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菩萨戒可以舍授八关斋戒仪轨吗?

一般律仪--为何要受八关斋戒?
法尔辞库--戒律仪篇
&&&&&&& 一般优婆塞戒律仪
法尔禅修中心 善祥比丘(俗名张玄祥)辑录&
为何要受八关斋戒?
─出自《八关斋法》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辑
如来御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而众生根性不同,故教设多方,教虽非一,而不出三学,所谓戒定慧也。然定慧多门,戒列七众,出家则比丘禀受二百五十大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式叉摩那学其六法,沙弥、沙弥尼俱持十戒。在家则清信男,清信女,戒开两门:一五戒终身持,二八戒六斋日持,或十斋日持,或随自意,有暇日即持。然戒虽云一日一夜,其所获功德利益,非凡所测,如摩尼宝珠,虽复轻小,而胜一切诸宝。
有斯善利,舍而不为者,有二种人:一者不信三世善恶因果,在儒不修五常,宁信如来出世五戒,由是人天路绝,道果无分。二者顽痴无知,不识君臣父子,孝悌忠信,惟知食息,畜生无异,宁晓迁善。
是二种人,枉得人身。一生无善可记,肆意非为,一朝业果现前,追悔何及。其有智者,速宜受持。《阿含经》云,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盘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
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
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
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
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皆由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
若受八斋,首须忏悔先罪,然后受戒,应生惭愧,发恳切心。作如是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已来,至于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_恚,愚痴邪见,不信因果。造此十不善罪,今向十方三宝诸佛菩萨,三乘圣众,现前师僧,求哀忏悔。
作如是忏已,教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人,当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戒相)。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N,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N,不香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听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牀。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大论云,当发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间之乐。愿断烦恼,逮得一切智,成就佛道。
(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发愿),诚言:「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此八关戒,亦名八支戒,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前之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戒合名,故云八关戒斋。
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并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佛言: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
不杀生者,下至微细蜫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不偷盗者,乃至一针一线,他不与者不取。
不淫欲者,世间一切男女,及自妻妾,一日一夜,悉皆远离。
不妄语者,妄语有四,谓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但与心口相违者,悉名妄语。
不饮酒者,谓一切五谷华果酿成,能醉人者,皆不得饮。
不着香华N不香涂身者,谓不得以诸华贯串为N,名香为末,熏佩涂饰,及着一切庄严衣具等。
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倡伎是乐器,谓自不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樗蒲棋博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
不坐高广大牀者,高不过尺六,广阔不过四尺,长大不过八尺,及一切严丽庄校牀座,皆不于中坐卧也。
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n嚼五谷,瓜果等物。若日过西一线,乃至明日天未晓,皆名非时。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断常二边之过也。食讫,须嚼杨枝,净水潄口,去口中余津。若不嚼杨枝,口中余津尚存,而咽者,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五辛之物,俱不得食。
此八戒斋,若犯前四,是实恶,性罪也。饮酒,是众恶之门。后四,是放逸因缘,若人离前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四种,是道因缘。《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
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谓于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边受。故《婆沙论》问曰:近住八戒,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从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说而说,方得受戒。若先自发言,或与师俱说,不得戒。
问曰:着何服饰,得受此戒?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着之,皆得受。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受时应齐一日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此斋便舍。
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有要期,每月六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
《萨婆多论》云,必无戒师为授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若近处有戒师,心生慢,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发戒体,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善行,不发戒体。
故《优婆塞戒经》云:不得在佛像前自受,要从人受,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有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盘乐。
《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舍迦经》云:月六斋日,奉持八戒,福不可计。若人急欲得三乘圣道者,当端其心,一其意,受持八戒,得大善利。《智度论》云:若腊月(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通日也。
又云: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輭夫为将,虽欲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葢天下。八戒比于余戒,亦复如是。
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贤,教人持斋修福,以避凶衰,是时不知有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佛后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过中不食为斋。如是功德,将人至涅盘乐。
《四天王经》云: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若不布施持戒,忠孝者,便上忉利天,以启天帝。时天帝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恶道增多,诸天众减少矣!若有布施持戒忠孝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恶道减损矣!
《涅盘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一屠儿,名曰广额,于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多闻天王作子。《贤愚经》云:北天竺,阿盘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是故哭耳。尊者曰: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卖,谁当买贫?尊者曰: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曰: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曰:汝先洗浴。洗已。告曰: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是主人的,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鉢与之:汝持此鉢,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已,寻为呪愿。次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
问曰: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曰: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生嫌恨,自伺主人。一切卧竟,密开其门,于门曲内,敷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
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施行。于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上。主人早起,见婢命终,_言: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于此死?即使人以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尊者,在忉利天。问曰: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即借其道眼,观其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养死尸,诸天身光,照耀村林。
主人见已,怪其所由,与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回诣迦旃延所。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持戒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已,各获道果,莫不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余有一夜命在,死即堕恶道,受无量苦,故徃度之)
《法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边,词祀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路出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聚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委厄穷死斯泽矣!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求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路粮。临别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于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飡,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我奉戒斋,斋名八关。时妇_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q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
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摈汝不与同会。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故,后生龙中。
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后时,于园泉中,得一异柰(苹果),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已,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
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于是具陈本末,王_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于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语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
园监以柰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
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于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于佛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是以往,毕得涅盘。
(按此八戒,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诞日,或父母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也。若受戒已,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已,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也。)余详归戒集中。
吴王孙皓,拜沙门僧康会受戒。
齐武帝,永平元年,帝幸华林园,设八关斋戒。帝微时,避难揭阳山中,累石为浮图,忽有一树生其侧,状如华盖。后帝不豫,诏诸沙门祈佛七日,天香满殿。
齐文宣帝,登祚受禅,于僧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宰。年正五九月六斋日,劝民斋戒,公私荤辛悉除灭之。
梁高祖武帝,造光宅同泰寺,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二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梁太宗简文帝,造兹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经十部,愿忌日不食而斋。
魏孝武文帝,讳日上中兴寺,建八关斋,中食竟,从臣袁敏孙等,更进鱼肉,帝怒,并与免官,诏六宫舍女,皆持年三长斋,月六日斋戒。
陈皇太子渊,后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于崇正殿,设千僧斋,请智者大师授菩萨戒,百录请戒文名渊,南史名深,恐因请戒改此名。
陈武帝,诏智者师大赴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
隋文帝,开皇十年岁旱,诏昙延法师率众祈雨,雨不降。帝问何故?对曰:事由一二,帝遣京尹苏成,问一二之意。延曰:陛下躬万机之政,羣臣致股肱之力,虽通治体,然俱愆玄化,欲雨不雨,事由一二也!帝识其意,敕有司择日,于正殿设仪,请延升御座授八戒。羣臣以次受讫,方炎如焚,而大雨沛然倾注。帝悦,自是延每入朝,必亲手奉御馔供之,诏兴法师入太兴殿,授菩萨戒。复诏天下正五九月,及六斋日,不得杀生命。
开皇十三年,冬十月,智者大师过岳州,为刺史王宣武授戒法,沙门昙捷等,请讲金光明经,其俗闻法感化,一郡五县,一千余所,咸舍渔捕。
陈永阳王伯智,字策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为东阳刺史,请智者大师出镇开讲,致书至三,师遂往,王与子湛,家人,同禀菩萨戒,昼聆讲说,夜习坐禅,讲事将解,立法名曰静智。
晋简文帝,有乌巢太极殿,召尼道容,授八关斋戒,乌运巢而去。
晋王,迎智者大师至杨州,设千僧斋,授菩萨戒。
唐太宗,诏常法师入内殿,为皇后太子,授菩萨戒。
显庆元年,十一月武后生皇太子,神光满室,赐名佛光王,即中宗也。u月诏玄奘法师,送寺出家落发,受三归五戒,中宗,诏道岸律师入宫,为妃主受归戒。
玄宗,日本国沙门荣睿,至阳州,请律师鉴真,与睿附舶而去。既至日本,王迎劳问,馆于毗卢殿,请授归戒,日本戒律始此。
侍郎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尝劝一百四十八人,结上生会,在鉢塔寺,依如大师授八关斋戒九度。
布萨:此云净住,又云天语净住,人语或云精进,亦云长养,通僧及俗,俱禀修行,所谓净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六斋日: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上半月三日,初八,十四,十五;下半月三日,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
十斋日: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月小二十七日起。
五众:即出家五辈,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
三恶八难:三恶,即三恶道,八难者,前三即三恶道,四长寿天,寿五百劫,外道得无想定,故生其处,五北俱卢洲,六盲聋瘂,七世智辩聪,谓世人邪智聪利,躭着外书,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后。此八者,皆不得见佛闻法,故称为难也。
轮王:轮王有四,金轮王,化被四洲。银轮王,则政隔北俱卢洲。铜轮王,则除北俱卢,及西牛货洲。铁轮王,则唯赡部洲。此四轮王,将即大位,随福所感,有大轮宝,浮空来应,则感有金银铜铁之异,故为四焉。
梵王:居色界初禅二禅中间,统小千界。
四恩:一父母恩。二众生恩,谓无始劫来,一切众生,轮回六道,于多生中,互为父母故。三国王恩。四三宝恩。三宝是良福田,能令众生出生死苦,至涅盘乐。
三有: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无色界天:色界,即四禅天,无色界,即四空天。
声闻:修四谛法,证得小乘四果。
缘觉:梵名辟支佛。
N:音曼,贯华以严身首也。
五浊恶世:一众生浊,谓诸众生,不畏恶业果报,不修善法。二见浊,谓邪见增长,不修善道。三烦恼浊,谓诸众生,多诸爱欲,贪_痴盛,恼乱心神。四命浊,谓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三十、二十、十岁,寿数长短不定。五劫浊,谓刀兵、饥馑、疾疫,三灾起时,众生更相杀害也。
迦旃延:此云文饰,亦云不定。
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剩袢松新裕试破腥F提,佛道也。萨剩嗽拼笮闹谏接写笮娜敕鸬也。又萨拭芍谏接梅鸬溃删椭谏病
须陀洹:此云入流,谓预入圣人之流,是初果圣人也。
四果: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五辛:葱,蒜,韭,薤,兴渠也,[`/纠]亦葱之一类,切不可食也。
梵志:此云净行,如此方儒者。
樗h:上音枢,下音蒲,博奕戏也。
优婆塞:此云近事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受斋戒,方能亲近承事诸佛圣人也。亦云近住,谓近圣人住也。
涅盘:此云圆寂,谓万德俱圆,业障永寂,亦云不生不灭,以障寂故,故不生灭也。
:骄字去声,音叫,似食葱,而茎长,有棱。五辛中,凡中空,皆属葱类,或作藠,草名,出庐山,非[`/纠]也。有云,藠亦山薤之类,非也,[`/纠][葸-十+夕],本草不载,以[`/纠]属葱收,故不别出,藠亦不载,由无功用故也。#受持八关斋戒#疑问解析_大象佛学图书馆-爱微帮
&& &&& 【受持八关斋戒】疑问解析
受持八关斋戒的疑问解析撰写这篇小文的缘起是因为有一位法师问起八关斋戒是否能自誓受的问题,然后提起当前受持八关斋戒的几处误区,所以才打算在经律论中找寻答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八关斋戒是佛陀为了使在家居士少用功行得大利益而施设的方便法门。虽然八关斋戒的要求比五戒严格,但是它的功德善益不可思议,不仅“后生天上”,而且受持者“终得泥洹”。《优陂夷堕舍迦经》中也说:“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祐,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经中说,佛陀教授众生八关斋戒,可以关闭恶趣之门,使如法受持八关斋戒者,不再堕入三恶道中,并且所生之处常有福佑。而且众生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善因缘故,可以渐趋成佛。可见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之殊胜。下面根据藏经中的经律论对受持八关斋戒常常会遇到的几个疑问进行解析:一、要如何受持八关斋戒,才能得到八关斋戒的真正利益呢?我们先来看看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对受持八关斋戒详细过程的开示:“世尊告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月十四、十五日说戒、持斋时,到四部众中,当作是语:‘我今斋日,欲持八关斋法。唯愿尊者,当与我说之!’是时,四部之众,当教与说八关斋法。先教作是语:‘善男子,当自称名字。’彼已称名字,便当与说八关斋法。是时,教授者当教前人作是语:‘我今奉持如来斋法,至明日清旦,修清净戒,除去恶法。若身恶行,口吐恶语,意生恶念,身三、口四、意三诸有恶行,已作、当作,或能以贪欲故所造,或能以瞋恚所造,或能以愚痴所造,或能以豪族故造,或能因恶知识所造,或能今身、后身、无数身,或能不识佛、不识法,或能斗比丘僧,或能杀害父母诸尊师长,我今自忏悔,不自覆藏,依戒、依法成其戒行,受八关如来斋法。”世尊在经中告诉我们: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每月的十四、十五两天,也就是僧众说戒、居士持斋的日子里,到出家的四部众(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这样求戒道:弟子想在今天这个斋戒的日子里,受持八关斋戒,请大众师父慈悲,为我说戒授戒!这个时候,出家众应当受请为这位居士宣说八关斋戒,为之授戒。先教求戒居士这样说:善男子,你应该自称名字。等对方自称名字后,就为他说八关斋戒法。此时,授戒师应该教受戒居士这样说:“我今天奉持如来所教授的斋法,从现在起,直到明天晨光能让我清晰见到掌纹的那一刻为止,发心修持清净戒法,摒除一切恶法。如果身行恶行,口吐恶言,心生恶念,也就是说身体所犯的杀生、偷盗、邪淫三种恶行;口舌所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四种恶行;意业所犯贪欲、嗔恚、邪见等三种恶行,无论是已经犯下或者是想作而未作,也许是因为贪欲的缘故所作,也许是以嗔恚的缘故所作,也许是因为愚痴的缘故所作,又或者是被有权势的人逼迫所作,或者是被恶知识唆使所作,或者是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不识佛、法、僧,或者杀害父母师长,以上一切恶行,我今日在佛、法、僧前一一忏悔,不再覆藏,依戒、依法而成就戒行,受持如来所说的八关斋戒戒法。”在居士求戒后,出家法师为之授戒,而居士持戒到第二天早晨明相出现的时候,受持八关斋戒的过程就圆满了。而在《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中也有相关的叙述,原文是:“当知八种长养法者,所谓八戒,弟子应于阿阇梨前二三重复。说是伽陀已,次复当称己之名字:我名某甲,惟愿阿阇梨摄受于我。”经题中说的八种长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戒,经中说:受戒弟子应该在授戒的法师面前再三重复本经中所教授的偈颂,然后再自称名字说:我的名字是某某,惟愿法师慈悲摄受于我,为我传授八关斋戒。由以上经文我们可以知道,按照佛陀的开示,受持八关斋戒如法的作法是,居士在斋日到寺院中向出家法师求戒,而出家法师为之授戒,然后居士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到第二天清晨明相出时,这样受持八关斋戒的过程就圆满了。二、八关斋戒能否自誓受呢?这个问题源于有居士提起某位藏传佛教的堪布在开示中说起:“八关斋戒可以择日受持,其方式非常灵活,第一次须在一位出家僧人前受戒,然后在每月的斋日等吉祥日子里可自己在佛像前求受。”然后居士就将此奉为圭臬,认为八关斋戒只要第一次在法师面前受,以后都可以自己在佛像面前自誓受了。那这种说法有没有经论的依据呢?藏传的经论中是否有经论依据不得而知,但是目前所流通的汉传大藏经中是没有这样的叙述的。那汉传大藏经中对八关斋戒的授与受有何要求呢?1、大藏经中对于传授八关斋戒的要求:《优婆塞戒经八戒斋品》第二十一:“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经中说如果有人发心三受三皈依和三受八关斋戒,这就可以称之为具足一日一夜优婆塞斋。八关斋戒在第二天明相出现的时候就自然失效。所以不能在佛像前自受,要依法师受持戒法而得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这样才名为三皈清净斋法。而《大方便佛报恩经》优波离品第八中也说道:“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于何人受?五众边受。”也就是说受持八关斋戒戒法,必须从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处受戒。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还对受戒者在受戒时具体应该如何随师做了详细说明,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受持八关斋戒的确要从师而受。《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说:“问近住律仪云何而得。答从他教得。谓随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问受律仪者或先自发言。或与师俱说得律仪不答不得要随师语。如师语而说方受得故。”论中说,有人问:要如何才能得到八关斋戒呢?回答说,要从别人的教授中得到,也就是说要随授戒的法师所教,受戒者自己从内心诚恳恭敬随说而行才得到八关斋戒。如果受戒者自己先说,或者和授戒的法师一同说戒文,又或者是对法师的问答不回复,又或者是不随法师而自说戒文,这是无法得到八关斋戒的。受戒者必须如法师所教授,如说随语随行,才能够得到八关斋戒。2、为何菩萨戒可以自誓受?既然八关斋戒不能自誓受,那为何菩萨戒可以自誓受呢?《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中说道:“尔时释迦牟尼佛……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经中说释迦世尊从天宫中返回阎浮提菩提树下,为大地上一切众生宣说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所常诵的一戒光明。而这金刚宝戒是一切佛、菩萨的本源,是佛性的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的意识色法心法等等都涵盖在佛性戒中。这一宝戒是一切众生所应顶戴受持的,是一切众生戒之本源自性清净。简而言之,菩萨戒是佛陀成道时,一时顿制的,并不是像声闻戒一样待缘而制定:是就理善而制定,所以又称为佛性常住戒。菩萨戒如经中所说是众生本自具足的。既然是本具的,那么今生求受,就只是将本具的戒德继而加以长养薰发,所以说是增上,而不是重新得到菩萨戒。正因为菩萨戒是尽未来际,有犯无舍的众生本具佛性常住戒,今生受持只是增上,而不是新得,所以菩萨戒可以开缘自誓受。3、经中对菩萨戒自誓受的说明《菩萨璎珞本业经》列举了三种受菩萨戒的方式,分别为上中下三品,而自誓受是属于下品:“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诸佛菩萨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应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萨等。我学一切菩萨戒者。是下品戒。”经中说,在佛灭度之后,在佛子所在的地方千里内都没有法师的时候,可以在诸佛菩萨像前,合掌长跪自誓受菩萨戒。这是因为没有法师为之做证明,也无法验证是否已经得到菩萨戒体的缘故。故而所得的是下品戒。那么自誓受菩萨戒者,怎么判断自己已经得到菩萨戒了呢?世尊在《梵网经》中说:“若佛子。佛灭度后。欲心好心受菩萨戒时。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经中说,佛灭度之后,如果有佛子发心受持菩萨戒,而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菩萨戒,须先在佛前忏悔七日,如果得到见光、见花等等瑞相,那就表示可以得到菩萨戒。如果没有得到好相,那就应该反复忏悔十四日、二十一日乃至一年,直到有好相出现。得到好相,就表示可以在佛菩萨相前自誓受戒。如果没有得到好相,而勉强在佛像前自誓受菩萨戒,那就算是受戒也不得戒。由此可见,自誓受菩萨戒,是有相当严格的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在佛像前宣说自己受戒就可以得戒的。三、能不能受一次八关斋戒而持好几天呢?有些居士觉得每天受一次八关斋戒太麻烦,于是问能不能一次受八关斋戒而持好几天呢?很遗憾,经中说这是不行的。《大方便佛报恩经》优波离品第八中说:“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经中说,有人问:受持八关斋戒,能不能一次受两天、三天乃至十天呢?回答说:佛制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戒,不能超过一昼夜这个限期。如果有能力受持八关斋戒,那就受了一天之后,第二天接着受。根据受戒者能力不同,受持斋戒的日期是不限定的。换言之,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受戒者甚至可以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每天都受持八关斋戒,但必须每天都依法受持,而不能受戒一次维持好几天。四、能不能不受持一昼夜的八关斋戒,只持半天甚至几个小时呢?有人说一昼夜太长了,能不能只受半天或者几个小时的八关斋戒呢?佛曾经在《大般涅槃经》中做过这样的开示:“善男子。我于一时住恒河边。尔时迦旃延来至我所作如是言。世尊。我教众生令受斋法。或一日或一夜。或一时或一念。如是之人成斋不耶。我言。比丘。是人得善不名得斋。”经中说,佛有一次在恒河边时,迦旃延尊者来到世尊面前这样问道:“世尊,我教导众生,让他们受持斋法,因为他们个人的因缘,他们有些只受持了一个白天,或者是一个夜晚,又或者是一小段时间,甚至只是一念之间受持,这样受持斋法的人,是否能够得斋呢?”佛陀告诉迦旃延尊者道:“比丘,这样的人我们说他只得善法而不得斋法。”由此可见,如果不具足受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是不得斋法的,只是增长善法而已。五、能不能只受持八关斋戒中的某一条或者某几条,不全部受呢?有人问,八关斋戒里面有些戒条实在是没有条件受持,能不能只受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呢?佛在《优婆塞戒经》中说:“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经中说:有人说,如果不具足受持戒法就不能得戒,八关斋戒的戒法也是这样的。其实并不一定。为何这么说呢?如果说不完整受持所有戒条就不能得戒,那求有优婆塞又怎么能得戒呢?其实是可以得戒的,但这样做并不具足八关斋戒戒法。不具足受持八关斋戒,不能称为斋法,只可称为善法。据经义来分析,发问者主要是问如果受持者不能持斋,只受持其他几条戒,那能不能得戒?而佛陀的开示是,如果受持了其他的几条戒,而且发心受持,那是可以得到其他几条戒的戒法。但是不能过午不食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是斋法,只能称为是善法了。由此可见,可以只受八关斋戒中其中的几条戒,也可以得戒,但不能称为得斋。如果发心受持八关斋戒而不能得到八关斋戒的完整功德,那是很令人惋惜的。六、如果实在是因缘不具足,不能继续受持八关斋戒,是否必须要在法师面前舍戒?有人问:“如果实在是遇到障缘,不能继续受持八关斋戒了,那是不是必须要在法师面前才能舍戒呢?”《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这样说道:“若受斋已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斋即舍。”论中说,如果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实在无法受持而想要舍戒,不一定要在出家法师面前舍斋,只要在想吃东西破斋之前,对一个思维正常、能听懂舍斋者话语的人说自己要舍斋,那就可以了。不过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非常殊胜,如果能够受持,还是努力坚持为好。当然,如果实在是遇到逆缘要舍,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我们一般建议居士在受持八关斋戒之前,依佛教诲如实而行,先礼佛忏悔,祈愿诸佛菩萨加持自己可以顺利受持八关斋戒。以上的六个问题是居士受持八关斋戒时常常会遇到的,所以特地在藏经中查找了相关的经文供发心受持八关斋戒的居士备览。愿发心受持八关斋戒者,都可以圆满受持,得清净戒体。笔者学识浅陋,如有错谬之处,敬请斧正。文/释宗立
点击展开全文
介绍佛学资料和佛学文献、图书信息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人可以授菩萨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