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佛网在线供佛书院

念修前行仪轨及禅修――中国文化书院演讲
『 2012年 12月22日晚上 』
今天晚上的共修有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念修前行仪轨,也就是《开显解脱道》,一个是禅修。
念修《开显解脱道》
根据藏传佛教的传统,我们修一个法门之前,要先得到它的传承。龙钦宁提的大圆满前行仪轨太广,所以我给大家念麦彭仁波切造的《开显解脱道》传承,我们学院和学会里修前行时,念的都是这个。
刚入门的人对次第修行不一定习惯,但是入了门以后,都要修五十万加行。待会儿我念个传承,有了传承,你们修行时会得到传承的加持。
汉传佛教好像不强调传承,《金刚经》、《般若经》这些经典,都直接讲,不用传承,但这在藏传佛教中是不允许的。一定要在某某上师面前得过传承以后,传法者才有资格传讲,听法者也才有资格修行。
我们注重传承,一方面这是传统,一方面传承也确实具有加持。
在传统上,大德们讲完因明、中观、密法等任何法门后,会念一遍传承。有了传承,也就有了学习和修行这一法门的权利,你可以随便看、随便修;有了传承,也就有了十方诸佛菩萨的开许、护法神的护持,学修起来自然有一种不共力量,这就是传承的加持。
因此,以后你们求法时,在得到开示,明白理论和实修方法的同时,还要求一个传承。这不是个别上师的作法,国内外大德们传法都是如此,短短几个颂词,也要给一个传承。
以前有一年,我和慈诚罗珠堪布到离色达五明佛学院150多公里外的炉霍多芒寺,在德巴堪布面前听了整整一年《集密意续》的传承。
德巴堪布就是我第一次听《大圆满前行》的那位上师,八十多岁了。《集密意续》有厚厚三函。堪布倒是比较空,但我们俩时间紧,每次只能星期天去,坐四小时车,听两小时传承,然后返回来。堪布让我们住寺院,但我们怕给他添麻烦,就去县城住了。
堪布念得特别慢,有时候还跟我们说说话,所以每次也念得不多。有时候见我们有点着急了,他就批评:“让你们住寺院你们不住,怎么能多念?”
就这样,开头去的时候是春天,刚长出嫩草,然后是鲜花遍地、黄叶、白雪,结果一部传承听了一年。
下面我念《开显解脱道》的传承。这是麦彭仁波切用偈颂撰写的,涵盖整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所有内容的修行仪轨。
(堪布念《开显解脱道》传承――)
传承念完了。下面我们一起念修一遍。念的时候,念偈颂里藏文的注音文字。
开头是“喇嘛钦”念三遍。然后从“达救逆嘎鹅德瓦札”开始念,这是藏文的汉语音,底下一行是这一句的意义(平时念这个汉语意译文字也可以),一边念一边随着意义观修。
念完这一个引导修法后,旁边有几个小字“第一修法竟”,这一句不念。在皈依等修法开头有提示小字,像“复次不共前行之皈依者”等,这些也不念。皈依偈、发心偈都各念三遍。
以后修加行就用这个仪轨。下面我们开始,用藏语念,我起音,从“喇嘛钦”开始: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 造
上师知(三次)
嘎& 鹅德 瓦札
暇满难得犹如优昙花
逆那顿钦 耶 云&
既得大义超胜如意宝
德 札 逆巴达瑞 匝耶 拉
获得如是此身唯一回
顿钦 丹 戒&
登玛莫这 巴
若未修持究竟大义果
顿 梅 切匝 杰 巴达&
我等无义虚度此人身
根& 地喇 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达& 救& 顿右 谢 巴 欣吉& 漏
愿获暇满实义求加持
第一修法竟
地& 昔& 踏 加 莫达漏& 云& 右
诸法无常迁变如闪电
拉 萨& 江& 戒& 波秋
思维器情悉皆坏灭法
切 瓦 诶 香 南 切恰麦& 江
决定死亡死时却不定
达& 怎& 斯 吉& 让 够 谷 内 色
心执常法唯是自欺诳
瓦 美 昂德 内 巴 达&
我等恒处懈怠放逸中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莫达 切瓦湛 巴 欣吉&
能念无常死亡求加持
第二修法竟
雷& 追& 南样 切莫杂
黑白业果永时亦不虚
杰 追& 勒瓦梅波& 拉 德 雷
于此无欺因果正道中
酿安 得& 波 秋色囊
显现一切轮涅之诸法
让谢 让 拉门 巴 诶那 样
虽知自作定熟于自身
策 印& 皆& 叨 莫尼 达 加 拉
我等无力如法作取舍
滚& 秋&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给 德 浪 多 结&
巴 新吉 漏
能作善恶取舍求加持
第三修法竟
嘎& 卫 德& 埃 芒 当 单
具足众多难忍之苦痛
得 瓦囊 卫 耶&
彼现安乐欺意无常众
杂 吉& 彭波塔& 达 德& 鄂 杰
一切有漏五蕴痛苦因
卡&& 色& 扣 瓦枚耶敖& 札 样
三界轮回犹处火坑中
得达莫西 恰&&
单 达 加 拉
我等不知如是尚贪世
滚& 秋& 根 地& 喇咪 特& 吉& 则
总集三宝上师悲眼视
诶& 炯& 三巴吉瓦 新 吉 漏
生起出离意乐求加持
第四修法竟
复次不共前行之皈依者:
于前如意宝树五枝上
喂 色喇嘛邬金多吉羌
中央上师邬金金刚持
杰 &波 喇嘛耶丹卡&& 竹& 谷
传承上师本尊空行聚
登 德 吨 乔 地&
前方师尊三世一切佛
意& 色逆追特
钦& 怕& 波& 凑
右旁亲子大乘圣者众
佳 德颂& 绕
累& 玩 南巴剑
后枝安奉善说众经卷
云德乔加年让给登当
左侧八大尊者声缘僧
益西秋 炯& 凑& 南得
周围智慧护法众环绕
地 色& 嘉& 耶 踏& 加 根
所有十方三世皈依境
玛苍枚巴德&
悉皆明观犹如芝麻荚
登& 德让当
玛瘦& 都& 吉 当
于前我与母等众亲眷
森& 剑根 吉 给 德 得
及诸遍天有情敬顶礼
地 德 内 纵&
香且 酿 布 瓦
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
给 嘉& 色昼
发起殊胜信解而皈依
那 葵& 内& 色那 卡& 刚瓦耶
安住虚空遍满虚空者
喇 嘛耶丹堪&
竹& 措& 南& 当
上师本尊空行诸会众
秋 当& 帕& 波& 给 登 拉
诸佛正法以及圣众前
桌 折 给 贝 嘉& 色切
我与六道众生敬皈依
于如上皈依境前而发心者:
初修四无量心:愿诸众生永具安乐等。
次正行发心者:
浚〗岽锏 色 嘉瓦这&
浚∪缤婪鸱鹱
香 且乔& 德特& 讷吉 巴达
已发最胜菩提心
卡&& 恰 桌 根 扎& 西些
我亦为度遍天众
喇梅香 且&
秋 德 森& 吉
愿发无上胜觉心
上颂诵十万遍后
次殊胜密咒果乘之发心:
塔& 意& 思 剑 南
我与无边诸有情
噫内 桑& 吉
本来即是正觉尊
印 巴西& 波
了知如是之自性
香 且 确 德 思 吉 斗
即发殊胜菩提心
如是随力诵
供曼茶者:
秋 扬&& 年& 涅 秋给& 央 卡& 色
法界等性法身净刹土
让 囊玛& 嘎&& 隆 格 热& 诶 央
自现不灭报身五佛刹
卡&& 恰折& 给 央各 古巴& 南
周遍化身刹界诸庄严
钦 秋 波 真德 玻
普贤大乐供云而奉献
嗡那曼扎勃匝梅嘎萨莫扎,萨帕那萨玛耶啊
如是而供献
修诵金刚萨收撸
格谢则& 巴得& 单 当德
啊& 于自梵顶莲花月垫上
华&& 单多吉森& 花 达 卫 多
吉祥金刚萨署ㄔ律
多吉者 怎&
您玛 耶 当& 切
执持铃杵双运白慢母
隆& 给& 切凿& 多吉 杰 仲& 耶
圆满报饰金刚跏趺坐
达当死 吉& 谷
心月百字旋绕于俗
金 瓦德 折 达 巴 解
降下甘露清净诸罪障
以具足四力,观想降下甘露而净除。并诵百字明:
嗡班扎萨嗜暄拧⒙锱屠拧嘣实着蛋偷撞嬷烂腊屯邸⑺士ㄔ济腊屯邸⑺詹ㄔ济腊屯邸⑴拭腊屯邸⑷鬯沟侣昝涝旁选⑷鄹侣锷衙馈⒃虻毙敫袢恕⒐俊喔峦蚰伞⑷鄞锼麓铩嘣锫竽冈印嘣屯邸⒙锕暄湃拾
讷莫西 蒙 巴噫
怙主!我以愚昧无知故
丹 策 雷 讷 嘎 央 年
于三昧耶有缺犯
喇嘛 滚布 嘉&
怙主上师祈救护
左握多吉怎巴得
亦即主尊金刚持
特& 吉钦布
具足大悲体性者
桌 卫 左拉 达&
众生主尊我皈依
达& 当 森& 剑 唐 加杰格 颂& 特匝瓦当烟 拉 各丹
我与一切有情,身语意失坏之根本支分
策&& 年 巴 踏 加 透 漏 夏& 所德 者 昵 冬这咪
誓言,悉皆发露忏悔业障、罪堕、种种
措踏加香样达巴匝德所噫所瓦达杯
垢染,悉为清净而作祈祷。如是祈祷后,
多吉森慧压内热结窝雀结达策年恰踏
金刚萨是宗停骸吧颇凶樱晔Щ抵磺惺难裕
加达巴印耨噫囊瓦欣内让拉特贝让当森
皆已清净。”说后融入自身,观想自己
剑踏加多吉森慧格杰巴萨拉耶折达
与一切有情皆成金刚萨噬恚
并诵六字心咒
咒:嗡巴札萨
最后回向者:
给瓦德 噫 涅 德达
我今速以此善根
多吉森 华&
哲& 杰& 内
成就金刚萨首
桌 瓦 久 江玛利巴
令诸众生无一余
得耶沙拉告 巴 校
悉皆安置于此地
森& 剑踏& 加结
我与一切诸有情
恰根 达 将
失坏誓言皆令净
德 内香 且 酿 布 瓦
从今乃至菩提间
丹 策 南 巴达 巴 校
三昧耶戒愿清净
上师瑜伽者:
让 囊 达巴&
降&& 样 卡& 色
自现清净浩瀚佛刹土
让 哩多吉那&
明观自成金刚瑜伽母
谢握切吉& 达
梵顶千瓣莲日月垫上
根& 地 邬金 多吉羌
总集皈处邬金金刚持
也 则多吉拖 窝& 南
白红寂悦执持杵盖(托巴)瓶
期 凿& 措 嘉& 耶 当 撤
圆满报饰双运措嘉母
格拉让雄 杰 地&
皆& 扣& 凿
身圆自生续部之坛城
匝结 喇嘛夸&
本传上师空行守誓等
德结 工挝雪瓦印 德 耶
安住如同解开芝麻荚
阿压狼 内得 贼 益 西巴
如是邬金刹土智慧尊
恰 达 瓦巴 估 波 登拉特
犹雨融入观修之所依
耍∨芳嵋饧& 参
耍≮鹕餐廖鞅庇
巴玛改萨 东波拉
莲茎花胚之座上
革 俄 珠 尼
稀有殊胜成就者
巴玛炯& 内
世称名号莲花生
扣& 德夸&& 桌忙& 布 果
空行眷属众围绕
切 杰吉色 达&
我随汝尊而修持
新吉& 拉& 些 谢&& 色 所
为赐加持祈降临
格日巴玛思德
格日巴玛思德
此七句颂诵三、七遍而迎请融入后,复行七支供者:
浚〉履 理&
德 给贝 香& 擦
浚』沓臼Ь炊ダ
桑& 巧& 贝 巧
奉献现有本圆普贤供
内& 萨& 德 冬解 期& 夏
无始所积罪堕皆忏悔
靠&& 地& 给 措& 根拉吉 耶让
轮涅一切诸善作随喜
结折多吉 格& 耶&& 内
乃至轮尽祈驻金刚身
杂吉& 秋结库&& 漏估 德 所
祈请常转深广正法轮
给 措& 玛哩
桑& 吉 脱 些 哦
无尽善聚回向成正觉
邬金 旺 格剖涨德
西方邬金自在无量宫
得& 夏& 格 颂& 特 结折瓦得
善逝身语意之化现者
朗 德桌 卫 顿拉巡
为利赡部众生而降临
热 怎&& 卡& 竹 茫布& 库& 吉 锅
持明空行会众作围绕
巴玛炯 内&
结拉措& 拉索& 瓦得
祈请邬金莲师诸圣众
邬金巴玛炯&
内 拉 索& 瓦
祈请邬金上师莲花生
达& 拉旺& 格& 新吉& 拉 德索
祈祷赐予灌顶作加持&
嗡啊税驮袢劝嗦晟
后行修四灌者:
喇咪 内& 色& 耶给折 色& 雷
从于上师三处三字上
玛& 糖& 色& 雄 内色
发出白红蓝色三种光
让各 内& 色& 特 毕新 吉& 拉
融入自身三处作加持
拉 样喇嘛库&&
又复师偕眷属化为光
兰 内 酿 格特雷 特
由自梵穴融入心明点
喇咪 特& 当让& 森& 耶& 麦巴
上师意与自心成无别
森& 涅& 聂玛秋& 给昂& 压& 贝
心性本然法身中安住
哲巴耶 达&
清净四障获得四灌智
兰耶& 炯& 香& 格& 耶& 问杰波
精熟四道现前四身果
巡 拉& 旺& 格 玛 哩脱 巴 杰
获得一切灌顶及加持
如是而观想:
嗡啊税驮袢劝嗦晟
最后发愿:
结瓦根德样达喇嘛当
生生世世不离师
秋 结华& 拉隆& 修内
恒时享用胜法乐
沙当兰 结云单&
圆满地道功德已
多吉蔷 格顾旁&
唯愿速得金刚持
此前行念诵仪轨为麦彭降华吉巴所造。增上善妙!
一辈子修行佛法
去年我在学院带他们修完了五十万加行,每天课后我们一起磕头、供曼茶,效果不错。修完后,我让他们继续修。因为在我们的传统里,前行要修一辈子,不仅学理论,还要把每一个引导当作功课,每天都修。
佛教徒一定要修行,否则皈依再久,也只是挂名而已。在家人修行不像出家人,你们不用什么都放下,什么都放下了,一遇着障碍会反弹,说不定从此再不学佛了。所以,在每天的24小时里,只要你肯抽出一小时用来修行,久了,也会有相当的积累。
你们对佛法有信心,这很好,但学佛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需要一个过程。我是从小信佛,而越学佛越让我了解,人生的经历的确如过眼云烟,名声、财富、地位也是梦幻泡影,没有任何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是你内心拥有的正法,以及你为生生世世准备的善法。
佛教徒相信来世,有了这种长远认识,你会看淡今生的一切所为,也会看清修行佛法有其真实意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为求这一偈,可以不惜身命,我们为什么不能付出一点时间和辛苦?平常求个简单知识也愿意付出,为什么学佛就偏偏不肯?
能和佛法结缘,我们是幸运的。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活一辈子,不是自己造业,就是加入一些团体和别人一起造业,非常可悲。不是谁都能遇到佛法的。我们这个团体很好,我希望这种团体越来越多,在五浊恶世为有缘人开辟净地,让他们都能走进来。
这就是利益众生。有个道场,推广佛法,或者在你们的企业里推广佛法,或者向身边的一两个人介绍佛法,这都是有意义的,对我们的身心有大利益。
据《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记载,佛陀在成佛之前,有时变成人,有时变成动物,以各种方式利益众生。但是你看下来,很多时候,他那一世就帮助了一个人,以此成就了一生的行持。所以,不要认为帮助一个人的意义不大。
我们这个班是国学班,也是佛学班,这种组织很好。我在云南、广州的一些企业里,发现他们有《心经》班、《金刚经》班,五人一组、十人一组,人不多,但对企业很有帮助,对个人、对社会也都有利益。
有家报纸想做佛教专栏,问我的意见。我说:“这个时代需要佛学思想,个人、集体、社会都需要。”
现在禅修在国际上很热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北大、清华、复旦等高等大学都设有禅修班。
这个时代人们重视禅修,主要是因为它对我们的心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人们发现,和身体相比,心是主宰,不仅我们的行为受心控制,就是外在事物的是美是丑,也会随着心的安定与否来呈现。
心不安定的人,外面的世界再美好,他也会觉得丑陋。比如夫妻之间吵架了,即使住在五星级宾馆里,那些豪华设施也会令人生厌。而一个内心安定或者很开心的人,即使身处穷乡僻壤,也会觉得美丽,像极乐世界一样。这就是心对外界的折射作用。
而我们要调心,最好的方法就是禅修。
禅修的方法
禅修可以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有几种方法。
观佛像:在面前摆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像,或者一张唐卡,把心专注在佛像上,一缘观修。刚开始一般都很难专注,因为自无始以来,我们的心习惯了散乱,总是会不停地四处投射。但当你强制性地把它一次次拉回来,停驻在佛像上,也就渐渐静下来了。
观不执著:心里什么都不执著,不起妄念。虽然这不是最高境界,但能够这样安住的时候,整个心会变得调柔安宁。随着禅修力量的加深,安住效果会越来越好,时间也越来越长,甚至达到两三个小时没有妄念。
观心性:稍有修行经验的人,可以观心性。心性就是我们这颗心的本体,当你安住它的时候,是一种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不可言说的境界。这在密宗里叫认识觉性,禅宗里就是明心见性。
禅修的坐式
禅修时,一般用毗卢七法坐式:双足金刚跏趺坐或半跏趺坐;双手结定印;脊椎正直;颈部稍向前倾;两肩放松向后张开;双目垂视鼻尖;舌抵上腭。
观修释迦牟尼佛
在自己面前摆放一尊释迦牟尼佛的佛像,或者一张唐卡。佛陀身色金黄,着三法衣,左手托钵盂,右手持压地手印,面向自己,以慈悲的双目观照着自己。
观想佛陀的身体放光,光融入自己的身体,不仅消除了无始以来的罪业,同时也得到佛陀的加持,成就了一切智慧、悉地和功德。
我们观修佛陀身相,一刹那都有无量无边功德,更何况数数观修?我经常念《释尊仪轨》。释尊因地时,曾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发下五百大愿,所以到了今天,我们才有机会被他的愿力摄受。
你们去过印度的知道,那里有佛陀从降生到涅的圣地。他是为我们才来这个世间的,要不是他开示解脱法门,我们将永远迷茫下去。
下面我们一起观修。首先要专注观佛。观一段时间后,可以一边观,一边祈祷,同时一边念诵释迦牟尼佛的心咒:
嗡牟尼牟尼玛哈牟尼耶索哈
(一)问:怎样调整呼吸更易于入定?
答:一般来讲,所有禅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呼吸要缓慢,甚至都感觉不到。这样心就容易安住。
呼吸跟心识有密切关系。呼吸急躁时,起心动念也变得很快,呼吸舒缓,心念也会平和。所以,在包括大圆满的修行中,总的都会要求呼吸要缓慢。
(二)问:我在观想的时候,开始还觉得佛陀在我的前面,但慢慢地,我感觉佛像在靠近我,进到我的心脏里,不知道这种状态对不对?
答:也可以。不过心在妄动的状态下,现不出真实的相。就像水在动摇时,水里的影像就看不清,当水静下来的时候,才会有清晰的影像。所以,把多余的妄念放下来,那时候所呈现的更接近真实。
我刚才一生起分别念的时候,想到佛陀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次的身体、那么多的苦行,就自然流泪了。所以我常会处于一种感恩的状态里。不过,当你的心完全静下来以后,也会呈现它的本来面目。
对当今特别忙碌的人来讲,很需要禅修。我常跟他们讲,早上起床后,至少要打坐半小时,这对你一天的工作都好。晚上睡觉前,也最好让心稍微安住一会儿,放下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平,放空了,再进入睡眠。这对我们的心理养护,有非常大的力量。
现在人会养身,吃这个、吃那个,但很少有养心的窍诀。禅修就是最好的养心窍诀。会养身的人,不一定会养心,但对一个会养心的人来讲,养身很容易。
(三)问:我有时间就抄经,抄经是不是禅修?
答:抄经是十大法行之一,是很好的修行。这种修行看似是一种有相行为,是执著,但却可以让我们的心平静下来,因为这里面有一种无形的加持力量。
还有念咒。当你心情特别不好的时候,可以手拿念珠,静静地念五分钟咒语,念完以后你会发现,刚才那么多的烦心事,现在都没什么了。
佛教的方法的确很独特。这些方法虽然简单易行,却能迅速制止各种分别念,在具足善心的基础上,也能积累起许多功德和资粮。
(四)问:念咒语时有没有具体的修法?
答:根据生起次第的修法,先要观想万法皆空,接着观想从空当中起现本尊,然后念咒,观咒轮发光利益众生,最后收光,安住无缘禅定。
比如我修文殊菩萨心咒:先安住空性,断除一切不清净的分别妄念;然后观想文殊菩萨,观起来以后,就开始念文殊心咒;念完咒,再以观咒轮发光的方式作上供下施;之后收光,安住,回向。世缘终浅道根深
――读苏轼的诗词
北宋时代的大文豪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四川眉山一个具有高度传统文化修养的书香世家。其父亲苏洵学养深厚,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弟弟苏辙文才过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妹妹苏小妹是一位非常聪慧的才女,才思敏捷,精于诗文,有佳话流传后世。
天赋优异的苏轼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十岁时就“奋励有当世志”。他幼小的心灵敬仰那些风节凛然的正直之士的人格修养,并立志做一个以天下为己任、不与流俗苟合的气节之人。满腔热情的青年苏轼,怀着广博的才华和远大美好的理想抱负,二十岁时就已经“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二十二岁时苏轼父子三人都已位登进士。苏轼的少年英才名震京师,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十分欣赏和器重,意气风发的苏轼从此也开始了他长达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绝代才子,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现存诗2726首、词398阕、散文4000多篇,卷帙浩瀚,史称“苏海”。他的文章纵横古今,旷达俊逸,哲辩精辟,文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自然天成,如他在《文说》中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苏轼的词在宋代词坛独标高格,他“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派词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其诗在宋代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多才多艺的苏轼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在中国书法史上,亦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之称誉。苏轼的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米芾认为“苏轼画字”,其“《恒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为天下法书第一。”清代书法家包世臣认为:“坡老书多烂漫,时时敛锋以凝散缓之气,裹笔之尚,自此而盛。”苏轼还具有较高的绘画艺术造诣,他首倡“文人画”,讲究“神似”的绘画风格,是写意画的中坚人物。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现在已经是世界性的价值连城的艺术瑰宝。
苏轼是一个佛缘非常深厚的人。他的家乡眉州地处佛法兴旺的天府之国四川,又毗邻乐山大佛和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等佛教圣地,他的家庭也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苏轼在其《十八大阿罗汉颂》中,曾记述自家中供奉罗汉像的感应事迹:“轼家藏十六罗汉像,每设茶供,则化为白乳;或凝为雪花、桃李、芍药,仅可指名。”苏轼的祖父苏序,天性纯朴慈善,宅心仁厚,在荒年里,常把家里积存的谷米拿出来,分给饥困的乡亲们吃。他的父亲苏洵师事蜀地出身的云门宗高僧圆通居讷和宝月大师惟简,僧传中记录他为圆通居讷的法嗣。其母程氏亦笃信佛教,苏轼的《阿弥陀佛颂》中载:“眉山苏轼敬舍亡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命工胡锡采画佛像,以荐父母冥福。”苏轼在父母去世时,曾将他们生平喜好的遗物布施佛寺作功德,如他在《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云:“昔予先君文安主簿赠中大夫讳洵,先夫人武昌太君程氏,皆性仁行廉,崇信三宝。捐馆之日,追述遗意,舍所爱作佛事,虽力有所止,而志则无尽。”
由苏轼的作品可知,其弟苏辙(字子由)信奉佛教,常与他探讨佛法,并乐意于做佛教功德善事。如《与辩才禅师》中云:“某与舍弟某舍绢一百疋,奉为先君霸州文安县主簿累赠中大夫、先妣武昌郡太君程氏,造地藏菩萨一尊,并座及侍者二人”等。苏轼的宗兄惟简法师,修持精严,德名远播,被宋仁宗皇帝赐紫袈裟,并赐号宝月大师,他和苏轼交谊深厚。苏轼的妻子王闰之也信奉佛教,如苏轼的《阿弥陀佛赞》云,她“临终之夕,遗言舍所受用,使其子迈、迨、过为画阿弥陀像”等等。忠诚地陪伴苏轼度过了二十三年风雨人生的侍妾朝云亦虔诚学佛,她跟从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法,弥留时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葬于栖禅山寺松林中,邻近大圣塔。苏轼在朝云墓前建了一座纪念她的碑亭“六如亭”,取意于她弥留时念诵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朝云墓志铭》中,苏轼赞美她:“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并作诗《悼朝云》云:“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从小就受佛教氛围浓郁的家乡和家庭熏陶的苏轼,多次说自己前世为禅僧戒和尚,尚未出生,便与佛僧有着不解之缘。他说母亲刚怀孕他的时候,梦见僧人来托宿:“先妣方孕时,梦一僧来托宿,记其颀然而眇一目。”苏轼自言在八九岁时,也做了一个类似的梦:“轼年八九岁时,尝梦其身是僧,往来陕右。”《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九载,苏轼曾经到高安看望弟弟苏辙,即将到达的那天晚上,苏辙与洞山真净文禅师、圣寿聪禅师连床夜语。当晚真净文禅师和聪禅师都同时梦见戒禅师。接着很快苏轼就到达了。戒禅师是陕右人,失一目,去世已五十年,而苏轼当时正好四十九岁。后来苏轼写信给真净文禅师说:“戒和尚不识人嫌,强颜复出,亦可笑矣。既是法器,愿痛加磨砺,使还旧观。”从此以后,苏轼常喜欢穿和尚衣服。
如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述,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倾心于佛教的博大精深,并终生喜欢与德行修学俱佳的高僧交往。据有关学者考证,与苏轼交谊好的高僧总共不下百人。如成都大慈寺的文雅大师惟庆,虔诚事佛,博学多闻,气质超凡,器宇落落可爱,是苏轼最早结识的佛僧之一。苏轼自己曾说:“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他在“东南佛国”杭州任通判时,常听海月大师惠辩宣讲佛理。海月大师“神宇澄穆,不见愠喜,而缁素悦服。”苏轼“每往见师,清坐相对,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
苏轼与德誉远播的佛印禅师交谊颇深。《五灯会元》称担任多座寺庙住持的高僧佛印“才思俊迈,风韵飘然,志慕空宗,投师出家。”有不少关于他和苏轼参学探讨禅宗佛理的佳话流传至今。自幼出家的著名诗僧道潜(号参廖子,宋哲宗元v末赐号妙总大师),与苏轼相知至深。道潜博通内外典,器识高远,有超然出尘之姿,其道德高风与清绝诗句颇受当时士人敬重,陈师道赞誉他为:释门之表,士林之秀,诗苑之英。苏轼很欣赏道潜世外高人的气质和清丽宛转的诗情,两人保持了二十多年的深厚交情。
从苏轼的诗文集来看,他长年从事佛教的实践修持。他阅读了大量的佛经,并且为了尽孝心超度父母,多次与弟弟苏辙共同发心抄写佛经,为父母在佛门广积福德。他还做过很多戒杀放生、书写和流通佛经、修建佛塔和寺庙、塑画佛菩萨圣像等佛教功德善事,并写了大量颂扬佛教的诗词文章。苏轼每游历一个地方,都喜欢到当地的清净佛寺礼拜参访:“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在位为官时,也时常闻思修行佛教:“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返流归照性,独立遗所瞩。”“山堂夜岑寂,灯下看传灯。”“终朝危坐学僧趺,闭门不出闲履凫。下视官爵如泥淤,嗟我何为久踟蹰。”“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与“身不出家心出家” 的香山居士白居易相似,苏轼也是一位尘俗缘浅,而与佛教的因缘深厚,有一定的利益众生的菩萨情怀的佛门居士。
秀甲天下的峨眉山和灵动不息的岷江流水孕育了苏轼灵秀的天资,深厚的佛缘和渊博的学识则赋予他的诗词以深远的意蕴。从苏轼的很多诗词来看,他多情善感且富于浪漫的文人气质:“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念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仙家日月,笑人间春晚。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
杂花生树的晚春时节,春燕呢喃,柳絮飘飞,天真烂漫的少女在无忧无虑地荡着秋千。充满生机的春日景色引起了诗人对美好青春的追忆,和难以排遣的羁旅愁思。斜风细雨中,娇艳的蔷薇花在空寂的庭院里静静地盛开和飘落。雨后初晴的山间溪涧里,亭亭玉立的荷花在清风中摇曳生姿,白鹭在绚丽的晚霞中翩翩飞舞。烟水迷鞯慕弦即戳税裼拿赖墓朋萸魃J俗灰侗庵郏沉鞫拢患桨肚喾宓郑疾萑缫穑交寐头椎穆溆⑺孀疟滩ㄓ慕髌拧9朋菀磺樟耍嗌铰趟溆嘁趑留粒凰寤兀匆谰裳懊俨患葑嘀恕J顺磷碓谙删骋话愕拿谰爸校戳死词钡牡缆贰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君不见兰亭修楔事,当时座上皆豪逸。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飞絮落花,春色属明年。欲棹小舟寻旧事,无处问,水连天。”
光阴飞逝,人生苦短。在沧海桑田的宇宙时空变幻中,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如同梦幻泡影一般虚妄无实。传说在深山中隐居修道的仙人已离去无踪影,只留下曾经相伴的白鹿栖息在烟霞深处。尊荣豪贵、欢乐的聚会、佳人才子,都如同陌上的山花、草叶上的露珠一般无常易逝。可叹息的是,从古到今,有几人能够了悟人生虚幻无常的真谛。在百花芬芳的春日,诗人坐一叶小舟,寻访旧日的故迹。飘飞的柳絮,江岸随风而落的花朵,都引起诗人对如烟往事的温馨回忆,和逝者如斯的怅惘之情。
“繁华真一梦,寂寞两荣朽。”“君臣一梦,今古空名。”“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回头自笑风波地,闭眼聊观梦幻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万事回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 &
英年得志、学而优则仕的苏轼,一生的仕途却是曲折坎坷、起落不定。他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长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在他春风得意的人生辉煌时期,金榜题名,功成名就,“人在玉堂深处”,任翰林学士等重要职位。然而,诗人曾经历的“珠帘十里卷香风”的富贵荣华,在深宫朱阁里歌舞宴饮的欢乐,都如同黄粱一梦,成为转瞬即逝的美好幻影,只留下“一棹飘然影自随”的孤寂。苏轼的一生江海飘零,饱受政治风波的牵连:“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被人构陷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的磨难,及几次被贬谪到黄州、岭南惠州、海南儋州等荒远之地的流离困顿,人莫能堪的萧瑟晚景,都使诗人饱尝宦海浮沉的险恶及人情冷暖的痛苦:“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相逢握手一大笑,白发苍颜略相似。”
充满悲伤和无奈的人生苦旅,使苏轼深刻地体会到佛教所阐述的苦空无常的道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新欢旧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前年开阁放柳枝,今年洗心参佛祖。梦中旧事时一笑,坐觉俯仰成今古。”
尘世有如幻网,人生如飞鸿般飘泊无定。人生足迹溅起的五彩浪花,在浩翰无垠的宇宙天地间,是那么的短暂渺小和微不足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曾经功业辉煌的英雄豪杰,气概非凡的千古风流人物,都在历史长河中淘洗净尽。功名富贵、寿夭祸福、聚散离合都成了过眼云烟,如同梦幻般虚妄而无有实义。从小受佛教思想熏陶的苏轼,面对如梦的人生,和“梦幻去来殊未已”的芸芸众生,更引发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索。
如苏轼自云:“轼龆龀好道,本不欲婚宦,为父兄所强,一落世网,不能自逭,然未尝一念忘此心也。”“轼少时本欲逃窜山林,父兄不许。”“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抠衣礼真相,感动泪雨霰。借师锡端泉,洗我绮语砚。”苏轼自认是禅师转世,并且曾经多生多世学佛修行,是因为前世在转世的时候一念执迷,所以再入痛苦无量的轮回,今生也因此遭受了很多的坎坷挫折。虽然未能在少年时代如愿出家,但佛缘深厚的他终生都存有一份出世的情怀。
长年修学佛教的体悟,帮助苏轼在顺境中能够淡泊自守,在逆境中也能比较从容地面对苦难的现实。佛教的智慧与慈悲,解脱了他被流贬时内心的痛苦,成为他乐观坚强的精神支柱。苏轼被贬谪到荒凉的黄州,他却能够随遇而安:“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好竹连山觉笋香。”他还经常到黄州的安国寺禅修,且颇有体悟:“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然,无所附丽。”岭南向来被认为是“九死一生”的蛮荒瘴病之地,官员们往往视被贬至该地为畏途。而被流贬到岭南的苏轼却能够乐观地随缘欣赏当地的美丽风光:“岭南万户皆春色”“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被流贬到生存环境更加艰苦困难的海南岛时,却仍然能够坚持学佛修心养性,以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坦然对待种种生活中的磨难:“日吱薯芋,而华堂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尽管深感人生的无常苦空,苏轼仍向往着超越纷扰人生的虚无和荒诞,追寻生命本来的瑰奇与真意,和永恒的心灵憩息地。笃信佛法的他在博大精深的佛教中找到了生命的答案与意义,和渡济人生苦海的舟筏。这使苏轼能够以随缘任运、旷达乐观的处世原则来对待人世间的纷纷扰扰与无尽琐屑,将人生过程看作是寄寓在天地万物中的诗意栖息。佛教的熏陶还使他能以广阔的胸怀关心人类心灵的救赎,实践兼济世界的人生理想。这使得他的很多诗词具有一种飘逸脱俗的气质和韵味,一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神往的从容旷达、淡泊自在的浪漫情怀和人格之美。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向时迷有命,今日悟无心。”“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榻两忘机。凭君借取法界观,一洗人间万事非。”“方定之时慧在定,定慧照寂非两法。妙湛总持不动尊,默然真入不二门。”“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我老人间万事休,君亦洗心从佛祖。手香新写法界观,眼净不觑登伽女。”“年来渐识幽居味,思与高人对榻论。”“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自认是戒禅师转世再来的苏轼,喜好禅宗并熟谙佛理禅机。他对与禅宗道理妙合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华严宗法界观,对戒、定、慧三无漏学,对缘起性空、精妙圆融的不二法门,都有较为深入的认知。而以一颗清净的禅心观照纷纭扰攘的世间万象,更能够参透万法本来无生的妙理,对人生的命运也能有更为透彻洞达的了悟。从而也能够宠辱不惊、潇洒坦荡地从容面对人生的风雨坎坷,“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平常的生活中,也能运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脱落世俗的忧虑和烦恼,用一种超然的诗性审美态度,随缘自适地安详度日。晚年的苏轼对人世间的荣辱得失、恩怨是非都已十分淡漠,常幽居静室,用心于佛法的修持。来往的朋友也多有虔心学佛、品德高尚的方外之人,和“抱琴无语立斜晖” 富于才情的修道者。苏轼时常会去山间清净的寺庙拜访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前世曾经出家为僧的诗人,对寺庙中的暮鼓晨钟、经声梵呗,感觉是那么的熟悉和似曾相见。而高僧崇高的德行学问、安详纯净的微笑,更让他难以忘怀。
苏轼写了不少表现学佛修行人的清净自在生活的诗词:“平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门前罢亚十顷田,清溪绕屋花连天。”“西山烟雨卷疏帘,北户星河落短檐。不独江天解空阔,地偏心远似陶潜。”“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古寺满修竹,深林闻杜鹃。睡余柳花堕,目眩山樱然。”“长松吟风晚雨细,东庵半掩西庵闭。山行尽日不逢人,乓懊废闳腭恰!“花香袭杖履,竹色侵杯小!“祗乐听山鸟,携琴写幽泉。”“行歌白云岭,坐咏修竹林。风轻花自落,日薄山半阴。”“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松声满虚空,竹影侵半户。”“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凿石清泉激,开门野鹤飞。”“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习禅的诗人远离名利场中的争斗是非,对世间物欲的执著也日益淡泊。他欣赏“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优雅情致,和陶渊明“心远地自偏”式的清高脱俗,过的是一种身在家心出家的修道生活,安闲自在如同不系之舟。诗人的居所,松涛阵阵,竹影婆娑,清澈的溪流潺潺流淌,野鹤在翩翩飞翔,漫山遍野的各种鲜花竞相绽放。诗人在堂前栽种了桃花和李花,花林间百鸟的啁啾欢唱常把他从梦乡中唤醒。苏轼有时会去翠竹环绕的山间古寺参访。云雾萦绕的山路上少有行人,柳絮在轻风中飘飞,娇艳的山樱花在烂漫地盛开,杜鹃鸟在山林深处啼鸣。清净的山寺中,山花的芳香浸润着行人的衣袂和杖履,而青碧的竹色仿佛染绿了行者的茶杯。寄迹方外的诗人有时会在白云弥漫的山岭上放歌,在青翠的竹林中吟诵经典,在清泉涧水岸边弹奏古琴。归来的夜晚,却梦见自己去寻觅山花,在百花的芳香中与花仙作清奇美妙的诗句。
在身心清净祥和的学佛修行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是自心的法尔显现,辉映着佛性的慧光灵性的大自然,呈现出一派空灵澄净之境:“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清风乱荷叶,细雨出鱼儿。”“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江梅山杏为谁容,独笑依依临野水。”“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山鸟奏琴筑,野花弄闲幽。”“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青莲虽不见,千古落花雨。”
烟雨迷蒙的江南春日,村野间桃李竞放,山花烂漫,黄鹂百啭,蛱蝶纷飞。山间萦绕曲折的的清溪流水岸边,芳草萋萋,绿柳轻拂,娇杏绽蕾。空寂的山涧里,一树树的野花在静静地花开花落。修竹林中的佛寺,山门掩映在绿荫中,在细雨中更显得清幽寂静。被佛家弟子慈悲放生的鱼鳖,在流水中欢快地随逐人而来。已经将佛教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身心闲寂的诗人在月色皎洁的夏夜独自泛舟水面。碧绿的荷叶在清风中摇曳,亭亭的荷花含带着晶莹的露珠,在晚风中散发着幽雅的清香。小舟的双桨在清澈的水面上轻轻地划出一道道的涟漪。夜深风静,停舟归去之时,却只见夜空中的一轮明月映照着琉璃一般清碧的水面。
苏轼在位为官时,每到一个地方上任,都会爱民如子,施行为老百姓办好事、谋福利的仁政,体现出一位佛门居士真诚利益众生的菩萨情怀。如苏轼在徐州任上时,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彭城门下,水二丈八尺。”他临危不惧,亲自指挥抗洪抢险,“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奋战七十多天,保全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任上时,他修复六井,疏浚西湖,于西湖修筑长堤(今为西湖名景:苏堤),并做赈灾施药施粥等惠利百姓的善事。在黄州,他上书官方负责人,倡议禁止溺婴恶俗,并与别人一起组织“育儿会”,施资救济婴孩。在惠州,他把治病药方介绍给当地民众,并帮助修建桥梁、医院、饮水设施,推广秧船,救火灾,收葬暴骨等。在海南,他向当地人民传授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苏轼还多次上疏朝廷,反映百姓的艰辛疾苦、请求免除赋役,抚恤贫寒,等等。
苏轼卓越的才华、高尚的人格都深为广大人民敬佩和爱戴,以至于他逝世之时:“吴越之民,相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惠林佛舍。”直到现在,苏轼足迹到过的很多地方,人们都在以纪念馆、书院、公园、桥梁等多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佛缘深厚的大才子。
苏辙《栾城后集》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本。
孔凡礼《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
[宋]胡寅《题酒边词》。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宋]米芾《海岳名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有跋》
苏轼《阿弥陀佛颂并叙》
苏轼《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并叙》
苏轼《与辩才禅师六首之三》。
苏轼《阿弥陀佛赞》。
苏轼《朝云墓志铭》。
苏轼《悼朝云并引》
《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
《冷斋夜话》卷七“梦迎五祖戒禅师”条。
惠洪《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苏轼《惠诚》。《东坡志林》卷二,北京:中华书局, 1981。
苏轼《海月辩公真赞并引》。
普济《五灯会元》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 1984
苏辙《龙川略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 1982
苏轼《文集卷四十九》与章子厚参政书
苏轼《次韵子由浴罢》
曹溪《夜观传灯录》(灯花落一僧字上,口占)
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
苏轼《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其四。
白居易《早服云母散》
苏轼《蝶恋花 春景》
苏轼《桃源忆故人 暮春》
苏轼《江神子& 江景》
苏轼《点绛唇》
苏轼《私啃⊥醵嘉鞠显倘恕
苏轼《仙都山鹿》
苏轼《陌上花三首并引》其一
苏轼《陌上花三首并引》其三
苏轼《满江红》
苏轼《东栏梨花》
苏轼《江神子& 孤山竹阁送述古》
苏轼《和鲜于子骏?郓州新堂月夜?二首其一》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酞》
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苏轼《西江月 黄州中秋》
苏轼《与王定国 四十一首 十二》
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如梦令& 有寄》
苏轼《临江仙》
苏轼《次韵蒋颖叔》
苏轼《满江红& 怀子由作》
苏轼《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其二》
苏轼《江神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送沈逵赴广南》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苏轼《永遇乐》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
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苏轼《赤壁赋》
苏轼《王巩清虚堂》
苏轼《与刘宜翁使君书》。
苏轼《与王庠五首》。
苏轼《南华寺》
苏轼《梅花二首》其二
苏轼《初到黄州》
苏轼《黄州安国寺记》
苏轼《十月二日初到惠州》
苏轼《食荔支二首并引& 其二》
苏轼《追和陶渊明诗引》,《东坡续集卷三》。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定风波》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苏轼《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其五》
苏轼《送春》
苏轼《虔州景德寺荣师湛然堂》
苏轼《送参寥师》
苏轼《次韵阳行先》
送苏轼《刘寺丞赴余姚》
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 二首 其一》
苏轼《题灵峰寺壁》
苏轼《书普慈长老壁》
苏轼《定风波》
苏轼《莘老葺天庆观小园,有亭北向,道士山宗说乞名与诗》
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
苏轼《远楼》
苏轼《雨夜宿净行院》
苏轼《临江仙》
苏轼《游鹤林招隐二首》其一
苏轼《自普照游二庵》
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
苏轼《黄州》
苏轼《游鹤林招隐二首》其二
苏轼《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
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
苏轼《雨中过舒教授》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
苏轼《十六人分韵赋诗轼得心字》
苏轼《中隐堂诗五首并叙其一》
苏轼《如梦令春思》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集》第5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苏轼《永遇乐》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苏轼《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纭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道者院池上作》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二》
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 二首 其一》
苏轼《蝶恋花》述怀
苏轼《山村五绝其一》
苏轼《和王晋卿送梅花次韵》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轼《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
苏轼《和刘长安题薛周逸老亭,周善饮酒,未七十而致仕》
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其十一》
苏轼《白水山佛迹岩》
《宋史?苏轼传》
苏辙 《栾城后集》 卷二十二, 四部丛刊本
作者:清净(四川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智悲佛网在线供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