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诗词中写愁的句子的句子背后有动人的故事

哪些古诗词的句子背后有动人的故事?
按投票排序
111 个回答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据说是诗人在巴蜀的某个雨夜写给自己远在长安的妻子。其实。他所期待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已经永远不会到来。因为几个月前,她便在长安孤独地死去。知道谜底的你,重读此诗是怎样的感觉呢。补。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是王茂元的女儿。我们不知道这份爱情对于政治的影响,只知道李商隐背叛了对他有深恩的令狐綯父子,然后娶了王氏。说得煽情一点。他拿自己的過去,换来了这个女人。说得功利一点,这曾是他仅有的维系。无论怎么说,他是很爱她的。SO,诗中的那个人已经永远消失于世上了。他还一无所知地在长夜中写着深情的憧憬。
文天祥写的《正气歌》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兵败被俘。次年被押解至元大都。文天祥在狱中三年,受尽各种威逼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誓死不降。1281年夏,在湿热、腐臭的牢房中,文天祥写下了与《过零丁洋》一样名垂千古的《正气歌》。1283年初,元朝侦知有人联络数千人,要起兵反元,营救文天祥。1月8日,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提审,作最后的劝降,并许诺授予丞相官职。文天祥告诉忽必烈:“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终年48岁。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当此夏日,诸气萃然:雨潦四集,浮动床几,时则为水气;涂泥半朝,蒸沤历澜,时则为土气;乍晴暴热,风道四塞,时则为日气;檐阴薪爨,助长炎虐,时则为火气;仓腐寄顿,陈陈逼人,时则为米气;骈肩杂遝,腥臊汗垢,时则为人气;或圊溷、或毁尸、或腐鼠,恶气杂出,时则为秽气。叠是数气,当之者鲜不为厉。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间,於兹二年矣,幸而无恙,是殆有养致然尔。然亦安知所养何哉?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闭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世人皆知《虞美人》是南唐后主的绝命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正是这首词要了南唐后主的性命。太平兴国三年戊寅七月,成了亡国之君被囚禁的南唐后主李煜,想到国之亡,想到和自己一同被掳至宋朝京师的爱妾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看中,整整强暴了一月有余(后来宫廷画师画了《熙陵幸小周后图》),回到他身边哭哭啼啼的情景,他深深陷入绝望中,留下了抒发自己悲愤绝望情感的千古绝唱《虞美人》。
七月七日,正是李后主的四十二岁生日,晚上,李煜在被囚禁的寓所和小周后命故妓作乐,唱和他的新作《虞美人》。唱和之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又听词中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句,便龙颜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后葬洛阳邙山。其实后主还有数首怀念故国的词,如《望江南》其一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其二多少泪,断脸复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个人觉得他写的这首《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悲切不亚于《虞美人》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从这些作品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后主降宋后,悔恨长伴,追忆不断。“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忆往昔 繁华转瞬成烟云。一国之君变成宋廷阶下囚。虽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却与囚徒无异。
说到诗词中有故事,怎么能不提韦庄呢。且不说那寄寓了他一生漂泊的【菩萨蛮】五首,他的词作中,一望而知必有故事的,也不在少数,更妙的是,背后的故事,没人能说的清楚,想象空间丰富,可以无限脑补。。。举几个例子:【女冠子】二首其一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其二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评论有人说这个不对,那个不是,我诚恳的说一句:这是我理解的,或有错误,请见谅。———————————————————————————————————————————陆游唐婉两首《钗头凤》:陆游,仕途坎坷,情场失意。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琬结婚了,二人都才华横溢!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陆母对唐婉不满,到后来终于逼迫二人离婚。(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 十年后,陆游满怀忧郁,独自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琬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触景生情后,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这时唐婉命下人送来一壶酒和她亲自做的陆游爱吃的四碟小菜,陆游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琬送来的这杯苦酒。 并在墙上提笔写下后世广为流传的《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 回家也作了一首《钗头凤》,不久郁郁而终: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装欢,瞒!瞒!瞒!后来陆游还有许多怀念的诗词,并不出名,此处不写。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那一年,东坡十九,王弗十六。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早逝。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几百年后,读起来依旧触动心弦!李煜《浣溪沙》、《玉楼春》、《长相思》、《书琵琶背》、《书灵筵手巾》等等。李煜与大周后初始非常恩爱,后来大周后病了,其妹趁机与李煜私通,大周后悲愤交加,终于香消玉殒。李煜悼痛伤悲,数次哭泣昏厥,并曾试图自杀,被救起。仅仅过了一个月,就已经由一个“明俊蕴藉”的二十八岁青年,变成了一幅形销骨立、不扶杖就无法站立的形骸。李煜为大周后写过很多诗词,以下是其中两首。长相思云一涡,玉一梭,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还有很多,不是很出名。李之仪《卜算子》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时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了,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情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哦,对了,查过,两人相差好像41岁。乐府双璧之《孔雀东南飞》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摘抄几句如下: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另:自挂东南枝一句现在好像加入歌词了,如此悲凉的诗句,居然被恶搞,悲哀!崔郊《赠婢》唐宪宗时,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的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来却被卖给显贵人家。崔郊难以忘怀。有一次寒食,婢女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咸集,写下了这首《赠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后面两句现在都成了很多组织的语言了!一入**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元稹的思妻之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谭嗣同《狱中赠大刀王五》 ——谭嗣同的悲壮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李商隐《无题》——李商隐的思念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崔护《题都城南庄》——桃花依旧,人面不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李煜《虞美人》——那年她还笑春风,而今我已阶下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薛涛《春望词》》——对元稹的无限情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簪垂朝镜,春风知不知。以下部分可以不用看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关于元稹是否薄情—————————————元稹还没结婚时,就和崔莺莺好上了;元稹在原配苇丛死后仅一年,就取了个小妾安仙嫔,于是乎,很多人一边对元稹的纪念亡妻的诗词吐口水,一边痛骂元稹薄情郎;而且在安仙嫔死后,元稹第二年又取了裴淑,我勒个去!这怎么看都是寡情薄意之辈啊!!首先要相信,爱与不爱,薄情与寡义,都不是通过原配死后是否再娶和原配死后多久又娶来衡量的!爱与不爱,唯有从最心底、最热忱、最真实的感情才能看出来。请记住:崔莺莺只是虚构的。韦丛病故后,次年三月元稹出贬江陵。十月在长安孤苦无依的女儿保子,在白居易等人的帮助下来到元稹的贬地江陵。当时元稹“胀腹看成鼓,羸形渐比柴”、“耳鸣疑暮角,眼暗助昏霾”。他本就多病,还有工作,还要照料“帐前啼”、“撩乱走”的“娇痴稚女”保子,其生活上的困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其朋友李景俭“悯元稹之愁”,为他张罗续娶当地女子安仙嫔为妾,以照料不惯贬地生活而又多病的元稹以及幼小的女儿。元稹续娶安仙嫔之年仅三十三岁,放在今天人也不可能就这么过一辈子吧,更何况在那个时代,很显然,续娶是无可非议的。安仙嫔因病离开人世,第二年元稹出贬荒僻之地通州。不久元稹就“染瘴危重”,大病“百日馀”,几乎送命,后事都安排好了,十月元稹不得不易地就医北上兴元。在诗人染病身客居他乡的情况下,三十七岁的元稹在兴元娶裴淑为继配,将韦丛与安仙嫔留下的女儿保子、儿子元荆接到兴元,再次组成家庭。裴淑死在元稹之后,此后元稹再也没有续娶妻妾。应该说元稹的两次续娶,是实际生活的逼迫所致,而绝不是对前妻亡妾的背叛与薄幸。即便在今天,如果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既要工作养家,又要照顾孩子,也很难吧?续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吧,又何以见得元稹之薄情?韦丛故,元稹写下了大量的诗文,悼念这位与自己甘苦与共的妻子,其《祭亡妻韦氏文》文云:逮归于我始知贱贫,食亦不饱衣亦不温,然而不悔于色不戚于言。他人以我为拙,夫人以我为尊。置生涯于濩落,夫人以我为适道。捐昼夜于朋宴,夫人以我为狎贤。隐于幸中之言,呜呼!成我者朋友,恕我者夫人。有夫如此,其感也,非夫人之仁耶……昔惨凄于少别,今永逝与终离,将何以解予怀之万恨!对亡妻的思念远不止此,他的《遣悲怀三首》、《六年春遣怀八首》、《离思五首》都是纪念亡妻的作品。“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韦丛病故两年之后,元稹还以为她生活在自己的身旁。“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出自《离思五首》第四篇,“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感情炽热,含蓄蕴藉。“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更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试问: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纵然文笔再好,能写出这么动人心魄的诗句吗?可见,元稹对于苇丛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不管他后来怎么样,从他的诗中,都能看出来,他绝非寡情之辈。况且,元稹对安仙嫔早逝,痛惜之情,哀伤之感也是溢于言表,如丧发妻,从他的《葬安氏志》也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不是爱,是什么?对于薛涛和其他,我不敢妄断,但至少,从这些都能看得出,元稹对于原配苇丛和安仙嫔都是真爱。所以“曾经沧海难为水”两句是元稹内心的见证。是的,诗品不等于人品,但文字的深处,是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文字是否真实,是否充满感情,结合诗人经历都能看出来。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从自身出发,不能以后世的观点做依据,不能以自己认为的方式去判断正确与否。关于动人的诗句有很多,我写出来的,就是我认为合适的。以上即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如果要喷,请轻喷。
偶因狂疾成殊类 灾患相仍不可逃      今日爪牙谁敢敌 当时声迹共相高      我为异物蓬茅下 君已乘轺气势豪      此夕溪山对明月 不成长啸但成嗥 陇西 李徵博学聪慧,才情颖异。在天宝 末年,仅弱冠之年就进士及第,身登虎榜,随即被补为江南县尉。由于性情狷介,自视颇高,因而不甘心做一个卑微的小吏,没过多久就辞官还乡,返归故里,在家乡虢略隐居。由于整日沉湎于诗词歌赋,所以断绝了与时世、士人的往还。李徵自忖:与其做个低等小吏,在长官面前卑躬屈节、低声下气,还不如做诗人百年之后名垂青史,千古流芳。但是,文名尚未远播,生活的困窘却与日俱增。李徵渐渐地焦躁不安起来,相貌也变得冷峻峭刻,脸颊深陷,只有双眸依旧炯炯有神。那个往昔进士登科金榜提名时面容丰美的少年形象再也无从寻觅了。几年以后,由于不堪忍受的贫穷困顿,也为妻儿老小的衣食生计,不得不再次屈膝忍辱效力官场,前往东部担任一个地方官吏。李徵之所以如此选择,一是他对自己选择的诗歌之路有些绝望,一是过去的同年、同僚都已经进位升阶,高官厚禄,而他如今却不得不向这些自己过去根本不放在眼里的愚钝之辈颔首拜谒。此事给昔日才俊卓异、傲视群雄的李徵以莫大的伤害,他益发地孤介、自尊。因而他在官场总是郁郁不乐,狷狂的个性越来越难以自控。一年以后因公外出,旅宿汝水河畔时,终因绝望而发狂。那天夜半,李徵脸色突变着从睡床爬起,一边嘴里说着莫名其妙的话,一边喊叫着下了床,冲入幽暗之中,再也没有回来。随从的人搜遍了附近的山野,也没有找到李徵的任何踪迹。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知晓李徵的下落。   翌年,祖籍陈郡的监察御史袁傪奉诏出使岭南时,途中在商于地界歇宿。次日凌晨,天色未明时就要出发。这时,驿站的官吏解释说:“从这儿往前不远的路上,有吃人的老虎出没,行旅之人不是白天是不敢通过的。现在天色尚早,官人可以在此稍做等待,天亮以后,再走不迟。”可是,袁傪却依仗自己的随从人多势众,并没有理会驿站官吏的劝阻,立即登程上路了。借着残月的微光,袁傪一行正要通过林间草地时,果真有一匹猛虎突然从草丛中一跃而出,眼看就要扑到袁傪时,却在瞬间回转身体,隐入了草丛之中。接着,从草丛里传来了一个人反复念叨“好险哪!好险哪”的话音。袁傪听着这声音特别耳熟,在惊惧之中猛然想起什么似得,便叫到:“哎呀!那岂不是在下好友李徵的声音吗?”袁傪和李徵同年登进士第,友人甚少的李徵,袁惨算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了。那或许是因为生性温和的袁傪和性格狷介的李徵从未发生过冲突的缘故吧。   草丛中,良久没有回应,却不时传来隐忍的、微弱的哭泣声。好一阵才低声应答:“在下确实是陇西李徵。”   袁傪忘记了恐惧,翻身下马,走近草丛。用眷恋的口吻说道:“久违了!”“我们在此重逢,年兄为何不愿现身啊?” 袁傪问。   李徵的声音回答说:“现如今在下为异类之身,如何可以腆着厚颜在年兄面前显露卑贱的形体呢?况且,如若在下自行现身,必定会使年兄你心生恐怖厌恶之情。可是,在下的确没想到会在此见到故人,此刻是依恋之情胜于自惭形秽(羞惭)之念。倘若年兄不嫌弃在下如今丑陋的外貌,就请稍稍耽搁一点时间,和你以前的老朋友李徵叙叙旧吧。”   此事倘若在以后回想起来简直不可思议。那时,袁傪竟坦然地接受了这超自然的怪异事实,没有丝毫见怪。他命部下停止前行,自己站在草丛旁,与那看不见的声音对谈起来。他们二人谈到了京都的传闻、旧友的近况、袁傪现在的地位、以及李徵对他的祝福。青年时代就声气相投的两个人,用没有任何隔阂的语调谈了上面那些话之后,袁傪问寻李徵是何缘故变成现在的姿容,草丛里的声音讲了以下的话语。    大约距现在一年多以前,在下出差夜宿于汝水之滨,一觉醒来,睁开眼睛的瞬间,就听到门外有谁在呼唤在下的名字,应声走出门外时,那声音在幽暗处召唤着。在下不自觉地就跟着声音跑了出去。象在梦中一般忘记自我地跑着、跑着,不知不觉一直跑进了山林。并且在不自觉间在下的左右手都可以着地奔跑,感到身体内部犹如灌注生气一般充满了力量,可以轻而易举地飞跃岩石峭壁。当在下清醒过来时,手指和臂肘的部位都长满了毛。天色微明后,看到山谷溪涧映现着的自己的身影时,在下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了老虎。起初在下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继而想这是仍然是在做梦,就犹如自己曾经历过的那种一个梦中还套着的另一个梦的境域一般。等觉悟到眼前发生的一切不是梦的时候,在下茫然了,随之而来的是恐怖。在下完全无法判明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因而内心感到非常惶恐。   可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下不名究里。其实有时侯,我们完全不需要判明是怎么回事。不需要判明真相地接受强力意志的胁迫,不需要追寻理由地活下去,这就是我们作为生物的命数。在下想到了即刻去死。就在那时,当看到一只兔子从眼前跑过的刹那,在下身体内“人”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当“人”的知觉再次在体内苏醒的时候,在下的嘴巴已经沾满了兔子的鲜血,周边散落着兔子的皮毛。这是在下身为老虎的最初经验。自那之后一直到现在,在下接连不断地还做了些什么,实在是不忍再次提及呀。只不过,每一日里必定会有几小时会复苏人的意识。复苏的时候,和从前一样,可以说人话,也具备复杂的思辩能力、可以背诵四书五经的章句。以人类的心灵尺度,审视自己变为老虎之后残虐的行径。反思自己的命运时,是悲哀、恐惧、慨叹的。可恢复为人的时间随着岁月的推移日渐缩短。到如今,居然想到自己以前为什么会是人?实乃非常恐怖之事啊!或许再过一些时日,在下自己身体里的人性,也会完全消失于身为野兽之后习性之中吧?犹如古老宫殿的基石慢慢被砂土掩埋一般,最终,在下会彻底地忘却自己的过去,完全作为一只老虎疯狂旋转,啸傲山林。像今天这样,即使在途中遇到年兄,也无法辩识年兄是至交好友,将年兄生吞活剥了也不会有丝毫的悔愧之意吧。兽也罢,人也罢,究竟应该如何区分呢?刚刚觉识到这类问题,旋即又可能会忘记,难道在下不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应该是如今的模样吗?唉,那事无论如何都无所谓了。或许,自身里面的“人类之心”消失净尽,反倒会是在下的福分吧!可是,在下自己的“人类之心”现在却对此事感到无与伦比的恐惧。成为兽类,那该是多么令人恐怖、悲哀,难以想象的痛苦啊!在下这样的心情谁人能理解?谁人能体味?除非他自己也变成在下现在这样。可是,那样的话……在下的“人类之心”完全消泯之前,想请年兄答应一个请求。    袁傪一行屏住呼吸,凝神倾听来自草丛那不可思议的谈话语,那声音还在继续着:   其实也没别的。在下本来打算作为诗人文名远播。岂料夙业未成,就遭遇如此命运。在下曾作诗文数百篇,尚未在士人中流传,原稿也不知散遗何处。幸好现在还可以记诵其中数十首,烦请年兄代为笔录。并非想藉此成为诗界名流,也不晓拙作工对是否恰切。但不把这些令在下家产尽失,心神迷狂,曾经半生执著的诗作,哪怕是一小部分传之后世的话,在下即使去死,也会死不瞑目的。   袁傪令部属取来笔墨,跟随草丛的话语逐句笔录。李徵的声音从草丛朗朗响起。长诗短章计约三十篇。作品格调高雅、意趣卓逸,一诵既知作者才情超凡。袁傪一边慨叹,一边隐约感觉:不错!李徵禀赋一流是毋庸质疑的,可即使如此,要达致诗歌神品,他的诗在那非常微妙之处,似乎又缺点什么似得。     吟罢旧诗,李徵的声调突然一变,自嘲的说道:      真是令人羞愧呀,纵然在下变成现在这可怜模样,可在下仍然梦想自己的诗作为长安城里风流雅士传诵。这是在下横卧在石窟岩洞里做的梦。耻笑在下吧!耻笑梦想成为诗家却错变为老虎的男子吧(袁傪记起青年李徵有自嘲之癖,悲切地默然倾听着)……那好,既是笑柄,我就即兴吟诗一首,见证这老虎中存活着的仍然是当年的李徵。   袁傪又命部属记录此诗,李徵的声音(老虎)吟道:      偶因狂疾成殊类 灾患相仍不可逃      今日爪牙谁敢敌 当时声迹共相高      我为异物蓬茅下 君已乘轺气势豪      此夕溪山对明月 不成长啸但成嗥   这个时候,月残、光冷、晨露侵袭大地,穿越树林间的寒风告知人们拂晓将至。可每个人完全忘了事情鬼谲,寂静地在内心感叹诗人的不幸。李徵的声音复又响起:    在下先前曾说不解自己为何遭此命运,但仔细思忖,也不能说是全然地意外。在下为人的时,刻意回避与他人的交往,导致所有人以为在下倨傲自满、妄自尊大。其实,他人并不知道,那是一种近乎自卑的羞耻心作祟。不言而喻,被呼为故乡鬼才的在下,不可能没有自尊心。但(现在看来)那是近乎怯懦的自尊心罢了。在下一面想成就诗名,一面却不愿拜师求教、也耻于和诗友探讨,切磋诗艺。固守高洁,不与流俗为伍,而这完全是在下怯懦的自尊心和可怜的羞耻心导致的。既忧虑自己并非珠玉,又不愿刻苦磨砺,另外,又有几分相信一己或可以琢磨成玉,因此,不屑于与碌碌无为的瓦当共处。渐渐地远离世间,疏远人事。其实是愤懑和羞惭越来越的育肥了内在本来孱弱的自尊心的结果。每个人的性情中都有兽的一面,各人都应是自己的驯兽狮。在下的猛兽就是妄自尊大的羞耻心,是猛虎。在下的羞耻心使自己蒙受损失,使妻子儿女痛苦,也使朋友受到了伤害,结果,自己的外形和内心变得难以相称。而今反思自己,完全空耗了仅有的才华。所谓 “人生何事都不做嫌太长,凡事都做则嫌太短」之类警句,简直是文人的卖弄,只不过是暴露出自己才情不足、卑怯的危惧感和厌憎刻苦的懒惰而已。那些比在下更缺乏才识的人,为了成就梦想,经过专心致志的努力后,成为威风凛凛的一代诗家者大有人在。如今变为老虎,在下终于明白了一切。想到此,真是灼胸透骨般地痛悔。可是,在下已经无法回复人的生活,纵令头脑仍可成就妙诗美章,可又能靠何种手段去发表传播呢?更何况,在下头脑一天比一天更靠近老虎。真不知如何是好?在下白白耗费了过去时光。一旦想起都难以承受。每当此时,自己就爬上对面山顶的巨石,向着空谷咆哮。多想向人倾诉自己烧灼心胸的痛苦啊。也就是昨晚,在下无法排遣心中的伤痛,在那里对着月亮怒吼。但是,兽类听到我的狂嚎,只有恐惧、畏服,而山峦、明月、露珠,全都无法体会是一只老虎捶胸顿足地狂怒咆哮,伏天抢地地哀婉嗟叹,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痛苦内心世界。就像为人时,无人洞晓在下那容易受伤的内心一样。濡湿在下老虎皮毛的,又岂只是夜间的露水?   渐渐地天光微曦,暗夜淡去。黎明的号角穿响彻林间,哀怨凄婉。   不得不告别了。“在下不得不去陶醉了”(不得不还原为老虎了)李徵的声音道。“辞别前,在下还有一事请求,事关妻儿。如今家小依旧居住虢略,尚未知晓在下运命。年兄若从南方返归,烦请告知舍中在下已经辞别人世,万万不可明告今日实情。此乃在下的厚颜之请,年兄勿怪才是。年兄如若怜悯寒舍妻弱子孤,帮补一二,使其免受饥馑冻馁,也算对在下恩遇啊。     言罢,草丛里传出恸哭之声。袁傪也噙着热泪,欣然应允。李徵的话语很快回复了先前的自嘲口吻:     “在下果真是人的话,应最先请求此事,可惜,在下关注一己微不足道的诗名远甚于饥寒交迫的妻儿,沦落兽道不足怪也!”     李徵又道:“另有一言,请年兄谨记。兄从岭南返程时,万万不可再走此路。那时,在下或许沉醉虎身,不识老友而袭击!今朝一别,年兄登上前方百步之遥的山岗,请往此处回首,再看一回在下如今的模样,非是夸耀好勇,乃是希图再现丑陋身姿,年兄就不愿再路经此地看到在下了。   袁傪面向草丛叙说道别之言,抬身上马。草丛里传出难以抑制的悲泣。袁傪频频回头,泪眼朦胧地登程上路。     袁傪一行走上山丘,依照李徵的嘱咐回首眺望方才停留的树林草地。他们看到一只斑斓猛虎从茂密的草丛跃出。老虎朝着失色的残月仰天长哮,数声之后,再度跃入草丛,消失了踪影   据日本旺文社1967年1月版翻译 作者 中岛敦
怎能没有我豪气冲天,怒拆水表的诗豪刘禹锡。其他诗人是作诗,锡哥是作死。先简单说背景:当年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搞政治革新,失败。唐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刘禹锡被贬连州。后被召回京,跨别十年。刘禹锡回来后去玄都观看了桃花,写了一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首诗讽刺了权贵,暗指你们这些小子不就是我锡哥走了才爬上来的吗?其实宪宗都是他们革新失败才上台的,有心病。就把刘禹锡再贬出去。又过约十四年,刘禹锡再次奉召回京,这时候皇帝都换了四个。他又写了一首诗: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首诗就一句话:我胡汉三又回来啦!种桃道士我一直觉得说的是宪宗。这次呢?就没事了,回京当官了。锡哥就这样把敌人熬死了。贬谪二十三年,不屈不饶,不作不死。不愧也是中山靖王之后!--------------------------------------------------------------------------------------------------------------------------------------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节妇吟可能很多人在中学时候都读过,是张籍写给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李师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意图拉拢朝中大臣,包括张籍。但张籍忠于皇室,便借节妇之口委婉拒绝李师道的邀请。有意思的是,有个人也借女子之口写了一首诗,送给张籍。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是朱庆馀参加进士考试前夕,写给张籍的。背景我就不多说,大概就是朱庆馀担心自己文章不合主考官口味,问张籍自己之前写的文章如何。这首诗写得非常美,通篇没说这个女子长相,但“非绝色不足以称之”。张籍也回了一首。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意思是你可以的。借女子之口叙事,这是骚包。
大部分答案写的更多像是诗歌的写作背景而非一个故事,随手写了几个,除了3以外都是有完整来龙去脉的故事。1. 《章台柳·寄柳氏》和《杨柳枝·答韩翃》说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诗歌和故事,韩翃的《章台柳·寄柳氏》和柳氏的《杨柳枝·答韩翃》章台柳·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杨柳枝·答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唐朝诗人韩翃最为人所熟知的诗篇是《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少负才名,与钱起、卢纶等人号称大历十才子,交游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天宝年间,韩翃在长安逗留,与京中豪客李王孙相善。李王孙的歌舞姬柳氏"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在一次宴请中,韩翃与柳氏相识,才子佳人一见倾心。李王孙爱韩翃的才华,慷慨将柳氏赠与韩翃,并重金资助二人成婚。
两年后韩翃进士及第,将柳氏暂留长安,回家乡省亲。谁知还未等韩翃回来,独留长安的柳氏便遇上了安史之乱,两人就此失散。柳氏因为貌美独居,恐落于贼人之手,便削发毁形藏于寺庙。
韩翃派人到长安秘密寻访柳氏,并准备了一袋碎金,袋上题了诗《章台柳·寄柳氏》“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当柳氏在长安接到这个口袋后,捧诗呜咽,写下了《杨柳枝·答韩翃》“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以诗言志。
但是不久,柳氏为蕃将沙吒利所劫,强纳之为妾。及韩翃随平卢节度使侯希逸进京后方知此事,却无法可想,在酒宴上怅然不乐。席间侯希逸的年轻部将许俊闻知此事,“衣缦胡,佩双鞬,从一骑,径造沙吒利之第”,纵马从沙吒利府中夺回柳氏。侯希逸将此事原委奏于肃宗,肃宗乃下诏断柳归翃 ,夫妻终得破镜重圆。整个故事既有大时局的风云变幻,又有才子佳人的儿女情长。韩翃才华横溢而一往情深,柳氏艳冠京华、坚贞不渝,李王孙家财万贯、慨酬知己,许俊的豪侠义气、救人危难,唐肃宗的明察秋毫、圣明决断,都让人心驰神往大唐那个精彩纷呈的时代。据说残花败柳的“败柳”,就来源于这个故事,这个没有查证过。之后的唐传奇小说《柳氏传》和清代小说《章台柳》,都以这段故事为蓝本。有兴趣可以去找找看。2. 僧贯休的《献钱尚父》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钱尚父是钱镠,没错就是知乎骗赞专用答案“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作者钱镠。不过在这首诗的故事里他是反面人物。据说晚唐诗僧贯休为了避黄巢之乱,来到吴越之地。作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鏐以作晋见之礼。钱鏐虽是武人出身,却也喜欢吟诗作赋,一见此诗,大加赞叹,但是嫌“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不够气势,没法体现他的雄才大略,他让使者传话给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考虑接见他。贯休听说后吟诗四句回他,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闲云野鹤无常住,何处江天不可飞?吟罢飘然入蜀,受到蜀地王建的礼遇。当前蜀建国时,王建赐号贯休 “禅月大师”。3. 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看见前边有人写“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悼念亡妻的诗,我个人更喜欢这三首。【其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其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元稹原配妻子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最小的女儿,和元稹结婚时二十岁,元稹二十五岁。婚后两人生活非常贫困,但韦丛很贤惠,毫无怨言,夫妻举案齐眉。七年后元稹任监察御史时,韦丛病死。元稹悲痛万分,陆续写了很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遣悲怀三首》。个人尤爱“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一句:只有让我用长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一生为我奔波劳碌的恩情。这句诗还暗用了一个典故,“谓‘长开眼’者,自比鳏鱼,即自誓终鳏之义”(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传说鳏鱼不闭眼,所以古人称丧妻男子为“鳏夫”。此句暗含元稹永不续娶之意。实际上不久之后元稹就续了弦并纳了妾。4. 《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相传是苏小小作,实际作者已不可考。故事太长了,网上到处都有。
前几天写的一篇日志,正好甩这儿。  在读《胡适日记全集》,1949年下第二条极有意思,与以往胡适所记连日打牌诸事不同,此条下原原本本录陶渊明的诗一首,诗下并无所解,一日所录仅是陶渊明的《拟古其九》: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于我自己来说,陶渊明这首诗也是非常喜爱的。以前听说过一些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并非是关于陶渊明的,而是关于胡适。在南京的时候,胡适和傅斯年对着长江饮酒,一边背诵陶渊明的这首诗,背着背着忽然痛哭流泪。在长江边种植桑树,快到采摘的时节,忽然山河变色,一切的成果都被摧折,然而却并不后悔,因为最开始种植桑树的时候,并未种植在高原上,只是种植在长江边而已。  某些诗极其沉重,并非在于诗本身,而是在于诗背后的故事。想起郑孝胥的事情来,郑孝胥有一首《答沈乙盦短歌三章》:    仰見秋日光,秋氣猛入腸。相守蟲嘯夜,相哀葉搖黃。枕書窗間人,二豎語膏肓。日車何時翻。一快偕汝亡。寂寞非寂寞,煎愁成沸湯。同居秋氣中,一觸如金創。  “日車何時翻,一快偕汝亡。”,几乎是动人心魄的诗,郑孝胥曾说过”民国乃敌国也。“的话,于是痛快的将民国比喻作日车,乃是想要翻覆日车,与其一同毁灭并不后悔之意。  我们总是希望挖掘一些诗背后的故事来增加其悲壮之感,于是在翻陈曾寿《苍虬阁诗集》的时候,最后一首诗的题目里再次见到“日車何時翻。一快偕汝亡。” 的诗句,原本的标题是这样的,《蘇堪手寫和乙庵師詩有窗間枕書人二豎語膏肓日車何時翻一快偕汝亡句愛其噴薄激烈漫成其後》。  陈曾寿死于日,《苍虬阁诗集》编排体例是按时间排序的,相信在写上述诗的时候,时间已是离日十分接近了。但是终究陈曾寿也未见到日车翻覆的一天,那种日车将翻覆的感觉,我们容易想到陈曾寿一定是强烈地感觉得到,因为在《胡适日记全集》日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录下“忽值山河改。”的诗句。  “忽值山河改。” 与“日車何時翻。”的心情相信天下人都已敏锐的感觉得到了。
那我就讲一个动人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刘希夷,是初唐杰出的诗人。这个人的从小就负有才名,25岁就中了进士。他曾经创作了一首拟乐府诗,名字叫做《代悲白头翁》,里面有一句:“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写完之后他觉得有一股寒意,但是还是坚持写了下去,又写出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他敬爱的舅舅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宋之问。看到之后很喜欢这句诗,然后就向他索要。刘希夷想这是我写的,我不给你,你还能够把我怎么样?于是刘希夷就被他的舅舅宋之问用土囊压死了,后人记载如下:舅宋之问苦爱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唐才子传》这就是属于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这句诗背后动人的故事。(不要在乎真假这些细节)
纳兰在妻子卢氏逝世多年之际,偶然于庭院拾得伊人遗落此处的发饰。十年春秋,他依旧孑然一身。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感伤怅惘之余写下一首《虞美人》,悼念亡妻。 银床浙沥青梧老。 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 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 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 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补充:看了那么多诗词里的,说一个诗词外的吧。陆游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他写过各种各样的事,形形色色的人,全集五十卷,唯独无母亲。想来终究意难平。——————以下原文———————长文预警,一大波诗人八卦正在袭来~1、李白写给玉真公主的情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有一种说法,李白在这首诗里“相看两不厌”的不是山,而是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字持盈,始封崇昌县主,她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本身也具有较强的政治能量,后来出家当了女道士,在青城山修炼。李白自叙“与逸人东严子隐于岷山之阳(即青城山)”,“东严子”就是元丹丘,元丹丘当时担任昭成观威仪,与玉真观仅一墙之隔。李白于是通过丹丘生结识了玉真公主。开元十七年,李白第一次见玉真,《玉真仙人词》称——“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这首诗灵气飘忽,浪漫飞扬,是典型的李白风格。玉真公主见之心喜,便如他所愿,推荐李白入朝。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久居峨眉,与丹丘因持盈法师达。白亦因之入翰林。”这里的持盈法师就是玉真公主。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李白都住在玉真公主的别馆内,写下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等诗。有趣的是,王维似乎也在同期入住过玉真公主的别院,王维为她写了一首《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诗里什么“洞中开日月,窗里发云霞”,“谷静泉逾响,山深日易斜”之类,倒是一看就和李白画风迥异。《集异记》里还有这样一段八卦:“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玉真)公主第,使为伶人,进主前。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并出所为文。主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至第,喻之作解头登第。”而李白和王维的关系,也一直是文学史中的一个未解之谜。他们都是公元701年出生,一个死于公元761年,一个晚一年去世。他们有很多相同的朋友,比如王昌龄,孟浩然,杜甫等等,他们也曾在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地方生活过很久。然而,他们一没有出现任何诗词酬答,二没有在正史野史中有任何交集记载。细思恐极。玉真公主晚年在安徽敬亭山修炼,李白也住在安徽,他曾经七上敬亭山,写下了这首诗,其中的心事,后人只能揣测,不敢尽言。公元762年,玉真公主死于敬亭山,终年71岁。同年,李白病发,在敬亭山下的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2岁。这大概也算另一种形式的不同年生,而同年死了。备注,以上第一篇故事,均采用刘心武讲《红楼梦》之方法,往宫廷年度大戏《公主的秘密》而去,看看就好,不必深究。若感兴趣,可以去读《李白与王维未交游原因探析—兼及孟浩然、李白、王维三人之比》这篇文章,虽然作者一看就是李白中心论,却也比答主学术得多了(^o^)。2、说到李白,他还给妻子写过一首《赠内诗》:“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太常妻说的是东汉有个叫周泽的官封太常,貌似性功能不太OK,所以经常借口要洁身敬祖睡在斋宫里。他老婆跑去看他,他怒骂妻子冒犯斋禁,把妻子关到牢里去了。时人讥曰:“生世不谐,为太常妻”。所以…恩…像李白这么实诚的孩子,现在应该再也找不到了。3、王维与裴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谖。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这首号称“诗中有画”的诗篇是闲居辋川时王维答赠裴迪的。裴迪是个什么人呢,他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一生最著名的就是与王维的酬答诗。我们先来看几首王维的作品:“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赠裴迪》)翻遍王维给裴迪的30余首赠诗,大意基本都是——桂花开了,裴秀才约吗?芙蓉花开了,裴秀才约吗?裴秀才来了,哈哈哈哈哈。裴秀才不来,啊嘤嘤嘤嘤。O(╯□╰)o再看裴秀才的回诗:“当轩弥滉漾,孤月正裴回。谷口猿声发,风传入户来。” (《临湖亭》)“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留别王维》)虽然,看着还好,但是,和上面王维的一比,简直烂、啊!一想到每次和王维一起写诗都被反衬的不忍直视,却每次都开开心心地写了,还写了30多首,这大概就是传说中动人的…真!爱!吧!4、柳永有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词里又是“白衣卿相”,又是“浮名换了”,看起来壮词潇洒,实则悲哀难尽。柳永其实出生在一个全门进士的乌衣门第。他的父亲柳宜是朝廷命官,官至工部侍郎;叔父柳宣、柳宏等五人,皆有科第功名;兄长刘三复是天禧二年整榜进士。而柳永也文采出众,被其父称为“我家千里驹”,寄予厚望。而柳永天性风流,才性高妙,入京后流连花月天地,寄情风月,填词作曲,流传甚广,连皇帝都喜欢柳词,召人收集来看。而这份欣赏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北宋前期,词的地位还很低,没有从花间词的绮靡柔婉的闺中习气走出,被视为“小道”,连文坛领袖欧阳修填词都被人诟病而成政敌攻讦的漏洞,何况一身白衣的柳永呢?科举晋身是正统文化的代表,所以柳永被黜落了。落榜之后,柳永求见宰相晏殊,这也是一位词学大家。——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针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到底不过自取其辱。柳永何错之有呢?他是士人,内心追逐名利,却又带着文人的自负清高,要以文自证;若说是文人,他却不是典型的文人,他的词通俗市井,带着从民间来而归民间的潇洒,这是他得以在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依凭,也是他一生颠沛流离的原罪。惊采绝艳,离经叛道的柳永只活了五十岁。五十岁那年,柳三变成为了柳永,他最终妥协,考中科举,回归了主流社会,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浪子,最终“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知乎里,涉及到诗词的问题,答案里总会出现:《钗头凤》;涉及到古文的问题,答案里总有人提《项脊轩志》的最后那句,每次赞都不少。这也罢了,不过这道题明明问的是“古诗词”,也有人回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真是一道风景了。看到这个问题,刚好最近有想到的两个词人,一并答上来了。一个是叶嘉莹先生在《名篇词例选说》中的一位主人公——贺双卿。以下为节录:双卿最早出现在清乾隆年间史震林的笔记小说《西青散记》中。《西青散记》说双卿是绡山人,在雍正十年十八岁时嫁给周姓农家子,婆婆是给人家做乳母的,周家是史震林的朋友张梦觇家的佃户,并租赁了张家的房子住。农村的女孩子本来不受教育,但双卿的舅舅是一个私塾老师,双卿生下来就很聪明,喜欢读书,每当她舅舅给村童们上课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听,于是就学会了作诗,也学会了填词。双卿的丈夫周姓男子大约只认识几个字,没受过多少教育,而且性情粗暴。《西青散记》上说,双卿有一天舂米时累了,停下来抱着杵喘息,她丈夫认为她偷懒,一下子就把她打倒在地上,捣米的杵压伤了她的腰。还有一次她烧火煮粥的时候疟疾病发作,火烈粥溢,她婆婆看见了就打她骂她,揪她耳朵,把她耳环揪了下来,耳朵裂开,血一直流到肩膀上。双卿喜欢写诗填词,但乡下没有人欣赏她的作品,她自己也不想让人知道。偶尔有了作品,她就用笔蘸着搽脸的粉写在一些植物的叶子上。史震林和他的朋友看到了双卿的作品非常感动,在《西青散记》里,共收了双卿的词十四阕,诗三十九首,文五篇。女性的作者与男性不同。不管诗也好词也好,她们都是言志。当然那不是男性治国平天下的志,而是女性的情志,即女性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和感受。但这里边又分两种:一种是那些早期略识文字的歌妓酒女,她们所写的词是纯女性的;另一种是女子如果受了很好的教育,如李清照、徐灿等,她们的作品里边就不是单纯的女性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而是混合进了男子的志意。当然了,李清照是尽量避免把这些东西表现在词里边,而徐灿则把对家国的感慨都写进了词里。所以徐灿的词有两重言外意蕴:一个是言外的对沧桑感慨,一个是言外的对她丈夫出仕清朝的不同态度。这样的词,是合乎词的双重意蕴之美感的。而双卿不像李清照和徐灿,她不是名门大家的闺秀,没有读过经史子集那么多书,她完全是凭天才的、直觉的、本能的感受写词。她的词完全是一种非常纤柔的女性之美,没有双性,而是纯乎纯的女性的作品。我说过,从花间词开始,传统词中优秀的作品都有一种“双性”之美。那么,像双卿这种只有单性没有双性的作品是不是好词呢?这真是一个很微妙的问题。事实上,正是最好的词才是如此的。摘选两个自伤身世的作品:薄幸·咏疟依依孤影,浑似梦、凭谁唤醒!受多少、蝶嗔蜂怒,有药难医花症。最忙时,那得功夫,凄凉自整红炉等。总诉尽浓愁,滴干清泪,冤煞娥眉不省。去过酉、来先午,偏放却、更深宵永。正千回万转,欲眠仍起,断鸿叫破残阳冷。晚山如镜,小柴扉烟锁,佳人翠袖恹恹病。春归望早,只恐东风未肯。惜黄花慢 孤雁碧尽遥天,但暮霞散绮,碎剪红鲜。听时愁近,望时怕远,孤鸿一个,去向谁边?素霜已冷芦花渚,更休倩、鸥鹭相怜。暗自眠,凤凰纵好,宁是姻缘!凄凉劝你无言。趁一沙半水,且度流年。稻梁初尽,网罗正苦,梦魂易警,几处寒烟。断肠可似婵娟意,寸心里,多少缠绵!夜未闲,倦飞误宿平田。另外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晏殊的: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漫叟诗话》云:“江为有诗云:‘吟登萧寺旃檀阁,醉倚王家玳瑁筵。’或谓作此诗者,决非贵族。或人评‘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名花玉篆牌’之句,乃乞儿口中语。”胡苕溪云:“《青箱杂记》亦载此事,乃晏元献云:‘此诗乃乞儿相,未尝识富贵者。’故公每言富贵,不及金玉锦绣,惟说气象。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又‘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之类是也。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人家有此景否?’《归田录》云:“晏元献喜评诗,尝曰:‘“老觉金腰重,慵便玉枕凉”,未是富贵语,不如“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此善言富贵者。’人皆以为知言。”
我想,最动人的也许是爱情,甜腻芳香。那么肯定有另一种情感,醇美清冽,那就是兄弟情、知音情。我希望诸位读完这个故事,最后将这三首词记住。这个故事中有三个主人公——顾贞观、吴兆骞、纳兰容若想必已经有人猜到了,我所言诗词便是——《金缕曲》金缕曲
——顾贞观〔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从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薄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故事引自袁枚《随园诗话》、梁令娴《艺术馆词选》:
康熙初,吴汉槎兆骞(即吴兆骞)谪戍宁古塔,其友顾贞观华峰馆於纳兰太傅(即明珠)家,寄吴《金缕曲》云云。
太傅之子成容若(即纳兰容若)见之,泣曰:“河梁生别之诗,山阳死友之传,得此而三。此事三千六百日中,我当以身任之。”华峰(即顾贞观表字)曰:“人寿几何?公子乃以十载为期耶?”
太傅(即明珠)闻之,竟为道地,而汉槎(即吴兆骞)生入玉门关矣。
顾生名永者咏其事云:“金蘭傥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说华峰之救吴季子也,太傅方宴客,手巨觥谓曰:“若饮满,为救汉槎。”华峰素不饮,至是一吸而尽。太傅笑曰:“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
容若寄梁汾《金缕曲》有云:“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盖指此也。汉槎既入关,过容若所,见斋壁大书“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不禁大恸云。昔人交谊之重如此!译文及拓展:
清顺治十五年(1658),顾贞观好友吴兆骞因科场舞弊案被株连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被遣送到黑龙江戍边时,顾贞观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怨痛,立下“必归季子”的誓言。
但这个案件是顺治皇帝所亲定,康熙皇帝并无昭雪之意,当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一信时,才知吴在戍边的苦况:“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顾贞观读信后,凄伤流泪,深知身居绝塞的好友再经不起风霜雨雪的摧残,救友生还已到刻不容缓之时了。顾贞观没有忘记“乌头马角终相救”的许诺,请求纳兰性德在明珠面前为吴说情。
当他了解到朝廷中有一些身居要职的官员,如苏州的宋德宜,昆山的徐乾学等,过去与吴兆骞都有过交往,因而连日奔走于这些权贵之门,希望他们顾念旧情,能为营救吴兆骞助一臂之力,谁知人情淡薄,世态炎凉,这些已飞黄腾达的士林隽秀根本不愿为人解难,顾贞观一筹莫展,百感交集,于是挥笔写下了《金缕曲》二首,作为给吴兆骞的复信,便是以上二阕《金缕曲》。
词中对患难之友、“悲之深,慰之至”,叮咛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中流出。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后来才有了明珠打眼,举着大杯子对顾贞观说“若饮满,为救汉槎(即吴兆骞)。”顾贞观向来不喝酒,此时却是一吸而尽。明珠为之侧目说,“余直戏耳。即不饮,余岂不救汉槎耶?虽然,何其壮也!”方救回吴兆骞。
后吴兆骞被释归来,到明珠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自壁上,见到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汗槎屈膝处”,方知顾贞观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当然以上是两首金缕曲,这里还有第三首,乃是听顾贞观说吴兆骞被诬流放,纳兰性德看了顾贞观给吴兆骞的两首《金缕曲》后,心情激荡,并决心营救吴兆骞之时,写给顾贞观的一首披肝沥胆的诗篇。《金缕曲
赠梁汾》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这就是先生所言:“昔人交谊之重如此。”让人何其神往!
唐代有个著名的舞姬,叫关盼盼,是当时徐州守帅张愔家的小妾,长得又美丽,又能歌善舞。有一次白居易去张愔家做客,看到了关盼盼的歌舞表演 《霓裳羽衣舞》,觉得非常美妙,即兴赋诗赠给关盼盼。 两年后,张愔去世,葬于洛阳北邙山。张愔的姬妾们各自而去,而关盼盼独守在张愔的徐州旧宅燕子楼中为其守节,一过十余年,不肯改嫁,曾作有《燕子楼三首》,诗云: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不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一十年。其三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历朝名垦诗词》评此诗曰:“悲凉黯淡,字字哀音,笔亦幽秀,宜其为世传诵也。”诗一出燕子楼便广为流传。 当时的员外郎张仲素,拜访白居易时,吟诵了这《燕子楼三首》,白居易经询问,得知为关盼盼所作,她如今依然独居在楼子楼中。白居有感昔日,当即依其题和诗三首,诗云: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残灯拂卧床。 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中人一人长。 其二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二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又作七言绝句一首:黄金不惜买峨眉,拣得如花三四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死不相随。 白居易认为张愔不惜重金买下关盼盼,又教以歌舞,教成之后,张愔死去多年,可是关盼盼仍然活在人世,没有相随张尚书而去。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写的这四首诗带给她。关盼盼看到了白居易的诗,哭泣着说:“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色,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 于是,和诗答白居易,诗云: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于是,张仲素走了之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十天之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
邀 刷了一圈发现大家分享多是男女情爱,不妨换个角度碰巧前几天搬砖时搜集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姑且将主题命为“生命的繁华与幻灭”同时以下内容也出现在我关于惘闻新砖《八匹马》的回答之中,重复慎点幻灭来源于孤独和自省,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常常是深夜里一个人翻来覆去睡不着,身边无人相知相伴,于是在绝对的孤独和无限的回忆之中与自己对话,几近失却对象的深层告白。“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被赵光义捉到北方后,每每做梦,必是南国河山入梦泽。所以他经常做梦。可是有一天夜里,梦回故国的他被雨声惊醒,才发现在梦里并不知道自己客居北方。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大梦,梦醒之前,无一不贪图着欢愉。执著着不知道应不应该执著的深情。“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金人南下,和宋兵干戈完后,曾经无比繁华享乐的扬州城,变成一片废墟。姜夔走在空城中,想起前朝的杜牧。杜牧非常喜欢扬州这座城市,大把大把地花钱,同很多很多歌妓恋爱。他说“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可是姜夔看着这一派荒凉之景,心想要是杜牧看到今天的扬州城,肯定会吓一大跳。繁华散尽,空留一曲盛世挽歌。“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王维归隐辋川后,“相逢意气为君饮”变成“胜事空自知”,写诗近乎纯粹的白描,如入无人之境,却有禅意缓缓流淌。生命的繁华与幻灭常常是一体的两面,他在经历了极端的繁华与幻灭以后,忽然很希望自己只是一朵开在山中的辛夷花,无人知晓,兀然在冰冷雨水里缤纷自落。这是生命最为本质的状态,没有儒家道德的评判,只有绝对生命的自我完成。繁华与幻灭构成一种张力,越是看尽繁华的人,才越能决绝地舍弃繁华,才更能深刻地领悟空和幻灭。否则总会觉得心有不甘,想要多抓一点名和利。不是麽。
众人皆知陆游和唐婉有《钗头凤》二首。其实陆游后来,还写了两首悼念唐婉的诗。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见上)。盖庆元己未也。」庆元己未为公元1199年,是年陆游七十五岁。当然,还有后文。未久,唐氏死。至绍熙壬子岁,复有诗。序云:「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词一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诗云:「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辞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又至开禧乙丑岁暮,夜梦游沈氏园,又两绝句云:「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开禧乙丑,是公元1205年,是年陆游八十一岁。陆游在八十五岁辞世。去世前一年(公元1208年),又写下了《春游》。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初读《钗头凤》,无非男女情爱,并无太多感受。后读《沈园二首》,「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二句,颇为动容。至《春游》,「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唯默然无语。尘缘旧梦,白云苍狗。所谓浮生,不过如此。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太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的经历我就不多说了,整个一个官二代的血泪史。
夏承焘《浪淘沙·过七里滩》先生早年过七里滩,有浪淘沙一阕“万象挂空明,秋欲三更。短篷摇梦过江城。可惜层楼无铁笛,负我诗成。杯酒劝长庚,高咏谁听?当头河汉任纵横。一雁不飞钟未动,只有滩声。”,亦其一生得意之作。先生晚年语诸弟子曰:余易箦时,汝等幸无落泪,但于余耳畔诵此阕,余当含笑而瞑。后诸弟子果诵此阕为先生送行。嗟乎词仙,今世尙复能见斯人乎?每读到此,想见斯景,未尝不为之涕下!纪晓岚《悼郭彩符》郭氏为纪昀侍妾,其女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之孙卢荫文,后盐引案发,郭氏数请纪昀救之。终至纪昀贬官流放。孰料旧事未了,反遭横祸。加之操持家务,劳累过度,竟一病不起。同年,纪昀长子病亡,郭氏以其看护不周,终日自责,沉疴愈重。乾隆三十六年,郭氏闻听纪昀被召还京,兴奋不已,唯忧病躯顽疾,天不假年,难以相见。故于关帝庙求签问讯,签曰“喜鹊檐前报好音,知君千里有归心。绣帷重结鸳鸯带,叶落霜凋寒色侵”。六月,纪昀归,不久,郭氏病重,药石不灵,撒手人寰。纪昀检点遗物,肝肠寸断,遂作悼亡诗“百褶湘裙颭画栏,临风还忆步珊珊,明知神谶曾先定,终惜芙蓉不耐寒。”
元稹在写悼念亡妻的《离思五首》时正忙着娶一位新娇妻。“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修君。”
十五个文学典故:高山流水,庄周梦蝶,倾国倾城,凌波微步,破镜重圆,咏絮才高,无弦琴,章台柳,人面桃花,秉烛夜游,白云苍狗,青梅竹马,绿叶成荫,镜花水月,闲云孤鹤1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3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4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5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6.咏絮才高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7 无弦琴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8.章台柳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9 人面桃花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10 .秉烛夜游《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11.白云苍狗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12.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典见《李太白集》13 .绿叶成荫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14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15 闲云孤鹤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诗词中写愁的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