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为什么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性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变法时说的警语名言,公元前356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军队的战"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八年级中国历史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是商鞅变法时说的警语名言,公元前356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社会得到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中国论文网 /1/view-5266352.htm  思想解放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改造社会的道路,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促使社会的进步,思想解放是大变革的前奏,是新社会诞生的号角,是改革的动员令,是社会变革的先声。   1 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分析   1.1 辛亥革命   1905年,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民权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核心主张是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 新文化运动   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主张是: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3 戊戌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从此,变法维新运动拉开了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组织了强学会,随后,他们又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从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等等。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1.4 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然而,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主席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坚决始终不渝的遵循",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绝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文章的观点。邓小平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主张"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思想主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影响:摆脱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2 思考启示   为了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伟大的中国梦,青年学生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实践。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追梦的历程中,展现自我,修正自我,拓展自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它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为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族”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C符合题意。故选C项。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这是课文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因此本题属于送分题。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它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它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它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羽戈:“改造国民性”可休矣
  &国民性&一说,近来常常见人提及;改造国民性的呼声,沉寂久矣,而今仿佛有死灰复燃的迹象。这背后的纠葛,耐人思量。
  国民性即一国民众的共同性格,包括心理、思维、价值观、精神特质等。其英文为nationalcharacter,亦可译作&民族性&。这是舶来词,从欧洲传到日本,再从日本传到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日货&,与&主义&、&阶级&、&公务员&、&航空母舰&等词语一样,在爱国的好汉眼里,该属抵制之列。
  在中国,国民性与改造国民性之说,似由鲁迅发扬光大。事实上,早于鲁迅之前,严复、梁启超、辜鸿铭等皆就国民性大发宏论。甚至更早,美国传教士明恩溥(阿瑟&史密斯)撰《中国人的气质》,&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鲁迅曾屡次推荐这本书,认为&至于攻击中国弱点,则至今为止,大概以史密斯之《中国人气质》为蓝本&,此书&虽然错误亦多&,&似尚值得译给中国人一看&。
  就改造国民性而言,最早可上溯梁启超的&新民说&,由鲁迅&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即&愚弱的国民&)的精神&为深化,至毛泽东&灵魂深处闹革命&而高潮,一脉相承,激荡百年。
  改造国民性的苦果,我们已经尝尽。杯弓蛇影,戒惧不息。以至如今一谈国民性,有人竟不禁色变。由此,就必须重审:国民性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否需要改造?若果,那应该怎么改造?
  论中国之国民性的著作,百年下来,怕有千本之多。其中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林语堂《吾国与吾民》、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等都堪称名著,脍炙人口。不过最经典的论述,我以为还是出自鲁迅之口:他在日本学医,看以中国为战场的日俄战争的画片,日本人公开处决为俄国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围观斩首之盛举的看客,其心理与思维,正是中国之国民劣根性最鲜明的写照。正因此,鲁迅眼中的当务之急,即&改造他们的精神&。
  我不否认国民性理论的正当性,然而,我却不能同意,将国民性视作百病之源,譬如中国落后于列强,归因于国民性的贫弱;中国充满打砸抢,归因于国民性的野蛮;中国不能行民主,归因于国民性的自私。更有甚者,反而倒打一耙,认为以中国之国民性,以国人的素质,实在不配实行民主政治。国民性沦为罪魁祸首的同时,还生出一种决定论,即不改造国民性,中国万事俱不可为。
  改造国民性,大抵可以置入改造文化的范畴。这就必须重提著名的制度与文化之争。有人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制度,故当全力投入制度改革;有人说,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文化,文化是制度的基础,国民性是制度的血液,改造后者,才是关键。两派相争,不可开交。实则,中国的制度与文化,都有问题,至于哪个更具决定性,却不必争论。你赞同制度决定论,就去改造制度,你赞同文化决定论,就去改造文化。
  林肯云: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喜谈国民性的朋友应该会认同这句话。但是反过来讲,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人民与政府,国民性与制度,互为因果,相反相成。高素质的国民自然会选择良善的制度,良善的制度,如宪政与民主,则可以反向提升国民的素质。是故,提倡改造国民性的人,万万不可与主张制度变革的人为敌,而应执子之手,与子同心戳力,齐头并进。
  话说回来,这么多年,我并不常用国民性一说,对此词一直心存犹疑。这是因为,国民性是一个无比虚幻的概念,其中充满了专断的因子,如明恩溥说中国人麻木不仁、缺乏公共精神,这能适用于多少国人呢?若有一人不是如此,那么是否证伪了国民性?如此,与其空谈国民性,不如关注每一个具体的国民。
  同时,我对改造国民性之&改造&,有些不以为然。这个词语,杀气腾腾;而国民性的内容,如心理、习俗等,决定了它的进化过程,是涵养而非剧变;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而非大刀阔斧、一蹴而就。从根本上讲,国民性根植于人性。约瑟夫&康拉德曾对乔治&威尔斯说:&我们俩的思想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你并不关心人性,但认为人性应该得到改善。我热爱人性,但知道人性不会得到改善!&&&我同意康拉德的观点,人性本不可改造,只可规约。只可惜,古今中国,康拉德太少,威尔斯太多,以至改造国民性,往往沦为改造人性,其典型,便是&灵魂深处闹革命&。那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不仅未能涤荡灵魂,反倒激发了人性最幽暗、阴毒的一面&&我们至今仍活在其阴影之下。
  供《东方早报》,有删改
| 来源日期:日 | 责任编辑:郑子蒙
对本文发表看法,请电邮:,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来信栏目并获赠图书一套。
【把文章分享到
------分隔线----------------------------
下一篇:没有了
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大奖,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作为文学外行,表示祝贺,作为...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终于给了中国一个公道,它把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
导语: 莫言能否获诺奖不应强调政治因素近日,在线博彩公司Ladbrokes和Unibet均开出文...
在这篇长达近4万字的文章中,汪晖试图通过解读《阿Q正传》,证明阿Q革命的动力、潜能...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政治好奇心就是出了名的。不论是目不识丁的小农,做生意的商人,饱...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居住在世界上最不公平的谎言国度里,每天早上穿越过静卧的河流和贴...当前位置: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
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像漫漫黑夜中的一道闪电,猛烈冲击着封建专制思想。它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题型:读图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C试题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为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高举“民族”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C符合题意。故选C项。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这是课文的基础知识,根据课文内容可以直接回答,因此本题属于送分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主要考查你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颂扬十月革命,指出它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并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后期的性质是: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2.新文化运动造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3.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失败。4.爱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道路的积极努力。5.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李大钊及其发表的文章:《新青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于上海,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并从上海迁到北京。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先后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主要宣传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新青年》迁到北京,主要撰稿人还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些思想成为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道思想。那时候,《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主要活动基地。《新青年》:蔡元培任校长时的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同意设立京师大学堂,官书局即并入其中。戊戌政变后,京师大学堂停办,至1902年才得恢复。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为“北京大学校”,后来称“北京大学”。可见,北京大学的演变过程是始终和中国社会的政治大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北京大学原先的名声并不好。京师大学堂初办的时候,学生都是在京任职的官员,差不多每个学生都有听差,老师讲课时,要由听差通知:“请老爷上课了!”所以这个号称全国最高学府的京师大学堂被人戏称为“官僚养成所”。民国初期改为北京大学后,学生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仍把大学看成是“取得官吏资格之机关”,因此校内管理混乱,没有多少学术气氛;学生思想涣散,如此校风能否扭转,对蔡元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蔡元培来到北大以后他制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学方针也基于此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大胆和先进的。他提出:“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听他们自由发展。”他的“思想自由”,包括了让新思想能在北京大学得以传播;他们“兼容并包”也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为此,他聘请了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校任教。他亲自到陈独秀的居所邀请他到北京大学主持文科;请刚从美国留学回来、提倡白话文的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请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请提倡新文学的刘半农任教授;还请第一个向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夏元瑮主持北京大学理科。这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也有着对东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否定,缺乏群众基础的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新文化运动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是由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它有伟大的功劳,也有严重的缺点。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片面性。中国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2)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围绕要不要暴力推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族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展开了一次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进化论为知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和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新潮流。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期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时间从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的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五四”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学说和进化论思想,其性质仍属于旧民主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已是为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共和国作舆论准备,其性质属于新民主主义了。新文化运动:1、背景:西方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入中国;袁世凯实行专制独裁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族政治。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口号(两面旗帜):“民主”“科学”。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阵地:《新青年》杂志。主要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内容: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4、意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斗争锋芒为何是孔教: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推行孔教。他妄图利用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发现相似题
与“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高举“民主”..”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870817240118008417962717755517516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