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木心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录》

标签:文学;文学评论;文学鉴赏
责任编辑:国图书店
相关阅读:
 |  |  |  | 
版权所有 国家数字文化网 Copyright (C) 2007 CCRN.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精简版),文学回忆录 木心,木心文学回忆录txt,木心文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精简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的最后一课(图)
 来源: 
  《文学回忆录》(上下),木心、陈丹青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59.80元
  一九九四年元月九日,是木心上的最后一课,在陈丹青家。他讲了离开文学史,又能托得住文学史的话题,这就是“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木心是文学艺术天才,在现代中国文学、艺术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孤例。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者,一个漂洋过海者,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他以一个人的视角,审视中外文学史,完成了自己的“美学的流亡”。
  木心写作,一天维持三十字左右进度。他将文字置于圆浑、随机、多线程进行修改,一来转化写作者的苦楚,又执着地追求形体、音韵、寓意谐美。然而,直到79岁那年,他的文学著作始得在内地出版。
  一年前,木心去世那时,我读到他的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以及诗作《我纷纷的情欲》。《哥伦比亚的倒影》有许多我爱不释手的段落,让我认定,五四以降,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篇章,木心是异数、独行者。他的文字,富有人类感情与文化表情,优雅、从容、洗练、蕴藉,极为讲究、极为个性。国粹他也懂,洋粹他也懂,但他不是简单的中西合璧,而是以他特有的气质、禀赋来表述他对世界的体认与感怀。而《我纷纷的情欲》,仅凭这诗名,让人如遭雷击。情欲本来就是最个人、最私密、最美好的一种特殊情愫、欲望,这个木心,前面加了“纷纷”,就美妙得无从诉说。他的许多俳句是用第二人称写的,其实是他在孤寂中写给自己的信。作为一个独行者、漂泊者,木心有木心的姿态、沮丧、纠结。中国的个人主义一贯是独善其身的隐逸,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逃逸。木心说,以死殉道易,以不死殉道难。这是木心自有的清高与枯槁。在轴心轰毁、碎片飘飞的年代,我们体会了木心。他恪守,因此他孤独。
[责任编辑:郝魁府] 1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陈丹青《文学回忆录》 记录木心的五年“神聊”
商机 无处不在
长江商报新媒体广告热线:027-
当前位置: > 陈丹青《文学回忆录》 记录木心的五年“神聊”
陈丹青《文学回忆录》 记录木心的五年“神聊”
长江商报消息 我们学文学,就是文学的神学
日至日,木心在纽约为一小群中国艺术家开讲“世界文学史”,为期五年,十余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这是陈丹青对这场听课所作的描述。木心讲课的底本和体例,是郑振铎先生出版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大纲》,内容包括古希腊神话、新旧约,诗经、先秦诸子、楚辞,印度、波斯、阿拉伯、日本文学,以及欧洲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各国文学,之后,应听课生要求,添加了二十世纪现代文学的讲述。
“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1994年元月9日,木心在最后一课中谈了三个主题:“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并借纪德的话忠告学生:“人应该时时怀有一种死的恳切。”
对于这场漫长的“文学远征”,木心先生说:“我们讲文学史,是在讲文学的圣经,我们学文学,就是文学的神学。”
《文学回忆录》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
陈丹青作为木心的追随者,每一课都认真记述,甚至不只记下讲课内容,连现场听课者与木心的对话、课后的谈心都一一记下。
这5册笔记伴随陈丹青近20年,去年末在乌镇的木心追思会上,应来自全国各地木心读者之请,陈丹青答应公开这份笔记,并以半年时间逐字录入电脑,又亲自参与书籍的编校、装帧、配图等所有环节,出版之后,又陆续在各地展开座谈。
本书的配图,附有若干从未发表的木心及其亲属的照片,以及他的部分遗物,由陈丹青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
今年12月下旬,《文学回忆录》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收入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一千一百零二页,分上下册,全书充满丰富的见解和启示。这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而我们纪念木心的方式,就是翻开书,和他与那个时代同在。
本报记者 刘雯
原名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1946年曾到台湾,1949年回大陆。1982年移居纽约,2011年殁于乌镇。
著作涉及散文、小说、诗歌,其中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鱼丽之宴》、《马拉格计画》、《同情中断录》、《爱默生家的恶客》;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学回忆录 木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