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现在去沙洋熊倒悬的了望台跳不上去探监的人多吗?

去熊望台看犯人要些什么资料_百度知道
去熊望台看犯人要些什么资料
我有更好的答案
根据《监狱法》第40条的规定,罪犯在服刑期间,按照规定可以会见亲属、监护人。罪犯会见一般每月1次,每次半小时至一小时。宽管级罪犯以及其他有特殊情况的罪犯,监狱可以照顾增加会见的次数和延长会见的时间。需要会见的罪犯,在每月发信时提出会见的要求,中队干警随信寄发《会见通知书》,会见对象按照规定的日期前来监狱会见。罪犯会见的对象原则上指罪犯的近亲属和监护人。近亲属是指配偶、子女、孙子女、父母、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伯父母、姨父母、自己及其配偶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会见对象必须携带身份证及其它能证明自己与罪犯关系的有效证明(户口簿、公安派出所证明、单位介绍信等),并经过监狱负责会见的干警审查后方可会见。其他亲属或他人,监狱认为对罪犯改造有帮助,经监狱批准,也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沙洋监狱 -
沙洋监狱 监狱是全国第二大的监狱,下辖13个监狱,遍布天门,,,沙洋,等县市。 过去由于体制原因,监狱内部单位的在职人员一部分为警察,以前也曾有过“以工带干”的说法。内部学校的老师也是在编人员,属监狱。2003年后,各监狱陆续撤销学校,中小学生改由设在城内的局一中和二中就读。同时也有独立的内部医院--沙洋监狱局总医院
沙洋监狱 -
关于沙洋监狱管理局
,国营沙洋农场正式成立,此为对外称号,对内叫作“湖北省劳动改造管教纵队”。 ,决定,撤销沙洋农场总场,成立省劳改局驻沙洋办事处,将分场并成大场。 ,省委决定,撤销沙洋农场办事处机构,成立中共湖北省沙洋农场委员会和沙洋农场管理委员会。 ,省委决定撤销沙洋农场管理委员会,成立中共湖北省沙洋农场管理局委员会和沙洋农场管理局。 ,省委决定,自1月起,沙洋农场由专署统一领导,相关业务由省公安厅、财政厅共同研究下达。 1960年1月,省委将建成专区,省委决定,沙洋农场由荆州市委和委。 1963年,沙洋农管局收归湖北省公安厅领导。 1971年12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以鄂革政法[71]第44号文明确沙洋农场管理局为地区级单位。 日,湖北省劳改局通知,为逐步建立劳教工作管理体制,决定沙洋一农场改为沙洋劳教所,生产、财务从日起由省劳改局直接领导。后来,省劳教局成立,劳教工作正式从监狱管理部门分离出来。 1983年7月,沙洋农场管理局由省公安厅移交给省司法厅领导。 1985年1月,省政府以鄂政函[85]8号文批准沙洋农场管理局为副厅级 1995年8月,沙洋农场管理局更名为沙洋监狱管理局 2009年12月 根据(鄂文〔2009〕18号)精神,设立(副厅级),为省司法厅管理的行政机构,挂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牌子 改革开放后直至监狱体制改革前,沙洋监狱局沿袭的是发端于计划经济时代“监企社合一”的监狱管理体制。沙洋监狱局除设有公安局、法院、检察院、总医院、电力局、商业局、供销处、农科所、局中学之外,各监狱还重复建设有中小学校、派出所与监狱医院。这一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优势,对监狱工作的起步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沙洋监狱 -
沙洋监狱管理局所辖的监狱
沙洋监狱局现辖13个监狱(行政级别为正县处级): 沙洋汉津监狱 沙洋长林监狱 沙洋监狱 (以上均位于县城内) 沙洋范家台监狱 沙洋小江湖监狱 沙洋监狱 沙洋监狱 沙洋监狱 沙洋刘家巷监狱(以上均位于县城郊区) 沙洋荷花垸监狱(位于天门) (沙洋监狱数年前就已与其合并)(位于,沙洋县和的交界处) 沙洋监狱 (沙洋) 沙洋广华监狱 (广华) 所搬迁的两个监狱: 沙洋苗子湖监狱 (2011年12月底搬迁至干河办事处) 沙洋监狱(,后搬迁至)
沙洋监狱 -
对沙洋“五七干校”的一些回忆
在千里汉江下游的首段右岸,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沙洋,这里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上最早的县级政权――权县就诞生其境内,震惊中外的“郭店楚简”和“中国第一古湿尸”也在这里出土;这里曾是充满硝烟的,与大战长坂后,斜趋汉津口,南宋名将边居谊英勇抗元、血洒新城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如今,更因“文革”期间,曾有40余个中央国家机关、部队、大专院校、省直单位在此创办“”,而进一步加深了许多人对这个昔日小镇的印象。 得天独厚的条件,使沙洋“五七干校”成为当时在全国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干校 ,给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写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部队不但要搞军事,还要多业并举,并提出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亦工亦农、亦文亦武的革命化大学校的思想,又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7日,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一所命名为“五七干校”的机关农场,500名来自黑龙江省的干部在这里劳动锻炼。毛泽东肯定了这一做法,认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外都应该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由此,“五七干校”就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 据统计,“文革”期间,中央一级机关干校共有106所,各省机关干校有1497所,其中沙洋“五七干校”、中办干校、干校、中科院干校等的规模和影响较大。 沙洋作为湖北省八大重镇之一,滨临汉江,门锁,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都比较发达,是鄂中地区主要的物资集散地、川鄂豫陕商品流通中心,素有“小汉口”的美誉。总部设在沙洋城区的沙洋农场(现沙洋监狱管理局)则是全国最大的劳改农场之一,整个农场分布、钟祥、京山、天门、潜江等五县市,有广袤的已开垦的土地和可供大批人员生活、劳动使用的房屋、农机具,得天独厚的条件相继被中央部委和省直各单位相中,成为他们创办“五七干校”的最佳选址。1969年初,沙洋农场管理局按照湖北省革委会的指示,将所属的一农场、二农场、上、周矶、苗子湖等农场全部和黄土坡、范家台农场部分房屋、土地、林木、牲畜、农机具设备等先后移交给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和部队办干校,而这些农场的原有干部则被安排在七里湖农场创办了湖北省“五七干校”第六分校。沙洋“五七干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1969年刚过,中央、省直各单位陆续来到沙洋创办“五七干校”。一些原准备将干校建在东北的中直机关,因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爆发,中苏关系紧张,出于备战的安全考虑也转移到了沙洋。当时,在沙洋创办“五七干校”的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委有:全国人大、政协、、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工教育社、统战部、外交部、财政部、二机部、三高(、、公安部)、农林部、石油部、铁道部、中央民族学院、、024部队(总参)、274(总后)等。湖北省直单位有:省革命委员会机关、省公检法、粮食厅、水利厅、林业厅、文联、长办、武锅、大桥工程局、、、冶金学院、等,共下放干部及家属2万余人。 干校的组建一般首先来先遣小组,经过洽谈、选址、建校等前期筹备后,学员们才身背行李,拖家带口,分期分批来到沙洋,户口、工资、粮油及其他物资供应关系也一律转到“五七干校”。各干校的学员、家属、子女不管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都按一样要求,按连、排、班建制统一编队。 1972年底,中央国家机关及各部委在沙洋创办的“五七干校”开始陆续解散,但到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后,沙洋“五七干校”才全部撤销,学员被安置,“五七干校”的财产移交、带走或变卖给沙洋农场和当地人民公社,沙洋“五七干校”结束。经历了短则3年、长达7年多劳动锻炼和农村生活的干校学员陆续回到了和。 如今,在沙洋城区周围的、湖北省沙洋警官学校旁、蒋台村、七里湖劳教所等原“五七干校”所在地,当年那些由“”自己动手修建的一栋栋简易红砖瓦平房仍在,书写在墙上的一幅幅“”仍清晰可见,虽然随着岁月的流失,那些房屋已变得破旧不堪,失去了往日的容貌,但它们却像一个个历史老人,仍向世人讲述着“五七干校”的故事。 思想改造的重压,劳动锻炼的磨砺,使“五七战士”体验了别样的人生滋味,拥有了难得的生活经历 “五七干校”是以劳动为主体,以改造思想为目的而设立的干部学校。沙洋“五七干校”创建初期,因条件差,“五七战士”们劳动和生活的环境都非常艰苦,他们吃的是粗粮小菜,睡的是在破旧不堪的瓦房里用稻草铺就的地铺,往往是几十人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而且由于许多人是从北方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拉肚子,身上长疮,过了一段时间才逐渐适应。为了改善住宿环境,“五七战士”自己动手建住房,他们搬砖、锯瓦条、砌墙、……细嫩的手上打起了大泡、小泡。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很快建起了一幢幢红砖瓦房。“五七战士”的生活基本安顿好后,就迅速投入到种树、种粮食、种蔬菜、喂猪等各种各样的紧张劳动中。 每天大家出工、收工都要排着队,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上高唱“毛主席语录歌”。最初大部分干部不懂农业生产,闹出了一些至今难以忘怀的苦涩笑话:开始用牛耕田时,不知道如何让牛转弯,耕到田头时就对着牛吆喝:“喂,右转弯!”“喂,左转弯!”,耕到中途,累了,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就对着牛喊:“牛,你站住吧!”可牛就是不听指挥;有的人还将小麦认成韭菜。为了使“五七战士”们尽快了解种田知识,干校就请沙洋农场的干警和附近生产队懂技术的社员来指导。同时,干校还组织“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小组”,分别住在社员家中,和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向社员们学习种田技术,帮社员们干农活,做家务,为社员们做了不少好事,与社员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每当谈起这些从北京、武汉下放来的干部,当地的一些老人仍对他们赞不绝口。 建在距沙洋城区7公里范家台农场辖区的财政部干校的5个连队种着2000多亩农田,由于有些沙板田土质太硬,秧用手插不进去,“五七战士”们便用竹签在秧田里插个洞,然后再插秧。有的人年龄大,收割时弯不下腰,就坐在小板凳上,边割边向前挪动。为了实现粮、油、肉、菜的自给自足,“五七战士”们一年到头都十分忙碌和劳累,农忙时节,常常是清晨披星下田,晚上回家,连饭都是由炊事员送到田头来吃,虽然苦累,但大家没有什么牢骚和怨言,财政部“五七干校”的学员们还创作了一首《“五七战士”之歌》:“迎着东方初升的太阳,‘五七战士’整装到田间;唱着那丰收的赞歌,歌声在空中飞旋……”每到收获的季节,看到自己亲手劳作换来的一袋袋黄灿灿的稻谷、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五七战士”们所有的劳累和烦恼便都烟消云散了。 干校耕种的农田较多,农忙时节,干校学员忙不过来,沙洋农场、知道后,就派干部帮忙插秧、收割。而地方上有事请干校帮忙,干校也有求必应。沙洋镇组织到荆门修,没有车辆,找干校借车,干校全力支持,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在劳动之余,干校的学员们还积极开展歌咏、、等文体活动,有的连队还在自己的连部搭起了简易戏台,自编自演《沙家浜》、《红灯记》等革命现代样板戏和小合唱、舞蹈等节目,引得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前去观看。中央民族学院还专门组织宣传队排演革命样板戏片断和《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歌颂毛主席的民族舞蹈到当地的江汉油田、农村慰问演出,这是干校生活最快乐的时候。如今在财政部“五七干校”的旧址上仍可看到当时搭建的简易戏台、等。 干校生活除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外,最大的任务就是搞学习、搞运动、搞思想改造。一般是晴天劳动,雨天运动,白天劳动,晚上批斗,还要“早请示,晚汇报”,“革命生产两不误”。通过这样的斗争和劳动,接受再教育,加强思想改造。那诸如大批判、忆苦思甜、表决心等活动都是当时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是“五七战士”最不愿触及的痛心回忆。 中央、省直各单位的一些干部下到沙洋“五七干校”后,其年龄尚小的子女也跟随着父母来到了沙洋,他们被安排在干校附近的红卫小学、新灯小学、、董场中学等中小学读书,财政部还自己办起了“五七中学”,解决子女入学的问题。一些年龄大点的子女也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纷纷来到了父母所在的沙洋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2年后,沙洋“五七”干校的学员开始陆续回北京,知青也陆续被安排工作,其中有几十名干校学员的子女被招工到了沙洋农场化纤厂、沙洋变电站、沙洋邮政局等单位,其他的都回到了北京。几年后,招工到沙洋各单位的学员子女也先后调回北京,只留下了几位已成家的学员子女,他们深深扎根于沙洋的沃土中,为沙洋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无怨,无悔。 思想改造的重压,劳动锻炼的磨砺,使“五七战士”体验了别样的人生滋味,拥有了难得的生活经历。著名画家回忆他1969年至1970年在沙洋“五七干校”的经历时,曾深情地说:“五七干校”的生活使我学到了书本中难以学到的东西,对我以后的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著名作家先生曾回忆,在沙洋“五七干校”的两三年中,他不但抵制了狂风恶浪,而且“体健心宽”,以至,连感冒都没患过。 政坛要人、文学巨匠、社会名流在沙洋留下了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和矢志不移的信念 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的人员中不乏政坛要人、文学巨匠、社会名流: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中央统战部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公安部副部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克木,原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财政部常务副部长,“文坛祖母”冰心,作家,画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外交部副部长,驻大使,驻大使张直鉴,驻联合国副代表张义山,先生的最后一位夫人,研究奠基人,我国著名的刑事诉讼法专家、法律系教授,中国藏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原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原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蒙美璐等同志都到沙洋“五七干校”劳动锻炼、学习生活过。
沙洋监狱 -
沙洋监狱局历任党委书记(1991年至今)
(现任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汤登明
沙洋监狱 -
沙洋监狱管理局驻汉办事处
沙洋监狱管理局驻汉办事处位于汉口民意一路(公交505起点站往里走100米)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7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1:23:57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关押犯人的湖北监狱一负责人首次公开表示:
“捐肾救弟的事,已有实质进展”
  听说马启长家人再次去熊望台监狱,众多媒体蜂拥而来
  商报记者 王向前/摄  犯人捐肾遭遇情法考验,此事经河南商报率先报道后,湖北方面极其重视。不过随后在各媒体采访中,湖北方面一直称此事正在研究,是否可行还得国家批复。  昨日,关押犯人的湖北监狱一负责人首次公开表示:“捐肾救弟的事情,已有实质性进展。”  ■商报记者&王向前  湖北监狱  “从监狱到司法等部门,都在积极运作”  听说马启长家人再次去湖北关押他哥哥的熊望台监狱,众多媒体蜂拥而来。昨日上午9时30分左右,20多位记者不期而至湖北沙洋县熊望台监狱。  四周被田野包围的熊望台监狱,绿树掩映,记者的到来,让门口的工作人员如临大敌。不过,在去监狱的路上,有记者已和他们负责人沟通过,而他们在请示上级后,也得到接待指示。  在工作人员带领下,马启长的父亲、堂哥和记者们来到监狱办公区的会议室,监狱政委邓学军出面接待。  听马启长父亲表明来意,邓学军说,马启长父亲探看儿子的请求,他们可以同意,但不能有任何记者跟随。  邓学军显得很善意,在回答马启长哥哥马启征捐肾能否成功的时候,他一改湖北方面此前一直声称的“正在研究”声音,面带笑容说:“现在对马启征捐肾救弟的事,湖北方面不光是各部门在协商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闻听此言,在场的马启长父亲和堂哥又是喜笑颜开。而当记者问实质性进展具体指什么时,邓学军说,由于事情还没有完全成功,不能细说情况。“监狱方正在走法律程序,并且从监狱到司法等部门,都在积极运作。”  他还称,他并不是不想说具体情况,是因为这件事很特殊,除了2006年国家司法部的194号文件批复外,国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是个法律空白,他们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虽然我们可依据的法律不多,我们还要按照法定程序走。”邓学军多次强调这句话。但他也承认,马启长和他哥哥的事情的确属于特殊情况,湖北方面目前对此事的态度就有“特事特办”的因素。  最新进展  如果顺利,明天马启征的假释申请会获准  上午10时30分,马启长的父亲和堂哥两个人去探监。回来后,马启长堂哥描述,马启征身体状况还不错,非常乐意捐肾救弟。  事情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犯人马启征最终会以何种方式出狱捐肾?6月7日,湖北方面曾派人到马启长家办理一个手续。根据签字的村支书说法,是保外就医,而其他媒体则称是保释。昨日,熊望台监狱一主任纠正,如果事情成功,犯人马启征应该是假释。  马启征犯的是盗窃罪,有期徒刑6年,目前在监狱服刑已三年有余,这正好符合假释的条件之一“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的要求。  马启长的父亲和堂哥探监回来也向记者转述,马启征走的是假释途径,在监狱里刚刚递交假释申请。  “马启征还告诉我们,6月7日,在他递交假释申请的第二天,监狱就在监区针对他的申请,搞了一个听证会,听证的人有监狱领导和同监犯人,监狱的领导在听证结束后说会尽快解决他的事情。”探监的马启长堂哥说。  马启长的身体条件变得极差。马启征有可能什么时候假释出来呢?按照马启征的说法,在监狱对他的假释申请听证结束后,一领导告诉他,如果顺利,这个星期五他的假释申请就会得到批准。  记者向邓学军求证,邓学军说,马启征出来要有一个程序,要经过法院等部门的批准,所以具体时间不好说,“也许今天晚上就有结果,也许几天才有结果,有最终结果会第一时间通知。”  昨日下午,记者从湖北司法厅有关人员处得到消息,现在湖北司法厅正在做各方面工作,正在创造条件促成此事,并再次强调,“结果就在这几天”。
全国数字报联盟
----更多媒体----
南国都市报
现代生活报
小龙人学习报
申江服务导报
学生英文报
人才市场报
每日经济新闻
国际金融报
上海证券报
上海环境报
三湘都市报
河南日报农村版
华西都市报
金融投资报
四川政协报
精品健康导刊
连云港日报
安徽日报农村版
安徽法制报
今日生活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洋熊望台监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