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水浒传宋江的性格特点批宋江〉郭沫若的文章

第五才子书
翻译, 水浒传
第五才子书
第五才子书
翻译 摘要: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评点。是为《第五才子书》和《第六才子书》。通过这足以看出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喜爱。金圣叹颇具真人气息的奇谈怪论――无美不归路林,无恶不归朝廷。但说到对梁山领袖宋江的态度就不是喜爱了,换之而来的是斥责与鄙视!他独恶宋江并将他“定考下下”。
关键词:水浒传
第五才子书
批宋江以上|B单焚竿莳放锋虱福僵的文字发到网上求人工翻译成英文求高手 yh09-6-5 水浒传
第五才子书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经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总称为“六才子书”,并对后边的两种进行了评点。这就是《第五才子书》和《第六才子书》。通过这些足够看出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喜爱。金圣叹比较有个性的的评|B单焚竿莳放锋虱福僵论――没有美好的不归绿林豪侠的、所有的缺点都归朝廷了。但说到金圣叹对梁山领袖宋江的态度就不是喜爱宋江了,改为了斥责和鄙视!他单独对宋江比较厌恶,并将他“定为下下人品”
明末清初文学批|B单焚竿莳放锋虱福僵评家
叹曾经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总称为“六才子书”,并对后边的两种进行了评点。参考资料:ry.cvh[读历史]毛泽东评《水浒》: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毛泽东对《水浒》这部小说的内容很熟悉,一生中读过次数甚多。据他自己回忆,少年时代对他影响最大的读物就是《水浒》。
  在主持新民学会期间,他建议同学会友读一读《水浒》。在大革命时期从事农民运动的时候,他谈起过《水浒》和宋江的造反。在江西苏区的艰苦环境里,《水浒》是他爱读的作品之一。长征途中打下一座县城,他急于找来《水浒》一读,以致警卫员误将一瓶水壶匆忙抱来。
  1938年,他对人说,《水浒》是中国人必读的三部古典小说之一。1949年后,《水浒》是他书架上必备之书。直到晚年,在身体状况不好和视力大减的情况下,《水浒》仍是他爱读之书,并几次同人谈论他的看法。
  在毛泽东的谈话、讲话和文章中,大量涉及到《水浒》中的人物、情节,以及有关《水浒》这部小说思想性方面的内容。下面分项介绍。
1.梁山泊队伍由许多山头汇集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反对攻打大城市,主张在条件成熟的农村,分别建立一块一块的红色根据地,逐步连成一大块,形成对城市的包围之势,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曾说过:
  《水浒传》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它描写的是北宋末年的社会情况。中央政府腐败,群众就一定会起来革命。当时农民聚义,群雄割据,占据了好多山头,如清风山、桃花山、二龙山等,最后汇集到梁山泊,建立了一支武装,抵抗官军。这支队伍,来自各个山头,但是统帅得好。
2.李逵不注意政策。
  毛泽东在江西时,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文。其中针对红军指挥员中有“李逵式”的人物,他写道:
  那些李逵式的官长,看见弟兄们犯事,就懵懵懂懂地乱处置一顿。结果,犯事人不服,闹出许多纠纷,领导者的威信也丧失干净,这不是红军里常见的吗?
  日,在郑州召开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讲话中,毛泽东又谈到李逵的缺点,说他不注意政策,在打扈家庄时,杀了扈三娘家里不少人。自然,毛泽东是联系现实讲这番话的。
3.林冲棒打洪教头。
  1936年,毛泽东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论述战略退却的时候,引用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写道:
  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
  《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来”,结果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翻了洪教头。
4.三打祝家庄。
  1937年8月,毛泽东写《矛盾论》,为了说明解决矛盾首先要“从调查情形入手”,就引用这个故事作例子。他写道:
 《水浒传》上宋江三打祝家庄,两次都因情况不明,方法不对,打了败仗。后来改变方法,从调查情形入手,于是熟悉了盘陀路,拆散了李家庄、扈家庄和祝家庄
的联盟,并且布置了藏在敌人营盘里的伏兵,用了和外国故事中所说木马计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胜仗。《水浒传》上有很多唯物辩证法的事例,这个三打祝家
庄,算是最好的一个。
  日,毛泽东在讲话中,借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强调合法斗争和秘密斗争必须结合起来。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孙立、孙新等假装投降祝家庄,里应外合,最后破了这个庄子。
 1942年10月,延安平剧院成立不久,毛泽东指示,让该院根据他在《矛盾论》中对三打祝家庄的分析,创作剧本。为此,1944年7月初,正式成立了
《三打祝家庄》剧本小组,并从毛泽东那里借来了一百二十回本《水浒》。毛泽东在听取创作汇报时,指示该剧要写好这样三条:第一,要写好梁山主力军;第二,
要写好梁山地下军;第三,要写好祝家庄的群众力量。
 日,《三打祝家庄》在延安公演,毛泽东写信祝贺:“我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1959年2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
再次讲到三打祝家庄的故事。毛泽东借用这个故事,提醒全党要善于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处理好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5.朱贵开店。
  1938年,毛泽东在一次关于保卫工作的讲话中说,《水浒传》梁山上有军队有政府,也有保卫侦察这些特务工作。一百○八位高级将领中就有做特务工作的。梁山的对面,朱贵开了一间酒店,专门打听消息,然后报告上面。如果有大土豪路过,就派李逵去拿了回来。
6.逼上梁山。
  1944年1月,毛泽东看了延安平剧院演出的京剧《逼上梁山》,连夜写信祝贺。该信如下:
(杨)绍萱、(齐)燕铭同志:
 看了你们的戏(按:根据《水浒传》所述林冲上梁山经过改编的京剧《逼上梁山》),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
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
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郭沫若在历史话剧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
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毛泽东
  一月九日夜
  “逼上梁山”也被毛泽东用来解释中国革命为什么会发生。1964
年1月,毛泽东在同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说自己原先是湖南省的一个小学教员,是被逼迫成为革命者的。他说:
  革命者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革命者,他们是被反动派逼迫革命的。
  每次起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他并不想去,但压迫者使他无路可走。
7.神行太保戴宗。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说:
  城市工作要提到与根据地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到城市去做秘密工作,不要像《水浒传》里的好汉,行不改名,坐不更姓,而是要改名换姓。梁山泊也做城市工作,神行太保戴宗就是做城市工作的。祝家庄没有秘密工作就打不开……
8.武松打虎。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回答一些人对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你们太刺激了”这个问题,引用武松打虎的故事,说明对反动派刺激也
是那样,不刺激也是那样。毛泽东写道:在野兽面前,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
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的。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
9.白衣秀士王伦。
  在1955年10月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结论时,讲到对待犯错误的人,“要准许他继续革命”,不要心地褊狭,不能容人,搞孤家寡人。他举例说:
  也不要当《水浒传》上的白衣秀士王伦,他也是不准人家革命。凡是不准人家革命,那是很危险的。白衣秀士王伦不准人家革命,结果把自己的命革掉了。
10.拼命三郎石秀。
   1957年3月,
毛泽东在济南和南京的讲话中强调,革命胜利后,党员干部仍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优良作风。这次讲话的一部分内容,后来整理为《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
众》一文,收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列举了一些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消退的现象,如争名夺利,讲吃讲穿等等。然后写道:
  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什么叫拼命?《水浒传》上有那么一位,叫拼命三郎石秀,就是那个“拼命”。我们从前干革命,就是有一种拼命精神。
11.智取生辰纲。
 1959年,毛泽东在多次讲话中谈到《水浒》中的拦路抢劫、杀富济贫问题。这年3月5日,他在郑州的一次会议上,谈人民公社如何处理同生产队社员的关
系,讲了《水浒》书中的“智取生辰纲”故事。7月23日,在庐山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他再次提到这个故事,以说明应纠正“共产风”。毛泽东说:
 宋江立忠义堂,劫富济贫,理直气壮,可以拿起就走。宋江(晁盖)劫的是“生辰纲”,是不义之财,取之无碍,刮自农民归农民。我们长期不打土豪了。打土
豪,分田地,都归公。那也取之无碍,因为是不义之财。现在刮“共产风”,取走生产大队、小队之财,肥猪、大白菜,拿起就走,这样是错误的。……主要是干
部,不懂得这个财是义财,分不清界限。
12.梁山泊队伍被招安。
  从1952年到1960年,曾有人三次在报刊上提出,宋江是农民革命的叛徒,接受招安是背叛革命,从而引起了争论。最后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认为他属于起义英雄,受招安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阶级局限以及为国效力的民族意识。
  1964年后,这方面的文章大多对宋江形象持否定态度。《文史哲》1965年第3期上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认为:宋江是地主阶级出身的刀笔小吏,是一个念念不忘招安的投降主义者,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1965年7月,《光明日报》总编室将这些讨论情况以《古典文学界对〈水浒传〉及宋江形象讨论的若干情况》为题,编入“情况汇编”。毛泽东阅读了这份材
料。到了日,毛泽东在接见部队领导的谈话中,劝人们读古典小说,提出:“水浒不反皇帝,专门反对贪官,后来接受了招安。”据一位毛泽
东晚年一直在其身边工作的同志回忆,1974年她读《水浒传》,毛泽东也曾对她说过宋江是投降派,搞修正主义。日,毛泽东又一次评论
《水浒》,对宋江是投降派这一观点做了更充分的发挥,他说:
  《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
  《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摒晁盖于一百零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这支农民起义队伍的领袖不好,投降。李逵、吴用、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好的,不愿意投降。
  鲁迅评《水浒》评得好,他说:“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金圣叹把《水浒》砍掉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实。鲁迅非常不满意金圣叹,专门写了一篇评论金圣叹的文章《谈金圣叹》。
  《水浒》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一回本,三种都要出。把鲁迅的那段评语印在前面。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水浒》一书是极为熟悉的,他可以信手拈来,引用其中的故事说明问题。毛泽东日评《水浒》的谈话,
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的。这次评《水浒》,在全国范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队,人人都在评《水浒》,批
宋江。这样一来,评《水浒》既不是文学评论,也不是史学讨论,而变成了评古论今的一场政治运动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简体
作者列表按分类阅读按国家阅读按朝代阅读按作家阅读按文集阅读第&&I && && &&页
柳亚子(现代中国)沈尹默(现代中国)海子(现代中国)洛夫(现代中国)非马(现代中国)舒婷(现代中国)徐志摩(现代中国)席慕容(现代中国)余光中(现代中国)食指(现代中国)刘半农(现代中国)北岛(现代中国)顾城(现代中国)卞之琳(现代中国)戴望舒(现代中国)多多(现代中国)昌耀(现代中国)向明(现代中国)孤夜赏雨(现代中国)离离(现代中国)陈忠坤(现代中国)熊焱(现代中国)绝壁孤侠(现代中国)迪拜(现代中国)祁鸿升(现代中国)杯中冲浪(现代中国)鲁绪刚(现代中国)余刃(现代中国)白琳(现代中国)太阳岛(现代中国)白水(现代中国)秋叶(现代中国)佚名(现代中国)周梦蝶(现代中国)郑愁予(现代中国)和平岛(现代中国)兰语凝嫣(现代中国)刘华明(现代中国)陆华军(现代中国)离开(现代中国)郭沫若(现代中国)林泠(现代中国)商禽(现代中国)罗门(现代中国)西川(现代中国)欧阳江河(现代中国)翟永明(现代中国)杨炼(现代中国)张错(现代中国)田间(现代中国)阿垅(现代中国)纪弦(现代中国)灰娃(现代中国)马骅(现代中国)覃子豪(现代中国)林亨泰(现代中国)蓉子(现代中国)痖弦(现代中国)杨唤(现代中国)羊令野(现代中国)
籍贯: 浙江德清
散文集:《人生不过如此》 &&小说评论:《红楼心解》 &&《红楼梦辨》 &&《乐知儿语说《红楼》》 &&诗词:《俞平伯诗选》 &&
  古典文学研究家,红学家,诗人,作家。原名俞铭衡,以字行,字平伯,德清东郊南埭村(今城关镇金星村)人。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曾孙。早年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赴日本考察教育。曾在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后历任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47年加入九三学社。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顾问,中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俞平伯最初以创作新诗为主。1918年,以白话诗《春水》崭露头角。次年,与朱自清等人创办我国最早的新诗月刊《诗》。至抗战前夕,先后结集的有《冬夜》、《西还》、《忆》等。亦擅词学,曾有《读词偶得》、《古槐书屋词》等。在散文方面,先后结集出版有《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燕郊集》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曾传诵一时。
  1921年,俞平伯开始研究《红楼梦》。两年后,亚东图书馆出版专著《红楼梦辨》。1952 年,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研究》。1954年3月,复于《新建设》杂志发表《红楼梦简论》。同年9月,遭受非学术的政治批判,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然仍不放弃对《红楼梦》的研究。1987年,应邀赴香港,发表了《红楼梦》研究中的新成果。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论著合集。还著有《论诗词曲杂著》、《红楼梦八十回校本》,有《俞平伯散文选集》等。
  1990年10月15日逝世,终年91岁。
    俞平伯──人生不过如此
  (散文集目录)
  “标语” 怕-并序
  《冬夜》自序 清河坊
  《孤坟》序 秋荔亭记
  《近代散文钞》跋 秋荔亭随笔
  《西还》书后 人力车
  《燕知草》自序 山阴五日记游
  《忆》自序 身后名
  《致死者》序 随笔两则
  重刊《浮生六记》序 谈虎丘截
  代拟吾庐约言草稿(代序) 陶然亭的雪
  重印《人间词话》序 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谷音社社约引言 为暴春霆题其先德《林屋山民馈米图》
  跋《灰色马》译本 为何经海募款启
  重来之“日” 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
  城站 文训
  出卖信纸 我的道德谈
  春来 我生的那一年
  春在堂日记记概 我想
  打桔子 无题(一)
  打破中国神怪思想的一种主张—严禁阴历 无题(二)
  冬晚的别 五四忆往
  读《毁灭》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风化的伤痕等于零 析“爱”
  赋得早春 闲言
  古槐梦遇 贤明的——聪明的父母
  怪异的印象(残稿) 性(女)与不净
  广亡征! 雪晚归船
  癸酉年南归日记 演连珠
  国难与娱乐 阳台山大觉寺
  湖楼小撷 以漫画初刊与子恺书
  祭舅氏墓下文 与绍原论祓
  坚匏别墅的碧桃与枫叶 元旦试笔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月下老人祠下
  教育论 芝田留梦记
  戒坛琐记 致汪君原放书
  进城 稚翠和她情人的故事
  救国及其成为问题的条件 中年
  雷峰塔考略 重过西园码头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眠月
  梦记 梦游
  编后记
  俞平伯先生的风骨
    1975年夏,在京南团河宫乾隆皇帝罪己碑前发生的。当天社科院(当时称学部)文研所的工作人员在农场劳动之余,到团河宫参观。我陪同前往。俞先生因年高体弱,在整个参观过程中情绪不高。当来到罪己碑前,听介绍说该碑是根据乾隆皇帝为修建团河宫耗资过大而下的罪己诏刻制而成,先生顿时精神一振,挤过人群,走到碑前,仔仔细细看完了整个碑文,很感慨地说了一句:“连封建皇帝都知道做个自我批评。”立时全场肃然。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公开讲出这句话,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高度和知慧的,只有俞先生这样学识渊博的长者,才能机智、委婉而入木三分地说出这句话。当时“文革”败局已定,冤狱遍布全国,经济频频崩溃,但江青等人不肯认输,不做半句自我批评,而在搞什么“评水浒,批宋江,批投降派”。全国有正义感的人民早已义愤填膺,可都是敢怒不敢言。我把俞老先生的这句话和其他两件事写成文章《俞平伯先生二三事》寄给北京晚报。发表时只有前两件事,但也引起不少读者的兴趣。据当时晚报副总编李凤祥先生说:文章见报不久,他就接到俞先生的高足、北大名教授吴小如先生的信。吴教授说文中的俞先生写得很像本人,很生动。当时俞先生的家乡浙江省德清县正在编一本有关俞先生的书,吴教授立刻推荐了我那篇小文,并被收编在书中。几家文摘报做了转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槐下的俞平伯》一书也选用了是文。
  文章的第一件事是俞先生和文研所所长、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先生一起挨斗时,俞先生巧妙地为何先生解围的事。另一件事可能是因为篇幅关系被编辑删除。我觉得那件事也足以表现俞先生的风骨,现补写如下:
  俞先生在建国后不久就被最高领导点名批评,冠以“反动”帽子,江青闯进《文艺报》编辑部,质问总编冯雪峰为什么“压制”小人物批判俞平伯!为此掀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但俞先生毕竟是大作家、大学者,凭着他杰出的学术地位,还是被评为一级研究员,在当时工资是相当高的。“文革”一开始,俞先生就被抄了家,把他赶到一个小房子里住,工资也遭扣发,只给少许生活费。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学者、华裔学者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都打听俞先生的消息。有些人甚至要求会见俞先生。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学部当局不得不给俞先生调整住房,补发工资。一天几个人提着皮包来到俞先生家。俞先生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都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先生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就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钱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个常识。来人面面相觑,无以答对。俞先生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说得几个人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在那“无产阶级全面专政”的时期,俞先生敢于直言,吐露心声,表现了我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风骨,是难能可贵的。
    俞平伯故居
  ——北竹杆胡同38号
  王之鸿
  北竹杆胡同属东城区朝阳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北往南数的第一条胡同。胡同自西向东沟通朝阳门南小街和朝阳门南大街,长600余米,北侧有支巷通朝阳门内大街。明代,称 “老君堂”,因胡同内有一座老君堂而得名;清乾隆时称“老君堂胡同”,宣统时复称“老君堂”;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胡同北侧的“北井儿胡同”、“南钓鱼台”两条南北向的小胡同并入,因在“竹杆胡同”以北,故改称“北竹杆胡同”。
  北竹杆胡同38号,旧时的门牌是老君堂79号,在胡同东段南侧,是一座坐南朝北有东跨院的二进四合院,由四个自然院落组成,占地面积为844平方米;有房屋53间半,建筑面积为361平方米。院门为“如意门”①,门楣与戗檐上的精美砖雕至今保存完好。
  此宅原为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住宅,现已出售给房屋开发公司。
  俞平伯(),作家、学者,原名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出版过诗集《冬夜》、《西还》、《忆》和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燕郊集》等,所著《红楼梦研究》为“新红学派”②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俞平伯出身于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是清末经学大师俞樾。家学渊源与聪颖勤奋,使俞平伯在22岁的时候便出版了学术专著《红楼梦辨》,奠定了其在红学界的地位。俞平伯在学生眼里,他的相貌与他的学问是不成正比的,而且反差很大。当年在清华大学有一种风气,学生可以在校园刊物上公开评议师长。因此,就有学生这样描写俞平伯:“一个五短身材的人,秃光着脑袋,穿着宽大的衣服,走起来蹒蹒跚跚的,远远看去,却似护国寺里的一个呆小和尚,他就的的确确是俞先生吗?”
  1952年至1954年,俞平伯将其旧作《红楼梦辨》删改、增订,易名《红楼梦研究》出版,又发表了多篇研究《红楼梦》的论著。1954年秋,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李希凡、蓝翎写了两篇有关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文章,对俞平伯的红学观点和研究方法提出尖锐的批评。文章寄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没有被刊用;又寄到山东大学的刊物《文史哲》,得到发表。这件事被毛泽东主席知道了,并引起他的关注。10月16日,毛泽东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毛泽东在信中对压制“两个小人物”很有生气的文章,表示了愤慨,并认为“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之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应该重视对〈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的批判》、《质问〈文艺报〉编者》和李希凡、蓝翎的新作《走什么样的路?》等文章。一场轰轰烈烈的“《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开始了,俞平伯成了众矢之的;然而,随着运动的发展,批判的矛头也不只是俞平伯了。
  客观地讲,毛泽东对《红楼梦》不仅喜欢,而且颇有研究,堪称是一位红学家,他对俞平伯的《红楼梦辨》也有批注,认为俞平伯的“错误思想”集中在“作者底态度”和“《红楼梦》底风格”两节。对于《红楼梦》,毛泽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评判,俞平伯用实用主义哲学进行研究,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描写了很精细的历史、有丰富的社会史料,俞平伯认为《红楼梦》不过是个人身世性格的反映;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古典现实主义小说,俞平伯认为《红楼梦》的性质与中国式的闲书相似;毛泽东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俞平伯认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的位置是不高的。
  《毛泽东读〈红楼梦〉的独特视角》一文的作者刘仓是这样评论的:“毛泽东与俞平伯审读《红楼梦》的视角不同,运用的思想武器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迥然不同。所以,当‘两个小人物’李希凡、蓝翎批驳俞平伯是以反现实主义的唯心论的观点分析和批评《红楼梦》时,毛泽东自然会支持这场批判运动了。”
  据当事人回忆,当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引导性批判文章的作者并不是红学专家,为文只是奉命行事,署名也是上命难违。因此,出现以政治批判代替学术争鸣的倾向是在所难免的。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中首当其冲,在更加猛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更是在劫难逃。家被抄了,住房被挤占了,工资也被扣发了,“最高指示”③中有去“五七干校”④参加劳动,“老弱病残”者可以除外,俞平伯已是古稀之人,自然属于“老 ”,但去“五七干校”却没能除外,带着老伴去了河南息县,住在东岳集农家。日后俞平伯先生作诗回忆那段时光,很有情趣:
  其一,
  茅檐绝低小,一载住农家。
  倒映西塘水,贪看日西斜。
  其二,
  樱子黄先赤,红桃间绿桃。
  塘看嬉扁嘴,延颈白鹅高。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学者、华裔学者逐渐增多,不少人打听俞平伯的消息,有的人甚至要求拜访俞平伯先生。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给俞平伯调整了住房,补发了工资。
  一天,俞平伯所在单位的人去给他送补发的工资。俞平伯点完钱后不慌不忙地问:“这只是本钱,利息在哪里?”来人很惊愕,说:“没有利息。”俞平伯说:“工资是国家给我的,扣这么多年就是错误的。今天你们来送就是很好的证明。还本付息是个常识。”来人更是无言答对。俞平伯接着说:“其实我并不在乎几个钱,我是对有些人信不过。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我担心他们从中贪污。”其时,“文化大革命”还远没有结束,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也没有停止。
  在逆境中能够怡然,智也;在逆境中敢于直言,勇也。这的的确确是俞平伯先生。
  参考资料:
  《毛泽东读〈红楼梦〉的独特视角》(作者刘仓载《党史博览》)
  《刘叶秋讲北京》(刘闻选编北京出版社)
  《逝去的大学》(陈远编同心出版社)
  《风云侧记——我在人民日报副刊的岁月》)(袁鹰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俞平伯的风骨》(作者胡天培载《北京晚报》)
  注:
  ①如意门,北京四合院中采用最普通的一种形式,门洞的左右上角有两组如意形状的砖制物件,两只门簪迎面也多刻“如意”二字。
  ②新红学派,“五四”运动以后,在批判“旧红学”的过程中建立的学派,标志性的作品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
  ③最高指示,“文化大革命”中对毛泽东讲话的称谓。
  ④五七干校,“文化大革命”中干部、教师、科研人员下放农村,参加体力劳动的组织形式,因毛泽东有“五七指示”而得名。
平等、自由、开放的文学净土 Wonderland of Chinese Literatur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宋江传攻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