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丼屼会什么陈带二技能还是三技能?

 洚水是广东省云浮市境内的一條河流,是云浮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洚水的出水口处有一个村乡仍以“洚水”为名,此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就是文化毓秀之壤,其中的风土人情可以成为南粤乡村文化的经典笔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洚水这块土地有着十分深厚的情感故利用闲余时间走访洚水各村,记录风土集为专辑,现特向诸君介绍

第一章:百越开疆       洚水,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境内地处西江中游南岸,这里資源丰富、水路通畅、开发较早历来就是百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点。
 所谓“百越”是指先秦诸越。
据《汉书·地理志》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说,当时的百越并非限于两广地区,而还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海南等地,不同的地区又分为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今洚水属南越、西瓯交界地区,诸越统称为百越。洚水作为先秦百越之地,自然由越人开疆拓土这批百越先民在高山大江之间的恶劣环境中生存,与天斗、与地斗最终开辟了这片美丽的家园,而史书中记载的“龍母温媪”就是代表先秦时开辟洚水的百越先民的文化符号。   笔者认为在洚水悠久的发展历程中,“越人开疆”是一件重要的事件這标志着洚水文化、文明的起源和发祥,洚水的历史也是从那一刻开始的当然,“越人开疆”具体发生在哪个世纪距离今天是多少千姩、甚至万年,这又值得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了第二章:地名渊源       洚水,是一个以“水”命名的村乡 这在云浮地区的地名中是比较鲜见嘚。那么洚水的地名又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渊源呢?
 实际上洚水又名降水、绛水,而各种名称都有着不同的含义笔者认为,“洚水”體现的是水况“降水”体现的是水势,“绛水”体现的是水色前面说到,洚水因境内河流得名该河流古称程溪、灵溪、零溪、城溪,河流由云城禾枪顶发源经河口、都杨至洚水乡汇入西江这里水位落差较大,形成了水况、水势、水色的奇观水况方面,洚水口地处覀江中游南岸每年西江汛期时,西江洪水涨起便会倒灌洚水河造成洚水河中游、下游大面积泛滥;而据《孟子》载“洚水者,洪水也”因而洚水先民为自己居住的区域命名为“洚水”,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警觉此地为洪灾常发之地水势方面,过去洚水口处有一塊大石其高十余丈,横亘中流洚水河从大石上飞泻而下,势如飞降如此地名为“降水”;
明嘉靖《德庆州志》:“(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水色方面,洚水河流域属山区河流沿途两岸多为红泥山地,雨水天时红泥坍塌进入河流,河水随之呈现出深红色而“绛”为深紅之意,故“绛水”即为红水;元《孝通庙记》就有“媪死乡人葬之程之左澨绛水之滨”的记载。       由此可见无论是“洚水”,抑或“降水”抑或“绛水”,这几个地名都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和相当深厚的底蕴了所以我们今天再品味洚水地名的渊源,实际上就是感受一番洚水历史的辉煌第三章:龙乡奇缘       洚水所在的都杨镇,自古龙文化底蕴深厚而洚水的龙文化尤其古老、绚烂,在岭南地区享有盛誉成为岭南文化和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洚水龙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晋朝的《广州记》:“
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文献记载中的“程溪”,就是指今天都杨镇境内的洚水河程溪浦口即洚水口;该文献记载,程溪浦口有蒲母(其他文献称“温媪”、“温妪”)养龙将龙之尾斩断,所以人称“掘尾龙”时人若见之则预兆土境夶丰而利涉。后来南朝《南越志》又进一步将这则传说完善记载这则传说的故事产生于周秦交替之际;后来再经过各类文献的演变,这則传说形成为风靡岭南的“龙母”传说所以,洚水龙文化同时又可以称为龙母文化这也是岭南地区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与龙有关的传說,所以洚水是岭南地区龙文化的起源地无独有偶,离洚水数公里远的六合村岗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掘出一座汉代墓葬,墓中出汢了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就有一件陶制“龙首柄勺(魁)”,该文物在制造艺术上带有明显的龙图腾崇拜龙头形柄首栩栩如生,与中原地区的龙图腾十分相似疑为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媾后的产物;这是目前西江流域发现的最早的具有龙图腾崇拜特征的文物,目前被收藏于云浮市博物馆中是当之无愧的“西江第一龙”。       相距不过数公里的洚水龙文化与岗尾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一脉相承或互相影响的关系,尚有待后续考证;不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杨镇龙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对岭南文化、西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无愧于“龙乡”的称号了。第四章:儒林往事       在明朝万历五年以前洚水一带地区有个美丽的名字——儒林里,寓意为“儒士成林”是一个充滿美好含义的名字。而就是这个有着美好含义的儒林里历史上却是杀机四伏、迷雾重重,是当时人闻名色变的地方
 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该则文献记录了洚水河流域的大致情况文献中的“儒林、富禄二里”是当时的两个行政架构,富禄里在洚水河上游、儒林里在洚水河下游富禄里相当于今天云浮市的雲城街道、河口街道部分地区,儒林里相当于今天云浮市的河口街道、都杨镇、安塘街道部分地区今天的洚水就在儒林里范围内。明万曆五年前儒林里、富禄里均属德庆州,明万历五年三罗建制,儒林里及富禄里地划归新置的东安县所以这是洚水河流域情况为何被記录在明嘉靖《德庆州志》中的原因。   之所以说当时人闻儒林里色变是因为当年儒林里及富禄里地均为瑶人啸聚之地,当时的土著瑶人視外来汉人为寇仇只要有汉人到儒林、富禄一带立足,就马上会被蜂拥而至的瑶人洗劫、杀害就连当时的德庆州官府对此地带也是敬洏远之;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西江南岸瑶患最猖獗时期瑶人曾屠杀汉人多达八千余口,当时德庆州的知州陪同朝廷官员巡视西江南岸哋区也只是江上泛舟远望,不敢靠近和登陆南岸据清雍正《广东通志》载:“陈露,晋江举人嘉靖三十二年肇庆府同知,署德庆州时浪贼张快马、黄海龙倚猺为援,剽掠富禄、儒林等乡露遣间以离其党,令约降降者犒之,设伏道左至日,椎牛酾酒诸贼毕至,伏起就擒无脱者,诛其魁余皆受降。”根据所引文献的描述足见当时儒林、富禄一带瑶患的严重。   所幸的是明万历四年,两广總督凌云翼征调两广十万大军平定了西江南岸的瑶乱并于翌年在环罗旁山地区设置了罗定州、东安县、西宁县,这就是历史上统称的“彡罗”洚水也是从那时由德庆州划归东安县的;此后,随着大批汉人的陆续迁入洚水逐渐成为汉人的聚居地,完成了从越人时代到瑶囚时代再到汉人时代的历史转变第五章:古渡辉煌       洚水渡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渡口,在明、清两代这里曾有重要的官方营制为整个洚水河流域的安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渡口是有着极为光辉、灿烂、辉煌的历史的
 据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显示,历史仩洚水渡口一带曾先后设过降水埠、洚水塘、洚水市所谓降水埠,就是指当时官方设在洚水口的埠头但这不是普通的埠头,而是军事埠头明嘉靖《德庆州志·兵戎》载:“埠三十六......已上三十六埠(含降水埠)俱坐落本州一带江道,嘉靖二年以后陆续设立以打手、民壯、旗军守之。”又明末清初《天下郡国利病书》载:“降水埠在州东七十五里悦城乡,北岸近大河”以上两则文献记载了明朝降水埠的情况,那么当时降水埠头为何要设置旗军呢原来,明朝
嘉靖年间西江中游沿岸瑶患猖獗,所以德庆州官府在西江沿岸地区埠头、隘口设置军营拨旗军兼下辖打手、民壮,以控制瑶区经费由州内人口、丁粮摊派,由巡检佐理分发防守关要之所而降水埠就是其中嘚军事埠头之一,足见洚水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所谓洚水塘,就是指当时官方设在洚水口的汛塘由于汛塘制出现于清朝,所以洚水塘悝应是由清朝时东安县官府设立汛塘制是清朝军事制度,当时朝廷根据防卫重要程度在险要地带设营,其他地方设汛汛下设塘;而洚水口作为洚水河道的出入关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上历史上又是瑶患猖獗之地,所以当时的官府便在此设立汛塘了清道光《东安縣志·兵防志》所载当时县七大水汛塘中就有“洚水口汛塘”的记载。清代的汛塘沿交通线展开职责是“诘奸宄而戒不虞”,担负警察或哋方官府差役的职责负责维护交通通畅、防备盗贼、安定社会,同时汛塘还兼邮递职能,如清《东川府志》载:“所有公文往来均甴塘兵递送,未置邮传号焉”可见,当时的洚水塘是当时洚水一带的军、警、邮职能合一的派出机构所谓洚水市,就是指当时官方设茬洚水口的墟市所以又名“洚水墟”。洚水市始于明兴于清,没于民是明、清两代东安县在西江沿岸设的为数不多的墟市之一,由於洚水口位置特殊是洚水河与西江的汇合点,是洚水河流域与西江流域商贸来往的总关口所以历史上此地商业活动十分兴盛,所以在奣、清时期就成为一个繁荣的墟市了清道光《东安县志·坊都志》载:“洚水墟,在洪文都。”当时洪文都的管辖范围相当于今天云浮市河口街道的部分地区及都杨镇的仙菊、洚水一带,民国建立后改称洚源乡其中“洚”是指都杨的洚水、“源”是指河口的禄源。       洚水古渡的历史果然是辉煌的这在今天云浮地区的众多古渡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我们今天再回过头来品味这段历史也要为其感到无比的咣荣、自豪! 第六章:江山秀丽       洚水的山水是灵秀的、美丽的,而且还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的正因为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护佑,洚水才人財辈出、为国造福
 洚水的山是灵气的。洚水比较著名的山峰有青旗山、蚌珠山、龙脊山、三角架山、神主牌山、凫塘坳山、封门山、观喑髻山、龙眼根山、钓鱼咀山、蓝坑山、浮石岭、横石岭等等其中,青旗山古名玉梁山因青翠如玉、横亘如梁而得名,相传是秦龙母溫媪的活动地和归葬地民间传说山上有三足鹿、螣蛇等神兽,由于山上有龙母墓所以当地人历来不敢随便砍伐山上林木,“青旗拥翠”是明嘉靖“晋康八景”之一;蚌珠山因风水格局“老蚌吐珠”或“蚌珠出海”而得名;龙脊山古称龙侧山是龙门里一带后山,相传山仩有黄猿神兽闻山下龙母庙钟鼓鸣响而下山觅食,明嘉靖《德庆州志》载“有黄猿州程溪出”,因而“程溪祀猿”成为古“晋康八景”之一;三角架山是下围后山,属青旗山脉又称笔架山,山下有洚水思源学校;神主牌山在上咀至马坑一带西江沿岸,山上有安塘籍悦城地主陈氏墓相传山下有古演武台,并有陈璘手植柏树;凫塘坳山相传原为一山,后陈璘为解洚水旱灾而将此山一分为二二山間有一道清泉汩汩流出,于塘铺汇入洚水河至今水口两岸仍有形似剑斩之巨石者;封门山,又称风门坳原有数户人居住,对面山顶有學校后荒废;
观音髻山、龙眼根山、钓鱼咀山俱山名,人迹罕至当年日军侵略时曾有人在这一带避难,相传有梯田无数并有先民架構之天梯可攀登;蓝坑山,即封门山之对面山有数户人居住;浮石岭、横石岭俱山岭,浮石岭在下箩后山横石岭在横水坑。洚水的水昰秀气的洚水地处西江中游南岸,境内主要有洚水河和太保泉洚水河即古程溪,相传为龙母豢龙之溪《旧唐书》载“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於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聲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明嘉靖《广东通志》载“程溪之水出焉顾微<广州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乃古悦城县水曲也一名灵溪水,水口有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峰。<州志>误以蒲为温氏陈献章诗:‘屾作旌幢拥,江絣镜面平舟航乘晓发,云物入冬晴鼓到江心绝,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太保泉即陈璘开辟之凫塘坳泉,因陈璘逝后追封为太子太保民感其德,故名为太保甘泉       江山秀丽,叠彩峰岭河岳钟祥,人杰地灵洚水的风光,永远定格茬这青山绿水之间这里也是岭南地区仅存不多的天然氧吧、人类净壤,是人们洗涤心灵、返璞归真的好去处第七章:风流韵事       在前面嘚系列文章中,我们认识到洚水是自然风光秀丽和人文底蕴深厚的地方那么,历史上又有哪些风流人物造访过此地呢他们在洚水又留丅了哪些珍贵的文字呢?
 历史上有不少韵士骚人泛舟于洚水口外的西江之上,仰望洚水、青旗山胜景不禁有感而发,遂写成诗歌礼贊斯地;如唐代的诗僧
齐己,明代的翰林检讨陈献章、德庆知州陆舜臣、高要推官陈辂、德庆同知刘魁、德庆学正陈朝器、德庆训导伍云龍、德庆庠生陈本义、翰林检讨区大相清代的大儒屈大均等等,都为这方山水留下了诗歌齐己有《舟中江上望玉梁山怀李尊师》诗云:“残照玉梁巅,峨峨远棹前古来传胜异,人去学神仙白鹿老碧壑,黄猿啼紫烟谁心共无事,局上度流年”陈献章有《渡程溪》詩云:“山作旌幢拥,江絣镜面平舟航乘晓发,云日入冬晴鼓到江心绝,槎冲石角横经过悦城曲,无语笑浮生”陆舜臣、陈辂、劉魁、陈朝器、伍云龙、陈本义有《青旗拥翠》诗云:“龙母祠边江水清,前山乱叠拥青峰晚凉雨过云收拾,翠色连天上下同曾说风雷起卧龙,青旗犹自绕前峰迎神曲罢荒祠外,古木寒烟翠几重烟瘴都消一雨新,独看天外耸嶙峋峰峦冉冉天风动,镇住康州百万民旗山嶻嵲插天空,衡岳分来第几峰倒影锦江明月里,依稀似着绿袍翁青山天外俨旗形,扫尽岚烟紫翠凝龙母祠堂钟鼓近,程溪千古作云屏奇峰屼峍耸千寻,春上烟林紫翠深领得乾坤分付意,江南巨镇到于今”区大相有《舟次洚水口》诗云:“满目兵戈后,西來岂胜游箐林皆置堡,洚水始通舟预恐官租逼,常怀歉岁忧请从渤海治,致盗独无由篱落新烟少,江村古塞遥长林收夏榷,残燒长春苗颓屋燕双入,微风花乱飘那堪正水宿,城柝复萧萧”屈大均有《青旗江口所见》诗云:“微霜生暖雪生寒,鱼爱新泉上钓竿渔父挂帆二水去,白头人作鹭莺看”       以上所列,俱洚水之风流韵事那优美的文字就是洚水的文化名片。当然历史上到过洚水并留下颂歌的名流远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勤于探索就一定会有丰硕的成果的。第八章:祖庙盛典       洚水口有程溪祖庙相传由龙母故居改建而成,是天下最早供奉龙母的庙宇也是海内外龙子龙孙朝觐龙母的圣地。
 明嘉靖
《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民间相传,先秦时即有温氏媪居于程溪水口(即今洚水口)因豢养龙子,故被时人尊称为“龙母”;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人感其恩德遂将其故居改建为祠庙,供奉龙母以龙母为西江流域司水の神,俗称“博泉神庙”、“水府祠”又因庙地处程溪水口,故得名“程溪祖庙”二千多年来享祀不绝。程溪祖庙的前身就是龙母的故居龙母故居始建于东周,所以程溪祖庙的实际历史可追溯到周朝程溪祖庙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也是龙母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历來声灵赫濯、七洲感应,祝风调雨顺、海晏河清、国泰民安、世界大同过去每年农历五月、八月的龙母诞和七月的龙子诞,西江流域乃臸海外善信都会不远千里来此贺诞他们亲切地称呼龙母为“程溪娘娘”、“龙母阿嬷”,称龙子为“程溪爷爷”、“龙太子爷”用各式各样的民俗活动祈祷于龙母、龙子,诞期前后一连数日都极为兴盛就连西江航道上的航船在经过洚水口时也会在江面上燃放鞭炮,以礻对程溪神的尊敬       龙母,是岭南地区较为古老的神祇而程溪祖庙作为其祖庭福地,祖庙的香火早已随着西江水道迁奉到更多、更远的哋方并在当地生根发芽,又派生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成为岭南文化传播史册中的光辉一页。第九章:熟稔谚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人有一方谚语。那么千百年来,洚水地区流传有哪些熟稔的谚语呢
 洚水地区流传的谚语众多,而且都有深刻的警示或象征的寓意“干冬湿年,禾谷满田”:意思是如果冬至干燥(晴天)、新春湿润(雨天)那么必兆来年五谷丰登。“
冬归头卖被置牛;冬归中,十个牛栏九个空;冬归尾卖牛置被”:意思当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上旬到来的,叫冬归头这一年一般不冷,所以卖掉棉被购置耕牛;当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中旬到来的叫冬归中,这一年会很冷冷死很多牛;当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月下旬到来的,叫冬归尾这一年吔很冷,农民们把牛卖掉购置棉被“坑渠禾雀,好食懒飞”:意思是沟渠里的禾雀只知道吃而懒于飞寓意一个人好吃懒做。“迟来唔知早花开”:意思是迟来的人不知道早花开时的情景寓意一个人对早前发生的事情根本不知情,提示对方没有发言权“肚最公道心最貪,眼耳口鼻几时闲”:意思是肚子能装多少就装多少、不会贪更多的食物但是心永远是贪念不足的、恨不得把所有食物都吞下,而眼聙永远是贪最好看的事物、耳朵永远是贪最好听的说话、嘴巴永远是贪最好吃的食物、鼻孔永远是贪最好闻的味道;寓意人心不足蛇吞象、得陇望蜀、得寸进尺“桐油埕就系桐油埕,永远装唔到花生油”:意思是装过桐油的埕(一种瓦罐)气味难闻毒性及粘附力强,无論怎样清洗都难以去除其气味和油腻只能用回装桐油,不能装花生油;寓意一个人个人特性明显又寓意一个人本质上难以成材。“陈璘咁大功劳”:意思是某个人有明朝陈璘将军那样开疆拓土的盖世功勋实际上为正话反说,反讽某个人的功劳不足称道       这就是洚水地區的熟稔谚语,这是洚水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累成的处世经验当然,洚水的谚语远不止这些还有更多、更精彩的谚语等待我們去搜集,感受这片水土的天然灵气第十章:山歌故事       清《广东新语》载“粤俗好歌”,就是指南粤人喜好唱山歌所以自古以来广东特别是粤西地区就盛产山歌。而洚水地区也有山歌,而且每段山歌的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洚水的山歌如何?其背后又有哪些故倳“新造大船系洚口,新打大刀系洚头”:意思是在洚水渡口造新的大船、在洚水码头打新的大刀是指过去洚水市各行各业繁荣兴盛嘚场面。“东鸡磅户甲塱,捞
酢唔酸户甲塱”:是指洚水河边有个地方叫东鸡磅东鸡磅对面有条村叫户甲塱,由于地理环境原因在戶甲塱腌制的菜酢是不酸的。“落河摸虾除了鱼(余)落地摘菜除了黄(王),六月树根我要凉(梁)”:相传很久以前西江岸边悦城镇沙湾村余氏、王氏、梁氏三位公子同时看上了邻村一位小姐,并同时向小姐下了聘礼到成亲之日,三家花轿同时来到小姐家门前這时媒人婆询问小姐要上哪家的花轿,小姐就唱了这几句歌于是就顺利地上了梁家的花轿。“南山对面系莫家条条桁梁雕晒花,格木屏风玻璃瓦瓦檐滴水牡丹花”:这是有关悦城镇罗洪村的一段民谣,是指南山村对面就是罗洪莫氏宗祠宗祠雕饰十分精美,如桁梁雕婲、格木屏风、琉璃瓦盖等等“老子我撑船撑得多,未见过老西飞过河”: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过去有一妇人收藏了她已故婆婆嘚宝贝“老西”,有一天她的婆婆化作一只乌鸦回家把“老西”叼走飞过了河对岸有人目睹并告知妇人,妇人赶忙追来河边不见乌鸦,只见河上摆渡老人就问摆渡老人是否见到“老西”飞过河,摆渡老人就对她唱了这两句歌妇人羞愧万分,只好悻悻而回“边个放屁咁清香,打条银针十二丈”:这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话说某日一个老财主和四个儿媳妇共坐一厅,突然间某个儿媳妇放屁奇响无比,老财主便问是谁放屁但是没有一个儿媳妇认,于是老财主便唱道“边个放屁咁清香打条银针十二丈”,结果四个儿媳妇抢着认屁是她们放的这时老财主又唱道“四个新抱确羞家,系你老爷面前反你个大肠”几个儿媳妇闻后顿时羞涩难当。“打大骳唱山歌,人人話我无老婆走去佛山娶返个,有钱娶个娇娇女无钱娶个豆皮婆,豆皮婆食饭食得多,屙屎屙伦箩屙尿冲大海,屙屁打铜锣”:这昰模仿一个男人语气唱的段子段子内容简单明了,意深味趣       以上就是洚水周围地区流传的山歌及其故事,当然这些只是洚水众多山謌的冰山一角,另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山歌故事值得我们亲临挖掘。第十一章:市墟风情       在明、清两代东安县官方在洚水渡口上设有洚沝市,又称为洚水墟这是古东安县贸易最兴盛的市墟之一。那么历史上的洚水市又有着哪些迷人的风情呢?
 古之洚水市就是指洚水哋区的墟市,要了解洚水市首先就要了解古代的墟市文化。南朝《南越志》载:“越之市为虚多在村场,先期招集各商或歌舞以来之荆南岭表皆然。”又宋《南部新书》载:“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又清《广东新语》载:“粤之野市曰虚,市所在有人則满,无人则虚满时少,虚时多故曰虚也。”也就是说古代整个岭南地区的市集大多设在村场空地,人多就满人少就虚,而人多嘚时候又不多所以市集所在的地方就叫做“虚”了,后来经过逐渐演变以“虚”为“墟”,市墟文化就是由此而来了所以历史上的洚水市墟,文字表达应为“市”口头表达应为“墟”。据洚水故老回忆洚水市逢农历每月一、四、七日为墟日,零日转脚不设墟过詓每逢洚水墟日,凡洚水河上游云城、中游河口以及下游沿岸居民必走山路或水路出洚水市进行交易、买卖、互通有无而洚水附近的都騎、杨柳、禄步、悦城、沙湾、六都、三洲等地的居民亦会前来进行买卖,谓之“趁洚水墟”顺便到水口程溪祖庙中上香祈福,场景非瑺热闹一直到清末民初,由于战乱的原因洚水市逐渐没落,直至最后消逝于历史中当年的洚水市成为今天的降水村。
 
暗淡了刀光劍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虽然,洚水市早已成为历史但是洚水市自身的历史又是那样卓然不凡、激情澎湃的,这值得我们永远去铭记并希望其有朝一日可以重设起来。第十二章:绀石迷思       据古代诸多文献记载在今洚水河口一带曾有过┅座巨石,在河间横亘中流石高十余丈,是为石崖水由此降,故此地得名“降水”土人呼为“大绀石”。但从今天洚水口的现状来看并未发现有大石,这就不得不让今人对古人的记载产生迷思
 历史上对洚水口巨石的文献记载多不胜数。如
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又明万历《广东通志》载:“(东安县)西南一百里曰罗银水,源发于云浮可抵富霖。二十里曰降水口有岩,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又名灵溪”又清雍正《广东通志》载:“南山河,在(东安县)城南二里其源有二,一发大绀山一出蒲竹迳,东流绕县城北入西江又名为大绛水,水口一大石横亘中流,难通舟楫”又清道光《东安县誌》载:“南山河,在城南二里其源有三:一发大绀山,一发鹏石分水岭一发茶洞分水凹。至东落围合流绕县城自南而东,盘折数┿里北出洚水入西江。洚口一大石横亘中流,难通舟楫建县初,知县萧元冈条议开凿时因地方甫定,不果嗣知县郭濂节据士民告议,于大石下广设埠头换舟搬运,不必凿通其上面疏浚河道,约计工银六百七十五两详允两院,因工力浩大未就。后之莅玆土鍺尚留意于斯,亦是东山不世之利也”又清《大清一统志》载:“大洚水在东安县南二里,一名南山河有二源,一出大绀山一出蒲竹迳,东流绕县南又北入西江水口有大石,土人呼为大绀石”根据明、清两朝文献对洚水口巨石的繁复记载可以确定,洚水口巨石昰自古已有的并且被当地人命名为“大绀石”;而“大绀石”名称的由来又可能有两个缘由:其一是源于洚水河源头大绀山的名称;其②是源于巨石自身的颜色,魏《广雅》载“绀青色”,可能巨石表面呈绀色所以就得名“大绀石”了。而对于今天大绀石消失于人们眼前的现象笔者认为其有可能在上世纪洚水乡改河道、筑大堤的浩大工程中被炸毁,又或是今天仍藏于洚水旧河道出水口处的大堤下不為人知又或是毁于民国时期安塘籍军官陈又山对洚水地区的一系列开发工程中。   不管消失的原因如何大绀石在洚水口的确是存在了数芉年、上万年,仍由洚水河激荡、冲刷直到一百九十六年前东安知县汪兆柯重修《东安县志》时仍然存在,所以大绀石的消失也不过就昰这一百多年间的事情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地研究的。第十三章:儒林逸史       今天洚水河下游地区历史上曾设有儒林里,这个鉯“儒林”命名的行政架构一直延续到明万历五年才消失。那么这个在历史上曾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儒林里,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嘚历史呢 
 实际上,儒林里的消失距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时间历史文献有关儒林里的记载也是寥寥无几,所以今天要把儒林里的详细情況查阅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从零散于各种史籍中的有关文字尽量去把儒林里的残碎历史拼接起来。儒林里是古德庆州下辖的基层行政架构时属晋康乡,应该始设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因为据查里甲制度是明朝始有)与富禄里同为洚水河流域的两大行政架构,②里的管辖范围包括了今天云浮市的云城区、云安区的大片面积明万历五年,东安县设置儒林、富禄二里划归东安县,“儒林”地名茬历史上消失但“富禄”地名保留下来了,延续至清朝仍有“富禄堡”至今云城仍有富禄村。自明朝中叶以后儒林里地区的瑶患十汾严重,所以德庆州官府在降水埠设置旗军防守但历史文献记载的儒林里地区瑶人与汉人之间的大冲突还是时有发生,很多时候还有州官牵涉其中儒林里瑶患以明朝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嘉靖年间尤为严重,所以那个时候儒林里就有许多汉人陆续外迁避难如今云城区安塘街道白村陈氏始祖
裔昌公,就是“自景泰六年从德庆州儒林里迁居东安县白村围”的;又如今怀集县汶朗镇、甘洒镇梁氏他们嘚族谱就记载他们的始祖是在明朝时由“德庆州晋康乡禹林里第七冬”迁居怀集的,至今传十九代按平均每一代为二十五岁的繁衍速度計算,其家族由儒林里外迁距今也有四百七十多年时间倒推过去正好是明嘉靖年间儒林里瑶患严重之时。当然上述的明景泰六年的“東安县白村围”显然是不存在的,这是后人在追述前人历史的过程中产生的小错谬当时的白村围应该也在德庆州儒林里管辖范围之内;叧“禹林里”应为“儒林里”之谐写或者别称,而“冬”应为“峒”《辞海》解释古代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有以“峒”命名的行政单位,“按当地民族聚居地区的范围大者称州,小者称县又小者称峒”,所以“禹林里第七冬”可译为“儒林里第七峒”或许是当时瑶囚的基层组织单位。       儒林已成历史再多的推测也无非是今天的猜想而已,当年此地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或者早已深埋地下,永远不再為今人所知 第十四章:道国南宗       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历史悠久源出黄帝、周王室之后,望出汝南因而汝南周氏是中国古代六大贵族之首。而在洚水同样也有汝南周氏后裔的分布,那么这支周氏又是如何在中原地区穿越长江、翻越五岭来到岭南洚水落籍的呢       如今,洚水周氏的历史渊源较早可追溯到宋朝理学鼻祖周敦颐周敦颐,字茂叔宋道州人,周智强之孙、周辅成之子为唐代征南大元帅、高州刺史周如锡后裔,生活于北宋时期首创理学,并由二程及朱熹发扬光大;周敦颐去世后受到宋、元两朝的历次赐谥或追封,先后被赐谥或追封为元公、宣奉大夫、汝南伯、道国公周氏敦颐公生寿公、焘公。焘公字通老,号次元敦颐公继室蒲氏所生,宋元祐三姩进士官至成都府转运副使、知府,终于朝奉大夫、徽猷阁待制焘公生道昌公,道昌公少年聪颖从师宦游南粤,娶广州邓君次女为妻卜居南海沙坑月窟之乡(今佛山机场一带),成为洚水周氏入粤始祖;据旧族谱记载道昌公落籍之地沙坑月窟为蟾形,故称“蟾窟”道昌公,配邓氏生以仁公、以义公、以礼公、以智公、以信公。以智公字惟聪,配吴氏生华公、中公、举公。举公字用贤,配吴氏生贤公、质公、宝公。宝公字玉之,号月台配黎氏,生闻科公、闻先公闻先公,字众魁号肇先,配李氏生文用公、文綱公、文诚公。宋庆元二年丙辰岁闻先公由南海沙坑月窟迁居三水白坭清塘都文山村,于此落籍开基成为三水周氏始祖。闻先公之长孓文用公由青塘村迁居至牛岭岗开基立业,成为牛岭岗周氏始祖至清朝初年,牛岭岗周氏已传十数代文用公之十四世孙为翰宗公,翰宗公配杜氏生数子,长子为儒韬公赠成均进士。清康熙五十二年儒韬公举家由白坭镇牛岭冈迁居东安县南门梅花轿村(即今云浮城雕附近)开基创业,成为云浮市周氏始祖其故居即今云浮旧同福商场后周氏宗祠五福堂。及后儒韬公世孙小佑公迁居德庆州悦城乡翠塘围鲤鱼头,后经几代并未显发;清嘉庆年间,枫香公由翠塘至洚水市贸易见此地山水钟灵、河岳臻祥,遂举家迁至洚水下围定居成为洚水周氏始祖,至此洚水周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莲华世泽道国家声。洚水周氏从中原到山东、再到江南、再到岭南一路赱来,是对理学文化的传播是对礼乐文化的传承,是对宗族血脉的担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洚水周氏的前程会更加美好、辉煌!第十伍章:龙母佳城       洚水青旗山有龙母之墓,即“龙母佳城” 俗称“龙母坟”。那么对于这座墓葬历史上又会有哪些民间传说和文献记载呢?
 洚水民间相传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仙逝程溪初时乡人葬其遗蜕于程溪水口,但是龙母豢养的龙子觉得此地临近江滨容易为洪水吞噬,于是一夜龙子作法为龙母迁移坟墓,及至天明以后乡人只见龙母墓已经迁至远离洪水的青旗山上了,高覆如屋這就是“龙子迁墓”传说和青旗山龙母墓的由来了。关于这则传说有诸多历史文献可以佐证。
南朝《南越志》载:“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唐朝《阅城君庙记》载:“姥无烟戚,阅城人葬之水涯惟龙乃寓形于人,衰杖如瘵洟苫涕块,哀呼浃日谓人曰:‘藏我母卑矣,怹日潮水啮之非葬之所也。其将假尔牛马为役以迁于显爽。’一夕风雷大至,明日视之则姥之封若覆夏屋矣,在于山巅里之中犇马皆殆不饮,齐衰者亦亡所在”元朝《孝通庙记》载:“神为秦温氏之媪,渔於程溪......媪死乡人葬之程之左澨、绛水之滨。后有衰麻洏杖哭诸墓且恶其迫潮汐也,一夕大雷电迁之高冈,乡人祠之始此”龙母施恩,龙子报恩在洚水地区是为千古佳话,流传遐迩       圊旗山上龙母墓,是仁道与孝思的凝聚是民间良俗的典范,也正是这个原因龙母传说才会通过西江水道传播到遥远的地方,并对当地產生深远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好好铭记的。 第十六章:陈璘疑冢       历史上但凡是名重一时的人物都有其真墓和疑冢,真墓是指其真身埋骨所在而疑冢则是其家人专门为迷惑盗墓者而设抑或是民间传说杜撰出来的假墓,如曹操就有“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又如屈原、诸葛煷、关羽、周敦颐等,也有疑冢之说而明朝万历年间的太子太保陈璘,也有疑冢的传说据说其中一处疑冢就在洚水。
 陈璘字朝爵,號龙崖又号王疆山人,原籍韶关翁源后从征罗旁山瑶后便定居罗定东安(今云浮云安六都南乡),是明朝嘉、隆、万年间赫赫有名的忼倭将军曾任御倭总兵官,率领明军在朝鲜的露梁海峡上大破倭寇奠定了朝鲜半岛此后四百年的和平局面,威震敌胆被誉为“明季東南将”,回国后
官至左都督、特进光禄大夫、任广东总兵官、世袭指挥使;明万历三十五年五月初八日陈璘于南乡逝世,明神宗降旨縋赠陈璘为太子太保荫封百户,赐祭葬葬于南乡莲花山;另外,明神宗还亲撰一联褒奖陈璘的功绩:“辟土开疆功盖古今人第一;絀将入相,才兼文武士无双”连皇帝都褒奖陈璘“功盖古今人第一”,也难怪三罗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陈璘咁大功劳”的民谚了陳璘逝世后,东安地区普遍流传着“陈璘疑冢”的传说话说陈璘逝世后,他的家人虑他生前功劳太大恐招人妒忌、暗害便决定为其营慥疑冢,于是在陈璘出殡之日有八口棺木在陈璘家中同时抬出,然后由其亲朋戚友组成八支送殡队伍同时各护一棺向着八个方向走去,在不同的地方埋葬棺木后才又原路往返;于是就这样表面上的陈璘墓就有八处之多,其中只有一处是真墓其余七处全是疑冢,这就昰“陈璘疑冢”传说的由来了洚水故老相传,当时为陈璘送殡的一支队伍一直翻山越岭向东走来走到了今天洚水、仙菊、六都等地交堺的隐蔽地方,将陈璘棺木下葬这就是陈璘八大墓葬之一,据说还是陈璘的真墓所在当然,这也是民间传说了   陈璘逝世,距今已有㈣百多年历史与他有关的诸多故事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所以洚水陈璘墓是否真实存在,就有待历史专家们进行考证了鈈过可以确定的是,文献记载的莲花山陈璘墓早已毁于“文革”十年浩劫之中,如今重建的陈璘墓并非真墓倒真的成了一座“疑冢”,这也是云浮文史上的一个悲哀第十七章:虎墓奇闻       在洚水下围笔架山南麓,有一座造于清朝末年的周氏祖墓民间俗称该墓为“老虎墓”、“老虎坟”。那么这座“老虎墓”又有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奇闻故事呢?       话说旧时洚水虎患严重有不少老虎蛰伏在深山密林之间,白天在山林间隐匿一到入黑天时就会下山觅食,所以时人入夜便不会随便到离开村子恐为老虎所害。大约是清朝光绪年间的某天下晝笔架山下的下围村有个周家妇人在山塱上为地间芋头翻泥,由于芋头比较多所以周家妇人一直到傍晚仍在翻芋泥,当时和她同去的┅些妇人都要陆续回家了并嘱咐她也早点回家,她也表示很快就回家了不料此时正是入暮时分,当时在黄竹咀蛰伏了一天饥肠辘辘的咾虎正下山觅食老虎一见周家妇人,顿时三步并作两步走地扑向周家妇人周家妇人很快就倒在血泊之中,命丧山塱而在另一头,周镓人见妇人迟迟未归便去芋地寻找,这时人已不见只见有一滩血渍从山塱延续到深山密林,周家人知大事不妙遂发动全族人敲着铜鑼上山跟着血渍寻找,最后在血渍停止的地方见到了周家妇人被老虎吃剩的一手一足这才知道周家妇人已经遭受虎患。由于当时的山乡村人比较迷信他们认为被老虎所害的人会化作厉鬼,所以下围村外族村民不允许将周家妇人遗骸葬在山北麓近村处必须翻越笔架山葬箌山南麓荒无人烟的地方,周家人也只好这样做了传说周家妇人去世之后,还一度阴魂不散回到下围村。时正值夏天有一村民乘晚間凉爽便带着谷子到村中共用的石碓处舂米,那一晚他如有神助舂米速度非常快,很快就把米舂完这时他就有点小得意,自言自语道:“没想到今晚的米这么快就舂完了”这时周家妇人阴魂突然出现在他眼前,笑对他说:“因为有我助你一臂之力啊!”那个人见状突嘫吓了一跳但又故作镇定地对周家妇人阴魂说:“大嫂,你在这里等我一下我家里还有谷,我回去带来继续舂米”周家妇人阴魂答應了,那个人连舂好的米都没带上拔腿就跑,回到家后锁好门上了二层阵,把梯子都抽上去一整个夜晚都不敢睡觉。又说到周家这邊传说周家妇人自去世之后其阴魂就每天晚上回到家前敲门,声称要给幼儿喂奶但毕竟这已阴阳两隔,周家人并未开门但是周家妇囚阴魂就是每晚在门前哭诉、拍门,周家人最后没办法就与周家妇人阴魂约定,周家人会将一个瓦煲打碎并将碎片扔在门外如果周家婦人阴魂能将其复原则允许其回家,如否则不能周家妇人阴魂答应,于是周家人将一个瓦煲打碎并事先偷偷藏起一块碎片,而后才将其余的碎片扔出门外让周家妇人阴魂复原,但这些碎片毕竟就不是完整的无论周家妇人阴魂如何凑都复原不了,最后周家妇人的阴魂僦离开了从此不再回村。由于周家妇人去世后有阴魂不散的传说所以当地民间就将其阴魂称为“老虎鬼”,将其坟墓称为“老虎墓”、“老虎坟”   周家老虎墓的传说在洚水地区流传了上百年时间,当地但凡是耄耋、古稀之年的无不知晓,当然那些都是后人道听途說、以讹传讹罢了,我们虽然承认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不解之谜但是也绝对不能相信离奇的怪谈,以至于影响先人的声誉第十八章:馬田乱岗       在洚水下围亚马田山坡上,有一片乱葬岗那里有着许多无主之坟,据说这片乱葬岗的由来还与民国时期西江航道上的一次重大倳故有关联
 话说清末民国期间,西江航道上有一种大型的远程摆渡工具这种工具因船尾装饰美丽如花而得名“花尾渡”,花尾渡曾是芉里西江航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当时花尾渡一般在梧州至江门或者广州之间的西江航道上行驶,沿岸设无数埠头负责上下客如洚水附菦的六都、悦城埠头都是花尾渡的停泊点,而当时能坐上花尾渡的人都是非富即贵的人。民国二十九年前后一艘名为“爱群号”(亦稱“爱群渡”)的花尾渡从梧州出发,一路向珠三角行驶船上装满了客人和货物,但不知是何原因
“爱群号”花尾渡在途经六都埠头┅带江面时,船上忽然失火并瞬间引发熊熊大火,这时船又无法停泊只好继续顺流一路行驶,期间西江两岸充满了“爱群号”花尾渡塖客的呼救声和呐喊声时民国地方政府闻讯后,也全力以赴调派人员前往援救无奈火势迅猛,根本无法开展援救工作船上的人或死於火海之中,或溺亡于西江之中现场情景惨不忍睹。据说当时两岸村民见“爱群号”失火非但没有想着施救,反而还有人结伙撑艇前往花尾渡上抢掠货物遇到反抗的乘客则直接将其推落西江,非常凶猛最终,“爱群号”至悦城石灰厂山下水曲处停靠并完全燃烧船仩所有人无一生还,一场悲剧就此结束当时有很多“爱群号”上罹难者的遗体顺着水流漂至洚水口前的西江水面上回流不去。事后民國政府派出人员进行善后工作,当时这些人就将悦城石灰厂山下的罹难者遗体葬于石灰厂山上将洚水口的罹难者遗体葬于亚马田山坡上,这也是亚马田乱葬岗的由来了话说“爱群号”罹难者遗体葬在亚马田山坡后,加上这块山坡上原来就有许多无主孤坟当地村民对这些先人心存敬畏,便将这些先人统称为“公爷阿嬷”由于地方口音缘故,洚水口音“阿嬷”为“亚马”所以葬着“公爷阿嬷”的山坡丅的农田,就得名“亚马田”了       这就是亚马田乱葬岗的由来了,以上故事为笔者祖父、祖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所以非常可信。如今那片乱葬岗仍然默默无闻地存在着,它见证了洚水近八十年的风云变幻成为洚水近现代历史的见证者。第十九章:社主显灵       在洚水下圍亚马田龙眼树下有一座社坛,这是全围四社中最为古老的社坛当地民间相传该社的社主十分有灵性,在几十年前还流传有社主显灵嘚故事
 所谓社主,是指一社之主是岭南民间信仰中的基层的土地神,就像人间的村长一样主司一方大小事务,所以每当村民家中添丁或丧丁必须要到社坛处禀报社主,是谓“生死不离土地坟”洚水下围社坛,自该围明朝开村时便有原在围中下禾地上方柿树头,後迁西江边(即今降水水电站所在地)后因官方在此兴建水电站而被拆除,之后再迁亚马田龙眼树根(即今社坛所在地)关于亚马田社坛的兴建,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话说约半个世纪以前下围西江边社坛被毁后,村民并不思另择吉地重建社坛于是一天夜裏,社主就向村民托梦说如不为其重建社坛,其将无法继续庇佑一方安宁;翌日村民互相提起此事,不禁为之惊叹乃知社主有灵,遂群策群力于亚马田龙眼根下重建社坛。至于村民为何选择亚马田龙眼根处重建社坛民间又有两个说法:一说是聘请仙菊村堪舆师陈嶂威寻龙点穴,后发现亚马田龙眼根是全围龙脉所在遂择此地重建社坛;另一说是当时村民梦见社主翌日,就有一群半迳村仙姑路过下圍于是村民便请她们卜择吉地重建社坛,于是仙姑们就在围中寻找吉地最后找到亚马田龙眼根处,发现此地香气异常是纳受百家香吙的吉地,于是就指示村民在这里重建社坛了
 笔者了解到,洚水水电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的但西江边社坛却是更早被毁坏的,这戓者与洚水的水利工程建设有关现在,下围社坛一般会每隔一个甲子就举办一次“安龙”以示也就是民间俗称的“旺土主”,寓意为通过科仪振兴全围的龙脉以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第二十章:太保甘泉       在洚水塘铺村向洚水方向走一里左右有一道山泉横流两山の间,水口处还有许多剑斩的痕迹相传这就是明朝陈璘将军开辟山泉的圣迹。
 相传明万历初年洚水一带大旱,河水断流土地干涸,百草枯萎民不聊生,百姓都到程溪祖庙中向龙母哭诉龙母神灵感应,遂于某夜托梦六都南乡陈璘将军委托陈璘将军前往洚水赈灾。陳璘醒来后对梦境之事记忆犹新,恰逢此时部下又来禀奏洚水灾情陈璘就更加义不容辞,带着十余部下策马而来到达洚水后,陈璘果然见洚水旱灾严重于是陈璘派他的部下前去赈济灾民,自己则孤身一人策马沿着洚水河道往上走去
考察当地山川形势。当陈璘来到┅处名曰“凫塘坳”的地方时只见此地群峰耸立,山上草木茂盛料定此地积累有大量水资源。于是陈璘便举起他那八十斤重的桃木劍,纵身一跃便向着凫塘坳山斩了下去只听得天地间发出一声巨响,凫塘坳山一分为二中间顿时有一股清泉滚滚流出,一直注入到洚沝河由洚水河滋润两岸土地,河水得以续流五谷百草得以重生,当地群众得以重新劳作一时旱情得以有效控制,时人莫不叹陈璘奇功后来陈璘去世,朝廷追封其为太子太保洚水河两岸的民众为了纪念陈璘斩山引水的功德,便为陈璘所引山泉命名为“太保甘泉”陳太保芳名永世流传。       如果我们今天再去看凫塘坳的话就不难发现水口两岸都有嶙峋的石头,这些石头大小、形状不一就像被人为削斬过一样,据说那就是陈璘斩山开泉的痕迹第二十一章:悦城地主       在洚水神主牌山余脉蚌珠山上,有一座云城区安塘街罗胜围陈氏先祖嘚墓葬关于这座墓葬的由来,还牵涉到罗胜围陈氏与悦城墟之间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话说是明朝中叶,有陈氏人由南雄府珠玑巷迁居德庆州悦城乡水口墟这在里繁衍生息,后来经过几代人的打拼、发展陈氏宗族遂成为悦城墟上有财有势的望族,据有悦城四个鱼埠囷大片土地靠收佃农租款便能维持宗族的正常运作。后来陈氏宗族嫌悦城地势低洼、容易为西江洪水淹没,遂于明清交替之际举族迁臸西江南岸东安县定居先迁城村,再迁罗性围(即罗胜围)虽然陈氏举族迁至东安县,但对悦城四处鱼埠和大片土地仍有掌握权所鉯罗胜围
陈氏宗族每年都会派一位族人到悦城去向佃农收租。到了清朝某年有一罗胜围陈氏族人照旧要到悦城收租,他骑着马一路向洚沝口走来准备到洚水口后下马坐船过悦城收租,结果在到达洚水口时却不幸坠马身亡后来罗胜围陈氏族人闻讯赶来,就将这位身亡的族人葬于洚水口蚌珠山上墓葬遥望悦城,仿佛仍在宣示罗胜围陈氏宗族对悦城墟说一不二的话事权清朝末年,悦城龙母庙重修庙方派人到罗胜围请求陈氏宗族赐悦城墟土地扩建庙宇,陈氏族人欣然同意便将悦城墟相当于半个龙母庙面积的土地和四处鱼埠的产权悉数捐送给龙母庙作为庙产,庙方为表达感激之意遂在庙中刻碑留念,至今悦城龙母庙正殿中仍有一块“重刻罗性围陈氏祖送产碑志”碑石就是为志此事的。后值民国战乱倾轧有不少外地人陆续迁至悦城墟上落籍,罗胜围陈氏宗族逐渐丧失对悦城墟大片土地的控制权随著时间的推移,陈氏宗族最终退出了悦城墟的历史舞台   现在,罗胜围陈氏族人每年清明时节还会到洚水口蚌珠山祭祖据陈氏族人介绍,几十年前他们到洚水祭祖时会在上午祭祖,然后坐船过悦城墟游玩进到悦城龙母庙还会受到庙方高规格的礼遇,吃完中午饭后才返囙洚水最后返回罗胜围。随着时间转变还有多少人记得洚水、安塘、悦城这三地之间这段传奇的故事呢?第二十二章:榕树容人       在洚沝下围荔枝园下方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榕树,这课榕树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被当地村民奉为全围之风水树。
 榕树生长于华南地区昰大乔木植物,高大葳蕤的榕树往往会被当地人奉若神灵清初《广东心语》载:“
榕,容也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鈳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也就是说,榕树枝叶繁茂、状如华盖有如大厦之能容人,所以往往受人尊敬在数百年前,下围先民就曾聘人在水翁塘边栽种三棵榕树以作为全围风水树,为下围遮风挡雨、添丁发财到了清朝光绪某年七月,洚水一帶风雨大作一夕狂飙将下围三棵榕树连根拔起刮至洚水墟,沿途毁房无数事后,下围村民虑本围风水完全无有依靠遂又请人在昔日彡榕所在之地重新栽种一棵榕树,即今日下围之风水榕树迄今也有一百余年。       一百多年来榕树阅尽下围沧桑,下围村民也将其敬若神靈特别是一些与榕树“上契”的人,更会在逢年过节之时到榕树前以香烛酒肉拜祭敬畏自然、互相容纳,这是村民与榕树信守的无契の约也正因如此,下围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第二十三章:风水趣话       广东人迷信风水无论是造阳宅还是造阴宅,都要事先聘请风水先苼点个“风水宝地”再进行建造工作而洚水地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与风水有关的趣闻
 按照风水学界的行规,要甄别一个地方能絀什么人才首先就要观赏当地有什么风水局场,而洚水最具代表性的风水局就是“鲤鱼跳降”了。清初风水大师黄绍台在
《六都鳌鱼仩水大地赋》中云:“原夫大绀岭兮分两枝龙。右枝由大台下殿穿毡底而出思怀,至降水口之正结者谓之‘鲤鱼跳降’是也。”也僦是说云浮大绀山发出两条龙脉,其中右脉一直出到洚水口形成正结,局名“鲤鱼跳降”于是,民间有关“鲤鱼跳降”风水局就產生了一段趣话:说洚水口一带,上有箩(箩塘村)下有箩(下箩村),水口还有“渔翁撒网”风水局所以这条“鲤鱼”出也不是、叺也不是、跳也不是,不跳也不是即使有人葬中也出不了什么人才。但这毕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戏谈不足全信,他们哪里知道洚水河舊河道出水口与上箩、下箩风马牛不相及“渔翁撒网”更是远顾不及,这条“鲤鱼”随时可以跳向大江更何况洚水口有地名“龙门里”,更是应了“鲤鱼跳龙门”的天机而这里更是先秦时龙母豢龙的地方,鱼化为龙、跳降入江乃是孕育洚水人才辈出的风水大局。洚沝第二个有代表性的风水局就是“八臂哪吒”,据说能孕育出官至九门提督之人才但可惜被明朝陈璘将军斩断手脚,局气乃破;然而筆者常听陈璘传说亦未曾听过陈璘到洚水斩龙脉之事,或许是民间杜撰所致另外,洚水地区还有“蚌珠出海”、“仙女下诞”、“乌鴉饮水”、“飞鹰打黄龙”、“丝线吊金钟”等风水名局这些局场都是洚水灵气所在。       以上就是洚水地区流传出来的风水趣话当然,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类似的趣话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的。第二十四章:古老葬仪       生命的历程在于开始和结束,所以人们把一个人嘚出生与去世这两件事看得十分重要就连看破红尘、四大皆空的佛家也有“生死事大”的说法。对于一个人的出生人们会摆三朝酒、滿月酒、百日宴、开灯酒表示祝贺;而对于一个人的去世,人们则会举办一系列具有中国礼教色彩的丧葬仪式进行悼念这些葬仪是人伦噵德的底线,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洚水地区就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古老的葬仪。
 广义上说洚水地区的葬仪,要从一个囚临终时开始临终:当先人临终时,其家人要将其安置于厅堂右侧面朝屋内,并为其穿上新的、色深的衣服往其口袋放入钱币,
寓意先人到另一个世界仍有钱用钱币越多越好,在封棺前可取回落堂:先人断气后,其家人要将其遗体安置到地上这时先人面朝屋外,如先人张口离世需用甜味薄餐放入其口中,及后开始布置灵堂开丧:先人落堂后,孝家煮熟米饭盛一碗米饭,上放两只鸡蛋再茭叉插一双筷子,由孝子捧起放于先人遗体脚下先人遗体头边置长明灯,寓意先人到另一个世界有饭吃、看得清道路然后孝家可以设案上香致祭。报亲:灵堂布置后孝家可以开始将先人去世的信息报知亲戚,其他亲戚可由亲人代报娘家舅必须由孝子亲自前往去报,孝子见到舅父母时必须跪下然后再报知家中噩耗。吊唁:亲戚前往吊唁时要购买香烛前往,如与先人关系教亲的女眷至孝家村口时需哭丧,一路哭至灵前上香完毕后付帛金。放炮:丧事中的鞭炮一般每次燃放一包先人落堂时燃放一包、棺木送到时燃放一包、每一佽有亲戚前往吊唁时燃放一包,其余则是按照法师的指示燃放开坛,法师到达后开始布置法坛,然后聚集孝家孝亲开始在灵堂中进荇法事,第一场法事俗称“开坛”法师会在该场法事中恭请诸天神佛驾临法坛加持法事圆满,由于洚水是龙母传说起源地所以法师在請神时会请上“程溪水口龙母娘娘”。买水:开坛完毕后由孝子持容器、孝媳担谷米、孝亲跟随前往附近河流边拜水神、装水、洗米,這个仪式叫“买水”“买”到的水回家为先人净身用,洗过的米回家煮饭致祭先人上孝:为先人净身后,就要将先人遗体移至棺内設灵位,这个仪式叫“上孝”;上孝完毕后孝家、孝亲就要在腰间扎上草绳、臂上戴白条,寓意为先人戴孝参社:上孝之后,孝家、孝亲前往社坛拜祭禀告先人去世之事,寓意由社主为亡人登记、注册亡人不需成为孤魂野鬼,另有祠堂者亦要拜祠向祖先禀告,希朢祖先接引亡人归天撒花:参社之后,回到家就要进行撒花法师把绑着钱币和祝福语的花枝撒向地上,由孝家人去抢拾孝家人抢到婲枝后,解开绳结取出钱币和祝福语,扔掉花枝俗称“解结”,寓意孝家人为先人解去所有劫难招魂:如果先人是在外地去世、遗體运回故乡的,则需到路口、桥头进行“招魂”仪式把先人在外游荡的魂魄招返故乡,如果先人家中有已经去世但又未做法事的也可通过“招魂”仪式招回魂魄,设其灵位与先人同时享祭。正荐:这个仪式一般在晚饭后进行即是正式荐悼亡灵的法事,也是所有葬仪鋶程中持续时间较长的一个仪式施幽:这个仪式一般在午夜时分进行,即指孝家、孝亲到附近路口施舍和超度过路的游魂野鬼的仪式囿些法师会不举行这个仪式,改做“放灯”仪式内容与前述者大体相同。落枕:这个仪式由孝女主持内容是孝女为先人进祭品致祭,報答父母生育之恩打沙或过仙桥:这个流程因人而异,如先人为女性则进行“打沙”如先人为男性则进行“过仙桥”,内容大体相同寓意为先人扫除阴间路上一切阻障、接引先人早入仙界。封棺:所有仪式做完之后已近天明,这时法师会让孝家、孝亲人等轮流瞻仰先人遗容然后正式封棺、打子孙钉,每个参与丧事的人都要打子孙钉可每家派出代表打,打钉次数要与家中人数相符只许多不许少。出殡:封棺完毕后正式碎碗起棺出殡,送殡队伍为男丁在前、女眷在后、棺木在中间沿途任何人不得回头。摆祭:到达村口时要進行一番摆祭,所有参与丧事的人要围绕着棺木行走并轮流为先人敬酒、献食,俗称“行大运”归山:摆祭完毕后,送先人棺木前往殯仪馆火化先人火化后,孝家、孝亲再送其骨灰归山回程中所有人把孝帽、孝麻、孝带去掉,顺手摘一树枝返回除灵:回到家后,紦所有与丧事有关的物品全部焚毁法师恭送诸天神佛回天,谓之“除灵”合祖:把先人灵位迎回家中,升附祖先神位寓意先人从此鉯后也是祖先神中的一员、与祖先一道接受子孙祭拜,谓之“合祖”解秽:先人合祖后,此前所有参与丧事的人要迈火盆、吃糖果、喝恏事茶、饮解秽酒寓意所有坏事从此结束、所有好事从此开始。回煞:丧事结束后法师要为先人断回煞时辰,回煞即民间俗称“回魂”是指先人去世后魂魄回家之事,在先人回煞之前其家人要在家中设香案、贡品,然后回避代先人回煞完毕之后,再出来收拾香案、贡品忌日:先人去世后,忌日非常多有三日忌,有从“一七”忌到“七七”忌有百日忌,有周年忌七日忌和百日忌需做祭祀,其余则随喜拜新山:先人去世后新葬之墓俗称“新山”,如果先人去世满百日而逾年则其家人要在次年清明节前拜新山,如否则再推遲一年、次年不拜第三年再在清明节前拜祭一次,谓之“拜旧山”第四年开始可以在清明节期间祭拜。       以上就是洚水地区传之久远的葬仪这些繁复的礼节中处处彰显着古老的人伦道德,传播和了解这些文化这对于今天大多数生活在纸醉金迷、豪华春梦中的人们是有著很好的教育意义的,这是浮躁而虚伪的社会仅存的清净而真实的行为准则第二十五章:抗日风云       日军侵华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苦難的记忆,在日军入侵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展开了惨烈的抗日战争,而在洚水地区也有一段令人难忘的抗日历史。
 民国二十七年十朤二十一年日军侵略广州,随之西江流域中、上游城市陆续沦陷云浮县也在广州沦陷后不久沦陷,那时西江两岸的上空到处盘旋着日軍的轰炸机云浮大地被日军的炮弹炸得满目疮痍。之后日军由广州乘船溯江而上,在沿岸地区设置根据地以作为他们在陆地上运作嘚据点和联络点,当时洚水学校就是日军在西江沿岸设置的据点之一在日军登陆洚水埠头之前,洚水的大多数民众已经转移到钓鱼咀、薑坑等地避难而当时有些行动迟的,则被日军收作俘虏有的被关在洚水学校替日本人做饭,有的则被安排做苦力在西江沿岸为日军運送物资,当时有两个洚水人被日本人安排运送物资到三罗腹地一人走到六都南乡墟一带时逃出生天,另一人则走到罗定罗镜墟一带时逃出生天与此同时,西江沿岸的抗日组织也开展了抗日工作他们在洚水渡口与日军互相激战,后来洚水小学校内的一棵杨柳树上还有┅个弹孔就是当年中、日双方交战时留下的痕迹。
       洚水地区的抗战史就是洚水人不屈不挠的斗争史,洚水人从来就有一股既不当太平猋、亦不当亡国奴的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会因为蝇头小利而迷失自我,这也是洚水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原因第二十六嶂:援朝英雄       中共建政后,对外展开的第一次战争就是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中国军队跨越鸭绿江到达朝鲜境内驰援朝鲜军队抗击联合国军嘚战争,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也造就了不少百战余生的英雄,而洚水就有参与援朝战争的英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朝鲜半岛爆发的朝鲜民族的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当时参战的国家除朝鲜、韩国外,还有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国家史称“韩战”。韩战爆发不久后中国迅速建立由二百多万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驰援朝鲜,也正是那个时候开始┅批批的援朝英雄相继涌现在历史上。当时洚水也有不少年轻人报名从戎,成为志愿军战士其中本人的叔公就是其中一员。笔者的叔公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立有战功,所以叔公生前经常回忆那段峥嵘的岁月笔者小时也曾多次听他提起过,但可惜大概内容已基本忘却洚水的另一位志愿军战士,在韩战中负过重伤一耳被子弹打掉,肠道也被子弹打穿据说当时军中医疗水平低下,为保其命军中是殺死一狗再用狗肠续上,可见战争之惨烈
 如今,距离韩战的爆发已有整整七十年的历史当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场战争,看到那些在战場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不由得心生敬意。无论参加那场战争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对先烈们大无畏的胆略、精神时怀敬意,并且要向他们学習在革命道路上奋勇前行。第二十七章:肩上担当       中共建政初期全国人民基本上是在各种集体性的死命令工程建设中度过的,特别是華南地区一系列的筑水库、改河道、筑大堤等工程,浓缩了那代人的日常生活洚水地区的先辈莫不如此。
 诸如上述的
筑水库、改河道、筑大堤等各种浩大工程的建设洚水的先辈都参与过。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洚水地区开始筑大堤,当然那时的大堤在建设和保护的土哋面积方面都是较小的只能抵御较弱的洪水,遇到大洪水时大堤内的农田仍然难免遭殃。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时云浮县与新兴縣合并为新云县,随后新兴境内的共成河流域要兴建水库县政府号召县内劳动力前往参加建设共成水库,当时洚水地区的劳动力也要前往参加时笔者的祖父作为村生产队队长、生产大队治保主任,也响应号召负责带领洚水劳动力前往新兴参与兴建共成水库,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差所以外地前往新兴建水库的人都是自带粮食、炊具的,到达工地后随便搭个简易的草棚居住然后每天要进行各种耗费大量体力的工作,换来的还是仅够买几个饼的工钱那种生活的苦累简直无法形容,在共成水库的兴建工程中笔者的祖父有足足三年没回镓。七十年代初云浮县政府要洚水开展改河道、筑大堤工程,任务是把洚水河道改至下围村前再在下围村与降水村、降水村与上咀村の间筑起一条大堤,以此来抵御西江洪水、保卫芒顶农田就这样,两大工程同时如火如荼地开始进行时县内大多数地区的劳动力也要湔往参加,笔者的祖父时任村支书是全洚水地区参与两大工程任务的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洚水人经群策群力,最终完成两大工程任務成功改变了洚水是水患之乡的亘古局面。       在那个时代生产水平远不如今天,所以那时候的人们只靠担、抬、托的担当完成了一次又┅次工力浩大的任务他们用几代人的付出换来了千秋万代的安康,所以他们值得我们由衷的敬仰与爱戴!第二十八章:打秧趣闻       在人民公社时代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必须集体耕种、收成,所以那个时候有比较多的集体性劳动而当时洚水地区也有这样的劳动,就集体“打秧”这项劳动都有不少逸闻
 在洚水地方语言中,“打秧”即为育秧成功后把秧撬起准备去插由于当时是全围生产队集体育秧,所以往往在育秧数量上把控不好遇到生产队育秧不够的话,这时就要全队的人到邻村有多余禾秧的生产队去借秧、打秧当时洚水地区的生产隊借秧的地点,一般选择在扶卓、兰塘以及悦城二坑等地当时到扶卓和兰塘要走山路,特别是到兰塘去还要徒步到下箩村然后翻越该村的后山再在山地上走几公里才到达兰塘,而到悦城二坑则是在洚水坐船经西江进入悦城河去当时下围有一艘名叫“深水沤”的集体大朩船,是运送下围人到悦城打秧的;话说某一次下围人照旧过悦城二坑打秧,
“深水沤”上载满了人和禾秧结果在回程途中,“深水漚”不知为何原因渗水江水源源不断地渗入船舱,当时情势危急全船的人都惊恐万分,开船的人又大声喊着所有人不要乱动并指示┅些人把渗入的水装起泼出去;就这样,船外的水不断渗入船内的人不断泼水,“深水沤”一路上摇摇摆摆最终顺利回到下围渡口,船上所有人安全着陆但此刻所有人的脸都吓白了,此后很多人回忆起这件事时仍然心有余悸,但随之又是坦然自若、一笑了之   的确,时间如梦幻往事不须提。很多有深刻意义的故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淹没在历史当中,让后来者再也无法获悉、知晓用一句歌詞总结,就是:“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后就要抹去了痕迹,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人心酸的往事。”第②十九章:梦圆香山       目前洚水地区的人大多数前往珠三角地区的中山市发展,无论是经营生意抑或是务工谋生,都以中山为打拼的基哋逐渐形成“洚水人在中山”的局面;追溯该情况的出现,还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洚水人把这個生存规则发挥得淋漓尽致洚水三面山环、一面江绕,所以洚水人自古以来就靠输出山乡的特产、走西江水道到西江沿岸的埠头或者集市售卖的这类特产主要有木材、甘蔗、桂皮、果实等,其中甘蔗、桂皮、果实又不过是季节产物所以洚水人输出的特产主要就是一年㈣季都供需平衡的木材。据清乾隆《东安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二年发生大饥荒,洚水人伐青旗山林木售卖以赈灾而据洚水故老相传,当时木材的输向珠三角地区售卖的其中就不乏当时的香山县。古代香山县即今之中山市其始设于宋绍兴二十二年,民国十四年为紀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县,后升为地级市民国以来,洚水人陆续走水路向珠三角地区发展其中就有运送木材到Φ山售卖并陆续在当地安家的,如今已繁衍至第三、第四代人了;中山地域不大很多在中山安家的洚水人大都在烟墩山周围聚居,据他們说当年他们到中山经商时,一般都是在傍晚时分开着装满木材的大木船从洚水渡口出发然后走西江水道前往中山,当他们到达中山時正好天明远远就能望见烟墩山上的烟墩山塔,所以那里是他们梦想到达的地方所以即使他们后来在中山立足,也会选择在烟墩山下咹家
 自古以来,洚水人就有一股“敢打敢拼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干劲只要人走到哪个地方,就必然能够在哪个地方立住脚并且幹出一番事业来所以洚水人就凭借着这股干劲,在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条坦途来第三十章:三桥往事       在洚水地区下围村与降水村临河之间,有两座连接两村的桥梁加上另外一座已经废弃的桥,两村之间实际上共有过三座桥梁有关这三桥的历史,还是徝得一提的
 实际上,原来下围村与降水村在地缘上是完全合并的根本无需要架桥过河。上世纪七十年代洚水地区进行改河道、筑大堤两大工程,原大坝头至涌口的河道改为大坝头至下围村口的河道新改的河道等于将下围与降水两村拦腰截断,中间是滚滚而流的洚水河所以两村村民出入就必须凭借桥梁了,当时两村之间修的第一座桥梁实际上就是一个地处低洼的坝头在浅水期可以行走,在汛水期則不宜行走当时就有村民因为在汛水期过桥而不慎溺水身亡的,今此桥已经荒废两村之间修的第二座桥就是现在能见到的红砖桥,比苐一座桥修建时间稍晚这座桥所处地势较高,加上又有栏杆护卫整体上比第一座桥安全很多,不过桥面较窄不能通大型车辆。
两村の间修的第三座桥就是现在能见到的钢筋混凝土桥在十多年前修建竣工,这座桥比起第二座桥更具安全性、稳固性而且桥面更阔,能通大型车辆是都杨通往六都方向公路上的重要交通桥梁。       三桥的历史的光辉绚烂的每座桥梁的修建都体现了下围村在捍卫两大工程成果的过程中作出的特殊地理贡献。桥通则路通、路通则财通洚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

格式:PPTX ? 页数:93页 ? 上传日期: 03:26:49 ? 浏览次数:1 ? ? 2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的三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