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金准扶贫工作手册姑开乡符合条件的名单

欢迎来到国电招标网!今天是:日,请
国电招标网专业-专注-专心努力打造成招投标行业的专业门户网站,感谢新老用户的大力支持
当前位置: >
永兴傣族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拉姑村委会下拉姑组三面光沟渠项目资格预审公告
国电招标网&&公告时间:
&永兴傣族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拉姑村委会下拉姑组三面光沟渠项目已由楚政复﹝2015﹞22号文批准,项目业主及招标人为永仁县永兴傣族乡人民政府,建设资金来自政府资金,资金已落实。项目已具备招标条件,现进行公开招标,特邀请有兴趣的潜在投标人(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投标申请。
1. 项目编号:YNFY-[2015]-CX-059
2. 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 项目概况:
永兴傣族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拉姑村委会下拉姑组三面光沟渠项目,该工程对拉姑渠道进行修复防渗处理,渠道总长5866m,全部C20混凝土灌注。
2.2 概算投资:招标金额为120.6万元。
2.3 工期:工期为60日历天
2.4 质量目标:一次性验收合格
2.5 招标范围:修复拉姑东大沟土方开挖,石方开挖的567.97m3,土石方回填413.06m3,M7.5浆砌块石275.18m?,砼,拦水闸门2道,规格为0.5m*0.5m。
2.6 本项目分为一个标段。
3. 申请人资格要求
3.1 本工程要求申请人具备下列要求:
本次招标要求投标人必须具备有独立法人资格,良好资信,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叁级(含叁级)以上资质,提供近三年承担过的同类工程业绩(已完工的项目须出具:中标通知书、合同协议书及完工证明材料;在建项目须出具:中标通知书、合同协议书),近三年财务状况良好,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承担本标段施工的能力,项目经理须具备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二级及以上(含二级)建造师资格(不接受临时建造师),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A、B、C证)须为水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有效证书。云南省外企业还需具有云南省水利工程从业单位备案证。
3.2本次资格预审不接受联合体资格预审申请。
4. 资格预审方法
本次资格预审采用有限数量制。
5. 报名及获取资格预审文件
5.1 请申请人于日至12月18日(法定公休日、法定节假日除外),每日上午8:30时至11:30时,下午14:30时至17:00时(北京时间,下同)
本招标项目仅供正式会员查看,您的权限不能浏览详细信息,请联系办理国电招标网(www.guodian.org)正式会员入网事宜,成为正式会员后可下载详细的招标公告、报名表格、项目附件和部分项目招标文件等。
联 系 人:陈工
入网专线:010-
手&&&&&&机:
自动传真:010-
电子邮箱:chenfeiyan@guodian.org
提示: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购买招标文件之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业主咨询投标详细要求,具体要求及操作流程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业主的解答为准。
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12-11
版权所有:国电招标网
网络运营:北京商讯互通科技有限公司
客户服务:010-
客服信箱:
总工信箱:
技术在线:(QQ)
国电招标网(国家电力招标网)是电力行业招标、项目、工程动态全面追踪报道的综合性网站。
本网部分信息由企业提供,该企业对此信息的任何法律问题负责&&&&&&&&&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
查看信息详情 请登陆或注册精准扶贫双城记
精准扶贫双城记
来源:贵州日报&&&&作者:&&&&时间:&&&&浏览
本期导读 【精准扶贫】
  六盘水市盘县舍烹村和铜仁市江口县黑岩村,分别地处乌蒙山和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曾经交通不便,产业不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近年来,两个村在扶贫方面的变化引人关注。舍烹村在能人带动下,成立合作社、公司,发展猕猴桃、刺梨、蓝莓、特色蔬菜等产业,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黑岩村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结对帮扶,通过发展葡萄等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在两个村的扶贫路上,均有能人带动的身影,均有因地制宜的产业选择。不同的是,舍烹村的模式像“炒大菜”,无论投资和规模,都有一种大格局。黑岩的模式像“蒸小笼”,在“精”上下功夫。
  本期《精准扶贫双城记》展示两地扶贫开发的好做法,好经验,以期给其他地方以借鉴、启示。
■记者手记
  很多人说舍烹村的改变是陶正学的功劳,他把自己毕生的积蓄和3年的精力挥洒在舍烹这片土地上,成立合作社、绘制园区规划,他把舍烹村千百年来都不敢做的梦摆在了村民面前。
  然而,摒除刚开始的资金撬动,舍烹村的改变更多得益于全体村民的发展。正是老百姓的思想解放,让土地集中流转,用新的视角发展现代农业,让高效农业在传统的舍烹村迸发活力。
  一个村子的改变,不是引进一家企业就能做到。走在舍烹村,遇见的每个村民都对村子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为村子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力量。
  有了这样的一群人,舍烹村的发展注定不会平凡。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黑岩代表着贫穷和落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满山的石旮旯,留不住水,没什么致富产业,“姑娘往外嫁,小伙往外跑,祖祖辈辈穷面貌”是最真实的写照。
  而今,黑岩村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精准扶贫。村子旧貌换新颜,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家家户户,连片的种植烤烟带来致富的金色希望,上千亩葡萄园结满丰收的硕果,让人喜不自胜。村子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进村,过去遍地茅草房,如今家家住洋房。
  抓实“精准”,实现“扶真贫、真扶贫”,黑岩村结合当地实际,以“干群连心·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为载体,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让精准扶贫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黑岩模式”。
  结合江口县“54321”结对帮扶机制,重点帮扶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脱贫对象;围绕减贫增收目标,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在“精准”措施的有力推动下,黑岩村以葡萄为主导的精品水果种植蓬勃发展,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布局。
炒大菜 创建扶贫新格局
——盘县舍烹村发展现代农业带富百姓的实践之路
  茫茫乌蒙大山之中,有这么一个“特别”的村子——舍烹。它打破了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二分地”靠天吃饭的传统,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产业调整,走生态观光之路,描绘了一幅现代休闲旅游农业的美丽画卷。
  曾几何时,舍烹因大山阻隔、交通不便,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就连吃水都困难,可就是这个曾经看“困”在深山中的小村子,近年来却“异军突起”,2014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并获得“全国文明村寨”的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从盘县出发,经高速公路、省道,蜿蜒行车4小时后,翻过新寨村坳口,舍烹村像一颗翡翠,安静地躺在娘娘山脚下,不远处的两条飞瀑像玉带般晶莹剔透。
  舍烹村,位于盘县和水城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距普古乡政府所在地21公里、红果县城130公里,是一个仅有494户1327人的苗、布依、彝、白和汉族杂居村。全村占地面积5.56平方公里,有8个自然村寨。
  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过去的舍烹是普古乡最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村寨之一。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吃水要到2公里以外挑水,土地刨出的东西也不值钱,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650元。
  2012年以来,舍烹村立足优势、找准产业,成立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猕猴桃、刺梨、蓝莓、特色蔬菜等山地现代农业,并凭借娘娘山国家级湿地公园品牌,成立公司,发展旅游业,把生态做成了产业。
  3年来,舍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变工人,拿着工资耕种自己的土地,每年还可以收到不菲的土地流转金。
  2014年,全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上年的7760元提高到11260元,并获得“全国文明村寨”的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带富一方百姓
  走在舍烹村,村民们三句话不离一个名字——陶正学,他们都叫他陶总。
  陶正学今年53岁,是从舍烹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家。30年来,他开过货车、办过公司,后来成功经营过煤矿、洗煤厂和酒店,成为身家过亿的老板。
  “每年春节回家,我都要拿出数万元慰问老人,支持村里人发展,每家千儿八百,给了一年又一年,却始终不见效果。”陶正学说,是舍烹养育了他,他有义务为家乡改变努力。
  他出钱给村里修路、建学校和村办公楼、安装路灯、整治环境卫生,帮助贫困农户建房,让村民到自己的煤矿和公司打工,使不少村民摆脱了贫困,改善了生活,住上了新房。
  然而,陶正学却思考着更深层次带动,不仅要让村容村貌发生变化,更要改变村民的思想。
  2012年,由于煤炭市场不景气、自身煤矿存在隐患等原因,陶正学关闭了煤矿回到家乡。
  “一是回家乡发展产业,真正让乡亲们富裕起来;二是给我公司的员工一个出路,他们跟着我干了20年,我不能丢下这170人。”陶正学说。
  2012年5月6日,陶正学发起成立盘县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本村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由467户农民筹资300万元,陶正学出资1700万元,共2000万元开始了舍烹村的发展之路。
  合作社先后流转土地24000亩,种植刺梨、猕猴桃、蓝莓和特色蔬菜。
  农业发展有了思路,陶正学又琢磨起了旅游。
  舍烹村位于盘县娘娘山国家湿地公园脚下。围绕娘娘山湿地公园做文章,把舍烹作为核心区来发展,是陶正学最初的思路。
  2013年,在县、乡的统一规划和支持下,成立了以舍烹村为核心的“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并申报为全省5个100中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旅游园区。
  园区总规划面积275平方公里,涉及普古全乡和水城县龙场乡、顺场乡、花戛乡的部分村寨,核心区为普古乡的舍烹、卧落、新寨、播秋等8个村,计划总投资50亿元。
  “成功了,是老百姓受益,失败了,我一个人破产。”陶正学说,他把全部身家都放在了舍烹,目前已经完成投资4亿元。
演绎致富传奇
  夜幕降临,在舍烹村银湖广场上,大妈大姐们跳起了彝族门槛舞。
  “现在白天上园区干活,晚上在广场跳舞。”村民刘美芬开心地说。
  自2012年来,舍烹村围绕娘娘山园区“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发展战略,从土地流转、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基础出发,探索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陶留江是村里蔬菜大棚第二棚的管理者,每天早上,她和姐妹们坐着公司的考斯特车来到大棚上班,给无土蔬菜剪枝、施肥。
  陶留江和丈夫在外打工多年,2012年双双回到家乡,把家里5亩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可以拿到租金2750元。
  陶留江还是银湖合作社社员,自己出资10万元,合作社补贴10万元,算作1股,盈利后将参与分红。
  “我们村里想入股没有钱的,陶总都给我们贴一半,名义上是20万元,其实都只出了10万元。”陶留江有些感慨,现在她和丈夫两个人每月工资收入有5000余元,女儿明年就大学毕业了,她希望女儿回来,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村里建设。
  如今,像陶留江这样的“三变农民”在舍烹村越来越多。
  “不仅农民要变,村集体也要变。”村支书陶永川说,合作社成立之初,陶正学带着他们数十次到外地参观考察农业种植、旅游开发等,坚定了舍烹村将村集体资源入股合作社的决心。
  生态林、湿地、水面等资源,从“看得见摸不着的财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股权。
  舍烹村把集体3817亩生态林、320亩湿地、120亩银湖水面入股娘娘山园区,进行温泉别墅、休闲养生、林下养殖、生态餐旅等产业开发打造,项目建成达产且园区收回建设成本后,所产生的利润由舍烹村按比例进行分红。
  自银湖游船项目投入经营以来,接待游客1.15万人,总收入34.5万元,舍烹村按照合同约定分得收益2.76万元。现在,舍烹村集体经济已有10万余元。
携手村强民富
  “一人富,不算富;一村富,村村富。”
  为了加强娘娘山园区各村的协调合作,让整个园区一体化推进。2014年,娘娘山片区舍烹村、新寨村、播秋村等8个行政村9个党支部,采取“1+8”模式,组建联村党工委,选举陶正学为联村党工委书记。
  联村党工委希望依托园区产业优势,发挥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辐射和发展带动的“引擎”作用,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推动8个村依存发展、共享共建、共融共富。
  联村党工委制定“一村一特”战略,由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发展相应的特色种养项目。
  厂上村发展红豆杉种植,打造红豆杉景点;卧落村发展优质黄牛、林下鸡、生猪养殖和火腿加工厂;嘎木村重点打造精品水果种植……
  8个村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9个、发展特色养殖基地3个,村村有产业。
  合作社按各村土地流转的亩积,每亩按20元提供给各村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资金。待合作社农产品结果后,按收成每斤抽出5分钱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目前,8个村集体经济积累共计24万元。
  如今,依托银湖合作社,娘娘山片区的8个村及周边乡镇的部分土地得到整合,流转土地10余万亩,种植猕猴桃11000亩、刺梨30000亩、蓝莓13000亩,蔬菜、红豆杉、核桃及其他特色水果46000亩,日均劳动力需求量790人以上。
  目前,8个村共有964户、2864人成为银湖合作社的社员,其中有贫困人口1161人,目前已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增收达3500元以上,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000余元。
盘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代理县长李令波:跳出扶贫抓扶贫
  记者:我们知道,今年盘县又一次跻身全国百强县,但是,仍有不少群众处于小康水平线之下,面对这样的二元矛盾,盘县是如何选择路径实现精准扶贫、同步小康的?
  李令波:盘县现有10个贫困乡镇,有281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发生率为26.2%。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产业结构较单一,城乡发展、产业发展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为实现“2016年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围绕“强基础惠民生、兴产业促增收”的目标,按照“跳出扶贫抓扶贫”的思路,做到四个结合,在八个方面下功夫,确保2016年以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个结合:把扶贫开发与“四化”建设相结合,与全面小康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八个方面下功夫:在扶持项目和扶贫产业建设上下功夫,在干部结对帮扶和同步小康驻村帮扶工作上下功夫,在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功夫,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工作上下功夫,在强化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上下功夫,在探索“三变”(“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上下功夫,在创新金融扶贫上下功夫,在强化责任落实,增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实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记者:作为省内重要的煤炭基地和工业城市,您认为盘县在工业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发展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李令波: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我们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守住生态底线,大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着力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第一、引导以煤矿企业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园区建设。第二、大力发展“三来”企业,激活农村发展活力。第三、开展“千企帮村”活动,助力农村小康。
  记者:在您看来,舍烹在摆脱贫困,实现同步小康方面具有哪些可借鉴的地方?
  李令波:在我看来,舍烹村的变化至少有四个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第一、创新党建发展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共联共融共富。第二、创新春晖行动方式,实现村企抱团发展。第三、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做好“三变”文章。第四、创新山地特色发展道路,农旅一体化打造美丽乡村。
蒸小笼 打造扶贫升级版
——江口县黑岩村实施“三项举措”精准扶贫的实践之路
核心 提示
  铜仁市江口县凯德街道黑岩村,贫困发率为31.6%,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典型的“空壳村”。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返贫现象突出。
  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村,去年以来先后召开了全国扶贫办主任观摩会、全省扶贫办主任会议。该村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及双线合一工作先行先试,率先实现精准扶贫升级版,作为全省扶贫样板工程在全省推广应用。
  从江口县城出发,行车20分钟,就到了黑岩。一进入村子便可以看到林立的黑色岩石裸露地表,黑岩村由此得名。
  长期以来,滞后的发展,使“黑岩”一词在当地也逐渐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而让村民们惊喜的是,短短4年时间的精准扶贫探索和实践,让黑岩村有了极大改观。2014年,全村共有贫困户127户450人,减贫人口13户48人,2015年,共有贫困户114户402人,计划减贫人口50户208人。
  有产业,有活干,有钱赚……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昔日的“苦黑岩”摇身一变为“幸福乐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贫困村燃起新希望
  黑岩村位于江口县凯德街道西南部,10个村民组几乎都在半山腰,平均海拔650米,1172名村民耕种着1983亩土地,常年缺水让这里的村民吃尽了苦头。
  “那时候挑水要走2里路,上坡下坎,一早上能挑4担水就算厉害了。”村主任罗鹏说,仅仅依靠水稻、包谷,村民根本不够生活,遇到天干,更是颗粒无收。直到2011年,黑岩村人均年收入只有1760元,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黑岩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子下面都是溶洞,根本蓄不住水。”凯德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明祥告诉记者,黑岩村就像建在一个空壳鸡蛋上。
  没有水,传统农业无法发展,难以维持生计的村民,纷纷背上行囊,远走他乡,黑岩村也因此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大村。
  “近300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务工收入是村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罗鹏说。
  2011年初,江口县电力公司职工黄新踏进黑岩村地界,几番考察下来,发现当地的土质、气候、日照等气候条件尤其适宜葡萄种植,当年即流转土地450亩种植葡萄进行尝试。谁曾想这一小小的举动却成了这个贫穷村子致富的希望之源。
  最初,由于不甚了解,不少村民持观望态度,对葡萄产业的前景心存疑虑,只愿收取土地流转租金。只有6户村民在黄新的发动和鼓励下,以土地折算方式入股,产业发展见效后参与分红。
  2014年,小试牛刀的黄新尝到了葡萄带来的甜头,注册成立天堂紫秋葡萄开发有限公司,又在黑岩村流转400亩土地用于葡萄种植。
小葡萄推动大扶贫
  黄新的成功引起当地的关注。“要想真正实现脱贫致富,还得因地制宜,依靠主导产业来带动。”陈明祥说。
  去年,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委会组成的扶贫队和黄新达成一致,利用扶贫资金支持葡萄基地发展,让贫困户参与企业分红。
  目前,黄新投资的葡萄种植基地已获得各项扶贫资金逾31万元。在葡萄挂果并产生效益后,所获收益分成三部分,7成企业回笼,2成作为村民的租金和分红,1成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
  “葡萄全部挂果,投向市场后,村里127户贫困户共450人将获得分红,真正通过产业帮扶村民实现脱贫致富。”村干部介绍。同时葡萄基地需要300个工人,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不少年轻人回流返乡,在基地务工。
  从去年起,长年在外务工的王思军夫妻俩返回家乡,到黄新的葡萄基地打工,一年下来收入近6万元。今年,黄新的基地又吸纳了6户精准扶贫对象长期务工,户均收入超过4万元。
  “以前三个娃娃都交给婆婆带,现在能在家务工,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没想到我们黑岩村也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王思军说。
  黑岩村通过以奖代补、大户带动等方式,根据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分别在天堂组、洞边组建两个400亩以葡萄种植为主的“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示范基地”,带动精准扶贫户脱贫致富。
  今年初,天堂组400亩“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示范基地”落成,年底,洞边组400亩“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示范基地”也将落成,预计到2018年,可使精准扶贫户户均达到6.2亩葡萄达产面积。
  目前,黑岩村共建成葡萄基地1200余亩,现已挂果400亩,实现人均1亩葡萄园。
  葡萄基地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邻村的村民也前来基地打零工。“扶贫产业让黑岩从‘打工村’变成‘招工村’。”罗鹏笑着说。
  围绕减贫增收目标,创新主导产业保脱贫、辅助产业帮脱贫、长效机制真脱贫“三项”增收脱贫新机制,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分类帮扶就是不搞一刀切,对于辅助产业搞脱贫,要予以区别对待,真正实现精准扶贫。”江口县扶贫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黑岩村有种植烤烟的传统,发展烤烟被视为村子发展的辅助产业。通过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希望发展烤烟产业,但缺少发展资金的精准扶贫户进行扶持。为减少其发展投入成本,方便生产,共维修烤房10座、新修烤房20座,惠及岩湾、小寨、湾一、湾二和大寨等7个组精准扶贫户21户。去年,黑岩村共实现烤烟产量24万斤,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
  “针对无劳动力、无产业,但有发展意愿,缺少发展资金的精准扶贫户,村里支持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努力促进脱贫致富。针对在葡萄基地务工和发展养殖的贫困户,积极举办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计划培训5期100余人次。”罗鹏说。
  目前,黑岩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同步小康·干部驻村”为载体,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大力培育辅助产业,林下蛋鸡养殖达5000羽,金秋梨种植600亩,烤烟种植800亩。
真帮扶引领小康路
  在扶贫工作中,黑岩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新路。
  以村党支部书记为“领头雁”的农村党员队伍、以村主任为“火车头”的广大群众队伍、以驻村工作组为“智囊团”的驻村干部队伍,各显其才、各展所能。
  整合驻村干部、村两委资源,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与基层党建的无缝对接,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增长道路,取得显著成效,黑岩村也由此成为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样板工程,其成功经验在全省得以推广应用。
  从建档立卡到双线合一,黑岩村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在坚持民政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按照贫困户“三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的精准识别程序,对黑岩村贫困户和低保对象分类建立了信息档案,摸清了贫困户类别、致贫原因及数量分布,并实行分类管理。
  同时,精准明确帮扶责任人,当地结合县级领导干部定点帮扶、城乡支部联建和干部驻村工作,按照“一帮一”、“一帮N”的帮扶方式,建立帮扶对子114个,明确帮扶责任人32名,重点扶持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脱贫对象50户。
  在精准制定帮扶计划和精准落实扶持措施上,结合民政低保和扶贫开发“两项政策”,对一类、二类低保户实行政府“兜底”,纳入扶贫对象的三类低保户和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全面实施“六个到村到户”和小康行动“六项行动计划”。
  同时,黑岩村借力产业优势,招商引资拟建葡萄深加工酿酒厂1个,结合“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暨农村集中建房惠民政策,精心规划建设集产业发展、特色民居、农业观光、休闲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通过辅助产业让村民能致富、快致富、巧致富,全村奔上小康路。
江口县委副书记、县长黄霞:
精准扶贫“组合拳”
  记者:新形势下,江口县主要采取哪些措施实施精准扶贫?
  黄霞:目前,江口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80个,占了一半;有精准扶贫对象14478户、47208人,贫困发生率22.11%。江口坚持打“组合拳”,精准发力,分类扶持,努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是精准识别机制,实行贫困户“三审两公示一公告”识别机制,确保底数真、流程明、对象准、百姓清。二是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县级领导包“穷村”、县直部门(企业)帮“穷村”、干部职工结“穷亲”的方式,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全覆盖。三是组合帮扶机制。按照“一类一套帮扶方式、一户一套帮扶办法”的帮扶机制,发挥联建帮扶单位和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的作用,分类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把资金和具体帮扶措施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促进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记者:江口县在产业扶贫上,主要有哪些做法?成效如何?
  黄霞:江口县围绕全省产业扶贫攻坚专项规划,立足资源禀赋,按照“集中连片栽、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路,探索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大力实施金融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奔小康”的江口扶贫工作模式。
  在305公路沿线规划发展以精品果蔬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在民和、官和、坝盘、桃映、怒溪高山半高山地区规划发展以茶药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在环梵净山东线的双江、太平、怒溪和环梵净山西线的德旺规划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
  目前,发展市级以上扶贫龙头企业32家。闵孝现代高效农业(扶贫)产业示范园区成功申报为4星级农业公园。怒溪现代生态茶产业示范园区晋升为省级示范园区。
  记者: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这几年发展速度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脚步越走越快。您认为黑岩村变化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黄霞:黑岩村地处高山半高山贫困地区,石漠化严重,常年干旱缺水。近年来,该村以产业化扶贫为抓手,采取主导产业保脱贫、辅助产业帮脱贫、长效机制推脱贫“三项举措”,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
  一是主导产业保脱贫。目前,全村已发展精品葡萄1200余亩。二是辅助产业帮脱贫。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精准扶贫户,重点帮助解决烤烟产业道路维修、新修,烤房维修和新建烤房等问题,降低生产投入成本。三是长效机制助脱贫。通过整合资源和落实帮扶机制,实行扶贫资金量化入股,既增加贫困户收入,又壮大集体经济。
【&&&&&&&&&&&&】【陇南精准扶贫】全解读解读。这篇文章会帮助好多陇南人
(一)扎实推进特困片区精准扶贫
25个特困片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产业基础薄弱,集中了全市76%的贫困村和60%的贫困人口,是全市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7月26日召开的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上,我市出台了“1+19”精准扶贫方案。其中,第一个就是由市扶贫攻坚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扎实推进特困片区精准扶贫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期望通过《方案》的实施,增强扶贫攻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特困片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那么,《方案》的制定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在特困片区精准扶贫方面,有哪些举措?又将会达到什么目标呢?今天小编就带你详尽了解一下。
从2015年到2020年,按照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阶段安排,坚持先难后易、先扫盲区、先补短板、合力攻坚的原则,将片区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相结合,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力以赴打好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战。
每个县区原则上每年主攻一个特困片区,每个特困片区实施年限为三年,第一年集中攻坚,第二年配套完善,第三年整体提升,做到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示范一片;到2017年,基本完成特困片区集中攻坚任务,基本补齐发展短板,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再经过三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所有片区实现脱贫目标,把特困片区打造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富民产业初具规模、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的精准扶贫示范区,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积极实施特困片区贫困村通畅工程,完成75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村道硬化工程,确保片区所有贫困村通水泥(沥青)路,村组道路、村内巷道硬化率和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整流域整片区实施安全饮水项目,完成安全饮水工程513处,解决片区内9.2万户、3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使片区贫困群众都能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加快特困片区危房改造步伐,完成片区危房改造6.25万户,基本实现片区群众居住无危房;加快实施特困片区电网升级改造,实现片区农户安全用电全覆盖,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村;加快特困片区宽带网络建设,实现片区宽带信息网络全覆盖;优先实施特困片区易地搬迁工程,完成易地搬迁1.05万户、4.23万人,努力实现应搬尽搬。
(二)培育发展特色富民产业
围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布局,优先扶持发展以核桃、花椒、中药材、畜牧养殖等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光伏发电等增收产业,建立规模化标准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优势村。依托贫困村资源禀赋和贫困户自主意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扶贫贴息、财政补助、“三权”抵押贷款等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实现片区贫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产业扶持项目到户全覆盖。积极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稳定增收。
(三)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户户通、便民超市、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等全覆盖,有条件的贫困村实现幼儿园、村小学或教学点全覆盖。认真落实教育惠民扶助政策,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从根本上促进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充实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着力提高医疗救助水平,逐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加强农村低保规范化建设,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
(四)加大项目资金投入
按照“集中攻坚、定点消除”的目标和“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原则,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做到规划跟着片区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将90%以上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相关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向特困片区,将省上整合下达的“1236”扶贫攻坚资金集中用于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把项目计划审核汇总关,将部门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投放,确保按期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拓展社会帮扶渠道
健全完善双联帮扶机制,将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和市、县区有实力的单位安排到特困片区最边远和最贫困的村,确保实现对片区贫困村、贫困群众双联帮扶的全覆盖,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深化拓展定点帮扶、社会帮扶、东西协作等帮扶模式,将国家对口帮扶、东西协作帮扶以及市内外社会帮扶力量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建立社会帮扶平台,引导支持慈善机构、民营企业、爱心人士和扶贫志愿者对特困片区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
在2014年工作的基础上,2015年启动武都区洛塘片,宕昌县南阳片、理川片,礼县崖城片、洮坪片,西和县洛峪片,文县碧口片,康县豆坪片,两当县站儿巷片,徽县虞关片,成县鸡峰片;
2016年启动武都区隆兴片,宕昌县车拉片,礼县白河片,西和县晒经片,文县临江片,康县阳坝片,徽县麻沿片,成县二郎片;
2017年启动武都区马营片,宕昌县新寨片,礼县大滩片,西和县大桥片,康县店子片。
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要结合各自实际,统筹安排以四个藏族乡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扶贫攻坚任务。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7年底全面完成25个特困片区集中攻坚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始终把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谋划,专题部署,真正做到工作部署上重点研究,政策资金上加大倾斜,干部配备上优先加强。
(二)明确责任分工。市、县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特困片区集中攻坚实施年度计划,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到村项目优先列入当年计划,尽快启动实施,加强项目监管,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三)严格督查考核。特困片区扶贫攻坚年度考核由市扶贫攻坚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负责,由市督考办具体负责实施,采取日常检查、季度督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的办法,全力跟进,严格考评,兑现奖罚。
(四)强化舆论宣传。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微信、微博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特困片区扶贫攻坚相关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凝心聚力、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良好氛围。
(二)从“源头”到“龙头” 保证饮水安全
(三)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
认真组织实施全市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电网工程,改造提升动力电已覆盖贫困村的供电能力,加快动力电未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涉及15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91个贫困自然村)动力电覆盖问题。到2016年底除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的自然村外,实现三相动力用电入自然村的工作任务,实现贫困村户均配变电容量达到约2千伏安的目标。
(一)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程建设内容
2015年计划已落实,全市安排2048.37万元,专项用于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项目建设。建设区域重点为武都区、康县等县区。
2016年计划在2015年新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投资中安排8373.40万元,继续专项用于重点地区贫困村动力电覆盖项目建设。建设区域重点为康县、礼县、武都区、宕昌县、徽县、文县等县区。
(二)抓好项目前期,靠实相关建设条件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做好全市贫困村三相动力电覆盖工程可研报告编制等前期工作。抓实开展项目现场踏勘、用电需求调查、线路走廊预留等工作,切实提高工程可研报告工作深度。根据贫困村动力用电现状和负荷发展需求,优化工程建设方案及设备选型,强化对工程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和投资估算等方面的论证和审查,进一步靠实贫困村三相动力用电覆盖工程各项建设条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三)积极汇报争取,确保资金足额到位
全力做好向省发改委、省能源局的汇报衔接工作,争取省上在全省农网改造升级投资计划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上给予我市倾斜支持,确保全市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项目资本金需求。陇南供电公司要协调省电力公司以银行贷款方式落实好项目其余资金,督促县区供电公司严格执行项目建设资金各项管理制度,及时协调办理中央预算内资金拨款手续,按计划保障工程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四)加强工程管理,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市贫困村三相动力电覆盖工程建设管理,抓好工程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全面执行项目法人制、资本金制、监理制、合同制、招投标制度,严格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并强化工程安全质量管控。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时限,倒排时间,科学合理安排工期,积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工程按期保质完成。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部署,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市县两级发展改革部门、供电公司要将贫困村三相动力电覆盖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贫困村三相动力电覆盖工程实施进度,让贫困村老百姓尽快用上优质动力电,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为我市在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保障。
全市年度贫困村动力电覆盖工程实施完毕后,首先由陇南供电公司配合省电力公司于次年元月组织完成项目法人验收工作,并向市发展改革委提交单项工程验收报告。
在此基础上,由市发展改革委配合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稽查、财政等部门开展省级总体验收工作,全力配合做好单项工程现场验收。对于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建设单位按整改意见限期完成整改。
(四)加快实施交通精准扶贫通村道路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推进通村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乡村通行环境,根据省上计划要求,结合陇南实际,特制定了《市交通运输局市扶贫办关于精准扶贫交通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
目标任务总体目标
按照全市“6873”交通突破行动及精准扶贫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要求,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相结合,加快实施交通精准扶贫通村道路建设。
阶段性目标及建设任务
2015年至2020年,建设农村公路9489公里,其中建制村通畅工程6302公里、“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1000公里、农村路网改善工程2187公里,计划安排建设资金约49.1亿元。
1.建制村通畅工程(年)
2015年—2016年,用两年时间重点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6302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建制村1108个,争取补助资金约31.5亿元。
2.“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计划》要求,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重点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1000公里,安排资金2亿元,用于补助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工程直接费,平均每年安排200公里、建设资金约4000万元,解决18个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问题。
3.农村路网改善工程(年)
从2018年起,用3年时间重点实施农村路网改善工程2187公里,安排资金15.5686亿元,升级改造一批重要的县乡道,适度推进县乡道路联网工程,加快推进“三路一危”(断头路、瓶颈路、年久失修路以及危桥)改造,有序推进返砂通村油路改建,着力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有效维修养护已建成的通村道路,巩固建设成果。
(一)科学制定方案。各县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的内容,切实考虑本县区实际需求,并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交通精准扶贫机制,把资金精准配置到位,提高扶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加大资金保障。通村道路建设资金主要通过申请国家补助和银行贷款解决,不足部分通过地方自筹和动员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管理、监督检查等按照《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农村公路通畅工程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三)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项目基本建设程序监督、招标投标市场监管,完善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机制,重点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实施建设计划、补助政策、招投标、施工单位、质量监督、资金使用、工程验收等内容的七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行业监督,确保项目设计、施工质量以及工程进度。
(四)完善客运网络。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客运网络化建设,有序增加农村客运车辆和客运班线,扩大农村客运网络覆盖面,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和有效融合。规范农村客运市场,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监管,优化农村客运运力结构,努力提高农村客运安全水平。
(五)强化养护管理。认真执行农村公路管理相关规定,建立通村道路管养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管理养护责任,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确保农村公路管养责任、机构人员配置、制度执行、资金筹措、监督考核落实到位,推动农村公路管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通村道路的各项政策和相关规定;负责通村道路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包括前期工作计划)的报批和下达,以及设计审批、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统计报表、交竣工验收等管理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县区政府是通村道路建设、养护和管理责任主体,负责本辖区内通村道路规划和计划审定、建设组织及征地拆迁、临时用地、料场征用划拨工作,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督导本县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落实辖区内通村道路具体实施工作。
2015年至2017年实施建制村通畅工程;2016年至2020年实施“千村美丽”示范村村组道路建设工程;2018年至2020年实施农村路网改善工程。
(五)全力以赴打好贫困户危房改造攻坚战
“1+19”专项方案中,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全市精准扶贫战略任务被提升日程。
为此,根据省上计划要求,我市专门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加快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
以13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瞄准建档立卡的8.2万农村贫困危房户,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到户相结合、整村推进与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各方支持与农户自身奋斗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工作,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全覆盖。从2015年开始,每年力争完成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万户,到2017年力争完成6万户的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到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一)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农村危房改造任务优先安排25个特困片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不得给未列入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和农户安排。危房改造对象必须是全市精准扶贫管理平台和农村住房信息系统中已经建档立卡符合危房改造政策要求的贫困危房户。
(二)规范程序,严格要求。按照“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和“先危房后旧房、先困难户后一般户”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贫困地区扶贫搬迁户的住房困难问题。严格执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补助对象认定程序,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公开、公平、公正,杜绝非贫困农户享受危房改造补助的现象。细化“一申二评三核四批”及“县、乡、村”公示程序的实施措施,明确各关键环节的管理要求和审核审批责任。
(三)统筹兼顾,差异补助。依据改造方式、建设标准、成本需求和补助对象自筹资金能力情况,合理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分类补助标准,积极落实差异化补助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要通过政策宣传引导,鼓励通过国家补助和自身努力,实现危房改造目的;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特困农户,在国家和省上补助的基础上,要提高补助标准,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建成最基本的安全房、实用房、放心房。
(四)科学规划,彰显特色。注重科学选址,危房改造尽量利用闲置地和非耕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杜绝在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区、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地段建房,确保新建房屋安全,改造后的农房要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注重保持田园和传统特色。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房设计图,免费发放给农户参考。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强化农村建筑工匠培训,最大限度提升改造效果,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五)严控标准,确保质量。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改造后的住房须建筑面积适当、主要部件合格、基本功能齐全、符合抗震要求。加强宣传引导,防止群众盲目攀比、超标准建房,杜绝贫困群众因建房而加深贫困或返贫的现象发生。建立完善村镇建设管理员制度,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地基基础、抗震措施和关键主体结构等技术指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不予验收,不得享受国家补助,确保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和实施效果。
(六)精细管理,加强督查。按照农村危房改造档案管理要求,全面推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化管理,实行一户一档,确保有关信息全部归档,并及时、全面、真实、完整地将危房改造农户纸质档案表录入信息系统,建筑节能示范户必须有一张反映维护结构节能措施的照片。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坚持实时动态录入,按工作进展及时补充完善农户档案信息,确保数据采集录入与工作进展情况同农户档案信息完全一致。及时查验农户档案信息,发现错误及时核实和纠正。建立一阶段一督查、一总结一通报的督查制度,采取定期检查、专项督查、随机抽查等方式,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七)强化监管,严肃纪律。按照《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管理办法》文件要求,加强资金运行管理,强化监管责任,做到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全面推行县级财政直接将补助资金支付到危改户“一卡通”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加强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审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坚决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对优亲厚友、虚报、贪污、挤占、挪用、截留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纪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迁就。
坚持省里统一领导、部门密切配合、市州协调推进、县区为责任主体、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体制和危房改造目标责任制。
市人民政府负责危房改造补助对象核准、资金监管、进度监测、监督检查和对各县区进行绩效评价等工作。
市建设局负责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统一组织和协调,并做好规划制定、组织实施(建房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检查、验收)工作;市财政局负责配套资金落实、资金拨付和监督管理工作,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农村危房改造专项工作经费,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工作;市扶贫办负责确定危房改造年度精准扶贫范围,指导各县区扶贫办配合建设部门进行补助对象确认工作。
县区人民政府是农村危房改造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到村到户实施方案制定、危房鉴定、危房改造对象审定、技术指导、竣工验收、资金监管及拨付、建立档案台账等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政策宣传、群众发动、危房改造对象筛选审查、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基础资料收集等工作。
从2015年开始,每年力争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2万户,到2017年完成6万户,到2019年全面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
(一)竣工验收。由各县区住建部门牵头,会同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按照基本建设要求,对年度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及时组织验收,逐户逐项检查和填写验收表,检查项目全部合格的视为验收合格;凡验收不合格的,须整改合格方能全额拨付补助款项。
(二)绩效评价。由市建设局牵头,会同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参照建设部《农村危房改造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检查与绩效考核规定(试行)》,评价县区年度绩效,全面监督检查任务落实、政策执行、资金使用情况。
(六)培育富民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1+19”专项方案中,把加快培育多元富民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重要任务。
因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和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紧紧围绕减贫增收这个核心,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劳务经济、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等富民增收产业,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如期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阶段性目标任务。
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00元以上,比2014年增加1600元左右,其中:农业特色产业贡献58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82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15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5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5.5%。
到2020年底,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比2014年增加4000元左右,其中:农业特色产业贡献1550元左右,劳务经济贡献2050元左右,农村现代服务业贡献300元左右,财产性收入贡献100元左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达6%左右。
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拓展“四产区、五基地、多片带”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畜牧养殖、蔬菜、马铃薯、苹果、茶叶、苗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水产、养蜂、油用牡丹、玫瑰、魔芋等特色产品,促进特色产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紧紧围绕“六化”目标,突出基地建设、科技管理、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全面落实提质增效措施,逐步解决瓶颈制约因素,推动特色产业转型跨越发展。以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创建为抓手,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向特困片区倾斜、向贫困村覆盖。到2017年底,全市农业特色产业总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覆盖90%以上的贫困村。
突出发展劳务经济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瞄准贫困户的主要劳动力,通过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鼓励能人带动务工,通过组织引导和奖励支持等措施,助推本地能人带领贫困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增强稳定性。积极开展劳务信息服务,畅通就地打工渠道,力争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人能外出务工,有1人就地季节性打工,持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企业、专业大户创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推广中小型农业机械,有偿提供代耕、代种、代收、代管的标准化、专业化服务,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其长期稳定务工。吸引“乡贤”和能人回乡创业,制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探索走出一条劳务培训——返乡创业——发展经济的劳务产业发展新路子。
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企业,带动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茶叶、食用菌等产业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积极推动油橄榄、茶叶等产业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品牌,组团发展,做大做强。加强与市外农产品加工营销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原料生产或加工基地。认真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或先建后补的办法,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改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干燥设施和办法,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支持金融信贷、信用担保等政策向贫困村倾斜,扶持所有贫困村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优先支持发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手工制造为主的小微企业,以“大众创业”促进“万户增收”。鼓励支持贫困户以生产要素入股等方式,兴办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健全“利益捆绑、责任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到2017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7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2014年增长40%;到2020年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网点、农资和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着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坚持举办花椒、核桃、苗木、中药材、苹果等特色农产品产销电商对接洽谈会,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发展网上交易与配送,畅通农产品营销渠道。加快陇南电子商务产业园、成县顺通电子商务物流园、武都区吉石坝物流园、宕昌县哈达铺物流园建设,鼓励支持物流企业在乡镇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到贫困村建立快递服务点,全面提升产品仓储、运输、流通能力。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创造条件,扩大特色优质农产品外销。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产品销售。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全面实施125个旅游扶贫示范村项目,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游、生态休闲游、观光农业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使之成为贫困户增收新的增长点。
提升农业科技扶贫能力
向贫困村派驻科技特派员,2017年前为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科技特派员,其中:市级选派132名、县区级选派929名、乡镇级选派232名,指导贫困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技术和项目进村入户,以技术入股等形式领办或创办产业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基地,每个贫困村培育2—3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20个贫困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每个县区建成2—3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当地农业特色产业提供有效益、能复制、可推广的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贫困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机制,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200人,实现“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标。依托农业重大项目实施,采取集中办班、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有1个科技明白人。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筹措资金为县区农技人员、贫困村和有上网条件的贫困户建设“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和基于无线网络的农技推广“云平台”,加强农牧、林业部门专家咨询服务热线,为贫困群众提供快捷的农业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富民政策等咨询服务。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年内全面完成所有贫困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率达到23%以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开展集体林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加快林地流转,盘活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农村金融产品,延伸到村到户金融服务,“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向贫困户全覆盖,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贷款贴息、双联惠农贷款、农村妇女小额贷款、扶贫村级互助资金和金融便民服务点实现所有贫困村全覆盖;认真落实好能繁母猪、马铃薯、冬小麦、玉米、中药材、苹果、肉牛、肉羊和设施蔬菜等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发展商业性农业保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引导贫困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贫困户以土地和农业设施、机械等作价入股的方式,参与或组建专业合作社,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十到社”扶持措施,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着力提升农民合作社产品营销和辐射带动能力。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明晰产权,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每位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按股分享经营收益。推进农村产权确权与抵押贷款交易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培育发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促进农民增收多元化。强化惠农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各项奖补政策,全面落实农村低保、农民养老、农村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残疾人补助等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培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市级协调推进、县区为责任主体”的原则,明确各自职责。
(一)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年度、到县区,明确工作进度和时限要求,抓好督导检查和考评。市委农办负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方案制订并指导实施,市农牧局负责特色农牧产业、农村改革等工作方案制订并指导实施,市林业局负责经济林产业发展方案制订并指导实施,市人社局负责劳务经济发展方案制订并指导实施,市发改、科技、工信、质检、财政、商务、金融、供销、妇联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二)各县区政府要按照本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等,对照精准扶贫到片到村到户名单和富民产业需求清单,确定主导产业,编制本县区富民产业扶贫规划;按年度倒排脱贫目标任务,制定本县区富民产业精准到村到户年度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建立工作台账,加强监督检查;采取更加精准的扶持措施,全面实施联村“四个一”和联户“三个一”增收计划。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在富民产业培育工作中要发挥“谋划、指导、监督”作用。
到2017年底,农业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村比例达100%,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的各项目标任务。
至2020年底,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努力使贫困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水平等主要指标达到农村小康监测目标要求。
市、县区都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细则,加强对富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监督、检查、验收。对产业培育目标任务、工作措施、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情况要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验收。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县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对落实不好的县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与全年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挂钩。贫困村驻村工作队要参与、配合地方政府和各级组织做好富民产业培育工作的检查验收。
(七)深入推进卫生扶贫支持计划的实施
“1+19”专项方案中,把卫生扶贫支持计划的实施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任务,因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省上的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到2016年完成1055个贫困村卫生室建设,每个新建村卫生室中央和省级共补助10万元,实现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从2016年起,对于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每月200元增加到每月400元。强化乡村医生培训,到2017年贫困村村医全部具备乡村医生职业资格以上标准。充实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到2017年,每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全科医生3名以上, 2020年达到5名。到2017年完成九县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2015年起,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机制,每年选派市级医疗机构副主任以上医师、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和五年以上住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2015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使贫困人口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1.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2.提高贫困村乡村医生待遇
对于贫困村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从2016年起,对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200元/月增加到400元/月。
3.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重点争取贫困村订单定向3年制专科层次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医学生毕业后重点安排到贫困村卫生室工作。
加强在岗村医培训,分批安排贫困村乡村医生进修,进修时间为6个月,进修完毕并考试合格后,按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学杂费及生活补助。
落实乡村医生每周到乡镇卫生院上一天班或每月上一周班制度,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4.充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2015年至2020年,积极争取每年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全科医生,其中2017年前实现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全科医生3名以上;2018年至2020年,实现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全科医生5名的目标。
5.加强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
从2015年起,组织实施全市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今年完成宕昌县、礼县2个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到2017年底前完成9县区的重点专科建设,每个专科投入250万元,重点建设县级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紧缺专科。
6.建立引导医疗卫生人员到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政策机制
从2015年起,每年从全市卫生计生系统选派符合条件的优秀干部到乡镇卫生院挂职副院长一年,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和水平。
从2015年起,每年选派市级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以上、县级医疗机构中级以上和五年以上住院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每人每季度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服务不少于6天,完成门诊、手术、会诊、带教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任务,帮扶指导基层进行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科管理能力提升。
从2015年起,每年选派骨干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帮扶,重点帮扶医疗卫生服务和技术培训工作,帮扶时间分别为半年和一年。
7.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
从2015年起,对全市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所需资金从当年新农合基金中支付。
8.提高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
从2016年起,将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使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实际报销比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9.加强医院管理,减轻患者负担
规范县区医疗机构收费和医疗行为,建立对违规单位新农合资金扣减的制度,集中解决县区医疗机构乱收费、重复计费,药品价格虚高和过度医疗等问题,坚决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高农村居民农合政策的受益感。
1.市卫生计生委负责督促落实村卫生室建设、提高村医待遇、强化村医培养培训、充实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提高新农合住院费用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引导医务人员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等各项目标任务的实施,督导任务进度,检查项目是否严格按要求执行。
2.市发展改革委负责争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下达村卫生室项目计划并检查考核项目计划执行完成情况。
3.市财政局负责资金落实,资金拨付,资金监督管理。
4.市医改办统一组织协调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各项工作,并加强监督管理。
5.市人社局负责协调市、县区人社部门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录用工作。
6.市民政局负责大病医疗救助工作。
7.各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负责具体项目在县区的实施。县区相关部门要摸清卫生工作薄弱环节,建立工作台帐,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职责,切实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2015年至2016年,完成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
2.从2016年起,对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200元/月增加到400元/月。
3.从2016年起,连续10年,每年依托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项目招考免费医学生。
4.2015年至2020年,为乡镇卫生院每年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017年前实现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达到3名;2020年前实现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达到5名。
5.2015年至2018年,完成每个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
6.从2015年起,每年选派挂职干部、多点执业医师、支农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帮扶。
7.从2015年起,贫困参合人口政策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从2016年起,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1.贫困地区村卫生室建设,由县区卫生计生、发展改革委、财政、建设等部门依照《村卫生室建设指导意见》进行检查验收。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组成考核组,对各县区项目建设进度和工作质量进行考核。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的县区,将减少下一年度项目资金,对不合格工程要追究实施单位的责任。
2.提高贫困村乡村医生待遇,由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组织检查。
3.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由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联合督导检查。
4.充实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由市卫生计生委与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部门对相关县区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
5.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由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根据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和《甘肃省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建设项目和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定期进行督导考核。
6.落实选派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制度、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医师多点执业、加强医院管理等执行情况由市县两级卫生计生委进行督导检查。
7.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村医待遇,由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督导检查。
8.提高贫困人口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由市医改办牵头,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等部门配合,进行定期督查检查。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
本月热点资讯
274126762278218321072103198318681867175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雁金准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