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锁住天空它的心法术

当前位置:
发表时间:
“言无为法者,即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绝得绝失,简异有为,无造作故,名曰无为也。”有为法是有生、住、灭,无为法没有生、住、灭。也就是说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有为法,没有生、住、灭的法,名为无为法。不生所以就不灭,没有生灭,没有去来,非彼非此。
百法,每一个法都有它的定义,从“五遍行”一直到最后的六个无为法,都有它的定义。这种定义起什么作用呢?为什么需要定义?百法是让我们观察万事万物的方法,而不是说本身有实实在在的一百样东西。比如说,一个庙一百个房间,所有的房间门都锁了,人进不去了。你要到房间里头去,首先要把这个锁打开;要打开这个锁,你要找到这个钥匙。百法就是让我们打开内心的钥匙。就是说,你能够透过一个法,透过另一个法,来了解、洞察自己内心的状态,而不是说这个法的本身有多大的范围,法的本身是什么东西。
法是无量无边的,非常多的,人的心念也是非常多的,犹如大海一样,大海的波涛。我们的烦恼也好,善心也好,状态也是非常多的。在百法明门论里,把人的善法心所概括为十一个,烦恼心所六个,随烦恼心所二十个,所以根本烦恼、随烦恼加起来二十六个。二十六个就是二十六种不好的心理,或者说二十六种有障碍的心理。十一个善法就是十一种善良的心态。
实际上,人善良的心态和烦恼的状态是非常多的,这只是简单的来说明,来划分。善法的心所、烦恼的心所、随烦恼的心所是哪些,它有些什么特点。好比管仓库的人拿了一大串的钥匙,如果不做记号,那就麻烦了,这个锁不知道要哪把钥匙去开。所以就要给你下一个定义,哪个房间,哪一把锁,它需要配什么钥匙,多大的锁,多大的钥匙,对号入座。心所也是一样,比如它告诉我们,惭、愧,惭是什么状态,愧是什么状态,我们才知道我们现在到底是惭,还是愧,还是无惭、无愧;是智慧,是贪心,还是欲望,才会搞得清楚。如果没有借助这个定义,我们就很难确定我们现在是一种什么状态。
那么,这个钥匙找到了,锁打开了,还仅仅是一个方法而已,仅仅是我们要到这个房间里去的一个基本条件而已。而不是说我们学了这一百个法就要得到这一百个法,(而是)通过这一百个法来达到无我,无我就是空。
为什么要六个无为呢?一下子我们不明白了,所以它从六个方面来说明无为法是什么。实际上无为法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非彼非此,是不可言说的。不可言说,我们没办法理解,所以还是需要假借这种法相,我们才有办法多多少少来体会无为法究竟是什么。
那我们要把所有的钥匙找到,靠的是智慧。否则,我们一个人一百个锁一百把钥匙,十个人一千把钥匙,一百个人一万把钥匙,那你怎么开呢?你根本开不了。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无量无边的众生,起心动念,你怎么能够对治得了?根本就看不清楚。所以我们学习经、律、论,目的就是要来辨别、认识我们内心的种种障碍,然后来如何打开。我们跟善知识学习,跟同行善友学习,也就是如何来遮遣自己内心障碍的这些方法,打开自己内心宝藏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来发现我现在心是被什么锁锁住,被什么东西障碍住,用哪个法来对治?你这个法找对了,问题才能解决。
我们学习《百法明门论》的目的也就在这里,不是说这些障碍是外在的。我们常常会认为这些障碍都是别人给自己附加上去的,这些障碍、这些问题,都是别人带给我们的,别人给我们造成的。那这都是错误的,都是我们自己用错了心,错用心的体现,这种心用错了。实际上,我们学佛法遇到各种各样障碍和问题时,恰恰是我们去用法的时候,去找钥匙打开的时候,是我们努力用功的时候,真正是我们的下手处。
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问题,并不等于我们没有问题,只是说明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来认识自己有什么问题。就是不具有这种能力来认识自己的现行,认识不到、认识不了。你认识不到、认识不了,不等于没有。
我们的心有各种各样的心态,《广论》中说覆器、垢器、漏器,有器过。就污器来讲,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内心的烦恼。我们内心的烦恼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有办法来转变,才是我们转变的机会。所以我们修行、用功、学佛,就是要认识我们的自心,我们自心为什么会有问题,我们自己的心为什么会迷茫,然后修行。
修行就是造业。造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制造,现在这些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中国出口。制造什么呢?制造痛苦或者制造快乐。快乐也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痛苦也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你如果活得很苦,是你自己制造的;你如果活得很轻松,很快乐,也是你自己制造的,这样的造作。行就是造作,造作就是制造,就是造业,造业会感果。所以你的痛苦,(如果)没有办法认识到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我们就常常会责怪说,这是环境、他人给我们带来的,那这样只有错上加错,不仅痛苦不能去除、快乐不能得到,这种邪见还会让我们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麻烦。
我们学佛法的目的,就是要把快乐分享给许许多多人,让大家都能受用,大家都能够得到法乐。这个法乐是通过观心来得到的。观心就是观察到我们自己内心烦恼的心相,然后来对治它。
什么叫闻慧呢?你不闻,你怎么能够(把)智慧启发出来?都是自己的烦恼心、分别心,妄想,所以需要去闻。闻,需要法师给我们讲才能够对机,对仗我们的机。因为我们自己的问题自己认识不到,自己看不清楚,需要法师为我们说,这个时候才能够对治我们当下的现行。当下的现行被对治,慢慢慢慢我们就能够打开内心,智慧就得到启发。所以通过听经闻法,通过听开示、听闻,启发自己内心的智慧,这就是闻慧。内心的智慧有了之后,我们才有办法去思维;然后在思维过程当中,进一步来证成自己听到的这个佛法是正确的。这样,这种智慧就变成思慧了,思慧是经过自己抉择以后产生的。有了思慧,我们就有经验了,下次再遇到这个问题,诸如此类的状况,就知道怎么办,那么这个就是修慧。
所以经律论当中所谈到的闻思慧,不是我们自己找东西来听。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佛在世都是听佛讲,佛知道这些弟子们是什么根器,他要讲什么,需要讲几句,需要讲多深多浅,他一清二楚。需要讲一句话,你讲两句话都是多余;这个人需要讲一个小时,你给他讲半个小时,他就听不明白,他就需要讲一个小时,就是要仔仔细细地跟他讲,他才有办法接受。每个人的问题不一样,根基不一样,状态也不一样。
我们长期以来,不知不觉累积下来种种错误的观念“积非成是”,就是错的东西熏习久了变成正确的,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每个人都是在一种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进行熏习,自己成了一套体系,然后遇到外缘的时候,这种体系和我们的体系不能相融的时候,这种力量就会产生:别人说得不对,别人说得不好,别人说得不如法。遇到外缘的时候,我们内在这些积非成是的观念就会产生反弹,这个反弹就会让我们自己整个身心粗重。用唯识的话叫“粗重”,经典里面讲“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伏”,难调难伏就是粗重。粗重,对法无所堪忍,就是内心没有接受佛法的能力。没有接受佛法的能力,就叫做粗重。一个人烦恼很炽盛,你给他讲什么法都听不进去,就叫粗重;别人的知见我们接受不了,这就叫做粗重。
在佛门里边,我们上殿也好,过堂也好,出坡也好,拜忏也好,所有的一切,为什么难以坚持呢?就是“无所堪忍”,无所堪忍的原因就是身心粗重。实际上我们没有真正去对治,也没有真正去查找我们的问题。其实都是我们的烦恼,才会觉得自己好像很疲乏、很疲劳、很忙。这些状态都是不对的,绝对不正确。我们学佛法,应该越学心力越强,如果学来学去,最后一点心力都没有,那学得就有问题。
释迦牟尼佛对我们的指导,这些佛法都非常简明扼要、直指人心,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对治法,都不是随便说的。释迦牟尼佛讲佛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去考博士,不是那么一回事,是要让人开悟,不是要让我们懂得多少多少道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很多人对佛法误解、扭曲,把我们自己对佛法的很多理解上的偏见给附加到佛教的本义上去,一个人又一个人,一次又一次,一点又一点加上去,最后让我们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我们所认识到的佛法都是佛法外面的一些包装壳、包装纸而已,外表的东西,实际上没有真正认识到什么是佛法。我们送礼要包装,要包装得很好看,那包装盒拿回去有什么用呢?主要是拿里边的礼品啊,但我们觉得这个盒子很好看,就被这个盒子迷惑住了。这些盒子都是为了善巧方便附加上去的,我们要知道这些附加上去的是要不得的,是不对的,它不是佛法,它是为了让我们容易接受佛法的善巧方便,跟里面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佛法就要让我们身心和谐、身心安稳。如果我们人与人之间存在问题,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合,有矛盾、有纠纷,那么就说明我们学佛法学得不对路。但是,当我们发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很难认为这些问题和自己有关,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我们自己的主要责任,反而非常容易认为是因为对方不如法,所以我们跟他合不来;因为对方做得不对,所以我们没办法沟通;因为对方烦恼重、习气多,所以我们没办法接近。常常都是这样一种对立。实际上,如果我们更加细微去观察,更加深入去分析,慢慢就能够了解到无我的道理在里头——人无我、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一旦我们内心里存在事物的对立的时候,恰恰是我们内心我执在增强,远离了“一切法无我”这个根本宗旨。
我们学《百法明门论》,在日常生活当中绝对是能够应用的。如果不能应用,那我们学它干嘛?那学不是白学啦!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善心所是对治门,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就是我们的障碍门。障碍门,你内心有障碍了;内心有障碍,那《百法明门论》的“明门”,你内心的大门就关闭了;关闭了,我们自性的光明就不能显露,智慧就开不了,就没有智慧。烦恼一出来,智慧就没有了,内心就封闭。
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得非常清楚:烦恼是什么,随烦恼是什么。刚才谈到,烦恼就是粗重。虽然粗重,但是它又是烦恼,又是心所法,它是人的心理状态。那心理的状态,它看起来没什么体积、没什么重量,但是实际上比石头还重,比木头还重。烦恼粗重,你要把它去掉很不容易,是不是?你总说,唉,心里很难受,烦烦恼恼。想要把烦恼去掉,但去不掉,你也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去掉。
我们的烦恼粗到什么程度?粗到我们认识不到。有些人说:“我烦恼很轻,认识不到。”根据我的看法,恰恰你的烦恼很重才认识不到,就是烦恼太大了,你看不清楚;太多了,你分不清楚,所以它叫粗重。如果烦恼很小、很细微,那容易观察;就是因为太大了,你才认不清楚,像一座泰山一样,你只能认识得模模糊糊。如果很细微,你智慧现前的时候,只要有一个念头出来就观察得到。真正粗重的时候看不到,所以才叫做粗重。重,就不容易改变,这个力量是很强的;粗,就是体积很大,我们整个内心世界被它占满。它力量很强,别人移不动,触动不了。这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我们也没有办法用什么工具把它撬开,那怎么办呢?我们只有觉察到这是我们的烦恼,我们需要佛法的对治,那么这个问题才能够解决。
所以,必须要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会发现,学佛的居士也好,甚至一些出家人也好,学到最后,心非常僵硬。你不能讲这个人不好,他的心不好,他的心也很好,但是他的内心非常僵化,都没办法了,什么人给他说都听不进去,他认为自己最正确。那这个就是烦恼,就是问题,就是一种障碍。所有的佛法,法相、名词、义理,只是在我们的内心中变成一个假设的概念而已。慈悲心如何,菩提心如何,这些概念、法相、名词,这些义理上面他懂得一点,实际上对自己内心世界的状况毫无所知。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不能觉醒,没有悟性。佛是觉悟的人,不能觉悟就犹如睡觉一样,一直在睡,醒不过来。醒不过来那永远都是在睡梦当中,一直在睡梦中那能做什么事情?不可能。菩提心、慈悲心都无从谈起。
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烦恼和这些粗重的问题?我们自己内心本身就有这种力量,所有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不要来发挥这种力量,这就很重要。你想要发挥,力量就有;你如果不发挥,力量就没有。就比如人吃饭、睡觉、喝水,吃喝拉撒睡,这些生活当中的事情。你说吃饭我不吃,睡觉我不睡,别人绝对没什么办法。你说口渴我不喝水,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喝。这种是人的本能,吃饭、睡觉、喝水,外在的力量要强加、要强迫,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外在只是可以告诉你、提醒你说,你如果熬夜,身体会有问题;你如果不注意食品安全,人会中毒;你几天不喝水,可能会死。如果你真的不喝的话,可能就死了,但你要喝必须自己喝,别人替代不了,别人最多给你挂挂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作用。他可能劝导劝导你,给你帮一定的忙,但不能替你喝水,必须要自己喝。
那我们要断烦恼和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是一样的。你要学佛法,要增长智慧,根据我的看法,就跟人吃饭喝水一样,很简单,就是你要不要去用这些智慧的问题,就等于你要不要吃饭的问题。现在很多人不吃早饭,他说“我不饿”,这样去作意,很多人这样作意。这样作意,人就会有问题。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要培养这种忍可的力量,才有办法去承载一切。
有粗重就没有轻安,有轻安就没有粗重,刚好是相反的。我们学习佛法,得到了轻安,学了才有兴趣;如果得不到轻安,那肯定是烦恼重重。
所有的这些法相名词、佛教的这些义理,都是要诠释我们内心世界的,是内心世界现象的诠释,而不是要来诠释外在的世界,也不是要专门来建构这样一套理论。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也没有说自己要建立一个宗教,要开一个宗派,要如何如何,他都是根据众生的种种疾苦、众生的种种问题来说法,不是故意要去讲出一大套理论出来。都是一次讲经又一次讲经,最后记录下来后成了经典,经典都是这么来的。但是以后的人、我们,就迷惑于这些名相上的解释,所以就和佛法的本意越来越远。
释迦牟尼佛悟到了什么呢?悟到了痛苦、痛苦的原因、解决痛苦的办法,痛苦解决以后得到快乐的状态——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也好,十二因缘也好,六度也好,成佛也好,归根究底是痛苦、快乐。痛苦和快乐里都有究竟和不究竟的问题,比如地狱是极苦,成佛就是极乐——究竟快乐,一般大多数众生有苦也有乐,苦多乐少。
我们如果没有从这些根本性上面去认识佛法的本意的话,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有的学习,所有的熏习,直接的也好,间接的也好,自己学的也好,听来的也好,无形当中、不知不觉都会增长自己的邪见,都会增长“我的意识”、自我意识。“我要学”,“我要学什么东西”,“我要怎么样”……都是自我意识。什么叫自我呢?自我就是自私,同一个概念,有我就有执。自私是现在的语言,其实自我比自私还厉害。自私只是贪一点小便宜而已;“自我”的话,执著是很强的,彻底把自己障碍住了。世间上面的人,有时候为了贪一点小便宜,他对别人还挺好;那我们“自我”的话,那就不得了了,别人改变不了,对我们的修道就会有更大的障碍。
所以我们只有去认识到说,烦恼是我们的情绪,烦恼是因缘和合而有,人的情绪也是因缘和合而有。我们被人家批评,被人家责怪,甚至被人家抱怨,会引发诸多情绪,会引发很多烦恼,在这些烦恼、痛苦和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觉悟。佛陀也是觉悟到这些境界,才有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自己做错了,别人不能说我们。“我自己做错了,那也没什么办法,你不要管我,跟你没什么关系。”这都不对,都不是觉悟的一个表现,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基本心态,就说明学佛还没有入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入门,所以觉悟不了,觉察不了。
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种种了解和观察,事先不能给它设定种种前提。一旦设定了种种前提条件,我们的认识就会发生偏差和错误。所有人的心态都是念念在变化的,但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过去的现行、昨天的现行当成今天的现行,过去不好,认为今天也不好;过去好,认为今天也好。就是没有办法很准确认识到对方现行的状态,也不容易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此时此刻的心的现行是什么,此时此刻的心态是什么。
我们非常容易认为,五年前、十年前,我是个英雄,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英雄。其实,“你是英雄”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你不是英雄了。十年前你可能拿到世界冠军,拿到金牌,今天你可能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你拿到金牌只能表明十年前你拿到金牌,不能表明今天你能拿到金牌,这是两回事情。一个人,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可能是最后一名,过了十年可能是全班第一名。那你不能说:十年前你不如我,今天你也不如我。这是不对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很容易带着这样一种观念去认识人事物。认为这个人很好,脑筋里边这个“好”的种子就起作用;认为这个人不好,自己脑筋里边这个“不好”的种子在起作用,他就说:这个人对我不好。人就是这么很奇怪的,对对方、对自己都看不清楚。
人的思想、人的头脑,就犹如一部电脑一样。电脑,要显示的话,它里边要装软件,它怎么来驱动,文件位置摆在什么地方,怎么让它固定,怎么来界定这个文件的标识等等,是有一定格式的,并且是有次第的。因为有一定的步骤、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次第,所以它能够变化出种种图案,还可以打游戏,等等。什么东西电脑上都有,你一联网,它都能够出现。但是,最主要的就在于我们人。你要去选什么画面,那它就会出现什么画面。
我们人也是一样,你看到的是什么,你想到的是什么,就是你心里边出现了什么画面,与电脑屏幕出现这个画面是一样的道理。实际上,这些状态,善的、恶的;好的、不好的,我们心里全有。你要让它出现清净的还是染污的,纯粹在我们自己。你要让它出现好的,那么要去取一段什么文件,要进入什么网站,点击什么;你要找不好的,或者找其它的,那要上什么网站,要怎么检索……一样的道理。这些都是作意,不作意,它就起不来。你要去哪里买一个电脑,你要搜索;你要到哪里买手表,也要搜索,它就出来。我们人心也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起心动念,外在的东西会随着我们起心动念出现,跟电脑是一模一样的。
通常我们会认为说,在这个世界上,或者在一个团体里,我这么用功,付出了这么多,大家对我还不理解。就很抱怨,好像大家都不知道自己一样。但是我们没有好好去想一想,什么叫做付出很多呢?一天24个小时,一年12个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时间,时间不付出也白过。时间,你不能截留,不能储存。你储存不了的!你可以不让时间过去吗?不可能的事情。你用它也过去,你不用它也过去。只是说,在这个时间的状态当中,你在做什么,你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你付出的时间是不是有意义。有意义,那么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没有付出,就是白活。时间白过,你就白活,是不是?这段时间,就是要造业,就是要做事,就是要用功,那你才没有白活,否者就是白活、白过。这个道理都是非常简单的。
因为我们常常有“我、你、他”,自己跟他人的一种对立,所以我们内心中总是会积下来种种情绪,会有各种各样的埋怨。这种埋怨没办法排除,然后不断去熏习、不断去坚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来观察、来观照。只有靠佛法来观察、来观照,它才能够消失。如果不是用佛法来观照,你听到也没用,听一百次也没用,因为你不去用它,你不去使用它,你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去用法。所以我们听课、听法,要领纳,领纳这个法。
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是非常严重的,每个人都是非常严重的。一障碍,就如我们电脑启动不了。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身心越来越轻安,就是我们学佛法、用功的人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得不到轻安,天天烦烦恼恼、身心粗重、情绪很大,这个就要好好去反省、去忏悔,不然就麻烦。
有时候我们认为,在团体中,在佛门里,这些事情好像很简单,都能够做,也不算什么。出坡也好、我们做什么事也好,都非常很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么难。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对做这些事情就非常轻忽,认为我会做,但现在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呢,也很难说对学佛、修道有什么利益;不做呢,也不见得有什么坏处。慢慢慢慢,我们自己总是处在一种矛盾当中。西方哲学说二元对立,实际上这就是二元对立,也就是说我们把两边的话都说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不做也没什么坏处。这样推论出一个结果——反正怎么样都可以,自然而然就得出这样一个答案。然后呢,每一天就不知道怎么办了。不知不觉,人的思想等流就这么下来。学佛法为什么要靠智慧呢?有智慧来判断,就没有什么疑惑,不会说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那就不是一种智慧了,那是一种怀疑,不是智慧。
我们人一天到头有三种爱。第一种,对自身的爱——对自己果报身的执著、贪爱;第二种,对环境的贪爱、执著;第三种,对来世的贪爱、执著。用佛法的话说,叫做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贪爱就是执著,三种执著:自己对自己的执著,自己对环境的执著,自己对来生的执著——自己来生要怎么样,也是执著。就是我们来生要有一个什么环境,我们今生要有什么环境,我们自己个人要怎么样。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要怎样才能够达到。我们现在要怎样去努力,现在要怎样去作为,若干年后才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我们只是要求若干年以后自己要变成什么样子,但没有注重这整个过程,那过了若干年以后可能还会更糟,是不是?一个环境要怎么样,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要靠众人的力量。来生要怎么样,就更不容易把握。我们今生今世对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把握不住,那对后世怎么能够把握呢?就更难了。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怎样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周围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异熟果报身对我们的重要性——暇满,以及我们来生生命的意义,就非常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种意义、这种价值,我们才知道怎么去努力,这就更重要。如果我们对这些没有认识清楚,那我们就是只要结果不要原因,只要因不要缘。实际上,有因有缘才会有果——因缘果报,必须因缘和合才会有果。如果只是注重自己一个人去种因,不注重与外在的大众去结缘,那没有缘怎么会有果呢?这都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都是对佛法片面理解的想法。
所以我们必须要非常冷静地思考,非常如理地思维一法又一法的关联性。实际上,如果在自己身上把百法搞通了,那你用百法去观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通。这样的话,你就不会处在世间的名言体系和佛教的名言体系当中来分别。本身世间的名言已经造成很多矛盾、很多纠纷,这个单位那个单位,这个组织那个组织,这个厂家那个厂家,这个民族那个民族,这个国家那个国家……就造成种种的纷争、斗争。那佛教,如果我们学不好的话,它又给我们种了一套佛教的名言体系。就比如电脑里面有佛经,也有小说。看小说和看佛经,使用的软件都一样,文字都一样,不会说佛经就特别,或小说就特别,都是一样的,软件都是一样的,只是上面写的东西不一样。
那我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佛门里,不能把世间上的名言丢掉了,但是我们再建立一套佛教的名言,那麻烦就大了。为什么很多人那么多分别心呢?他就是建立这个名言(之故)。这个宗派那个宗派,这个大德那个法师,种种对立,自己与自己对立,然后告诉别人也去对立,这就麻烦,这个是很大的问题,是绝对要不得的,肯定不好!所有的善知识、祖师大德,都是要引导我们去理解佛菩萨的意思,都是要学法,都是要离苦得乐。如果不是的话,就不是佛法,跟佛法没有关系。
所以我们要去区分哪些是共世间的,哪些是不共世间的。在组织方面是共世间的,在佛法方面是不共世间的。所有的人学佛法都是好的,在组织上面是共世间的。这个庙那个庙,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组织;在学法的意义上,是无分别的、无差别的。有分别、有差别,只是学法境界上的差别,程度上的差别,领会的度上的差别,不是我们人为去分它的差别。你去区分,无形中就把佛法变成一块又一块,切割成一块又一块。一块又一块,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佛法了。最后你这个心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怎么来对待这些境界。
就比如我们国家一样,31个省。福建省也好,广东省也好,浙江省也好,虽然是一个省一个省,但都是同一个国家,都是有联系的,不能说这个省的事跟那个省的事情没有关系。在各司其职的角度讲,这个省的省长、省委书记为这个省负责,那个省的省长、省委书记为那个省负责,彼此有区别,但从国家整体看,绝对是有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所有的一切都是紧密相联的。这就看我们怎么去作意。
世间法尚且如此,何况佛法呢?更是有关系的。
那为什么我们想不开呢?就是我们内心有障碍,内心有严重的障碍,这样的话就会有人我是非,有种种的问题,内心不寂静。我们学佛法最后要证涅槃,涅槃是什么意思?寂静,涅槃寂静。寂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烦恼寂灭了。把烦恼灭了,心就静了;如果烦恼没有灭,那这个心就是躁动的,是一种动态,不是一种静态。只有把我们内心的烦恼灭掉,那我们的心才是清净的,才是安静的,才有办法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
无为法是不生不灭,前面的九十四个有为法是生灭。生灭法好认识,不生灭法很难认识。我们只有从生灭法上来说明不生不灭法,从生灭法上来诠释不生不灭法,从生灭法上来领会、体悟、最后证得不生不灭法。生灭法也好,不生不灭法也好,都是因缘所生法,都是缘起法,佛说缘起。
大家在这边学习、修行、用功,要把握好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后要真正意义上把法汇归到自己的心去,否则不能安住当下,绝对不能安住。你住久了就粗重,绝对粗重,绝对起烦恼,修行就修不下去,山上也住不下去。
法必须天天都学,不是学过就万事大吉了,不是那么回事。不学法就不能对治现行,不能对治现行就会有问题。然后,要有这种学法的氛围,才能够带动大家一起来学,才能够影响大家一起来学,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来学,让更多的人有成就。这种氛围需要大家共同来爱护、共同来营造、共同来熏习。要发这种大心,要靠大家,而不是靠我们少数人能够做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所以我说佛教的未来要靠大家一起来努力,就是这样一种意思。
(本文为日学诚法师在北京龙泉寺对僧俗二众的开示,由义工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责任编辑:金珊】标签:百法明门论 唯识
发表评论:已有条评论
copyright.c.2009 longquanzs.org
技术支持:
云服务器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心把天空锁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