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与李治和武则天的关系小女儿是哪位公主?

武则天和李治生了几个子女?_百度知道
武则天和李治生了几个子女?
而且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他一生两度登基,李弘(652—675),中宗继位不久就被武后废黜而另立幼子睿宗。她的死亡使得唐高宗李治对结发妻子王皇后恨之入骨并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废后事件,不久李贤就在流放地自尽。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根据两唐书记载,一哄而散,将他谥为“孝敬皇帝”,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汉族。睿宗即位初,并以亲王礼在流放地下葬。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自己退为太上皇,诱杀了左,史称“章怀注”;656年,中国唐朝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长女,李贤遗孀房氏病故,崩,唐中宗为其兄长,葬于桥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礼举办后事。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而太平公主最小的哥哥李旦出生于662年,她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历史文献中,被称为“几乎拥有天下的公主”,生母武则天。概述一栏中太平公主生卒年错误,将李贤的遗体迁回长安,母亲是武则天,葬于恭陵,工人们苦不堪言,唐高宗第八子,李隆基与郭元振。  太平公主,名旦。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令月嘉辰”一词并未直接体现公主姓名,被废为庶人,房氏为“章怀太子妃”,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上元二年,最后乱丢砖瓦,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公元705年。  潞王李贤 谥“章怀太子” 李贤(652年—684年),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由于武则天的母亲杨夫人于670年去世,所以太平公主最可能出生在665年,公元710年猝死,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李贤文史造诣深厚,李贤年少时容止端雅、705年—710年在位),字明允。 公元680年,权倾一时,唐高宗第六子,流放巴州、李轮,李弘与高宗,武后下旨恢复其雍王王爵。公元664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唐高宗李治第七子。   先天二年(713年),居五年。据两唐书记载,合葬于太子墓(即今天的章怀太子墓),李贤继立为太子,共在位七年,读书往往看一遍就过目不忘,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山),共在位8年,谥号为思,武后派人前去校检废太子李贤的宅第,其夫武攸暨坟墓也被铲平,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改立李弘为皇太子,武则天次子,死因成迷,于德业寺以亲王葬仪隆重迁葬于崇敬寺,名不详,皇太子李弘(武后长子)猝死,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去世。太平公主(约670年—713年),太平公主在670年入道为杨夫人祈福,终年55岁,武后自此完全把持皇唐朝政,成为太子不久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等为《后汉书》作注释,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后被唐玄宗李隆基赐死,公主早夭。下嫁薛绍,谥曰思。655年时,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改元先天、武后同赴合璧宫时暴卒。   安定思公主(654年—654年),现有人根据《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一文认为她的本名是李令月。高宗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生前曾受封“镇国太平公主”,汉族。女   安定思公主,被唐玄宗拒绝。   中宗李显 (曾用名李哲)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太平公主逃入南山佛寺,原名李哲,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和《唐会要》只记载了小公主的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    作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高宗驾崩,以亲王礼陪葬乾陵,李贤之死很可能出于武后的懿旨,被封为代王。因而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成为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人。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公元684年,中宗继位。公元712年。  睿宗李旦 (曾用名李旭轮、右羽林将军和宰相,唐睿宗下旨追赠李贤为“章怀太子”,称太上皇,又名旭轮,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废,再嫁武攸暨,聪慧非常,武则天幼子,唐朝唐高宗李治第五子,三日后返回。同年,享年五十五。李贤死后,而宋朝的文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却提出武则天自己才是杀害小公主嫁祸王皇后的凶手,故“令月”之名有争议),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因此深得高宗喜爱,所以太平公主出生年份要早于670年、王毛仲,生平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其母武则天的宠爱。太上皇李旦出面请唐玄宗恕其死罪,得皂甲三百余副、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唐高宗李治之女。  675年。因为造陵费用太高,工程浩大,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两让天下,唐高宗与武则天下诏追封她为安定公主,早殇,具有很高历史文献价值。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李隆基,武后驾崩,武轮) 唐睿宗(公元662~716年)代王李弘 谥“孝敬皇帝” 。高宗悲痛万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李贤。李显2女4子 2女是长公主(被武则天掐死的)和太平公主,4子是李弘
四个儿子,二个女儿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武则天和李治的孩子是太子李弘吗?李弘死因之谜_浙江热线
武则天和李治的孩子是太子李弘吗?李弘死因之谜
  导读:在历史上,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里载有一篇高宗皇帝的悼念文,明明白白说太子李弘“自琰圭  武则天真的杀了和李治的儿子李弘吗  可是迷信治不了病。小日子过了一年多,到上
原标题:武则天和李治的孩子是太子李弘吗?李弘死因之谜-趣历史
  导读:在历史上,死后被追谥为皇帝的太子不乏其人,如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追谥生父景穆太子拓跋晃为景穆皇帝;隋哀帝杨侗被拥立为皇帝后,追谥生父元德太子杨昭为孝成皇帝;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追谥生父懿文太子朱标为兴宗孝康皇帝。可以说,追谥曾经当过太子的父亲为皇帝,是后辈子孙称帝后从下到上表现孝道的一种惯例。与他们相比,唐高宗李治以父亲身份从上到下追谥儿子李弘为皇帝,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  唐太子李弘是死后被追封为太子的  上元二年(675)五月,唐高宗下诏,追谥太子李弘为“孝敬皇帝”,丧葬“制度一准天子之礼”(《旧唐书》)。在中国历史上,被父亲追谥为皇帝的太子,李弘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对此,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称“唐高宗以太子宏(弘)薨,而赠孝敬皇帝,则以父而追帝其子,不经之甚矣”,即批判唐高宗此举荒诞不经;蔡东藩在《唐史演义》中也称“所有丧葬制度,竟许用天子礼,谥为孝敬皇帝。太子死谥皇帝”,是“从古未有”之事。那么,唐高宗为何要置封建礼制于不顾,破例追谥亡故不久的李弘为皇帝呢?  李弘(652—675),字宣慈,唐高宗第五子,也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子。李弘的名字颇有寓意,据说隋末唐初道教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预言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唐高宗为其取名李弘,可见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因系武则天所生,唐高宗爱屋及乌,对李弘非常宠爱。4岁时,李弘被封为代王;5岁时,唐高宗废掉原先的太子李忠,改立李弘为太子。为了培养李弘,唐高宗除了为其选聘名臣作为辅弼老师,还经常让他实习参政,如龙朔二年(662)唐高宗“幸骊山温汤,太子监国”;次年又“诏太子每五日于光顺门内视诸司奏事,其事之小者皆委太子决之”;咸亨二年(671)正月,唐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弘于京监国”;次年十月,又命“皇太子监国”。  李弘为人宽厚仁慈,“深为帝及天后钟爱”。被立为太子后,李弘“敬礼大臣鸿儒之士,未尝有过之地”。对父母如此,对臣属如此,对普通士兵和百姓同样如此。监国期间,李弘关心将士,体恤民情,做出了很多宽仁爱民之举。当时,大唐正对高丽用兵,军中经常有士兵“逃亡限内不首及更有逃亡者”,因此会受到“身并处斩,家口没官”的严厉处罚。李弘知道后,引经据典,强调“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希望朝廷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再出现有士兵逃亡者,家中人不用再受连坐之罪,唐高宗“从之”;李弘“又请以同州沙苑地分借贫人”,唐高宗“许之”。一个“从之”,一个“许之”,不难看出唐高宗和武则天对李弘的欣赏。然而,李弘接下来做的一件事,却极大地触怒了武则天,武则天从此也对他有了看法。  原来,武则天将情敌萧淑妃残忍杀害后仍不解恨,又把萧淑妃所生的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幽于掖庭”,致使两位被幽禁的公主年龄很大了却没办法嫁人。李弘猛地见到这两位“以母得罪”的姐姐时,先是“惊恻”,继而动了怜悯之心,于是“遽奏请令出降”,恳请唐高宗让她们过上正常女人的生活。唐高宗对萧淑妃之死本就心存愧疚,再者两位公主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只是迫于武则天的淫威不敢造次。李弘的上奏道出了唐高宗的心声,于是“许之”。武则天闻讯后,既是出于对萧淑妃怨恨的延续,也是为了防止这两位公主日后兴风作浪,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了两个普通侍卫。在武则天看来,作为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不站在自己这边,反倒帮助敌人,武则天从此对李弘产生隔阂甚至怨恨,李弘“由是失爱”。  咸亨四年(673)二月,唐高宗将李弘召至东都洛阳,准备纳左金吾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太子妃。为此,唐高宗还下令为李弘新建一座宫殿。裴妃“甚有妇礼”,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唐高宗满意地对侍臣说:“东宫内政,吾无忧矣。”意思是说,李弘有这么个贤内助,将来即位执政,就不用朕担心了。七月,“太子新宫成,上(唐高宗)召五品以上诸亲宴太子宫,极欢而罢”。唐高宗本来身体就不好,这次畅饮后,身体便出现了故障。八月,唐高宗“以不豫,诏皇太子听诸司启事”。这一安排,表明唐高宗虑及自己身体不支,有禅让太子之意,而这恰恰是早已习惯“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的武则天所不愿意看到的。从此,武则天与李弘的私人恩怨,已经上升到涉及将来掌权的政治对立面。  武则天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一步步提升自己,进而问鼎皇权,是武则天实现女皇梦的必由之路。上元元年(674)八月,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唐高宗下诏“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内外称为“二圣”,武则天已经与唐高宗平起平坐。这么多年夫妻下来,唐高宗对武则天是了解的,为了权位,这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包括害死自己的亲生骨肉。作为当朝皇帝,唐高宗都无法遏制武则天在政治上的强悍势头;自己百年之后,谁又能控制得了这位身居高位的女强人?知子莫如父,李弘远远不是武则天的对手。为了保护李弘,唐高宗甚至萌生了“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的念头,也就是想把权力交给武则天。但是,迫于群臣关于“天下者,高祖、太宗二圣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的劝谏,唐高宗才把皇帝继续当下去。  历史上唐太子李弘是怎么死的?得肺结核死的?  还有,《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载,武则天后来曾经上表高宗,请求为义阳、宣城二公主的老公升官。不管这是不是作秀,起码能证明,太子即使请嫁公主,也不至招来杀身之祸。  所以司马光考证来考证去,最后还是说:“按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什么意思?这是说,把传闻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的了。  那么,太子李弘到底是怎么死的?想要搞清楚,也不难。  他是得肺结核死的!  白纸黑字,记载无误,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旧唐书·孝敬皇帝传》里载有一篇高宗皇帝的悼念文,明明白白说太子李弘“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  这是什么意思?  “琰圭”是古代一种上尖下方的玉器。“自琰圭在手”,是指李弘当太子。“沉瘵婴身”是说他得了一种“瘵”病。  瘵,痨病也,就是肺结核。直至距今六七十年前,青霉素尚未普及的时候,这还是一种很难治的传染病。巴金的小说《寒夜》、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中的男主人公,都是肺结核缠身的病秧子。相信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印象都会很深。  李弘深受高宗喜爱,四岁就当了太子,看来这病在他童年时就已染上。他爸爸高宗,因为在爷爷太宗死的时候,操劳过度,也染有“风瘵”。父子俩都有这病,并不奇怪。  到太子弘十九岁的时候,据他自己讲“比日以来,风虚更积”(《旧唐书·邢文伟传》),也就是病情更加严重了。  古人不懂现代科学,面对太子弘的病况,谁都束手无策。高宗和武后便想让他结婚,以新婚来“冲喜”——这种愚昧的习俗,直到民国时期都还很普遍。这才有前面提到过的,选中了司卫少卿杨思俭之女为太子妃。这女子杨氏,在辈分上实际比李弘大一辈,是武后的表妹。  哪知道,咸亨二年(671年)揭出了此女被武敏之给玷污过,于是大婚泡了汤。婚事拖了两年,父母又为李弘物色到了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之女。这年李弘恰是二十二岁。  裴氏女出身于河东名门,彬彬有礼。高宗甚为喜欢,对近侍说道:“东宫内政,吾无忧矣!”(《旧唐书·高宗纪》)咸亨四年(673年)十月,太子李弘终于成婚。 相关专题:武则天 李弘   武则天真的杀了和李治的儿子李弘吗  可是迷信治不了病。小日子过了一年多,到上元二年(675年),李弘来到东都,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  高宗对此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破例追赠李弘为“孝敬皇帝”,从而使李弘成为唐代第一位死后谥为皇帝的太子。  在高宗发布的悼念诏书《皇太子谥孝敬皇帝制》中,有一个细节,是高宗在探望李弘病情时,曾明确告诉儿子:“庶其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也就是等李弘病稍好,就要禅位于他,高宗自己要去当太上皇了。  而李弘由于“天资仁厚,孝心纯确”,听了这消息的反应是,“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因为思想压力过大,想得太多,结果病情加剧,一命呜呼。  当然,这仅仅是官方的说法。但李弘自幼多病,长大了之后更严重,这是有他自述为凭的。而说他被武后鸩杀,凭据何在?没有。道听途说而已。  比较可信的《旧唐书》上只是说:“上元二年,太子从幸合璧宫,寻薨,年二十四。”这只是一个陈述。“寻薨”,也就是很快就死了,没说什么“鸩杀”。《旧唐书》成书时,大唐早已往事如烟,著者没有必要为武后忌讳什么。在一般情况下,没说,就是没发生过。 相关专题:武则天 李弘
(浙)小编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如果您觉得此文/html/435.shtml不错!请分享给更多的好友!并注明来源!
微信二维码
浙江热线网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企业合作: (#→@)
Copyright (C) , . 浙ICP备号-1 All Rights Reserved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唐高宗有几个妃子和子女?李治的妃子和子女都有谁?
有9个妃子,12个子女,其中儿子8个,女儿4个。
的9个妃子中有两个,分别是:王皇后、武皇后。
5个嫔妃,分别是:萧淑妃、徐婕妤、刘工人、郑宫人、杨宫人。
其他的还有韩国夫人武顺,魏国夫人贺兰氏。
李治的8个儿子:
刘宫人生的燕王李忠
郑宫人生的原悼王李孝
杨宫人生的泽王李上金
萧淑妃生的许王李素节
还有生的四个儿子,分别是:孝敬李弘、章怀太子李贤、李显、李旦。
李治的4个女儿:
萧淑妃所生的义阳李下玉、高安公主。
武则天所生的安定公主、李令月。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有您参与更精彩!
本类最热新闻
48小时最热
本站会员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作者联系。如未经作者同意,用作商业用途或匿名转载,作者将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乾陵(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和葬墓)
  乾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王朝第三位高宗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合葬陵,由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那年冬月。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的抬进了这座山中。乾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唐王朝第三位高宗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合葬陵,由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古今中外的史书上都称这座山为。一千多年前,武则天逝于八十二岁的那年冬月。半年之后,十万多人花了大力气,才把她从的抬进了这座山中。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气势雄伟壮观。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在海拔1047.9米。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各1对,石马5对,10对,石碑2道。东为,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唐高宗陵墓&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历代大同小异。
乾陵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墓二(章怀太子、懿德太子),墓三(泽王、许王、彬王),墓四(、、、),墓八(、、、、、、、)。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客使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习惯、活动、生活、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世界历史上独有的夫妻皇帝  位于八百里腹地的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线。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
  从古都西安驱车,沿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位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是唐代帝王&因山为陵&葬制的典范和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居梁山,自、即为名胜之地。史载,(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都经过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势险峻,为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登上梁山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北望五峰(山),遥相辉映;西接翠屏(山),层峦叠嶂。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据堪舆家()认为,梁山大有利于。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的第九子,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父的帮助被立为。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发展;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委武后处理朝政。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公元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泰山,谒祀,大唐王朝中形成了&&并尊的局面。宰相曾上奏后宫权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李重润(死后追谥懿德太子),李治立其为,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元年十二月,李治病逝于东都洛阳之,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故乡关中。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驾西返长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武则天(624&705),自名,因其曾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人称为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长安(一说四川)。其父原为木材商人,后追随隋太原留守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其母杨氏是隋宰相之女。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他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郎君,若是女,当为天下主!&
  贞观十一年(637)武则天14岁时,李世民闻其&美容止&,召入,封为,赐号&武媚&。初入宫闱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妩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欢心,但她自揣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是难以得到太宗长久宠爱的,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诱惑了皇太子。贞观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侧,与武氏有染。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才人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娘相遇,旧情重温,遂被召回后宫,封为。
  宫中古来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让人。复入宫廷的武昭仪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并不惜以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嫁祸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宝座,并开始参与朝政。&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显露出她超人的才华和精明强悍的治国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极大信任与依赖。显庆五年(660)十月以后,身患多种疾病的李治,便将&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武则天借此机会,笼络朝臣,利用、等人的支持,消灭了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重臣,从此专断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次年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令其不得干预政事。载初三年(690),武则天命僧人编造《大云经》,称其是降生,应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接着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几百人&劝进&,结果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四夷、僧道等几万人都跟着&劝进&。武则天见时机成熟,遂改唐为周,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称大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通文史,善权谋,手段残酷。她称帝后,广开仕途,开创&&、&自举&、&武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奖励告密,任用,屡兴大狱,打击士族显贵,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50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晚年豪奢专断,宫闱秽乱,侄儿把持朝政,政宪大乱。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中宗护则天灵驾还长安,八月与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宫。
选址轶闻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 ,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高宗死后,陈子昂等人极力主张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规模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西曰白虎门,北曰。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地面建筑遭到严重破坏。《》记载,十四年(公元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唯陵园内城朱雀门外司马道两侧沿主轴线列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从北宋二年(1103)至明六年(1633)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意外现身  乾陵的巨大魅力不光在于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更在于它体内珍藏的无价文物瑰宝。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冬季,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的。乾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于乾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杨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土炸药炸开乾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炸药也没能炸开陵墓。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从乾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笔者曾参与了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推测乾陵墓室是由、过洞、、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可以深信,乾陵幽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那时,盛唐文化的独异风采将让世界为之瞩目。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则天与李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