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隋唐时期的监察制度逐渐走出幻觉走向成熟pdf

您现在的位置&
0次下载 大小:119KB
更新时间: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 选择题
1.(2011o山东菏泽高三12月联考)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西周宗法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分权思想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的集权趋势而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故应排除A和D;而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该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2011o佛山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
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的影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2011o福建厦门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西汉中朝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清朝军机处
该题目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理解“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部制下,各省分工明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但最后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又体现了皇权的至上,因此是“皇权下的民主”。
4.(2011o汕头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根据所学秦代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焚书坑儒等,所以A项可排除;D项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衰落,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清代设置军机处等,明清还大兴文字狱,D项也可排除。在BC两项中,联系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本题选B项。
5.(2011o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权力发展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集权程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故应该排除B;宋朝不失望与地方割据之手故应排除D;由于宋朝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实行,形成冗官、冗费、冗员,财政困难和军队战斗力低下,造成地方行政效率低下。而无法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结果。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6.(2011o浙江杭州萧山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隋唐时期确立和完善的三省六部制使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当时人们根据具体职能把“六部”分别概括为“富”“贵”“威”“严”“贫”“贱”六字。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分析 “贵”最有可能描述的是(
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故应该反映的是“贵”;户部掌握财政、国库应该是“富”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故应该是“贫”;工部负责工程建设故应该是“贱” ;兵部负责军事应该是“威”;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应该是“严”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7.(2011o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帝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一转型完成后确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B.州县制
C.道州县制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故应该选择A。
8. (2011o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C.九品中正制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说明这种制度是指察举制,这种制度后来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把“察举”之权收归中央,很多人只好去京城参加推选。易错选B,原因在于阅读材料信息不仔细,看到“唐朝”字样误以为是科举制。
9.(2011o山东淄博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虽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解析】C根据所学,本则评价对于科举制的史实说法有误,科举制在隋代初步建立起来,而不是秦代,“八股取士”始于明代;对于科举制单方面评价也存在问题,科举制也有积极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所以本题选C项。
10.(2011o宁夏银川高三第五次月考)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上承两汉时的察举制度,下启隋唐时的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下列有关九品中正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士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并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B.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C.在这种选官制度下,真正有才学、但出身卑微的人不可能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D.隋文帝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方法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度是察举制度的延续和发展,中正官虽由士家大族担任,但在最初确实举荐了一些德才兼并的、出身卑微的读书人,故C项错误。
11.(2011o福建厦门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某一官员“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这一官员的身份应是(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问题有能力。材料信息表明此官员的职责是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由此可判断是刺史。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12.(2011o广东揭阳高三1月联合考试)西汉时期,文人司马相如由于很有名望,被汉武帝直接任命为政府官员。这一制度是(
C.九品中正制
两汉察举制是根据才德为标准选拔人才的。
13.(2011o安徽百校高三第三次联考)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确立后,形成许多文官派系,主要是因为有多种“谊”存在,如“姻谊”、“乡谊”、“年谊”等。其中“年谊”是指(
A.同年出生的举人或进士
B.同年为官的各官员
C.同年考中的举人或进士
D.同乡的举人或进士
本题考查了文化常识,材料中“姻谊”指姻亲情谊;“乡谊” 指同乡的情谊;“年谊”指由于同年登科而形成的情谊。本题选C项。
14.(2011o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中国的科举文官制度是历史最悠久的帝国行政样板。”关于这一制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
B.宋代以后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本题考查了有关科举制的知识点。根据所学AC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科举制的内容和特点。B项“宋代以后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形式”说法错误,“八股取士”是明清朝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确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明朝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本题选B项。
15.(2011o广东汕头金山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
清朝军机处是皇帝之下、实行皇帝意志的最高行政机构,不具有监察职能。
16.(2011o浙江杭州萧山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中国古代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番评说反映了下列哪项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A. 世袭制
B. 军功爵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此题考查的是对汉代选拔人才的察举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察孝廉” 应该指的是汉代开始施行的察举制。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7.(2011o辽宁沈阳四校高三期中考试)《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沿革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18.(2011o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
初试 二试 三
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
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
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
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多的一种考试科目
本题考查唐朝科举制。从表中两科的对比,可看出进士科在儒家经书学习上比明经科较少,但不是明显,而在文学素养(作诗、赋、文)、处理时务能力(作时务策)方面进士科比明经科明显要求更高。故选择C项。
19.(2011o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唐太宗时期,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须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正确的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中的中书、门下、尚书职权分别为草拟政令、审核政令、执行政令,尚书下辖六部,故选择B项。
20.(2011o山西四校高三二联)宋濂在《元史o百官志》中说“世祖即位,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这充分说明(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
B.反映了当时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C.行省、路、府、州、县长官为蒙古人与汉人且掌握实权
D.元朝在地方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州、县
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结合各选项,AC两项与材料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本题选D项。
21.(2011o山西四校高三二联)《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遗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己卯,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
A.弹劾是中国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
B.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
C.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材料大意是《通典》记载着汉文帝十三年,因为御史不守法规,不能完成职内之事,因此让丞相史出任州官并督察监察御史。《新唐书 百官志》记录说左右丞相掌管着监察百官的职责,纠正官员过失,弹劾御史所指出的不当的问题。《金史》记载己卯年,规定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如果明知有违法乱纪的人却隐匿不上报的,和犯人一样处罚,有亲戚关系的官员要回避。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从西汉到金代逐步走向完善与成熟。
22.(2011o聊城高三期中考)与下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行省制
C.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从材料第一幅图表明的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第二幅图表明的是行省制。
23.(2011o泰州高三期中联考) “故太平君子,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予,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予,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该材料说明唐朝科举考试
①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②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
③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唯一途径;
④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A.①②③④
此题考查的是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作用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科举制是使出身不高的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唐初由于军功可以授予官职,另外少数民族首领如果归顺可以被册封爵位,皇亲国戚可以凭血亲关系被授予爵位,所以应排除③,此题正确选项是D。
24.(2011o泰州高三期中联考)下列选项中有关两图所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分别实行于汉初和元朝
B.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对中央集权所起的作用截然相反
C.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实施均是吸取和借鉴了前朝的教训
D.两种地方行政制度均巩固和发展了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并为此后历朝沿用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左面的图反映的是汉朝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度,右面的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汉初的封国制后来酿成了七国之乱,威胁到汉朝的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故错误的是D,因此此题应该选择D。
25.(2011o揭阳梅州两市高三一联)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对于上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宰相的数量逐渐增加
C.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D.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王权和相权关系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宰相和唐朝相比在人数上有所增多,直接说明的是B项正确,反映到相权和王权关系的变化故C和D项正确,汉代宰相位高权重从题干并不能直接反映,而且根据所学汉朝设中朝削弱相权,皇权至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故A项不正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 A。
26.(2011o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下列不属于古代政治中枢机构的是(
A.汉武帝时期的内朝
B.元代的中书省
C.明朝的六部
D.雍正时期的军机处
元史学界主流意见认为,元代的中书省本质上并不是传统宰相制度的自然发展,而是大蒙古国时期大断事官机构的延续。
27. (2011o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隋炀帝时,刘炫称“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段材料中可以反映出(
①官吏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④相权不断扩大
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的大意说以前州郡的属员多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有中央委派的很少。隋代起,地方的官员都要由中央吏部诠选,不能由刺史和县令自行辟除。
28. (2011o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考)自秦建制以来,历代王朝一方面以丞相(宰相)作为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另一方面在机制上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哪些措施符合这一特征(
①西汉设置“中朝”
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③明朝设立内阁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本题考察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权利演变。明朝时期的内阁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秘书性质的机构清朝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军机处仅成为传达皇帝谕旨、公布文告的机关。但名义上仍为清代最高级之官署。
29. (2011o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考)下列主张与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相近的是(
①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②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③今诸侯子弟或十数……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④高帝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解析】C。本题考察中国古代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推恩令具体办法是,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①出自贾谊《治安策》的意思是想要使天下太平,莫过于多封一些诸侯,并减弱每个诸侯国的力量。力量单薄就容易使他们遵守朝廷法纪,国土狭小则不会有邪念。其主张是实行分封制。②出自晁错《削藩策》意思是晚削藩不如早削藩。③出自《史记o平津侯主父列传》,其主张是实行推恩令。④出自《史记o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其意思是汉高祖默念,非刘氏不得称王,如果没有功劳,皇帝封侯那么天下人可以一起讨伐。
30. (2011o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物的是(
①秦御史大夫
②唐朝门下省  ③清朝议政王大臣
④西汉刺史
  C.②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门下省和清朝议政王大臣掌管决策权,故应排除,所以正确选项是D。
31.(2011o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在于选拔优秀人才治理国家,而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在于监察机制有效管理,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32.(2011o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朝最大的政治问题是藩镇割据,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突出。
33.(2011o沈阳重点高中协作校期中测试)“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朝制度
C. 刺史制度
D. 察举制度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初采取的制度既有周朝的分封制,又采取了秦朝的郡县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34.(2011o济南高三调研)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属于前者的措施是(
A.汉武帝设立中朝
B.唐朝实行三省制
C.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
D.秦朝三公九卿制
根据所学,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这些人组成“内朝”(中朝)。本题选A项。清康熙帝时设立南书房是类似的做法。
35.(2011o济南高三调研)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为官廉洁,被称为“工于谋国而拙于谋身的一代良相”。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是(
D.中书门下
根据所学,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材料“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可以判断出他供职的部门应该是尚书省,中书、门下省主要负责决策、审议。
36.(2011o济南高三调研)《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
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
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
D.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解析】D本题考查了在唐朝完善起来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进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的决策,门下省认为有不当可以回驳要求重新修改。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牵制了丞相的权利,巩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A项说法错误;B项指的是清朝雍正年间的军机处;C项说法错误,作用正相反。
37.(2011o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我国现行的“省”这种行政区划是由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
D.行中书省
根据所学史实“省” 这种地方行政区划最早开始于元朝的行省制,所以此题应选择D。
38.(2011o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考)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他说的“制度”是(
B.封邦建国制
D.三省六部制
根据所学史实为人民优秀分子提供参政机会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地主参与到政治管理,故此题应选择C。
39.(2011o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班固《汉书o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秦朝每县掌治100个亭
C.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
D.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制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从材料中“县令、长,……”可知是汉承秦制,而不是ABC的解读。
40.(2011o临沂高三质检)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能说明(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
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
根据材料和所学,A项说法正确,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B项正确,宋朝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项正确,当时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D项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一说错误,皇族历为世袭,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本题选D项。
41.(2011o临沂高三质检)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列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解析】C 本题较简单,考查了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的有关知识点,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工明确,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A项未能准确反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相权三分,在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有出现;B项说法错误,中央集权就是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D项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置。
42.(2011o东北大联考高三阶段考)赵匡胤一日内罢免了三位宰相,以至于出现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时,竟然没有在任宰相“署敕”的怪现象。赵匡胤就对赵普说“卿但进敕,朕为卿署字,可乎?”由于不合乎任命新宰相的程序,只得暂时作罢。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赵匡胤皇权专制思想浓厚
B.当时宰相对专制皇权没有约束作用
C.宰相对皇权具有牵制作用
D.赵匡胤想临时改变宰相的任命程序
【解析】B 材料中说赵匡胤因为在颁布任命新宰相赵普的敕书里没有在任宰相的“署敕”,结果无法对赵普进行任命,可见当时宰相对专制皇权是有制约作用的,因此答案为B。其他三项都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43.(2011o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不能作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完善科举程序
B.创立行省制度
C.强化文人政治
D.世俗文学兴起
本题解题关键要把握时间信息——“造极于赵宋之世”,而创立行省制度是在元朝,与题意不相符。
44.(2011o福建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削弱皇权加强相权
B.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所述是唐三省六部制之三省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都是丞相,这样相权一分为三,相权削弱,皇权加强,因此,ABD三项说法错误;三省各司其职,分工,具有提高行政效率的作用。
45.(2011o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二摸)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
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
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
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
从材料中“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可以看出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三省体制下皇帝决策权,并未说明三省职能,故B项错误;三省制下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最终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手中,故D项错误。
46.(2011o苏州高三期中考)近年来,围绕曹操墓真伪的争议持续不断。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尤其在用人上,有人说他“唯才是举”,有人说他不善用人。他死后,其子曹丕废汉称魏,历史上称曹魏。曹操生活的时期战乱频仍,国家主要的选官制度应该是(
A.军功爵制
C.九品中正制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A项按军功受爵始于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B项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C项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魏曹丕时建立起来;D项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朝时建立。本题曹操生活时期九品中正制仍未建立起来,当时的选官制度应该仍是察举制,本题选B项。
47.(2011o广东五校高三二联)《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唐朝时期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ABC三项说法错误,A项中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取消;B项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代予以完善;C项科举考试要求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是在明清时期。答案选D项。
48.(2011o哈尔滨三中高三月考)下列古代政治制度中既可以减轻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又能够提高行政效率的是(
A.西汉中朝外朝制度
B.元朝行省制度
C.唐朝三省六部制度
D.明朝内阁制度
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三省六部制度之下的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把相权一分为三,坚强了皇权对相权的控制。
49.(2011o广东六校高三二联)下图反映的中央机构示意图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从图示可知,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反映了明朝的中央政治体制。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上丞相专权乱政的情况,下令废除丞相制度,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全国政务由六部分理,这样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本题选C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中央行政体制没有六部制;清朝与明朝相同,但明朝要早,故清朝不选。
50.(2011o沈阳二中高三二测)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参知政事是分割宰相中书门下行政权的职位。
51.(2011o沈阳二中高三二测)据《元史o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
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御史台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民情、弹劾贪官,所以是最高监察机构。
52.(2011o沈阳二中高三二测)“严密的行政、控制和告诫仍都需要,因为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虽然它始于汉制——与渗透在儒家伦理中的家族和个人联系背道而驰。”(《剑桥中国史》)材料所述的“选拔制”是(
A.先秦的世袭制
B.汉代的察举制
C.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D.隋唐的科举制
从“不讲人情的选拔制原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官吏选拔制度为隋唐的科举制。
53.(2011o黑龙江“五校联谊”高三期中考)《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皇权的独尊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等级制度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解析】A材料反映了不同朝代姓氏排列第一位的都是皇家姓氏,这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
54.(2011o潍坊高三摸底考)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出现“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的现象。这说明当时(
①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
②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郡县制能够消除内乱
④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从材料信息不难看出分封制不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而郡县制虽然能够强化中央集权制度,但不能消除内乱。故③④均不符合题意。
55.(2011o沈阳二中高三二测)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D.“附益之法”
从材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我们可以看出后来发展为汉武帝的推恩令。
56.(2011o沈阳二中高三二测)对右边两幅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一是秦始皇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图一中的相权相对分散
③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央政治的组成情况
④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不断走向衰落
A.①②③④
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图一是隋唐三省六部制,所以排除①,图二中,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已经没有了宰相,可见表明了皇权不断其集中,即将达到顶峰,恰好表明了封建社会的走向衰落。
57.(2011o广州执信中学高三期中考)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
此题考查的是对秦朝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秦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故此题应选择B。
58.(2011o郑州四中高三一调)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高度成熟的时期。下列关于其“成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立了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
B.创立了被西方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的选官制度——科举制
C.建立了古代世界上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唐律
D.发展完善了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机制——监察制度
秦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之后,为历代封建王朝继承与发展,不断完善。唐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完善体现在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唐律是唐朝的律法,注意题干中“政治制度”,因此,C项错误。
59.(2011o安徽省百校论坛一联)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掠夺,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
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解析】B 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题中涉及出兵的命令,由具体交由兵部来执行。B项正确。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
60.(2011o江西安福中学高三入学考)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
C.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
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割据而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造成的后果,故C正确。
61.(2011o唐山高三摸底考)北宋前期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守内”主要是指北宋政府(
A.加强中央禁军实力
B.加强对百姓的防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对武将的控制
北宋前期确立了“守内虚外”的策略,将大多数禁军驻防在京城及附近地区,而边境上却只有少数禁军驻防。说明北宋统治者将统治重心放在防范百姓,如何保持稳定并扩大统治基础上。
62.(2011o唐山高三摸底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该言论产生的背景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B.汉初休养生息,政权稳定
C.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D.两宋儒学融合佛道思想,理学产生
材料大意是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在《礼》、《乐》、《诗》、《书》、《易》、《春秋》等范围之内、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发展。(材料选自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本题主要指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尊崇儒家学说,提出大一统,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63.(2011o福州三中高三月考)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定《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完速的法典。决定法典能否在全国颁布的审批权在于(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目考查三省的职能。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审批权在门下省和皇帝手中。
64.(2011o福州三中高三月考)《汉书》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武帝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加强君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对中央官员的监督
本题目属于易答题,考查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65.(2011o北京高三起点考试)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解答本题一要注意时间17世纪,二要注意材料的含义材料说明中国有一种制度废除了世袭权力,注重个人才能,这是一种民主和平等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是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不属于录用人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代一种由地方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人才向上级或中央上报的人才录用制度,不带有民主性,科举制是政府通过科举考试录用人才的制度,体现了公平原则。符合题意。
66.(2011o台州中学高三分班考)浙江省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根据所学知识,推断下列关于古代浙江省行政区划变迁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A.商周时期浙江属越国统治区内
B.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立会稽郡,管辖浙江
C.元朝时设立的江浙行省管辖范围包括福建
D.清统治时期,在台州设立县级地方行政机构
商朝时越国的封地本在古雷泽地区,就是如今地山东荷泽地区。故排除A项;秦始皇征服岭南设置的是南海郡(今广东大部分地区)、桂林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等三郡。故排除B项;清统治时期,在台州设立府级地方行政机构,故排除D项。
67.(2011o惠州高三一调) “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
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
这四位皇帝分别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和宋太祖。A是指秦始皇;C符合唐太宗;D也应指唐太宗;秦始皇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利用中朝制度、唐太宗利用三省六部制、宋太祖利用三司这些举措,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是正确答案。
68.(2011o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关于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的说法最为准确的是(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通过分权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权力下放
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中央机构职能更加明确、细致。丞相权力不断分散,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69.(2011o湖南雅礼中学高三月考)《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下列对该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方国对中央的威胁
B.反映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地方势力冲击
C.反映了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D.反映了藩镇问题得到解决
从材料可以看出,地方藩镇自行任命官吏,不向朝廷交纳贡赋,反映的是藩镇割据威胁到中央集权。
70.(2011o濉溪高三月考)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71.(2011o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说”指出从唐到宋,中国进入到一个彻底削平封建割据和贵族势力的“君主—平民”二元结构时代,平民力量开始得到培植。支持“平民崛起”这一结论的历史依据是(
①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租佃关系的出现
④文学、艺术等方面世俗文化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注意本题的时间限定唐宋。而租佃关系在战国时就已经出现。而科举制的创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文学艺术的世俗化从不同的方面推动了“平民崛起”。
72.(2011o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中国古代确立的兼顾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
三省六部制和内阁制是中央权力机构,不涉及地方,而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干要求不服,只有元朝的行省制兼顾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
73.(2011o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一)宋代地方各路同设转运司、提刑司、安抚司等,明代行省同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清朝各省设巡抚、提督、布政司、按察司等。这说明朝廷对地方设官的指导思想是(
A.分割权力,相互制约 B.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C.专业分割,各为其主 D.分割相权,强化专制
中国古代解决地方权力威胁中央,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分散地方的权利,通过分权得以集权,而题干地方机构的设置演变就体现了该特点。
74.(2011o珠海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根据所学材料中“隋唐政治制度”指在中央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本题选C项。A项中“相权三分”和B项中“地方分权”都不符三省六部制说法,D项“皇权顶峰”是指清雍正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75.(2011o东北师大附中高三二摸)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然而封建之治郡邑过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论者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D.郡县制能消除内乱
材料中“有叛国”是指有叛乱诸侯国,“无叛郡”是指无叛乱的郡县,由此可知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二、主观题
1、(2011o浙江温州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汉初的任官和军功、任子、赀选等紧密相关。任子制是享二千石(郡太守等)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其子弟中的一人做官的制度。赀选制是凭资产资格做官的制度。汉高祖十一年二月诏是察举制的先声,以后逐渐成形、发展,察举的科目渐多,至汉武帝时经董仲舒建议,察举开始制度化,察举的科目以孝廉、秀才为主。由州、郡长官推荐孝廉、秀才的人选,而州郡的察举又是基于县、乡、里的推荐,即人们所说的“乡举里选”。东汉以后,察举的对象还要经过考试,并有年龄限制。这种自下而上,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的选官制度,与世卿世禄、任子与赀选相比,是历史的进步。
今立中立,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绝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者削下,兴者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全党全国人民要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全面落实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各项战略任务,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进一步开创我国人才事业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保证。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有哪些?(4分)察举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代任官的主要依据及察举制的主要特点的理解。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为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第二问可以根据察举制度的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依据军功、门第、财产和他人举荐。(4分)特点自下而上推荐人才。(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2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端的理解。根据材料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选拔过程会导致徇私舞弊,并不能起到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所以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答案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直接概括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答案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当今中国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有何重大意义?(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当今中国大力做好人才工作、建设人才强国重大意义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全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4分)
(5)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4分)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待人才问题的看法的理解。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选官制度与人才培养的关系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与国家命运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
答案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至乱兴衰。(言之成理即可)(4分)
2.(2011o江苏金坛高三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类语》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的一道旨意主要包括了哪些人的意见?(2分)
(2)据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3分)
(3)材料三所述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2分)
(4)据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3分)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要注意问的是“哪些人”,不要答成机构。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与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中得知,唐太宗要处死诈伪做官的人,负责审理此案的戴青用法法律的权威阻止了唐太宗,可以看出在皇权与法律的矛盾中,法律战胜了皇权。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有材料可知,当时皇权受到大臣与法律的制约。第二问主要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2分)
(2)特点皇权之下的民主制。(1分)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时代背景。(2分)
(3)实质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1分)说明法律权威占据上风。(1分)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2分)我国封建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中皇权至高无上。(1分)
3.(22分)(2011o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汇编》
《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民生的经济建设事业。……196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成立西藏自治区。在西藏全区举行普选的基础上,组成了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单,在总共301位代表中,藏族代表226人,汉族代表59人,门巴族代表5人,回族代表4人,铬巴族3人,纳西族1人,怒族1人,其它代表2人。
美国宪法第四条规定各州对他州的法令、官方文件和诉讼应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对他州的公民不得歧视,各州的公民享有平等的特权和豁免权;各州相互有义务引渡逃犯。
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和根据本宪法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的权力已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均应受其约束,即使州的宪法和法律的任何条款与之相抵触。
美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
(l)根据材料一归纳行省的主要职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设置行省的积极影响。(8分)
(1)第一问考查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容易忽略;第二问结合教材可知。
(1)职能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4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元朝对边疆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省”制对后世影响深远。(4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一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
(2)结合材料中二的三层内容可得出答案,注意材料中时间、标点符号。
(2)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地方自治与中央政府的领导相结合;具有民主性。(4分,回答二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4分)
(3)此问可结合教材1787年宪法,联系材料提供相关内容,注意从中央与地方关系、地方自主权力两方面加答。
(3)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中央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实行分权,地方州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上三项制度的共性,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4)行省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美国联邦制共同点是都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从这一点思考可得出三者的共性。第二问谈认识一是结合此题的中心——中央与地方关系,一是从政治文明的同一性、多样性方面分析。
(4)共性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地方拥有一定的权力。(4分)
认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政治文明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2分,言之有理即可)
4.(2011o福州三中高三月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下面三幅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9分)
(1)图A—1、A—2、A—3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何种地方行政制度?(3分)
(2)图A—1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各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影响为什么会前后不同?(6分)
(3)图A—2与图A—1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分)
(4)简述图A—3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7分)
【解析】本题目考查学生解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第一问结合地图可以获取有效信息,诸侯国,秦朝的疆域图,元朝的行省。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注意把握前期的积极作用为主,后期凸显其消息作用。原因主要从血缘关系的远近以及诸侯国实力的变化入手分析。第三问和第四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图A—1西周分封制;图A—2秦朝郡县制;图A—3元朝行省制度。(3分)
(2)影响西周时期,分封制巩固周朝统治,扩大周朝疆域,推动奴隶社会走向强盛。春秋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则表现为诸侯国不再尊重周王,出现了诸侯间相互间争夺和混战。(2分)影响不同的原因西周时期,分封制刚刚实施,周王有较大权威,各地诸侯多数与周王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故分封制能够起到保卫王室的作用。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下降,各地诸侯则势力增强,诸侯与周王 间的血缘关系已经疏远,周王失去对诸侯的约束作用,故分封制直接导致了诸侯争霸割据的混战局面。(4分)
(3)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分)
(4)一是中书省管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3分)
作用和影响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明清沿用并改造了行省制度,一直发展到今天。(4分)
5.(2011o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期中考)阅读下列材料(15分)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o秦始皇本纪》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元史》
(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
——《经世大典叙录o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后在如何管辖地方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种意见?这两种意见的最主要分歧是什么?最终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5分)
(2)材料二表明,元初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存在着怎样的争执?其实质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5分)
(4)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2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第一问只要对文言文有一定理解即可,关键是理解分封制和郡县制对中央集权的不同作用。第二问从材料可以直接找出。第三问是单纯识记题,了解元朝行省制即可,特别要注意元行省制对今天地方行政区划的影响。第四问须结合西周到元朝历史找出其趋势。
(1)行分封,还是行郡县。(2分)哪一个更有利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或实现国家长久稳定)。(2分)郡县制(1分)
(2)旧俗与汉法之争。(1分)文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2分)
(3)行省制度。(2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后世。(3分)
(4)中央集权逐步加强。(2分)
橡皮网 - 正确地成长()
评价文档 一般
相关文档推荐
550人已阅读
194人已阅读
116人已阅读
59人已阅读
48人已阅读
47人已阅读
46人已阅读
35人已阅读
34人已阅读
29人已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向成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