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为难新郎的问题时问佛

【一钵法师】:佛入涅盘时阿难以哪四事问佛?
作者:一钵法师佛将入涅盘时,阿难以四事问佛:弟子阿难代表整个僧团大众请教佛陀。
第一:『一切经典之前,应以什么字义作为经首?』
佛说:以『如是我闻』为经首。
第二: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后,我们以谁为师?
佛说:以戒为师。
第三: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后,我们依谁而住?
&&&&佛说:依四念处而住。
第四:佛在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盘后,我们如何调伏?
&&&&佛说:对待恶性比丘,应默而摈之。
本来佛将要入涅盘时,阿难尊者虽已证得初果阿罗汉,但仍痛哭流涕,好像小孩子一样手足无措。阿[
上少下免 ]
楼驮尊者便劝他说:「你不要再哭了,哭也没有用,你应该以四事请问佛。」
阿难尊者说:「以哪四事?」阿 [ 上少下免 ]
楼驮便将以上的四事告之。阿难觉得很对,便立刻去请示佛。
『如是我闻』做开头
「世尊!您说法四十九年,讲法三百余会,但结集经典时,我们应该以何为首呢?」佛说:因为外道典籍不是谈无,便是谈有。他们都是以「阿」为首,「伛」为尾。我的教法为了与外道典籍区别开来,佛回说答:「凡是我所说的经典,开头就以『如是我闻』做开头吧。」
以戒(波罗提木叉)为师。
佛入涅盘时,我们以戒(波罗提木叉)为师。戒是「止恶防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止恶防非,诸恶莫作,就是改习气和毛病,修行就是修证我们不正确的思想与行为。所以学佛修行要止恶防非,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就是修行人,要从孝敬父母做起,要断恶修善,要好好做人,做好一个人就是最好的修行。众善奉行就是出家人应该一切善是好事都要做,学佛修行要利益人类,利于国家,出家就是要学会奉献,出家人人天师表,行为世范,因此出家人不应等着世人来供养。出家人要搭衣,表示持戒,搭衣则现比丘相,僧人搭的衣,代表的是福田,这是福田衣。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应该学会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这度众生不是只要你用这张嘴去度人,你管讲经说还不够,还应该用我们出家人的慈悲喜舍去感化人们来接受佛陀的教法。
依四念处而住
阿难又请问于佛:「佛住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灭后,我们将依谁而住?」佛答道:「我入灭后,所有我的弟子皆依四念处而住。」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处即是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
&&&&我们四大假合的的身体是不干净的,我们的身上的九孔,这九孔还是常流不净物,如眼有眼屎,鼻有鼻涕,口有口水、痰,耳有耳垢,再加上大小便,所以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污秽不堪的。世人为什么仍把自己的身体视其为宝贝,替它戴上钻石、金银珠宝,或用香水脂粉来涂抹,这岂不是用香花、宝贝来装饰一间厕所?要知道人生无常,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也不会久住,我们应该及早皈依佛门,皈依三宝就要依三宝而修行,这修行首先还要修比较、不净观。
观受是苦:
受是感受,我们佛弟子不要以为世间的享受是快乐,其实享受是不好的,「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宁可受苦,苦尽了便是了苦。如果你现在有福受,也应惜福,不要把福给享尽了,你把福享尽了就没有福享了修行人一定要学会惜福;要修苦观,要观人生多苦,其实我们所享受的,都是痛苦的因缘,修行人要想享福就容易犯戒造业,学佛人要习惯吃斋念佛,要学会淡泊名利,药学会吃苦。『吃苦是了苦,;了苦是了业,苦吃得多了,名利心就没有了。』
观心无常:
&修行人要修无常观,要知道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生是无常,死亦无常,爱亦无常,恨亦无常,享乐无常,痛苦无常,一切无常。修行一定要观心,我们的心尽打妄想,念念迁流,做不得自己的主,这心是无常的,修行观心就要净化其心,就要把心安住下了,佛教念佛、持咒、念经就是摄妄归真,修行妄想除尽了,回归本真就解脱了。
观法无我:
&观一切法没有本体、自性,观一切法没有一个「我」的存在。
我们学佛修道依四念处而行,修四念住就要观四念住,要经常观这四法,观四念住要我们把红尘看破,修行要先看破世俗的人生,等你把世俗的人生看破以后就能够渐渐把我执看破了,把法执也空了,便容易明心见性,就很容易大彻大悟。我们为什么不能彻悟?就因为有我执未破,放不下这个我、看不破世俗的一切,世人什么都是我的,这高楼是我的,那飞机、轮船、银行也都是我的,一天到晚都数叨这个是我的、那个是我的、啥都是我的。人们活着的时候执着这个我,等到死时,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去,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对待恶性比丘,应默而摈之
最后阿难问佛:「佛住世时,恶性比丘佛自调伏;佛入涅盘,我们将如何对待恶性比丘们?佛说:「我入涅盘后,对待恶性比丘,应默而摈之。」
我们学佛修行热凡遇到不讲道理,以正为邪,以邪为正,或以是为非,颠倒黑白的,不讲真佛法的恶性比丘,应默而摈之,不理不睬他,也不要去恼害他;出家人普度众生,要学佛菩萨用慈悲喜舍的方式劝诱法界众生修学佛陀的教法,佛看众生都是佛,但是遇到极其恶性的比丘,谁也没有办法教化怎么办?那就要默而摈之,不理不睬他,只要不伤他,也是要用悲心去化导他,那么久而久之,他将自己反省,知道自己的所行所为皆不如法,就会改邪归正,依教奉行了。
佛住世时,就有恶性比丘,现在离佛入涅盘的时代更远了,故恶性比丘也不知有多少。我们佛教修行的人就不要与恶性比丘争议,因为他们不讲道理,不说因果、不畏因果,且又拨无因果。这种人我们不要与他们争,要用忍耐心来容忍他们。忍也就是默。要用慈悲、喜舍去感化他。
以上是佛将入涅盘时,阿难以四事问佛:弟子阿难代表整个僧团大众请教佛陀。佛附嘱四众弟子所应该遵守实行的四法。
&&&&&&&&&&&&&&&&&&&&&&&&&&&&&&&&&&&&&&&&&&&&&&&&&&&&&&一钵师父原创
分享更多相关文章:&&
&& &&&&&&&& & &
法师简介:一钵大师:俗名:赵文波,(1970.4——)法号:“释本钵”法师,一钵法师,一钵(禅师),亦叫:一钵师父,世人尊称一钵大师;字号:憨愚(禅师),人称憨愚大师。又被世人尊称为如意和尚,楞严咒大王,妙法莲华经和尚,大般若和尚,佛教三藏法师是也。中国苦行僧,当代难得的修行人。一钵大师修的是跟古人一样的头陀行,法师诵的佛经之多古今罕有。
&&&&&&&&&&&&&&&&&&&&&&&&&&&&&&&&&&&&&&&&&&&&&&&&&&&&&&&&&&&&&&&&&&&&&&&
编辑:佛教无名居士
我的更多文章:
( 09:53:37)( 07:07:44)( 16:20:00)( 21:43:07)( 20:28:53)( 14:25:17)( 08:20:50)( 22:48:32)( 19:18:31)( 18:54: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问佛根源四十一难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
||文档简介
总评分4.0|
浏览量36339
&&西​游​记​唐​僧​之​四​十​一​难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佛陀在世时,有一位比丘喜好思惟“十四难”的问题,他每天反复思考着这些问题,却无法找出答案,这令他寝食难安。有一天,比丘终于忍不住了,带着自己的衣钵走到佛陀的住处,跟佛陀说:“佛陀,请为我解答十四难的问题,如果我明白了,就继续留在僧团。如果您无法为我解答,我就要离开您,另寻名师了。”
佛陀看着这位比丘,感慨地说:“你真愚痴啊!我一生说法度众,帮助所有众生解脱老病死的烦恼。此生老病死的问题才是当务之急。至于你问的十四难,只是无意义的辩论而已,对于实际的解脱烦恼而言,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解释给你听,既非真实道之理,对修行、解脱又有何助益。”
接着佛陀又举了一个譬喻继续说道:“就好像有人被毒箭射中了,亲人急着帮他找医生取出毒箭治疗,但是这个人却说不行。他要先知道医生姓什么?住哪里?父母是谁?今年几岁?还要问清楚身上的箭是出自那一座山?用什么树木造的?用什么羽毛当箭翎?什么人制作的?射箭的弓是什么材质做的?箭上的毒药出自何地?药名是什么?……这位中箭受伤的人,非要等到问清全部的问题才肯接受治疗。”这时,佛陀停顿了一下,反问比丘:“这个人可不可以等到全部问题问完了,了解了,才拔箭上药啊?”比丘不假思索地回答:“不可以。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毒发身亡,命丧黄泉了。”
听到比丘的回答,佛陀慈悲地笑了笑继续说:“你现在的处境就是如此。被邪见的毒箭射中了,不赶快求医治病,非得要等到世间是常、无常、有边、无边等十四难问题解答了,才愿意拔箭疗伤。如果等到那个时候,早就丧失法身慧命,堕入三途恶道的黑暗深渊了。”
比丘听了佛陀的开示,心生惭愧。诚心领受佛陀的教导,昼夜依循佛法精进用功,最后证得阿罗汉果。
注:《大智度论》中记载“十四难”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
对于此类问题,佛陀一概不答,原因为:(一)此等皆为虚妄无实之事。(二)诸法既非“有常”,亦非“断灭”。(三)此十四难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故不答。
  在佛教经典中,佛陀对有些问题不予回答,这就是有名的十四无记。可归纳为四类16个问题。
  第一类问题:这世界:(1)是永恒的?(2)还是非永恒的?(3)是既永恒又非永恒?(4)还是非永恒又非不永恒?
  第二类问题:这世界:(1)是有限的?(2)还是无限的?(3)是既有限又无限?(4)还是非有限又非无限?
  第三类问题:证得大觉的圣者(或如来)死去以后:(1)是存在?(2)还是不存在?(3)是既存在又不存在?(4)还是非存亦非不存在?
  第四类问题:心灵与肉体:(1)是一?(2)是异?(3)是既一又异?(4)还是非一非异?
  我们可以看出,这四类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家和宗教家,朝夕研究,极欲解决,但均无明确之结果。由于其宗教意义巨大,当时很多的学者和宗教领袖都想和释迦牟尼探讨这些问题,以期获得圆满的回答。可是,佛陀一概坚决拒绝回答这些问题。这就是佛典中常说的“十四无记”,又作“十四不可记”或者“十四难”。
根据《俱舍论》卷19记载,此“十四无记”即:(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亦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
《大智度论•卷二》如此评述这个问题:“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1)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2)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3)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4)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5)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6)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7)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8)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白话翻译大致是:如果佛真是无所不知者,那么这十四类问题为什么不予回答呢?其原因是:
(1)所问的问题本身不是事实所以不答,问题本身在常见和断见中都不存在,因此不给予回答。例如有人问你从牛角那里挤出来几升牛奶?这是“非问”,不应回答。
(2)另外,佛家认为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始无终,都是处于因缘和合而成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最初”。
(3)还有,如果回答了这类问题,会对人无益,甚至失堕到邪恶之中,所以不给予回答。比如问题本身遮盖或违背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就像所渡之处有鲨鱼、毒蛇一样,不应该通过这样的地方将人渡到对岸,应该首先在安隐无忧患的地方才表示可将人渡到对岸。
譬如月亮是否为古人或“外星人”制造的问题,本身与修行的根本――真如佛性之理无关,相反还可能使人在猎奇的过程中妨碍证悟真如佛性之理。事实已经证明,有的人在对外星人等猎奇的过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相信大脑之中的幻觉,从而导致了精神失常。这些都是应该吸取的教训。所以,回答或讲解这类障碍或违背真如佛性之理的问题,极易将众生引入邪路。
(4)再有,如果有的事情非一般人所能理解、接受、清楚得了的,对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为什么呢?因为讲解了这样的问题,徒劳无益或者适得其反。比如一个文盲问,请给我讲一讲高等数学好吗?如果给讲了,对对方是徒劳无益的。
又比如,有人问修行很好的人,请问您在禅定中都感受到了什么?这是自证的内容,应不答。如果回答了,就像给盲人讲解太阳的光芒一样,对方难以理解,甚至认为在瞎说、欺骗自己。
(5)如果有人将无说成有,将有说成无,这不是“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就说有,无就说无。佛有不说成无,无也不说成有,佛只是围绕着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进行说明。
佛为什么和“一切智人”的回答不一样呢?譬如太阳,无论高低、平地等一而照。佛也这样,不将有说成无,无说成有,而是常说真如实相(真如佛性)之理的智慧之光同一照耀诸法。如果有人问佛,十二因缘是佛做的吗?佛会说不是佛,也不是其他人做的,而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6)另外对于回答就会有过错的问题,不应回答。比如有人问,石女黄门(不能生育的人,女称石女,男称黄门)生的孩子长得高吗?好看吗?这样的问题不应回答,只要你回答高低、美丑就是错误的,因为她(他)根本没生育孩子。
(7)另外,问题本身是邪见,而佛所持的是真实正见,所以对问题置而不答。
(8)另外,不回答就是对问题的回答,由此而不回答。比如,有恶人问:听说你很有修养,不和一般人见识,请说给我听听。如此不答即为答。
(一)世间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能恒久存在)。
(二)世间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常的(不能恒久存在)。
(三)世间亦常亦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常的也是无常的。
(四)世间非常非无常――有人说宇宙本身既不是有常的也不是无常的。
(五)世间有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有终端,有限的)。
(六)世间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无边的(没有终端,无限的)。
(七)世间亦有边亦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八)世间非有边非无边――有人说宇宙本身是有边的也是无边的。
(九)如来死后有――有人说如来死后还有(保留了某种主体)。
(十)如来死后无――有人说如来死后归无。
 (十一)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有人说如来死后既是还有也是归无。
(十二)如来死后亦非有亦非无――有人说如来死后既不是还有也不是归无。
(十三)命身一――有人说命(生命的主体)就是身体。
(十四)命身异――有人说命不是身体。
 “无记”是梵语avya^kr!ta的汉译,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十四无记”,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1)世间常;(2)世间无常;(3)世间常亦无常;(4)世间非常非无常;(5)世间有边;(6)世间无边;(7)世间亦有边亦无边;(8)世间非有边非无边;(9)如来死后有;(10)如来死后无;(11)如来死后亦有亦非有;(12)如来死后非有非非有;(13)命身一;(14)命身异。
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确的答复。《大智度论》卷二称之为“十四难”,该卷曾解释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总之,这十四种问题是外道由于断常一异等妄见而产生的邪执。其中前十二项是就有无等四句而言,后二项是就一异而言。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更将前十二项就世间与我加以区分,而成十六种。
来源:网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为难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