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国尼泊尔末代国王退位后钱弘倧的倧怎么读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
吴越国(907年-978年)是五代时期十国中的一国,由浙江临安人所创建,都城为钱塘(杭州)。占地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全盛时其范围包括今之浙江全境、上海全境、苏州全境和福建东北部。历三代五王,至公元978年纳土归宋,历时近百年。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钱镠采取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战略方针,重农桑、兴水利,发展与日本、朝鲜等国海外交往,使两浙之地有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978年,吴越末代国王钱俶为了避免战乱主动献土并入北宋,立国七十二年。
官方语言 吴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
首都 西都杭州、东都越州
英文名称 Ng-Yuih Kingdom
主要城市 杭州、绍兴、上海、苏州、湖州等
国家领袖 钱镠
主要民族 汉族-吴越民系
所属洲 亚洲
吴越国创建人,字具美,小名婆留,临安人。少时无赖,曾以贩盐为生。江南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说他自小与群儿游戏,喜欢到石镜镇看镇兵跑马射箭,他也把大家编起队来操练,相士惊为&真贵人也&。十七岁开始苦练硬弓、使长矛,读《孙子兵法》,二十岁到石镜镇投军当&义兵&,改名为钱镠。时,钱镠成为当地军阀的部将,屡立战功。唐光启三年(887),董昌为越州观察使(今浙江绍兴),自杭州移镇浙东。唐以钱镠为杭州,从此就独据一方。景福二年(893),钱镠升任节度使,驻杭州。乾宁三年(896)钱镠灭董昌,得。在翦除、薛朗、董昌等势力的过程中,他占有了两浙之地。唐以钱镠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封其为越王。904年,改封吴王。及建梁,始封其为吴越王。
由于地狭兵少,实力不足,因此吴越一直以效忠于王朝为主要军略。在唐亡之前,钱镠忠于唐朝;在篡唐建梁以后,他又效忠于后梁,由是亦从后梁得到了吴越国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灭梁以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不仅得到了吴越国王、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头衔,而且还得到了玉册金印,以示恩宠。凭此,吴越便有效地防御了周边割据势力对吴越国的侵扰。时钱镠一面向中原称臣,一面则自为小朝廷;其府署不仅称朝廷、僚属称臣,而且还自立年号,共有天宝、宝大、等三个年号,直到其子钱元瓘继位,才改用中原年号。同时,他还自行与、渤海等国往来,又给他们行制册、加封爵,俨然中朝一皇帝。
在政治上贯彻&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国策。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奖励垦荒,发展农桑;平息战乱,维护两浙安宁,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经济繁荣。他开拓杭州城郭,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修筑海塘,疏浚湖浦,灌溉农桑,开拓海运,发展贸易,促进经济发展,使两浙安定繁荣。特别是他在统治区内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海堤和沿江的水闸,防止海水回灌,方便船只往来。世人奉之为&&。又加之战争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钱镠于后唐三年(932)卒。终年八十一岁,谥武肃,葬临安钱王陵。其七子钱元瓘(原名传瓘)嗣,勤政仍有其父之风。早在开平元年(907年),他就升为衙内都指挥史。天成三年(928年)升为镇海、镇东两军节度使。继承王位后,他承继了父王朝奉中原、保境安民的国策,又发展了与日本、古国的友好交流。旧时西湖边的涌金池上石刻&涌金门&三字为他亲书,今已废。元瓘爱好文学,喜赋诗,有诗数百首,编集为《锦楼集》。天福六年(941年),元瓘死,享年55岁,谥文穆。六子年仅14岁便嗣王位。他少儿时便封官至镇海、镇东两军节度副使、检校太尉。即位后由丞相曹弘达摄政事,大赦境内,免租税一年。钱弘佐大胆撤除大将、李文在等,巩固其统治地位,继续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进攻福州,闽国向吴越求援。钱佐为恤邻保境,不顾臣下反对,下令发兵三万相救,终于取得胜利,保障南部边境安宁。弘佐在位七年,多次下令减免赋税&以宽吾民&,仓廪积蓄可供十年。于开运四年(947年)卒,谥忠献。
死后,钱元瓘第七子钱弘倧嗣位。他极力抑制将领。947年,吴越将废之,后来钱弘倧贬迁会稽卧龙山麓,生活起居仍与王同级。钱元瓘第九子嗣位。钱弘俶毕生崇信佛教,为吴越国王时,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无数。他承继先王的国策,尊奉中原。对中原诸王朝贡奉之勤,海内罕有其匹。974年,讨伐,矛头直逼江南。钱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建议,975年,出兵助宋灭南唐。南唐亡国后,吴越国。三年(978年)一月,钱俶祭别钱镠陵庙,失声痛哭:&孙儿不孝,不能守祭祀,又不能死社稷。&悲伤得几乎不能站立。稍后,钱俶(因避宋讳,去弘俶之&弘&字)上版籍于宋,吴越亡。从公元八九三年钱镠为镇海节度使算起,至灭亡前后存八十六年。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 &,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代五帝都笃信佛教,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成就。从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到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的18年间,钱王带领军民5次扩建杭城。大顺元年(890年)九月第一次扩大杭城。史书记载:&筑新夹城,环包家山,泊秦望山而回,凡50里,皆穿林架险而版筑。&第二次扩大杭州城是景福二年(893年),周围70里。据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帝王都会》记载,罗城的城门有十:朝天门,在吴山下,今镇海楼(即鼓楼);龙山门,在六和塔西;竹车门,在望仙桥东南;新门,在炭桥东;南土门,在荐桥门外;北土门,在菜市桥门外;盐桥门,在盐桥西;西关门,在雷峰塔下;北关门,在夹城巷;宝德门,在艮山门外无星桥。公元907年,扩建牙城时,有术士向钱王献策,如在旧基扩建,国祚只有百年,如填西湖更建,可以延长十倍,钱王回答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哪有千年不变的真主?有国百年就心满意足了,并且化大力疏浚西湖,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句赞扬他。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钱王增调军民数十万在沿江北岸,从六和塔到艮山门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大作战,并采用立幌柱、打竹笼的科学方法降服汹涌的湖魔,筑起了一道长338593丈捍海石塘,彻底根治了杭州城的潮浸之患,也留下了&钱王射潮&的美丽传说。&五代之际,天下纷扰,杀人如麻,独吴越人民安居乐业,百年不知兵革&,使吴越百姓过了一段太平富裕的日子,钱王还凿平钱塘江中暗礁以利通航,重视农桑,发展经济,使吴越国&富甲东南&。隋代杭州只有15380户,吴越盛时已达&十余万家&。&盖当时隋时杭地苦卤,水咸难饮,自唐邺候李泌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外,钱王又凿井九十九眼以泽民&。杭州的&百井坊巷&,传说原来有井九十九眼,就是钱王开的,故称钱王井,钱王第七子元灌命金华将军曹杲,引西湖水入城为涌金池,便利居民汲取饮用。另设置龙山、浙江二闸,&以大小二堰,隔绝江水,不放入城,则城市专用西湖水,水既清澈,无由淤塞&。钱王对杭州城的饮水淡化做了大量工作。&沮洳斥卤,化为乐土&。凤凰山麓为隋唐两朝的州治所在。吴越国时扩建王宫,南边有通越门,北边为双门,范围数里。相当于南宋皇城九里的范围。内有八会堂、功臣堂、天宠堂、天册堂、阅武堂、握发殿、思政堂、仙居堂、丽春院等十多处殿堂建筑,规制恢宏。钱王对开发和繁荣两浙经济,文化之功,代有评述。著名的宋代铁面御史赵汴的《表忠观记》,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开国元勋刘基分别撰写的《武肃王传》中,均有详细记载。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称道钱王有保卫两浙之功,并说&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德于斯民甚厚。&综上所述,钱王让吴越为&人间天堂&苏杭的奠基人已当之无愧了。
吴越地域狭小,极盛时,只辖有杭、越、湖、苏、秀、婺、睦、衢、台、温、处、明、福十三州;另又设有镇海、镇东、中吴、宣德、武胜、彰武等节镇。总体是东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家。州/县名治所备注杭州今杭州市光化二年(899)升为都督府,吴越谓之西府。一说,吴越曾私改杭州为钱唐府。钱塘今杭州市附郭县。秦置钱唐县,唐代改为钱塘县(一说南朝时改)。钱江今杭州市附郭县。后梁龙德二年(922),钱氏析钱塘、盐官县地置。钱俶纳土,宋改钱江县为仁和县。富春今富阳市秦置富春县,东晋太元中,避太后郑阿春讳,改名富阳。钱镠因厌恶杨行密,于后梁开平二年(910)复改富春县。钱俶纳土,宋又复富春为富阳。新登今富阳市新登镇孙吴黄武七年(226)析富春县置新城县,后废。后数经置废,唐永淳元年复置。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避梁太祖朱温之父朱诚讳,改新城为新登。钱俶纳土,宋又复新登为新城。桐庐今桐庐县孙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置。横山今临安市昌化镇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紫溪县置,圣历元年(698)改武崇县,神龙元年(705)又改唐山县。 后梁开平二年(908)改吴昌县,开平四年(910)改金昌县,后唐同光二年(924)复为唐山县,后晋天福七年(942),又改为横山县。钱俶纳土,宋改横山县为昌化县。于潜今临安市于潜镇西汉置于朁县,隋改於潜县。安国今临安市高虹镇东汉末,孙吴析余杭置临水县,晋太康元年(280)改临安县。隋省,武周垂拱四年(688)复置。后梁开平二年(908),改临安为安国,钱俶纳土,宋又复安国县为临安。余杭今余杭区余杭街道秦置。盐官今海宁市盐官镇孙吴黄武四年(225)置,唐武德七年(624)废,贞观四年(630)复置。武康今德清县武康镇 千秋村汉末,孙吴析乌程县余不乡置永安县,晋改武康县。吴越时,武康县由湖州改隶杭州。钱俶纳土,宋又将武康归隶湖州。越州今绍兴市唐乾宁四年(897)始称东府,大都督府。会稽今绍兴市附郭县。南朝宋析山阴县置会稽。山阴今绍兴市附郭县。秦置,后屡有废置。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秦置,隋开皇九年(589)废入会稽,唐贞元元年(785)复置。长庆年间复废,旋又置。余姚今余姚市姚江北秦置,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剡县今嵊州市西汉置。后晋天福五年(940),吴越改剡县为赡县。诸暨今诸暨市秦置,唐末光启中改暨阳县,钱镠因厌恶杨行密,于后梁二年(910)复改诸暨县。萧山今杭州市萧山区西汉置余暨县,孙吴改永兴县。唐天宝元年(742)改萧山县。新昌今新昌县唐末,吴越析剡县置。苏州今苏州市吴县今苏州市附郭县。秦置。长洲今苏州市附郭县。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置。常熟今常熟市萧梁大同六年(540)析海虞县置。昆山今昆山市萧梁析娄县置信义县,又析信义县置昆山县。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析吴县置。湖州今湖州市乌程今湖州市附郭县。秦置。德清今德清县乾元镇武周天授二年(691)析武康置武源县,唐景云二年(711)改临溪县,天宝元年又改德清县。安吉今安吉县递铺镇汉中平二年(185)析故鄣县地置,隋开皇九年(589)省。义宁二年(618)沈法兴复置,武德七年(624)又废,麟德元年(664)再置。长兴今长兴县西晋太康三年(282)析乌程县置长城县,隋开皇九年(589)省,仁寿二年(602)复置,后梁开平元年(907),吴越避梁讳改为长兴县。温州今温州市永嘉今温州市附郭县。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置永宁县,隋开皇九年(589)改永嘉县。乐清今乐清市东晋宁康二年(374)析永宁县置乐成县(一作乐城县),后梁开平二年(910),吴越为避梁太祖之父朱诚讳,改为乐清。瑞安今瑞安市孙吴析章安县置罗阳县,宝鼎三年(268)改安阳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安固县。唐天复三年(903),改瑞安县。平阳今平阳县西晋太康初年,析安固县置始阳县,寻改横阳县。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改之为平阳县。台州今临海市临海今临海市附郭县。孙吴太平二年(257)析章安县置。黄岩今台州市黄岩区唐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置永宁县,武周天授元年(690)改黄岩县。永安今仙居县东晋永和三年(347)析始丰县置乐安县,后唐长兴元年(930),吴越改乐安为永安县。天台今天台县孙吴析章安县置始平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丰县。唐上元二年(675),改唐兴县。后梁代唐,开平二年(908)改天台县。后唐时,复名唐兴。后晋天福七年(942),因避石敬瑭讳,又改台兴。宋建隆元年(960),复名天台。宁海今宁海县东晋永和三年(347)析鄞县、章安置。明州今宁波市鄞县今宁波市附郭县。唐武德四年(621)置鄞州,八年(625)废为鄮县。后梁开平二年(908),吴越因避梁朱茂琳讳,改鄮县为鄞县。奉化今奉化市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析鄮县置。慈溪今宁波市江北区 慈城镇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析鄮县置。象山今象山县武周神龙元年(705)析鄮县、宁海两县置。定海今宁波市镇海区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析鄞县地置望海县,寻改定海县。处州今丽水市西丽水今丽水市西附郭县。隋开皇九年(589),析松阳县置括苍县,唐大历十四年(779)改名丽水县。缙云今缙云县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析丽水、永康两县置。青田今青田县唐景云二年(711)析丽水县置。白龙今松阳县汉末建安四年(199)析章安县置,隋废,寻又置。钱镠因厌恶杨行密,于后梁开平二年(910)改为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又改白龙县。入宋,复改为松阳县。遂昌今遂昌县孙吴赤乌二年(239),析太末县置平昌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遂昌县。龙泉今龙泉市唐乾元二年(729),析遂昌、松阳两县置。衢州今衢州市西安今衢州市附郭县。汉末初平三年(192)析太末县置新安县,晋太康元年(280)改信安县。唐末咸通年间,吴越改信安为西安。龙游今龙游县本春秋太末县地,晋立龙丘县。隋废,唐贞观八年(634)又置。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龙丘为龙游。江山今江山市唐武德四年(621)析信安县置须江县,寻废,永昌元年(689)复置。后唐长兴二年(931),吴越改须江为江山。常山今常山县唐咸亨五年(674)析信安县置常山县。婺州今金华市金华今金华市附郭县。汉末初平三年(192),析乌伤县置长山县,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宁县,十二年(592)改东阳县,十八年(598)又改金华县。兰溪今兰溪市唐咸通五年(674)析金华县置兰溪县。浦江今浦江县唐天宝十三年(754)析义乌县置浦阳县。钱镠因厌恶杨行密,于后梁开平二年(910)改为浦江县。义乌今义乌市秦置乌伤县,唐武德七年(624)改名义乌县。东场今东阳市武周垂拱二年(686)析义乌县置东阳县。后梁开平四年(910),钱镠因厌恶杨氏,改名东场县。入宋,复改东阳县。永康今永康市孙吴赤乌八年(245)析乌伤县置,隋废,唐武德八年(625)复置。武义今武义县武周天授二年(691),析永康县置武义县,寻改武成县,天佑年间复改武义县。睦州今建德市梅城镇建德今建德市梅城镇附郭县。孙吴黄武四年(225)析富春县置,隋开皇九年(589)省。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武德七年(624)省,永淳二年(683)再置。寿昌今建德市寿昌镇孙吴析富春县置新昌县,晋太康元年(280),改寿昌县。遂安今淳安县西 千岛湖五狮岛南汉末建安十三年(208),孙吴析歙县置新定县,晋太康元年(280)改遂安县。隋开皇九年(589)省,仁寿三年(603)复置。清溪今淳安县西 千岛湖南山岛附近孙吴黄武元年(221)析歙县置始新县,晋改雉山县,唐开元二十年(732),改为还淳县。永贞元年(805),为避唐宪宗李纯讳,又改清溪县。分水今桐庐县分水镇唐武德四年(621)析桐庐县置,七年(624)省,武周如意元年(692)改置武盛县,神龙元年,复名分水。秀州今嘉兴市后唐同光二年(924),吴越私建开元府于嘉兴,。钱镠去世,开元府废,所领各县归隶杭州、苏州。至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又于嘉兴置秀州。嘉兴今嘉兴市附郭县。春秋时为长水县,秦改由拳县。孙吴嘉禾元年改禾兴县,赤乌五年(242),为避太子孙和讳,改为嘉兴县。隋废,唐武德七年(624)复置,九年(626)又省,贞观八年再置。后唐同光二年(924),割隶开元府。钱镠去世,开元府废,新王钱元瓘为防止右藩苏州强大,将嘉兴改隶杭州。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置秀州,嘉兴即改隶秀州。海盐今海盐县秦置,屡有迁治。后唐同光二年(924),割隶开元府。钱镠去世,开元府废,复隶杭州。吴越置秀州,海盐即改隶秀州。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唐天宝十年(751),析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地置。后唐同光二年(924),割隶开元府。钱镠去世,开元府废,复隶苏州。吴越置秀州,华亭即改隶秀州。崇德今桐乡市崇福镇后晋天福三年(938),吴越析嘉兴县置,隶秀州。衣锦军今临安市临安市安众营本是钱镠故里,钱镠发迹后,唐廷改安众营为衣锦营。光化四年(901),改衣锦城, 天佑四年(907),又改安国衣锦军。
自秦至唐的一千多年中,中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经过唐末藩镇割据、苛政暴敛及连年战乱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仅公元910-953年,黄河决口及其他大水灾即达24次之多),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人口锐减。而与此同时,南方诸割据政权,即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发展了生产,繁荣了长江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地区。五代时,南方诸政权中,吴越国是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在钱王&善事中国,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手工业、商贸业和文化事业,扩建杭州、苏州等中心城市,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终于使吴越的经济和文化跑到了五代诸分裂政权的前列,也使钱王成为这一重大转移的重要功臣和开拓者。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始自钱王开创的吴越时期。钱王在发展经济中首先紧紧抓住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整治了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从而把吴越建成了鱼米之乡。钱王还十分重视晒盐、制茶、制瓷、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的发展又刺激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使境内&桑麻蔽野&,蚕季出现了&青巷摘桑喧姹女&的热闹景象。吴越之地已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丝绸之府&。经济的繁荣,基础在于生产的发展,但其实现还赖于商贸的发展。通过商贸交易,沟通中国两大经济带--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实现货畅其流,物尽其用。五代前中国大都市都在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仅有会稽、越州。五代至宋后,杭州也发展成繁荣的大城市,南宋行在所定在临安与之前的基础不可分割。
作为一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吴越文化,自钱王创立以后,经三代五王的不懈努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钱王青少年时期读书不多,只在暇时温理《春秋》,兼读《武经》,深知文化对保境安民的重要,因而当权后十分重视网罗文人学士,他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兼听纳谏,唐末名家皮光业、林鼎、沈崧、罗隐、武将杜陵、阮结、顾全武等都受到他的礼遇,罗隐成为他的重要功臣。佛学兴盛更是吴越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据《咸淳临安志》统计,杭州有寺院150多所,素有&江南佛国&之称,临安的功臣塔,杭州的灵隐寺,余杭大涤山的天柱观,杭州的六和塔、雷峰塔、保淑塔等都是吴越时修建的。灵隐寺的弥陀石佛、摩崖石刻和石塔、凤凰山的梵天经幢等吴越时期文物一直保持至今。五代前后吴越地区文化名人数量的变化情况也可窥见文化发展之一斑。当代著名教授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词典》中收录的五代前文化名人86人,其中吴越地区为7人,占8%;五代及其后的文化名人114人,吴越地区为33人,占30%。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五代前名家30人中吴越地区仅有1人,占3%;五代以后的名家33人,吴越地区达11人,占30%,两个30%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吴越地区一跃而成为文化之都和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钱王本人不仅能征善战,还留下许多诗文,诗文中多显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他的书法也颇有造诣,擅长草隶,蜚声中原。文化的发展、佛学的兴盛,又促进了印刷业的进步,而印刷业的进步又加快了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杭州已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大印刷中心,所以活字印刷由钱塘人毕升发明也绝不是偶然的。
吴越国统治不到百年,可在杭州境内却兴建了150多座寺院与数十座塔幢,为杭州成为著名的佛教风景胜地奠定了基础,其中著名的寺院、经幢等名胜如下:
钱塘门外昭庆寺、龙井延恩衍庆院、雷峰下显严寺、宝莲山宝仁寺、月轮山开化寺、凤山梵天寺、南高峰荣国寺、孤山玛瑙寺、赤山埠六通寺、赤山埠高丽寺、吴山海会寺、南屏山净慈寺、宝石山崇寿寺、五云山云栖寺、九溪理安寺、灵峰灵峰寺、紫阳山宝成寺 天竺法喜寺、水乐洞净化院、龙山天真寺。
六和塔、闸口白塔、保俶塔、雷峰塔、梵天寺两座经幢、灵隐寺内两座经幢。
慈云岭石窟佛像、烟霞洞石窟佛像、天龙寺石窟佛像、凤凰山三石佛与十六罗汉、飞来峰佛像。
吴越国建造捍海石塘,南起六和塔,北至艮山门外。消除了钱塘江潮对杭州的危害。除此之外,从钱镠起,设立撩湖军兵千人,专事清理西湖葑草之事,从而有效保护了西湖地区的环境。
吴越君主列表 庙号谥号姓名字生卒年在位时间太祖 武肃王具美852年-932年907年-932年世宗文穆王钱元瓘明宝887年-941年932年-941年-忠献王符佑 928年-947年 941年-947年-忠逊王钱倧隆道 929年-975年 947年-忠懿王钱俶文德929年-988年 948年-978年
{{each(i, video) list}}
{{if list.length > 8}}
查看全部 ${list.length} 期节目
{{if _first}}
内容来源于
{{if list && list.length}}历史论坛:[研究]五代十国时期那些人和事儿【十国篇】
五代十国时期那些人和事儿【十国篇】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北宋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合称十国。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五代十国概述:①在中国历史上,汉朝和唐朝是大多数国人最为骄傲的时代,汉家雄魂,唐家气魄,自古以来便为史家所称道。汉朝常被称为第一帝国,唐朝被称为第二帝国,也确实是中国人最乐于提及的,可见汉唐对今日国民心态影响之深远。②汉唐之后都是两次大分裂时期,一次是汉朝之后极为著名的三国,另一次便是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和三国的历史轨迹极为相似,但和三国的历史知名度相比,五代十国则有些落落无闻,而对于现代中国而言,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远在三国之上。③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在中原地区存在的五个政权,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郭威建立的周。在历史,这五个短命小朝廷都被视为正统,这个正统可以一直算到现在。④十国是指杨行密建立的吴、李建立的南唐、钱建立的吴越、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建立的后蜀、马殷建立的楚、高季兴建立的荆南、刘隐建立的南汉、王审知建立的闽以及刘崇在今山西建立的北汉。这还没有包括刘守光建立的燕政权、李茂贞建立的岐政权、周行逢建立的湖南政权、留从效和陈洪进建立的清源军、张氏和曹氏在大西北建立的归义军。以及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建立的辽,在云贵高原一带的大理政权。⑤从政权传承的角度来看,五代开始于公元907年朱温废唐称帝,终于960年赵匡胤废周建宋。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五代十国应该从王仙芝、黄巢起义算起,一般是以公元880年黄巢入长安为起点,到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为止,差不多一百年的历史。这和三国一样,如果把三国从公元220年算起,那么三国历史的韵味便至少去掉了十分之七,谁会看没有吕布、貂蝉、曹操,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三国?⑥五代十国存在的时间虽然和三国大抵相当,但这一时期政权远多于三国,所以过程之曲折、斗争之残酷、命运之无常,让历史都为之震憾。历史总是这样,惊心动魄之后,是无限的感慨。
——925年,计18年)
前蜀(907年—925年),五代政权之一,王建所建,定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2主,共18年。
一、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时期(907年——918年,在位12年)
王建(847年-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出身无赖,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所阻,于是开始攻打西川。历经三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击败黔南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12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二、前蜀后主王衍时期(918年——925年,在位8年)
王衍(899年926年5月2日),字化源,初名王宗衍,许州舞阳(今属河南舞钢)人,前蜀高祖王建第十一子,母贤妃徐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最后一位皇帝。王衍即位后,荒淫无道,委政于宦官、狎客,好微服出游民间,日夜饮酒,爱好奢侈,营建宫殿,巡游诸郡,耗费大量财力,蜀人不得安宁。太后、太妃卖官鬻爵,臣僚也贿赂成风,政治十分腐朽。919年(乾德元年),加尊号为圣德明孝皇帝。925年(同光三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被封为通正公。公元926年(同光四年)四月,他们走到秦川驿时,后唐庄宗采纳伶人景进的建议,派遣宦官向延嗣诛杀王衍及其宗族,王衍被杀时,终年二十八岁。王衍很有文才,能作浮艳之词,著有《甘州曲》、《醉妆词》等诗,流传于世。
年——965年,计31年)
后蜀(934—965年),五代政权之一,孟知祥所建,都成都(今属四川)。盛时疆域约为今四川大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历2主,共31年,965年灭于北宋。
一、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时期(934年,在位7个月)
孟知祥(874年-934年),字保胤,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西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开国皇帝。孟知祥是晋王李克用的女婿,在后唐深受重用,历任中门使、马步军都虞候、太原尹、北京留守,后担任西川节度使。唐明宗继位后,孟知祥产生了据蜀自立的念头。此后,孟知祥不听后唐朝廷诏令,甚至一度举兵造反。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被朝廷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蜀王。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改元明德,建立后蜀。同年七月,孟知祥病逝,在位仅7个月,终年61岁。
二、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时期(934年——965年,在位31年)
孟昶(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赞,字保元,祖籍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沙河孟石岗),生于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后蜀末代皇帝。在位31年,享年47岁。孟昶即位初年,励精图治,衣着朴素,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后蜀国势强盛,将北线疆土扩张到长安。加尊号“睿文英武仁圣明孝皇帝”。但是他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奢侈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称为七宝溺器。朝政十分腐败。后蜀广政三十年(965年),宋师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伐后蜀,蜀军与宋军在剑门关外进行一场大战,蜀军全军覆灭,后蜀精兵被全歼,灭亡之势已不可免了。宋军包围成都府,孟昶投降,后蜀灭亡。孟昶被俘后被封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居住在汴京。次年即965年,孟昶郁郁而终(一说被宋太祖毒死)。 孟昶一般被称为蜀后主。
1.官箴。孟昶当政时,四海升平,国泰民安,但鉴于前朝国君王衍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于后蜀广政四年(公元941年)撰写了这篇振奋人心的“官箴”,颁于郡国,以期让官员们“历历在目”,“则必能隐惕于其心”,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孟昶941年创作的《官箴》24句96字:“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所得,风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为尔戒,体朕深思。”
2.春联。我国最早的春联出自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春联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民俗相结合的产物。通常认为春联始于五代。《蜀杌》载:“蜀未归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大概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春联。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公元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年——937年,计35年)
吴(902年-937年),五代时十国之一。为杨行密所建,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天复二年(902年)受封为吴王。建都广陵(即扬州),称江都府。杨行密注意招集流亡,奖励农桑,使江淮一带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吴最强盛时,有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唐天二年(905年)杨行密死,其子杨渥继位,大权旁落。919年,杨行密子杨隆演称吴国王。吴天祚三年(937年)为南唐所灭。吴共历4主,35年。杨吴的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一部分。
一、南吴奠基人杨行密时期(902年——905年,在位3年)
杨行密(852年905年),字化源,庐州合肥(今安徽长丰)人,唐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奠基人。于江淮举起割据大旗,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其奠基之吴国,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禅代的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唐乾宁二年(89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弘农郡王。天复二年(902年),进中书令、封吴王,天佑二年(905年),杨行密去世,时年54岁,谥号武忠,其长子杨渥继立。顺义七年(927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称帝,追谥杨行密为武皇帝,庙号太祖,陵名兴陵。
二、南吴景皇帝杨渥时期(905年——908年,在位3年)
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年—908年在位。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905年,杨行密去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同年十一月,杨行密病死,杨渥继位。杨渥生性喜好游玩作乐,左牙衙指挥使张颢、右牙衙指挥使徐温屡劝不听,其亲信又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同年五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23岁。其弟杨溥称帝后,追谥杨渥为景皇帝,庙号烈宗,陵号绍陵。
三、南吴宣皇帝杨隆演时期(908年——921年,在位13年)
杨隆演(897年—920年6月17日),字鸿源,初名杨瀛,又名杨渭,南吴太祖杨行密次子[1],南吴烈祖杨渥同母弟,母夫人史氏,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8年,徐温、张颢弑杀杨渥,拥立杨隆演继位。919年,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谥号宣王。其弟杨溥称帝后,追尊庙号高祖,谥号宣皇帝(《旧五代史》作惠皇帝),葬于肃陵(今地不可考)。
四、南吴睿皇帝杨溥时期(921年——937年,在位16年)
杨溥(900年—938年12月23日),南吴太祖杨行密四子,南吴烈祖杨渥、南吴高祖杨隆演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20年(武义二年)杨隆演去世,杨溥为徐温所迎继吴王位,921年,改元顺义。927年(顺义七年),即皇帝位,改元乾贞。南吴于杨隆演及杨溥在位时,军政大权皆操之在徐温、及其养子徐知诰(李)父子之中,之所以即位,只是为徐氏父子篡位称帝之准备而已。公元935年(大和七年)九月,杨溥加尊号为睿圣文明光孝应天弘道广德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祚。李进位太师、天下兵马大元帅,封齐王。公元937年(天祚三年),李建齐国,建立宗庙、社稷,设置左右丞相以下官职,以金陵为西都,广陵为东都。同年十月,杨溥派江夏王杨琳奉册禅位给齐王李,南吴灭亡。李为杨溥上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五国故事》作“高尚思玄崇古让皇帝”),并将其迁居润州,修建丹阳宫让他居住,杨溥从此身穿道服,学辟谷食气的方术。次年(938年)十二月,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时年38岁,谥号睿皇帝。
年——975年,计39年)
南唐(937年-975年),属于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定都金陵,历时39年,有先主李、中主李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时幅员35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南唐三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使得江淮地区在五代乱世中“比年丰稔,兵食有余”,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南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权之一。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一、南唐先主李昪时期(937年——943年,在位6年)
南唐烈祖李[bi&n](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原称“徐知诰”,是南吴大臣徐温养子。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诰。同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李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享年56岁,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李继位。
1.文化。李在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崇文重教,他的身边不乏文人雅士,所谓“谈笑有鸿儒,往事无白丁”。当政后非常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他将从各地征集的三千多卷图书,收藏在他治理升州时设置的“建业书房”,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了先河。“谈笑有鸿儒,往事无白丁”出自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原文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南唐中主李璟时期(943年——961年,在位18年)
南唐中主李(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享年46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录入《南唐二主词》中。
三、南唐后主李煜时期(961年——975年,在位15年)
李煜(937年978年),五代十国时南唐第三位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相传生于天祚三年(937年)七月初七,为南唐元宗李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八日于京师里第卧疾而卒,一说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享年42岁。李煜虽不精于政治,但其艺术才华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有《虞美人》、《相见欢》等。被誉为“千古词帝”。
人物评价: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在文学上却是一个文学家,诗人。其主要成就在诗词上,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被俘后,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1.《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相见欢》之一。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相见欢》之二。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4.澄心堂纸。五代十国南唐的后主李煜所作成的纸,因其卓越的品质被评为中国史上最好的纸。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后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年——978年,计71年)
吴越国(907~978),中国五代十国之一。钱所建。自公元907年立国至978年归宋,共立国71年,三世五王。建都杭州。盛时疆域13州,约为今浙江全省、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吴越国统治不到百年,可在杭州境内却兴建了150多座寺院与数十座塔幢,为杭州成为著名的佛教风景胜地奠定了基础,从此便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誉。
一、吴越创建者钱镠时期(907年——932年,在位26年)
钱(li&)(852年-932年),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创建者。钱在唐末跟随董昌镇压农民起义军,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后击败董昌,逐渐占据两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为越王、吴王、吴越王。天复二年(902),唐封他为越王。904年(天元年),改封为吴王。907年(开平元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钱在位期间,曾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两浙百姓都称其为海龙王。钱在位年26年,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卒。终年81岁,庙号太祖,谥号武肃王,葬临安钱王陵。
二、吴越文穆王钱元瓘时期(932年——941年,在位10年)
钱元(887年941年),字明宝,原名传。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二任君主,武肃王钱第七子。钱元早年曾历任盐铁发运巡官、尚书金部郎中、检校尚书左仆射、内牙将指挥使,在讨伐叛乱、抗击贼寇中立有大功。918年,钱元被任命为为水战各军都指挥使,讨伐吴国,大败吴军,迫使吴国于吴越讲和,因功任镇海军节度副使、检校司徒。后历任检校太傅、同平章事、中书令等。928年,钱元被钱立为继承人,被朝廷封为镇海、镇东节度使。932年,钱去世,钱元继承父位。933年,后唐赐封钱元为吴王。934年,进封吴越王。937年,又被后晋封为吴越国王。941年,钱元因府署着火,惊惧得病。同年八月二十四日,钱元去世,时年55岁,庙号世宗,谥号文穆王,葬于今浙江省萧山县龙山。
三、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时期(941年——947年,在位7年)
吴越忠献王钱弘佐(928年-947年),字符,五代时期吴越国第三任君主,为钱元第六子。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钱元去世,钱弘佐继位,后晋仍封以吴越国国王。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派军与南唐瓜分闽国,占领福州。钱弘佐喜好读书,性情温顺,很会做诗。即位后,因尚年幼,无力控制下属的骄横,又曾宠信谄媚之人,然而终能摘奸发伏,亦不失果断。弘佐在位七年,后汉天福十二年(辽国会同十年,947年),钱弘佐去世,谥忠献王,庙号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钱弘继位。
四、吴越忠逊王钱弘倧时期(947年,在位6个月)
吴越忠逊王钱弘(929年—975年),字隆道,吴越文穆王钱元第七子,吴越忠献王钱佐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第四任君主。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初二日,钱佐去世,遗命委任弟弟丞相钱弘为镇海、镇东节度使兼侍中。六月十三日,钱弘承袭吴越王之位,并改名为钱,是为忠逊王。同年十二月,闽师李儒斌反叛。钱命鲍修让等出兵讨平。时内衙统军使胡进思跋扈,干预政事,钱深感厌恶,内衙指挥使何承训建议诛杀胡进思,钱犹豫不决。何承训怕事情泄露,向胡进思告密。胡进思先发制人,和指挥使诸温等以内衙兵发难,杀害水丘昭券,将钱软禁在义和院,假托王命说:“大王突患风疾,下旨传位给王弟太尉钱”。
在位仅半年。钱即位,迁钱回临安衣锦军居住。钱被废以后,终日与宾客从者饮酒歌咏,尤其擅长诗歌,亭榭之上皆满。死后谥号为让王。葬于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秦望山。
五、吴越忠懿王钱俶时期(947年——978年,在位31年)
吴越忠懿王钱弘(929年-988年),小字虎子,改字文德,钱孙,钱元第九子。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最后一位国王。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十二月三十(阳历为948年2月12日)将领胡进思趁吴越王钱弘夜宴将吏,发动政变,钱弘被软禁,钱弘被胡进思迎立为吴越王,改名钱。钱嗣位三十余年,期间恭事后汉、后周和北宋。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8年),钱奉旨入汴梁,被扣留,不得已自献封疆于宋,先后被封为淮海国王、汉南国王、南阳国王、许王、邓王。988年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暴毙,或有怀疑其被毒杀者,谥号忠懿。钱毕生崇信佛教,为吴越国王时,在境内广种福田,建造佛塔无数,最为著名的为雷峰塔、梵天寺塔和灵隐寺经幢。还有六和塔和保塔。
年—945年,计36年)
闽国(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国的十国之一,先后定都于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建都长乐,年号龙启。之后闽国内乱,永隆五年(943年)二月,王延钧弟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大殷,年号天德。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不久即为南唐所灭。闽国旧将留从效驱逐了南唐在泉州漳州的驻军,但仍向南唐称臣,留从效及后继者占有泉漳二州直至北宋建国之后。
一、闽国建立者王审知时期(909年——925年,在位16年)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乾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唐天四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后梁,史称后梁太祖。公元907年(开平元年)五月初三日,朱温进封王审知为威武节度使兼侍中。公元909年(开平三年)四月初四日,后梁太祖朱温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升福州为大都督府。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二、闽国第二任君主王延翰时期(925年——927年,在位2年)
王延翰(?927年),字子逸,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长子,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第二任君主。最初仅被后唐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王审知去世,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但仍称臣于后唐。王延翰轻视欺侮自己的兄弟,又选取了很多民女来充实他的后宫,因此他们兄弟之间有了矛盾。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及王审知之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王延翰被杀,史称闽嗣主。
三、闽国第三任君主王延钧时期(927年——935年,在位8年)
王延钧(?—935年),又名王(又作王),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公元927年,杀兄王延翰自立。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年号为龙启,国号“大闽”。王延钧的婢女春雁(《资治通鉴》作李春燕)貌美,其长子王继鹏奸淫她,王延钧患病后,王继鹏请陈金凤(王延钧皇后也是王审知的婢女)向王延钧索要春雁,王延钧不情愿地给了他。其次子王继韬恼怒,图谋杀害王继鹏,王继鹏害怕,与皇城使李仿商议计策对付王继韬。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同时,王继韬及陈金凤、归守明都被李仿所杀。王延钧死后谥号为惠皇帝,庙号太宗(一作谥号齐肃明孝皇帝,庙号惠宗)。
四、闽国第四任君主王继鹏时期(935年——939年,在位4年)
王继鹏(?939年8月29日),后改名王昶,闽太宗王延钧长子,母南汉清远公主刘德秀,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原封福王。宠妾李春燕本为王延钧的宫女,王继鹏与之私通,因此向继母陈金凤求助,说服王延钧将其赐给王继鹏。闽永和元年(935年),与李仿政变,杀王延钧,继位称帝,封李春燕为贤妃。次年(93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为皇后。王继鹏亦如其父,十分宠信道士陈守元,连政事亦与之商量,兴建紫微宫,工程浩大更胜宝皇宫,又因工程繁多而费用不足,因此卖官鬻爵,横征暴敛。后被拱宸、朱文进等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所杀。
五、闽国第五任君主王延羲时期(939年——944年,在位5年)
王延羲(?944年),本名王延义,后改名王延羲、王曦(又作王羲),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闽太祖王审知少子,闽嗣主王延翰和闽太宗王延钧之弟,闽康宗王继鹏的叔叔,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君主。王延羲于王继鹏在位时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继鹏猜忌宗室,遂装疯卖傻,因此被软禁自宅。天福四年(939年),拱宸、控鹤军使朱文进、连重遇反,迎延羲进宫并杀继鹏延羲遂自称威武节度使、闽国王,更名曦,改元永隆,称臣于后晋,但在国内官制就如同皇帝一样。然而延羲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猜忌宗族,比继鹏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弟建州刺史延政多有规劝延羲反而回信怒骂又差人探听延政的隐私,二人因此结怨。天福九年(944年),被朱文进、连重遇刺杀。
六、闽国末代君主王延政时期(944年——945年,在位2年)
王延政(?951年),人称十三郎,原籍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闽太祖王审知之子,闽嗣主王延翰、闽太宗王延钧、闽康宗王延羲的弟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末代君主。开运元年(944年)三月,福州政局又乱,王延曦部将朱文进杀王延曦,自称闽王。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王延政到福州后改殷国为闽国,称闽帝,国都仍旧设在建州,以福州长乐府为东都,派他的从子王继昌坐镇福州。当时,南唐查文徽率兵攻建州,唐主李利用王延政刚刚进入福州的混乱时机,增派何敬洙为建州行营招讨马步指挥使,又使祖思、应援会攻建州。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仅存在36年。南唐保大四年(946),王延政后来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封他为羽林大将军;保大五年(947年)改封为鄱阳王;保大九年(951年),再改封为光山王,宋太祖即位后,北宋攻灭南唐,王延政于金陵内附,封太师自便归返漳州。不久过世,被追赠为福王,谥号恭懿。
年——951年,计56年)
楚国(公元896—951),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史称马楚,又称南楚、马楚国、马楚政权,潭州(今长沙)为王都。楚国创始人马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时,辖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岳、朗、澧、辰、溆、连、昭、宜、全、桂、梧、贺、蒙、富、严、柳、象、容共24州,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楚自896年马殷任命节度使到951年楚国灭亡,马楚共存世56年,在湖南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战争,消灭了湖南境内割据势力,实现了湖南的统一。马殷政权时期,政治上采取“上奉天子、下抚士民”、内靖乱军、外御强藩等政策,使百姓获得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上,采取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中原等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一、南楚开国君主马殷时期(896年——930年,在位34年)
马殷(852年-930年),字霸图,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开国君主。马殷早年以木匠为业,后投入秦宗权军中,隶属于孙儒部下。孙儒战死后,马殷作为刘建锋的先锋,南下湖南,攻占潭州等地,被授为马步军都指挥使。896年,刘建锋被杀,马殷被众将推举为主帅,逐步统一湖南全境。唐朝任其为湖南留后、判湖南军府事,后又授为武安军节度使。此后,马殷逐渐扩大地盘,兼并静江军,夺取岭南数州。907年,梁太祖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定都潭州(今长沙)。910年,又加天策上将军。927年,后唐封其为楚国王。马殷在位期间,采取“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的策略,不兴兵戈,保境安民,很少主动对外交战。马殷对内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使得楚国经济得以繁荣。930年,马殷去世,时年79岁,谥号武穆王。马殷去世,遗命诸子“兄终弟及”,次子马希声继位(长子马希振,官至武顺军节度使、加侍中,后弃官为道士)。
子女情况:儿子15人,女儿2人。
儿子:马殷有儿子三十多人,其中史书中有记载的有十五人。(1)马希振,官至武顺军节度使、加侍中,后弃官为道士。(2)马希声,第二代楚王,只称武安、静江节度使,追封衡阳王。(3)马希旺,官至亲从都指挥使。(4)马希范,第三代楚王,谥号文昭王。(5)马希萼,第五代楚王,谥号恭孝王。(6)马希杲,官至静江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加侍中。(7)马希广,第四代楚王,后被废。(8)马希瞻,官至静江军节度使。(9)马希崇,第六代楚王,后降南唐。(10)马希能,归顺后周后担任左屯卫大将军。(11)马希贯,归顺后周后担任千牛卫大将军。(12)马希隐,曾任静江军节度副使,归顺后周后官至节度行军司马。(13)马希,归顺后周后官至节度行军司马。(14)马希知,归顺后周后官至节度行军司马。(15)马希朗,归顺后周后官至节度行军司马。
女儿:马殷的女儿见诸史册的有二人。(1)马氏(马皇后),嫁南汉皇帝刘,先封越国夫人,后被立为皇后。(2)马氏,嫁吴越王钱之子钱传(钱传)。
——历史典故
三羊五马:容州刺史庞巨昭善于利用星象占定人事吉凶祸福。后来投奔长沙,有人问他湖南与淮南的国祚长短。庞巨昭道:“我来长沙时,听到有童谣在唱:‘三羊五马,马自离群,羊子无舍。’从此之后,马氏还有五位君主,杨氏还有三位君主。”后来,马殷死后,楚国历经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马希崇五位君主,被南唐大将边镐所灭;而吴国自杨行密死后,历经杨渥、杨隆演、杨溥三位君主,被权臣徐知诰(李)篡夺。
二、南楚第二任君主马希声时期(930年——932年,在位3年)
马希声(899932年8月15日),字若讷,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楚武穆王马殷次子,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二任君主。马殷在位时任武安节度副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去世,马希声继立,不称王,只称藩镇。后唐则任命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兼中书令。马希声在位时,幽禁武穆王马殷第三子马希旺,后郁郁而殁。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其弟也是武穆王马殷第四子马希范继立。马希声在位时并未称王,只在死后被追封为衡阳王。
三、南楚第三任君主马希范时期(932年——947年,在位16年)
马希范(899年—947年),字宝规,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是楚王马殷的四子,马希声之弟,与马希声同年同月同日生。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年)马希声去世,因之前马殷去世时遗命兄终弟及,因此群臣迎接时任镇南节度使的马希范继位。后唐则任命马希范为武安、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后唐明宗清泰元年(934年),马希范被封为楚王。之后又被封为天策上将军。马希范好学,很会做诗,然而非常奢侈,尤其其妻彭夫人去世后,马希范更是纵情声色,饮宴无度。马希范兴建的天策府,门户槛杆都用金玉装饰,连涂抹墙壁的丹砂也用了数十万斤,常与子弟及部属在内游玩宴会。原本楚地多产金银,而贩卖茶叶的利润更多,因此十分富庶,但是在无节制的挥霍下,只好向人民加税,又卖官鬻爵,规定捐钱可赎罪刑,人民因之困苦不堪。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病死,在位16年,终年49岁,史称文昭王,葬处不明。马希范去世,弟马希广继立。
四、南楚第四任君主马希广时期(947年——950年,在位4年)
马希广,字德丕,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四任君主,楚王马殷之子,马希范一母同胞之弟,个性谨慎温顺,马希范对他疼爱有加。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年),马希范去世,将领排除马希范诸弟中年龄最长的马希萼,而拥护马希广继立,后汉封马希广天策上将军、楚王,因而马希广、希萼之弟马希崇就以马希广之继位违反父亲兄终弟及的遗命挑拨马希萼。后汉隐帝乾二年(949年),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的马希萼叛,率军南下进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长沙),马希萼战败,马希广以不愿伤其兄为由,放弃追击。乾三年(950年)马希萼勾结蛮族军再度攻击马希广,并向南唐称臣,请求发兵攻潭州。马希广派军讨伐马希萼,大败。马希萼遂与蛮族军兵围潭州,守将许可琼投降,潭州陷落,马希广被擒。不久,被马希萼赐死。
五、南楚第五任君主马希萼时期(950年——951年,在位2年)
马希萼,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时期南楚第五任君主,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之弟,马希广之兄。马希范在位时任武贞(武平)节度使,镇守朗州(今湖南常德)。(即位内容同上略)。马希萼当初因认为后汉偏袒马希广而转向南唐称臣,故一改马殷以来臣服中原的态度,未待册封即自称天策上将军、武安、武平、静江、宁远等军节度使、楚王。登位后,志得意满,杀戮报复,纵酒荒淫,将事务都交给马希崇,然而马希崇也只是交给下属而已,因此政事混乱,又对士卒不加赏赐,遂军心思变。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据朗州,拥护马殷长子马希振之子马光惠当节度使。数月后,徐威等将领兵变,拥护马希崇为武安留后,马希萼被囚禁于衡山县。马希萼抵衡山后,复被廖偃、廖匡凝、彭师等拥护称衡山王。不久,南楚为南唐所灭,马希萼被南唐任命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仍封楚王。其后在入朝的时候,被南唐元宗李留下,几年后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去世,谥恭孝王。
六、南楚第六任君主马希崇时期(951年,在位1年)
马希崇,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时期南楚君主,楚王马殷之子,马希声、马希范、马希萼、马希广之弟。马希广在位时于天策上将府任天策左司马之职。(即位内容同上略)马希崇继立后,亦纵酒荒淫,人心不附。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南楚亡后,马氏家族一度被迁往南唐,马希崇被封为永泰节度使,居住扬州(今江苏扬州)。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956年),后周攻南唐,占领包括扬州在内的淮南地区,马氏家族遂又被迁往后周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马希崇被任命为羽林统军。其后事迹史书未载,不知所终。
年——971年,计54年)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袭封南海王。刘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历4主,共54年。
一、南汉创建者刘龑时期(917年——942年,在位25年)
刘[yn](888年—942年),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建立者。父亲 圣武皇帝(追谥)刘谦,哥哥
梁海南王刘隐。中国五代时南汉刘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取意“飞龙在天”。后梁贞明三年(917),刘以广州为兴王府,“即皇帝位,国号大越,改元曰乾亨。立三庙,置百官”建立了割据岭南的封建政权,辖属四十七州,领有今广东、广西之地。次年,刘以汉代刘氏后裔自居,改国号曰“汉”,史称南汉。刘在位25年,是南汉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也是四主中较有作为,对战乱时代岭南的安定和建设贡献较大的国主。
其父刘谦。刘谦(?-894年),又名刘知谦,字德光,唐朝末年时人,原籍河南上蔡。其父刘安仁迁居福建,以经商为生。刘谦从军,初任为广州牙将,约于公元880年,唐丞相韦宙出镇南海。见谦气宇非凡,不顾夫人反对,把侄女嫁给他。还说:“此人非常流也,他日吾子孙或可依之”。当时黄巢率部转战南方,遇到瘟疫。因邀击黄巢有功,882年任封州刺史、贺江镇遏使,有兵万人,战舰百余艘。刘谦经营封州十二年;公元894年冬12月,刘谦死,三子刘隐、刘台、刘岩(刘),刘隐继位。刘隐即韦宙之女所生。917年,刘岩称帝,国号汉,史称为南汉。追尊刘谦为圣武皇帝,庙号代祖。
其兄刘隐。刘隐(873-911)
五代时岭南藩镇。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父谦,为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刺史。谦卒代为封州刺史。唐天二年(905)进为清海节度使,据有田林(今广西田林县)、彬县(今湖南彬县)至濒南海之大片地区。好贤士,当时天下已乱,中原士人多来避乱,唐时大臣得罪流放岭南者之后裔多寓而不返,地方官吏遭乱不得归中原者都客居岭南,得此三类人士之辅佐,使岭南地区得以稍安。后梁乾化元年(911)进封其为海南王,当年病死。
二、南汉第二任皇帝刘玢时期(942年——943年,在位1年)
刘玢(920年—943年),原名刘洪度,一作刘弘度,南汉高祖刘第三子,母昭仪赵氏,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第二位皇帝,942年—943年在位。刘玢初封宾王,后改封秦王。公元942年(大有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刘去世,秦王刘弘度继位,改名为刘玢,任用弟弟刘弘熙辅佐朝政,改年号为光天,尊奉其母昭仪赵氏为皇太妃。刘玢继位后,骄傲奢侈,荒淫无度、政事废弛。使得晋王刘弘熙生政变之心,南汉光天二年(943年),刘弘熙找来力士数人在刘玢观赏角力的宴会结束后,将其杀死。刘玢死后,被谥为殇皇帝。
三、南汉第三任皇帝刘晟时期(943年——958年,在位15年)
刘晟[sh&ng](920年—958年9月18日),原名刘弘熙,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南汉高祖刘第四子,南汉殇帝刘玢之弟。光天二年(943年),刘晟杀兄刘玢自立,改元应乾。刘晟继位后,诛杀大臣、兄弟,数年之间,刘家被他诛杀殆尽。又任用宦官、宫女为政,使南汉国力日益衰弱。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终年三十九岁,谥号文武光圣明孝皇帝,庙号中宗,陵号昭陵。
人物评价:刘晟生性荒淫暴虐,得志之后,专门用威势刑法统治下民,多诛灭旧臣以及自己的兄弟、侄子,将侄女收入后宫。数年之间,刘家被他差不多杀尽。刘晟一共有18个兄弟。其中,大哥邕王刘耀枢、二哥康王刘龟图因病早逝,九弟万王刘洪操在与交州吴氏的战争中牺牲。从943年到955年,刘晟将其余的15个兄弟尽数杀害。整个中国历史上,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刘晟这样不顾手足之情残忍地杀害如此多兄弟的皇帝了。同时,又修造活地狱,大凡开水锅、铁烙床之类,无不齐备。人们犯有小的过失,就备受其刑罚之苦。到南楚马家兄弟互动干戈时,刘晟趁此机会,派兵进攻桂林管区内各郡以及彬州、连州、梧州、贺州,都被攻克,从此全部拥有南越之地。
四、南汉最后一任皇帝刘鋹时期(958年——971年,在位13年)
南汉后主刘[chng](942年-980年),原名刘继兴,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君主,南汉中宗刘晟长子,原封卫王。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刘晟去世,刘继兴继位,改名刘,改元大宝。刘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将朝政交予宦官龚澄枢及女侍中卢琼仙等人,政事紊乱。公元971年为北宋所灭,刘投降,被北宋封为恩赦侯。刘投降后,将责任完全推给龚澄枢,宋太祖就将龚澄枢斩首,而赦免刘的罪,并任命其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封恩赦侯。荒淫无度的刘投降后,为宋太祖、宋太宗厚待,也出现不少趣事,与南唐后主李煜的国愁家恨形成强烈对比。
十国之九:南平(924年——963年,计40年)
南平又称荆南、北楚,高季兴所建,为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荆南都城为荆州,辖荆、归(今湖北秭归)、峡(今湖北宜昌)三州。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荆南虽地狭兵弱,但却是南北的交通要冲。其时南汉、闽、楚皆向后梁称臣,而每年贡奉均假道于荆南;因此高季兴便邀留使者,劫其财物。至南汉、闽、楚各称帝后,高氏对南北称帝诸国,上表称臣,以获取赏赐和维持商贸往来,由是被诸国视为“高赖子”。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据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带,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其子高从诲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继冲,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纳地归降。
一、南平开国皇帝高季兴时期(924年——929年,在位5年)
高季兴(858年-929年),原名高季昌,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又称荆南)开国君主。高季兴早年曾为朱温义子朱友让的家奴,后被朱友让收为义子,成为朱温的亲随牙将。后因破凤翔救唐昭宗有功,被授予“迎銮毅勇功臣”称号,迁宋州刺史。随朱温扫荡青州,累功升至颍州防御使。907年,朱温称帝,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914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灭后梁后,高季兴向后唐称臣,并亲自入朝觐见。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高季兴在荆南,经常截留各国贡品,又为获取赏赐而向诸国称臣,反复无常,被诸国称为“高赖子”。926年,高季兴截获蜀地入朝贡物,又向后唐索地,妄图扩大地盘。后唐明宗罢黜高季兴官爵,发兵征讨。高季兴不敌,辖地日蹙,遂向南吴称臣,被封为秦王。929年,高季兴病死,终年71岁。其子高从诲继位,重新向后唐称臣,因此后唐追封高季兴为楚王,谥号武信。
二、南平第二任君主高从诲时期(929年——948年,在位20年)
高从诲(891年—948年),字遵圣,南平武信王高季兴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二任君主。曾仕于后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时,告归其父,被高季兴任命为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天成三年十二月十五日(929年1月28日),高季兴去世,高从诲嗣位。由于高季兴在位末期曾与后唐决裂,并向南吴称臣,而唐强吴弱、唐近吴远,因此高从诲嗣位后,回归向后唐称臣,被后唐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兼侍中。长兴三年(932年),被封为渤海王。后唐闵帝李从厚应顺元年(934年)被改封南平王。后汉隐帝刘承乾元年(948年)十月癸卯(二十八)日(12月1日),高从诲去世,赠尚书令,谥文献王。其子高保融继位。
三、南平第三任君主高保融时期(948年——960年,在位12年)
高保融(920年960年9月20日),字德长,南平文献王高从诲第三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平国第三任君主。后汉隐帝乾元年(948年),南平王高从诲去世,高保融继位。不久,即被后汉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后周广顺元年(951年),被封为渤海郡王。显德元年(954年),再被进封为南平王。高保融个性迟钝缓慢,没什么才能,无论事情大小,皆委由其弟高保(高保勖)决定。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高保融愈发感到恐惧,因此一年之间三次进贡。同年,高保融因病去世,时年41岁,死后追赠太尉,谥号贞懿王。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继位。
四、南平第四任君主高保勖时期(960年——962年,在位2年)
高保勖(924年—962年12月19日),字省躬,也作高保,五代时期南平国君主(960年9月20日962年12月19日在位)。高从诲第十子,高保融之弟。建隆元年(960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继冲年纪尚小,因此遗命高保勖继位。建隆三年(962年)十一月,因病去世,时年39岁,谥号贞安王,被宋朝追赠侍中。遗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继冲嗣位。高保去世后数月,南平即被宋朝所灭,有附会者即以其绰号“万事休”为预兆。
五、南平最后一任君主高保勖时期(962年——963年,在位1年)
高继冲(公元943—973年12月11日),字成和(一作字赞平),五代十国末期南平国君主。为高保融之长子,高保之侄。高保病死后继位(其叔高保于公元962年11月病死,他于同月继位)。建隆四年(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今湖北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南平灭亡后,宋朝一度任命高继冲为荆南节度使。不久,高继冲举族归朝,被改命为武宁节度使(约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开宝六年(973年)高继冲去世,赠侍中。高继冲镇守彭门(今江苏徐州),政事委诸僚佐,然有德政,因此被百姓请求留葬当地,但不被宋太祖允许,享年31岁,葬处不明。
年——979年,计29年)
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一称东汉,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29年。
一、北汉开国君主刘旻时期(951年——954年,在位4年)
刘(895年-954年),原名刘崇,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弟,五代十国时期北汉开国君主。刘年轻时喜欢赌博,后来在河东从军。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时,任命他为都指挥使。后汉建立后,刘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镇守河东地区。950年,枢密使郭威起兵造反,皇帝刘承为乱兵所杀,郭威遂控制朝政。刘原欲举兵南下,但听闻郭威计划迎立其子刘为帝,遂打消此意。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并杀死刘。刘随即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以乾为年号,称乾四年。北汉地小民贫,又以兴复后汉为业,遂向辽国乞援,与辽国约为父子之国,由刘称辽帝为叔,而自称侄皇帝;辽国则册封刘为大汉神武皇帝。北汉因辽国的援助,而与后周进行了不少战争,但仍胜少败多。954年,刘趁郭威去世之际,南攻后周,在高平被后周世宗柴荣击败。刘历经艰辛,方才逃回太原,又被柴荣围困在城中两个月。刘因高平兵败,太原被围,忧愤成疾,将国事全都交托给次子刘承钧,命其监国。同年十一月,刘病死,终年60岁。监国刘承钧继位。956年(乾九年),刘被葬于交城北山,庙号世祖。
长子刘。后汉湘阴公刘(公元?~951年2月24日),北汉世祖刘长子,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养子,未即位就被废黜后毒死,且葬处不明。他原为刘知远的侄子,后由刘知远收为养子。刘承佑于公元950年11月被郭允明杀死后,群臣决定立刘知远子、前开封尹刘承勋为帝。这时,刘承勋正重病卧床不起,又改立刘为帝。时刘为徐州节度使,获悉立他为帝的消息后,便起程赴京准备即位。他才走到宋州,郭威已经抢先一步进入都城,逼迫太后下诏封自己为“监国”,夺取了朝政大权,并以太后名义下诏废黜了刘,降封刘为开府议同三司、检校太师上柱国、湘阴公,又遣部将郭崇威到宋州,将刘囚禁起来。公元951年正月,刘生父、河东节度使刘崇闻知郭威夺位灭汉,便在晋阳称帝,国号北汉,以与郭威对抗。郭威怕留着刘会成后患,于戊寅日命宋州节度使李洪义秘密毒死了刘。
二、北汉第二任君主刘钧时期(954年——968年,在位15年)
北汉睿宗孝和皇帝刘钧(926年-968年8月23日),原名刘承钧,五代时期北汉君主,为刘旻之次子。刘承钧个性孝顺恭谨,喜欢读书,擅长书法,北汉乾祐七年(954年),刘旻去世,刘承钧为辽国册封为帝之后继位,不改年号,改名刘北汉刘钧钧。上表于辽帝时都自称“男”,辽帝下诏时,都称呼他“儿皇帝”。
刘钧继位后,勤政爱民,礼敬士大夫,任用郭无为为相,并减少南侵,因此境内还算安定。然而刘钧并不像其父事奉辽国之恭敬,以致在位后期辽国援助渐少。刘钧于957年,改元天会。天会十二年(968年)忧郁死,谥孝和皇帝,庙号睿宗,刘钧的外甥同时也是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三、北汉第三任君主刘继恩时期(968年,在位2个月)
刘继恩,睿宗刘钧(舅父兼义父)养子,父亲薛钊,母亲刘氏,公元935年出生于晋阳(太原)。刘继恩原姓薛,父亲薛钊因不为岳父刘崇所用,又与妻子刘氏聚少离多,因而在一次酒醉之后,薛钊将妻子刘氏刺伤,畏罪自杀;此时刘继恩年纪尚小,而其舅父刘承钧又无子,因此刘崇就将刘继恩过继给刘承钧。公元954年(20岁),北汉世祖刘崇病逝,刘承钧续位为帝,是为北汉睿宗;北汉睿宗刘承钧在位期间,任命刘继恩为太原尹,然而刘继恩资质平庸,北汉睿宗刘承钧常常对臣下郭无为抱怨刘继恩无治国之才。公元968年7月(34岁),北汉睿宗刘承钧病逝,刘继恩续位为帝,是为北汉少主。北汉少主刘继恩续位前,因郭无为没有助其在北汉睿宗刘承钧面前多讲好话,北汉少主刘继恩犹是嫉恨郭无为,又因郭无为大权在握,影响朝政,因而北汉少主刘继恩登基后,逐步将郭无为的权力架空。公元968年9月(34岁),北汉少主刘继恩设宴大会群臣,宴罢,北汉少主刘继恩在勤政阁中休息,供奉官侯霸荣领数十人将其刺杀;一说此事为郭无为指使,一说此事是侯霸荣所为,侯霸荣为贪功,要将北汉少主刘继恩的头颅献给宋太祖赵匡胤。
四、北汉最后一任君主刘继元时期(968年——979年,在位11年)
英武帝刘继元(?991年),五代时北汉末代皇帝。
刘继元,睿宗刘钧养子,本姓何,少主刘继恩同母异父的弟弟。少主刘继恩于公元968 年9月被郭无为杀死后,于同月郭无为立他为帝。公元974 年改年号为“广运”。 公元976年,宋太祖乘北汉内乱,遣侍卫都指挥使党进率军击退了辽国的援兵,并引汾河水灌太原城。刘继元统率军民死守,辽又发兵前来救援,宋太祖只得下令退兵。公元979年,宋太宗在统一了南北各割据小政权后,带兵亲征北汉,围攻太原。这时.辽国因受北宋压力,以重兵守幽燕,只能抽调大同一路兵援助,很快被北宋军击败。城中兵寡粮缺,原枢密副使马峰抱病力劝刘继元投降。刘继元便于
5月5日率领群臣出城到宋营投降。宋太宗在城北筑起高台受降,降封他为彭城公,检校大师,右卫上将军。北汉亡。其在位11年,国亡降北宋后病死,葬处不明。(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一日星期日完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越国国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