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宋朝崇尚文教吗??按理说应该是聪明了???光亮亮眼睛花怎么会事有联金抗辽?联蒙抗金这种策略出现???世上哪

您要找的资源已被删除、已更名或暂时不可用。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的朝代。分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首都开封)与南宋(1127年-1279年,首都杭州),合称两宋。  陈桥兵变赵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阳将门之家,胆识过人,武艺超群。21岁时投奔郭威,成为郭威帐下的一名士兵。951年,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契丹入侵,太后命他统军北征。后汉大军渡过黄河,到达澶州时将士们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郭威率军掉头南行,加后汉京师开封,建立后周。赵匡胤也逐步升为滑州副指挥。  不久,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就是周世宗。柴荣有雄才大略,他南征北战,同时励精图治,革新政治。即位之初,北汉勾结契丹大举攻周,柴荣率军亲征。双方在高平大战,世宗亲冒矢石督战,当后周军队形势危急时,禁军将领赵匡胤和张水德拼死保护柴荣。高平大捷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高级将领,负责整编禁卫军。他精心挑选武艺超群的壮士,组成勇敢精锐的殿前诸班,这以后成了后周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世宗也由此开始了他“十年平定天下”的战略行动。几乎每次征战,赵匡胤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周世宗的得力虎将。正当柴荣开拓疆土、北征辽国时,不幸英年早逝。  世宗在征辽途中捡到一块木牌,上写“点检做天子”,心中就有几分猜忌。当时张永德任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他又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柴荣担心禁军将帅权势过重会发动政变,就匆匆撤掉了张永德,换上了赵匡胤。但这却使赵匡胤的实力更加雄厚,他做了禁军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后周军权。  柴荣死后,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当时,主少国疑,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后周局势不稳。赵匡胤野心急剧膨胀,他与其弟赵匡义、亲信赵普密谋策划兵变。他们把禁军中的统帅换上自己的亲朋故交。赵匡胤战功累累,对部下能够恩威并施,因此许多将士诚心归服。后周宰相范质性情率直、廉洁自持,根本无法左右乱世局面;禁军统帅韩通有勇无谋,不为军界所服,他的儿子曾劝他早日铲除赵匡胤,韩通却没有听从。  960年,赵匡胤使人谎报军情,说是契丹与北汉联合入侵后周。宰相范质、王溥真假不辨,慌忙派遣赵匡胤出兵御敌。韩通的儿子见此形势,劝父亲趁赵匡胤入府辞行时杀掉他,但韩通没有答应。于是,赵匡胤顺利地率军出发了。当晚赵匡胤驻扎在开封20千米的陈桥驿。酒后,赵匡胤假装酒醉卧床睡觉。通晓天文的苗训声称天上出现两个太阳,那个正在上升的太阳是赵匡胤。于是,全军都知道了上天的旨意,便鼓噪而起,嚷着要立新主。赵匡义、赵普趁机推波助澜,与将领们商议兵变,将领们早有此心,同意立点检为天子。赵普以共保富贵为由,要士兵们听从指挥,并派人回京通知石守信、王审绮等做好内应准备。第二天清晨,呼声四起,声震原野。赵匡义叫醒赵匡胤,将他扶出来,将领们不容分说,就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赵匡胤为天子,众将士跪拜高呼万岁。赵匡撤假意拒绝后,宣布若要他做皇帝,必须听从他的命令:不得纵兵劫掠,对幼主、皇族、朝臣加以保护等。众将表示唯命是听后,赵匡胤带领禁军回开封。石守信等在城内接应。入城后,禁军秋毫无犯。后周文武大臣束手无策,只有韩通企图反抗,结果被杀。将士拥逼范质、王溥出来,他们后悔莫及,被迫承认赵匡胤代周自立。于是,赵匡胤登上皇位,宋朝正式建立。  赵匡胤仿效郭威澶州兵变,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而实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开创了大宋的百年基业。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用计夺了周朝江山,自己做了宋朝开国皇帝之时,正是重重矛盾交加之际,赵匡胤胸有成竹,勇敢地面对各种矛盾。  为了防止后周残余势力东山再起,他采取安抚策略,对周世宗的符皇后、刚做不几天皇帝的孩子柴宗训迁往西宫,进行封赏,命令有关人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对后周文武大臣仍旧留用;对拥护他称帝有功的人予以重赏: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高怀德为义成军节度使,张令锋为镇安军节度使,王审琦为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赐皇弟赵匡义为殿前虞侯,改名光义。  赵匡胤对有功人员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大加封赏,二是防范他们居功自傲。一位跟随赵匡胤打天下立了战功、现为京城巡检官的王彦升,半夜三更到宰相王溥家胡闹。王溥系后周留用官员,王彦升没把他放在眼里。第二天,王溥向赵匡胤反映了此事,赵匡胤毫不留情,撤了王彦升的职,使后周留用的大臣,很受感动,从心里拥护这位来朝开国皇帝了。  对于不愿归顺宋朝的几个节度使,越匡胤不慌不忙,一个个把他们制服。  赵匡胤为了了解民间实情,经常微服私访。赵普劝他小心,防止大臣生变。赵匡胤说:“这些重臣,都与朕故交,不致生变,卿不用多虚。”赵普说:“臣不是疑虑这些人不忠,而是看他们不是帅才,难以统率部下。一旦军中有人胁迫他们谋反,恐怕不得不听啊!”  这句话,说到赵匡胤的心里,他也担心将来发生这件事。赵普建议他把一切权力都归自己,赵匡胤暗暗点头。  第二年秋天,太祖赵匡胤召赵普入殿推心置腹谈话。他说:“自唐(后唐)以来,几十年间,帝王换了8姓、12人,战乱不止,百姓遭殃,是什么原因?我拟平息兵患,定出长治久安计策,你看应怎么办?”  赵普说:“唐以来战乱不止的原因,是地方权势太大,君弱臣强。陛下要寻治国之计,只要削夺节镇之权,将地方精兵归于中央,天下则必然安宁……”  赵匡胤原来也有这种想法,与赵普不谋而合,于是想出一条既文明又能达到目的的计策。  一天,赵匡胤让有司在便殿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锋等结义兄弟。酒宴气氛十分融洽热烈,逐渐达到高潮,赵匡胤说:“我能有今天,全仰仗诸位鼎力相助,你们功德无量,我心中有数。可是,做皇帝太难了,一年多来,我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啊!”  众人听皇上的头半截话时,都很高兴,听后半截话时,觉得有点事。石守信问道:“陛下现在还忧虑什么呢?”赵匡胤说:“我与你们都是故交,话就直说了。这皇帝的宝座,谁不想坐呢?”  大家一听,慌忙离席叩头。石守信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下平定,谁还敢有二心?”  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不会有二心。可谁能保证你们的部下没有异心呢?如果有人把皇上的袍子穿在你们身上,你们怎么办?”  这一席话,竟把石守信等人吓哭了,让皇上指示一条出路。赵匡胤说:“人生短暂,转瞬即过。诸位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做官,买上好宅好地,为子孙后代立下不动之产业。再多买些歌女,每日饮酒作乐,平平安安过好后半辈子,君臣之间,两相无猜,岂不更好?”  众人立即明白皇上之意,连忙拜谢。大家接着喝酒,在友好的氛围中结束酒宴。  次日,这些将帅们一起上表称病,不能入朝。赵匡胤很高兴,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解除了后顾之忧,全部兵权集在自己手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又把禁卫军两司之一的侍卫司分成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两部分,与殿前司统称“三衙”。任命资历浅的低级军官为三衙使。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扫除了历代禁卫军专横跋扈的风气。  赵匡胤维系统治的第一步措施顺利实现,第二步是削弱地方藩镇的权力,第三步是灭掉五代十国中尚未归顺大宋的几个小国。最终目的是统一中国。  澶渊之盟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天然屏障,直接关系着中原的安危。中原王朝从后周柴荣开始,就开始与辽争夺燕云。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国力无法与辽抗衡,就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方针。他曾积极储存钱帛,准备或以赎回的方式收回,或用这笔钱作军费,以武力攻取燕云。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统一北汉后,就亲征伐辽,要乘胜收复燕云。宋军初战时极为顺利,一直打到幽州,但辽军苦守坚城,幽州久攻不下。太宗率军在高粱河与辽国援军展开激战,结果在辽援军的夹击下大败。太宗身中两箭,匆忙乘驴车逃走。几年后,太宗趁辽国圣宗幼小、母后萧太后专政的机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但由于东路军不顾进兵计划,贪功冒进,宋军大败。  宋太宗两次伐辽失败,朝廷内外谈辽色变,加上王小波、李顺起义以及对西夏战争的失败,宋政府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植水稻和柳、榆林,阻挡辽国的铁骑。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以和为贵。辽军见宋朝软弱可欺,就不断遣兵南下,威胁宋廷。只是由于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辽军才无法长驱直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披甲胃,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直抵澶州北城,离北宋首都开封只有一河之隔。北宋朝野震惊,宋真宗日夜焦虑,一筹莫展。大臣王钦若是江南人,建议迁都金陵,而大臣陈尧雯是四川人,主张逃往四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持主张抗战,并要求真宗亲征,以鼓舞士气。真宗虽恐惧辽国,也知道不能南逃,只好同意亲征。在寇准的极力督促下,真宗徘徊了一个多月才起驾北上抗辽。还未到战场,真宗就害怕得不敢走了,要返回京城。寇准赶快劝阻,真宗仍然动摇不定。寇准只好联合功臣高琼进谏,真宗无奈,被迫继续前进。  澶州城下,宋辽对峙。澶州跨黄河分为南、北二城,中间有浮桥相通。辽军统军萧挞览亲自视察地形,指挥辽军进攻宋军,宋军把箭弩装在阵前,全力防御。宋守将见萧挞览出阵,突然扳功弩机,百矢齐发,萧挞览中箭身亡。萧挞览是军中主帅,又是萧太后的得力助手,辽军见统帅未战而死,顿时士气低落。真宗来到澶州南城,上了浮桥之后,怕得又让停辇,高琼连吓带哄让卫士们簇拥真宗过了黄河。宋军见皇帝亲自驾到,士气大振。辽军见形势不利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哪怕赔百万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就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帝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洲城下,故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在宋朝军事有利的条件下订立的屈辱性条约。它开了赔款的先例,成了宋朝财政的重负和民众的重压。但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边境相对稳定,宋辽两国由此保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王安石变法宋朝自从赵匡胤开国做了太祖,经过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到神宗这里,处第6代皇帝了。这时宋朝的政治已经很腐朽了;因为和西夏、辽国连年打仗和向他们交纳岁币物品,加上多得不得了的大官小官所用的工资、公费,朝廷每年的收入都抵不上支出,国家的财政力量已经很微弱了;大官僚和大地主残酷地剥削老百姓,夺走人民的土地。农民没有田地种庄稼,活不下去,就纷纷起义反抗,于是宋朝的阶级矛盾就越来越严重了。另外,官吏们不为民做主,办事很不认真而且贪污成性,生活奢侈。如果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宋朝的统治就要走向灭亡了。  在仁宗的时候,范仲淹曾经推行过“庆历新政”,可惜只搞得不到一年,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而失败了。所以“庆历新政”对宋朝政治的改变并没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神宗时候,王安石出来变法维新,他的改革比范仲淹的新政内容要多得多,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打击也就更沉重,而且这次改革推行了近20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政治改革。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小官员家庭里。他的父亲做过类似县长的官,为人正直,处理案件公正,所以经常被人排挤,从一个地方调到另一个地方。王安石从小就跟着他父亲走过许多地方,增长了许多见识。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而且善于教育孩子,王安石从小就认真读书,他的兴趣很广泛,不管是经书、史书,还是诗歌、传奇,甚至医书,他都拿来看,经常是吃饭睡觉的时候书也不肯放下。  有了这样的父母和家庭,加上王安石自己的努力,他22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他不愿意在京城里无所事事地做官,却喜欢到地方上真正做一点事情,于是在他27岁那一年,他到鄞县当了县令。  王安石上任的时候,那里正在闹旱灾。原来以前的官吏只知道搜刮百姓的钱财,对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却一点也不关心。  面对着这样的严重情况,王安石皱起了眉头。当年冬天,他就组织农民疏通河渠,并且亲自跑了十几个乡,调查水利情况。在王安石的领导下,农民不论男女老少,都积极参加修渠筑坝的劳动,对东钱湖“重修湖界”,终于把鄞县重新变成了一个山清水秀、鱼米丰收的好地方。  当时的贫苦农民,经常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向地方和大商人借钱,还钱的时候要还高出原来借的钱好几倍,这叫“高利贷”。农民如果还不起钱,就要卖掉全部家产,甚至卖掉自己的儿女,直到家破人亡。鄞县的老百姓过的也是这种悲惨的生活。王安石在这里当县令的时候,规定官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把仓库里的粮食借给农民,秋收以后农民还粮,收取的利息要比高利贷少多了。这样一来,农民的生活好过多了,而且官府也能得到一些利息。  为了感谢王安石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鄞县的老百姓给他修了一座神庙,每年都在一定的日子里纪念他。  1068年,19岁的赵顼当上了皇帝,他就是宋神宗。神宗是个很有志气的皇帝,他从小读书就很用功,而且喜欢动脑筋,向老师提出一些怪问题。他看到宋朝被西夏和辽国欺负,却没有力量反攻,心里很着急,对朝廷的腐败现象,也很痛恨。他一心想模仿唐朝的太宗李世民,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皇帝,洗刷掉宋朝的耻辱。  宋神宗在当皇帝以前从他的老师那里知道王安石是一个很有才能、正直无私的人,心里对王安石非常佩服。在他当上皇帝的第一年,他就召见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两个人谈得很是投机,都有富国强兵、改革朝政的决心。神宗对王安石很信任,第二年任命他为副宰相,主持改革。从此,一直到神宗死去,这十几年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认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法律和制度。先后制定颁布了“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等措施。  “青苗法”是王安石根据自己在鄞县做官时的经验制定的。老百姓一年里可以向地方官府借两次钱,半年以内归还。借1000钱,就得还1200钱。虽然要付不少的利息,可是这比借高利贷要合算得多。这项措施使官府收入增加,却断了放高利贷的地主官僚们的财路。  “免役法”规定,政府收取服役人家的免役钱,用这些钱雇人服役。不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官僚都要交钱,这就减轻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保证了农民有充足的劳动时间。“农田水利法”是政府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一项措施。国家对积极修筑堤坝河渠的人,要给予奖励,并且向缺少资金的地区提供低利息的贷款。  除以上几项新法之外,还颁布了“方田均税法”,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按田地的好坏和多少收取地税;在社会治安和军事方面制定了“保甲法”,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人民和充实军队的作用。  这些“新法”的实行,限制了大官僚大地主们的政治和经济特权,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整顿了军队,使宋朝弱小贫困的局面得到初步的改变。  可是,从改革一开始,王安石就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攻击。另外一些保守的官吏,为了自己的利益,更是不断写文章骂王安石,甚至编造许多谣言破坏他的名声。  宋神宗当上皇帝以后的第6年,全国各地发生了重大的自然灾害。特别是河北一带,连续干旱10个月以上,田地干裂,没有收成,灾民纷纷逃亡。许多农民逃到河南,大路上到处是东倒西歪的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那种情景真是让人残不忍睹。  守旧的官僚们这下可找到了机会,硬说这是因为王安石变法惹恼了老天爷,所以上天才降下这么严重的旱灾。还说什么只要把王安石撤了,把新法废了,老天就一定会下雨。有一个人画了一幅“流民图”,描绘了灾民们的惨相,并且把责任都推到王安石的身上。  宋神宗看了“流民图”,想到变法以来那么多人告王安石的状,而且他害怕得罪宫里两个太后,因为她们老是在他面前说“祖宗的法规不可以改变”就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让他去江宁休养。  后来王安石又当上了宰相,但他的改革的决心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坚定了,特别是他的一个心爱的儿子死去后,他心里很难过,觉得怎么都没意思了。他几次向神宗要求辞职,最后在1076年,得到批准,又回江宁养病去了。  王安石两次下台,使变法遭受了巨大的打击。神宗死后,代表保守的官僚和地主的司马光上台,废除了新法。至此,王安石变法结束了。  靖康之耻完颜宗望率军攻打开封,由于李纲事先布置好了防守,金军死伤了很多兵卒,也没有攻下,完颜宗望正在帅帐中发愁,忽闻报宋使臣李棁求见。完颜宗望想来使此时来见,必是求和的,心中大喜,立即下令“陈兵召宋使”。  李棁本是个贪生怕死之辈,他一进金营大门,看到金兵凶神恶煞似的排成两道人墙,吓得腿一软跪着爬到了帅帐前,脑子前一片空白,原来想好的说辞也全忘了,见了完颜宗望只顾着一个劲地磕头。完颜宗望见宋朝派来的使臣如此懦弱,心想我大金灭宋指日可待也。老半天李棁才想起自己是来干什么的,结结巴巴地对完颜宗望说:“臣奉我主之命来与将军议和。”完颜宗望说:“既然是来议和的就得答应我的条件,否则休想让我退兵。”完颜宗望的条件是:一,纳黄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万头,缎百万匹;二,你家少帝尊我家皇帝为伯父;三,把云、燕到宋地的百姓送还;四,割让河间、中山、太原三镇;五,送亲王、宰相到金朝为人质。李棁一一记下,话都没敢多说,头也不回地跑回了开封城。  宋钦宗为了保住性命答应了这些条件,他派李邦彦大肆搜刮民财。几天后由张邦昌和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带着金银、三镇地图和议书到了金营,议和之事就这样定下了。完颜宗望也怕自己孤军作战,万一遭到宋军围攻,情况对自己不利,便退过黄河。金兵退走后宋朝君臣以为从此就天下太平了,太上皇赵佶又回到了开封,谁料不久完颜宗翰、完颜宗望又分别率东、西两路大军杀向河南。一路上宋朝州、县的官员不是跑就是降,金军又轻而易举地攻到了开封城下。  由于上次金兵退后宋钦宗放松了守备,李纲也被派到了河阳任两河宣抚使,此刻朝中已无能人御敌,金军攻陷了开封,活捉了赵佶、赵恒父子,押解他们北上,从此北宋便结束了。这事件发生在宋钦宗靖康年间,历史上称做“靖康之耻”。  宋康王赵构到金营为人质后,装呆作傻被完颜宗望放了回来,金占据开封时赵构正在相州。赵佶、赵桓被掠走后,赵构到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诸路统兵将帅宗泽、刘光世、韩世忠的拥戴下做了皇帝,改元建炎元年,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宋。  金兵对宋朝百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纷纷揭竿而起,武装抗金,他们希望赵构能派兵支援,从而北定中原,可赵构称帝后,无心收复失地,非但不支持他们,反而解散了他们的队伍,百姓非常失望。  面对宋朝人民的反抗,金帝完颜晟意识到光用武力镇压是不行的,一定要收服民心,以安定局面,于是给宗望下了一道诏书,不得欺压当地的百姓。完颜宗望看到诏书后由衷地赞叹:“我主不愧为英明之君!”他命人立即传发下去。与他同为元帅的宗翰平日里杀戮甚重,由于品级相当,不便管束。如今皇上下了诏书宗望便差人给宗翰送了一份去。完颜宗望在接到诏书时已得了重病,没过多久就病死了。完颜宗翰乘机夺权。完颜晟命完颜家辅为右副元帅,接替宗望统率东路兵马。宗辅与宗翰继续对宋进攻,赵构被逼无奈跑到海上去了。  金灭北宋后,曾立宋臣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但后来被赵构杀了,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秋天,完颜宗翰为了争夺权势,控制中原,听取了心腹高庆裔的意见,奏请金主完颜晟立宋降臣刘豫为中原之主,完颜宗翰又派完颜希尹去说服金主,完颜希尹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是他创造了金国的文字——女真文字,在完颜希尹的劝说下,完颜晟同意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但要称金帝为父。刘豫先定都在大名,后又迁到了开封。  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正月二十四,62岁的完颜晟驾崩,阿骨打之孙16岁的完颜亶,做了金国皇帝。由于宗翰对他有拥戴之功,完颜亶封宗翰为晋国王,官都元帅太保,权势极大。宗翰是个专权又凶残的人,他在高庆裔的参谋下,制定了许多严酷的刑法压迫汉族百姓。朝中有很多人不满宗翰的作为。完颜亶虽授他任领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事,可对他也早已起了戒心。完颜亶年纪虽小,却聪明过人,自幼受汉文化熏陶,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新一代的女真少年。他对女真的旧俗痛恶至极,决心变革,废除旧制,推行先进的汉文化。  完颜亶登基第二年,为了削弱宗翰的势力,派宗磐、宗隽与他同领三省事。宗翰的权力一下被分掉三分之二,心里大为恼火,高庆藏又给他出鬼主意,让他联合一些不服完颜亶的旧臣谋反。宗翰尚在犹豫中,完颜亶却已经向他进一步下手了,完颜亶同太师宗磐暗中商定先找了个理由把高庆裔杀了,宗翰又急又气,结果也一命呜呼了。宗翰死后,完颜亶彻底清除了他的党羽,连宗翰扶立的齐帝刘豫也被他派兀术给囚禁在金明池,废为蜀王。刘豫所占的河南、陕西等地在挞懒一伙人的倡议下给了宋朝。然而时隔不久挞懒谋反被杀,金帝命兀术率军伐宋,收回河南等地,兀术攻过淮河,赵构无力抵抗,请求议和。两国划淮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金朝的疆域至此确立了。  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威胁南宋政权。南宋军民奋起抗金,金军一举灭亡南宋的计划失败,高宗才得以苟安江南。金朝扶植刘豫为大齐皇帝,建立大齐傀儡政权,与南宋对峙。接着,又放宋旧臣秦桧南归,利用他破坏南宋的抗金力量。秦桧到南宋后,千方百计取得高宗的信任,被任命为宰相。尽管南宋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但是当时的抗金战场上依然活跃着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岳飞,就是南宋抗金的一面旗帜。  岳飞,汤阳人,出身农家,武艺高强。北宋末年,他参加了征辽战争,后又在宗泽、王彦领导下与金兵作战,屡立战功。南宋初年,金朝以阿骨打第四子金兀术为统帅,大举进攻南宋。金兀术很快就攻破建康。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抗金名将韩世忠率宋军在黄天荡截住金军,激战中,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战,双方相持了48天。后来金军在汉奸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岳飞率军趁金军撤退时袭击金军,胜利收复建康。从此,岳飞以士卒精锐、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赏罚公正著称,抗金的威名远播,岳家军也渐渐发展壮大,成了南宋对金作战的主力和中坚。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奉命挥师北伐。仅用3个月,就收复了襄汉地区六州之地,这是南宋建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收复失地。年仅32岁的岳飞被封为开国侯和节度使,成为与韩世忠等享有此殊荣的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个。之后,岳飞率军收复了河南许多地方。金朝见形势不好,就决定与南宋议和。高宗听到和议,喜不自胜,遂复用秦桧为相,同金朝订立和约,向金称臣纳贡。岳飞强烈反对议和,并向高宗指出秦桧误国心怀不忠。从此,秦桧对岳飞怀恨在心。  1139年,金朝内部发生政变,金兀术掌握大权。第二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兵分四路向南宋大举进攻,宋、金间展了规模空前的激战。在东线,宋将刘琦指挥原八字军取得顺昌大捷,击败兀术的部队10万多人。在中原战场上,岳飞不顾秦桧阻挠,率岳家军进行反攻,收复了河南中部的一些地区,并派军袭击金军后方。金兀术乘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率精锐骑兵直逼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岳飞命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直杀得金军尸横遍野。勇将杨再兴单骑冲入敌阵,杀死金兵数百人。金军队中突然冲出一万五千铁骑,中间的金兵“铁浮图”三骑并连,头带双层铁盔,身被重甲,两翼是轻疾如飞的骑兵“拐子马”,向岳家军平推过来。岳飞派步兵手持麻扎刀、大斧,上砍敌兵,下砍马足。一匹马摔倒,其他的两匹也不能动了,行动不便的重骑兵完全失去了威力。岳飞则率领精骑与拐子马激战,金军大败。郾城大捷是宋金双方精锐部队之间的大决战,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  在各路起义军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赵构怕从金营中迎回宋帝,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在一日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班师。为取悦于金朝,高宗又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秦桧又诬陷岳飞、岳云、张宪谋反,并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了他们。当时岳飞39岁,岳云仅23岁。岳飞虽被害,但他那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永远彪炳史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要了解元朝的历史,必须从蒙古说起。唐朝时候,在我国东北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和呼伦湖一带,居住着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叫室韦蒙兀。室韦是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室韦蒙兀是其中的一个小部落。到唐朝末期(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室韦蒙兀人开始向西迁移,在蒙古高原的肯特山一带定居下来,形成了蒙古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部逐渐繁衍成许多小部,其中乞颜部又是这些部落的核心。乞颜部中的孛儿只斤氏是统治各部的首领,所以它被称为“黄金家族”。到公元12世纪时蒙古高原上除了蒙古部以外,还有强大的塔塔儿部、克烈部、乃盔部、蔑儿乞部、汪古部、翁吉刺部等数以百计的部落。在长时间里,他们之间互相争斗,互相残杀,结下了不解之仇。  1162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蒙古乞颜部的酋长也速该的妻子诃额仑生了一个男孩。当天,也速该带领部众袭击塔塔儿人,取得了胜利,抓到了两个战俘,才返回斡难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边的老营基地。这两个俘虏中有一个名叫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也速该把刚刚生下的儿子取名为铁木真,意为“精钢”。  因为蒙古部和塔塔儿部常年互相攻打,所以铁木真的童年和青年时代,是在战争中度过的。铁木真9岁那年,也速该想替他物色一个未来的妻子,于是把他带到他母亲的亲戚那里去。途中,也速该遇到了翁吉刺部的德薛禅,德薛禅听说也速该要给儿子定亲,就把自己的女儿孛儿贴说给了铁木真。于是,也速该把铁木真留在德薛禅家里,独自回家去了。在回家的路上,他遇着一群塔塔儿人在举行宴会。这时候,他又渴又饿,便按照草原部落的习惯下马参加了他们的宴会。塔塔儿人认出这是仇人也速该,就在饭菜中下了毒药。也速该吃完饭,忍着疼痛赶路,勉强回到家里,不久就死去了。  也速该死后,他的属部和武士们看到乞颜部的势力渐渐衰落,都纷纷离开了。过了几年,原来的属部泰赤乌部的奴隶主担心铁木真长大以后会来报仇,就采取突然袭击的办法把铁木真抓来,给他戴上木枷示众。有一天,铁木真乘泰赤乌部人举行宴会的机会,用枷锁打倒了看守人,在奴隶锁儿罕夫刺父子的帮助下,逃回家中。为了防止再遭袭击,他把全家迁到肯特山去居住,并和孛儿贴结了婚,以便取得吉刺部的支持。可是,婚后不久,又遇到蔑儿乞人的袭击,在仓促逃命的时候,他连妻子也来不及带走,使孛儿贴成了蔑儿乞人的俘虏。  挫折和灾难磨炼了铁木真的意志,他决心光复父亲的事业。  他懂得单凭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只有利用蒙古各部之间的矛盾,取得一些部落奴隶主的支持,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打败敌人。于是,他忍痛把妻子的嫁妆黑貂裘(qiú)献给克烈部的脱斡里勒汗,称他为义父,又和札答刺儿部的首领札水合结为兄弟,取得他们的支持。果然,他们联合出兵打败了蔑儿乞人,夺回铁木真的妻子,这次胜利使铁木真开始恢复元气。许多旧时的属部、勇士们,又纷纷回来了。1189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一些奴隶主拥戴铁木真为汗(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铁木真的胜利引起了札木合的不快。正好扎木合的弟弟由于抢掠铁木真的马群被蒙古部人杀了,札木合找到借口,便发动了他所属的十三部三万人进攻铁木真。铁木真也把自己的三万士兵分成十三翼迎战扎木合。双方在克鲁伦河畔的答兰巴勒主惕展开了一场大战。这就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十三翼之战”。结果,铁木真被打得大败。但是,由于札木合残酷地杀害俘虏,引起了他部下的不满,他们毅然脱离札木合,投奔到铁木真部下,铁木真转祸为福,反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不久,塔塔儿部首领蔑古真反抗金朝,金朝皇帝命令大将完颜襄率兵攻打塔塔儿。完颜襄约克烈部的脱斡里勒汗为主,从此脱斡里勒汁就被称为“王汗”;封铁木真为“札兀忽里”(前线司令官),铁木真正式接受了金朝的封职。这次战斗,铁木真不仅报了仇,还掳获了塔塔儿的部民和牲畜,从此,他的力量更雄厚了。  1201年(金章宗泰和元年),铁木真击败了札木合。第二年,又全歼了残余的塔塔儿人。这样,铁木真就统一了东部蒙古。  但是在西边还有许多部落,其中离得最近的是强大的克烈部。王汗脱斡里勒面对铁木真咄咄逼人的锋芒,感到自己受到威胁,因此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这时候,铁木真为他的长子术赤向王汗的孙女求婚,遭到王汗的拒绝,于是矛盾进一步激化。1202年春天,王汗假装同意铁木真的婚约,想骗他来赴宴,乘机把他杀死,不料计谋泄露,王汗立即对铁木真发动突然袭击。铁木真措手不及,只好带着十九个人仓皇逃走。他们退到班来泥河(沼泽的意思)地方停驻下来。这里没有人烟,没有粮食,他们只得喝浑水止渴,射野马为食。这一段时间,是铁木真统一全蒙古过程中最艰苦的日子。所以,当他完成统一大业以后,把“同饮班来泥河水”的人都封为功臣。  后来铁木真退到贝加尔湖以东的地方,他一面向王汗求和,一面利用喘息时机,收集溃军。到这年秋天,他的军事实力又恢复了。王汗却骄傲麻痹,在自己的驻地欢庆胜利,整天欢乐歌舞。铁木真暗暗派兵包围了王汗的驻地,突然发起进攻。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占领了王汗的金帐,王汗逃到鄂尔浑河畔之后,被乃蛮人杀死了。  消灭了克烈部之后,铁木真在1204年(金章宗泰和四年)夏天,亲率大军出征乃蛮,在一次激战中,杀死了乃蛮部的首领塔阳汗。从此,铁木真的威名震动了蒙古高原,其他部落再也不敢同他争锋了。蔑儿乞人闻风丧胆,他们的首领逃到很远的地方。汪古部主动前来归附。到处逃窜的札木合,被他的部下绑了送交铁木真,最后被铁木真处死。这样,铁木真就完成了统一全蒙古的大业。  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全蒙古的奴隶主们在鄂嫩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大聚会的意思),一致推举44岁的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并且上尊号为全蒙古的大汗。“成吉思”是蒙古语“强大”的意思。  成吉思汗成为全蒙古的大汗,标志着蒙古族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几个世纪以来,蒙古各部互相残杀的局面结束了。在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阿尔泰山的辽阔地域内,操着不同语言和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各个部落,逐步形成了勤劳的蒙古族。  成吉思汗统一全蒙古以后,建立了第一个蒙古政权。他在军事、行政、法律、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创了一套新的制度。他把全体蒙古牧民编为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任命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为十户长、百户长、千户长和万户长。凡是15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都编为士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他任命失吉忽完忽为“杜鲁忽赤”(断事官),把民事和刑事案例编成“札撒”(习惯法);他还委派兀孙老人掌管宗教事务;命令畏吾儿(就是现在的维吾尔族)人塔塔统阿用畏吾儿文字书写蒙古语,让奴隶主子弟学习使用,使蒙古人第一次有了文字。  成吉思汗把濒临死亡的蒙古族人从金朝的桎梏下解救出来,把互相残杀的蒙古各部统一起来,使蒙古民族在中国和世界舞台发挥重大的作用。这一巨大的历史功绩,使成吉思汗成了蒙古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战国时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司南”。北宋时,又发明了指南针。它是用细小的钢针在磁石上摩擦,使钢针带有磁性,成为磁针,可以用来指示方向。后来,人们把磁针放在刻有方位的罗盘上,制成罗盘针。北宋时指南针(罗盘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成为近代航海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的。他们用硫黄、硝石和木炭的混合物配成黑火药。唐中期已有制造火药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出现了“火药箭”(箭头上绑有火药和引线的弓箭)、“发机飞火”(即用抛石机把点燃引线的火药包抛射出去)。北宋时政府设有专门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的作坊,生产火箭、火球、火炮、蒺藜炮(内装有带刺铁片的火药包)等。南宋时制成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元朝时,制造出大型的金属管状火器,叫做火铳。13世纪火药从中亚传入欧洲。  王小波、李顺起义公元993年初(淳化四年)初春,茶农王小波领导农民在青城县(四川灌县)起义。王小波向群众宣告:“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这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战斗口号。  在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下,于公元995年(至道元年)二月,起义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不仅使唐末农民起义处于萌芽状态的平均思想具体化、明朗化,而且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重大的影响。它是中国农民战争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  庆历新政1043年(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的奏疏,指出当时的情况是内忧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并提出十项改革主张,包括整顿吏治、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加强武备等四个方面内容,而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他认为有了“贤能”的官吏,就能够搞好政治,使百姓“各获安宁,不召祸乱”,缓和社会矛盾。  同年,仁宗颁布了几道诏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张,即所谓“庆历新政”。但变法主张触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开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仅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继被迫离职,变法随之流产。  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显着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宋王朝衰败的局面。但是,由于变法的各项内容触动了官僚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后来加上改革派内部出现了分歧和对立,1076年(熙宁九年),王安石不得不第二次辞去宰相之职。  (151王安石故居王安石变法失败后退居的南京半山园)方腊、宋江起义从1120年(宣和二年)十月到1122年三月,在江浙地区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这是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方腊利用当地秘密流行的摩尼教来组织群众,起义队伍很快就扩大到数万人。当北宋最高统治者接到方腊起义军逼近杭州的消息之后,立即派童贯统率官军南下,镇压起义。次年四月,方腊被俘,在开封被杀。到1122年以后,浙东的各地起义军也被镇压下去。  在方腊起义前后,宋江领导的起义军出没于河北、京东、淮南一带。  他们打出“劫富济贫”的旗号,杀贪官,除恶霸,把他们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们武艺高超,作战勇敢,能以少胜众,屡败宋军,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121年夏天,宋军镇压了方腊起义以后,陆续移师北上,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战斗,宋江等人投降,起义失败。但分散在各地的农民起义力量仍坚持战斗,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  靖康之难1126年(靖康元年)秋,金兵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金军攻克太原后,乘胜渡河,与东路金军共同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日,开封城破。  金军因为兵力有限,所以在占领开封四个多月,大肆勒索搜刮以后,于1127年农历四月初一日,撤兵北上,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开封及其附近州县又惨遭一次浩劫。史称“靖康之难”。北宋的统治到此结束。  (152宋徽宗像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名赵佶,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国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他兄长宋哲宗无子,死后传位于他,在位25年(1100年-1125年)。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书”。)水利建设宋太宗时,在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  南方地区水利兴修的成绩更为显着,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如钱塘江堤前后修筑多次,以真宗时所修最有成效。这次修筑,吸收五代时的经验,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西湖原灌溉良田千余顷,年久堙废。  哲宗时,苏轼任杭州知府,主持了西湖的疏浚工程,使附近农田均获其利。此外,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当时著名的工程。木兰陂有宽80米,高10余米,长160余米的大坝,可拦洪、蓄水、排灌,使万顷农田旱涝保收。至今仍十分坚固,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153苏堤苏堤时一条纵横西湖南北的绿色长廊。)农业进步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有很大的发展。  当时,南方农民普遍使用龙骨翻车来灌溉,同时,比龙骨翻车运转力更大的筒车,也用来引水上山,灌溉山田。北宋政府两次在耕牛缺乏的地区推广“踏犁”。“踏犁”是一种较好的人力翻土工具,四五个劳动力的功效相当牛耕的一半。这对畜力不足地区解决耕田的困难起过一定的作用。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发现成组的铁制农具,如犁、耧、耙、锄、镰等,其中耙、锄等中耕农具较多,表明了农民对精耕细作的重视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农民还很注意积肥和施肥。他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当时对作物栽种的深浅疏密与产量高低的关系,也有所认识。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达,北宋时期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一般年景,其它地方,亩产米一石,江南地区亩产米可达二至三石,甚至还出现了亩产米达四石的记录,明显超过唐代水平。  随着北宋的统一,南北农作物品种得到交流。水稻的优良品种在北宋时已不少,如占城稻即其中之一。占城稻的特点是穗长、无芒、抗旱、早熟。它“不择地而生”,适于普遍栽种。1011年(大中祥符四年),宋政府从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在江淮、两浙种植,后来又推广到北方。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北宋也有发展。  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茶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国内外市场上的重要商品。  (154烹茶画像砖一位正在制作功夫茶的女子)棉花的种植,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甘蔗主要在浙江、福建、广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区种植,那里有许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  北宋农民还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用各种办法扩大耕地面积。  他们因地制宜,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造了不少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山田。大量的开垦,使垦田面积大为增加。  四大发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纸张出现以前,人们主要用竹木简和帛作书写材料,但帛价昂贵、木简笨重,书写、携带、储藏都不方便。西汉中期,宫廷中使用一种丝质的纸,纸薄而小,这是最原始的纸。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造纸材料从麻料进一步推广到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把这些植物纤维捣成浆液,并完善造纸工序和改进设备,从而造出了质量精良的纸。蔡伦在105年把这些纸献给汉和帝,他的造纸术一时风行全国,人称“蔡侯纸”。晋朝时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到唐朝时,纸的品种增多了,加工技术提高了,用途也更广泛了,能够生产出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和色泽耐久的宣纸。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开始用纸印交子。公元1005年,宋真宗下令全国正式发行宝钞,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公元三四世纪,造纸术首先东传日本等亚洲国家,唐中期又西传阿拉伯,并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是中国。唐初,人们在印章、石刻、碑拓的基础上,发明了雕版印刷。碑拓即把墨汁涂在石碑上,再将湿润的白纸贴在石碑上,用刷子一刷,黑白分明的字迹就出现了。雕版是把写好字的薄纸反贴在木板上,把无笔画的地方凿去,涂上墨,盖上白纸,用刷子刷纸背,黑色的正字就印在白纸上了。唐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推广。北宋仁宗年间,平民毕昇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了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方法是把胶泥刻成字,火烧成活字模。排版时,在铁板上涂松脂蜡,活字周围用铁框框住,再用火烧化松脂蜡,然后用平板把活字压平,泥字就粘在铁板上,这样就可以印刷了。一个活字可以使用多次,省时又省力。元代又发明木活字和锡活字,明代出现了铜活字和铅活字。印刷术陆续传到日本、埃及和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开创了印刷史上的新阶段,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手工业发达北宋时期,手工业生产有很大进步。当时,各种手工业作坊的规模和内部分工的细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产技术发展显着,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大为增加和改进。  1.制瓷业制瓷业的突出成就。北宋的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当时,烧造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是北宋五大名窑。官窑的产品,土脉细润,体薄色青,略带粉红,浓淡不一;钧窑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汝窑则胭脂、朱砂兼备,色釉莹澈;定窑以白瓷着称,并能制红瓷,其产品十分精美;哥窑盛产青瓷,产品被誉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间,在江西新平设官窑,所造进贡瓷器的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在瓷器上雕画花纹是北宋时的新创,划花用刀刻,绣花用针刺,印花用板印,还有锥花用锥尖凿成花纹,堆花用笔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北宋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近年来在亚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证明瓷器是当时的重要输出品。  (155葫芦形瓷瓶反映了北宋制瓷业的突出成就。)现在,宋瓷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艺术品,而享誉海内外。  2.矿冶业矿冶业在北宋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矿冶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开采冶炼规模的扩大以及产量的增加上。  北宋时,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重要冶铁中心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有三十六冶,矿工约四千人。在开采冶炼规模扩大的基础上,产品的数量大有增加。另外,采矿冶炼技术也有很大进步。  3.造船业北宋定都开封,东南漕运十分重要,船只是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加之海外贸易兴盛,便促进了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作坊以造漕船为主,同时造座船、战船、运兵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及游船。更值得指出的是,当时指南针已应用于航海,这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北宋时,舟师在航行中,夜观星,昼观日,遇阴晦天,则看指南针。  4.印刷业雕板印刷术在北宋时有飞速发展,广泛被用来刻印书籍。  国子监刻印的书,后世称为监本。民营书坊刻印的书被称为坊本。都城开封和浙江杭州、福建建阳、四川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  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的原料。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都是有名的品种。歙州出产一种长纸,制作甚精,一幅长五十尺,竟均能做到自首至尾,匀薄如一。  5.纺织业纺织水平的提高北宋纺织业仍以丝织业占主要地位。  丝织品的种类繁多,绢有五十多种,绫有二十七种。河北定州的缂(刻)丝,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织出美丽逼真的花草鸟兽。京东单州的薄缣,每匹只有百株(四两)重,望之如雾。这些都是丝织珍品。麻织业集中在东南地区。淮南、江南、荆湖、福建、广南等路,都产麻织布。  在丝织品的发展基础上还出现了观赏性的刺绣。  商业的繁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出现了新的转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一般是坊、市分区,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线,商店可以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  北宋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市场上的商品既有来自国内各地的百货,也有来自国外的各种商品。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城内另有固定市场和定期集市。其中大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规模很大。市内还出现了“瓦舍”(或称“瓦肆”),里面有“勾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宋人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就是当时城市商业繁荣的艺术反映。  (156《清明上河图》代表了中国风俗画创作的最高水平,画中的情景充分展示了北宋商业的繁荣景象。)北宋时期,由于旧坊制被打破,城市中行业分区性逐渐消失,因此行会的地位更显重要,组织更加严密。唐朝时,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叫做草市,北宋时更加发展。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南方叫做墟或赶场。在草市或集、墟的贸易中,农产品和布帛竹木器等日用品占大宗,也有一些生产工具的交易。有些草市或集、墟在交换发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固定的市镇。市镇是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它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随着北宋商品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量也明显增加。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租税的征收、官俸的发给和对外贸易都使用银两。大城市有金银铺和兑房,专门买卖金银和兑换货币。国家税收中白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黄金虽在流通,但不占重要地位。  (157货郎图在宋朝,货郎手持摇鼓,走街穿巷,行商乡间。)北宋时期还产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公元10世纪末叶,成都市场上遂出现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交子”,代替铁钱流通。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冬,正式创立“交子务”,改交子为官办,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扩大流通区域。但是钱引不需要本钱,可以大量印发,于是成为人民的一大祸害。  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  北宋政府为了搜刮更多钱财,对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即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北宋专卖制度的实行,使得封建政府大获其利,但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正常发展。  2.南宋金兵在撤出开封之前,册立原北宋宰相张邦昌为“大楚”皇帝,让他替金人统治黄河以南地区。伪楚政权很快为人民所唾弃,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1127年五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河南商丘),改年号为建炎,正是所谓的宋高宗。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  宋高宗赵构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倒行逆施,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蒙古族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  (158岳飞大战金兀术)爱国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淳化乡富田村的一个地主家庭。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  18岁时,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601名进士中的状元。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国号为元,于公元1274年发20万元军水陆并进,直取临安。南宋政权一片混乱,度宗死,仅4岁的赵隰即位,为恭帝。谢太后临朝,要各地起兵“勤王”。  次年,任赣州(今江西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散尽家资招兵买马,数月内组织义军三万,以“正义在我,谋无不立;人多势众,自能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开始了戎马生涯。  1277年,文天祥率军移驻龙岩、梅州(广东梅县),挺进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败元军,人心大振,江西各地响应,全国抗元斗争复起,文天祥号令可达江淮一带,这是他坚持抗元以来最有利的形势。元军主力开始进攻文天祥兴国大营,文天祥寡不敌众率军北撤,兵败被俘。立即服冰片自杀,未果。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文天祥曾写《过零丁洋》以表明视死如归的爱国之心:“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9文天祥南宋末大臣,组织民兵抗元,后并叛徒出卖被俘英勇就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1.纺织业南宋时,丝织技术有新的提高。苏州、杭州、成都三个著名的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工匠数千人,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丝织品种类繁多,产品精致美观。  南宋纺织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  由于新的纺织工具的出现,已能织出带有细字、小花卉的花布。1966年浙江兰溪县南宋古墓中,出土了一条随葬棉毯,说明江南地区不仅能织布,而且还能织毯,反映了棉纺织业的新发展。  2.造船业南宋时期,造船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明州、泉州、广州等造船业中心,仍然制造大型海船。  南宋时还普遍制造车船。车船装有轮子,用脚踏轮,激水而行,比手动的驾驶方便,而且速度更快。  3.制瓷业南宋制瓷业的规模宏大,有的窑址堆积面达二十亩,高二十米。  (160鎏金银冠反应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技能)思想文化的繁荣在两宋时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是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它是佛、道思想渗透到儒家哲学以后出现的新儒家学说。从南宋以后,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思想。  两宋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1017年~1073年)。周敦颐,湖南道州濂溪人。他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的动和静产生出阴阳,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生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它们的互相推移转变,造就了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这显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北宋对理学发展起到突出作用的是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他们在少年时代,以期向周敦颐学习,他是北宋理学家的代表人物,非常有学问。  (161程颢像、程颐像程颢世称明道先生,程颐世称伊川先生。二人是理学的奠基人。)在理学发展史上,南宋的朱熹是一个集大成的人物。朱熹(1130年~1200年),祖籍徽州婺源。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思想,并利用了北宋思想家张载关于“气”的学说,建立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62朱熹像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时,还产生了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陆九渊。陆九渊(1139年~1192年),江西金溪人,他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二程“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在两宋理学唯心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以张载为代表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张载(1020年~1077年),关中郿县横渠镇人。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但他的哲学思想和后来成为理学正宗的程朱学派有根本的不同。张载特别强调“气”,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一切存在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的。其代表作有《正蒙》等。  史学的发展《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时19年。全书共294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1362年的历史。  (163《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在编纂这部书的过程中,邀集了当时著名的史学家刘恕、刘攽、范祖禹为主要助手。他们吸取纪传体的优点,避免编年史的弊病,每遇重大历史事件,不再分见于多处,因此它赋予编年史体以新的生命力,对后来史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164司马光像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通志》是南宋杰出史学家郑樵毕生心血的结晶,共二百卷。其中记述历代君臣事迹的本纪列传多抄录旧史,不被人重视。它最大的贡献在二十略,这是全书的精华,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等五略为旧史所无。六书讲文字,七音讲语音,更是郑樵的首创。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为南宋史家袁枢所编着。  两宋时期,当代史的编修也有显着的成就。  宋政府设置专门的史官,分别纂修实录、国史、会要等书,内容都比前代同类书详细。如现在流传的《宋会要辑稿》,是清嘉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原书有二千二百余卷,辑本虽残缺不全,仍约有五百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所没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  宋词流行两宋时期,中国文学的主流是新兴的词。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而盛于两宋。在宋代,由于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生活的更加繁华,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坊”,在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为可以歌唱的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词在宋代文坛上逐步占据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数量巨大,据唐圭璋编的《全宋词》着录词人1330多家,作品有19900多首。著名的词人有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  柳永(约987年~1053年),字耆卿,福建崇安(今属福建)人,是北宋词坛上影响最大的词人之一。他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长调的体裁,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风行一时。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能诗善词。他冲破了狭隘的传统局限,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的言志和咏怀的作用。苏词,富有幻想的浪漫精神和雄浑博大的意境,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处世的生活态度。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  (165苏轼像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是南宋初年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以委婉含蓄、风格清新着称,为婉约派的正宗。由于生活的巨大变化,她的词以宋室南渡为分界,有前后期的不同,前期词的基调欢乐明快,后期词充满着身世飘零、国家兴衰之感。  (166李清照宋代著名才女)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和大词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志士,非常关心民族的安危和存亡。南宋政府对金采取屈辱政策所造成的恶果,呻吟于女真贵族压榨下的北方人民的愿望,南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等等,在陆游的诗词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167陆游杰出的爱国诗人,一生以诗文为武器,书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山东济南市)人。他也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志士,又是开创一代词风的杰出文学家。他以自己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并吸取了丰富的民间语言,采用了大量的散文化词句,广泛地熔炼历史题材为其作品服务,笔力雄健,风格多样,大大地开拓了词的境界,在词的革新运动中,建立了不朽功绩。他创作的词很多,现存的《稼轩词》共有六百多首,是两宋词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内容非常广泛,充满了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  (168辛弃疾铜像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早在唐代就出现了“说话”和“市人小说”,到了宋代,随着城市的日趋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生活需求的“说话”成为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宋时的“话”是故事的意思,“说话”就是讲故事,说话的底本就叫“话本”。说话的内容,有说经、讲史、小说,其中以小说最受欢迎。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国志平话》、《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以及《京本通俗小说》等。  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大的影响,元明以来的一些章回小说很多就是在宋代话本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  艺术的发展北宋初年,在宫廷中建立了翰林图画院,征召大批画家到画院供职,为宫廷服务。宋徽宗时,画院发展鼎盛。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米芾和米友仁父子,以及南宋的李唐、马远、夏珪等人,都是闻名于史的画家。  宋徽宗赵佶虽是一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但酷爱书画,是第一流的书画家。他在绘画方面无所不能,而以花鸟画最为上乘。他画的《柳鸦芦雁图》和《芙蓉锦鸡图》,都是精炼的笔墨,达到形神俱妙的境地。  (169赵佶《芙蓉锦鸡图》宋徽宗赵佶喜爱画花鸟画,画面构图甚精,用色讲究。)北宋中期的李公麟,一开始以画马得名,后来他把主要精力用在画宗教画和人物故事画方面,而尤以后者最为杰出。他是北宋最卓越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在南北宋之际的风俗画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幅画描写了开封汴河沿岸店铺林立、市民往来的热闹场面,反映了宋代商业、运输以及阶级关系的某些侧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宋一代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李嵩、刘松年等人。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自唐后期以来,雕版印刷术对于文化的传播、普及和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布衣毕升又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毕升的这种发明,在印刷史上是个划时代的技术创新,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70毕升像中国北宋发明家,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171北宋泥活字版示意模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比西方世界的活字技术早了五百多年。)指南针被普遍使用在北宋,指南针的使用已很普遍,当时已掌握了利用天然磁体进行人工磁化的技术。人造磁铁的磁性比天然磁体要稳定得多。同时,在指南针的装置上也有很大的改进,即将磁针穿在灯芯草上浮于水面和放在指甲上、放在碗沿上、悬在丝线上。著名科学家沈括还发现磁针所指方向正南稍偏东的现象。这是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  (172漂浮式指南针)火药和火器的制造在宋代,随着采矿、冶金等部门手工业的发展和抗击辽、夏、金战争的频繁,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北宋时,在汴京有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宋仁宗时,由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了以硫磺、焰硝(硝酸钾)、松脂以及其它不同物质按一定比例和操作程序制成不同用途的火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配方和工艺程序的记载。  北宋时,利用火药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燃烧性的,随后爆炸性的火器也大量地制造和应用。到了南宋,更发明了管状火器。如1132年(绍兴二年)军事技术专家陈规守德安(湖北安陆)时创造了火枪,把火药装在竹筒内点火喷射,这是射击管状火器的鼻祖。1259年(开庆元年),宋军和蒙古军在淮河一线作战,寿春府(安徽寿县)军民创造了一种叫“突火枪”的火器,在竹筒内放置火药后再安上子窠,用火药的力量把子窠射出去,子窠类似子弹性质,用石子、铁块等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后来把竹筒改为铁管或铜管。(173火箭将火药筒缚在箭支前部,由火药燃烧产生的后推动力发射。)沈括与《梦溪笔谈》北宋时期,产生了著名科学家沈括(1032年~1096年)。沈括,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人。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著作多已失传,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是他晚年所写的名著《梦溪笔谈》三十卷。  在《笔谈》中,作者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和工程技术等十分广泛的领域,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和赞扬。  (174沈括像沈括,中国北宋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75梦溪园,沈括晚年在此完成巨著《梦溪笔谈》)沈括的科学成就,突出地表现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在兼管司天监期间,曾破格选拔平民出身的天文历算家卫朴到司天监任职,主持编修《奉元历》,以365.24358日为一回归年,虽比今天实测的365.2422日稍大些,但比当时通行的历法要精密得多。同时,他还提出了彻底改革旧历法的主张:按节气定月,以立春为元旦,不管月亮圆缺,只管时令节气;大月三十一日,小月三十日,大小月相间,不置闰月。这种把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份完全统一起来的历法,适于农业生产的需要。  沈括的成就,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技术的发展宋、辽、金时期,在建筑技术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就是这一时期建筑技术经验的总结。  宋代的开封铁塔是当时建筑的杰作。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叫做“开宝寺塔”,由喻皓设计。1044年(庆历四年),因雷击烧毁。1049年,又照木塔式样,重建铁色琉璃砖塔,俗称铁塔。铁塔气势雄伟,还具有防震、防潮、防碱、防雷电等性能,因此能够经受近千年来多次地震、河患、雷电的袭击,巍然屹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水平。  (176龙亭开封龙亭是北宋皇家林苑,两个湖泊左右,与龙亭相映成趣)医学的发达两宋医药学在唐代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外国药物大量传入中国,因而在宋代官私编纂的医药书籍中,新药品种不断增加。宋太祖时编刻的《开宝本草》比《唐本草》增加新药133种;仁宗时所修《嘉佑补注本草》又增加新药82种。到北宋末年所编印的《政和经史证类本草》新增药品达628种。  南宋人宋慈(约1186年~1249年)所著的《洗冤集录》,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司法检验专著,曾被译成法、英、荷兰、德、朝鲜、日、俄等多种文字,广泛流传,对法医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两宋时期,还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针灸学的发展。中国针灸学虽有悠久的历史,但因长期传抄,其中所载经络俞穴部位很紊乱。宋仁宗初年,针灸学家王惟一总结了历代针灸医家的经验,统一了针灸穴位,并在铜匠师的合作下,设计用铜铸成人体模型两具,刻划经穴,标注名称,为针灸教学之用;同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三卷,不久又把《图经》刻石流传,使此后学习针灸的人对俞穴部位能有正确的知识。  天文学及数学北宋天文学家苏颂和韩公廉等人,吸取前人有关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和齿轮应用技术上的成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写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书——《新仪象法要》,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全部结构。反映出11世纪中国在天文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高度成就。  (177水运仪象台)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在著作《数书九章》中,记有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和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当时叫做“大衍求一术”),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这一解法的人。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特别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鸠摩智怎么会小无相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