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阳娜娜的手机软件

【专访】欧阳娜娜:不要叫我天才娜娜 - 在线观看 - 娱乐 - 乐视视频
【专访】欧阳娜娜:不要叫我天才娜娜
收藏成功!同时能自动追剧。
下载到电脑
缓存至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转存到云盘
方式B免费发短信到手机
我们对您的信息保密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方式C下载APP到本机
英雄,快来抢沙发!
英雄,快来抢沙发!
乐视集团旗下网站
乐视网频道
乐视网旗下产品
Copyright &
乐视视频(le.com)All rights reserved.& & &&大宝哥买了三星S6之后,一直想剁手一台gear VR,听说体验不错,不过700大元的售价,让我犹豫再三。退而求次想买个国产设备尝尝鲜儿。国产设备之多,让人眼花缭乱,有几十种,价格几十到二百不等,患了选择综合症。& & & 搜到一篇短文,作者是@“xinfantang”,发表在某知名小资+伪公知网站上,虽然是篇广告软文。作者是VR业内人士,谈及设备原理和国产设备现状,算是普及知识,很值得一读,转贴一下,给和俺一样想尝鲜者参考。原文较长,有删节。& & & &原文地址:/question/& & && & & & 2015年VR之所以(在VR从业者自己的圈子内)(看上去)火得一塌糊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形形色色的VR头盔/眼镜的涌出,相较于全景相机和VR内容,VR头盔/眼镜是落地最快营收最易的产品,而在VR头盔/眼镜中,又属利用移动端设备(手机)作为外接处理器的移动端头盔量产、普及最为容易。作为普通的消费者,移动端头盔也是非常好的入门,题主所述的暴风魔镜还有playglass都属于移动端头盔。& & & & &凭借着对gear VR狂热的爱,我又把玩了公司其他的移动VR头盔(google cardboard,暴风魔镜2&4,nibiru梦境、大朋、灵境小白),京东众筹的pico还在路上,另外焰火工坊的产品和leVR的产品也在持续关注中。从目前已经玩过的头盔来讲,我怀疑它们根本根本只是视场角更大的头戴式3D显示器,VR更像是噱头。最吊诡的是,每一个头盔都恨不得把自己碰到天上去(包括题主所述的playglass,我看广告说视场角106°手痒又想买了),每个都拥有超厉害的视觉体验,仿佛只要手上有一个VR头盔,就拥有了一张进入虚拟现实世界的入场券。& & & & 那么9.9美元的谷歌纸盒,与99美元的Gear VR有什么区别呢?形形色色的国产头盔又有哪些差异呢?在这里我拿我体验过的头盔和正在路上的头盔做一个比较,在视场角等硬件数据上比较方便统一比较,舒适感、交互以及适配应用的开发可能是正在使用的头盔更有说服力,焰火工坊的头盔和LeVR由于数据不全也没见过实物很难评估,但会作为比较提及。先上一个全家福…& & & & &1.原理篇 & & & & 国内初期的移动vr头盔均是遵循Cardboard SDK并且一脉相承,是纯光学设备,不过是改变了材质、镜片,充其量进行了反畸变、反色散算法,本文所论述的大部分都属于此类(除了pico和gear VR),这类设备的主要原理就是利用光学结构造成虚拟距离,拉远并放大手机屏幕上的内容,智能手机作为数据传输设备同时负责利用自带陀螺仪捕捉人头部移动。因此评测此类头盔主要需要评价镜片呈像效果以及移动端(手机)的适配程度。&& & & & 显然,在纯粹的光学设备这条道路上,VR头盔几乎走到了尽头,不仅在日趋饱和的移动端头盔市场上举步维艰,更糟糕的是过量生产的移动头盔给VR市场带来了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暴风魔镜公布的惊人销量。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全方位布局VR产业链,2016年目标“3个千万”,让人误以为VR头盔已是刚需。事实上,技术不过硬只知道瞎吹捧的纯光学头盔已经很难再博取消费者信任(诸位买了此类头盔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 & & & 但是移动端头盔还是有自身不可取代的优势,国内更多的VR厂商也在对新一代的头盔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譬如加入外置传感器,优化底层硬件,最重要并且目前看来最有意义的当然是优化延迟(这也是焰火在做的,“异步时空穿梭”这个中二的名字够我乐上一阵子,做的怎么样还暂时无法评估,祝好),而这些优化,目前的移动VR头盔完成度还都不是很高。& & & & 看到这里大概大家已经明白,如果现在执意要买一款类似暴风魔镜或者playglass这样移动端的VR头盔,那么最多也就是买了一台头戴式3D显示器(或者是商家噱头,私人3D影院),因为镜片质量差异,可能3D影院的效果都很难达到所谓VR体验,在此类头盔上是很难感受到的。但是,鉴于Gear VR的出色表现,以及更多VR公司在硬件上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可以对移动端VR头盔抱有希望的。& & & & &2.光学数据篇 &&列了个表如下,大部分数据摘自官方,如果官方胡说八道我也没办法了,但从体验比较来说,官方数据还是比较可靠。& & & & 镜片的材质/型号关乎到画面的清晰度,这方面比较起来比较困难,因为不同镜片在呈像上各有优劣(比如畸变程度或者色散程度),非球面的意义在于减少畸变,列出仅为参考。& & & & 无论是基于oculus sdk还是cardboard sdk的头盔,头盔镜片的参数都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其中FOV(视场范围,但更多我们会采用视场角参数)是被最值得参考的,视场角越大,双目看到的范围也就越大,沉浸感也就越强。早期索尼的头戴式3D眼镜(想一想真觉得索尼是先驱啊!索尼大法好)仅有45°视场角(相当于20米看750寸屏幕),而现在设备普遍达到了90°以上,不过,也并不是视场角越大效果就一定越好的,视场角越大镜片制作难度越高,同时畸变也会越大,调整畸变对硬件也会提高要求。单眼舒适角度事实上只有60°,因此在60°范围内做到畸变更小更为重要。目前比较优秀的头盔(oculus rift和Gear VR)视场角都在96°左右。而很多商家给出的“效果参数”——“相当于X米看X英寸的屏幕”也是基于视场角的度数,这是完全可以算出来的,上图数据也是我手动算出的。& & & &一些VR头盔支持手动调节瞳距(也就是两个镜头的距离),另一些则通过增大目镜口径的方式来自适应瞳距。调节瞳距的意义主要在于减缓视疲劳,不当的瞳距(我们佩戴的眼镜也是同理)会增加眼睛的负担。另外还有近视调整,大部分的头盔对于较低度数的用户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对于高度数的用户则比较麻烦,目前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种:更换头盔镜片(oculus的做法,playglass好像也有这个功能),调节物距(效果有限,否则会裁剪掉部分画面)以及直接戴眼镜观看。另外,作为一个两眼度数相差比较大的人,我对playglass双目分别调节度数的设计非常有好感。& & & &遗憾的是,目前感受最好的Gear VR没有太多数据流出(或者gear VR根本不需要拿这些数据当噱头),从个人感受来说,镜头起雾比较厉害,畸变很小,瞳距应该带有一定自适应性(虽然也能调节),可调节物距,但不能戴眼镜,近视600度以内感受比较良好,超过600度的同事表示有时候看不清楚。& & 3.交互篇& & 由于大部分是纯光学设备,在交互上,移动端VR头盔做的都不尽如人意。很多设备都必须依靠蓝牙手柄来进行操控,离开蓝牙手柄VR头盔就成了连播放暂停都做不到的播放器,相比而言,简陋的Google Cardboard显得非常人性,按压式电容按钮(conductive button)配合Google Cardboard商店里的应用相当好用,淘宝上购入的磁吸式按钮,需要适配支持磁力感应的手机,我至今也没成功过……大家如果想试试cardboard,请认准下图这种按钮的。& & & &灵镜和暴风都非常良心地适配了蓝牙手柄,好歹还是可以交互了,大朋的手柄需要自行购买,如果要买大朋这款一定要记得买个手柄不然用起来非常麻烦,nibiru这款比较随便,其实定位就是个头戴式3D播放器,因此也不用再另配手柄了。& & & &Gear VR的触摸板一直是我超级喜欢的设置(如下图),利用这块小小的触摸板可以完成非常丰富的交互,另外上面的还有后退的按键(长按可显示类似home重置的页面),还有音量调节键,使用起来各种顺手。不过有些比较复杂的游戏还是需要游戏手柄的支持,但基本上的使用无需手柄。& & & &令人欣慰的是,Pico的头盔对Gear VR的交互设计采取了借鉴(如下图),也设置了触摸手板、后退键甚至一键接听电话键(个人觉得这个就鸡肋了),不过具体效果需要拿到手才能进一步评估。& & &4.移动端适配篇 & &对于移动端VR头盔,除了镜片,最最重要的就是充当硬件设备的手机的适配性了。大部分的头盔都支持多种型号一定尺寸(通常是5-6寸以内)的智能手机,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智能机都能适用。然而由于各个头盔的镜片及其视场角有差异,因此相匹配的VR内容以及配套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市面上比较成熟的VR头盔都提供了自己的VR内容商店,但是并非只能用配套的应用。这一方面可以称之为良好的适应性,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这些应用开发的漫不经心,并没有专门为自己的头盔进行定制,这造成的后果就是造成画面延迟相当严重以及边缘黑线和畸变的出现,从而带来强烈的不适性。& & & &在这些应用中开发得最令人厌恶的莫过于暴风魔镜,这是一款已经迭代4次还在执着于纯光学的“好奇者的玩具”,我想每一个好奇“暴风魔镜”究竟是什么样子并且购入的人都受到了惨痛的伤害。暴风魔镜的app几乎令人崩溃,虽然号称适配自己不同型号的魔镜,但是连首页的一副CG画面的延迟都做不好,一进入首页还没开始移动头部就已经要晕厥,里面的内容都是封面标题党,需要下下来才能看到,而看到的效果差到不忍直视,传说中可以给女仆换衣服的“极乐世界”甚至无法打开。暴风是国内首款针对自己的产品开发应用的头盔,但效果差强人意,最匪夷所思的是还根据ios和安卓两种系统产出了不通用的暴风魔镜4设备,很难理解这家公司在做什么。 & &令我比较惊喜的是大朋适配的“3D播播”(虽然这也界定了这只是个3D影院头盔),这其实是个无节操的应用,里面有相当多而且质量非常高的3D影片(也不知道涉不涉及版权,还有小黄片呢),支持在线看,速度流畅,画面高清,实在感人,不过全景内容以及游戏内容非常有问题,不仅刷新率跟不上,有的全景内容呈像还有点不对劲(不是圆弧状,而是凹陷下去的)。 & &Nibiru家的“N玩”还有灵境小白的应用“灵境世界”做得很棒,虽然也没有适配哪台头盔,适配性一般,不过里面的游戏内容很丰富,而且延迟做到了比较小,不会产生强烈的眩晕效果,是入门VR的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 &如果能够顺利翻墙,cardboard的应用商店中也有许多有趣的内容,不过就更不存在适配性了,只能说是体验体验,当然cardboard用安卓手机使用会更顺畅&br&&br&而由Oculus支持的Gear VR采取了一种封闭的生态环境(Pico采用的是半封闭的,即部分按钮的功能只有在使用Pico Vr的时候才能起作用),Gear VR只能使用oculus store里的内容,而其他头盔设备则无法下载oculus store(连三星S6本身都不可以,必须连接Gear VR后下载)。 & &虽然Oculus Store做的非常简陋,但是手机与头盔的配合程度堪称完美,其他的头盔设备几乎没有可比性,因为Gear VR完全是个一体机嘛。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对LeVR COOL1是抱有一点期待的,因为它只适配自己的手机,这就意味着它比较有可能在刷新率以及视觉效果上做到更优良的效果(不过149的价格让我有些难相信)。当然我也承认,焰火工坊在走一条看上去比较合适的道路,那就是从自身SDK层面入手。 & 5.舒适性篇 & 舒适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比较,首先是手机的“舒适性”,第二是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 &所谓手机的“舒适性”,也就是手机放置在头盔设备中的便捷以及稳定程度,相对来说,越稳定的放置就越不便捷。有的头盔采取的是吸入式(暴风魔镜,大朋),有的是扣压式(nibiru,灵镜),还有毫无防备式(cardboard,已经用它砸过很多次手机了),Gear VR是插usb完全嵌入的不再讨论范围内。大部分的头盔两侧都没有圈封闭,主要是为了方便插耳机,不过也有像暴风魔镜那种做太大,手机容易直接滑出去的(用苹果机的朋友们要小心)。 & &从便利角度来排序是:Google cardboard>大朋幻影>暴风魔镜>nibiru梦境>灵镜小白 & &从稳定程度来排序是:nibiru梦境>灵镜小白>大朋幻影>暴风魔镜>Google Cardboard & &佩戴舒适这一条非常鸡肋,因为所有头盔佩戴得都不怎么舒适,而且晕屏现象先于配戴不适的感受的方式,只有佩戴Gear VR的时候我才会觉得好重压鼻子,其他的设备我还没有能力佩戴超过10分钟。大多数头盔都是采用三段式的皮革/尼龙的头戴,只有非主流的暴风魔镜是顶在头上的塑料头带(其实我觉得舒适度会更好,但其他人普遍担心头盔会砸下来)。舒适程度取决于设备的重量,相对而言,Nibiru梦境比较轻,但是视角有限,沉浸感不太好,其他的几款在重量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头盔重量并不是主要需要参考的因素。 & &尽管大部分的移动端VR头盔都大同小异,不过有的还是有一些小设置小惊喜的,比如Playglass有散热扇,大朋设置了一个“真空离子镀膜玻璃挡片”可以遮灰,这些小打小闹的“创新”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作为比较的充要条件。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国内并没有一台移动端的VR头盔能成为普及的消费品,泛滥的低质的VR头盔只会让VR变成传销,VR尚未给人带来惊喜,提前带来了心理阴影。 & & 然而作为VR的从业者,如果自己都不肯买一台VR眼镜,那就去自己做一台吧!对于普通消费者,不妨再等等看,就着以上我论述到的几个比较因素,相信以后也能对其他的相关设备做出比较好的判断。&br&最后的最后,如果让我自己去购买的话,我首先会排除虐用户千百遍的暴风魔镜。如果年终奖很多,我会考虑入Gear VR,但是我还是更想攒钱买playstation VR!不过,我目前的选择是买十台Cardboard送给家人朋友欢度春节(微笑脸)。& & & &大宝哥按:此文后半部分,就纯粹是那个京东众筹的pico1广告软文了。这个东西也不贵大约370元,但是买不到,小米的路子,饥饿营销。& & & & 在京东上众筹的Pico1终于到手,对于这款产品我已经期待已久。由于Pico的UI各种萌,再加上交互与我的真爱Gear VR异曲同工,我对Pico一直抱有天然好感,甚至在没用过之前就开始向朋友安利。& & & & .................& & & & 然而,头盔是没办法靠美貌吃饭的,要评测还是得说性能。& & & & 以下我还是从原理、舒适性、光学数据、交互和移动端适配这几个方面来评估这款产品,与此同时我也会将这款产品与我之前用过的移动端的头盔产品和Gear VR进行比较,关于其他头盔的评测回复“头盔”可看。& & & &1.原理篇 & &现在市面上的虚拟现实头盔主要分移动端和PC端(当然还有未见真容但听说就快发售了的我大索尼的PS端),和电子游戏资深玩家不同,我更希望用VR头盔看看VR短片以及玩玩小游戏,因此便携性对我而言更加重要,我也更青睐于把玩移动端的头盔。& & & &但是目前国内的移动端的VR头盔,主要都是纯光学设备(暴风魔镜等),无论把自己吹捧得多么高大上,和简陋的Cardboard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想要让移动端头盔真正地能做到VR交互,必须加入外置传感器以及优化头盔内部的硬件,这也是Gear VR所做的,Gear VR真正做到了与手机的完美适配,成为了手机的一个可用的配件。& & & & 不过众所周知,Gear VR只能适配特定的三星机型,而且在国内购买尚不算容易,这也就是我之前非常看好Pico的原因。Pico看上去采用了和Gear VR非常相似的交互模式,也有外置传感器。不过Gear VR是采用micro USB的方式与手机进行连接,而Pico则采用了蓝牙方案,这就使Pico能够适配更多型号的手机。蓝牙的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通过蓝牙控制声音接口、拍照按钮以及触摸板都是能做得到的,而且Pico团队本身在这方面也很有优势。仅仅凭借这些技术的投入,我认为Pico就可以不用和暴风之流比较了,所以也不用询问为什么暴风魔镜才一百多,而Pico1要369,它们完全是不同类型的产品。 & & & & & & & & & & & 但有技术投入大不代表使用感的完美。在真正使用上,Pico1是没有办法和Gear VR进行比较的。这不是说Pico技术不过硬,Pico1的蓝牙连接相当稳定,反应迅速。在便利性上,虽然不及Gear VR插上就能用的便利(但Oculus Store 要翻墙也是要愁死人),链接蓝牙的过程也不算特别复杂。& & & & 但坦白来说,我认为Pico1并没有完全发挥它作为一个“高端头盔”的优势。最大的问题出在Pico1没有内置IMU(而Gear VR内部配置了),Pico1还是依靠手机的陀螺仪,这一点几乎要让Pico沦为跟纯光学设备别无二致的产品,优化头盔硬件的意义难道不就是在改善头部定位的效果吗?我采用了与我们的Gear VR相配套三星S6手机进行评测,这也是Pico官方推荐的手机之一。但是在跟踪速度和刷新率方面,S6的表现并不算好(而事实上市面上大部分手机都无法做到很好),导致Pico1的使用感也显得不佳,头晕的现象很严重。可以说,内置IMU应该是一个作为外置硬件的头盔的标配,但是目前市面上移动端的头盔都没有做到这一点(除了Gear VR),这也是导致目前移动端头盔不适宜看VR内容的主要原因,因为目前手机内部的IMU都还没有做到能支持看VR内容的水准,如果只看静态内容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把头盔当作3D眼镜,这纯粹旧瓶装新酒),看VR内容同步率就是没有办法跟上。& & & & 另外,Gear VR的用电是依靠手机的,而由于Pico采用的是蓝牙方案,所以Pico1必须要依靠usb充电来供电,这一点还是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的,Pico1内置220mA电池,支持8小时连续使用和七天待机。& & & & 2.舒适性 & &舒适性一条从来不是我考量头盔素质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Pico1在舒适性上做的非常好,看上去也很小巧,在其他的评测中Pico的高舒适性都是被高度赞扬的。Pico1的重量已经压到了最轻,仅为300g,比Gear VR还略轻一些,戴上去的舒适度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范围。& & & & Pico1镜头相较于Gear VR更耐脏(主要是因为镜头背面一般不会暴露在空气中),但是镜头镶嵌地有些不稳也不能更换。虽然号称自适应瞳距,我个人感觉有时候我的瞳距是对不上的(我也给其他同事试用了,也有出现我这种情况的),会有左右眼对不上出现重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pp的适应性(反畸变)出现了问题,这在之后App一条我会详细再说。散热上Pico应该没有做相关设计,手机发烫现象还是很明显的(三星s6 内心OS:怪我咯?),但脸部不会感受到。& & & & 3.光学数据 &&光学数据中对于我们最容易评判的是视场角,通过视场角来判断头盔的浸入感如何,理论上视场角越大浸入感越好,不过目前市面上96°是比较正常的数据,低于70°才会出现沉浸感不佳的现象。从实际使用效果来讲,由于使用的手机尺寸存在差异,所谓的全浸入是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在相较于目前市面上国产的头戴显示器(包括PC端的),Pico1在色彩表现力和图像还原上的效果都称得上是很优异的。& & & & 镜片畸变率和色差是镜片都会存在,主要需要自己原生开发的APP(软件)的画面处理技术、畸变色差校正算法来对镜片(硬件)做一个校正,Pico1在畸变和色彩表现力方面做得都是令人满意的,这一点我在最后也会进行阐述。最后在这里还要表扬一下Pico的官网,广告宣传页给出的参数以及注释都非常严谨,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 & & 4.交互设计 & &Pico1的交互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Gear VR,触摸板、返回键/菜单键、音量调控键、距离感应器以及近视调节与Gear VR如出一辙。& & & &按照官方的说法:“Pico 1 触摸板支持多种你所熟悉的手势,高密度触摸阵列让低功耗状态下的触摸板在也在能100ms内急速唤醒响应;支持高精度单点触摸,单指跳动噪声小于0.5mm,让一切操作都无比流畅。”,听上去很高大上的样子,用起来和Gear VR一样,体验都还不错,据称拖曳、缩放、旋转在以后的版本也将可以使用,那就意味着这个触摸板支持多点触控,虽然就目前的Pico提供的VR内容来看,这些功能还用不上,但是随着更多的定制应用的开发,应该会有其用武之地。& & & & Pico1另设了一个耳机孔(也就是蓝牙耳机),音量调节仅在佩戴耳机时有效,而不能直接调节手机的声音,设备本身也会通过耳机做一些语音提示(电池电量什么的),因此在玩Pico1的时候佩戴耳机应该是一种常态。&& & & & 通过距离感应器,头盔可以在用户未使用的时候暂时熄灭手机画面并且保存进度条,但问题是可能造成手机屏幕的锁屏,再靠近头盔的时候看到的画面,就会看到令人崩溃的手机解锁画面(还是未分屏的),这种情况在Gear VR上没有出现过(但死机也是有过的)。& & & & 与Gear VR不同的是,Pico1设计了一个集电源/蓝牙开关/电话接听/开启外摄像头多功能于一体的小圆键,利用这个小圆键可以在佩戴头盔的时候轻松地接听电话或者利用手机后置摄像头看到外面的场景。& & & & 作为电源/蓝牙开关,操作虽然简单,但旁边的指示灯还是挺令人费解的。我无法接受长按短按某个按键的交互模式,以及蓝灯/红灯怎么闪就代表不同状态这样指示不明的提示。& & & & 关于一键接听电话和开启外摄像头这两个蓝牙控制的功能,目前确实无法感受到这两个功能有什么用,考虑到Pico VR的APP连贯性很成问题,大部分的用户根本用不上这两个功能,但是这两个点我觉得还是挺棒的。我试验了一下,通过开启外摄像头的功能,虽然画面效果很失真,绝对不会有想象中的AR眼镜那种贯穿虚拟和现实的感受,但还是可以勉强找到手前的东西(比如说水或者零食),习惯这个逻辑其实是能为VR眼镜的使用带来一些便利的,这个功能并不是Pico首创,至少我知道暴风魔镜的app内也有一个“偷窥”功能是一样的作用,不过一键触发可能会使这个功能的利用率更高。& & & &虽然对于目前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Pico1在交互上面的优异之处是很难体会到的,但是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利用蓝牙来实现交互,是非常好的方案,而且Pico实现地也算是非常完善,各种蓝牙触控反应都相当灵敏,而且即使是在其他VR平台应用上(我用的是3D播播),蓝牙控制的触摸板也依然是有效的,可以说适用范围是非常广的。& & & & 5.移动端适配和APP设计 &&Pico支持市面上大多数安卓手机,尤其是旗舰机.&/p&&br&&p&这是Pico最初吸引我的原因,它能支持多款手机。因为移动端的VR头盔一方面需要和手机进行尽可能定制化的适配(主要是眼睛内画面的协调),另一方面又最好能适应更多款型的手机,Pico算是做到了这一点。 但由于各个手机屏幕大小存在差异,这不仅增加了Pico应用制作的工程量,也使在使用不同手机的情况下画面沉浸感出现了偏差。就我使用的三星S6(2k,5.1寸屏幕)来说,分辨率达标(我是已经接受头盔内画面带有像素感这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但相信不少消费者还会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屏幕偏小,镜头内还是可以看到手机的黑边,这一点对沉浸感还是打了折扣。(另外Pico1暂时还不支持苹果手机,主要基于安卓手机)& & & & 然而,目前的Pico1尚不适合普通消费者,主要原因正在于其配套APP的不完善。可能是因为Pico想让自己的APP适应更多的手机型号,又或者还在找原创的内容供应商,目前的PicoVR App基本是不可用(或者说是反人类)的状态。App只设置了视频、游戏个人中心三个板块,略显简陋。& & & & 一部分视频内容无法在头盔模式下下载(可能是因为版权原因),一部分视频在头盔模式下下载卡到崩溃,所以不得不在手机2D模式下先下好,下好之后还会面临不知道文件存在哪儿的问题,主要是由于APP内很多板块(比如收藏、下载等)点开竟然是“模块建设中,敬请期待”。这简直让我一个头三个大了,所以我尝试用3D播播(虽然不知道版权是否合法,但是3D播播是我觉得目前头盔3D资源最丰富的应用)看3D视频,Pico1的效果还是很感人的(由于不是原生应用,畸变也还是有的)。用PicoVR APP看电影会出现一个电影院的场景,这其实挺棒的(Oculus Video也是这样做的),主要是内容下载上确实困难重重,还出现过解码错误,两屏画面有时间差这样很低级的问题,另外也出现过莫名熄屏这些不可解释的小问题,导致这个应用目前基本处于一个不太可用的状态。& & & & 再说游戏,PicoVR上的游戏需要在手机2D模式上下下来还是存储为另外一个应用,基本上PicoVR就相当于一个应用商店的角色,要命的是大部分VR游戏应用并没有适配Pico1,会出现种种让人痛苦的问题,比如画面偏差对不上,比如不能直接在PicoVR中打开,要取出手机选择开始等等。当然现在PicoVR上的内容也非常之少,而且没有基于pico系统原生适配的,这导致Pico1大部分触控功能都是无效的,视觉上反畸变除色差的效果也很普通。因此,目前Pico1纯粹只能作为试用品,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2C商品。& & & &不过我也看到Pico在很积极地与其他内容厂家进行合作并寻找APP开发者,加上Pico之前与华数达成了合作,因此对于App应用这一块,Pico进步的空间还是可以预见的。& & &总结 & &&Pico1是一款不完美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之前形形色色不成熟的头盔(尤其是移动端的)给VR整个产业都挖了很多坑,太多都是拿纯光学设备来“折磨”消费者,而Pico则是真正在硬件上做出成果的移动端头盔,以精良的设计和出众的蓝牙工艺给移动端头盔带来了新鲜的元素。& & &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Pico1是一个不成熟的beta版本,它的优长之处目前尚无法被消费者体会到(除了舒适度这一点大家有目共睹),这主要是因为原生应用适配内容太少,触屏板的便捷无从体现。与此同时,Pico1还是不可以称之为一个合格的虚拟现实头盔硬件的,这主要是因为头盔本身没有配置IMU,纯粹依靠手机陀螺仪,头盔带来的眩晕状态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良。& & & & 再说到手机适配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存在取舍的问题,很难有一个移动端头盔能够适应目前市面上所有手机,更不要说在每个手机上都达到最佳的效果。但是给一个手机配一个头盔,这也是目前很难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的事情。因此必然会因为手机的差异,造成头盔使用效果的差异,Pico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比较大的努力,但还是可能因为手机适配性这个问题使一些用户感到使用困难。& & & & 和其他的头盔产品一样,想用心做头盔的Pico还是在给自己挖坑,&strong&如何完善app,如何继续加强头盔的硬件实力,如何尽可能地做到更多手机的完美适配,都是现在的Pico需要考量的问题。由衷希望Pico能早日迭代改良,也不枉我迷恋它的美色一场。---------------------------------------分割线-----------------------------------& & & & 这里无耻的推广一下大宝哥的订阅号,请点击辨识二维码,&或者搜dabao-zz,关注大宝哥,有很多有趣好玩的个人体验与你分享。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蔓兰的四季”在万国城北区,一派旧时中式装潢,是家偏闽菜风格的创意菜餐厅,环境和服务都还不错,服务员热情而不过度。
菜品味道就见仁见智了,一般来说创意菜都是形式大于内容,摆盘胜过口味,观感好过口感。对于普通消费者,不妨再等等看。尝鲜可以,毕竟不贵,200元就可拿下,体验还是可以的,特别是2K屏手机用户。很多人都把它当作看片神器,有点污。
但是无论游戏还是影片,重要的事说三遍,都严重缺资源、缺资源、缺资源。dabao-zz闲聊,关于手表、相机、美食和旅游的个人体验。热门文章最新文章dabao-zz闲聊,关于手表、相机、美食和旅游的个人体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