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苏轼乌台诗案简介始末

苏轼,王安石,杜甫的简介(各500字)
浮生若梦丶釣
苏轼,又名苏东坡,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苏轼是苏洵的次子(长子夭折),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_百度知道
苏轼乌台诗案相关的诗是?
是我卷土又重来。誓将寸管化长剑,难赋豪情祭乌台。恶奴群起吠尧舜。他年若有凯旋日,万民齐声叹良才,杀尽世间狼与豺乌台诗案纵有神龙起沧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
幽幽白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但恨计之呼。
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2、“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土禀〕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3、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
现在这句诗作为对联,刻在了河南郏县小峨眉山的苏轼墓前。
4、自古相从休务日,何妨低唱微吟。
天垂云重作春阴。
坐中人半醉,帘外雪将深。
闻道分司狂御史,紫云无路追寻。
凄风寒雨是駸駸。
问囚长损气,见鹤忽惊心。
5、宋太祖赵匡胤对他的子孙皇帝说:除了谋反罪,不杀读书人。
所以苏轼的政敌们千方百计地要给苏轼扣上“不臣”之罪。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
关于苏轼:乌台诗案与绝命诗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当时朝中政敌章敦、蔡确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他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
乌台诗案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hunwx的推荐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hunwx 的推荐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this.p={ dwrMethod:'querySharePosts', fpost:'1d5a4fd7_acefc42',userId:,blogListLength:30};当前位置:&
人生如路作文500字 15篇
第1篇:人生如书——观《风雨哈佛路》有感人生,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它记录了人的一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编织成了不同的人生书。有的书内容平平,有的书内容有序,但她却把这人生书演绎的淋淋漓尽致。
她生活的家庭让任何人都心寒,母亲是一个&瘾君子&,艾滋病患者,同时还患有精神分裂。她没有为此而怨天忧人,在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母亲可以像以前那样爱她,关心她,给她家的温暖。为了这个愿望,她不去上学,她讨厌学校,她不想离开妈妈。但直到母亲去世那天也没能再次给她家的温暖。母亲走了,去了另一个世界。她醒了,她意识到只有知识才可以改变她现在的生活状况。几经周折,她进入了一所学校,她下定决心要在两年内完成四年的课程。她拼命学习,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她做到了。哈佛大学,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大学,她考上了。她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写了自己的人生书。
由此,想想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这本书编写的怎么样?一出生,便有伟大的母爱环绕着我们。父母给我们穿衣服,父母把饭菜端到我们的桌上,父母给我们收拾东西父母的体贴入微,简直到了极点。然而,我们都长大了,至今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甚至离开父母便不知未来在何方。这时,你是否想起过那个十五岁就自己养活自己的坚强女孩。
身处诶使得青少年们,受委屈时,可以向父母怀里扎,感受亲情的伟大,让亲情来抚平那受伤的心灵;感到疲倦时,可以听听音乐,躺在床上安静的进入梦乡,采用多种方式来放松自己的身心。可是,此时,你又曾想起,那个在洗盘子时,还要记单词,在坐公车时还要背公式的执着女孩。(
人生路,艰难路。人生书,需要我们自己编写内容。内容的精彩与否,看的不是家庭的显赫背景,不是父母的伟大成就,关键是自己的努力成果。让我们用心编写人生书,一本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书。
春雨中学初二:徐春华
第2篇:人生的路该如何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喜也有乐,有悲也有苦,有笑也有泪,那么你们想过没有,这条路该如何走下去你们知道吗,因为路有崎岖不平,弯曲陡峭,我想,想走平这条路,比登天还难,为何,因为这条路会走的那么的累,那么的辛苦,也许,我们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有的走的是弯路,有的走的是正路,这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不管走的是正路也好,弯路也罢,我想这条路这一切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奋斗去开拓,这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我忠心的希望你们能够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缤纷的世界里,自己想走的路,不但要勇敢的向前冲,而且要坚强的去面对,还要脚踏实地的来走完我们这艰辛而苦难的人生道路。
&&&&初一:活泼的凤儿(
第3篇:人生的路该如何走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有喜也有乐,有悲也有苦,有笑也有泪,那么你们想过没有,这条路该如何走下去你们知道吗,因为路有崎岖不平,弯曲陡峭,我想,想走平这条路,比登天还难,为何,因为这条路会走的那么的累,那么的辛苦,也许,我们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有的走的是弯路,有的走的是正路,这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不管走的是正路也好,弯路也罢,我想这条路这一切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奋斗去开拓,这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
最后,我忠心的希望你们能够在我们这个美好的缤纷的世界里,自己想走的路,不但要勇敢的向前冲,而且要坚强的去面对,还要脚踏实地的来走完我们这艰辛而苦难的人生道路。
&&&&初一:活泼的凤儿
第4篇:人生如路人生不是一段平坦的路。人生路上,有无数沙石瓦砾等我们踏过;人生路上,有无数困难挫折让我们挑战;人生路上,有无数风景让我们欣赏;人生路上,有无数硕果等我们采摘。
人生不是一段平坦的路。李清照,有着令人羡慕的前半段生活。她快乐地与丈夫吟诗作句,可到末年时,却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油&,却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面对人生路上的曲折泥泞,她用顽强毅力去克服,去挑战。她&&成了我国婉约派著名女词人。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没有功名,没有皇帝的垂青,可他却明白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走过了路途中的黑暗,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欧阳修遭受贬滴,可他却没有悲叹,没有灰心丧气。面对眼前层层&山峰&他没有止步不前,在与滁人的同乐中,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找到了价值所在。每一个的一生,都要走过一段路,一段漫长而不平坦的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挫折与磨难等你去征服,去挑战。
面对失聪的打击,贝多芬挺过来了,他谱写了命运交响曲。在人生路上,他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面对瘫痪的折磨,桑兰没有倒下,她的微笑为人生之路增添了色彩。面对家中的贫困和沉重的担子,洪战辉没有被压垮,他踏着荆棘,唱着歌儿,为人生之路留下了永恒的风景。人生如路,一段坎坷而不平坦的路。只有踏在泥泞的路上,你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第5篇:棋如人生,人生如琴围棋,历来是智慧的象征。每个棋子摆放的位置都是人类智慧之所在。
自古以来,围棋都为棋者抹上一层不凡的气质。无论是哪个武林侠客,只要提到围棋的描写,都逃脱了鲁莽、冲动的个性,拥有了智勇双全的情怀。
下棋,就下出了自己。于是,通过棋可以解读别人的思想,也把自己的思想展现给了别人。下棋,是对情感的宣泄,棋手的一思一虑,在这方小小的棋盘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不作丝毫保留。下棋,是将自己的故事倾吐出去,能否得到回应,却还要看对手是否是棋者真正的知己。
所以,棋局就描画了棋者的人生。棋如人生,可是却并不能说人生如棋。棋局是人定的,其中,充满了思索,或者,也有时是博弈双方的勾心斗角。而人生总充满了巧合,万事天定,纵然可以凭自己的能力闯出一片天空,也不能定夺生死。另一方面,谁又有权力定夺他人的生死呢?人生与棋,这中间蕴涵着千差万别。
琴,悦听者,听到悠扬的琴声总使人心神安宁,心情愉快。于是,抚琴往往为温柔贤淑的女子所做之事,因为书中的她总是知书达理,为他人着想,更加符合琴的性格。这样的故事才使读者觉得浑然天成,不加修饰。
世人爱琴,因为琴所奏出的妙音使他们愉悦。世人爱如琴之人,因为如琴之人像琴一样为他人着想,使他人愉悦。所以,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如琴。
第6篇:人生道路的选择在这充满希望和梦想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不同的路,选择这不同的路去走,这一个个选择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内心对这未来人生路的设想。
小时候我的人生路刚刚启程,那是周围充满了欢笑、充满了糖果、充满了玩具&&那时的我没有太多忧虑,自由自在,我乘着人生的列车在幸福路上快乐的奔驰。那是大人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希望拥有全世界最漂亮的裙子和所有的好吃的。&或许你觉得可笑,认为那是一个幼稚的回答,但它却是我儿时一个纯洁而美好的愿望。
那颗幼小的心灵乘着列车一站一站奔波着,随着列车的颠簸,那颗心灵渐渐成熟起来,现在面对我的路则是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友情、充满了哲理&&我长大了,对事情的看法也渐渐成熟起来。如果现在有人问我的愿望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当一名律师。&所有这一切有关学习的梦想回荡在我的脑海。这时的梦想又多了一点现实的想法,然而却又少了点什么东西。对梦想的不同回答预示着什么呢?我还不清楚,但我知道要通过努力得到收获而不是去做白日梦。也许一个选择会改变人一生的道路,不管选择哪一条,都让我们的心灵更美好、更成熟。
第7篇:让希望照亮人生之路对于一位盲人来说,希望是有一天能够重见蓝天;对于一位失去双腿的运动员,希望是有一天能够奔驰与原野;对于我而言,希望则是让光明永随我的一生。
一个人默默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头装着太多的不快。已是阳春三月,却中不见春的影子一切依旧是那么慵懒、颓废。我的心情也一样,最近做事总是不顺心,做什么事都没有什么希望。心情不好的我只能埋怨这可恶的冬天,偷走了我的活力。
郁闷的我捡起一块石头,作为发泄物,狠狠的扔向远方,却恰好被一棵树苗挡了回来,,说是树倒不如说是一根木棍,秃秃的立在那里。没希望了,定是活不了了!正当我临走之际眼角的余光在不经意间,瞥见了一点绿色。那是什么?是芽?久违的绿色,生命又重现了,春天终于来了!
回家之后,躺在床上,呆望着天花板,心情似乎不在显得那么的阴暗了。细细回想,那点绿色是如此美丽,是那根秃秃的&木棍&的一个完美的点缀。绿,生命,希望!何不是那个幼小生命的体现。而如今我也只不过是遇到了一点不顺心而已,何必如此颓废,真是惭愧!
那么就点燃自己的希望吧!要知道隆冬过后依然会有花儿开放。年轻的朋友,不要压抑自己,给自己一点希望,在昨天的废墟上重塑一个完美的自我!就让希望照亮人生之路!
第8篇:人生如皂老爸从泰国回来,带了好多颜色、味道不同的香皂,有柠檬黄、樱桃红、牛奶白&&我把各种各样的香皂放在一起,细细端赏,不由得展开了联想&&我们每个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好比面前的一枚枚香皂。
香皂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功效。有的看似很完美,但清洁效果不一定好,有的看似普通,却有着神奇的效果。如果说,漂亮是人的外表,香味是一个人与身俱来的气质,假如这二者是上帝造的,但唯有功效、价值是自己的。不同于香皂的是,人的价值是可以改变的。一个王者不需要华丽的外表,贵族般的气质,只要他拥有一颗不服输、桀骜不驯的心,就足够了。一想到,后天的努力、成为王者的决心,将决定你的成败。现在的付出,将与未来的成功画等号&&心中便充满了力量。
剥开一枚爱心形米色的荞麦味儿的皂,双手浸湿,放在手中反复揉搓,双手只见隐约的肉色,其余部分都被白色的泡沫所覆盖。偶尔还飘来一股荞麦天然的味道,不含任何人工的味道,是那么的清新自然。拧开水龙头,冲掉双手的泡沫,找一条干净的毛巾擦干,连毛巾都沾满了新鲜荞麦的味道&&
挑选了几枚漂亮的香皂,打算赠与姐姐,愿她们的手上,沾满花的芬芳,果的清香。与小小香皂一起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一起演绎精彩的人生。
&&&&六年级:李黛卓
第9篇:人生如戏人生真的很怪,当你认为这很简单时,可能下一秒你又会为这人生很复杂。
别人说:&人生如戏。&而我说不管人生如不如戏都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不管怎么样,人生都是很多挫折的,我很想战胜,可每一次当我有勇气战胜,我便会又一次泄气,我真的没有勇气,别人说嫉妒之心能成为自己的动力,我很难过,因为每次的嫉妒之心却成不了我的动力,而是一种不良心理。
唉!我老是叹气,可我不知叹了,我会开心?还是怎样。真的很难过有一种因不如别人而内心不开心的感觉。有个人曾经教过我说:&只要你端正心态,你再次看看这个世界,一切是多么美好!&&不要老想着这个世界是怎么怎么的不好,这样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开心,不舒服,想逃离这世界&其实,他们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一直觉得这世界很恶心,让我有种想逃的冲动,我认为人类是讨厌的,人类是一种可怕动物,或许他们说得很对,我是该放下自己,让自己也试着去看看这世界的美好。
人人都说:&只要有信心,肯努力学习,什么不如别人都会成为一切超越别人的。&我听了开心,自认为自己早已成功,可惜不是,因为我并没有努力学习,并没有用心,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现在做人没有自信,对自己都不敢有什么希望可抱。我连做人的自信都没有,如何谈什么信心,谈什么成功。
第10篇:人生如茶生活正如一杯无色无味的茶,但到了最后有的人的茶还是无色无味的,有的人能喝出苦味,而有些人却能喝出甜味,品出茶的香味。生活就是这样,有苦也有甜,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尝出味道。
最近的考试试卷都给了我不满意的答复,我背着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瞬间的抬头突然看到了天空,突然好想变成一只小鸟,想飞翔在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没有压力,没有烦恼,没有束缚,如果这是现实,那将多好啊。可是这个梦很快就被一辆迎面驶来的摩托车给撞碎了,把我的思想从天空中有拉了会来。可是这个梦不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生活。我想生活虽然有苦有涩,但是生活也有甜。虽然学习中时常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学习中也有快乐,我可以和同学们交流难题,共同努力考出好成绩,这难道不是一种收获吗。还记得林肯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曾迷茫,跌倒,但最后林肯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生总是这样,虽有迷茫但也有成功,但是我们一定要乐观的面对人生。
这正如只有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能看到绚丽的彩虹。我们只有扬起心中理想的帆,去跟大海的风暴搏斗。请坚信,只有经过风雨,才能够见到美丽的彩虹。让我们战胜困难,攀登高峰,去体会那&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景象。
&&&&初一:陈茗璇
第11篇:人生如茶人生犹如泡茶呵!急了,淡了,慢着,苦啊!
淡黄淡黄的茶水,一二滴,注入瓷杯中,淡了,散了,成了圈,泛起了浪,升起了烟,飘来了淡味。
与茶交心,互道经历,费时费心又费劲,没趣!
几杯茶入肚,可怎敌寂寞与悔恨?考试将至,却无心复习。风吹入房内,吹动杯里的茶,泛起了涟漪,波动我的心弦,傻了,呆着。
茶放久了&&凉了&&无味了!
学习,生活,难道也如此?&&不敢想了。
几度惆怅,几次回想,当初,为了学习,马不停蹄地学着,奋斗于书桌之上,不分昼夜,忘了一切,可结果呢,少了读书的心思,赔了不少时间,作孽呵!而今,又殆于学习,只顾享乐,如白驹过隙的时间不曾一次在眼前飞过。泡茶,不亦如此。
学久了&&淡了、烦了&&无聊了。
无奈,泡茶吧!
茶&&是冰冷的&&如心&&也凉了&&
这时,不知不觉,又向杯中注如茶。啊!那么熟悉的淡黄色,依旧泛着圈,那样亲切,冒雾了,冒雾了,火热的水啊!溶解、归化了积在心头的悔、恨。我的心,冰凉成了恒温,恒温又成了火热,火红红的。
希望之火重新燃起了,奔放热流。
就这样,奋斗,奋斗。把握时间,把握力度,如茶,是甜的,美的,成功的。
第12篇:人生如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犹如一场时空之旅
生前的一瞬间我们穿越时空来到200亿光年的21世纪!
死后的一瞬间我们穿越时空去到未知的未来!
生前的那瞬间时空达到永恒,而且无限接近宇宙起源的奇点!
死后的那瞬间时空达到永恒,而且无限接近宇宙终结的奇点!
看开一点,忘记昨天,珍惜今天,憧憬明天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今生.
也许,活得更好就是人生的意义,是吗?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第13篇:人生道路,选择的路人生道路千条万条,但最后所走的,只有一条。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同的,但都要经历风雨。曾经有一个消极的人问上帝:&我的一生平淡无奇,您说我活着有什么意思?&上帝回答说:&你的一生平淡无奇,这不正是你人生最特别的事吗。&那个人听了以后便恍然大悟,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发现,才让自己一生都消极。
我们人的一生最常做的事便是选择,,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一个人只有经历了选择的考验,才会真正成长起来。因为在这一次次的选择过后,可能会后悔,从而害怕再度选择,害怕选择错误而失去自己宝贵的东西。但是也可能会期望选择,希望在选择后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无论自己的选择是对与错,这都没关系,至少自己努力去尝试了,总比那些害怕者强。
但是,假如不去选择,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恐怕就要荒废了,那是多么可惜啊。不过恐怕没有人这一生都不会选择一次,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就注定要进行选择:选择活下去还是死亡&&就这么简单罢了
现在的我只是一名中学生,有无数的学生和我一样在学习,也许有人把学习当作一种折磨,但事实确实如此,学习是折磨,是学生的宿敌,但是在这学习过后,我们便把他当成了朋友,因为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将无时无刻不用到学习上的知识,就像我写的这篇文章,是语文的最终表现,是语言串联起来的表现,我们能有他来表达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情感:快乐、忧伤、宁静、悲愤&&那是多么美丽啊
学习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即使那再痛苦,那也是暂时的,熬过这一阵那就是无限的快乐了。
选择就是那么平凡,而又伟大,现在的我们不要太抱怨人生的选择,因为,在我们后面的路,还很长&&
&&&&浙江省平湖市东湖中学初一:冰凯风
第14篇:人生之路叩开生命的大门,就会展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从此,就要在这条路上有意识、无意识地走。直到精疲力竭地找到归宿睡下时,身后留下的足迹会永恒地印下你的灵魂。
未入川前见到的只是平原,正如每个人还是懵懂的孩童时,展现在面前的路,恰如人生的一片无限美好的土地,那样平坦、开阔、无惊无险。只要凭着身体中先人注下的好胜性格、聪颖的资质,再稍稍加以自厉的力量,在尽情地领略人生煦暖的阳光、缤纷的花朵时,就够追求到人生较好的馈赠。这时的追求只能算作一种本能、雏形,但同时在思想深处注入了新鲜丰富的营养,蕴含着一个希望,一种力量。
我无限神往的留恋童年时代,那是童话的世界。我庆幸我的天地的广阔,无边无际,充满了神气和多彩,我尽情地奔跑在这片沃土上,汲取着,慢慢长大了。
也许是土年的渲染,上小学时是那样主动向上、轻松、得意。可我并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只知要做一个人人夸奖的好孩子。进入初中时,踌躇满志的我几乎在次次考试中名落孙山--偶然?必然?这时我似乎觅到了什么--人生中未必只是平原!
入川后,我终于见识了真正的群山,比梦中所想的更巍峨。我在学习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刻苦、主动,我的学习已不仅是为了一个好分数,而是觉得要竭尽全力实现一些人生的价值。我难忘日日夜夜灯下苦读,难忘那种不懈的毅力,那种追求精神。
以后,我还会走着与以往不同的路,不知是沙漠,沼泽,还是极地、冰川,这要由未来来回答&&
我愿用毕生的智慧和汗水在人生广阔的土地上继续挥写一个魅人的词&&追求!
第15篇:人生路`艰难路人生时时在考试。几不清这是第几次失败。我总在无数次的挫折中爬起,在无数次为考试伤神的挫折中爬起,在汗水与泪水中爬起,我依然坚守着曾经的誓言。
我始终坚信我能成功,可是一次次的希望总在考试揭晓时变为失望,我没有泪流,我坚守着我能成功。
或许这就是我人生中的挫折,人生的道路是如此曲折,但我保护悲观失望,我始终坚信:&自然界没有不凋谢的话,人世间没有无曲折的路。&
如果说失败是一种成功的经历,那么这种经历使我成熟。一次次的挫折,一次次的失败,让我更加懂得珍惜,把握。我相信通往成功的路上处处充满荆棘。离开荆棘的办法只有踩过去。踩过去虽然一时很痛,但总比一直在荆棘丛中好。
假如生活给我的是一次次挫折与失败,那只是命运剥夺了我活得高贵的权利,并没有剥夺我活得自由和快乐的权利。
失败并没有将我打跨,而是令我更加坚强,信念更加坚定。坚信我能成功。
本文地址:http://www./132395_renshengrulu_zuowen_500/
注:人生如路作文500字 15篇系列作文为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热门资讯榜乌台诗案始末
乌台诗案始末
& & 李炜光
来源:读书&&
&& 2012年3期
&苏东坡在他四十四岁那年摊上了个案子,这案子差点要了他的命。有人说,是王安石陷害苏东坡,正史、野史里都有这个说法,真是这样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置苏轼于死地?&
  案子发生在元丰二年(一&#9675;七九),当时苏轼刚从徐州调任湖州,他很喜欢这个地方,每天吟诗作画,自得其乐。然而好景不长,三个月后的一天,苏轼正在伏案工作,进来几个御史台的人,宣布:御史中丞召见。苏轼不知来人的目的,说:臣知多方开罪朝廷,必属死罪无疑。死不足惜,但请容臣归与家人一别。来的皇差叫皇甫遵,淡然说道:并不如此严重。打开公文一看,原来只是份普通公文,上面说免去苏轼的太守官位,传唤进京(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湖州到汴京要走二十多天,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
  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被正式提讯。案子由御史台审,提出的罪证是一本别人为苏轼刻的诗集。御史台的别称是乌台,苏轼这个案子又是由诗而起,所以这个案子在历史上也叫“乌台诗案”。&
  苏轼获罪的原因是诗作,但到底是什么诗、哪句诗,使他惹祸上身的?御史台主审官把这本诗集当中的一些词句摘出来,捕风捉影,硬说苏东坡在诗里流露了对政府甚至对皇上的不满和不敬,用“文革”中常用的一个词,就是“无限上纲”。&
  监察御史舒亶在他的弹劾奏疏中把苏东坡的诗一款一款分析给皇帝听:陛下不是实行“青苗法”吗?他就说“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不是要明法整顿吏治吗?他就说“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却无术”;陛下不是要兴水利吗?他就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不是要推行盐禁吗?他就说“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见宋·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苏东坡的诗经舒亶这么断章取义地一“解释”,立马变得处处与新法、也跟神宗本人过不去了。宋神宗正为新法不能顺利推行而烦恼,舒亶的挑拨尤如火上浇油,便命御史台立案审查。这就是“乌台诗案”的由来。可见,不是哪一首诗,哪一句诗,而是很多诗里面的几句诗,被御史台的人抓住了“小辫子”,要跟苏东坡算总账。&
  这些人为何要陷害苏东坡?诗案的发生,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朝廷围绕赞成与反对变法,形成新、旧两党,苏轼作为“旧党”中的中坚人物,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否定态度的,并屡作诗文讥讽,“新党”成员对之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因变法而引发的新旧党争,终于演变为一场殊死争斗。&
  苏东坡想不通,变法可以,为什么全然不顾社会的承受力?如果放慢点速度,整顿好人心,选用一批贤良,缓缓图之不是更稳妥、更容易收到实效吗?治理国家,难道就是发展经济这一件事吗?老祖宗讲究天人合一,大宋王朝求的是以文治国,这个传统丢了,国家会出大问题的。想不通,就频频上书劝阻,劝阻不成就联合起一批贤德人士共同抵制,同时,写到他的文章里,作诗讽刺。所以大难终于降临。&
  御史何正臣率先发难,向神宗皇帝上疏,指控苏轼诽谤新法,并进呈苏轼诗文,请神宗御览。神宗对此反应冷淡,只是将他的奏疏交给中书省去办理。事情久拖未决,苏轼毫发无损,令新党人物大为不快。恰在此时,刚到湖州的苏轼依照惯例上了一份《湖州到任谢上表》,里面有几句讥讽时政的言词,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感觉抓到了确凿证据,立即上疏,再次弹劾苏轼。御史中丞李定说,苏轼有四条“可废之罪”;一是“怙终不悔,其恶已著”;二是“傲悖之语,日闻中外”;三是“言伪而辨,”“行伪而坚”;四是“陛下修明政事,怨己不用”,认为苏轼“讪上骂下,法所不宥”。监察御史舒亶手段最为毒辣,东坡的那些所谓的“反诗”就是他亲自摘录出来的。他还告诉皇上,苏东坡的那个“上谢表”如今已经是“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见朋九万:《东坡乌台诗案》;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九“元丰二年七月己巳”条)“愤”是愤苏东坡,“惋”是惋皇上。他说是“无不”,把问题推至极端。&
  王安石与这一切有无直接关系?关于荆公与诗案的关系,大致有三种说法:&
  其一,政敌说。“诗案”发生在元丰二年(一&#9675;七九),而王安石早在三年前,也就是熙宁九年(一&#9675;七六)就离开政界了。那一年,王安石由于丧子的原因第二次罢相,去了江宁,最后连宰相都不干了。“诗案”是三年之后的事了,其时的宰相已是吕惠卿,怎能把“诗案”和王安石扯在一起呢?从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到“诗案”发生,已经十年过去,苏轼没有放弃对新法的批评,王安石一直不以为然,在他断断续续执政的八年内,苏轼可以畅所欲言,王安石一直未加干涉,怎么他当宰相的时候不办苏轼,退隐山林多年后却想到要报复苏东坡了?吕惠卿确实是王安石提拔的,但王安石当政时,吕与王的政见已然不同了,他当时不陷害苏轼怎么会在王安石远离政坛以后,反而秉从他的什么意志,替他清洗所谓的“政敌”呢?所以,“政敌说”于理不通。&
  其二,嫉妒说。说王安石是因为嫉妒对手的才华而下毒手的,这纯属想当然。王、苏二人虽政见不同,但在才情文学上他们二人相互欣赏。王安石曾称赞东坡:“子瞻,人中龙也”;在读到“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的东坡佳句时,抚几慨叹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一句”;苏东坡则称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古;智足以达其道,辨足以行其言”。相关的例子,在各自留传的作品中很容易找到,历史上也从没有留下任何王安石嫉妒苏东坡的记载,更不会因嫉妒而生仇恨陷对方于死地,这绝不是半山的为人。所以,“嫉妒说”同样站不住脚。&
  其三,“小人”说。林语堂在他写的《苏东坡传》中,把王安石称作“王安石那群小人”,的确,“乌台诗案”的制造者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历来被视为王安石的“朋党”,王安石提拔的人、他的助手、学生和继承者,几乎都被官方修订的正史《宋史》列入奸臣的行列,他本人虽没有被列入其中,但也是被骂了一千多年。&
  苏轼和王安石都是从政的文人。他们有许多的共同点,都是奇才,唐宋八大家,他俩就占了两家;他俩都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富有同情心,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他们各自的诗作中很多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俩政见不同,两人的关系也受到影响,逐渐疏远,最后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熙宁新法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讥讽,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苏东坡性情豪放,不拘小节,有时出口不让人,有时弄得王安石下不来台,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报复的事显然是有的。苏东坡半生颠沛流离,有一些就是王安石造成的。&
  客观地说,尽管王安石没有直接参与“乌台诗案”,但也不能说与他毫无关系,起码是他起用的那些人,有几个是贤德君子呢?李定是王安石的学生,他表面上还尊重王安石,遵守他的教诲,但是他的私德、心胸、手段、志向,王安石怎么能担保呢?事实证明,正是李定,是这些小人制造了这个千古冤案。对此东坡的弟弟苏辙早就下过结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实际上,不仅李定,王安石、苏东坡、宋神宗,大家都有小人的倾向,表现就是不能容人,气量狭窄,个人意气用事,政见不同导致朋友都做不成。这样的事,所见所闻实在太多,古来如此。所以,我们可以说乌台诗案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系,但跟王安石本人无直接的关系。&
  此刻,苏东坡正被关在御史台的大狱里大受其罪。诗人的作品件件都成了事儿,被主审官抓住不放,审了又审。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终于使他支持不住了。他想闭闭眼,喘口气,唯一的办法就是承认。而这样的罪名一旦承认,就是死路一条,苏东坡不是不知道,但他没有其他的选择。而认罪之后,剩下的,就只有等着杀头了。就在苏东坡已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希望的时候,他把一些青金丹偷偷埋起来,准备一旦知道自己要被处死,就把它吞下去。他还跟儿子苏迈约好一件事:每天送饭的时候,都要有菜和肉,如果听到外面传要判我死刑,你就送鱼,不要送菜和肉。一天,苏迈外出筹集生活费用,就托了一位亲戚代为送饭。可是粗心大意的他临行前忘了交代一句:千万不要送鱼。正是无巧不成书,那位先生跟苏迈一样,也是个老实厚道之人,看苏迈天天不是菜就是肉,太过单调,于是就吩咐老婆做了一条鱼给苏轼送去了。苏先生一下子懵了——“我命休矣!”虽有思想准备,但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苏轼还是感到如晴天响了一个霹雳。不就是几句诗吗,何致处以极刑?&
稍微镇定下来以后,他把狱卒梁成叫了过来:如有笔墨,可否借来一用?监狱里有规定,犯人不得接触笔墨,可是这个狱卒人很善良,同情苏轼的遭遇,平时很照顾苏轼,甚至每天晚上给他准备热水洗脚,不厌其烦。送笔墨对他来说小事一桩,但对苏轼来说却如雪中送炭。&
  东坡伏在案子上,就着牢房里昏暗的光线,提笔写了两首诗。其中有几句显然是写给他兄弟苏辙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埋骨的地点,他希望是杭州西湖。这实际上是苏轼的绝命诗,表达的是他当时的那种极其悲愤、伤感的情绪。写好后,他把诗卷好,交给狱卒,嘱咐他收好,“这儿有小诗两首,请转交舍弟苏辙。”梁成答应:“一定转到,放心。”(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
  苏轼为什么把绝命诗交给狱卒呢?苏迈天天来送饭,为什么不交给自己的儿子呢?分析当时的情势,苏迈拿到诗,马上会把它转交给自己的叔叔苏辙,让苏辙现在就看到诗稿,不是时候,除了让家人更加伤心,别的作用什么也起不了。所以,不能把诗稿交给苏迈。现在的情势看来自己难逃一死,临走之前有些身后事要跟自己的家人有个交代,还有一家大小十口的生活负担,看来只有交给苏辙了。苏轼知道狱卒拿到这个诗稿是不敢留在自己手里的,必定往上交。监狱长之类的官吏恐怕也不敢留,因为苏轼不是平常的犯人,如果这事谁都不敢做主,就有可能转到上层人物、甚至神宗的手里去。果然。苏轼的这一步走对了。诗最后还真的转到了宋神宗的手里。神宗看过后一时也很感动。&
  神宗本人并不大相信苏轼对他怀有二心,也十分赏识苏轼的才华,他并没有迫害苏东坡的任何企图。如果不是神宗对苏轼甚有好感,不欲深加治罪,一拖再拖,按照李定他们几个人的意见,早就把判他个“斩立决”了。神宗的犹豫不决让御史台的人很着急,他们要进行“最后一搏”。一天,宰相王珪面见神宗,说:“苏轼于陛下有不臣之意。”神宗问:“轼固有罪,然于朕不应至是,卿何以知之?”王珪说,苏东坡的《桧》诗:有“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唯有蛰龙知”一句,这句诗大有问题。陛下请看,龙飞本在天上,苏轼却要在地下求什么蛰龙,还在九泉之下去求,这不是在诅咒皇上,要造反吗?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挑拨。在君权至上的社会,这样的罪名一旦坐实,是要灭族的。好在神宗还是个明白人,回答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旁边的章惇插言:龙未必专指天子,人臣也可以称龙。神宗说:是啊,孔明被称作“卧龙”,东汉有“苟氏八龙”,难道他们都是人君么?说得王珪哑口无言。苏轼在毫不知情之间,又涉险渡过一关。章惇出来后,扭过头问王珪:“王相是要灭苏轼满门么?”王珪狡辩:“是舒亶说的。”章惇也没客气,啐了一口:“呸!舒亶的唾液也可以食么?”(见宋·王巩:《闻见近录》)&
  苏轼蒙难的消息传出去,引起了很大的社会震动。许多人勇敢地站出来,声援苏东坡。当时援救他的有下面几种人:一是同情苏轼的各界人士。从苏轼被捕的时候起,救援的奏章、信函就如雪片般向朝廷飞来。上至国家的宰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在为东坡说话。&
  宰相吴充一次对神宗说:“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宋·吕希哲:《吕氏杂录》)这话说出来甚冒风险,但对神宗的触动肯定不小。&
  尚书右丞王安礼,是王安石的弟弟,路遇谏官张璪。张璪知道王安礼在神宗心目中的分量,急切之下,竟不顾礼仪,焦急地冲着安礼嚷嚷:“公怎么不救他?怎么将他下死牢?”他,当然指的是苏轼。安礼觐见神宗,进言道:“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论罪人。苏轼自恃才高,一旦示法,恐后世以为不能容人。愿陛下宽大为怀。”神宗说:“朕不想深罪他,召他对狱,考核是非,不久将放出。”随即又说:“在外面,不要泄露刚才的话。苏轼积怨太多,恐言官们因苏轼的事害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可见事情之复杂,连皇帝也有所怕。&
  据王巩《甲申杂记》记载,那个专门负责调查、审问苏东坡的御史李定,有一天与满朝官员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门外等候早朝时,向大家叙述审问苏东坡的情况,说:苏东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诗文,审问起来居然记得清清楚楚!他以为,对这么一个哄传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会有不少官员感兴趣,但奇怪的是,他说了这番引逗别人提问的话之后,周围竟没有一个人搭腔,没有一个人提问,崇政殿外一片静默。他有点慌神,故作感慨状,叹息几声,令他震惊的是,回应他的仍是一片静默。这静默说明了人心所向,是抗议,是舆论,也着实透着点儿官员群体的正义感。当苏轼蒙难时,杭州的父老百姓曾公开做解厄道场,求告神明保佑他。苏轼知道后,不禁老泪纵横。应该说,苏轼未被杀头,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
  二是苏东坡的亲人们。苏辙写的《为兄轼下狱上书》最为感人,一开头就以呼天抢地的语气写道:“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进而动之以手足之情:“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又明之其罪有可恕:“轼居官在家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如果能原谅苏轼这一回,我们再也不敢了:“轼感荷恩贷,不敢复有所为。”还表示愿用自己的官职为哥哥抵罪:“臣欲纳在身官以赎兄轼。”这样一篇哀婉动人的上书,朝廷竟置之不理。&
  三是神宗的祖母,也就是宋仁宗的皇后。当时这位太皇太后正病重,神宗为了促使祖母的病情好转,打算搞一次天下大赦,就把这个意思跟仁宗皇后说了。这里有一段对话很有意思:老太太问:“据闻苏轼已下台狱?”神宗答:“是,自八月迄今,已有两月。”老太太说:“忆及汝祖父仁宗皇帝初得苏轼、苏辙之日,回宫喜容满面,曰:吾今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惜吾不及用也。”神宗听罢惶恐道:“娘娘勿忧,尚未定谳。”太皇太后长叹一声,轻声言道:“官家大赦可免,但放了苏轼足矣。”(宋·陈鹄:《耆旧续闻》)老太太一边说,还一边掉眼泪。这边神宗也跟着掉泪。当时不光是仁宗皇后老祖母,整个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都很喜欢苏轼的诗文——特别是皇后、妃子、公主们。几日后,太皇太后终于一病不起。苏轼在狱中闻知心中大恸,作挽词两章以示哀悼。这时王安石已五十九岁,在退隐地金陵钟山也写了两首挽词,派人送到京城。&
  四是王安石,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位不凡的王安石。王安石罢相后早已退隐山林,回到江宁(今南京)隐居,所以没能及时知道苏东坡坐事入狱的消息,等到这场轰动朝廷的“乌台诗案”传到江宁时,苏东坡的罪名已定,只争一个迟早,晚一步,苏东坡的人头就可能落地。野史中的记载是,王安石忙连夜写信,派人飞马进京交给神宗皇帝,据说信中就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神宗历来对王安石十分敬重,因为王安石是他的老师,虽然先生早已退隐,但在看了王安石的信之后,犹豫再三的宋神宗不再犹豫,马上下旨将苏东坡放了。十一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诏书中说:“朕之所治,虽非圣世,但朕决不以文字之罪杀人,更不会以文字为狱而累罪于天下文人,招致千古不绝之唾骂!”从诏书的用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是王安石的一句话最为奏效。在“乌台诗案”中,如果说别人起的是重要作用的话,王安石就是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性的一句话起了关键的作用。&
  前后持续了五个月的“乌台诗案”终于有了结果,苏轼被释放,但还是给他定了个罪名,叫“讥讽政事”,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并且不准擅离该地区,无权签署公文,相当于流放了。除主犯苏轼外,其余如苏辙、司马光等二十九人,也受到株连。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出狱的时候,那个善良的狱卒梁成把他的绝命诗还给了苏轼。他接过来,一时百感交集,伏在案上边读边眼泪哗哗地流。&
苏轼经过这场磨难,性情上有很大改变,这以后我们见到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孤寂潦倒之时,成熟于毁灭之后的再生。他去了黄州,在那里,伟大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即诞生。&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百六十多年中影响最大的一次文字狱,当然,与后世相比,特别是“康乾盛世”发动的无数次文字狱,乌台诗案算不了什么。那些历史上的浩劫,至今人们还可以嗅到溅落在康熙、乾隆龙袍上的血腥味。北宋帝王对知识分子是比较宽容的,这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阶段,最高统治者的精神素养的一种体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北宋文臣强势形成对皇权的一定监督,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商品经济的小康式的居民日常生活,都使得这个王朝显得别具一格,可惜以往人们对它关注和研究不够。&
  读这段历史,唯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两位文化巨人最后的握手言和。元丰七年(一&#9675;八四)七月的一天,苏轼专程拜访闲居江宁的荆公。史载,王安石闻听苏东坡要来,欣喜非常,穿着粗布衣服,骑着毛驴,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的衣着也颇为随便,冠巾也不戴,神情潇洒地走出船舱,向荆公深深作揖:“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半山老人笑答:“礼岂为我辈设哉!”(宋·朱弁:《曲洧旧闻》)言罢,两人相视哈哈大笑。东坡又说:“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王安石摆摆手,上前拉住东坡的衣袖,两人互相搀扶着踏上钟山小径。&
  这一次,苏东坡在江宁盘桓了一个多月,他们在半山花园里赏花饮酒,赋诗唱和,还携手同游蒋山(即钟山)。他们谈了许多,话题涉及古今的历史教训和当今的社会风气,与他们赋诗吟歌一样,坦率而融洽。尽管过去政见不同,但如今已时过境迁,两人都感到,夹杂着个人功名富贵而争荣政坛的往事,已如一缕青烟消逝,而现在,到了应该彻底解脱的时候了。这两位文名冠盖当世的唐、宋八大文学家中的佼佼者,终于尽捐前嫌,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诗情画意的精神境界里,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两位老人分手之际,安石送给东坡一张专治头痛的偏方,而且盛情对他发出了邀请,在适当的时候,就在自己的半山园附近,建几间草房,就搬过来住吧。东坡愉快地答应了。&
  见过王安石后,苏东坡曾写过四首“次荆公韵”,其中第三首有句:“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东坡集》卷十四)意思是说他很希望如王安石所劝,在南京定居,与他为邻,但世事悠悠,现在已然迟了。不过,从这句诗里我们体会出的正是他对王安石极为钦敬的表示。而半山老人也非常思念东坡,东坡走后,他感到惘然,有些失落。东坡的旷达潇洒,东坡的聪慧敏捷,东坡的率真豪爽,都令他思念不已。他逢人便提起他与东坡的相会,每当这时候,他就不胜感慨地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宋·蔡绦:《西清诗话》)这段历史佳话,也使王安石谋划迫害苏东坡的说法不攻自破。&
  以东坡之才之智,他是被谁加害的自有他自己的判断,这个人绝对不是王荆公,否则,王安石怎么会在他最危险的时候救他?他又怎会巴巴的跑到江宁去看望王安石呢?&
  令人庆幸的是,两个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最后终于走到了一起,文采风流,光照千古,动人的历史情景,直到现在还在激动着我们的心灵,为中华民族拥有这样两个具有伟大人格魅力和艺术才情的文化巨匠而深深地感动。&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轼乌台诗案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