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舞是印度婆罗多路亚舞中的一种,意思是身体像莲花渐渐开放,名字叫什么?

天竺风情印度歌舞演出掀起印度舞热潮_影音娱乐_新浪网
天竺风情印度歌舞演出掀起印度舞热潮
舞蹈家金珊珊表演印度古典舞之卡达克舞
舞蹈家金珊珊表演印度古典舞之卡达克舞
舞蹈家金珊珊表演印度古典舞之卡达克舞
小演员在表演印度古典舞中的手语
  新浪娱乐讯 7月21日晚,伴随京城六十年一遇的大雨,一场名为“天竺风情”的印度经典歌舞晚会如期举办,国内最热爱印度音乐舞蹈的多位艺术家汇聚于解放军军乐厅,在世界顶尖的青年印度舞蹈家、“中国印度舞第一人”金珊珊的带领下,向世人掀开古老印度舞蹈及文化的魅力面纱。
  人人都可以修炼来自古老国度的神秘舞蹈
  本次演出由北京北图文化发展中心主办,属于其“百姓系列”暑期演出季的第一部分,旨在向中国观众尤其是孩子们普及异国文化与艺术的相关知识。整场演出包含印度古典舞蹈、传统乐器以及宝莱坞歌舞三个部分。通过观看,观众们了解到,经典印度歌舞肢体语言丰富、情绪细腻饱满,可以作为日常修身的最佳选择。
  演出结束后,冒雨前来观看演出的很多家长和孩子找到舞蹈家金珊珊,他们表示,孩子很喜欢来自古老国度的神秘舞蹈,希望能够有机会学习。还有一些年轻人提出,印度舞修炼是否可以象瑜伽那样,接受“半路出家”的普通人。对此,金珊珊表示,印度舞对于身体的先天要求并不那么严格,作为爱好与日常修炼的话,只要能够吃苦,人人可以参与。
  中国观众头脑中印度舞的概念得到了矫正与补充
  通过演出过程中的讲解与示范,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学习的场景。就此,存留在中国观众头脑中的印度舞蹈概念得到了一次“矫正与补充”。
  经典的印度舞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些宝莱坞歌舞片里的简单面孔绝非印度舞的全貌,随着文化交流的密集和通畅,中国观众也是时候消除对印度舞蹈的集体误解。据舞蹈家金珊珊介绍,真正绵延千年的印度舞蹈体系庞大,内涵沉厚,既有神秘致远的宗教内容,又有尘世女子的“情”味训练,还有儿童般天真的手语秘笈,是一种迥异于中国舞但却同样浪漫的东方艺术。在修习中,它不一味追求芭蕾等舞蹈那样的“开、绷、直”,而是在尊重人体的自然曲度的同时,让柔韧和协调潜移默化地进入修习者的身体,另外,印度舞特别注重其他舞蹈不甚强调的“细微传达”,诸如眼神、手型以及身体移动时的进退拿捏,或细腻柔美,或坚定真诚,或充满力量感,既是一种女人味十足的表达,又融入神秘悠远的气息。另外不可或缺的是,迷人的印度节拍、奇特的乐器声响,让修习印度舞蹈的过程成为享受。
  印度文化伴随印度舞蹈逐步进入中国人的生活
  跟随舞蹈家金珊珊联系印度舞多年的几个小朋友说,她们十分喜欢自己练习的舞蹈,感觉自己跳舞的时候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此,一位同样热衷印度舞的家长称,印度舞蹈可以用最柔性的力量,唤出貌似驳杂的印度文化中蕴涵的巨大快乐。
  一位在现场观看演出的观众告诉记者,演出现场仿佛就是一个大的印度文化沙龙,金珊珊更是这个沙龙的女主人。据悉,作为传播印度文化民间大使的金珊珊生于70年代,成长于鼎盛时期的东方歌舞团,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化专业,多年来“舞蹈”于中印之间,对印度文化和舞蹈有着深入的了解。一位观看完演出的李女士表示,今天的演出让自己彻底改变了对印度舞的一般理解,没想到正宗的印度舞蹈那样醇厚,那样耐人寻味。
  的确,在这一晚的舞台上,一批中国最早消弭了对印度舞的误解,并体验到它的独特风味的人们,用她们或成熟或稚拙的姿势,展现着来自佛陀故里,梵天治下的优雅律动。
  相信继瑜伽、美食和服饰之后,一种重量级的印度文化的饕餮大宴正在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真正的印度舞蹈,从现在开始。
  ‘关于金珊珊’
  金珊珊,古典印度舞家,印度学学者。中国对外友协理事,世界民族音乐学会理事。生于70年代,幼年师从东方歌舞团印度舞蹈家张均和苏宝华,学习卡塔克舞、奥迪西舞。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化专业,后4赴印度,追随经典婆罗多舞泰斗Leela&Samson及卡达克之王&Birju&Maharaj,&成为两位舞蹈大师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1998年在新德里举办独舞专场。2006年在北京创办金珊珊(乐舞婆娑)古典印度舞艺术中心,广纳弟子。能说流利的英语和印地语,多年来舞蹈于中印之间,近年更通过在高等院校举办讲座、以及受邀参加央视国际频道、少儿频道、音乐频道、印度国家电视台、新德里电视台、CNN、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等电视节目途径,成为印度文化的民间大使。
  ‘关于金珊珊(乐舞婆娑)古典印度舞艺术中心’
  金珊珊(乐舞婆娑)古典印度舞艺术中心是一所致力于推广舞蹈艺术和文化的机构。希望从孩子开始,增进国人对东方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在艺术中修身怡情,并选拔培养东方舞专业人才。中心常规汇报演出每半年一次,每年一次全校汇演,鼓励学员参加各种适合的演出和比赛,参加各种中印文化交流外事活动。作为印度Kalakshetra艺术学院(印度舞蹈最高学府)在中国唯一的代表处,该艺术中心受学院委托,不定期选送优秀的学员赴印深造。
(责编: jingyi)
& 播放大片:
电话:010-求印度音乐的特点?
求印度音乐的特点?
09-10-16 &
印度音乐的起源是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 是由湿婆神「Shiva」所创造的。在印度,对於古代音乐之权威者中,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 受到音乐家们尊敬崇拜的,应该是13世纪初的莎兰咖提瓦(Sharangadeva)这位圣者。之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北方, 逐间影响南北音乐风格的区别, 而北方信伊斯兰教的国王阿克巴( A.D)则是一个非 常喜爱音乐的君主。因此,在他治理期间,其宫廷乐师Tan Sen开创了北印度音乐之先河, 印度音乐的raga(拉格)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印度 的室内乐,亦从阿克巴大帝即位之后,与印度寺院的音乐、戏剧等,一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於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 自於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语或是地区方言,全部的音节都是适应 其时间的长短而被分类的。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诗完全没有所谓的强弱音节之分,所以他们以时间的长短分 配做为分割法。目前的印度语言学者,对於诗中各种各样的拍子仍然相当的重视,而且也要求的非常严格,甚 至有些学者仍然依照诗的韵律法来教习。印度人对於节奏的感觉或有关时间之继续,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这 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将歌词或诗配上音乐或将音乐填上歌词或诗的原因。除此之外,印度人对於各种各样节 奏组合的预判能力也很强。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兴演奏中,能够很快速地而正确地判断大鼓的节拍法,是由二 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节奏型组成的。   印度音乐如同其他民族音乐一样自成一格,强烈反映出其风土民情与生活型态。 印度音乐极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灵的精神层面一般,民族音乐复杂、神秘而多样化,且具有冥 想的性灵音乐特色。   印度音乐大致可分为南印度音乐与北印度音乐两派,虽然演奏乐器及歌曲风格不同, 但音乐用语及理论却是相通的。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乐器。北印度音乐受回教文化及波斯音乐的影响,属宫 廷音乐一类,与具有印度教浓厚色彩的南印度音乐性质大异其趣。   印度音乐的历史   A. 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本土的 达罗毗荼Dravidian 人种, 源中亚的阿利安Aryan人奠定了音乐的基础   B. 吠陀经的吟唱Age of Vedic Chant (Aryan peoples, Hindu religion),
B.C.   是现今流传最悠久的音乐传统,吠陀经记载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学的宗教思想,对印度人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10分深远   C. 佛教与希腊文化也成在纪元前后影响印度,但相对起来,流传下来的并不多   结论   印度音乐丰富而复杂的传统,实在是今天是世界音乐文化最丰富的宝藏,也正应验了这个历史攸久民族的伟大,在印度音乐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在其他音乐文化中已经失传的特质,音乐所具有的特殊力量与宗教情怀,即兴演奏的特殊能力,音乐与数学与整个宇宙之间特殊的关系等等;许多现代的音乐家,无论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从印度音乐中寻找灵感的例子,但相对起来,真正研究印度音乐,演奏印度音乐仍然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们应该先从欣赏印度音乐开始,进而了解实践,必定能够开拓我们的听觉的领域,丰富我们的文化。   印度音乐的由来:   印度音乐一般相信是源自吠陀(Veda)。由湿婆神所创,传授音乐给印度人的圣者称李习(Rishi)。李习拿拉达(Rishi Narada)、善弹维纳琴,唱圣歌。相传李习的音乐技巧和印度音乐的建立,是受到全智神维希奴(Vishnu) 所感召的。   o 山吉他(Sangita):   印度梵语,涵盖声乐(Geet)、器乐(Vadya)、舞蹈(Natya)和戏剧等元素。   印度古典音乐;区分为北和南2大支,南印度称之卡那提克(Carnatic),是泛指南部大省卡纳塔克(Karnataka)和其他南部各省的南印度音乐;北印度又称之为兴都斯坦音乐(Hindustani)是指北部兴地语(Hindi)地区和西北边境及东部西孟加拉等均统称北印度音乐。   o 北印度音乐:   又称兴都斯坦音乐,兴都斯坦也并非是指单一的音乐型,北印度在不同的地区或家族、族群,亦创造不同的风格兴都斯坦的音乐,在北印称之为贾拉那(Gharana),意为家族音乐。不同家族音乐,拥有各自的传统和音乐理论,拥有自己的训练传承方法。这种族式的音乐,造就不同风格的乐风,得以传承至今,历久不衰。   o 卡那提克:   南印度音乐又称卡那提克音乐,亦称之庙堂或宗教音乐,不论是器乐或声乐或和宗教颂赞庆典舞蹈,几乎都和印度教有关。这些音乐搭配不同的节拍,从单纯到变化多端,非常多样。至於卡那提克的乐风,比较统一,即便在不同的学校,但所教授的乐风,几乎是来传统的拉格(Raga)约有72种,一些有名的南印度乐器如维纳琴、笛、印度小提琴,打击乐器,如魔力单根鼓及陶壶鼓等,个别音乐家的成就,远高过於学院制的;这点和北印度颇为相似。   o 民歌(Folk):   民歌简单的说,是各地方自行发展的歌谣,这和古典音乐严谨和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充满了地方风格的风味,唱腔自由热情奔放,代代传唱的民歌,风格回异,各具特色,印度人很容易分辨,不同名歌曲风所代表的地区。   o 印度音乐的音阶:   印度音阶组成称为史瓦拉(Swara西方的Note),其组成的音符称谓沙/利/加/马/帕达/你 SA/RE/Ga/Ma/Pa/Dha/Ni这和西方的音符Do/Re/Me/Fa/So/Ra/Te很近似,但并不等同。西方的钢琴可细分到12个微分音程,因为印度的音阶则可分成22个微分音程,称之为书如替(Suruti)。   o 印度古典音乐最重要的二种元素拉格(Raga)和搭拉(Tala)。   o 拉格(Raga)是印度古典音乐的基本调(Tune),也可说是旋律的种子,拉格在兴都语源自(Sanskrit),其意为色彩(Color)或热情(Passion),因此,拉格企图借特定的音符组合的旋律,来引领聆听者的情绪和感情,由5个到7个音符,组成的基本旋律做自由的变化。   拉沙(Rasa):是拉格的情境或情绪,可归纳成九种;   1) 喜感的=游戏   2) 惊喜的=惊奇   3) 悲伤的=悲情   4) 愤怒的=愤恨   5) 恐怖的=害怕   6) 排坼的=厌恶   7) 情欲的=性爱   8) 英雄的=征服   9) 宁静的=和平   在传统习惯上,不论是唱或演奏要点选的拉格是完全依据时间、季节、情绪来决定的,早晨/中午/晚上或悲伤/喜悦/春夏秋冬或敬神....等,拉格是不容混淆的。   拉格和表演者的关系和要求:拉格不只是固定之旋律型,由於加上时间、加上拉沙(Rasa)等抽象的情境情绪的诉求及即兴的技巧、演奏长短自主的*控,因比表演者也是创作者,具有作曲家的能力,才算得上是胜任称职的印度表演者。   o 持续低音(Drone):   在拉格(主旋律) 未出现或在主旋律即将做即兴变化,不论是器乐或声乐家将以持续低音Drone(持续不断支撑的音调A sustained tone of fixed pitch) 听众可很容易听到比较不具旋律型的背景音乐。   o 即兴(Improvisation):   即兴演奏是印度音乐最迷人的特色,也是最重要的原素,即兴是根据表演者的思绪、想像、成熟技巧和创造力,逐渐的将听众引领拉格所要传达的境界,列如是春天的拉格要给听众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宗教拉格表现对神明的崇敬、悲伤的拉格亦复如此。   o 拉格的建构:   传统拉格不外乎和宗教敬神,和每天不同时序、季节更替、   七情六欲有关,数量有限,但主拉格(主旋律/印度人称国王或先生拉格)和伴随主拉格的副拉格(副旋律/印度人称皇后或妻拉格) 结合演奏家的创造力又可产生新的拉格。   但乐师,必需恪守拉格的规范(如时间、理念、情绪、音调速度)、原创精神或转承启合的流畅动听等要素,才不致於画虎不成反类犬。   o 拉格的演奏次序:   印度称之为山吉儿坦(Sankirtan),如果把拉格比做西方的交响乐亦可分出几个乐章;第一乐章是阿拉谱(Alap)是即兴自由发挥(Free-Farm)的慢板乐章、此乐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领听众进入主拉格的情绪中。   第二乐章是就耳(Jor)鼓手的节奏适时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数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趋的鼓声由慢板逐渐增强。   第三乐章是最后一个乐章,是通常是快板的乐章,但演奏者无论是主奏乐器或声乐或鼓手,可适时的做快慢交替,从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扳,称之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较自由开放,南印度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间,南印度则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间。   o 拉格由来:   西元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为印度拉格的先河!拉格的元素来自波斯及各地的民歌、诗(如苏非诗) 宗教、大师的创作如近代西塔(Sitar)琴大师拉威香卡拉威香卡(Ravi Shanker)也有很杰出的作品。   o 搭拉Tala塔拉:   搭拉(Tala)源自梵语,搭(Ta)坦达瓦(Taandava)湿婆(Siva)的宇宙之舞、象征宇宙生生不息的节奏。拉(La)是指湿婆神妃帕巴底(Parbati)的分身的舞蹈拉亚(Lashia),合称搭拉(Tala),塔拉近似西方的节拍,搭拉在印度是在节拍周期中固定的拍子(Rhythmic Cycle Containing a Fixed number of beats) 印度的节拍非常复杂,从3-108拍(常用的5-23);常用的节拍型有 3+2 /3+3/4+4+4+4/4+3/3+3+3+3 等组合。   搭拉提供了精准旋律拉格的架构之基础;因此搭拉(Tala)和拉格(Raga)是印度音乐中不可缺的两大支柱。   最能发挥搭拉(Tala)的乐器,在北印度是塔不拉(Tabla)鼓,南印度则是魔力单根鼓(Mridangam)。   o 搭尔特(Thaat)北印度音乐学者巴特甘地的整理分类,从传统的72种拉格,重新整理出这十种不同的搭尔特,这十种塔尔通常和其他的拉格放在一起演出。这十种的塔尔的名称如下:   1) 毕拉瓦(Bilawal)朝/喜悦   2)马瓦(Marwa)午后/爱和热情   3) 白拉卫衣(Bhairavi ) 朝/悲伤   4) 白拉威(Bhairav)晨曦/虔敬   5)陶笛(Todi)朝/崇敬   6)阿沙瓦力(Asawari )黄昏/温柔   7)亚曼(Yaman)/(Kalyan)黄昏/阳气和热闹   8) 卡哈马吉(Khamaj)永恒之爱   9)卡飞(Kafi)朝热情   10)普尔卫(Poorvi)黄昏神秘。   o 山姆(Sam):   是印度音乐节拍的起始音,但也是乐师(声乐/器乐) 的终止音。   由於印度音乐即兴是重要的元素,有了山姆(Sam)可让各乐器、声乐,适时找到共同的起始点或终止点。   o 卡力(Khali):   印度打拍子称卡力,印度全身上下都可以数拍子,如四拍第一拍一定拍手,第2/3/4则用手指,也有将左手固定在水平状,如16拍,第1拍右手拍左手,第2拍反拍、反覆使用,但第9拍为空拍、右手摇手,第10拍再回来。也可以以姆指数其他手指的关节,正好为16拍。   o 印度塔拉的鼓谱 播(Bol):   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北印度的塔不拉鼓谱,最常见的是Tintal 16拍 4x4x4x4=16拍,但回到Sam第一小节的头一个Dha的起点为结束点。   Ex. Dha Dhi Dhi Dha/ Dha Dhi Dhi Dha/ Dha Tin Tin Na /Na Dhin Dhin Dha/Dha   南印度Tala的鼓谱:主要的鼓谱主要有南印度的魔力单根(Mridangan)鼓谱   Adi Tala 4+2+2 =8拍 Ta Ti Nam Tom   o 史瓦拉(Swara)印度的基本音阶,也是印度知识之神萨拉斯瓦蒂(Sarasvati)从浩瀚无涯的宇宙,创造了印度基本音阶史瓦拉(Swara),这七个基本音阶有不同於西方的唱名,Sa/Re/Ga/Ma/Pa/Dha/NI是印度音乐的源头,没有女神创造的史瓦拉,就没有印度音乐。这七种唱名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神只。   从史瓦拉这七音阶的自由变化,即可组合成动人的天籁!   萨拉斯瓦蒂女神身穿白衣,双手演奏维纳琴,一手持书,一手持佛珠,坐莲花,优雅美丽,女神萨拉斯瓦蒂女神,在一般寺庙不多见,在一年一度的萨拉斯瓦蒂女神的特殊纪念日,学校师生、工匠或商家所膜拜,为印度人祈求学问、智慧或芸术音乐家所膜拜之女神。   [url]o 印度音乐的养成[/url]:   传统印度音乐传承是师徒制的,老师称古儒记(Gurujee),在梵语是“协助除乌云见晴天之人”,由於印度识字率低, 授课是由古儒记(Gurujee)唱或弹或打给学生(Shishiya) 听,学生再亦步亦趋地学习各种技巧,没有统一的课程,风格各异,相同的是口授(Oral) 教学法。   学生学习年龄5或6岁到拾来岁不等,通常要对古儒记行拜师礼,远离父母、住在古儒家,打杂兼学芸。古儒走江湖到处表演,期间可吸取技巧,也可古儒和其古儒间的交流,学到音乐的理念或理论。这种借由面对面直接观察、聆听、不断的反覆练习、朝夕古儒一起生活的直觉教学法。历经千年不变!至於对拉格、   魔汉维纳VHS VESTAPOL 13031 搭拉的领悟,则端看各人的造化了!   o 印度的古典乐器:   印度有非常丰富的乐器,可从古代文献中或古寺庙的刻画中得到印证,由於宗教的传承和印度的酷爱传统,千百年来印度的乐器改变不大;而英国统治了300多年,但欧洲的乐器却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风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汉维纳(Mokhan Vina)而已。   o 印度的弦呜乐器:   维纳琴(Vina)、沙拉沙地维纳琴+ (Sarasati Vina) 、维其查维纳琴(Vichitra Vina)、卢达维纳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达样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鲁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兰吉(Sarangi)、沙兰吉达(Saringda)、沙罗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达(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弹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苏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达拉琴(Swarmandala)。   o 西塔琴的发明:   西元伊斯兰教王朝的宫廷乐师阿米枯树(Amir Khusru)将维纳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师亦是将波斯音乐和印度音乐改成拉格的先河!   o 印度气鸣乐器:   锁呐(Nagasara or Nari)、喷吉(Punji)、纳拉塔朗(Nallatarang)、库玛(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诺斯布谷(No**ug)、多罗尼(Drone)、尼卡尔那(Ninkairna)、搭土里(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尔(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鸣乐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单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尔吉(Dholki、达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达沙米拉(Karadsamila)。伊达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dupe)。   o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击乐器,是对鼓,低音称为(Bayan)、高音称为(Dayan),因此又称双头鼓。此鼓约有700年前 阿米枯树(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样。   o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兴都斯坦一种14小节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节拍鼓。14拍的鼓谱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o 塔拉瓦达亚(Tala Vadaya):   乐团将多种打击果乐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单根(Mridangam)、陶壶鼓(Ghatam) ..... 轮番上阵或一起交响打击,制造高潮。   o 体鸣乐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满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脱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儿欣(Mursig)。   29)印度舞蹈;印度舞蹈历史可追述到5仟年之久。但真正被发现的是在印度必河堡(Bhopal)南方40公里中,必希马比达卡(Bhimabetaka)的废墟岩洞中,有一串年轻女舞蹈精巧壁画。据考证约在西元前2百年前。印度舞蹈分两大类传统的舞蹈、民间地方舞蹈各具特色,分述如下:   第一类是如婆罗多舞(Bharatantyam)、卡萨克(Kathak)、卡达卡里(Kathakali)、古吉布里(Kuchipudi)、卡里希那那坦(Krishnanattam)、摩希尼亚坦(Mohiniattam)、查其亚苦肉(Chakiarkoothu)、欧里西(Odissi)、欧坦 土拉尔(Ottan thullal)、亚页加那(Yakshagana)。印度古典舞蹈最重要的任务是对神表达崇敬、感谢上苍而舞,因比第一类舞蹈,几乎是源於庙堂,跳之於庙堂,取悦天神而非娱乐大众!   第二类是民间地方舞蹈;古吉拉(Gujarat)的地方舞蹈:单笛亚(Dandia)、加霸(Garba)、拉斯(Ras)。马哈拉许拉(Maharashtra)的拉瓦尼(Lavani)、旁庶省(Punjab)的巴汉拉(Bhangra)。弋亚(Goa)地区的曼都(Mando)西孟加垃(West Bangal)的超好(Chhou)、甘化希拉(Gambhira)。克刹米亚(Kashmir)的罗夫(Rouff)。   第二类的地方舞蹈也和宗教节庆,民间婚丧喜庆,丰收庆典有关,各地山区的少数民族等,但比较通俗,更具地方性。   o 西方人最早见证印度舞蹈的文献:在巴黎国立历史文献馆仍典藏葡萄牙的旅行家,多明哥皮耶斯在1520-22年在南印度维佳雅那格(Vijayanagar)王国的皇宫中的舞蹈厅,墙上画各式各样的舞步,宫中的女舞者还依墙上的图画耐心的指导多明哥。   当时国王非常重视舞蹈,定期的检视成果,多明哥还记述在纳瓦拉水(Navaratri)的庆典,舞者身著全身配带的金银、珍珠、宝石等饰品,多的数不清;重到需要他人搀夫才能行走,其华丽可见一斑!   o 印度器乐大师:   尤希达(Ustad)是伊斯兰教大师习惯自称之名号,如塔不拉大师尤希达阿拉卡汗(Ustad Allarkha Khan),印度教则称为潘地(Pandit,)通常是放在自己的姓名之前。   西塔琴大师:潘地 拉威香卡(Pandit Ravi Shankar)和维拉耶汗(Vilayat Khan)刹罗琴大师:尤希达 阿里阿卡巴(Ustad Ali Akbar Khan维纳琴大师:E Gayathri和   S Balachander和M Nageswara Rao。   班舒李笛大师:乔拉西亚(Pt.H P Chaurasia )和马哈林甘(T R Mahalingam)。   o 印度声乐大师:北印度达格(Dagar)兄弟二重唱和奎师那博士(Dr Balamurali Krishna) 。   o 宗教音乐:主要有伊斯兰教礼拜吟唱可兰经(Azan Koran )及苏非(Sufi)卡瓦力(Cuware),印度教圣歌吟唱和取悦神明的舞蹈音乐,喜马来亚山麓及尼泊尔边境的藏传佛教音乐及锡克教、耆那教等。   o 流行音乐:   以印度电影孟来坞(Bollywood)为主的流行歌舞音乐。   o 近代音乐:   部份是电影配乐及和西方融合的音乐,有传统风及传统乐器加入西方流行或古典均属之。创作家有西方及印度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印度舞蹈 一)印度舞蹈概述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拉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00年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相当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你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它论到了剧场、演出、舞蹈、内容情调分析、形体表演程式、诗律、语言、戏剧的分类和结构、体裁、风格、化妆、表演、角色,最后更广泛地论及音乐。这个全面总结一经出现,便对后来的文艺理论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它基本上是注重实际演出工作的书,但是它在理论方面仍接触到一些重要问题,对音乐、舞剧等方面优美艺术的各个部分进行了很好的阐述。到后来,香格尔戴沃在自己的《格冷特·勒德纳格》一书中,对舞蹈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到舞蹈种类等内容。书中讲到了“当得沃舞”(一种湿婆舞),湿婆神是这种舞的始祖,湿婆把这种舞蹈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和婆罗多牟尼。当得沃舞是表示有关世界末日的舞蹈,当世界开始毁灭时,在布德杰里和沃亚克拉巴德仙人的请求下,湿婆表演了“阿安德·当得沃”舞,当时四副面孔的梵天为他击掌伴奏,毗湿奴为他敲鼓,又有登巴鲁和纳罗陀为他伴唱。 到了迦梨陀姿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舞蹈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舞蹈和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对后来舞蹈的发展起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婆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妓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技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娑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与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从地区角度看,印度舞蹈可分为北印度舞蹈和南印度舞蹈两类。北印度舞蹈主要有克塔克舞和曼尼普利舞。南印度的古典舞蹈主要有婆罗多舞和格塔克里舞。 除上述古典舞蹈外,印度各地还有许多民间舞蹈。这些民间舞蹈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深受群众欢迎,是印度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印度舞蹈类别 从舞蹈内容和性质区分,印度舞蹈可分古典和民间两类。古典舞蹈有四个,即曼尼普利舞、婆罗多舞,格塔克里舞和克塔克舞。 1.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产生于曼尼普尔地区,因而得名。曼尼普尔一向有“舞蹈之乡”的称号,舞蹈是曼尼普尔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妇女必备的一种美德。 曼尼普利舞,由优美的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据民间传说,在古代,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创造了一种舞蹈,并且选择了一片适于跳这种舞的山谷地带,但是地势低洼,淹在水中。于是湿婆神用他的三叉戟劈山排水,填平了洼地,开辟了一片跳舞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曼尼普尔。湿婆神和雪山神女在曼尼普尔跳的第一个舞蹈叫拉伊哈罗巴舞。拉伊哈罗巴舞就是曼尼普利舞的原始形式,它是一种祭奠村神的舞蹈,跳舞时,往往全村人参加。 曼尼普利舞是几种舞蹈的总称,属于曼尼普利舞的有与颂神有关的班格·贾兰恩舞(快步舞)、格拉达尔·贾兰恩舞(击掌舞)、表现克里希纳(黑天神)童年生活的拉卡尔舞(伙伴舞)、泼水节时跳的塔巴尔·金格比舞(月光舞)等。平常人们所说的而且也是闻名全印的曼尼普利舞,是指充满艳情的拉斯·利拉舞而言。据说,大约在1700年前,曼尼普尔地区出了一位国王,名叫杰辛格。一次,他在梦里看到了拉斯·利拉舞,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便教他的女儿学会了这种舞蹈。从此,使这个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拉斯·利拉舞又包括瓦森德·拉斯舞(春舞)、衮古·拉斯舞(林舞)、马哈·拉斯舞(大舞)、尼碟耶·拉斯舞、迪沃·拉斯舞等。所有这些舞蹈,都是表现克里希纳和高比族(一种牧族)姑娘们之间的爱情和嬉戏情景的舞蹈。舞蹈的主角是拉塔和克里希纳。 拉塔和高比族姑娘们穿一种叫巴尼格的圆圈裙,没有褶纹,裙子上罩一件薄纱,腰部系一根腰带,上身穿一件紧身短衣,头戴薄纱巾和帽子。克里希纳穿黄色衣服。他们的服装色彩,同舞蹈气氛十分协调,使舞蹈显得更加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2.婆罗多舞 婆罗多舞是南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传统舞蹈,为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印度学者认为,这个舞蹈渊源于北印度的雅利安文化,但在南印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婆罗多舞在南方的发展,与南方各庙宇里的神奴有密切关系,传说仙人婆罗多是这个舞蹈的祖师。 关于婆罗多舞的来历,说法不一,但不管哪种说法,都与阿周那有关。有一个故事说,在阿周那寄居他乡时,他把这个舞蹈教给了摩德斯耶(维拉特)国的公主乌特拉。后来,这个舞蹈又从维拉特(今天的斋普尔)传到全印度;另一个故事说,阿周那在羯陵伽国京城马勒格·巴登摩时,把这个舞蹈教给国王吉特拉瓦亨的女儿吉特朗格达(她后来同阿周那结了婚)。所以在南印度,一般认为,吉特朗格达后来当了神奴,阿周那回国时,她没有和他一起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舞蹈是由泰米尔纳德邦著名的民间舞蹈古拉温吉舞发展而来。古拉温吉是一个流动的山族,他们在全邦范围内活动,靠看手相和跳舞卖艺营生,他们跳的舞就叫古拉温吉舞。古拉温吉舞比婆罗多舞简单,但是很受欢迎。 哑演是婆罗多舞的特点,通过身体各部分的动作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诸如战争、爱情、仇恨等等。它需要道具,戴各种面具表达不同故事也是此舞的一大特点。婆罗多舞一般由格尔纳塔克音乐伴奏。阿尔利布琴一响,演员并拢双脚,两手向头上方伸去,然后随着幕后传来指挥演员动作的乐器声,演员用颈部、嘴、眼睛、双手及身体其他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情,自如地表现各种思想。 3.格塔克里舞 格塔克里舞是喀拉拉邦最有名的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格塔克里舞实际上是一种故事性很强又独具特色的颂神舞。大诗人瓦拉多尔称格塔克里舞为“艺术的皇后”。把故事、诗歌、音乐、舞蹈。表演和绘画巧妙地结合起来,是格塔克里舞的一大特点。 格塔克里舞通常在庙会期间于夜晚演出,剧中所有角色均由男子扮演。表演的形式是哑演,但有敲打乐器伴奏。舞中的故事情节,用朗诵诗的形式表达。诗句都是梵语化的马拉雅拉姆语,一个人在幕后朗诵。演员身躯的姿态和手势,都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双脚跳动的快慢,两手和十指的各种动作以及眼睛、鼻子和嘴唇等的不同动作和表情来表现诗句的内容。演员们只表演不说话。优秀的格塔克里舞演员,十分精通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表演技巧,他们只用眼神就可以表现各种思想感情,用眼睛转动的快慢,表现圆圈,阿拉伯数字“8”等。他们表演天鹅、蛇和猴子等动物的动作,形象也非常逼真。他们甚至可以用半边脸表演憎恶和愤怒,用另一半脸表演高兴和欢乐。 面部化妆在格塔克里舞里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化妆,是一种特殊的绘画艺术,经过化妆的面部,有助于表现舞蹈的各种思想内容。他们用米粉熬成的稠浆糊,涂在面部,根据角色的不同,再涂上绿色、红色和黄色等五种颜色,正面人物脸上再涂浅绿色和白色;反面人物脸上涂几层粉白色,鼻子四周涂红色,眼睛四周涂黑色,佩戴红胡须;女角在黄色和淡红色的底色上,涂一层白色。 格搭克里舞,一般都取材于《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两大史诗,但是现在也有人用它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 格塔克里舞蹈艺术,一般人不太容易欣赏,但是在喀拉拉邦,人人都能领会它的艺术美,而巳城市乡村都会演格塔克里舞。 4.克塔克舞 克塔克舞产生于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是北方邦和拉贾斯坦邦的著名舞蹈,也是印度四大古典舞蹈之一。 克塔克本是一个种姓,专门从事舞蹈,以卖艺为生,他们所跳的舞叫克塔克舞。克塔克舞原是一种宫廷艳情舞,在封建帝王时代,专供王公贵族茶余饭后消遣。现在成为大家皆跳的舞蹈。 克塔克舞男女均可表演。内容主要是表现克里希纳与拉塔的爱情故事。克塔克舞演员的脚上系有许多小铜铃,演员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发出不同响声,时而铿锵有力,繁音流泻;时而细碎悦耳,娓娓动听。随着鼓点和音乐用身体各部分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表现各种感情,所以有人称它是表演各种体态的舞蹈。目前这种间蹈大多出现在银幕上和舞厅里。 印度除古典舞蹈外,各地还有许多著名的民间舞蹈。印度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古典文献《夜柔吠陀》和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中都有记载。有些是属于宗教性的,有些是属于季节性的等等,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深受群众欢迎,所以有些民间舞蹈能够世代相传。现择要分述如下: 彭戈拉舞,是旁遮普人在丰收季节跳的一种庆丰收舞。舞者不拘老幼,任何人都可参加。只要有块空地,一群人聚在一起,敲起鼓,便可跳起来。开始是沿圆圈跳,新来者可随时加入,而不会打断舞蹈的连续性。鼓手站在场地中央,舞者围着鼓手转圈。鼓者击一会儿鼓,便把鼓槌向上举起,跳舞的人看到举起的鼓槌,便加速步伐,越跳越快,全身也随着快速抖动,并且一只脚着地,举起双手,不断跳跃转圈。跳到高潮时,他们双手击掌,不时发出“巴莱!巴莱!”或“嗬!嗬”的喊叫声。喊声异常威武雄壮,舞蹈欢乐活泼,跳的人常常乐而忘形,看的人也往往手舞足蹈。高潮过后,就变为慢步舞,随着悦耳的音乐,用一只脚缓缓地跳。这时其中一个人突然用手蒙住左耳,唱支歌,大家又立刻像起初那样狂舞起来。如此快慢相间,反复几次,跳的时间可长达几个小时。熟练的彭戈拉舞演员甚至能做出十分复杂的杂技动作,例如躯干接近地面,脊柱后仰或者一个跳舞者站在他的肩膀上,他则屈膝跪着跳舞。由于彭戈拉舞没有严格的规则,它给人们一种新鲜、自然和充满活力的印象。这种舞的动作明确无误地体现了旁遮普邦人的男子汉气概。 彭戈拉舞有几种,其中主要有鲁迪舞、秋莫尔舞、纠格尼舞等等,彼此略有区别。这种舞技巧高超,队形多变,无矫揉造作之感。用音乐和手鼓伴奏,旋律优美,和谐有致,而且自然感人。 舞者的服饰是头上缠时髦的头巾,下身围条漂亮的围裤,上身穿一件丝织宽衣,衣上染着蓝或深红颜色,绚丽夺目。脚上系有脚铃,舞者足部的动作熟练,伴随着音乐、手鼓和脚铃有节奏的响声,生动地表现出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对生活的热爱;那愉快的曲调和灵巧、优美的舞姿,以及那丰富的表情,体现了印度人民战胜自然,获得丰收的决心与乐观精神。 格塔舞,是旁遮普邦最古老的舞蹈。“格塔”的意思是击掌。从前跳格塔舞是为了取悦天神。今天在人们结婚等喜庆活动时也跳这种舞蹈。 格塔舞非常简单,然而舞姿动人。这种舞通常是在月夜跳,舞者先围成一圈,然后随着急促的鼓点,逐步把圆圈扩大。这时,有三四个人走到圆圈中央开始起舞。他们边跳边唱,起着领唱作用。他们唱的歌叫塔拜或巴德,每次唱到最后一句时,其他人一边拍手,一边重复唱一次,如此反复,直到结束。 格塔舞一般是妇女跳的舞蹈,男子也可以跳,但是要和妇女分开,另外围成一圈。只有庆祝结婚时,男女才可以共舞。 秋莫尔舞(即狂舞),是男子跳的一种舞蹈。虽然不像彭戈拉舞那么著名,但在旁遮普的广大农村也很盛行。因为它是与农业节日有关的舞蹈。这种舞蹈任何时候都可以跳。它和格塔舞类似,跳时先围成圆圈,在鼓声伴奏下,有时男子每人各持一短棒,相互有节奏地敲击,转圈跳舞。跳秋莫尔舞的人,头上要系一种带缨络的华丽头巾,穿白色圆领长衫,披各色布单,布单两头系在左腰,色泽鲜艳的宽边下衣一直笼到脚面,脚穿软鞋。秋莫尔舞十分优美动人,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 另外,喀喀舞、鲁递舞等,都是盛行的女子舞蹈。 波瓦依舞,是古吉拉特邦的一种著名民间舞剧、形式很特殊,舞中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与歌舞剧相似。角色全由男子扮演,观众也全是男的。 表演波瓦依舞剧是袍吉格族、纳耶格族和迪拉格尔族的祖传职业,他们组成歌舞剧团,串乡走村,四处巡回演出。尤其在九夜节时,一定要表演皮瓦依舞,以迎接波瓦依神母(即难近母),这就是舞剧名字的由来。 这种舞剧没有舞台,在露天广场或庙宇的庭院内演出。不过演出时,需要在庭院或广场里放一个难近母神像,并在像前点盏油灯。演出常常从头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每一个波瓦依舞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个斯旺格,每个斯旺格有一两个角色,表演某一个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或社会人物。舞剧中往往夹杂一些讽刺性的笑话,用以达到某种揶揄目的,很有意思,深受人们的欢迎。 格尔巴舞属于敬神舞,是古吉拉特·邦最受欢迎的民间舞蹈。它有两种形式,即“格尔巴”和“格尔比”。格尔巴舞是女子跳的,格尔比舞是男子跳的。 妇女跳格尔巴舞时,把点着灯的陶罐或某种农作物的青苗放在舞场中央,然后围成圆圈,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在伴唱声中,尽情舞蹈,以表示对大地母亲祈祷。此舞别具一格,由于头顶带孔点灯的陶罐,随着身体的摆动发出闪烁的灯光,如同钻石一样美丽,灯光照出的影子也特别好看。过九夜节时,妇女们尤其喜欢跳格尔巴舞。美丽的姑娘们头顶点灯的陶罐,成群结队地跳着舞前往各家,邀请大家前来参加跳舞。连续九天的节日期间,处处是舞蹈,家家有歌声。除了敬神性的节日,如在克里希纳降生节、罗摩诞生节外,其他一些节日也可跳这种舞蹈。春节、姑娘节、寡妇节等节日,也跳格尔巴舞。 格尔比舞是在九夜节时,男子们为纪念难近母神而跳的一种舞蹈。其他时间一般不跳这种舞。舞场的布置和跳法,同女子跳的格尔巴舞一样,只是男子跳舞时,头上不顶陶罐。跳格尔比舞的人,上身裸露或穿带花边的古式长衫,下身穿一条拉贾斯坦式的裤子。 拉斯舞,是古吉拉特邦另一种著名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这是一种男女混合舞,有三种形式,即登得·拉斯格(棍子舞)、达尔·拉斯格(击掌舞)、拉黑德·拉斯格(表演舞)。登德·拉斯格舞(棍子舞)在北印度尤为流行。在秋月节时,处处都可以看到跳这种舞的场面,其他节日时也有跳这种舞蹈。从前,拉斯舞只是表演黑天神的生平事迹,只唱与黑天神有关的歌曲,今天歌词内容有了变化,也可唱其他歌曲。跳拉斯舞时,服饰打扮没有一定之规,一般女的穿宽上衣和裙子,男的穿长衫或瘦腿裤,有时要有一个演员打扮成黑天神的模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载歌载舞,叙事、情节性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婆罗多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