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金瓶梅诗话"什么意思?

近,宽。唱,常赢弹。乐,正。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龙门山 之东。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筑石楼,自号 香山居士 。(2)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相传 吴王 种香处。下有采香径。(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岭之一。主峰 鬼见愁 ,形势峻拔。名胜古迹有 碧云寺 、 静宜园 、 双清别墅 、 香山寺 、 朝阳洞 等。园林清幽,景色宜人。为京郊游览胜地。(2). 洛阳
龙门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称。 唐
《修香山寺记》:“ 洛 都四郊,山水之胜, 龙门 首焉; 龙门 十寺,观游之胜, 香山 首焉。”参见“ 香山寺 ”。寺名。(1)在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南 龙门山 上, 后魏 时建。(2) 北京市 西郊 香山 上,古有 香山寺 。参见“ 香山 ”。诗的样式和风格。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宋
《诚斋诗话》:“又:‘相随遥遥访 赤城 ,三十六曲水回萦。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此 李太白 诗体也。”:“诗体尚 江 左,高视 鲍
庾 以下不论也。”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十章:“从诗体的各方面看,今体乐府、五言长律、七绝语体、七律拗体、七言拗体长律、七律组诗、五言长篇叙事诗, 杜甫 在哪方面没有创造,在哪方面没有独特的成就?”哪里,什么地方。:“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台宾客有谁怜?”:“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1).作诗。 宋
《孔氏谈苑·苏轼以吟诗下吏》:“ 苏轼 以吟诗有讥讪,言事官章疏狎上,朝廷下御史台差官追取。” 清
《一杯叹》诗:“坐使吟诗作赋兴索然,眼见斯文从此废。”(2).吟诵诗歌。 茅盾 《子夜》九:“吟诗的 杜新箨 也看见了,放下筷子,站起来招呼。” 巴金 《雪》第一章:“原来他们斜对面座位上的一个有八字胡的中年人正在摇头摆脑地吟诗。”表示假设。相当于“要是”。 五代
诗:“还是灵龟巢得稳,要须仙子驾方行。” 宋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五出:“我的状元分付它:官员相见便没奈何,还是妇女庄家到厅下,十三小杖,把门子打。”(1).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仍然。 前蜀
诗:“依前此地逢君处,还是去年今日时。”:“过了一月有馀,脱胎换骨,遍身尽生鳞甲,止有一个头,还是人头。” 巴金 《探索集·再读探索》:“我一字一句地翻译 赫尔岑 的回忆录,可是我还是我,并没有变成 赫尔岑 。”(2).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和“究竟”相当。 宋
《张协状元》戏文第四出:“你也要员梦,还是梦见甚底?”《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听罢,呵呵大笑,便问道:‘那 蒋门神 还是几颗头,几条臂膊?’”卷十:“ 朱三 夫妻接着道:‘列位还是怎么主张?’”(3).表示转折。而是。 元
康进之 《李逵负荆》第四折:“须不是我倚强凌弱,还是你自揽祸招灾。”第三回:“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4).表示转折。却是。《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当着这样严寒天气,还是满额微汗。”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你莫看她小,小人还是有小心眼哩!”(5).表示对某件事物,没想到如此,而居然如此。如:没想到这事儿还是真难办。(6).表示希望,含有“这么办比较好”的意思。:“ 孙富 道:‘疏不间亲,还是莫说罢。’”第五十回:“ 李纨 因说:‘ 绮儿 也不大会做,还是让 琴妹妹 罢。’”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六:“ 秦妈妈 和她商量,还是早点找生活做,或许会好些。”(7).表示对两种以上事物、情况进行选择。《水浒传》第三九回:“酒保上楼来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清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三回:“我们还是即刻动身呢,还是怎样呢?”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依你的意见,是互助组好呢,还是单干强?”(8).与“无论”、“不管”连用,连接列举成分,表示周遍性。《新中国未来记》第五回:“据晚生想来,无论是和平还是破坏,总要民间有些实力,才做得来。” 鲍昌 《庚子风云》第十三章:“无论是左腿还是右腿,每次都是屈膝提起,脚面绷直,猛力弹出。”(1).开始;起头。:“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宣和遗事》前集:“凡天神降临事,盖发端于 王老志 ,而极于 林灵素 。”《孽海花》第二六回:“ 金
宝 两妃的贬谪……这不是废立的发端吗?” 蔡元培 《美术的起原》:“要之音乐的发端,不外乎感情的表出。” 鲁迅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首先提出的是旧形式的采取,这采取的主张,正是新形式的发端,也就是旧形式的蜕变。”(2).特指一篇或一段文章的开头。 南朝
梁 刘协 :“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 宋
《沧浪诗话·诗法》:“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 清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吾于发端之始,即以讽刺戒人。” 清
卷五:“其诗每章皆以‘呜呼’发端。”(3).指律诗的起首二句。 宋
《沧浪诗话·诗体》:“有古律,有今律。有颔联,有发端,有落句。” 胡才甫 笺注:“ 徐师曾 《诗体明辩》谓律诗起首二句名起联,又名发句,亦称发端。”(4).犹提出。:“所建诸典礼,咸他人发端,而 时 傅会成之。”:“所欲推荐,阴令人发端,己承其后。” 清
薛福成 《答袁户部书》:“凡两国交涉,遇本国关系利害之事,无论于彼国有无先施,皆可发端。”给我看;告诉我。 唐
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悽恻。” 清
:“ 沉椒园 先生为鳌峰书院山长时,见示 高邑
赵忠毅公 旧砚。” 鲁迅 《书信集·致沉雁冰》:“因思文学社内,或存有他的通信处,可否乞先生便中一查,见示?”显示。:“ 庄王 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1).十分之一。指税率。谓十分中取其一分。:“凡任地,国宅无征,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 贾公彦 疏:“云‘近郊十一’者,即上经宅田、士田、贾田任在近郊者,同十一而税也。”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四》:“十一不足,从而增其征,则财匮;千乘不足,从而加其卒,则民烦。”(2).十分之一。指利率。有时用为泛指。 宋
:“不学 杨郎 ,南山种豆,十一徵微利。”(3).十分之一。亦泛指经商获利。:“﹝ 刘伯龙 ﹞少而贫薄,及长,历位尚书左丞,少府, 武陵 太守,贫寠尤甚,常在家慨然,召左右将营十一之方。”(4).十分之一。表示可能性很小或很小的一部分。:“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丁嵓》:“ 嵓 之亲爱忧 嵓 ,乃共设计,以辘轳下巨索,伺 嵓 自缚,当遽引上,或希十一之全。”:“三年正月,将朝,骑至 亲仁里 ,狙盗发,射 石 伤……是日京师震恐,百官造朝才十一。”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宋
《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于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亦省称“ 五言律 ”、“ 五律 ”。 宋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 沉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六十甲子第十五位。例如:自戊寅年。(此指乾隆二十三年即1758年。)——清·袁枚《祭妹文》(1).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见陛下之光景所及。” 唐
诗:“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宋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二状》:“窃念臣等,自临边鄙,久阻阙廷,入对清光,人臣所愿。”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空庭春暮矣,惊传诏,奉清光,疑错报,幸 平阳 。”(2).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南朝
诗:“欢饫终日,清光欲暮。” 唐
诗:“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 明
诗之二:“移床漫向明窗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巴金 《家》十九:“漫天的清光洗着他们的脸。”(1).七八成。表示将近达到某种极限。 宋
《与范子丰》诗之五:“夏田旱捐七八,盐法更变,课入不登。” 宋
《碧鸡漫志》卷二:“ 晁天咎 、 黄鲁直 皆学 东坡 ,韵制得七八。”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一折:“可怜我也万苦千辛度命咱,现如今心似油煠,肉似钩搭,死是七八,那个提拔!”(2).差不多;大概。 元
《符金锭》第三折:“伺候着,七八丢下绣球儿来也。”《金瓶梅词话》第五回:“还早些个,你自去卖一遭来,那厮七八也将来也。”《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这咱晚,七八有二更,放了俺们去罢了。”(3).七乘八,五十六。《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1).数词。十的三倍。:“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成王 定鼎于 郏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指三十岁。《谷梁传·文公十二年》:“丈夫三十而娶。” 南朝 梁简文帝 诗:“自矜心所爱,三十侍中郎。” 唐 崔灏 诗:“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3).指三十年。 唐
诗:“人生大限虽百岁,就中三十称一世。”(1).谓孝养父母尊长,极意承欢。语出:“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孔颖达 疏:“谓使亲尽其欢乐。” 南朝
《褚渊碑文》:“尽欢朝夕,人无閒言。”(2).尽情欢乐。:“至则尽欢共饮,迄暮而归。” 唐
:“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 宋
卷二:“伯祖中大夫公每赴官,或从其子出仕,必著帽,遍别邻曲。民家或留以酒,亦为尽欢,未尝遗一家也。” 茅盾 《子夜》十七:“今天尽欢,应得留个长久的纪念!”(1).漫游仙界。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品诗》:“混俗同鱼服,游仙学紫绡。” 清
《次清风店咏黄芽菜》:“住寺莫教流败叶,游仙应学煮甜霜。” 清
《木兰花慢》词:“无奈游仙觉后,碧云垂到而今。”(2).指 晋
郭璞 所作《游仙诗》。 南朝
钟嵘 《诗品》卷中:“《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 章炳麟 《辨诗》:“ 汉 《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章,其声熙熙,悲而不伤,词若《游仙》,乃足以作将帅之气,虽《云门》《大卷》弗过也。”(3).泛指游仙诗。 唐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游仙》可致,无劳 郭璞 之言;《招隐》成文,敢嗣 刘安 之作。”古人谓游心仙境,脱离尘俗。 南朝
《七召·神仙》:“洗精服食,慕道游仙。” 唐
诗:“万乘游仙宗有道,三车引路本无尘。” 宋 沉遘 :“萧洒城南尺五天,尽凉高枕梦游仙。” 清
《同人柏台茅屋成》诗:“游仙未必此中閒,百念难删竟自删。”(1).天上的路。 汉
《西京赋》:“美往昔之 松
乔 ,要 羡门 乎天路。” 唐
诗:“还逢 赤松子 ,天路坐相邀。” 清
诗:“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2).指高远的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诗:“险径无测度,天路非术阡。” 唐
:“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 清
《南岳道中从石浪庵上至高台寺》诗:“抠衣陟天路,百里上积雪。”(3).上天的法则。犹天道。:“既仁得其信然兮,仰天路而同轨。” 李善 注引 刘德 曰“人道既然,仰视天道,又同法也。”(4).指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的规律。:“是以臣前以制典馀日,推考天路,稽之前典,验之食朔,详而精之,更建密历。”(5).指京都。 前蜀
:“未归天路紫云深,暂驻 东阳 岁月侵。” 宋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矧曰方闻,扬声天路。”(6).喻及第、出仕等。 唐
诗:“如何弃我去,天路忽腾骧。” 宋
诗:“诗作士林夸刻烛,赋成天路喜同时。” 清
《容城答郑鲁若兼寄沉眉生》诗之二:“顾盼二三子,比翼翔天路。”喝醉了酒的状态。例如:老年人们在贫民窟中以睡眠消除醉酒。亦作“ 玉杯 ”。亦作“ 玉杯 ”。(1).玉制的杯或杯的美称。:“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十七年,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寿’。” 南朝
诗:“璖椀送佳人,玉杯邀上客。” 唐
《章梓州桔亭饯成都窦少尹》诗:“秋日野亭千橘香,玉杯锦席高云凉。” 清
《元夕》诗:“ 长信 玉杯簪戴胜, 昭阳 银烛擘空侯。”(2).:“说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 颜师古 注:“皆其所著书名也。”后因泛称重要著作为“玉杯”。 北周
《小园赋》:“琴号珠柱,书名《玉杯》。” 唐
诗:“拂匣调珠柱,磨铅勘《玉杯》。” 清
《茅斋》诗之二:“时开《玉杯》卷,或弹珠柱琴。”(3).牡丹的一种。 唐
《白牡丹》:“别有玉杯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宋
词:“别有玉杯承露冷,留共君看。”自注:“玉杯,官舍中牡丹绝品也。”数不清;无数。 汉 王符 :“近古以来,亡代有三,秽国不数。” 汪继培 笺:“秽,当作灭。” 彭铎 校正:“不数,即无数。” 宋
《〈王平甫文集〉序》:“各于其盛时,士之能以特见于世者,率常不过三数人,其世之不数,其人之难得如此。”《醒世姻缘传》第八八回:“ 扬州 番役把 吕祥 的衣服剥脱乾净,馄饨捆起,一根绳拴在树的半中腰里,铁棍皮鞭,诸刑咸备……打了个不数。”不亚于。 明
《高唐梦》:“想这神女果如大夫所言呵,绝代无双,不数 庄生 陈说。”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画船纪艳》:“噫嘻! 钱塘江 上画船风景,诚不数 珠海 灯痕、 秦淮 月色也。”(1).市楼。古代观察、指挥集市的处所,上立有旗,故称。:“臣为郎时,与方士考功会旗亭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薛综 注:“旗亭,市楼也。”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龙华寺》:“里有土台,高三丈,上有二精舍。 赵逸 云:‘此台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 唐
诗:“旗亭百队开新市,甲第千甍分戚里。” 唐
诗:“旗亭壮邑屋,烽橹蟠城隍。”(2).酒楼。悬旗为酒招,故称。 唐 刘禹锡 诗:“花县与琴焦,旗亭无酒濡。” 宋
词:“旗亭唤酒,付与 高阳 俦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报应·德报》:“其人得金后,为旗亭业,居数年,颇获利。” 郁达夫 《八月初三夜发东京口占别张杨二子》:“四壁旗亭争赌酒,六街灯火远随车。”(1).古代的乐调。 唐
诗:“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宋
《碧鸡漫志》卷一:“ 隋 氏取 汉 以来乐器、歌章、古调并入清乐,馀波至 李唐 始绝。”(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唐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清 黄鷟来 《和韵送戚缄子归蠙城》之三:“古调岂终绝?《阳春》原和稀。”(3).见“ 古调诗 ”。指 汉
魏 以来形成的古体诗。 唐
有“古调诗”若干卷,皆为五言古诗。与后起的近体律绝相对。亦省称“ 古调 ”。 唐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喜闻 韩 古调,兼爱近诗篇。” 宋
《耆旧续闻》卷八:“其时进士贽见前辈……但于诗赋、歌篇、古调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1).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 子木 问于 赵孟 曰:‘ 范武子 之德何如?’”:“ 禄山 见 翰 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先生如南来,就印 陈老莲 画集何如?”(2).如何,怎么样。又指怎么办。:“及 里克 将杀 奚齐 ,先告 荀息 曰:‘三怨将作, 秦
晋 辅之,子将何如?’”:“数岁, 陈胜 起, 二世 召博士诸儒生问曰:‘ 楚 戍卒攻 蕲 入 陈 ,于公何如?’”(3).如何,怎么样。用于陈述或设问。:“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金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老残游记》第十回:“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 鲁迅 《书信集补遗·致江绍原》:“闻 广东 中大英语系主任为 刘奇峰 ,不知何如人也。”(4).何似,比……怎么样。 晋
:“子谓 吕尚 何如 周公 乎?” 唐
诗:“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 石 曰:‘陛下罪己当然,然责治太早……今自视何如即位时?’”(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 宋
《谏买浙灯状》:“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清 陈康祺 卷十二:“吾贵为尚书,何如 秀水
朱十 ,以七品官归田,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 刘大白 《旧梦》诗:“与其向梦里寻诗做,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6).犹何故。:“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元
《桃花女》楔子:“待孩儿去问他,要这个银子何如?” 元
卷八:“久闻先生作诗,不喜 苏
黄 ,何如?”亦作“ 歌咏 ”。
(1).歌唱;吟咏。:“ 箕子 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唐
诗:“想到钓台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宋
卷四:“余观三百五篇,如桃、李、芍药、棠棣、兰之类,无不歌咏。”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声音繁变,寖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 茅盾 《这时代的诗歌》:“最近出现了不少的歌咏这大时代的诗歌。”(2).谓以诗歌颂扬。:“ 周公 思慕,歌咏 文王 文德。” 唐
诗:“贵臣歌咏日,皆作白麟看。” 宋
《奏户部拘收度牒状》:“ 杭
扬 二州,各得百道,吏民鼓舞,歌咏圣泽。” 蒋光慈 《劳动的武士》:“你是拥护自由公道的天使,你永值得诗人的歌咏和赞美!”(3).指诗歌。 唐
诗:“等门遇事成歌咏,取次冲筵隐姓名。” 明 郎瑛 :“夫自 周 衰,采诗之官废, 汉
魏 之世,歌咏杂兴。”(1).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唐
诗:“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唐
之一:“江城回渌水,花月使人迷。” 唐
诗:“借问清都旧花月,岂知迁客泣 潇
湘 。” 清
:“ 扬州 花月地,烽火似边头。”(2).指美好的时光。 元
《青衫泪》第一折:“好教我出于无奈,泼前程只办的好栽排,想着这半生花月,知他是几处楼台。”(1).犹檀栾。竹秀美貌。亦用作竹的代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诗:“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2).圆貌。 唐
诗:“积翠扈游花匼匝,披香寓值月团栾。” 清
《菩萨蛮》词:“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栾月?”(3).指圆月。 宋
诗:“摘索又开三两朵,团栾空绕百千回。荒邻独映山初尽,晚景相禁雪欲来。”(4).借指月光。 清
《菩萨蛮·回文五》词:“月也异当时,团栾照鬓丝。”(5).团聚。 唐
诗:“可惜大雅旨,意此小团栾。” 元
《普天乐》曲:“山妻稚子,团栾笑语,其乐无涯。” 明
词:“缅想此日家园,正儿女团栾。”(6).环绕貌。 宋
:“有情碧嶂团栾绕,无数朱楼缥缈临。”(7).团子。 宋
诗:“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自注:“﹝团栾﹞,团子。”查看更多 >>六一诗话_百度百科
[liù yī shī huà]
《六一诗话》作者是宋朝的,汉民族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原书只称《诗话》,后人称引时名之为《六一诗话》、《六一居士诗话》、《欧公诗话》、《欧阳永叔诗话》、《欧阳文忠公诗话》等。古代汉族诗论专著,一卷,宋欧阳修撰。作者曾自注:“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六一诗话》是汉族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
《六一诗话》的言说方式正是“”,随事生说,各则诗话条目之间的排列并没有固定和必然的逻辑联系。但另一方面,《六一诗话》却又有其一以贯之的诗学主张。
综观《六一诗话》,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对于的综合思考。这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在“意义”方面,主张应当事理真实,即所谓“事信”,艺术的真实应当与生活的真实相一致,反对只求好句而不顾事理是否真实可信。如谓:“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佳句也,但进谏必以,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诗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如《哭僧》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声’,时谓烧杀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随青山影,坐学白骨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皆岛诗,何精粗顿异也?”作者连举数例,说明诗句虽佳,但理有不通;更以贾岛优劣诗句正反对比,说明事理通达与否正是诗之精粗的一条重要标准。本此观点,于《》中第一则便辨析李方“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一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又于第三则讨论“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及“正梦寐中行十里,不言语处吃三杯”两联,认为“其语虽浅近,皆两京之实事也”,故有其可取之处。而作为欣赏者,要真正弄懂诗歌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也必须弄清诗句中每一词的具体含义。所以他考证了李白《戏杜甫》中“借问别来太瘦生”之“太瘦生”一词为语助;而对“尖檐帽子卑凡厮,短幼靴儿兵”中之“末厥”一词,《霓裳词》中“作霓裳”之“听风听水”一语,以不得其解而深感遗憾,并录之以俟后来能知者。《六一诗话》的考证字句,实是为了求得事理之通“信”。
二、在“言语”方面,主张精工雕琢,反对不加修饰而过于浅俗。其言曰:“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又有咏诗者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而说者云:‘此失却诗’。人皆以为笑也。”此虽为之言,其实也正是欧阳修之意。在他看来,诗句之产生歧义,乃缘于语句浅俗易解,因此诗语得之过易,反致作者本意被人歪曲。关于此点,他还有数则,复申其旨。如“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之遭人误解,盖因“其语多得于容易”;吕文穆公“挑尽寒灯梦不成”之被讥为“乃是一耳”,实亦因其出语浅俗。
三、在言与意、事理与好句之间的关系上,主张“意新语工”。他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一作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语工”即指上文所谓用语经锤炼后不涉于,并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意新”首先是指语意之新,为“前人所未道者”;其次是指语意之深,“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诗作是否具有“言外之意”,即在于是否“语工”。这样,“意新语工”便统一起来而落实到词语的铸造和组织上。因此,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极为推崇晚唐诗人的“月煅季炼”,杜诗的一字不能移易,的“诗思尤精”。同时,他也并不反对西昆体诗人的用典,对于由用典而导致“语僻难晓”者,认为只是“学者之弊”而已。
上述三个层面,便是《六一诗话》之内在逻辑的起点,其余都由此推衍而出。由于主张艺术真实应与生活真实相一致,因此而认为诗歌可以具有史传著作的作用,可以使那些史传不载的人物“得所依托”,而名垂后世。由于主张“意新工”,《六一诗话》便以此为标准,以大量的篇幅来鉴赏品评那些炼意新奇而造语精巧的佳诗好句,属于此类的共计14则,几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群臣皆进,而公诗最为首出。所谓三降王者,广南、西蜀及江南是也。若五朝上帝则误矣。太祖建隆尽四年,明 年初郊,改元乾德。至六年再郊,改元开宝。开宝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谢于西京。盖执玉祀天者,实四也。李公当时人,必不缪,乃传者误耳。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车并&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
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西京禅院有御殿,盖在,去十余里。岁时朝拜官吏,常苦晨兴,而留守达官,每朝罢公酒三行,不交一言而退。故其诗曰:“正梦寐中行十里,不言语处吃三杯。”其语虽浅近,皆两京之实事也。
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只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诗作于樽俎之间,笔力雄赡,顷而成,遂为绝唱。
苏子瞻学士,蜀人也。尝于淯井监得西南夷人所卖弓衣,其文织成梅圣俞《春雪诗》。此诗在《圣俞集》中未为绝唱,盖其名重天下,一篇一咏,传落夷狄,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子瞻以余尤知圣俞者,得之,因以。余家旧畜琴一张,乃宝历三年雷会所斫,距今二百五十年矣。其声清越如击金石,遂以此布更为,二物真余家之宝玩也。
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而辞辩纵横,人莫能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词,尤好嘲咏。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指而嘲曰:“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赞宁应声答曰:“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时皆善其捷对。鸿渐所道,乃郑谷诗云“爱僧不爱紫衣僧”也。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 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梅圣俞晚年官亦至都官,一日余家,父戏之曰:“圣俞官必止于此。”坐客皆惊。原父曰:“昔有郑都官,今有梅都官也。”圣俞颇不乐。未几,圣俞病卒。余为序其诗为《宛陵集》,而今人但谓之“梅都官诗”。一言之谑,后遂果然,斯可叹也!
陈舍人从易当时文方盛之际,独以醇儒古学见称,其诗多类。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由是诸诗集几废而不行。陈公时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 , 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数客各用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诗》,今不复传矣。余少时闻人多称。其一曰惠崇,余八人者忘其名字也。余亦略记其诗,有云:“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又云:“春生桂岭外,人在西。”其佳句多类此。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是可叹也!当时有进士者,善为辞章,俊逸之士也。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洞咸平三年进士及第,时无名子嘲曰“张康浑裹马,许洞闹装妻”是也。
、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自喜为穷苦之句。孟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成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相高。如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余尝于《水谷夜行》诗略道其一二云:“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梅翁事清切,石齿漱。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辞愈精新,心意虽老大。有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语虽非工,谓粗得其仿佛,然不能优劣之也。
吕文穆公未第时,一县,监旦方随其父宰是邑,遇吕甚薄。客有誉吕曰:“吕君工于诗,宜少加礼。”胡问诗之警句,客举一篇,其卒章云“挑尽寒灯梦不成。”胡笑曰:“乃是一渴睡汉耳。”吕闻之,甚恨而去。明 年,首中甲科,使人寄声语胡曰:“状元及第矣。”胡答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既而次榜亦中首选。
圣俞尝云:“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如有《赠渔父》一联云‘眼前不见市朝事,耳畔惟闻风水声。’说者云:‘患肝肾风。’又有《咏诗者》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本谓诗之好句难得耳,而说者云:‘此是人家失却诗。’人皆以为笑也。”
《》一百首,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往往见于其诗,如“内中数日无呼唤,传得滕王《蛱蝶图》。”滕王元婴,高祖子,新、旧《唐书》皆不著其所能,惟《名画录》略言其善画,亦不云其工蛱蝶也。又《画断》云:“工于蛱蝶。”及见于建诗尔。或闻今人家亦有得其图者。唐世一艺之善,如舞剑器,弹琵琶,歌,皆见于诗句,遂知名于后世。当时山林田亩,君子,不闻于世者多矣,而贱工末艺得所附托,乃垂于不朽,盖其各也。
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麽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陶尚书成mR尝曰:“尖檐帽子卑凡厮,短&革幼&靴儿末厥兵。”“”,亦当时语。余天圣景 间已闻此句,时去陶公尚未远,人皆莫晓其义。王原叔博学多闻见称于世,最为多识前言者,亦云不知为何说也。第记之,必有知者耳。
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宴归”,诚为佳句矣,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稿草之理。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如《哭僧》云:“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时谓烧杀活和尚,此尤可笑也。若“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又“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皆岛诗,何精粗顿异也?
松江新作长桥,制度宏丽,前世所未有。苏子美《新桥对月》诗所谓“云头开金饼,水面沉沉卧彩虹”者是也。时谓此桥非此句雄伟不能称也。子美兄舜元,字才翁,诗亦遒劲多佳句,而世独罕传。其与子美紫阁寺联句,无愧韩、孟也,恨不得尽见之耳。
文章擅天下,尤善为诗,而多称引后进,一时名士往往出其门。圣俞平生所作诗多矣,然公独爱其两联,云:“寒鱼犹着底,已飞前。”又“絮暖&此鱼&鱼繁,豉添莼菜紫。”余尝于圣俞家见公自书手简,再三称赏此二联。余疑而问之,圣俞曰:“此非我之极致,岂公偶自得意于其间乎?”乃知自古文士不独知己难得,而知人亦难也。
杨大年与钱、刘数公唱和,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而先生老辈患其多用故事,至于语僻难晓,殊不知自是学者之弊。如子仪《新蝉》云:“风来玉宇乌先转,露下金茎鹤未知。”虽用故事,何害为佳句也。又如“峭帆横渡官桥柳,叠鼓惊飞海岸鸥。”其不用故事,又岂不佳乎?盖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故无施而不可,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所困者也。
西洛故都,荒台废沼,遗迹依然,见于诗者多矣。惟钱文僖公一联最为,云:“日上故陵烟漠漠,春归空苑水潺潺。”裴晋公绿野堂在午桥南,往时尝属张仆射齐贤家,仆射罢相归洛,日与宾客吟宴于其间,惟郑工部文宝一联最为警绝,云:“水暖凫nC行哺子,溪深桃李卧开花。”人谓不减、杜甫也。钱诗好句尤多,而郑句不惟当时人莫及,虽其集中自及此者亦少。
闽人有者,字景山,当天圣景 之间,以诗知名。余谪夷陵时,景山方为许州法曹,以长韵见寄,颇多佳句,有云:“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余答云:“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盖景山诗有“多情未老已白发,到春如乱云”之句,故余以此戏之也。景山诗颇多,如“自种黄花添野景,旋移听秋声”,“园林换叶梅初熟,池馆无人燕学飞”之类,皆无愧于。而仕宦不偶,终以困穷而卒。其诗今已不见于世,其家亦流落不知所在。其寄余诗逮今三十五年矣,余犹能诵之。盖其人不幸既可哀,其诗沦弃亦可惜,因录于此。诗曰:“江流无险似瞿塘,满峡猿声断。万里可堪人谪宦,经年应合鬓成霜。长官衫色江波绿,学士文华蜀锦张。异域化为儒雅俗,远民争识校雠郎。才如梦得多为累,情似安仁久悼亡。下国难留,新诗传与。典辞悬待修青史,谏草当来集皂襄。莫谓明时暂迁谪,便将缨足濯沧浪。”
自少以诗酒豪放自得,其气貌,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余家尝得南唐后主,曼卿为余以此纸书其《筹笔驿诗》。诗,曼卿平生所自爱者,至今藏之,号为三绝,真余家宝也。曼卿卒后,其故人有见之者,云恍惚如梦中,言我今为也,所主芙蓉城,欲呼故人往游,不得,忿然骑一素骡去如飞。其后又云,降于一举子家,又呼举子去,不得,因留诗一篇与之。余亦略记其一联云:“莺声不逐春光老,花影长随日脚流。”神仙事怪不可知,其诗颇类曼卿平生语,举子不能道也。
《霓裳词》云:“弟子部中留一色,作《霓裳》。”曲今教坊尚能作其声,其舞则废而不传矣。人间又有《望瀛府》、《献仙音》二曲,云此其遗声也。《霓裳曲》前世传记论说颇详,不知“听风听水”为何事也?白乐天有《霓裳歌》甚详,亦无“风水”之说。第记之,或有遗亡者尔。
龙图赵学士师民,以硕学,名重当时。为人沈厚端默,,似不能言。而于文章之外,诗思尤精,如“麦天润,槐阴清”,前世名流,皆所未到也。又如“晓莺林外千声啭,芳草阶前一尺长”,殆不类其为人矣。
退之笔力,,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故其诗曰:“,馀事作诗人”也。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此在,固不足论,而余独爱其工于用韵也。盖其得韵宽,则波澜横溢,泛入傍韵,乍还乍离,出入回合,殆不可拘以,如《此日足可惜》之类是也。得韵窄则不复傍出,而,愈险愈奇,如《病中赠张十八》之类是也。余尝与圣俞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乃天下之至工也。圣俞戏曰:“前史言退之为人木强,若宽韵可自足而辄傍出,难独用而反不出,岂非其而然与?”坐客皆为之笑也。自科场用赋取人,进士不复留意于诗,故绝无可称者。 惟天圣二年省试《采侯诗》,宋尚书祁最擅场,其句有“色映堋云烂,声迎羽月迟”,尤为京师传诵,当时举子目公为“宋采侯”。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的倡导者和领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与较接近,但也有不同处,如他有述怀、咏史、写民情风俗之作,题材较晏殊词广泛。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有《欧阳文忠公集》。
于熙宁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身分辞职,退居汝阴,次年去世。(撰者事迹参见“《新唐书》“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