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受意非浅说纪念诸葛亮的一句诗诗

诗的变化   
诗歌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学体裁,起源于周代以前(公元前1066年)。第一部伟大的作品当推《诗经》,其中包含的诗歌距离今天大约有三千年左右了。《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记》的前集十卷《古逸》里。她是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诗大序》云:诗者,志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于文谓之音。……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钟嶸《诗品》序曰:气之动人,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东月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肥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者,莫尚于诗也矣。诗歌有三种写作方法,《诗品》云: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随着社会日益的文明,诗 ,这种文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从最早两言诗渐渐地扩展成三言、四言……十言诗,由独句诗延续到很多句;体裁也逐渐增多,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风格特色与体裁。就使用范围来讲,也有很大的突破.它不但可以反映生活状况,抒发心中的感情,还可以做游戏。   
诗的变化,从句的方面来讲大概由独句诗开始,最多有几句暂无考据。独句诗大多出自古籍民谣。特点:内容上是对人对事的一种评价;形式上虽然只有一句,但句中的第四字与第七字韵母相同,吟唱时要稍作停顿。例子:1.焦头烂额为上客。《汉书·霍光传》2.以时及泽为上策。《齐民要术》。二句诗大多出自歌谣、谚语。例子: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音旋)!荆轲歌《史记·刺客列传》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悦)君兮君不知!刘向《说苑》三句诗源于刘邦的《大风歌》,具有浓重的楚歌气韵。特点:每首三句,句句用韵,是形成后来定格的正统体的原始诗体。例子:1.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2.杨柳袅袅随风急,西楼美人春梦中,绣帘斜卷千条入。唐·无名氏《春词》四句诗是常见体(略)。五句诗,杜甫有《曲江》诗三首,每首各五句。例子:“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从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六句诗有两种。一是古风,例子:(略)。二是律诗,严羽《沧浪诗话》:“有律诗止三韵者。”乃律诗中的一种变体‘六句律’。例子: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饮龙泉。莫道词人无胆气,临行将赠绕朝鞭。李白《送羽林陶将军》。八句诗,常体不述。   
从字的方面来讲大概由二言诗开始,据《吴越春秋》载,我国最早的一首歌谣《弹歌》,是一首二言诗。因这种诗形式单调,音节迫促,所以没有生命力而流传不久。例子: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弹歌》2.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易经·中孚·六三》三言诗,此体流行于汉代。例子:1.振振鹭,鹭于飞;鼓渊渊,醉言归。《古诗》2.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沈德潜《古诗源》。 四言诗,诗经多此体。例子: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诗经·关雎》。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五言诗、七言诗为常见体(略)。六言诗,全篇每句六字。相传始于西汉谷永,惜其诗不传。今所见以曹丕的六言诗为最早。唐代后数量渐少。例子:1.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哀哀下民靡恃,吾将佐时整理,复子明辟致仕。曹丕《答群臣劝进表》2.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僮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圆乐》。九言诗,粱·萧统《文选·序》:“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四言五言,区以别矣,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例子:1.昨夜东风吹折千枝梢,渡口小艇滚入沙滩坳。野树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半枯半活几个蔫蓓蕾,欲开未开数点含香苞。纵使画工善画也缩手,我爱清香故把新诗嘲。元明本《梅花诗》。2.天将花王国艳殿春色,荼蘼洗装素颊相追陪。绝胜浓英缀枝不韵李,堪友横斜照水搀先梅。《荼蘼花》清·卢赞元。十言诗,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回文诗。特点:第一、七、十字必须押韵,方可反复回环。例子:1.莺啼绿柳弄春晴晓月明。《咏春》2.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咏夏》清·吴绛雪 读法:莺啼绿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月明。明月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绿啼莺。(十言诗还有另一种方式:每句十字,其它规矩与古风相同。但这种诗因为太长而会感到很沉闷,所以不宜多作。自己作一首来充当例子吧:雨似花泪点点滴滴娇坠,客惊残梦醒坐拥被无语。夜笛悲凄浅咽低泣轻吹,仿佛鹃啼声声不如归去。《客夜听笛》)   
按体裁分约有以下几种:(一):“骚体”大诗人屈原《离骚》是其代表。是战国时期的一种新诗体,句式多以五、六、七言为主。诗中多用“兮”这个语气感叹词做联接。例子: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二):“乐府”起源于汉代。是一种可以配上音乐来演唱的诗体。例子: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民歌《江南》。(三):“古绝句”相对近体“绝句”而言其特点:只求押韵顺口,运用自由。有五言、七言两种。例子: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渭城春色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四);“古风”分五言古与七言古。五言诗五句以上(含五句)不论多长,称五言古风。特点:首句可押韵或不押韵、隔句押韵、不讲究平仄、不要求对仗。既可一韵到底,也可换韵。例子: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七言古风”特点:押韵灵活多样。可长可短。间有杂言。例子;李白《将进酒》《行路难》《长相思》等,杜甫《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五):“柏梁体”特点:七字一句,一句一韵,一韵到底,不限句数。例子:曹丕《燕行歌》。(六):“杂言诗”例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2.秋风清,秋风清。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如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秋风清》。(七)“半五半六言”严羽《沧浪诗话》:“有半五半六言,晋傅玄《鸿雁生塞北行》之篇也!”例子:(略)。(八)近体歌行,模仿乐府歌行的一种诗体。区别在于乐府有律有词,近体乐府有词无律。题目大多相同,不同的有名咏、谣、哀、别等。内容以叙事为主,既不不沿袭古题,而且声律也有很大差别。例子:刘昆的《扶风歌》、杜陵的《同谷》等。(九)律诗,起于唐代。有很严格的要求,有五言、七言两种,限定每首八句,中间不可减字或加字。共分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第一联叫“起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或“落联”。律诗必须押韵,且一韵到底不能中途换韵。律诗要押平声韵,押仄韵的是变格。逢双句押韵,首句可起韵,也可不起韵。例子:(略)。(十)排律,又名“长律”。律诗八句,超过八句,不论多长都叫排律。多数是五言,七言很少见。特点:必须遵守律诗的规则。要合乎平仄粘对格式,讲究对仗,限用平韵且一韵到底。因为难度较大,所以很少人写。例子:(略)。(十一)律体绝句,又叫“截句”,截取律诗一半的意思。有四种形式:或截取首尾,或截取中间,或截取头两联,或截取尾两联。要求和律诗相同。   
按特色风有时代特色与人物特色两大类。时代特色(一)建安体:是指公元196—220年,刘协称帝期间。以曹氏父子及建安其子为代表的一代诗歌风貌。其风格可借刘勰的《文心雕龙》来概括,《时序》云:“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代表作品有:“孔融的《杂诗》两首;阮元瑜的《驾出北郭门行》;徐干的《室思》六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刘桢的《赠五官中郎将四首》;王仲宣的《太庙颂》、《赠士孙文始》;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苦寒行》等。(二)正始体,指正始年间(公元240—249)以、阮籍为代表的一种诗风。当时玄学发展,谈玄成风,只有嵇康、阮籍以曲折隐晦的手法反映现实,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文心雕龙·明诗》云:“正始之道,诗杂仙心,何宴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俊,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又可以当作注脚。代表作品有:阮籍的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四言《咏怀诗》十三首(今仅存三首);嵇康的《幽愤诗》、《赠秀才入军》等。(三)太康体,指(公元280—289)晋武帝司马炎称帝时期的一种诗风。以左思、刘琨、郭璞、三张、二陆(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等为代表的一种风格。其特点是:追求词藻,重视雕琢,流于轻绮靡弱。但也不乏好作,如:左思的《咏史》八首;刘琨的《答卢谌》、《扶风歌》: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四)元嘉体,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位其间(公元424——453)。这是山水诗的时代,与陶潜开田园一派相同。以描绘自然景物,崇尚辞藻,讲究对偶为主要特征。代表人物有鲍照、颜延之、谢灵运等。代表作有: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登池上楼》、《游南亭》;鲍照的《行路难》十八首、《代东门行》、《代放歌行》、《拟古》;(五)永明体,公元483—493年。以沈约为代表,提出了四声(平、上、仄、入四种声调)八病(即诗歌在声韵上要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这八种毛病)之说,给于诗歌创作严格的音律要求。同时还讲究对偶。形成一种新的诗体。被称为“永明体”。此体促进了古体诗向近体诗的进化,也在声韵上给诗歌带来了许多拘禁。代表作品有沈约的《泛永康江》《别范安城》;王融的《临高台》;何逊的《春夕早泊》、《咏早梅》;庾信的《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拟咏怀二十七首》等。(六)齐梁体,指永明体的延续,既讲究声韵格律,又文辞绮艳纤丽的一种诗体。(七)初唐体,是指由虞世南、魏徴始,经王、杨、卢、骆四杰到宋之问等人为主的作品风格。特征是既有因袭陈隋遗风,又又开创盛唐体的因素。代表作品有:王绩的《古意》六首、《田家》;陈子昂的《感遇诗》、《登幽州台歌》;王勃的《采莲曲》;杨炯的《从军行》《早行》;卢照邻的《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宋之问的《伤曹娘》等。接下来还有“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元裕体”、“同光体”等。因篇幅太小不能一一论述。   
按人物分,[1]苏李体,代表苏武、李陵,词简意远,指事言情。[2]曹刘体:代表曹植、刘桢, 气势豪迈。[3]陶体,代表陶渊明,质朴自然。[4]谢体,代表谢灵运,精巧工丽。[5]徐庾体,代表徐菱、庾信,凌笔纵意。[6]沈宋体,代表沈云卿、宋之问,律诗定格。[7]四杰体,代表王、杨、卢、骆,继陈开新。[8]张曲江体,代表张九龄,浑朴清淡。[9]少陵体,代表杜甫,沉郁顿挫、变化多端。[10]太白体,代表李白,气势豪迈、起伏跌宕。[11]高达夫体,代表高适,激昂慷慨、气力雄健、音韵多变。[12]孟浩然体,代表孟浩然,平淡自然、秀丽清新。除了这些以外还有“岑嘉州体”、“王右丞体”、“白乐天体”、“杜牧之体”、“韦苏州体”、“李义山体”、“贾浪仙体”、“东坡体”、“山谷体”等。(还有以地名为体的如:“江西诗派”、“茶陵诗派”、“公安诗派”、“竞陵诗派”、等。)   
爱牌的人牌不离手,爱酒的人杯不离口,爱烟的人饭后睡前都要抽一支。当然爱诗的人,会写诗的人有空也会拿诗来做游戏玩,于是乎诗歌就有了很多游戏体。1:盘中诗,是晋代(一作汉代)苏伯玉之妻,因夫使蜀久不归,而作此诗以寄思念之情。内容(略)。2:‘璇玑图诗’作者十六国前秦·苏蕙。(内容略)。3:回文诗,‘回文’也叫‘回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文心雕龙·明诗》说,回文为道原所创;《诗人玉屑》说,晋代傅咸、温峤始作回文诗。但其诗皆不传。后世仿作者甚多,亦多佳作。例子: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霞明坐岭西斜日,月上孤春一树松。(回读法;从最后一字开始向左逐字往回读)咏春《剪灯余话》李昌祺。4:反复体诗,严羽《沧浪诗话》注云:“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反复成文也。”说的就是这种诗体。例子:碧天临迥阁,晴雪点山屏,夕烟侵冷箔,明月敛闲亭。读法;从第二字起以此类推直至第一字回读末,共得诗八首。5;倒句诗,例子处处飞花飞处处。(下略)。6:火焰体诗,例子:   
客 山   
崖   读法:从左下角的山字开始向右绕着读完再由左(以此类推)至最上面的开字。7:顶真诗,“顶真”修辞学的一种辞格,格式首句末字是后句的首字。例子:芦花菖叶满平湖,湖月泾风一钓徒。徒有严陵匡世略,略无唐宪访贤图。图书鸡犬闻歌棹,棹桨欧静伴晚晡。晡日欲斜聊作咏,咏成依样画葫芦。8:集句诗,就是把古人的诗中的佳句重成新诗。例子:芭蕉分绿上窗,(杨万里《初夏睡起》)绿荫冉冉遍天涯。(曹幽《春暮》)风日晴和人意好,(徐元杰《湖上》)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羽《寒食》)。9:药名诗,诗中引中草药名称,意义连贯,新奇,异趣。民间颇为流传。例子:江皋岁暮相逢地,黄叶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诗向松桂,心中万事岂君知。(张籍《答鄱阳客》。)10:人名诗,诗内有人名。例子:老景春可惜,无花可留得。莫嫌柳浑青,终恨李太白。(王安石《诗人玉屑》)。11:地名诗,把地名嵌在诗中。例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12:打油诗,内容与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的一种韵律诗。大雪纷纷下,柴米都涨价。板凳当柴烧,吓得床儿怕。(陈诗伯《咏雪》。13;同旁诗,用同部首的字创作的诗。例子:海深波浪流,达道近远遊。客官寒家宿,思想怨悲愁。14:数字诗,诗内融入数字。例子: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轮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15:拆字诗,把字分开或组合变成新的意思。一大青山水连天,白水汪汪不见泉。山山不见神仙出,舟公来问打渔舩(船)。(苏轼《闲步》)16:藏头诗,每一句诗的第一个字联系起来能构成完整意思。例子:芦花荡中有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义到尽头原是命,反时逃躬必无忧。《水浒传》。17:迷语诗,一首诗即是一个迷语。例子: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三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18:十七字诗,俗称三句半,前三句五言,最后两字。古人号西坡,今人号东坡。若将两人比,差多。   
诗,除了上面介绍的那么多方式以外,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方式。因篇幅有限只能介绍这么多了。白话文提倡后又出现了白话诗,白话诗又有很多方式。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这种古老的文体日新月异,蓬勃生辉,是祖国文坛的一朵奇夿。但愿这种古老的文体能闯出更广阔的天空。
楼主发言:7次 发图:0张
  那里去剽窃来的东西?臭美!  
  呵呵,这是我给不知道诗是什么的小弟写的一篇文章。试问谁没有剽窃古人之嫌疑。不过这资料可不是很容易找哦。还有分类也很费时。
  借我抄抄。
  :))拿工资来,你知道我费了多少时间吗?看书、整理、概括、写作、打字。十天那。呵呵。
  我本来上午跟贴了。  找了些字句错误,不料超时,也就罢了。  
  奇怪,“打包发送”的功能有问题么?怎么用不了?
  西西!我正需要,贱人抄之!
    的确是“浅”说,跟报菜名一样——相声?  诗,以诗心、诗情为主,不用管太多这样琐碎的表面东西。    这算是诗词研究入门指南,不能指导诗词创作。  
  匆匆忙忙得,错了也在所难免呀无名兄。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务必指正,我会知错必改的哦:)    铁木:这只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呵呵。我自己写的诗还拿不出手。能指导别人?那岂不是笑话。:))  
  好象还有一体,我只记得最后一句了。是曲江倒蘸侧山峰。
  骗子呀:那个我删了,叫“神智体”这里打不出那种效果的:)你说的这首是东坡先生写的。:)
  好个两脚书橱!
  我倒~~~~~~~~~~~~~~~还有两脚呢谁拿去了。。。。:)呵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诗词在线友情提示
诗词理论研究&&
诗词理论研究推荐&&
诗词格律--诗律浅说
【近体、古体】
&&&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 楸树馨香倚钓矶,
&&& 斩新花蕊未应飞。
&&& 不如醉里风吹尽,
&&& 可忍醒时雨打稀。
&&&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 又如第二首:
&&& 门外鸬鹚去不来,
&&& 沙头忽见眼相猜。
&&& 自今以后知人意,
&&& 一日须来一百回。
&&&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 酒渴爱江清,
&&& 余甘漱晚汀。
&&& 软沙倚坐稳,
&&& 冷石醉眠醒。
&&& 野膳随行帐,
&&& 华音发从伶。
&&& 数杯君不见,
&&& 都已遣沈冥。
&&&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 清秋幕府井梧寒,
&&& 独宿江城腊炬残。
&&& 永夜角声悲自语,
&&& 中天月色好谁看。
&&& 风尘荏苒音书绝,
&&& 关塞萧条行路难。
&&& 已忍伶俜十年事,
&&& 强移栖息一枝安。
&&&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 又如《夜宴左氏庄》:
&&& 风林纤月落,
&&& 衣露净琴张。
&&& 暗水流花径,
&&& 春星带草堂。
&&& 检书烧烛短,
&&& 看剑引杯长。
&&& 诗罢闻吴咏,
&&& 扁舟意不忘。
&&&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也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才不感到别扭。
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 除了&看、忘&,类似这种在现在一般读仄声,而在古代读成平声(或平、
仄两读)的还有:
&&& 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
受)售叟任(承担)妊
&&& 这些字,如果是在韵脚或是句中平仄关键处,都应该读成平声。
&&& 还有极少数字,在现在是平声,在古代反而是仄声,如&思&&骑&当名词
时都读成去声。象《一百五日夜对月》:
&&& 无家对寒食,
&&& 有泪如金波。
&&& 斫却月中桂,
&&& 清光应更多。
&&& 仳离放红蕊,
&&& 想像颦青蛾。
&&& 牛女漫愁思,
&&& 秋期犹渡河。
&&&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 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
&&&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 仄仄仄平平
&&&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平起:平平仄仄平
&&&&&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
&&&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 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 平平仄仄平(韵)
&&& 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韵)
&&&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 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 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韵)
&&&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 摇落深知宋玉悲,
&&& 风流儒雅亦吾师。
&&& 怅望千秋一洒泪,
&&& 萧条异代不同时。
&&& 江山故宅空文藻,
&&& 云雨荒台岂梦思。
&&& 最是楚宫俱泯灭,
&&& 舟人指点到今疑。
&&&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 将军胆气雄,
&&& 臂悬两角弓。
&&& 缠结青骢马,
&&& 出入锦城中。
&&& 时危未授钺,
&&& 势屈难为功。
&&& 宾客满堂上,
&&& 何人高义同。
&&&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 白帝城中云出门,
&&& 白帝城下雨翻盆。
&&& 高江急峡雷霆斗,
&&& 古木苍藤日月昏。
&&& 戎马不如归马逸,
&&& 千家今有百家存。
&&& 哀哀寡妇诛求尽,
&&& 恸哭秋原何处村?
&&&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孤平和三平调】
&&&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 平平仄仄平
&&&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 仄平仄仄平
&&&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 仄平平仄平
&&&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 万国尚戎马,
&&& 故园今若何?
&&& 昔归相识少,
&&& 早已战场多。
&&&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 眼见客愁愁不醒,
&&& 无赖春色到江亭。
&&& 即遣花开深造次,
&&& 便教莺语太丁宁。
&&&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 仄仄仄平平
&&&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 仄仄平平平
&&&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
&&& 江湖秋水多。
&&& 文章憎命达,
&&& 魑魅喜人过。
&&& 应共冤魂语,
&&& 投诗赠汨罗。
&&&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 又如《阁夜》:
&&& 岁暮阴阳催短景,
&&& 天涯霜雪霁寒宵。
&&& 五更鼓角声悲壮,
&&& 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几家闻战伐,
&&& 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
&&& 人事依依漫寂寥。
&&&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 草阁柴扉星散居,
&&& 浪翻江黑雨飞初。
&&& 山禽引子哺红果,
&&& 溪女得钱留白鱼。
&&&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而此诗的平仄为:
&&& 仄仄平平平仄平
&&& 仄平平仄仄平平
&&& 平平仄仄仄平仄
&&& 平仄仄平平仄平
&&&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 鸿雁几时到,
&&& 江湖秋水多。
&&& 文章憎命达,
&&& 魑魅喜人过。
&&& 应共冤魂语,
&&& 投诗赠汨罗。
&&&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 支离东北风尘际,
&&& 漂泊西南天地间。
&&& 三峡楼台淹日月,
&&& 五溪衣服共云山。
&&& 羯胡事主终无赖,
&&& 词客衰时且未还。
&&& 庾信平生最萧瑟,
&&& 暮年诗赋动江关。
&&&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 摇落深知宋玉悲,
&&& 风流儒雅亦吾师。
&&& 怅望千秋一洒泪,
&&& 萧条异代不同时。
&&& 江山故宅空文藻,
&&& 云雨荒台岂梦思。
&&& 最是楚宫俱泯灭,
&&& 舟人指点到今疑。
&&&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 群山万壑赴荆门,
&&& 生长明妃尚有村。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独留青冢向黄昏。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环佩空归月夜魂。
&&& 千载琵琶作胡语,
&&& 分明怨恨曲中论。
&&&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 蜀主窥吴幸三峡,
&&& 崩年亦在永安宫。
&&& 翠华想像空山里,
&&& 玉殿虚无野寺中。
&&& 古庙杉松巢水鹤,
&&& 岁时伏腊走村翁。
&&& 武侯祠屋常邻近,
&&& 一体君臣祭祀同。
&&&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 诸葛大名垂宇宙,
&&& 宗臣遗像肃清高。
&&& 三分割据纡筹策,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伯仲之间见伊吕,
&&& 指挥若定失萧曹。
&&& 福移汉祚终难复,
&&& 志决身歼军务劳。
&&&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论。
&&&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
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
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
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
&&& 对仗的第一个特点,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书怀》:
&&& 细草微风岸,
&&& 危樯独夜舟。
&&& 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
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
同的句式。
&&& 又如《月夜忆舍弟》:
&&& 戍鼓断人行,
&&& 秋边一雁声。
&&& 露从今夜白,
&&& 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
&&& 无家问死生。
&&& 寄书长不避,
&&& 况乃未休兵。
&&&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
一词拆散。
&&& 对仗的第二个特点,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
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 对仗的第三个特点,是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
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
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
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
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
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
&,&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形容词的相对。象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象《野望》:
&&& 西山白雪三城戍,
&&& 南浦清江万里桥。
&&& 海内风尘诸弟隔,
&&& 天涯涕泪一身遥。
&&& 唯将迟暮供多病,
&&& 未有涓埃答圣朝。
&&& 跨马出郊时极目,
&&& 不堪人事日萧条。
&&&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
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
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比如《秦州杂诗》其三:
&&& 州图领同谷,
&&& 驿道出流沙。
&&& 降虏兼千帐,
&&& 居人有万家。
&&& 马骄珠汗落,
&&& 胡舞白蹄斜。
&&& 年少临洮子,
&&& 西来亦自夸。
&&&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又如《独坐》:
&&& 悲愁回白首,
&&& 倚杖背孤城。
&&& 江敛洲渚出,
&&& 天虚风物清。
&&& 沧溟恨衰谢,
&&& 朱绂负平生。
&&& 仰羡黄昏鸟,
&&& 投林羽翮轻。
&&&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比如
《春望》:
&&&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 浑玉不胜簪。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
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诗《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繁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
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象这一联,&朝&对
&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
对,而不是用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 朝回日日典春衣,
&&& 每日江头尽醉归。
&&& 酒债寻常行处有,
&&& 人生七十古来稀。
&&& 穿花蛱蝶深深见,
&&& 点水蜻蜓款款飞。
&&& 传语风光共流转,
&&& 暂时相赏莫相违。
&&& 颔联以&寻常&对&七十&似乎不对,其实&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
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象这样用了别义、典故,
要拐一下弯才对上,出人意料的,也属借对,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与
灯谜的&求凰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
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但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
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如《闻官军收河
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又如《秋兴》其二:
&&& 夔府孤城落日斜,
&&& 每依北斗望京华。
&&& 听猿实下三声泪,
&&& 奉使虚随八月查。
&&& 画省香炉违伏枕,
&&& 山楼粉堞隐悲笳。
&&& 请看石上藤萝月,
&&& 已映洲前芦荻花。
&&&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
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 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登高》: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而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
&,第二句&渚清&(&清&谐音&青&)对&沙白&,第七句&艰难&对&苦
恨&,第八句&潦倒&对&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对,再跟对句相对。有趣的
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
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说地藏经大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