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能把捡到一块观音打坐石头菩萨看成是我的上师么

前面我们说到万物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菩萨要普度众生的原因:他普度的就是他自己。他为众生做好事,就是为他自己做好事;众生不解脱,他也无法解脱;众生痛苦,他也痛苦。就像母与子的关系,彼此既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又是同一体。只有孩子过得幸福了,母亲才会感到幸福。从来没听说孩子不幸福,母亲会幸福的,是不是啊?(答:是)而菩萨与众生的关系也如此,也是一体的。你们说孩子什么时候能感受到与母亲是一体的?
答:得道了。
师:得道了?如果你这辈子不得道怎么办呢?
答:缺钱的时候。
师:对,有道理,缺钱的时候就想到父母了,有困难的时候就想到父母了。你说得很现实、很真实,的确如此!孩子过得好、过得开心的时候,就把父母忘得一干二净;一有困难,一有问题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父母。其实我们任何时候与父母都是一体的,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很粗糙,没有降伏自己的身口意,所以感觉不到自己的心在哪里。
而成就了的佛菩萨,他们的心在哪里呢?(答:在众生身上)对了!在众生身上。这个众生不仅包括有情众生,还包括无情众生: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房屋建筑等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佛菩萨都与他们融为一体了。因为佛菩萨的心弥漫辐射到整个宇宙,与万物融为一体了。这不是理论,而是亲证;不是想象,而是切身的感受。佛法靠的是亲证,而不是想象。
但在修行的某个阶段(一定要听清楚这句话,是在某个阶段),的确要靠观想,要靠想象,也就是形象思维。它是一种作意,一种幻觉——幻想而又觉知。幻觉、想象是专注的体现,也是一种力量,没有这个力量,你是幻觉不了的。
如果我要你现在幻觉眼前飘来一个桃子,你试一试,可能你幻觉飘来一个桃子,结果却飘来一个魔鬼,你无法按你的意图幻觉。为什么呢?一个人能按自己的意图幻觉,是一种定力,说明他的心比较清净、专注。比如我幻觉飘来一个桃子,它就是一个桃子;我幻觉飘来一尊观音菩萨,来的就是观音菩萨。这说明我的心很专注,只有心高度专注才能幻觉。如果心散乱,如何幻觉呢?
所以佛教,乃至所有的宗教在刚开始修行时,用的都是有为法,都是作意,也就是想象、假想的方式。尤其是密宗的观想,都是一种假想。你能把假想的对象真实地呈现出来,它自然就由假的变成真的。假想也是为了对治你的散乱心,把你的散乱心收回来。所以有的人说:“我观想不了,观想不出观音菩萨。”我说:“那你就观想你最喜欢的人吧。”你能把你最喜欢的人观想出来,锁定在你眼前,这跟观想佛菩萨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训练你的定力,把你散乱的心收回来。
所以说,法法都是道,法法都与道相通,并非一定要念经打坐、观想佛菩萨才是修道。你专注地观想你的母亲,观想你的父亲,观想你所爱的人,也一样是在修道。所以才有六世达赖写的那首诗: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将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你能把情人时刻挂在眼前,就说明你的心已经非常专注了。你有了一颗专注的心,换一个对象,怎么不能让观音菩萨历历挂在眼前,让你的法历历挂在眼前呢?都可以。无论眼前挂的是哪一种形象,都说明你有了定力,有了专注力。
所以我们每天做事的时候,首先要静下心来,专注在所做的事情上。所谓的专注就是把心全然地收回来,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上。只有当你把心全然地收回来,然后才能全然地散开,让它弥漫出去。为什么我们的心弥漫不出去,延伸不开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先把它收回来。就像出拳一样,你要先把手收回来,才可能出拳。你的手向外伸着,怎么出拳呢?我们把心打开也是如此,先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合了之后才能打开。由此才产生了八万四千法门。哪一个法门的目的都是要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
安住在当下指的是什么?(答:安住在此时此刻)对,切菜就专注于切菜,打坐就专注于打坐,你做什么就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情。如果第一步你不能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第二步你也不可能打开,与万物融为一体。其实,世间事只要两步就可以完成——先关后开。关的目的是为了开,开的目的也是为了关。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时,你都要想着:这就是在修法。如果这个观念你不能接受,或者你的观念转变不过来,你想这辈子成就是没有指望的。当初我去拜见空有和尚的时候,他就持这样一个理念,他说:“你求什么法?你能安心读书就能成佛。”我说:“书读得再多也只是个知识分子,怎么能成佛呢?”
当时我不理解他的话。我在他那里住了两个星期,有一天他让我下山去提水,当我把水提到山上时,他问我:“累不累啊?”我说:“不累。”他又问:“喘不喘啊?”我说:“喘啊。”从山下把水提到山上怎么可能不喘呢?他说:“每喘一次,你是不是都知道你在喘呢?”我说:“不知道,我提水的时候在想着你啊。”他瞪了我一眼,说:“你又在打妄想了!你的每一个念头和每一次喘气都在一起就是修道,你干嘛提着水又想着其它呢?那说明你人在此,心不在此。你能做到人在此心在此,做天下任何一件事你都是这样,你才能成就!”
多年之后,我才理解了当时他传达给我的理念,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当成修法,而且要带着非常警觉的心、非常恭敬的心、非常神圣的心。品茶的时候,你就想着我是在与佛菩萨交流;打坐的时候,就想着我在与佛菩萨对话……做任何一件事,你都想着:这就是佛,这就是法,这就是道。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你都能这样想,都能这样对待,当有一天你走进禅堂时,你会感觉到跟在禅堂外做事一样,或者说其实你每天就在禅堂里,因为你在禅堂里打坐的状态与你在外面做事的状态没有任何区别。
所以在练武上有这样一句话:无人当作有人练,有人当作无人打。也就是在独自练武时,就当作真的在跟人打,真的在跟人打时,就当作没有在跟人打,这就是最高境界!我们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平时无论你在厨房、在房间、在卫生间、在跟人说话,你都想着:这就是法,这就是道,这就是佛菩萨,我现在就在状态中,就在修法。等到有一天把你叫到禅堂,你就不会感觉到你在打坐、你在闭关,而会感觉就像在日常生活中一样,很自然,很轻松,直接就能进入状态。
所以祖师告诉我们一个理念,就是把日常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当作修法的对象。当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想着:我是在修法。当我们跟每一个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想着:我是在跟佛菩萨打交道。不是到了大殿,你才想到要拜佛,到了禅堂才想到要打坐,见了万行才想到要修道。每时每刻你都要把你的心与道连接在一起,与佛菩萨连接在一起,与法连接在一起,只有这样,你成就才有指望!
为什么一个很会做事业的人,会把他每天所做的事情都当作打仗来看呢?比如他每天要做几件事,他就认为他每天要打几场仗。谁都知道打仗是性命攸关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他非常慎重,非常警觉,把所做每一件事都当作一场战斗来。如果我们学佛的人也能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当作修法,何愁不能成就!
但是我们凡夫做不到,总认为我在切菜的时候就是在切菜,在管理财务的时候是在管理财务,与修道无关。如果你这样想,你一辈子是无法成就的。无论你做什么,都是要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搞财务的时候就把心收回来,安住在财务上;切菜的时候就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刀和菜上;打坐的时候就把心收回来,落在你修的法上:念佛就落在念佛上,冥想就落在冥想上……无论哪一种形式,首先要能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
当你把心安住在当下不动了,外面所有的信息和能量都会向你靠拢,安住在你周围,为你所用,因为我们的心具有收与发的功能。所以在修行的法门中有一个冥想,也就是观想。刚才讲到,观想就是在训练这颗心能关能开,能收能发。如果你用禅坐的方式不能训练你的心,你就到外面去做事来训练你的心,你把事情做好了,就说明你降伏了这颗心。
一个降伏不了心的人,做事也做不好,修法也修不好。如果你能驾驭你的心,就不存在哪件事你喜欢,哪件事你不喜欢,哪个法你会修,哪个法你不会修的问题。之所以你有分别,是因为你没有降伏你的心。一个降伏了心的人是没有分别的,只有觉知存在。觉知就是禅定,就是智慧。
所以男众打禅七的时候,有个女众问我:“师父,我们女众什么时候打禅七啊?”我说:“你们现在就在打禅七呀。”她说:“我们现在怎么是打禅七呢?”我说:“男众现在在打禅七,你们在护七,你们没有进入状态吗?如果你没有进入状态,说明你没有在道中啊!你进入了状态,就说明你在道中,你就是在打禅七,就是在修行啊!男众打七35天,你们女众在35天中也进入状态,就跟我们男众同步,在同一个状态里了。”但是你们做不到。
有一个法师告诉他的信徒说:“你切菜的时候,切一刀就念一句阿弥陀佛;走路的时候,走一步就念一句阿弥陀佛;洗衣服的时候,搓一下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几年前我在一个大会场见到他,我对他说:“老和尚,人家说我邪,我看你比我还邪。”他说:“我邪什么呀?”我说:“你叫人家搓一下衣服念一句阿弥陀佛,走一步路念一句阿弥陀佛,切一刀菜也念一句阿弥陀佛,你是不是教大家这样就能成佛啊?”他说:“是呀,这样分分秒秒都在念佛啊。”
我说:“他能切菜切到一心不乱,走路走到一心不乱,搓衣服搓到一心不乱,和你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有什么区别呢?”他想了想,觉得好像没有区别,又好像有区别。我说:“还是有区别的,搓衣服就是搓到了一心不乱,也无法与佛相应。切菜达到了一心不乱,也无法与佛相应。好像你的理论要高一点啊。”他说:“对呀,所以我教的方法是对的呀!”
其实,这是给人一种错觉,麻痹了大家。吃饭的时候,你嚼一口念一句阿弥陀佛,嚼一口又念一句阿弥陀佛,人家问你菜是什么味道,你答不出来。何谓禅?(这个禅不是指禅宗。佛法的核心叫做禅,佛教的精神也叫做禅)就是刚才我讲的:人在此,心在此,而且心在此又不被此转,不落痕迹。如果你执著了,就会留下痕迹。
有个法师持有一个观点,他说成就的人既不落在有上,也不落在空上,而是保持中道。我说中道与左与右有什么区别呢?你不让落在左边,不让落在右边,落在中间不也是一种落吗?不也是一种执著吗?其实一个成就的人既不在左边,也不在右边,更不在中间(所谓的中道),他的心已经散开了,弥漫出去了,就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已经与万物融为一体了,不会局限于左边、右边或者中间。所以,如果你达到了一心不乱,你做什么都在道中,不需要再念阿弥陀佛。
但是,这里有一个关键之处:如果你不信佛,内心没有极乐世界,你就是搓衣服搓到了一心不乱,切菜切到了一心不乱,死了也不会到极乐世界去,因为你心中没有极乐世界这个概念。除非你心中有极乐世界,当你搓衣服搓到了一心不乱,你才有本钱去。
你有了一心不乱这个本钱,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我们修所有的法,无非就是为了获得一心不乱这个本钱。你没有一心不乱这个本钱,就是心中装着阿弥陀佛,装着极乐世界,你也去不了。所以这中间还需要一个转:一转,你就在道中;不转,你只是在定中、在止中。要定慧等持,止观双运。
你们可能会疑惑:难道定不是道吗?定是道,但不是究竟的道,定是为道服务的,是道的附属品,要入道必须先有定。就如同佛教所说“戒定慧”,要先戒后定再慧。
那么,什么是道呢?慧就是道。但是,没有戒,没有定,哪来的慧呢?就像刚才我说如果你心中没有极乐世界,就是切菜切到一心不乱也到不了极乐世界,你只是在定中,怎么会有慧呢?要想有慧,必须转,也就是心中要有佛。等你入道了,与佛融为一体了,也就不存在转与不转了。
这时候你再切菜,一样与佛相应,再搓衣服也一样与佛相应,这就是第一步与第二步的关系。所以禅宗有一个观点,你干什么的时候就专心地干什么,不要想着你还要念佛,还要打坐。专注的本身就是定。定是通往道的阶梯,法是训练定的手段。
问:刚才您讲到一心不乱就是道,证得这一步之后,可以说你无时不在道中。可是没有证得这一步的时候,怎么就理解不到这一步呢?
师:理解不到就从头来,从念佛开始或者从打坐开始,必须走这个过程。你能把过程走好,与过程融为一体,你就入道了。所以说过程也是道,你把过程做好了,才可能十地顿超。
问:我刚开始看佛经的时候,觉得这也要修,那也要修。当我把能看的经书都看完之后,发现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取舍。
师:果真如此,我就要恭喜你了!说明一路走来,你把什么都舍下、放下,超越了。其实,修行路上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我们都要全身心投入地去经历。这一刻你全身心投入去经历了,下一刻你也能全身心投入去经历,无论做什么你都全身心投入去经历了,一路走来都是如此,最终你才能超越,才能前进。而我们现在之所以无法前进,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些我们都没有全身心投入地去经历、去做。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只不过你没有把握好它,没有很好地运用它,所以才被它卡住。现在的众生都是如此,碰到什么就被什么卡住。本来碰到什么就要学习什么,超越什么的。但现在的修行人什么都不敢经历,什么都不愿意做,怕一接触人就把人放进心里了,怕一接触事就把事放进心里了。一个修行人什么都没有经历过,连跟人打交道都不会,哪来的功德呢?菩萨之所以功德圆满,就是因为经历了无数的人与事,所经历的一切都圆满了,才具备了无量的功德。
既然你什么都没有经历,在山上修禅定,应该能把禅定修得很好啊,可事实上你也没有把禅定修好。修禅定跟在外面做事,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对和尚而言,打坐修禅定就相当于世间人做业务。如果一个和尚能把打坐坐好,一个世间人能把业务做好,让他们互换,和尚也能把世间的业务做好,世间人也能把和尚的禅定修好。
如果今天你把禅定修好了,明天让你去做业务,你做不好,说明你的禅定也没有修好。如果今天你把业务做好了,明天让你去修禅定,你修不进去,说明你的业务也没有真正做好。你做业务要把飞出去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和尚修法也是要把散乱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只是两个人用的方式不同,形式上有区别,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彼此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互相交换,也能把彼此的工作做到位。
有的人说搞音乐的人不懂政治,搞政治的人不懂音乐,或者说搞音乐的人不懂经商,经商的人不懂音乐,那只能说明他们不是真正的音乐家,不是真正的商人,不是真正的政治家。如果他们在自己的行业里做得非常优秀,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优秀的音乐家、优秀的商人,当他们互换位置时,也能把彼此的工作做到极致。除非你不想做,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因为你已经降伏了你的身心,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好。我们之所以做事情做得不好,就是因为没有降伏自己的身心。
这次女众为男众护七,我问了几个女众,我说:“男众都上山打禅七了,把下面的事情交给了你们女众,你们女众心里怎么想啊?”有个女众回答我说:“感觉好像都走光了,没人了,就像没了魂一样。”我说:“男众就在上面,几百米之外,只是不露面而已,为什么你会觉得他们像都走了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依赖。
师:不完全是依赖,依赖只是其中一个答案。
答:有分别心。
答:心不在道上。
师:有分别心也对,心不在道上也对,你们的回答都对,都是站在你们的立场上回答。佛在哪里呀?
答:在心里。
师:对,佛在心里。既然佛在你心里,极乐世界在你心里,你还要去极乐世界吗?如果极乐世界不在你心里,佛也不在你心里,阿弥陀佛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对你的心而言,有极乐世界吗?如果你心里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把你接到极乐世界,对你的心而言,有没有极乐世界呢?所以说你心中首先要有佛、有极乐世界,心要先解脱。你的心不先解脱,不先有佛、有极乐世界,你怎么修也不可能见佛,也不可能到极乐世界,你也不可能解脱。佛法是心法,佛法的净土是唯心净土,佛法的解脱是唯心解脱。你心中要先有这个概念:我解脱了,我没有烦恼了,你带着这样的心态和观念去修,才会真的解脱。
但是很多人跟你们说极乐世界是另外一个空间。这的确诱导了很大一部分修行人,认为这里是五浊恶世,一定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个时空去,那个地方、那个区域才是极乐世界。所以你内心就没有极乐世界、没有净土,你就苦了一辈子!如果你是个利根器的人,先把内心的极乐净土建立起来,你活着的时候心就已经清净了,受益了,而不是死了之后才到极乐净土。
这个道理你们听得懂吗?如果不懂,我再打个比喻。就像你心中有一个人,不管他心中有没有你,你的内心都是充实的、不孤独的,做任何事情,你都感觉到不是你一个人在做。就像早期我盖寺庙一样,我想着我心中有佛,寺庙不是我一个人在盖,我是和佛菩萨、龙天护法在一起盖,和很多信徒在一起盖,他们都在支持我。所以我从来没有感觉到孤独寂寞、孤立无援。
学佛,一切的一切都要先在自心中建立起来。如果你懂这个道理,也能接受这个理念,说明你已经破了这个无明。如果你懂了,也接受了这个理念,但在你心中还是建立不起你所信仰的对象,那只能说你无明,你的业障深重。怎么办呢?就是我们佛门说的要经常忏悔。为什么在同一个大环境下,人家生活得很快乐,你却很苦恼呢?环境对谁都一样,就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为什么人家能活得很好,能发展,而你不能呢?还是自身的问题。
一个内心真正建立起信仰的人已经解脱了烦恼,再继续修禅定,无明也破除了。即便你不修禅定,你的信仰建立起来了,你的烦恼也少了,无明也轻了。
有的出家人说他好空虚。我说:“你是个典型没有信仰的人,别看你穿着和尚的衣服!”一个有信仰的人,尤其是个出家人,怎么可能心里空虚呢?那说明你这个和尚心中没有佛,没有众生,没有信仰。只有心中没有信仰才会空虚。一个世间人说他空虚,我还能理解,一个和尚怎么还说自己空虚呢?
其实,如果世间人心中有追求财色名利的欲望,他也不会空虚,因为财色名利就是他心中的信仰,就是他心中的目标,就是他心中的愿景,有了这些,他怎么会空虚呢?而你和尚心中的目标和愿景就是了脱生死,就是开悟成佛,就是普度众生。如果你心中装满了这些,怎么可能空虚,怎么可能没有方向呢?
我经常听到一些修行人说:“哎呀,我修着修着就没有方向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心中没有建立起信仰。一个真正把信仰建立起来的人,是非常自信的。他的内心是非常富有的,绝对不会有负面的能量、负面的情绪。因为他已经把心完全交给了他的信仰,他的心已经完全被他神圣的信仰占满了,他怎么会说“我心里空虚,我心里彷徨,我心里没有着落”呢?
大家不要以为信仰是那么容易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在座的没有几个有信仰,别看你们都当了和尚,受了大戒!过去我也以为信仰是很容易建立起来的,只要我信了佛,当了和尚,穿上这身衣服,磕了头,吃了斋,念了佛,就是有信仰。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信仰!一个内心真正有信仰的人,他的灵魂已经有了所属,有了归宿,其他什么都装不进去了!
学佛的人总是到处去求法,到处去拜访明师。就算你找到了明师,明师也把法给了你,你的心不能安住在当下,这个明师、这个法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你可能还会诡辩说:我找明师就是为了让他把我的心安住在当下啊。其实谁也无法把你的心安住在当下。明师只是给你一个有为法,为你设计一个权益之计,让你把心和这个有为法捆绑在一起。
比如给你一个念佛的法门,或者给你一个冥想的法门,或者给你一个打坐的法门,通过这个法门把你散乱的心、飞出去的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他只能给你这个,而不可能把你的心抓回来放在当下。当你的心和这个有为法捆绑在一起了,把这个有为法玩得很娴熟了,你的心自然就收回来安住在当下了,这时候你也就不需要再用这个有为法了。
现在我们都在玩有为法,目的是让这颗心有事做,把散乱的心收回来。所以过去的人到了寺庙,和尚不给你讲法,只让你去做事,不停地做事。你能把事做好,就说明你已经把心收回来安住在当下了。明天他让你进禅堂,再给你一个用功的方法,你马上就用上手了。现在让你在禅堂外做事,你的心都收不回来,明天让你进禅堂去修法,你的心也收不回来。
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都是道的显现:你能与万物沟通,就意味着你能与道沟通;你否定了自己,就否定了道;你否定了来到你面前的种种人事物,也等于你否定了道;你放弃了人事物,就是放弃了道。你之所以会愤怒、发火、彷徨、迷失、悲伤、痛苦,都是因为你与道脱离了。如果你带着高度警觉的心修法或者做事,乃至发火,你就没有脱离道。时刻保持警觉就意味着你没有脱离道。
那么警觉是不是道呢?肯定不是道。但是要找到道,要入道,又离不开警觉,你想绕开警觉直接入道是绝无可能的。就像从我的为人处事中,你就能见到我的心一样。如果你说你能绕开我的为人处事,直接见到我的心,你是见不到的。除非你开了天眼,不看我的为人处事,只看我身上散发出的是什么光。如果你看到我发红光,说明我内心在愤怒,我产生了欲望;如果你看到我发白光,说明我的心很清净、很宁静,就在当下,没有欲望,没有住在某件事情上;如果你看到我发黑光,说明我动了嗔恨心,动了报复的念头。
换句话说,我在往外散发着光,散发着能量场,这何尝不是我做的事呢?你是凡夫,就通过肉眼看我在外面所做的事;你是圣人,就不需要通过我的为人处事来看我的心,而是通过我散发出来的磁场看我的心。因为磁场也是我内心的显现,也是我内心变化的呈现。
所以古人说看人有三个途径:第一是通过你的为人处事来看你的人品、能力、德行、素质等等;第二是从命学、相学的方式来看;第三是直接看你散发出来的能量场和你磁场的振动频率,通过这个就能把你的内心世界看得清清楚楚。这三个途径不能说谁高谁低,只能说是不同的途径。天眼开的人就用天眼看,天眼没有开的人就通过为人处事来看,或者通过八字玄学的方式来看。
所以上等人看人直接看你的神韵,这个神韵就是你的光和磁场(能量场)。一个阳光的人,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泛着光泽。一个阴暗的人、悲观的人,总是愁眉苦脸,脸上带着一种黑锈、黑晕。一个有智慧的人,眼睛是闪闪发光的。而一个无知的人,眼睛是暗淡无光的,眼神是迷惘的、彷徨的。
问:您说身上发出红光代表贪欲,而有些人煞气很重,煞气的光和贪欲的光有什么区别呢?
师:贪欲重的人散发出来的光是红色偏多,而嗔恨心、报复心重的人散发出来的是黑光。
问:那银行的工作人员身上是不是都散发着红光?
师:据我观察,银行的工作人员有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境界比较高,手中有钱,心中无钱;要么就是数钱数惯了,脑子里都是钱,对钱充满了贪欲。因为对钱太敏感,印象太深了,临终只记得钱,来世就进入三恶道,只记得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干什么职业就厌恶什么职业,另一种就是干什么职业就热爱什么职业——两个极端。其实两种都是执著,热爱也是执著,厌恶也是执著。最好的心态就是刚才讲的,一个银行的工作人员手中有钱心中无钱。因为他知道:这只是我的工作,我养家糊口的方式,而不是我的追求、我的信仰。当他带着这样的清净心数钱时,他身上的光就是白色的、金色的。
今生我们从事某个职业,说明前世我们没有把这个职业做好,没有过关,所以今生还要从事同一个职业。如果前世你过关了,今生你是不会重操旧业的,而会向一个更高的目标攀登。就像我们当和尚一样,这一辈子如果不好好当和尚,下辈子还要再当和尚。因为你这辈子不是一个合格的和尚,和尚的这堂功课你没有过关,所以来世还要重来。我经常说自己可能前世当和尚就不合格,没有毕业,所以这一世还要老老实实地当和尚。这一世我不能再抱怨了,要好好地把和尚当好,来世就不当和尚了(问:那您来世要做什么?)如果再来,我就当农民去。
佛菩萨乘愿再来,不一定要当和尚,很多科学界的专家都是菩萨再来,包括每个行业的顶尖人物都是成就的人发愿再来,佛菩萨也可以在其他领域为众生作贡献,不一定乘愿再来就非要当和尚,普度众生。
普度众生是广义的,不是传播佛法才叫普度众生。当你们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你的心被净化了,变得安静了、脱俗了,这就是菩萨在度众生。有些音乐家创作的音乐,或者歌唱家演唱的歌曲,那空灵纯净的声音把我们的灵魂带到了九霄云外,他们就是菩萨,他们是以音乐来度众生。而有的科学家,比如在农作物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袁隆平,他也是菩萨再来。过去一亩地只能产500斤水稻,经过他的改良,一亩地可以产1000多斤,这个研究成果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他不就是个菩萨嘛!所以菩萨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一定非要是出家人。
养正堂每天在打坐之前,应该播放几首好听的音乐。并非修行人就不能听音乐,在佛陀时代就有歌舞供佛。一首纯净动听的音乐,一段优美脱俗的舞蹈,真的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有时候我们烦恼了,听一首好听的音乐,顿时会感到轻松、愉悦。尤其是在悲观、忧郁的时候,听一听音乐,心会变得开阔,心情也会变得开朗。修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打坐之前也可以听一听音乐,一首好音乐是能把你带入状态的。------万行上师开示欢迎关注
东华禅寺微信:
dhs686万行上师言教微信:
wxss686东华禅寺网:
www.donghuasi.org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东华禅寺官方网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千呼万唤始出来,东华禅寺改版后的官网终于上线啦!(网址http://www.donghuasi.org/)。千呼万唤始出来,东华禅寺改版后的官网终于上线啦!(网址http://www.donghuasi.org/)。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12、如何看待糊涂与精明?   答:人老了以后会有两个极端:一种人看起来好像糊涂,有时不爱说
前面我们说到万物是一体的,这也就是佛菩萨要普度众生的原因:他普度的就是他自己。他为众生做好事,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靠虚荣活着的人是虚假的,无论齐家治国还是修身养性,都不是在平坦的道路上完成的,践行佛法来不得半点
11、如何看待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问:我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来
内修文德,外治武备,大则利国,小则利人。士虽有学,行在言先。巧言失德,无信不立。文即世事,世事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东华寺从2008年落成之后,每年冬季都打禅七,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每年打禅七的时候,寺庙都是交
10、学佛之后皮鞋、皮包都不应该用了吗?  答:一个学佛的人如果真的有慈悲心,动物死了以后,如
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富而无毅,穷而无志。器虽贵,久置无用。以贵履贱,便得民心矣。——万行上师法语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位尊无功,言而则轻。禄厚无劳,人之不敬。人者仁也,不仁非人。食有劳,禄有功,能有赏。——万行上师法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第六届佛教夏令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犹记得开营日文化部小编以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寻你》
9、能吃打虫药吗?  问:能吃打虫药吗?我因患病,医生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也就是用药物杀死病
58、只有出家人才能维持正法吗?  答:也有很多在家人弘扬佛法,甚至他们做的比出家人还多。出家佛是
头脑的分别与执著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禅者的执著是宁静、觉知、微细与安详。这四大法宝不间断,所有
1、请问鱼鳞病能治么?
问:我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己四肢粗糙,从来没穿过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59、学佛应该从何做起?  答:可以先看一些基础入门的书,比如赵朴老居士的《佛教常识问答》,周
禅修到一定深度才发现:疼痛、昏沉、散乱、掉举、轻安、空有、善恶……都是头脑的概念,包括喜悦也是如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最近一个星期挂单的居士有多少啊?我看看(师环顾全场)。知道为什么我要问这个问题吗?谁猜得出来啊?
2、意外怀孕该怎么办?
问:我是一名大二学生,意外怀孕了又不能生下来,该怎么办?我也不
精力藉由内心的宁静得以保存,藉由正念得以保任,藉由愿力得到释放。精力是精进的保障,是圆满愿力的保障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了知真理,但不去践行真理,真理对你也毫无意义。只有体验过了,说出来才有底气。口头禅永远也无法感同身
今天想跟你们探讨一个话题:什么样的领导才是好领导?以后我也尽量往好领导方面靠。东华寺是我带头建
3、佛前一次最多可以许几个愿?
问:平时一般我都会许三个愿,比如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
师:前面征询大家的意见——怎么当好一个领导,正好说了一个小时。下面一个小时换一个话题:如何做好一
禅坐中,当身体疼痛时,我们的心才会安住在身体的疼痛上,昏沉才会被赶跑,散乱才会停止,欲望才会消
善用一颗清净平常的心,什么也不期盼,只是带着觉照静静地看着每一个念头,不分别,不判断,觉知念起
4、爱犬死后骨灰放家里好吗?
问:我在庙里为爱犬写了往生牌位为它做超度,它的骨灰能
修行途中出现沿途风光——疼痛、昏沉、散乱、疑惑及种种声色,说明正趋向目的地,这是入道的必经过程。
5、如何用佛法协助孩子治愈疑难杂症?
问:我侄女生了一个男孩,孩子很聪明,只是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6、如何看待看风水与命中注定?  问:我老婆快四十岁了,怕生孩子有危险,她只信您的话,问您怎么办?
无明何时突破,自己并不知道。正念(觉照)保持不失,无明就不会増长。让感官面对喜怒哀乐,带着觉
师:今天晚上CE师来了没有?
答:来了。
师:ZY师来了没有?
7、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问:我从事幼儿教育二十七年了,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注意力非常不集中,很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
外著诸缘,内心多欲,心如乱麻,岂能入道?盲人不见日,非是日未现。——万行上师法语欢迎关注
东华东华禅寺简介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印度智药三藏禅师航海抵粤至翁邑(今翁源),创灵鹫寺。唐龙朔元年dhs686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热门文章最新文章dhs686东华家风:信教先爱国,学佛先做人,修道先发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光大师 观音菩萨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