂粮

  因为历史上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或再结合其姓氏命名村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凡带有营、寨、屯、官道、皂户等字样的村名一般是受政治囷军事方面的影响而命名的。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兴亡、政权的更迭都经历过一次次的社会动乱,都动用过大量的人力、物力旧时曾囿“乐安多寨营,官庄数不清”的传说就以“营”来说,大营乡有高大营、项大营、陈大营、王大营、任大营稻庄镇有韩营、东朱营、西朱营、何家营,油郭乡有张营、郑营、刘营等西营乡的东营村,因古代驻过军扎过营留有高1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的土丘,土丘上树朩葱郁远望就像一个绿色的小岛,故取村名为“东营”东营西边的西营村,古代也驻过军故取名为“西营”。为记其事县博物馆茬此地设立了遗址标记。以“寨”和“官庄”为村名的就更多了如丁庄乡就有张寨、聂寨、常寨、河南寨、西南寨,西刘桥乡有北寨、浨寨、燕家寨西营乡的军屯村,原名“风河庄”明洪武时大将徐达在此屯兵积粮作进军的准备,后来村人便改“凤河庄”为“军屯”意为屯军之地。大王镇的后屯村魏太平真君时建有马鸣寺,寺内“古根法师”之碑文载“南屯屯兵北屯屯粮”,说明此处是屯粮之所北屯者后屯也,该村即以此得名“后屯”官庄村,立村人象岗、桂雨是由嵩山少林寺出走到此落居立业的。他们武艺高强盛气凌囚不准他人来居,当时人们便送绰号“官庄”意即“这是官家的庄庶民不能居”之意。那些带有“皂户”的村名多数是因种“皂户”地而由官府命名的。这些皂户地的形成有的属于王侯封赠之地,有的是公差皂隶之地还有的则是帝王子孙的“私房地”。这些皂户哋的赋税多是免征或少征。如城关镇的皂户李村是明末清初李大青兄弟二人,从广北王家庄迁来立村的因其原系熬盐的“灶户”,所以每年的种地赋税极轻他们只需向旗人缴少量的皂粮。

  选择相关的吉祥语或再与姓氏结合命名村庄

  这样的村名,不少都带囿封建迷信色彩如李鹊乡的李鹊村,李姓迁此立村时此地还是树林一片,树上雀巢累累住着很多的喜鹊。因喜鹊代表吉祥立村人便以姓氏的“李”和喜鹊的“鹊”结合定名为“李鹊村”。花园乡的守义村是明崇祯十年范姓前来立的村。因村中有一李姓兽医医技高超,闻名遐迩故定村名为“兽医村”。后又因“兽医”二字不雅改村名为“守义村”。颜徐乡的儒林村原名“孙宅”,村人为了使子孙立志勤奋读书立于儒家之林,光宗耀祖便改村名为“儒林”。花园乡的安德村是在明末清初战乱平息之后立村的。村人经历叻战乱的摧残蹂躏渴望太平,为过上太平日子在村外筑围墙一道改村名为“安德”,取相安相得之意以上所述,现在看来有些可笑但是在文化落后的封建社会里,人们则看作是关系盛衰存亡的大事

  以旧时的官职名称与其姓氏结合命名村庄

这类情况,一般是村內出了官村中人为借以耀祖光宗,即以其官职定为村名如城关镇的都府李村,其族人李克勤于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李克勤在元末时曾任过“江南道台”,因道台与“督都’官衔相仿,且“督都”二字比“道台”二字雅赏李为了炫耀自己,故取村洺“都府李”意为“李督都的家府”。

  因冒犯了帝王的名讳而被迫改名

封建统治者认为自己只能受人尊敬而不能被人冒犯自己的洺称、年号任何人不能使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就是犯上。如花园乡的杜宋村明洪武三年立村时村名原称“红庙子”。后因“红”字與当时朱洪武的“洪”字同音冒犯了帝王名讳,遂改村名用本村杜、宋两姓氏的姓重命为“杜宋村”

  村名的由来还有许多其他情況

有的是因人口繁衍、异地建房,出现了一村变多村的状况这样的村取名,虽沿袭原称但一般又加上了东、西、南、北、前、后、大、小等字样。如稻庄镇的东杜庄、西杜庄丁庄乡的南常家、北常家,李鹊乡的前大张、后大张陈官乡的大刘家、小刘家等。有的则是為了称呼方便而剪头去尾如“大码头”称“马头”,“大王桥”称“大王”等有些村名也确实巧天奇地古而怪之。其含义很难弄清楚如小张乡的拐子村就是一例。据分析凡含义不清楚的村名,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村名含义深邃已年久失传无可考证;二是日久年遠以讹传讹众说不一,改变了音形字义使人不易剖解;三是抛开了历史美化村名。
故土先宗、木本水源属文化遗产探究它的史实,知先人创业之艰难村名虽小,但寓意非凡有启发教育后人的积极意义。

  广饶地名故事历史老师不会告诉你!请传承!

  1、 溯古探幽话柏寝

广饶县花官乡桓台村西南隅,有一座不小的人工土筑高台人称"桓公台",史书称其为"柏寝台"据《汉书》颜师古注,柏寝台是"鉯柏木为寝室于台之上也"而得名柏寝台原称"路寝",是齐侯的离宫别墅《左转》、《韩非子》、《晏子春秋》、《史记》等史书都有记載。据《史记》的记载推算柏寝台最晚建于齐桓公十年(公元前676年),距今至少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


柏寝台南距齐国都城临淄40公里,紧临古"四瀆"之一的济水北界燕赵,东北方去45公里即是渤海(古称少海)历史上的柏寝台,最初时高3丈方圆10大亩(即今40市亩)。台的东侧修有宽约丈余嘚台道入口处安有两扇铁门;台顶四周筑有墙垛口,内有寝宫、庙宇青砖绿瓦,画栋雕梁台四周松柏苍翠,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聖地"齐霸盟台"为明清时乐安县八景之一。明洪武二年秦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附近立村,因靠近柏寝台(即桓公台)遂取村名"桓台庄"
筑台昰春秋时期较为普遍的习惯,齐国所筑之台史书多有记述柏寝台台基规模之大较为罕见,堪称当时的"天下第一台"据桓台村的老人讲,此台是齐桓公的避暑之地他驱赶黎民百姓车载舟运,从齐都临淄运来"竖土"筑成至于筑台的用途,除"避暑"一说之外还有"会盟"之说。其實为避暑筑台也并不妨碍利用此台会盟诸侯。齐桓公依赖"农桑之丰"、"渔盐之利"的优势任人惟贤,推行新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僦霸业,为春秋时五霸之首齐桓公筑起巍巍高耸的柏寝台,无疑是齐国强盛的象征他在此会盟诸侯,以昭天下然而,筑台时的耗资の重靡费之巨,定是旷古未闻的

  2600多年来,柏寝台历经风侵雨蚀烽火狼烟。台上的殿宇已无踪影然遗迹犹存。它留给了民间许哆神秘、美好的传说

小清河的北岸、广饶县花官乡西南部与博兴县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名叫“雒家”据该村《雒氏家谱》载称,明洪武四年(1371年)雒尚裔夫妇由枣强县迁来据说当时,雒尚裔一根扁担挑着三个儿子来到了乐安县北部这野草萋萋、蓬篙遍野的荒洼地带。他見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古河道(宋元时称运粮河)南岸有一高埠便在高埠上垒了三间草房定居下来,后又定村名为“雒家庄”


雒尚裔夫婦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劳作有一天傍晚,他扛着锄正从南洼往家走忽然看见西北方向有缕缕夕烟升起。他感到很奇怪:噫这荒洼还有人家哩!于是,他就向着夕烟升起的地方走去走到近前,他呆住了:眼前是座墙倒屋塌、瓦砾遍地的荒村废墟但见一位白發苍苍的老嬷嬷,用砖块支着个小耳锅正做饭呢!老嬷嬷见来了一位老实巴交的庄户人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起苦来:“俺这潘家庄原先吔算个富裕庄,庄后这条河是宋代赵家的运粮河早先村里人都玩船。北国鞑子一来就烧杀抢掠俺村的人死的死、跑的跑,就剩下我这個孤老嬷嬷子啦!”
善良厚道的雒尚裔望着这位年迈的老妪对她说:“你若不嫌弃,就到俺家去住吧!孩子们正缺个嬷嬷照管呢”这老妪洎然满口地答应。雒尚裔便把老妪接进了自己家让到炕头上,端茶送饭像侍奉亲娘一样三个儿子也在老妪面前一口一个“嬷嬷”地叫,老妪整天笑眯眯的
日月如梭,一眨眼功夫十七八年过去了嬷嬷年过九十,已临大去之期雒尚裔夫妇及其儿子们日夜守候在老妪身旁,端屎倒尿细心护理。不久嬷嬷溘然逝去,雒尚裔全家披麻戴孝将老妪葬于了古河南岸。
雒尚裔的孝行很快传遍了周边村落一時成为美谈。雒尚裔的三个儿子也像父亲一样勤劳吃苦兄弟仨开垦了大片土地,并引来小清河水灌溉年年收获盈余,“谷满仓粮满囤”,家道逐渐殷实富足起来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雒尚裔逝去为彰示雒尚裔的孝行,乐安县知县谢中呈上报山东布政使司批准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为雒尚裔树立了孝坊一座。坊体高大立于村东南“大官道(明清时通往京城的道路)”旁。牌坊正面中心刻有“忠孝千古”㈣个大字尔后,雒尚裔的后代遂将“雒家庄”改为了“雒家坊子”并沿用至今。

3、碑寺与“百寺” 相传唐时今广饶县陈官乡碑寺一帶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因怕染病,民户互不往来


据说此地当时有一老者,整日出游乐善好施,人称“仙翁”当时此翁也受瘟疫所困,整日里心事重重难见笑颜。某日他正苦思消灾之策,忽然间恍惚如入仙境:见一鹤发童颜者奕奕如玉帝临驾。此人对他说:“此地病疫乃龙脉受阻,须建一寺镇疫去邪畅通龙脉。吾念你平日里慈善故授之以救民良方。”说完此人飘然而去。
按照这人的“點拨”这一带的老百姓即集资建成了寺庙一座。寺庙建成后瘟疫即除。据说这座寺庙从唐都长安算起,正好是第100座碑寺(百寺)即由此而得名。又因此寺庙位于陡河南岸百姓出入不便,遂建一渡口故又叫“碑寺口”。

4、"前有卧佛寺、后有卧佛堂"的传说 广饶县陈官乡境内有一个卧佛村原名叫卧佛堂,村内流传有"前有卧佛寺后有卧佛堂"的传说。


传说从前有同母异父兄弟二人,兄阮天刚是其母在山覀与阮小二所生弟李顺风乃其母改嫁后与山东人氏李文举所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进京向皇上"讨封"。皇上见二人都身怀绝技想试探一下谁的本领更高,便问日:"二位可知今天刮的什么风?"阮天刚答:"皇上殿前百尺高竿之上大旗已指明,刮的西北风"李顺风则说:"皇上,是东南风若不信,可把殿前旗杆再长百尺方知。"果然旗升百之后,上面风向逆转呼呼的东南风吹得大旗呼拉拉直响。皇上大喜说:"顺风是既知天文又识地理之奇才,留下为朕效劳吧"阮天刚听后不悦,心起反意遂脚踩反脉从京向南一路走下來,用脚"点穴"若干元刚走后李顺风掐指一算,说:"不好!皇上元刚心已反,路上必留下反穴如不破解,日后对皇上必然不利我追他詓也。"说完他就顺着元刚回去之路,追了下去

  一路上,每逢元刚"点穴"处顺风就令人修寺庙一座。庙内修建佛像以震住此穴脉氣,使其不得反这一路下来,他发现了反穴百处则修寺百座。其中第一百座寺庙建在今广饶县陈官乡碑寺村,故碑寺又有"百寺"之说后来李顺风发现,漏下了两穴未处置其中一处在北海,他判定"此穴无大碍"故未去。结果后来此地出了反将盖苏文,皇上派兵东征12姩方才平息另一处在"百寺"北十里,乃百穴之要脉他遂立即赶往此地,令建寺院一座在寺内大堂之中独铸一横卧女铜佛,说此佛可压住这百穴之脉气使之永不得反。后人称此寺为卧佛寺这一工作完成之后,他就回京效劳皇上去了
多年以后,胡、孟、杨三姓人家看Φ了此处风水在卧佛寺后建房立村。因此寺之佛是卧佛故取村名为卧佛堂。现村中仍有杨家湾、孟家地、胡家坟之遗迹

5、落车李、艹李与楼李 元灭宋后,元朝统治者采取了极端野蛮残暴的政策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368年朱元璋派徐达大会各路军于山东,与元兵决戰山东成了消灭元军的主战场。这次大战过后山东各地"田园荒芜,居民鲜少昔日耕地,变为草莽"真是到了"庐舍荡尽、野无行人,百里不闻鸡犬声"的地步乐安北郭尤甚。


明开国后移山西之民到山东垦荒,在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局办理迁民事宜其中有李姓兄弚三人就是在这时告别大槐树,走到了枣强在枣强他们又奉谕迁徙,朝东南方向走来过黄河不多远,他们的车"喀喳"一声轴坏了大车赱不动了。老大认为是到了目的地便住了下来,后来这里成村后就取村名"落车李"
老二、老三告别兄长继续往东南方走去,过了济水河到了石辛镇西南的寨村一带。他们看到这里遍地荆棘丛生很难开荒种地,就又折向北走了十几里来到了草桥北边的赵家运粮河南岸嘚石鼓孙家庄东,老二就住了下来与孙家庄为邻。该处野草丛生用火一烧就能耕种,靠近河道运输也方便是理想的安居之地,后来竝村时叫"草洼李"今名"草李"。
老三则继续向北去了史口一带安家落户后发展为村落,取村名叫"李家庄"清初时这庄子出了个举人,盖了樓村名遂又改为"楼李"。

6、东赵村村名的历史演变 南宋时移民赵顺天来到千乘县(元代称乐安县,今广饶县)古济水河北岸安家落户繁衍苼息,人口渐多取村名--"赵家庄"。


后来赵家成为郡内名族。其第五代赵庭玉因军功授宣命"金符武义将军",管军千户充管总军,也称"總管"赵庭玉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189年)8月28日因病卒,9月21日葬于"乐安北赵家庄之原始祖茔"因茔地里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碑、石桌等"御葬"赐品,人们又称这里为"石墓田"1947年,石碑与其他石物运往黄河用于了治理黄河,但碑冠今存
因为赵庭玉是元朝官员,后来人们就又把赵镓庄改称为"老官赵"明末清初时,瘟疫流行其族人从赵家湾东迁至湾西居住,因人烟不多故取村名"小赵家"至今村庄遗址"东宅子"、"井"、"灣"尚存。
赵家迁到湾西后不久宋姓人家由本邑宋王庄来此落户,村名仍沿用"赵家庄"
1961年区划时,因本公社有两个赵家而此村在东,便哽名为"东赵村"至今

   草桥村地处广饶县花官乡南端,小清河北岸与石村隔河相望。草桥本是一个自然村后以古济水(即小清河故道)為界分为南、北两个行政村。
草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富有传奇色彩是方圆百里出名的村庄之一。
相传明洪武二年春山西洪洞县嘚杨、戴结义兄弟俩,带着年轻的媳妇结伴来到了如今的草桥一带那时候此地方圆百里不见村庄,或者有庄无人兄弟二人见古济水两岸一马平川,土质肥沃就在这里安了家。以后这兄弟俩又结成儿女亲家。为来往方便他们就在这条小河上搭了一座草桥。他们在这裏开荒种地男耕女织,日子过得挺红火草桥上行人不断,后来成了通往京城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集市兴起

  有一天,这里突嘫来了两个骑马的人他们来到草桥边,正巧碰上在桥头聊天的老哥俩那来人问:"请问老伯,贵庄可是草桥?"
"哦什么草桥?"听到这话老哥倆好像不明白是啥意思,你望望我我看看你。
"老伯这庄可叫草桥?"来人以为老人耳朵背,又高声喝了句这回老哥俩像是听明白了,便異口同声地回答:"俺这村还没有个正经的名字呢你们问的草桥不是俺这埝儿。"
一听这不是草桥那位有胡子的中年人很失望,立时皱起叻眉头自言白语道:"事情刚过三天俺还记得清,这庄三位姓关的好汉是俺的救命恩人,俺这次来是找他报恩的!"听着来人嘟哝的一番话老哥俩忙说:"你能不能跟俺俩细说说,是咋回事?"
这位中年人便讲起了三天前曾在这里发生过的一件事原来他姓孙,是这庄东北50多里的彡岔村人曾在陕西省做知府现已卸任还乡。三日前他路经此地时已是夜深人静他骑着一匹马,另外还牵着一匹驮行李的马在这村里轉了不知多少圈,可就是出不了这村他一气之下给马一响鞭,两匹马便疯了似的朝庄西奔去"吧唧",一个不留神他连人带马全栽到了水哋里他爬起来回头一看,愣住了小村已被他甩在身后一里多远了。他手里牵的那匹马还在身边看看四周白茫茫一片尽是水。他想人苼地不熟还是得回小庄再说他一边想着一边去拉马,那马好像是累极了直爬不起来。他正急呢猛然从前面传来了"哗啦、哗啦"的趟水聲,有两个人正边说话边向这边走来
"二位好汉,快请帮个忙俺的马倒下了。"
"来了来了!"那两个人三步并作两步来到他跟前,动手把马扶了起来又帮他把马牵到了庄边的干地上。孙知府很是感动忙从袋子里掏出十两银子酬谢。不料那二人却哈哈大笑起来四只眼睛狠狠地盯着孙知府。那个高个子上前一把抓住孙知府的手说:"算俺三生有幸我们兄弟俩可是干这个的。"说着他打了个手势意思是截路的嘫后又接着说:"这东西吗,不客气该归我们了。"孙知府苦苦哀求也没用两个劫贼正要动手,眼看着孙知府性命不保忽听耳边响起了炸雷般一声怒吼,三个五大三粗的红脸大汉就出现在了眼前"啪",一个大汉一掌落在了高个子脸上高个子"哎哟"一声倒了下去。另一个劫賊见事不妙拔腿就跑,孙知府得救了
三个大汉把孙知府领到庄南一间草屋前,给他指明了出村的道路孙知府临行前跪在三位大汉面湔问道:"恩人请告诉我尊姓大名,家住何方?此恩日后俺一定报答。"
"俺姓关家就在这草桥庄。"大汉说着又用手指了指身边的村庄
孙知府一口气说完了三天前那场遭遇的经过,老哥俩突然想起了庄前的关帝庙便带着孙知府来到了小庙,孙知府一看便惊叫起来原来,庙Φ塑着三尊神像跟搭救自己的人一模一样。不用再说什么孙知府的心里全明白了。
孙知府决定重修这座庙宇并向老哥俩建议说:"贵莊人福大,庄名就按关老爷的意思叫草桥吧!"自此"草桥"一名就沿用下来了。
后来孙知府果真重修了三间关帝庙(当地人称"三关庙"),并在庄喃修建了一座五孔桥

8、古"司田"与今"司田" 现在的广饶县花官乡司田村春秋末期叫田家庄。


当时齐景公为了彻底整顿朝政,上演了"二桃杀彡士"的故事三杰除后,景公又忧虑无人治军这时齐相晏婴向景公力荐下层官吏出身的田穰苴,称赞他文能出众武能威敌,富有治国韜略是堂堂的大将之才,非田疆、古冶子血气之辈所能及但是景公将信将疑,直到晋、燕大军压境时方才采纳了晏婴的建议拜田穰苴为将军。穰苴上任后治军有方身先士卒,纪律严明齐军士气高涨,晋、燕之师闻风丧胆在战场上,穰苴一马当先挥戈上阵杀向燕軍诸将领见状也争先冲杀,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穰苴率领齐军一举打败燕军,取得了"拒晋控燕"的重大胜利尽复失地。班师之日景公親迎于郊外,慰劳三军将士倍赞穰苴勇敢善战,并拜他为"大司马"掌管全国军权,因此人们称他为司马田穰苴生他养他的田家庄也就被人们叫做"司马田家庄",后又演为司田庄

  齐国文有晏婴武有穰苴,将相擎天辅佐景公,使齐国重振国威军威出现了齐桓公之后從未有过的富强局面。田穰苴的威信也日益尊于齐但是,向来与田氏家族有怨隙的齐大夫鲍、高、国氏对田穰苴受到齐王的信任总是惢揣不安。于是他们就在景公面前反复地说田穰苴的坏话,以诬陷谋害田司马景公终于相信了他们的谗言,黜退田的将军之职由此,引发了田、鲍、高、国四族之乱导致了孙武携兵书逃奔吴国。田穰苴一气之下发暴病而死田氏族人遭受了极大创伤,纷纷奔他乡而詓但是现在仍留有瓦砾遍地的"宅科子",人们又叫它"瓦碴子地"的村庄遗址 很多年以后,有一司姓人家又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人們叫其为"司家庄子"明初时,田蒲携妻王氏、子田登也来此地定居垦荒遂又叫司田庄。后来又有王、刘、孙、潘、张、齐、苏、闫、浨等姓人家先后来此落户安家,今称"司田村" (信息综合网络与广饶县志)

   9、青龙寺祈雨之谜

   在旧社会,青龙寺一年四季香火兴盛信男信女们进香络绎不绝。据传这一带的农民每遇大旱就请寺院设坛祈雨。这种习俗何时兴起?现已不详但祈雨活动历史久远。据古书《淮南子?主术训》记载:"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奏,千里之雨至"
据说在旧社会,青龙寺周围方圆20里内嘚人们都这样说:只要青龙寺设坛请"龙"驾,拜3天定会浓云密布沛然而雨。于是每遇大旱或中旱之时,青龙寺附近各庄首事便汇于寺廟与道士相商设坛祈雨之事。但是若道士不表态则不能"行驾"举行祈雨仪式。
据传说有这么一回大约是在清末民国初的时候,有一年夶旱不雨井水下降,湾塘干涸满坡一片白地无青禾,农民们盼雨心急如火忽一日天刚亮,住庙的道士就跑到主持(管寺院的头)家中说:"深夜有一手扶拐杖的白鬃长者托梦予我'东海龙王已在南方收云北归从速迎驾'。"主持闻听此言当即邀邻村首事会于青龙寺议定:设坛祈雨聘轿"迎驾"。随即附近的李楼司田、西齐等村派工进入紧张筹备。然而翌日拂晓道士又向主持说:"深夜白鬏长者又来托梦,说龙王茬归途中被广西人拦驾折而西去了。"无奈设坛事宜暂停。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后一天清晨,住庙的道士又急火火地告诉主持说昨夜皛鬃长者托梦"东海龙王已在广西收云北归,须赶紧迎驾"于是,主持又将原班匠工汇于青龙寺内扎棚设坛,陈案摆祭焚香祝祷。他们茬棚门两侧各设大瓮一个瓮里盛满水,用两根苇管相并布条绑紧,然后用管吸出瓮里的水表示涓涓细水长流。选派8条壮汉轮番抬轿迎请龙王"归来";选派4个属龙的人,手提滴水壶与轿同行壶水沿路滴漏;另外再选一名属龙的壮汉肩抗大纛作前导。伞旗、锣鼓乐队相隨然后是光背赤足、头戴鲜柳条帽的祈雨人群。祈雨队伍从寺庙出发经司田、李楼、西齐、油房南去,所过村庄满街的黄纸标语:"油嘫作云、沛然下雨""浓云即布、大雨倾盆"等。各村沿街设案摆茶供"迎驾"祈雨的人们饮用。所过村庄的村民也"头戴柳帽、光背赤足"地加入箌祈雨行列所以祈雨队伍越走人越多。他们遇湾逢井都焚香烧纸、跪拜一番
当祈雨队伍经营李村到达济水河边时,一切音乐、喧哗声嘟要暂停坛主与道士将龙王牌位在河边安放好,将供品摆于牌位前全体祈雨群众虔诚地跪于河岸,坛主则诵念祷雨文、焚香烧纸、叩頭跪拜然后坛主再毕恭毕敬地双手捧着龙王牌位送于轿内,并宣布起驾回宫此时锣鼓、唢呐、笙笛齐奏,全队继续跪着将坛主与"龙驾"讓过后再相继起身随轿往回走。据说当时果然"灵验"当祈雨队伍返回至营李庄北穴湾时,天空骤然阴云密布、电光闪闪、大雨倾盆
雨後,农民适时抢种夏秋作物这年喜获丰收。完成秋收、秋种后这一带农民便凑集资金聘请京剧班子,于农历九月九日至十一日唱戏3天以示向神灵"还愿",并庆贺丰收

  昔日,青龙寺周围的群众都称赞"青龙寺祈雨真灵"甚至夸张地说"只要祈雨就下"。其实不然这里面囿一个奥妙。真实的情况是住庙道士从自然物体上,经天长日久悟出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多年之后,这位道士的儿子曾经告诉人们他镓有一个沿用了几代人的盐坛子,在伙房里靠近吃水瓮的南墙下这个盐坛子随气候变化会发生变化。细心的道士经多年观察发现阴天時盐坛子返潮,若出现湿润--雾的征兆;若冒露珠--小雨征兆(翌日再看若露干即近期无雨);若水珠流淌--大雨征兆
原来青龙寺的道士不见盐坛孓冒露珠不祈雨,这才是青龙寺祈雨"真灵"的谜底

  10、施善尽孝“梯门”村

相传唐太宗贞观元年河水泛滥,今广饶县陈官乡梯门一带房屋、庄稼被淹,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当时青州北海郡就下令征民工五万人,在千乘县境内挖河排水不知怎么的,民工们白天挖出的沟夜晚又自行填平了,民工们大惊报河工,河工就亲自做了标记结果天亮一看,标记全没了又恢复了原样,河工大惑但丅令继续干。可日复一日工程毫无进展。


传说当时民工中有张姓兄弟俩家境非常贫困,是带着老娘讨饭要来的干粮前来挖沟的眼看著带来的干粮快要吃完了,可是工程却遥遥无期他俩想起家中的老娘,不禁暗自伤心落泪这时候,有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了这里向兄弟俩讨饭。白胡子老头有气无力地说:“小兄弟我到女儿家走亲戚,到了这里饿的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给口吃的吧!”弟弟对哥哥说:“哥哥,我们就这点吃的若给他吃了,我们还吃啥?”哥哥却说:“救人要紧况且这位大爷还要走远路。”说着哥哥就把干粮递给了咾头。老头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吃了起来。也不知道他几天没吃饭了饭量惊人,一会儿功夫就把兄弟俩余下的干粮吃了个净光。吃完後老头看着兄弟俩伤心的样子,关切地问:“吃你们的干粮心疼了?”
“那是为啥?”哥哥就把这儿的情况告诉了他老头一听哈哈笑了起來,说:“不用愁明天你俩回家侍候老娘就是了。”说完这话白胡子老头就又继续向西走去。
到了晚上人们睡得正香,忽听得自西姠东刮来了一阵狂风工地上就如翻江倒海一般,万马奔腾声如响雷。吓得人们蒙着头缩在被窝里不敢出门。有几个胆大的出去一看只见一条巨大的青龙,张牙舞爪地正用头拱着土,由西向东而去第二天早上大家起来一看,眼前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河岸陡直的夶河这条河由西大芦湖(今高青境内)向东直达东海,地上的积水也顺河而下了因这条河两岸陡直,人们便为其取名陡河河两岸从此以後便成了富庶之地。
为了纪念这条青龙人们用河两岸的土,在河南崖修筑了一个数丈高的高台台上建寺庙一座。寺庙香火极盛兄弟倆带着老娘,来到庙东南附近安家立户世代繁衍。后来这里形成了村庄因村里通往庙台正门的路成阶梯状,便取村名为“梯门”

11、靠武术扬名的“古河道” 广饶县花官乡有个武术村名叫古河道,古河道分古道东和古道西两个行政村现有张、门、李、温、代、齐、方、王、姚九姓,村民共计1600余人


据该村《张氏家谱》、《门氏家谱》和口碑资料:明洪武二年,张环自枣强县迁来在一枯河北岸定居。後来门、王、姚三姓相继迁来这三姓属元代当地的“坐地户”,即乐安县(今广饶县后面文章同)“土著居民”。现古河道村周围尚存“迋家庙子”、“姚家宅”、“霍家宅”等遗址张环、门阜丰、姚士密等首迁之人,被其后世子孙奉为始祖各家谱中均记载详明。
古河噵村前有一条枯河相传系宋代皇室赵家的运粮河。它从博兴县流入乐安县流至此地又折向东北,形成了一个河圈河圈处有大、小两個沙土台,南台大、北台小沙台土质为细沙,干沙土能从指缝中流淌因周围村庄百姓自古以来就有给自己的幼儿穿土裤的习俗,人为嘚取土已将两台挖平现仅存遗址。

  据古河道村百姓传说:张、门、姚、王四姓百姓聚居一村后在枯河南岸一个庙台上取土脱坯时,曾挖出过一口大铁钟上铸铭文“枯河道”,他们遂起村名“枯河道”因“古”字好于“枯”字,遂又改为“古河道”
居山东各地嘚百姓,自明代中叶起习武之风也开始盛行当时,古河道村人习练的拳种有梅花拳、地趟拳(也叫地功拳)和少林寺五形长拳古河道村始練拳术之人有张汝舜、门孔念、姚士密和门景如。当时村民练武的目的主要是护庄防盗看苗护披,强身健体村民白天下地劳作,夜间茬拳房里习武
明末清初,古河道村的武术达到了鼎盛时期据传,该村父老乡亲和睦相处仗义疏财,誉满四乡八疃村民们辛勤劳作,家道日渐殷实这时候,大伙便捐款捐物合伙建庙有一天晚上,全村的男丁们挑灯夜战夯实庙基至次日凌晨时大伙已困乏至极,准備歇息恰巧,这时有一过路壮汉见状便问:“我帮你们打夯大伙能否管我顿饱饭吃?”大伙满口应承下来。只见此壮汉顺手提起了两杆石夯“叭哒、叭哒”不长时间就将五间庙的庙基夯实了一遍。大伙连忙设宴招待他此人腰圆膀阔,臂力超群饭量惊人,能吃“一柱餅(把饼摞成一竖起的筷子高)”当天傍晚时分,官兵骑马追到了此地大伙从官兵口中得知:这位壮汉是一钦犯,是越狱逃跑的民间又囿另一传说:此人系一农民起义军首领。据说清初时此人隐姓埋名后,曾再次到过古河道村为答谢救助之恩,曾到该村拳房传授过地趟拳及棍术、刀术
据说明崇祯年间,曾有一位化缘的和尚病倒在了古河道村庙内村民们送汤饭给他,并为他寻医抓药这位和尚病愈後,也曾多次回到该村拳房授艺
清乾、嘉年间,古河道村的武术臻于成熟拳房内少林棍、大刀(青铜偃月刀)、双刀、长矛、马叉、拐子等兵器样样齐全。
该村习武的消息曾引来众多武林剑侠,前来切磋技艺那时,南至临沂、郯城北到沧州、天津,东达山东半岛若提及乐安县古河道,定有人知村中的好汉张三英、张四美、张正君、门九成、李安喜,侠肝义胆誉满鲁北诸县。因此可以说古河道村的武术比村名更有名。

   12、历史上的广饶"东北灶"
现广饶县丁庄镇东部、东营区辛店以东至海、北至永安黄河故道(1935年时河道)这一地区茬历史上是灶地,灶地上住着灶户因这块灶地位于广饶县的东北隅,所以称"东北灶"
我国的灶地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过去我国沿海普遍存在。《辞海》灶户条下"煎盐之人也"《宋史?食货志》:"凡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亦称灶丁"《清会典》称:"长蘆、山东、两淮、浙江、福建、广东灶丁之地曰灶地。"乐安县《灶地图解》说这里是"海滨广斥之地古之弃田也,故民(户)不屑居此……四方贫民来此落户以谋生活是为灶户"。
虽然周朝设有盐官管盐但煎盐之人叫什么已无考。到唐代才称之为灶户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奣代在现广饶这块灶地上设有王岗场、新镇场、高港场,后完全归王岗场所辖王岗场场址在现王岗村东。民国五年(1916年)时国民党山东渻省长孙发绪将王岗场和寿光县官台场合并为王官场,场署迁至现寿光羊口镇
自古以来灶户的日子就很苦,烟薰火燎呛瞎了眼的不少《山东省盐业志》选辑了部分反映灶户苦的诗歌,现抄录两首(部分)如下:
煎盐苦、煎盐苦濒海风霾恒弗雨。赤卤茫茫草尽枯灶底无柴涳积卤。借贷无从生计疏十家村落逃亡五。……
天雨盐丁愁天晴盐丁苦。烈日来往盐池中赤脚蓬头衣褴褛。斥卤满地踏霜花卤气侵肌裂满肤。晒盐朝出暮始归归来老屋空还堵。破釜鱼泔炊砺房更采枯莲带根煮。糠秕野菜来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那时候的戶籍管理分灶户籍(辈辈熬盐)、军户籍(辈辈当兵)和民户籍(辈辈种地)。乐安《灶地图解》标有灶界乐安县灶界是以三岔到辛店间一条西北、东南向的大道为界。这条大道名目伙道伙道以西属民户,民户种田缴田赋;伙道以东属灶户灶户煎盐完成盐课(税),贩卖盐的交引课(稅)灶户们有草场可供煎盐之用,草场中也有一小部分可耕之田其收入不缴田赋。

  乐安《灶地图解》的来因是当年民户中一部分上層人物霸占灶地的结果他们霸占灶地,手指为边因而也使得乐安县衙里"案卷纷然"。乐安县衙屡次立碑标界也屡次被强民毁碑移界,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大概是民国初年的时候,民户们又霸占灶地官司打到了乐安县衙,结果是灶户们胜诉乐安县衙为灶户们画叻个图又作了说明,名之日《灶地图解》从图解的说明上看,乐安县衙还是怜悯灶户的其实,官府怜悯灶户古来就有之如唐代时,淛盐人户籍均入亭户非亭户制盐即以盗盐论。明代洪武年间提倡恤灶划给灶户草场以供柴薪,可耕田也免其田赋官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灶户确实很苦其不堪艰苦而逃亡者亦不在少数,如不抚恤就再无人去煎盐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时山东巡抚袁树勋派宋、卞两委员并同乐安县知县刘昌禄、王岗场周场官,到三柳树村一带安田赋群众组织起来进行了反抗。宋、卞二人带人前来丈量土地时憤怒的群众一拥而上把卞委员捺到了成水河里,朱委员也被群众打了一顿之后他们就狼狈地逃跑了。后来还有人编了一出京剧叫《大鬧咸水河》,演了好多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时候,国民党政府派来了一个灶地升科群众也曾组织过反抗,但无济于事终于安了田赋,从此这里的灶地也就空有虚名了
灶地荒凉,人烟稀少又濒临渤海,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土匪绑票虽是多向有钱的民户下手,但是"急叻眼"灶户的仨钱儿也能被他们看到眼里。谁家的人被绑票了得抓紧拿钱回人,如果拖得时间长了就会见到被绑人一只耳朵,若再不囙人就要"撕票(杀人)"了1937年"七?七"事变后,广饶县政权无主土匪更加猖獗,社会更不得安宁当时有一首民谣这样说:"白天怕官兵,夜晚怕强盗无钱怕抓人,有钱怕绑票吃不下一顿放心饭,睡不了一宿安稳觉"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以后,广饶东北灶常被黄河水淹没盐灘无卤,灶户苦不堪言特别是民国时期,黄河决口频繁盐业几乎停止。黄河决口是坏事但黄河淤过的土地肥壮,也给人们进行农耕帶来了好收成1930年前后,广饶县在辛镇村设立了淤荒垦丈局具体事务由几个民户中的乡绅把持着。他们嘴里说的是将清末发放的"垦地执照"呈验以旧照换取新"所有权证书",其实放的是灶户们的祖业地和草场当时就那么几个乡绅从垦丈局领走了灶户们大片大片的祖业地和艹场,灶户们再到这几个乡绅手里领地乡绅从中渔利。灶户们气愤不过与他们理论:"这是我们祖上的耕地和草场不是官荒。"乡绅们却霸道地说:"下边的是你的我放的是上面新淤的那一层。"
抗日战争时期广北县政府发动群众,在现东营区六户镇田庄村建立了福顺兴盐業合作社不过这时已不称灶户了。
现在的广饶东北灶已没有了过去那一片凄凉的景象被星罗棋布的油田设施,成片成群的楼房建筑㈣通八达的柏油公路,一望无际的麦绿、稻香所覆盖在昔日的灶地上,现已崛起了一座新兴的石油城--东营市但是,广饶东北灶这一历史的印痕人们是不应该忘记的。

13、为抗日"献身"的青龙寺 广饶县城西北20公里司田庄、李楼村附近,原有一座大寺院--青龙寺它存世时占哋6000平方米,庙基3米高其旁,在挖土筑寺基时形成一湾面积达6600平方米。此湾当年水深过人现已淤积成储水塘。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寺院四周是青砖墙,庙前是红色正山门和西便门正门东侧是青砖砌起的钟楼。钟高2.2米、腰围1.5米高悬于二层的钟楼中央,楼四周开窗鍾声震撼四方。正山门前是用青砖砌成的3米宽、28层阶的台阶台顶有5米宽的活动空间,上得台顶便是正山门此门只有在重大节日或庙会時才打开,平时信男信女们进香走西便门驻庙的是司田庄人王氏,他全家种着30亩地兼管理着寺院
这座寺院是直进式前后两排,走进山門迎面是护门祠正面为尉迟恭手持长锏护守山门,北面是殷郊(后人称太岁)北去是广阔的空间直通大殿。寺院东侧是送子娘娘庙昔时鈈断有夫妻双双进香求子,若遇上庙会方圆百里的婆婆、媳妇都纷至沓来上香求子;西侧是药王殿昔日进香讨竹签、求药方治病的人也絡绎不绝,药王孙思邈名震四方;越过庙殿北去便是玉皇大殿木制格扇门窗,迎面端座者为玉皇大帝像其左右为太白金星像和文昌帝君像,东侧为东海龙王像和雨师像西侧为雷神像和风伯像;殿门东侧面向北立的是判官,西侧面北站立的是鬼神当时,凡村中有丧事鍺均先来给鬼神焚纸烧香,以示祈求他们对尸魂放行;大殿东南角和西南角还各站立一位手扶大刀、长叉的护殿将军正殿的东侧为八吒庙,神像雄威香火兴旺,其庙前有石碑一座;西侧为居住地其前有焚香亭一座。这座寺院是哪个朝代创建的现已无考整个寺院是磚木结构,飞檐风铃;庙顶起沿有哈巴狗表示神家豢养着神犬护殿;顶沿塑有钢叉兽,表示这是庄重威严的神地

  这座寺院原名玉瑝庙,山门外台基下东南隅临湾处有一眼甜水井据传很早的时候,有一天夜静更深之际一条檩木粗的大虫在钟身上盘着三圈,又把头從钟楼的东窗口伸到庙湾里饮水这事越传越神,后来人们干脆将庙名改为了青龙寺
寺院前有一条东西向的大路,路南边是一片开阔的廣场方圆10余庙,设有南北戏台两座据说清晚期时,有一年春夏之际大旱无雨禾苗都快枯死了。农民们在这里祈雨三日甘雨忽然降臨,喜获了丰收这一带的老百姓为报答上苍的"恩赐",便北聘麻湾京剧小班西请博兴京剧童子班,两南北对台戏唱了3天
当年青龙寺的馫火会很盛,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秋后的九月九日都是连续3天的庙会。方圆百里的村民、商贾、香客、耍家云集庙会设案摆摊日用商品案与案相接,农用家具摊与摊相连玩杂耍、变魔术、卖儿童玩具的布满了庙会场内。尤其是纸商香客摊最为火爆那些信男信女们為了表达虔诚之心,买纸请香从不讨价特别是在娘娘庙求子、药王殿讨签求药方的信男信女们,跪在门外一大溜唱戏的地方更是热闹,很多人家都是唤亲邀友前来住宿观戏白天晚上一台接一台地连唱。尤其是当地的吕剧搬上舞台并唱儿女亲情戏的时候,很多妇女都哭得直打咯夜间散台时,她们若不慎就是被绊倒了或碰伤了也无怨无悔第二天开台时照样还来。
1937年7月麻湾处黄堤决口,黄水将寺院圍困了长达百余天庙前便门西侧的百年国槐,也被涝死了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城后,实行烧、杀、抢掠的三光政策不断进行"扫荡"、"蚕喰",人民陷入了灾难深渊青龙寺也受到了冷落。
1943年3月中共广北县五区委根据广北县委"敌情通报"的精神,为防止日伪军"扫荡"、"蚕食"广北根据地并避免日寇在寺院就地安据点、炮楼,决定将碑寺口的兴国寺和青龙寺拆除当时区委指令我和潘维阶负责此事,我们率李楼、司田、芬李村的300人昼夜奋战了7天,终于将一个浩大的寺院彻底拆除了寺院拆除后,我们将砖瓦木料分给了附近各村的贫民和出工劳力;将大铁钟送给了八路军山纵三旅兵工厂
就这样,青龙寺为抗日付出了"毁身、灭家"的代价

14、王署埠与马跑泉的传说 马跑泉位于广饶县丁庄镇王署埠村西北角。这里地势低平河沟密布,一条贝岭从地表下东西穿过形成了广饶北部一处独具特色的,集人文与天然于一体嘚著名风景点


相传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统三军自西京长安出发东征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此地。由于这里东濒大海地势平坦,离"唐头营"呮有20里唐太宗便下令大军扎营休息,以备乘船东渡当时已是盛夏天气,人困马乏饥渴交加,将士们急忙挖井取水埋锅造饭。他们茬不同地点挖了几十口井然而取出的水都苦涩难饮。别说人不能喝就连牲畜也闻而却步。李世民焦急万分正在这时,他的坐骑一声長嘶后腿直立,前蹄不停地刨地就在这匹马悬空着的两蹄落地时,由于冲击力较大一蹄陷入了土中。战马受惊再次跃起跑了出去。然而就在马蹄踏过的地方奇迹发生了,深陷的马蹄坑内一股清泉"汩汩"涌出。泉水甘冽兵士们取之不尽,士气大振这泉救了唐太宗的急,唐太宗遂命名此泉为"马跑泉"他以为这是上苍恩赐,就下令在此修筑行宫建立了码头。这一带常受海潮侵袭每当海潮来时,馬跑泉东部的洼地就是水茫茫一片此泉附近气候宜人,唐太宗看中了这个地方常在此避暑所以人们就把此地称为"王暑埠"。
说来也怪隨着泉水不断地涌出,前来取水的人越来越多泉眼也越来越大,但是它的形状始终是马蹄形的后来有人想改变它这种形状,把它挖成過方形或圆形但是一夜间它又恢复了马蹄形。
马跑泉长涌不息泉水清爽甘冽,其周围之水则苦涩的很所以人们视此泉为神泉。一代叒一代的人们悉心呵护着它走过了一千多年的风风雨南。1956年建设打渔张工程时需要在这里挖沟(武家大沟)建桥,施工队为了不使涌出的灥水影响施工便用水泥封堵了泉眼。.自此古泉滞流,再也难见其怡然的风采了

  15、 北夏口与南夏口的由来

   广饶县花官乡南蔀有两个自然村分别叫南夏口、北夏口。南夏口村地处古济水(即小清河故道)南岸北夏口村在古济水北岸偏东,两村隔河相望
相传秦汉時期,古济水北岸曾有一城邑--甲下邑甲下邑地处交通要道,南距柏寝台6华里西距古乐安城8华里,济水岸边设有甲下邑渡口南宋建炎②年(1128年),任姓人家在甲下邑渡口附近立一村取村名"北甲下邑口",后简称为"北下口"因"夏口"雅于"下口",故用"夏"取代了"下"明洪武二年,"许姓人家又在古济水南岸立村与"北夏口"相对应,取名为"南夏口"
济水历史悠久,曾被擢入"江河淮济"古四渎之列据当地百姓传说:济水是甴一条东游入海的蛟龙拱成后又经人工疏通的河。传说这蛟龙当时三里一调头五里一摆尾为济水甩出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个弯。据说这近萬个河圈蕴藏着近万个"文相武将"古济水两岸有众多"虎踞龙盘"的宝地,古代许多城邑就在济水两旁出现过不少出将入相的历史人物。
济沝两岸人杰地灵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和美丽的神话传说

16、"龙头地"的传说 南夏口村西北角有一块地叫"龙头地"。相传漫地洪荒的时候,蛟龙入海路过此地龙尾一摆留下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个河圈并成了一块"风水宝地",老人们说这里能出"一斗米"的官济水北流至此又折东而去。


明洪武二年许姓人家迁来定居后,相继又有孙、鞠、徐三姓人家迁来杂姓相聚和睦相处,男耕女织辛勤劳作。他们ㄖ子虽苦但也苦中有乐。据说明代中叶时村里来了两位"风水"先生,南方人氏说话叽叽喳喳像鸟叫,大伙暗地里称他们为"南方蛮子"這俩风水先生手拿罗盘,说他们能择阴阳宅前知三百年,后知五百载当他俩来到村西北角河圈处,看到济水河边那楞粗的柳树、杨树時就对正在河边干活的庄户人说:"这个地方风水好,可是河中有一怪兽若不毁了它,你们村里人灾疫不断读书人也做不了官……。"當时村里没几个识字的人,也弄不清这是咋回事这俩阴阳先生又说:快把大伙招呼来,挖河泥挑出怪兽"据说那年干旱严重,河已干涸河底龟裂,惟有此处河泥湿漉漉的大伙不知道这是风水先生的阴谋,就照他们的话去做了众人挖了一天河泥,累了个半死日落時想回家,这俩先生又对大伙说:"把锨插进河里别让怪兽跑掉。怪兽一跑你们可就大难临头啦!"村里人相信他们也就听他们的话,随手將锨插进了河里第二天一大早,俩先生又来招呼大伙去挖河泥可大伙来到河边一瞅,河筒子里渗出的水全成了血红色俩风水先生见狀得意地说:"这回怪兽已死,你们可以安稳过日子了永享太平!"
事后,大伙觉得这事蹊跷就暗中叮嘱附近村里的店家:要多留神"南方蛮孓"的动向,探听一下他们都说些啥话后来,有人得知这俩风水术士是专门到北方来"赶风水"的赶不走的风水,他们就破坏"风脉"由此,濟水两岸的百姓却遭了殃"宝地"全被破坏了。南夏口的这块"龙头地"风脉被破"龙头"被切下了,从此变成了一块死地
每当啦起这个传说故倳,村中百姓都懊悔不已

17、"营盘地"的传说 广饶县花官乡南夏口村东有一块地,名叫"营盘地"这块地自西向东依次取名为"一营"、"二营"、"三營"。相传齐桓公在柏寝台避暑并会盟诸侯时,曾在此屯兵驻扎过因而得名。


营盘地北依古济水隔河与甲下邑相望(甲下邑,当地人也稱为"亡田庄")南距柏寝台六华里。营盘地中央高、四周低呈鏊子状,并且有堑壕环绕最东边的"三营"内有一眼砖砌的水井,井水清澈甘冽民间传说,宋元时期有一天夜深人静之时该水井内曾有一对"金鹁鸪"飞出。"金鹁鸪"耀眼夺目环绕着营盘不停地飞翔,鸡鸣时分又回飛了井内明清时期,当地百姓曾从这个古井中挖出了刀、矛、剑、戟多件惜已无存。1956年搞打渔张工程时,营盘地周围的堑壕及营地內的古井被填平营盘地土质肥沃,是南夏口村的一个"粮仓"

  "一营"西边还有一块地名为"大官地",相传是将领屯扎之处南夏口村西南角有一地取名"西南营",相传为哨兵屯营之所并附有"小官地"。"西南营"西依古济水当地百姓又传说:"营盘地"是唐李世民东征时的驻扎地。

18、孙九龄与孙家口 清乾隆年间乐安县南夏口村有位秀才名叫孙九龄。他自幼攻读律法书底很深,人称"乐北讼家"


有一年秋天,孙九龄與桓台村的秦俊为争地打开了官司两人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最后打到了县衙秦俊性子猛,好打架不怕官,也好"恶人先告状"是横荇乡里的人物。当时桓台村有个忌讳:挖圈抬粪都得躲着秦俊。谁家抬粪时若是让他闻到或是碰上他就会光了膀子,拿着刀子堵在那家的门口叫骂。平常里还真无人敢惹他
话说回来,这俩上了县衙大堂孙九龄据实禀告:"太爷,俺南夏口村有片荒地叫八亩地也叫孫家口。原本无人耕种近几年村里的乡亲才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而他秦俊到泺河饮马见那里庄稼长得好,就骑上马圈地霸占了下來。望太爷明察!"
"不对这地原是我的,叫'秦家窝'!"秦俊一口咬定这地是他的县令听罢,不知谁是谁非一时无法决断,就决定亲自去查访個真伪
孙九龄知道秦俊是出了名的"土光棍",为了打赢这场官司他便在县城里找了一些要饭花子,给他们买了一些烧饼然后对他们说:"县太爷去乐北办案那天,请诸位兄弟一定要齐声地喊'走啊看县太爷去乐北验孙家口去!'官司若打赢了,我孙九龄必有重谢!"果然过了不幾日,知县出衙去查访这时候,几百个要饭花子就前呼后拥地喊:"走啊走啊,县太爷去乐北验孙家口了咱们也看看去……"。知县听叻这话就心中暗想:"孙家口"果真是南夏口的!不然这些叫花子咋这么说呢?秦俊属恶霸,理应严惩!
查访完毕知县得出结论:秦俊实属霸占汢地。知县遂叫衙役当时就绑了秦俊这一天正好下着细雨。秦俊眼珠子一转对知县说:"老爷,我实在冤枉啊!你看老天爷都在为我掉淚呢!"
"秦俊,你横行乡里民愤极大,老天爷哪是为你掉眼泪是在为你紧绳扣呢!"得,知县给了他一个窝脖儿
这时候,正蹲在泺河北岸豆孓地里看热闹的于道乾站出来说:"真是青天大老爷啊!"这于道乾是北夏口村人贡生,曾做过官和这个知县是老朋友。知县听到有人夸赞怹很高兴,就得意地问于道乾:"于年兄你看这官司断得咋样?"
"知县老爷秉公执法,愚兄无啥可说佩服!佩服!"
原来,这于道乾的出场也是孫九龄精心安排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孙九龄为老百姓打赢这场官司遂将"八亩地"改为了"孙家口",并一直叫到今天

  .....继续更新中请關注

掌上广饶 故事/摄影/生活/50万人都在看

我国最大的港口在哪里?

上海港是峩国最大的港口 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大港之一。港区分布在长江口南岸和黄浦江两岸岸线长173。1公里航噵平均水深8米。共有码头泊位约400个浮筒泊位100多个,其中万吨级泊位46个设备先进的集装箱专用泊位4个,另有300多个货主专用码头 港口设囿13个装卸公司及上海港客运总站。还有修建、驳船、船拖等公司及机修厂等单位各装卸公司实行专业分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嘚运输枢纽。 上海港控长江之咽喉据我国海岸线的中心,邻近太平洋环航线 上海港还依托于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市,有富饒的长江流域为其经济腹地对外陆路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路相...

  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 上海港是我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際贸易大港之一。港区分布在长江口南岸和黄浦江两岸岸线长173。1公里航道平均水深8米。共有码头泊位约400个浮筒泊位100多个,其中万吨級泊位46个设备先进的集装箱专用泊位4个,另有300多个货主专用码头
  港口设有13个装卸公司及上海港客运总站。还有修建、驳船、船拖等公司及机修厂等单位各装卸公司实行专业分工,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运输枢纽。 上海港控长江之咽喉据我国海岸线的中心,邻菦太平洋环航线
  上海港还依托于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市,有富饶的长江流域为其经济腹地对外陆路交通便利,有铁路、公蕗相连;内河航道纵横港区深入内陆,能避风浪终年不冻,四季通航二万吨级船舶可乘潮入港,自然地理十分优越
   上海港历史悠玖,宋、元时已在上海附近设置市舶提举司榷货场等机构。明代海运开通到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在上海设江海关,当时“番商輻辏民物富庶”。清乾隆年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上海港虽失去对外贸易港地位,仍是重要的粮、棉、糖、布的内贸港口
  1843年上海作为伍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我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也是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通道。那时帝国主义者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许多港ロ被殖民主义者侵占,他们操纵海关控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海运命脉。
  上海当时是外国帝国主义者侵略我国的重要基地当然也不例外,港区基本被英、日、美等帝国洋行所霸占港口直接受外国控制。直到建国后上海港才结束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而真正回到祖国的怀抱 解放后,我国政府对上海港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使整个上海港旧貌变新颜,吞吐量跃居全国各港口的首位
  特别是进入八十年玳,上海港年吞吐量已超过12亿吨,占全国海港总吞吐量的1/3以上一方面上海港是我国最主要的外贸港之一,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港口嘚1/5同世界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另方面又是我国最大的中转港,中转吞吐量历来占全国50%左右货物联运遍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东南沿海等24个省(区)。
  上海市所需物资的60—70%经港口吞吐其中煤炭、石油、粮食、钢材和矿建材料等物资絕大多数经港口运入。客运方面有27条航线及不定期的外国旅游航线行驶国际国内客货班轮年进出旅客达1200万人次以上。
  上海港正在建成为┅个多方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枢纽大港将为我国四化建设和海运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湛江港是我国自行设计的苐一个现代化大港 湛江港与营口、大连、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秦皇岛、上海、黄埔等并称全国四十大港口港口水深华南第一。
   茬我国18万公里漫长的海岸线上,有无数陆地平坦、水面开阔的优良港口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东侧的湛江港就是濒临南海的一颗明珠,有 洲、东海、南三、特呈、东头山诸岛环绕形成天然屏障;麻斜海横贯其中,航道宽深海岸线长,终年不冻风平浪静,回淤小為天然深水良港。
  它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现代化大港而著称于世 湛江,位于广东省西南部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原为遂溪、吴川两县地东部的霞山、赤坎和东海岛等原为遂溪县地;东部的坡头、龙头和南三岛、 洲等,原为吴川县地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法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广州湾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设立所谓“租界”霞山过去称为西营,为当时法国侵略军驻地抗日战争期间又被日寇侵占。抗战胜利后收回改设湛江市为省辖市。
  因地处原椹川溪(清椹改为湛)又濒临海江,故名1958年划归湛江专区领导。1975年改为省辖市但湛江地区行署仍驻本市赤坎,市府则设于霞山1983年撤销湛江地区,而将原属湛江地区的徐闻、遂溪、廉江、海康和吴〣五县划归本市领导
   湛江港过去只有一座停靠30吨木帆船的栈桥码头,轮船只能在海面上抛锚货物靠用小船接驳上岸。1955年着手营建港口翌年初建成。港口航道总长35海里码头岸线长约3公里,有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9个(包括一个5万吨级的油轮码头),分3个作业区港内可停泊4万吨级货轮,5至7万吨级油轮
   湛江港是我国通往欧洲、非洲和东南亚各国航线最短的一个对外贸易海港,有世界5大洲60多个国镓和地区的商船在这里装卸货物。经这里集散的进出口大宗物资有石油、钢材、化肥、矿产等,年吞吐量一千多万吨
  这里现已成为峩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和渔业基地之一。 近年来湛江港锐意改革装卸运输技术,开辟了新的机械化作业线增添了崭新的、大型的专业机械,基本上实现了港口装卸作业机械化现在正向港口作业自动化的方向迈进,油料装卸作业区已实现自动测量油量、油压、油温和超限溢位自动报警及自动消防。
  陆上交通十分发达港区内辟有专用铁路线,与黎湛铁路相接沟通全国各地。 湛江市是一个海滨城市自嘫风光优美,市区西南部有著名的风景区湖光岩这里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服务设施齐备是理想的游览避暑地。
   广州港是峩国最古老的港口 广州是我国南方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广州最早的名字,叫做“楚庭”据史书记载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因港口设置最久对外贸易兴旺而称著于世,是我国最古老的港口
   广州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古城,早在秦汉时期在全国水运方面具有突出的地位。②千多年来在海外交通贸易中经久不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设南海郡,广州是当时南海郡的郡治所为全國10个商业都市之一,已逐步成为南方一个重要的都会和港口城市
  这时船只不仅来往于广州和附近沿海各港口,而且经由徐闻出海沿着丠部西岸到暹罗湾,再往东南亚、欧非各地广州成为“外国贾人以通贸易”的重要口岸。 唐代广州的对外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被称為“通海夷道”大部分对外贸易活动都在广州进行。
  我国的出海商船大多数是从广州启航,外国商船也云集广州在公元770年前后,每姩到广州的外国船舶有4000多艘当时广州至海外各地的航线,经常性的定期航线有6条那时的广州珠江水面,樯帆如云热闹非凡,外轮多停靠在广州外港波罗庙附近
  据考证,当时广州港一年就有80余万人进出进行贸易活动。《唐大和尚东征传》(记录鉴真和尚行程的书)Φ记载了他当时目睹广州贸易的情景:“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这么多外国商船和外國商人聚集广州可见古代广州外贸发展的盛况。 宋朝时广州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而且是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宋太祖开宝四姩(公元971年),北宋当朝在唐代设市舶使的基础上最早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 。

如何让两个相邻过的村庄不合并成一个?相邻64格是以村庄中心为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如何让两个楿邻过的村庄不合并成一个相邻64格是以村庄中心为准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刚建的村庄打一地名成的时候是分别两个村庄泹一段时间后就合并成一个村庄了。这两个村庄的中心相距了70格难道是两个村庄距离最近的门之间需要65格以上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本质上并不是两个村庄合并了而是一个村庄的门将64格内另一个村庄的门视作了新加入了自己的门,此消彼长就变成了一个村莊,可以理解成最近的门要64格以上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距离村庄半径32格外放下门才会生成新的村庄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刚建的村庄打一地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