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香菱会向黛玉拜师而不是林黛玉与薛宝钗比较呢?

林黛玉、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_刘永良_新浪博客
林黛玉、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
“香菱学诗”在整个《红楼梦》中,应该说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情节,谈不上曲折,更没有波澜,故事本身并怎么生动,似乎平平淡淡,零零散散。但是,当我们认真把这个情节都读完,掩卷思索,仔细品味,却又会感到这个情节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小中见大,内涵丰富,可谓味之无极,测之弥深。特别是在这个情节中,林黛玉、薛宝钗对香菱学诗的不同态度,非常值得深思。
由于特殊的身份和遭遇,林黛玉固然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似乎别人很难与她接近的一面。其实这是林黛玉给人的一种表面现象,即使不是表面现象,她也并非总是这样。林黛玉这个人看似冷峻,实为热情。如果你不小瞧了她,真正能够尊重她的话,既尊己又尊人的苏州姑娘林黛玉,是一定会把你当成知心朋友的,与你以心相交,坦城相见,热情相处,胸无芥蒂。
香菱自小孤苦,连自己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她本为千金之贵,却被人贩子拐卖,又遭冯渊之变,后来沦为“呆霸王”薛蟠之妾。不论是在薛家,还是在贾府,香菱都不可能有什么地位的。但是,林黛玉并没有嫌弃香菱,而是向她伸出热情援助之手。于是当香菱提出要请林黛玉教她作诗时,林黛玉毫不推辞,欣然接受,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一下便破除了香菱的顾虑,使她敢于向自己认真地学诗,并且最终使香菱学会了如何作诗。林黛玉作为一位贵族小姐,能够这样诚恳待人,助人为乐,向地位很低的初学写诗的香菱传授经验,并且还认真地教,毫不保留,这一点是极其可贵的。在地位又低、才气又平的香菱面前,林黛玉这位贵族千金没有一点架子,从未摆出什么威严,这本身已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了,何况林黛玉又对香菱悉心传教,无私培养,循循善诱,这种“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师品德,尤为难能可贵,更令人赞叹不已。
薛宝钗虽说诗才出众,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也经常夺魁,但她却因思想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总认为写诗作赋这并非是女子的正业。她信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总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封建淑女的形象。
如第六十四回,当听到贾宝玉说要把她们闺中的诗写在扇面上时,薛宝钗便说:“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有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馀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这已把薛宝钗的思想表白得非常清楚了。她虽确有诗才,并且也写诗,但她毕竟认为赋诗填词“不过是闺中游戏”,无关紧要,“可以会可以不会”。在第四十二回中,薛宝钗还曾亲自开导林黛玉说:“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这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薛宝钗对自己和林黛玉这样的贵族小姐尚且如此看诗,那么地位低下、身份卑微的香菱就更不在话下了。所以身边虽有诗情才思毫不弱于林黛玉的薛宝钗,香菱仍不能得到薛宝钗的指点和帮助,她只好舍近求远,去向林黛玉拜师求教。这样的描写便有力地反衬出薛宝钗在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可以看出薛宝钗的确是自觉地用封建礼教思想来约束自己,以求得人格完善,努力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封建淑女。
再者,薛宝钗外表看起来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稳重和平,温柔敦厚,她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尤其是大得下人之心。但是薛宝钗到底还是一个“冷美人”,她的内心是“冷”的,骨子里是非常高傲的,一般的人她根本不放在眼里。薛宝钗能够以和自己作伴的理由把香菱带进大观园,使香菱既能够见到大世面,开阔了眼界,又能够在温馨祥和的环境中与大家相处,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香菱如果再去学写诗,这在薛宝钗看来,无非是“得陇望蜀”,是得寸进尺,她薛宝钗怎么会再去亲自教导香菱学诗呢?而香菱学诗不来请教近在咫尺的薛宝钗,这说明香菱对薛宝钗还是不太敢接近的,不得不采取敬而远之的做法。这也进一步说明薛宝钗是具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威仪的,也反映出薛宝钗和香菱之间还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是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而这一切又有力地反衬出林黛玉的平易近人,待人诚恳,与人友善,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尊卑的等级和高下的界限,让人感到林姑娘的温和可亲。尽管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毕竟是太冷了,冷得有时几乎让人不能走近她。
还有薛宝钗对香菱苦志学诗不仅不能理解,而且还常常进行打趣取笑,甚至对她予以嘲笑讥讽。香菱为了学诗,苦读诗书,乃至于茶饭无心,坐卧不宁。薛宝钗便笑话她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认为因学诗读诗,香菱已是呆上加呆,成了一个真正的呆子了。香菱冥思苦想,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终于作出第一首诗来,请薛宝钗看一看,以便得到她的指点,而薛宝钗却非但不鼓励,而且还说什么:“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你别怕臊,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把身边的香菱愣是又推给了林黛玉,无奈香菱只好再次去请教林黛玉。香菱写诗入了迷,薛宝钗便不无讽刺地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毛病来呢。”显而易见,薛宝钗对香菱学诗,非但不肯定,不支持,不鼓励,反而是不断地去挖苦,去嘲笑,去讥讽。而这同林黛玉全心全意而又耐心细致地教香菱作诗相比,恰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照,二人在思想性格上的差异甚至对立,我们从中亦可窥出一斑。作者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描写之中,但是读者是完全可以从中看出作者对林黛玉、薛宝钗二人所持的不同情感和态度的。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58,128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_百度知道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为什么?
提问者采纳
黛玉的这种表现,但她并不看重这个,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却去找黛玉。从某种角度说。黛玉虽然生性孤僻,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宝钗生性沉稳,而且言简意赅,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香菱要学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循循善诱,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获得成功。而且。宝钗博学多才,喜散不喜聚。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诗也写得不错,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也更同情弱者,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eblisn的看法是一般看法,也有完全不一样的。宝钗吧裏面的观点与主流观点很不一致,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建议去看看。《红楼梦》面世以来,那儿会说的很详细,还有证据,楼主需要有心理准备、黛玉性格的分析判断了,只是是拥护黛玉派把持红学话语权。多看看宝钗派的观点也很不错的这个涉及到对宝钗。宝钗吧裏面的看法就完全不同,本来就是有拥护黛玉和拥护黛玉两派的。这个判断不同
参考资料: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林黛玉和薛宝钗说的话矛盾吗香菱学诗_百度知道
林黛玉和薛宝钗说的话矛盾吗香菱学诗
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在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总是讥笑香菱——总觉得宝钗有点恃才傲物;香菱向黛玉请教。香菱学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宝钗讥她“得陇望蜀”:“既要作诗,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并说,都是寄人篱下,极为厌烦,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她对人坦率纯真。她对待紫鹃,现在却一个父母双亡一个沦为小妾。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介蒂,不像功利的宝钗,取悦于人,同是大户官宦人家的小姐,堪称“诲人不倦”,见之以诚,黛玉却热诚相接,亲如姐妹,你就拜我为师”。
而且黛玉和香菱的身世相似。她尊重自己,批改她的习作,情同骨肉,也尊重别人林黛玉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
知道智能回答机器人
根据知道用户的观点和内容总结出特定问题的答案,为知道用户提供更好的问答体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文中黛玉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而宝钗却说她“本来呆头呆脑的”,两个人的看法截然不同,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宝钗所说的“呆头呆脑”从上下文看,并不是贬语,实际是对香菱的一种戏评,是出于对香菱专注、入神学诗的形象评说。 (意思对即可)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14分) 课堂游戏①我们的体育老师,总会在下雨天的时候想办法上一些好玩的室内课。这一次,玩的是猜声音的游戏。每六个学生一组,面朝黑板站着,下面的同学用各种奇怪的声音喊那六个同学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同学,猜这声音的出处。如果猜对了,他就可以回到座位上去;如果猜不中,或没有人叫他的名字,那他就必须要在这黑板前一直站下去。②一组又一组的同学站到了前面。一开始我非常兴奋,教室里非常热闹,欢声不断。我在我最好的同学上去的时候喊了他的名字,用我能够发出的最怪的声音。她听出了我的声音,回头指出了我,带着笑意回到座位。③渐渐地我在这个游戏中嗅出了残酷的竞争味道。这是一种对于人缘的考验。每组的六个人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被很多人怪里怪气地呼唤。这些人缘好的同学走下讲台时享受朋友们的欢迎。可剩下来的一两个人,迎接他们的是安静。大家甚至是怀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看着,看他们孤独地被晾在那里。④我由一开始的希望参与这个游戏,渐渐变成了害怕参与这个游戏。然而,我的学号还是被体育老师点到了。我走上讲台,面朝黑板,和其他五个同学站在一起。⑤有人在喊我右边的同学的名字。她回头笑嘻嘻地看看,指出一个人,下去了。很快,左边的同学也下去了。我竖起耳朵努力聆听身后的名字,没有人喊我。我想至少我的同桌会喊我,但她没有。在我上去之前,她喊过几个人的名字,可轮到我的时候,她沉默了。我听到我自己的心跳,听到同学们兴奋的吵嚷声,可是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我听到我最好的朋友的声音,她在叫另一个名字。六个人中,又下去了一个。我心里祈祷,只要不是最后一个,只要不是最后一个!⑥我开始反思我的一切。我在想,我是不是一个特别骄傲、目空一切、自我中心的人;我在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是不是因为我敏感、易怒,难以捉摸;我在想,我一定是在我不知的场合伤害了很多人;我在想,我平日看到的笑脸和善意,是不是都是假的;那些平常见到的笑脸里面,压抑着多少欲说还休的厌恶、愤恨、嫉妒和不屑。⑦现在,黑板前只剩下两个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身后一片寂静。⑧忽然,我听到了我的名字。声音很小,但是很熟悉。没有做任何掩饰和变调,充满了拯救的意味。我满腔的怨恨瞬间化为乌有,变成喜悦,变成难以言喻的轻松。我回过头,朝我最好的朋友望去。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⑨我刚在位子上坐定,就用我能发出的最大的声音,叫了那个仍在黑板前呆呆地站着的女生的名字。她回过头,给了我一个如花的笑容,指着我,清晰地叫出了我的名字。⑩此时,下课铃响了。小题1:根据“我”在这场课堂游戏中的内心情感变化,在横线上填写词语。(2分)
——喜悦(轻松)小题2:请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她白皙的脸庞,在我的眼里如同深蓝色海面上的温暖月光,美丽而动人。”(3分)小题3:文中“我”叫同学的名字写得简略,而把等待同学叫自己名字时内心的反思写得很详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小题4:课堂游戏是对于人缘的考验。最后只剩两人:一个是以孤僻和小气著称的女生,一个是平时不可一世的我。如果你站在黑板前,为了避免这样的尴尬结果,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在平时与同学相处时,如何做一个人缘好,受欢迎的人?(不超过80字)(6分)
善良的种子朱成玉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小题1: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4分)小题2:品味文中两处划线句,分别简要说说这两处体现了父亲怎样的心情和态度。(6分)①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②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小题3: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文中原句作出回答。(3分)小题4: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4分)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小题5:“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请根据选文情节,并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5分)
现代文阅读父亲的游戏两天前,儿子独自一人来到这个城市。现在,父亲要送他回去。他们来到火车站,却在候车室的入口停下来。两个人盯着安检仪的小屏幕,那上面不断流动着各种箱包和纺织袋的轮廓。男人说:“看到了吗?把行李放进去,屏幕上就会照出行李里面的东西……你看看,这是一个脸盆……这应该是一床被子……这个,一双皮鞋吧。可是,它为什么能照出里面的东西呢?”男人低下头,问他七岁的儿子。“是X光的原因……你昨天跟我讲过。”儿子说。男人满意地点头。他说:“是,是X光。只有X光,才能把东西变透明了,我们才能看到它的里面。”(a)男人穿一件蓝色的工作服,那上面沾着点点泥水的痕迹。男人头发凌乱,目光是城里人所认定的那种卑微。城市里有太多这样的男人,他们从家乡来到城市,散落到各个建筑工地。然后,用超负荷的劳动,来维系一种最低限度的期望。男人说:“要是人钻进去,内脏就会清楚得很。这东西,就是你娘给你说的医院的X光机。”儿子使劲点点头。表情很是兴奋。安检员不屑地撇了撇嘴。如果说一开始男人的话还有些靠谱,那么现在,他已经开始胡说八道了。男人冲儿子笑笑,你看好了……然后他就做出一个让周围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举动。他突然扑向安检仪,蜷了身子,像一个纺织袋般趴伏。安检员大喊一声:“你要干什么?”可是来不及了,传送带把男人送进安检仪,屏幕上出现男人趴伏的瘦小轮廓。几秒钟后,男人被安检仪吐出。男人爬起来,满面红光。安检员冲过来,朝男人吼叫:“你发什么疯?”男人尴尬地笑。他说:“我和儿子做游戏呢。”“做游戏?”安检员怒火冲天,“你们拿安检仪来做游戏?这东西对身体有害你不知道?”男人慌忙朝安检员眨眼。安检员正大喊大叫,忽略了男人急切的眼神。(b)男人飞快地拉起他的儿子。男人说:“走,我们去等火车吧!”他们来到候车室,找两个座位坐下。男人问儿子:“你刚才看清楚了吗?”儿子说:“不是很清楚。”男人说:“没关系,你看个大概就行了。得了肺病的人,肺那儿会有一个很大的黑影,你看见我有吗?”男人跟儿子比划着肺的位置。他比划得并不准确。“是,你那儿没有黑影。”儿子认真地说。“这就对了。”男人满意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你看我们多聪明,我们骗那个没穿白大褂的大夫说我们在做游戏,他竟信了。他竟没收我们的钱。你看看,我早说过你也能当大夫嘛。”“是啊是啊。”儿子两眼泛光。“回去,你娘问你:‘你陪着你爹去看X光了吗?你怎么说?’”男人问。“去看过了。”儿子说。“去哪个医院看的?”男人追问。“去火车站医院看的。”儿子回答。“好儿子。”,(c)父亲捏了捏儿子的小脸,“我们拉钩吧!”父亲伸出手,钩住儿子的小指。他们仔细地钩勾,每一下都很到位。“告诉你娘,我的肺病早就好了,别再让她担心,也别再让她把你一个人送过来陪我去医院了。”男人站起来。火车马上就要来了。“好。”儿子使劲地点头,“你的肺上没有黑影,我和娘都知道你的病早好了。”男人笑了笑。他再一次捏了捏儿子红扑扑的小脸。男人把儿子送上了火车,往回走。他走得很快。他还得赶回去干活。他还得在这个城市里拼命赚钱。他要把赚来的钱全部带回家。家里需要钱,他不敢去医院检查他的病。哪怕,只是挂个门诊,然后照一张X光片。男人走得有些急。(d)他轻轻地咳了起来,咳出的痰里,夹着淡淡的血丝。他紧张地回头,却想儿子已经上了火车。于是男人笑了。刚才他和儿子做的那个游戏,让他满足和幸福。小题1:下列各项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画线a 句通过肖像描写,表明父亲是一个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B.画线b句中的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父亲这样的心理:害怕安检员继续训斥,自己在儿子面前失去做父亲的尊严,急于带儿子离开。
C.画线c句中“钩勾”的细节描写含义丰富:有凝重的嘱托,认真的承诺,也有无尽的关爱,绵绵的亲情……
D.画线d句表明父亲原本就知道自己的病情,“游戏”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游戏”的主要内容。小题3:你认为选文末句父亲“满足和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小题4:通读全文,你认为父亲具有怎样的品质?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林黛玉和薛宝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