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和徒的古义和今义今意

六百事,在、记梦春婆。,同都③,空、。际、,。荒溆,甚情移,影换。,笑、待证芬陀。眠鸥稳,外、。好折供、,伴他一树④。
见“ 五采 ”。(1).见“ 五采 ”。(2).瓷器釉彩名。于已烧成之白釉瓷器上涂画釉彩,再烧而成。此工艺始于 宋
元 ,完成于 明 代, 清 以后更有所发展。亦作“ 五彩 ”。亦作“ 五綵 ”。
(1).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荀子 《赋》:“五采备而成文。”:“祈酒大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田单 及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綵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2).泛指多种颜色。如:五彩缤纷。亦作“ 五彩 ”。亦作“ 五綵 ”。
(1).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荀子 《赋》:“五采备而成文。”:“祈酒大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田单 及收城中得千馀牛,为绛缯衣,画以五綵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2).泛指多种颜色。如:五彩缤纷。(1).齐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唐
诗:“提封 汉 天下,万国尚同心。” 明
《又答石阳太守》:“我二人老矣,彼此同心,务共证盟千万古事业,勿徒为泛泛会聚也!”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依我说,大家同心合作!”(2).共同的心愿;心思相同。:“欲贵者,人之同心也。”《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众女子相见毕,说道:‘正要来看十八姨,为主人留坐,不意姨至,足见同心。’” 清
《怜香伴·神引》:“[生]使者到此,莫非为 崔
曹 二女作合么?[小生]然也。[生]可见神佛原有同心。”(3).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唐
:“君不见昔时同心人,化作鸳鸯鸟。” 清
《巧团圆·剖私》:“怎奈侣伴虽多,同心却少。”(4).引申为知己。 唐
诗:“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5).指同心结。 唐
《答边信》诗:“挥刀就烛裁红绮,结作同心答千里。” 宋
郑文 妻 孙氏 词:“闲将柳带,试结同心。” 明
诗之二:“结得同心欲寄郎,还将双带刺鸳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从今后必再要与你订山盟海誓全,必再要挽同心情更欢。”详“ 同心结 ”。(6).指共一个中心或核心。 南朝 梁简文帝 《对烛赋》:“于是摇同心之明烛,施雕金之丽盘。” 唐
诗:“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 宋
诗:“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亦作“昆山”。
(1).山名。 昆仑山 的简称。《吕氏春秋·重己》:“人不爱 昆山 之玉, 江
汉 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 晋
诗:“ 昆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2).山名。在今 上海市
松江县 西北。:“髣髴 谷水 阳,婉娈 昆山 阴。” 李善 注引《吴地记》:“ 海盐县 东北二百里有长谷,昔 陆逊 、 陆凯 居此。谷东二十里有 昆山 ,父祖葬焉。”(3).县名。今属 江苏省 。因境内有 昆山 而得名。(4).指昆腔。 明
王骥德 :“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昆山’之派,以 太仓
魏良辅 为祖。”参见“ 昆腔 ”。昆仑山 的省称。:“今陛下致 昆山 之玉,有 随
和 之宝。” 汉
桓宽 :“美玉珊瑚出于 昆山 ,珠玑犀象出于 桂林 。”亦称“ 昆山腔 ”。
传统戏曲剧种名。原为 元 末 明 初 昆山 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 明
嘉靖 间经 昆山 人 魏良辅 的革新,变 弋阳
海盐 故调及民间曲调为昆腔,初只行于 吴 中,后渐流传各地,盛行于 明 末 清 初。以演唱传统剧本为主,兼用笛、笙、箫、琵琶伴奏,舞蹈优美,曲调细腻婉转,又有“水磨腔”之称。 明
《南词叙录》:“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 江西 ,两 京 、 湖南 、 闽 、 广 用之;称馀姚腔者,出于 会稽 , 常 、 润 、 池 、 太 、 扬 、 徐 用之;称海盐腔者, 嘉 、 湖 、 温 、 台 用之。惟昆山腔止行于 吴 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花月痕》第六回:“好一会, 曼云 等以次唱完, 小岑 笑道:‘如今该是 秋痕 昆腔一开生面了。’”《老残游记》第二回:“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地方戏曲声腔之一。 元 代产生于 江苏
昆山 ,故称。 明 人 魏良辅 等又吸取南曲、北曲、弋阳腔之特点,加以改革,遂渐臻于完善,成为 明
清 两代主要戏曲声腔。又称昆曲、昆山腔。真正的意义。 叶圣陶 《苦菜》:“劳动是人生的真义,从此可得精神的真实的愉快;那片空地便是我新生活的泉源。” 马南村 《燕山夜话·谈“养生学”》:“这样一来,养生学却披上了宗教的色彩,反而逐渐失去了养生学的真义。”亭长一类的小吏。:“﹝ 刘卞 ﹞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 卞 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一种小型建筑。详“ 亭 ”。 唐
诗:“ 郑县 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就在这燕子顶上造着一个亭子镇住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六回:“ 南京 那块血迹碑,当年慎而重之的,说是 方孝孺 的血荫成的,特为造一座亭子嵌起来。”(1).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 玉山 ,是 西王母 所居也。” 郭璞 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谓之 群玉之山 。” 唐
诗:“ 玉山 高与 阆风 齐,玉水清流不贮泥。” 清
《长生殿·偷曲》:“珠辉翠映,凤翥鸾停, 玉山 蓬顶,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上元 挥袂引 双成 , 萼绿 回肩招 许琼 。” 徐朔方 注:“ 玉山 , 西王母 住的仙山。”(2).用玉堆成的山,形容豪富。 唐
《忧赋》:“ 西汉 则 王根 为玉山, 东京 则 郭况 制金穴。”(3).对秀丽山峰的美称。 唐
诗:“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看日渐裴回。”(4).比喻色白如山状之物。 唐
:“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此喻白云。 唐
:“银阙双高银汉里,玉山横列玉墀前。”此喻雪山。 宋
诗:“渊停初镜净,势转忽云崩。脱隘尚容与,投深益沸腾。玉山纷破碎,阵马急侵陵。”此喻浪涛。(5).:“ 楷 风神高迈,容仪俊爽,博涉群书,特精理义,时人谓之‘玉人’,又称‘见 裴叔则 ( 裴楷 字)如近玉山,映照人也。’”后因以“玉山”喻俊美的仪容。 北周
《周柱国长孙俭神道碑》:“公状貌邱墟,风神磊落,玉山秀立,乔松直上。” 唐
诗:“玉山突兀压乾坤,出得朱门入戟门。” 明
《牡丹亭·寻梦》:“他倚太湖石,立着咱玉婵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烟。” 清
《贺人婚序》:“临琪树于 崔生 ,照玉山于 裴叔 。”(6).山名。即 蓝田山 。 唐
诗:“爱汝 玉山 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仇兆鳌 注引 邵长蘅 曰:“ 东山 ,即 蓝田山 ,又名 玉山 ,在 长安
蓝田县 东南。”(1).优美之处。“ 孙兴公 作《天台赋》” 南朝
刘孝标 注:“‘ 赤城 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此赋之佳处。” 宋
周密 《题〈保母帖〉》诗:“佳处将无同,閟妙未易语。” 鲁迅 《呐喊·故乡》:“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2).谓胜境。 唐
诗:“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唐
诗:“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宋
诗:“ 武兴 山水郡,左右有佳处。” 明
《茅处士妻李孺人合葬墓志铭》:“尝欲邀诸诗客相与入 天台
雁宕 ,访 赤城 佳处以为快。”今年。 唐
诗:“ 尧 年始今岁,方欲瑞千龄。” 宋
《上神宗皇帝书》:“岂去岁之人皆忠厚,而今岁之士皆虚浮?”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临别,约今岁复来。”谓花茂盛地开放。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北边的 蕉园 ,南边的 瀛台 ,丹桂盛开,古木参天。”(1).奴婢的奴婢。 明
:“凡婢役于婢者,俗谓之重台。” 清
:“ 交河 某令,蚀官帑数千,使其奴赍还。奴半途以 黄河 覆舟报,而阴遣其重台携归。”(2).用以比喻同类事物中最低下者。卷六九引 宋
赵构 《翰墨志》:“公( 米芾 )效 羊欣 ,而评者以婢比 欣 ,公岂俗所谓重儓者耶。”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四》:“如 白莲 、 回回 、 色目 ,及吾 闽 三教等项,然皆猥琐庸劣,无甚见解,此又异端之重儓,而不足与辩者也!” 清
《书影》卷一:“《甘泽谣》别自有书,今 杨梦羽 所传,皆从他书抄撮而成,伪本也。或曰: 梦羽 本未出时,已有抄中二十馀条为《甘泽谣》以行者,则 梦羽 本又赝书中之重儓矣。”(3).复瓣的花。 唐
诗:“好鸟岂劳兼比翼,异华何必更重台。” 前蜀
词:“红芳金蕊绣重台,低倾马脑杯。”(4).指同一枝上开出的两朵花。 清
《牡丹》诗:“最是香魂奇幻处,有时结撰出重台。”(5).药草名。玄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6).药草名。蚤休的别名。 明
李时珍 :“重台,三层,因其叶状也。金线重楼,因其花状也。”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骆宾基 《午睡的时候》:“那围裙是蓝布的,四周扎着缝,在当中用白线勾着两朵并蒂的大牡丹。”并蒂:亦作“ 并蒂 ”。 1.两朵花或两个果子共一蒂。 唐 杜甫 诗:“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宋
诗:“ 宣城 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傍。”第一回:“同一梅花,有绿萼、朱砂之异;同一莲花,有重台、并蒂之奇。”(2).比喻男女合欢或夫妇恩爱。 唐 皇甫松 词之三:“芙蓉并蒂一心连,花侵隔子眼应穿。” 明 杨珽 《龙膏记·错媾》:“乐事生平佔,天从人愿,芙蓉并蒂,兔丝不断。” 清
《慎鸾交·赠妓》:“有话须陈,并蒂分房各有根。” (1).雪花。雪花结晶六瓣,故名。 唐
诗:“自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 宋
:“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 元
《渔樵记》第二折:“我则见舞飘飘的六花飞,更那堪这昏惨惨的兀那彤云霭。” 清
《清平乐》:“六花斜扑疏帘,地衣红锦轻沾。”(2).阵名。 宋
《子略·风后握奇经·兵体》:“诸儒多称 诸葛武侯 八阵, 唐
李卫公 六花,皆出乎此。”参见“ 六花阵 ”。唐
李靖 本 诸葛亮 八阵法创制的阵法。《李卫公问对》卷中:“‘卿所制六花阵色,出何术乎?’﹝ 靖 ﹞曰:‘臣所本 诸葛亮 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宋
《梦溪补笔谈·杂志》:“ 风后 八阵,大将握奇,处于中军,则并中军为九军也。 唐
李靖 以兵少难分九军,又改制六花阵,并中军为七军。予按九军乃方法,七军乃圆法也。”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有许多小孔,各孔分隔如房,故名。 唐
《采莲赋》:“听菱歌兮几曲,视莲房兮几株。” 清
《采莲曲》:“折得莲房閒掷却,一丝牵引许多心。”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亦作“ 襞绩 ”。
(1).衣服上的褶裥。:“襞积褰绉。” 颜师古 注:“襞积,即今之裙襵。”六臣注作“襞襀”。 元 党世杰 词:“ 汉 额妆秾, 楚 腰舞怯,襞积裙馀旧宫褶。” 鲁迅 《两幅手绘土偶等图的说明》:“偶人像一,圆领披风而小袖,其裙之襞积系红色颜料所绘,尚可辨。”(2).比喻皱纹。《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 秦
汉 而降,佛 老 踵兴,凡烧丹鍊汞、白日飞升之术,与夫天堂地狱、轮回果报之说,于神权专制之时代,人襞积未深之脑膜,其力自足使人信奉之、崇拜之,如一幅白缣,染以颜色,则深印不磨。”(3).重迭;堆积。:“蕴芳华以襞积,非党人之所媚。” 唐
《椭李花赋》:“弱植欹危,繁梢襞积。”引 宋
诗:“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 宋
《提刑节制司与安抚司平寇循环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数日前诸处报来事体襞积。”(4).重复;堆砌。 宋
《上邵学士书》:“某尝悉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清
《〈洪铭之时文〉序》:“其论文有云:近日时文之弊有二:下者襞绩破碎,优孟衣冠,人知其陋已;高者貌为先正墙立隅行。”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初惟传钞,后刊本于 扬州 ,已而刻本非一。尝有人排列全书人物……又割裂作者文集中骈语,襞积之以造诏表( 金和 跋云),统为一回缀于末:故一本有五十六回。”今 江苏
吴县 一带。亦泛指 吴 地。:“ 项梁 杀人,与 籍 避仇于 吴中 。” 唐
《答李秀才书》:“故友 李观
元宾 ,十年之前,示 愈 《别吴中故人》诗六章,其首章则吾子也。” 宋
词:“ 吴中 何地,满怀俱是离索。” 清
《管夫人画竹记》:“﹝ 余尉 ﹞诡辞以岁久剥落,将入 吴中 求国工装之以献。”即 华山 。在 陕西省 。五岳之一。:“ 华山 ,在 弘农
华阴 。” 段玉裁 注:“西岳字各书皆作‘华’,‘华’行而‘华’废矣。 汉 碑多有从山者。”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西方 华山 。华者,华也。万物滋熟变华于西方也。”(1).塑造物体形象。 三国
《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今军旅未宁,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赉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2).用泥塑成或用石头、木头、金属等雕成的形象。 清
《哀六朝》诗:“《玉台》陋语纨裤斗,造象别字石工雕。” 徐特立 《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艺术家的造像便不同:我们……可以从它的肤色,脸型及其服装的特征上,分辨出它是那一个时代的人,那一个种族的人。” 徐迟 《凤翔》十二:“他们劫走了的有 三代 彝鼎, 秦
汉 砖瓦,玉器铜镜, 南北朝 造像……”(3).相片;照片。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三博士》:“后面还印上本人底铜版造像:一顶外国博士帽正正地戴着……看来像三十多岁的样子。”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多瓣莲花。《楞严经》卷一:“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华山记》:“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 华山 也。” 俞锷 《岛南杂诗》:“閒依 赤水 三珠树,却梦灵光千叶莲。”(1). 印度 的古称。古伊朗语hindukahindukh音译。:“ 天竺国 一名 身毒 ,在 月氏 之东南数千里。” 唐
玄奘 :“详夫 天竺 之称,异议纠纷,旧云 身毒 ,或曰 贤豆 。今从正音,宜云 印度 。”(2).山峰名。亦为寺名。在 浙江
飞来峰 之南。 唐
诗:“山名 天竺 堆青黛,湖号 钱塘 写绿油。”山上有上、中、下三 天竺寺 。 上天竺寺 , 五代
天福 间建, 吴越
钱俶 改建号 天竺观音看经院 ; 中天竺寺 , 宋
太平兴国 元年 吴越王 建,号 崇寿院 ; 下天竺寺 , 隋
开皇 中就 晋
翻经院 改建。 唐
李白 《送崔十二游天竺寺》诗,即指 下天竺寺 。落叶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春季开花,白色或淡红色。品种颇多,供观赏。亦指这种植物的果实。 唐
:“ 蜀 柳笼堤烟矗矗,海棠当户燕双双。” 宋
词:“试问捲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明 谢谠 《四喜记·红楼遣思》:“前春共赏海棠开。” 老舍 《离婚》第十四:“脸上虽瘦了些,可是腮上的颜色近于海棠。”亦作“ 石留 ”。
树木名。亦指所开的花和所结的实。:“石留出自 邺下 ,亦当非彼所乏。” 唐
:“石榴,一名丹若。 梁大同 中 东州 后堂石榴皆生双子。 南诏 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 洛中 。” 宋
诗:“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清
《浣溪沙·咏桔》词:“髣髴轻躯十八娘,生憎柑子道家妆,石榴裂齿也寻常。”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丁东草·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1).常绿灌木或乔木。原产 中国 ,久经栽培,为著名的观赏植物。叶革质,有光亮。冬春开花。花形大,有红白等色。品种繁多。花可入药,子可榨油。俗名茶花。也叫耐冬花、曼陀罗树。 宋
诗:“多少山茶梅子树,未开齐待主人来。” 清
《浣溪沙·山塘即事》词:“琴几砑光麋绿竹,楸枰敲落水仙花,碧纱窗影浸山茶。”第二九回:“一旁是个青绿花觚,应时对景的养着一枝血点儿般红的山茶花。”参阅 唐
段成式 、 明
李时珍 。(2).山间产的茶叶。 宋
沉与求 之八:“野店山茶亦可口,试歊松火煮石泉。”(1).指外洋船舶载货前来。 唐
诗:“蛟老变为妖妇女,舶来多卖假珠玑。”:“前后西域舶泛海至者岁才四五, 勉 性廉洁,舶来都不检阅。”(2).泛指从国外运来;外来。 茅盾 《子夜》十六:“﹝ 瑞典 火柴托辣斯﹞遂利用舶来火柴进口税轻,源源贬价运来。” 朱自清 《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文学批评’一语,不用说是舶来的。”一例,同样。:“ 札 在 石头 ,忠存社稷,义在亡身……臣谓宜与 周顗
戴若思 等同例。”:“如 郑善果 官位不卑,纵令犯罪,不可与诸囚同例。”至今;到现在。 汉
《刺世疾邪赋》:“于兹迄今,情伪万方。” 明 叶盛 :“事变后文价顿高,非五钱一两不敢请,迄今犹然,此某可晓也。” 鲁迅 《书信集·致宋崇义》:“往来匆匆,在 杭 在 越 之诸友人,皆不及走晤,迄今犹以为憾。”(1).指人寿百岁。:“百年曰期。” 陈浩 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 汉 徐干 《中论·夭寿》:“ 颜渊 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 三国
魏 嵇康 诗:“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 宋
《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 宣赞 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2).指器物寿命长,经久耐用。:“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3).指百岁的人。《尚书大传》卷一:“见诸侯问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命市纳贾以观民好恶。” 汉
扬雄 《长杨赋》:“矜劬劳,休力役,见百年,存孤弱。”(4).谓时间长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
《西都赋》:“国藉十世之基,家承百年之业。”:“今令伎作之家习士人风礼,则百年难成;令士人儿童效伎作容态,则一朝可得。” 唐
《送齐暤下第序》:“其植之也固久,其除之也实难,非百年必世不可得而化也,非知命不惑不可得而改也。”(5).一生;终身。 晋
诗之二:“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唐
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
诗:“百年人事知几变,直恐荒废成空陂。” 清
:“百年恍惚真疑梦,万事纷纭已到头。”(6).死的婉词。 晋
《吊魏武帝文》:“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张天翼 《清明时节》:“这么着 罗二爷 才硬要 谢老爷 迁坟,好让他自己百年之后葬到那个正穴里。”(7).指世代。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庆诞》:“只有一女,年方二八,欲招 王十朋 为婿,以继百年。”(1).剥落;磨灭。 北魏
郦道元 :“石字沦落,无复在者。”附文:“ 庆历 中, 夏
文庄公 集古文四声韵所载石经数十字,盖有此碑所无者,而碑中古文亦有韵所不收者,则沦落之馀,两家所得自不同耳。”(2).流落;漂泊。 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三国演义》第十五回:“我今沦落至此,不觉放声大哭。” 清
词:“十载流连蜂蝶,半生沦落 湖
湘 。” 郁达夫 《过去》:“更想想我自家的沦落的半生,也被她的哀泣所感动。”(3).指物件散落。 宋
《清波别志》卷中:“﹝古器﹞散亡殆尽,沦落人间者能有几。”(4).衰败。 唐
诗:“家本 紫云山 ,道风未沦落。” 宋
《论衙前札子》:“选物力最高者差充衙前,如此则有物力人户,常充重役,自非家计沦落,则永无休息之期矣。”(5).亡故。 宋
诗之三:“故交沦落尽,至理与谁论。” 清
:“ 明妃 和亲,行至 黑龙江 ,投江而死,良由惜其沦落,故创此说。”
诗:“国士无多沦落尽,青磷遥夜起山邱。”亦作“ 荒村 ”。
偏僻荒凉、人烟稀少的村落。 五代
诗:“暖风医病草,甘雨洗荒村。” 元 倪瓒 诗:“踽踽荒村客,悠悠远道情。”《水浒传》第二二回:“他自在县里住居,老汉自和孩儿 宋清 ,在此荒村,守些田亩过活。” 鲁迅 《呐喊·故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1).我的门徒。:“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2).犹我辈。 汉
《答宾戏》:“ 孔 终篇于西狩,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 五代
诗:“他年功就期飞去,应笑吾徒多苦吟。” 明
《送虚白上人序》:“ 虚白 之贤,不唯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1).一看。 汉
:“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戏欷而沾衿。” 南朝
梁 刘协 :“每一顾而掩涕,叹君门之九重,忠怨之辞也。” 唐
:“徘徊北楼上,江海穷一顾。” 巴金 《利娜》上篇:“怎样才能够使他知道我在这里千方百计地求他一顾啊!”(2).有经 伯乐 一顾而马价十倍之说。后以“一顾”喻受人引举称扬或提携知遇。 南朝
诗:“生平一顾重,宿昔千金贱。”:“一顾之恩,非望而至。” 唐
诗:“问我此何为,平生重一顾。”(3).谓顾瞻偏重于某一边。:“当是之时, 彭王 一顾,与 楚 则 汉 破,与 汉 而 楚 破。”谓一并示知。 鲁迅 《准风月谈·答“兼示”》:“第二天看见了《自由谈》上的 施蛰存 先生《致黎烈文先生书》,也是‘兼示’我的,就再来说几句。”(1).卦名。离下乾上。意为与人和协。:“同人于野,亨。” 孔颖达 疏:“同人,谓和同于人。” 朱熹 本义:“与人同也。”(2).引申为归向之民。 南朝
《梁禅陈玺书》:“ 殷 牖斯空, 夏 台虚设。民惟大畜,野有同人。”(3).志同道合的朋友。 唐
《偶遇巴西姜主簿序》:“逢太平之化,寄当年之欢,同人在焉,而我何叹?” 元
诗:“孤舟无同人,相依唯仆夫。” 清
《茶香室三钞·明季社事缘起》:“号召同人,创为复社。” 朱德 《党的统一战线成功》诗:“统战成功同人悦,孤立敌人动不得。”(4).旧时称在同一单位共事者或同一行业中人。 巴金 《寒夜》二八:“同人皆系靠薪金生活之小职员。” 曹禺 《日出》第四幕:“最可恶是行里的同人背后骂我是个老胡涂,瞎了眼,叫一个不学无术的三等货来做我的襄理。”现在这个时代。我国历史分期上多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期。 瞿秋白 《关于俄罗斯和苏联文学的片断》:“马克思主义不能够用两种根本上不相同的方法去研究社会现象:一种用来研究历史上的现象,一种用来研究现代的现象!” 鲁迅 《坟·我之节烈观》:“节烈这事,现代既然失了存在的生命和价值;节烈的女人,岂非白苦一番么?” 巴金 《探索集·春蚕》:“现代科学正在迅猛发展,真是前程似锦!”(1).佛教语。犹前生。:“ 祜 年五岁,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乳母曰:‘汝先无此物。’ 祜 即诣邻人 李氏 东垣桑树中探得之。主人惊曰:‘此吾亡儿所失物也,云何持去!’乳母具言之, 李氏 悲惋。时人异之,谓 李氏 子则 祜 之前身也。” 唐
诗:“所经多故处,却想似前身。”第一○三回:“离别来十九载,面色如旧,必是修炼有成,未肯将前身说破。” 王仲荦 《魏晋南北朝史》第十章第二节:“ 陶弘景 虽然是道教徒,但他晚年宣扬自己前身是佛教中的 胜力菩萨 投胎下凡来渡众生的。”参见“ 前生 ”。(2).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农民--这是 中国 工人的前身。” 巴金 《家》六:“只要能够买到的他们都买了,甚至《新青年》的前身《青年杂志》也被那个老店员从旧书堆里检了出来送到他们的手里。” 马南村 《燕山夜话·北京劳动群众最早的游行》:“当时煤窑的出现毕竟是一种新鲜事物,那些窑主们毕竟是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前身,那些窑工们也毕竟是后来的无产阶级的前身。”(3).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1).先出生。《西京杂记》卷三:“或曰:前生为兄,后生为弟。今虽俱日,变宜以先生为兄。”(2).原为佛教语。谓前一辈子,对今生而言。 唐
之四一:“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短命冤家薄情煞,兀的不枉教人害,少负你前生眼儿债。”第四回:“这也是前生冤孽:可巧遇见这丫头,他便一眼看上了。” 张天翼 《儿女们》二:“ 黑二 前生跟我有冤仇。”(1).钱和粮谷。《商君书·去强》:“国好生金于竟(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竟(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宋
卷上:“怅念 襄
楚 二城,版筑之用,金粟与城齐矣。” 清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金粟之藏,按簿则有其名,关市之榷,摭实尽无其物。”(2).“ 金粟如来 ”的省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 金粟 来仪, 文殊 戾止。” 前蜀
:“堂悬 金粟 像,门枕御沟泉。” 宋
词:“且作大真游戏,未甘 金粟 龙钟。”(3).桂花的别名。因其色黄如金,花小如粟,故称。 宋
之一:“金粟枝头一夜开,故应全得小诗催。” 明
《绣襦记·闻信增悲》:“看繁英金粟乱开,美人玉纤轻折采。”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谈》卷一:“不多金粟散天香,应共荷花斗靓妆。”(4).黄色花蕊。 宋
诗:“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5).比喻灯花、烛花。 唐
:“黄里排金粟,钗头缀玉虫。” 明
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 清 许光治 《阅金经·烛花》曲:“绛蜡银荷拥,翠盘金粟丛。”(6).首饰名。 唐
《老人星赋》:“晃如金粟,灿若银烛。” 唐
词:“钿筐交胜金粟。” 华钟彦 注:“钿筐、金粟,皆头饰也。”(7).山名。在 陕西省
蒲城县 东北。 唐玄宗
泰陵 在此山。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玄宗 尝谒 桥陵 ,至 金粟山 ,睹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清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三·蒲城县》:“ 金粟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山有碎石,若金粟然, 唐玄宗 葬此,曰 泰陵 。”(8).后世泛指帝王陵墓。 明
《中元谒陵遇雨》诗之十:“ 鼎湖 龙作雨, 金粟 鸟呼风。”(1).精于鉴赏,善于品评。 南朝
钟嵘 《〈诗品〉序》:“近 彭城
刘士章 ,俊赏之士,疾其淆乱,欲为当世诗品,口陈标榜。”(2).善于玩赏的人。 明
《花草新编序》:“盖从吾好,祇据家藏,呈诸俊赏,庶或有同余者乎。”(3).快意的游赏。 唐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 鸡林 俊赏,萧萧 鹫岭 之居。” 宋
词:“ 杜郎 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1).似玉的美石。:“尚之以琼英乎而。” 毛 传:“琼英,美石似玉者。” 三国
《景福殿赋》:“楯类腾蛇,槢似琼英。” 唐
诗:“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清
《菊花石瑶华砚铭》:“投我以琼英,以丹以黄,以莫不平。”(2).喻美丽的花。 唐
诗:“粪壤擢珠树,莓苔插琼英。” 宋
词:“恨玉容不见,琼英谩好,与何人比。” 元
《一枝花·惜春》曲:“春阴低画阁,梅瓣琼英落。” 明
《花游曲》:“木兰载春石湖里,手弄琼英掬秋水。”(3).喻雪花。 唐
:“天街飞辔踏琼英,四顾全疑在玉京。” 金 元好问 :“﹝ 虞令公 ﹞赋《雪花诗》云:‘琼英与玉蕊,片片落阶墀。’”(4).比喻美女。 清
《慎鸾交·弃旧》:“不向 巫山 顶上行,那知人世有琼英。”(5).比喻美妙的诗文。 唐
诗:“羞将片石文,斗此双琼英。” 宋
词:“且将新句琢琼英。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 明
《晚霁谒张水南翰读归复简此》诗:“临风漫省瑶华遗,欲报琼英愧不如。”(1).近年以来或一年以来。 唐
诗:“年来桡客寄禅扉,多话贫居在翠微。”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适媒媪来,以贱价售去,年来音耗遂绝。”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收集画象事,拟暂作一结束,因年来精神体力,大不如前。”(2).年岁到来。 唐
诗:“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1).神木的根。 晋
诗:“制动以静,秘景在阴,灵根可栖,乐此隈岑。”(2).植物根苗的美称。 唐
诗:“戒徒斸灵根,封植閟天和。” 宋
:“灵根逐 汉 臣,远自 河 源至。”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月下刘中明招赏牡丹》曲:“一丛凝露在沉香,移得灵根傍锦堂。” 清 秋瑾 《白梅》诗:“淡到罗浮忘色相,谪来尘世具灵根。”(3).指才德修养。 汉 扬雄 《太玄·养》:“藏心于渊,美厥灵根。” 范望 注:“灵根,道德也。” 宋
:“ 咸池 浴日月,深宅养灵根。”(4).指有才德的人。 宋
《祭徐文子侍郎文》:“于时侍郎,卓尔灵根,有光厥师,兼华众门。”(5).对祖先的敬称。:“固灵根于 夏 叶,终 三代 而始蕃。” 李周翰 注:“ 刘累 自 夏 而迁于此,故云‘固灵根于 夏 叶’,终于 殷
秦 三代,然后 汉 兴乃蕃盛。”:“痛灵根之夙殒,怨具尔之多丧。” 刘良 注:“灵根,灵木之根,喻祖考也。” 唐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李公 ,天子之旧族,朝廷之夙将也。灵根自远,圣族多奇。”(6).指佛祖。 清
之八二:“ 龙树 灵根派别三,家家楖栗不能担。” 刘逸生 注:“灵根,指佛祖,这里具指 龙树 。”(7).性灵,智慧。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 中国 经二十馀朝之独夫民贼,闭塞其聪明,钳制其言论,灵根尽去,锢疾久成。”(8).道教指舌根。《黄庭内景经·上有章》:“灌溉五华植灵根。” 务成子 注:“灵根,舌本也。” 宋
诗:“不忧竖子居肓上,已见真人出面门。力守谁能发底火?深潜自足美灵根。”(9).借指人的身体。:“宴安消灵根,酖毒不可恪。” 吕延济 注:“云:‘玉池清水灌灵根,灵根坚固老不衰。’然灵根喻身也。” 唐
诗之六:“荒淫伐灵根,金膏恃延期。”(10).仙缘。 明
《綵毫记·游玩月宫》:“天子与贵妃尘中虽已造业,灵根尚未消尽。”完全像。 宋 孙光宪 词之六:“求君心、风韵别。浑似一团烟月。” 宋
诗:“ 潇湘 浑似日南落, 岳麓 已从天外看。” 清
《桃花扇·题画》:“应有娇羞人面,映着他桃树红妍;重来浑似 阮
刘 仙,借东风引入洞中天。”犹 濠 上。梁,桥梁。 北魏 郦道元 :“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 濠 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明
诗:“ 濠 梁之乐谁能写? 袁蚁 死后无画者。” 清
《偕同人散步》诗:“物我两俱忘,不减 濠 梁兴。” 陈毅 《七星岩》诗:“攀崖试腰脚,垂钓话 濠 梁。”参见“ 濠上 ”。(1). 濠水 之上。记 庄子 与 惠子 游于 濠 梁之上,见鯈鱼出游从容,因辩论鱼知乐否。后多用“濠上”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之地。 唐
诗:“不无 濠 上思,唯食圃中蔬。” 宋
《十二琴铭·秋风》:“悲莫悲于 湘 滨,乐莫乐于 濠 上。”(2).指代 庄子 。 南朝
谢灵运 《山居赋》:“见 柱下 之经二,睹 濠 上之篇七。”旧指象征帝王运数的祥瑞之气。:“望气者言, 舂陵城 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 唐
《西塞山怀古》诗:“ 王浚 楼船下 益州 , 金陵 王气黯然收。”:“这术士唤做 廖生 ……忽一日夜坐,望牛斗之墟,隐隐有龙文五采,知是王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五章:“ 崇祯 眼看我们 李闯王 要得天下,所以赶快挖了 李 家祖坟,泄了 李 家祖坟上的王气。”消失;止歇。 南朝
宋 鲍照 《行药至城东桥》诗:“容华坐消歇,端为谁苦辛?” 唐
诗:“ 天宝
太白 殁,六义已消歇。” 宋
诗:“宿露濛晓花,婀娜清香发。随风入怀袖,累日不消歇。” 鲁迅 《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 晋 朝的清言,早和它的朝代一同消歇了。”(1).回头;回头看。 汉
《封禅文》:“昆虫闿怿,回首面内。” 宋
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第一○四回:“ 雨村 回首看时,只见烈焰烧天,飞灰蔽日。”
之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2).谓归顺。:“ 武王
庄公 ,所以砥砺蕃屏,劝进忠信,令四方诸侯,咸乐回首,仰望京师。”:“是故四方回首,仰望京师。”(3).回想,回忆。 唐
诗:“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 仲宣 楼。” 南唐
《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清 钱之青 《归里后亲朋枉过有作》诗:“回首出门初,变迁几八九。” 李大钊 《青春》:“人事万端,那堪回首。”(4).谓死亡。:“今日拜辞长老回首,烦乞长老慈悲,求个安身去处。”第四八回:“直到临回首的时候,还念着老伯不曾得见一面。”亦作“回首”。(1).回头;回头看。 汉
《封禅文》:“昆虫闿泽,回首面内。” 南朝
梁 沉约 诗:“回首望 长安 ,城阙郁盘桓。” 唐
诗:“ 祝融峰 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闻一多 《孤雁》诗:“可怜的孤魂啊!更不须向天回首了。天是一个无涯的秘密……不是你能猜破的。”(2).回想;回忆。卷一引 南朝
鲍泉 《江上望月》诗:“无因转还汎,回首眷前贤。” 唐
《寄崔二十六立之》诗:“回首卿相位,通途无佗歧。” 清
《赁小舟渡江》诗:“昔年回首乘车梦,打鼓鸣笳破浪行。”(3).归顺。 晋
:“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1).指钱财和粮食。 汉 扬雄 《大司农箴》:“时惟大农,爰司金谷。”:“安之者莫先于兵,兵所藉者食,故金谷之司不轻易人。”《新五代史·唐臣传·孔谦》:“自少为吏,工书算,颇知金谷聚敛之事。” 宋
《刘道原〈十国纪年〉序》:“ 道原 固辞,以不习金谷之事。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 尧
舜 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为先。”(2).谓富庶。 宋
:“君宁久寄金谷地,方执赐笔磨蚴螭。”(1).古地名。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北。卷八引 晋
郭缘生 《述征记》:“ 金谷 ,谷也。地有 金水 ,自 太白原 南流经此谷,注 谷水 。” 北魏
郦道元 :“ 谷水 又东,左会 金谷 水,水出 太白原 ,东南流历 金谷 ,谓之 金谷水 。东南流径 晋 卫尉卿 石崇 之故居。”(2).指 晋
石崇 所筑的 金谷园 。 晋
诗:“朝发 晋 京阳,夕次 金谷 湄。” 唐
诗:“若闻弦管妙, 金谷 不能夸。” 明
《玉合记·义姤》:“名园不殊 金谷 ,丽人何减 绿珠 。” 清
《陈文朴庵招赏牡丹同人即席分赋》诗:“ 金谷 何如 蜀
锦城 , 放翁 旧谱阅《天彭》。”(3).泛指富贵人家盛极一时但好景不长的豪华园林。多含讽喻义。 宋
《侯鲭录》卷二:“ 莒公 诗云:‘ 汉 皋佩冷临 江 湿, 金谷 楼危到地香。’” 明
:“后车不戒前车覆,又破黄金买 金谷 。”《西湖佳话·西泠韵迹》:“况豪华非耐久之物,富贵无一定之情,入身易,出头难,倒不如移 金谷 之名花,置之日中之市,嗅于鼻,谁不怜香?触之目,谁不爱色?”(4).借指仕宦文人游宴饯别的场所。 南朝
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宋 沉遘 诗之三:“它时 金谷 重相遇,还许尊前问故人?” 清
《答客》诗:“春深文宴盈 金谷 ,日宴儒林论 石渠 。”(5).见“ 金谷酒数 ”。晋 石崇 《金谷诗序》:“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后以“金谷酒数”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的常例。 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如诗不成,罚依 金谷 酒数。” 明 杨珽 《龙膏记·开阁》:“即席请教一首,若诗不成,罚以 金谷 酒数。” 清
《慎鸾交·心归》:“莫怪奴家斗胆,就举一个觞政,如诗不成,罚以 金谷 酒数便了。”亦省称“ 金谷 ”。 清 沉起凤 《谐铎·十姨庙》:“随举‘四书’一句,下接古人名。合者免饮;否则罚依 金谷 。”(1).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 孔子 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 唐
:“上路笙歌满,春城漏刻长。” 宋 张子野 词:“相逢休惜醉颜酡,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 明
《浣纱记·投吴》:“千门花月笑相迎,香风满路笙歌引。”(2).泛指奏乐唱歌。 清
:“归过 洞庭 ,见一画舫,雕槛朱窗,笙歌幽细,缓荡烟波。”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过了 大中桥 ,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 秦淮河 ;这才是 秦淮河 的真面目哩。”(1).没有人才。:“﹝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2).没有人;没人在。:“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阇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谓色红而味香。 五代
诗:“嚼破红香堪换骨,摘残丹颗欲烧枝。” 宋
诗:“风前芳杏红香减,烟外垂杨绿意多。” 清
《二十八日偕朴仙看梅清凉山同赋长句》:“休辞洗盏劝红香,苦笑尘颜加粉澡。”谓滴露。 唐
:“ 昆山 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
:“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参见“ 泫露 ”。(1).滴露,降露。 北齐 刘昼 《新论·言菀》:“春葩含日似笑,秋叶泫露如泣。” 唐
《牡丹赋》:“或带风如吟,或泫露如悲。” 宋
词:“未更深,早是梧桐泫露,那更度,兰宵永!”(2).滴落的露水。 宋
诗之二:“浮烟暝绿草,泫露冷黄花。” 清
《偕一青仲郛应宿登城北小山至夜作》诗:“泫露亘天垂,巨壑当岩泻。”(1).犹言那堪,怎堪。 唐
诗:“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明
诗:“可堪寥落思,木叶 洞庭 波。”
之七:“欲折琼枝上清去,可堪无女怨高邱。”(2).可以承受。 宋
《与谢安定屯田书》:“某尝与先生接,而见贻之书,意爱甚隆,非某之可堪也。”(1).忧伤。 宋
词:“烛灯香雾两厌厌,髣髴有人愁损上眉尖。”(2).犹愁杀。 宋
词:“最苦夕阳天外,愁损倚栏人。”(1).即青女。主司霜雪的女神。 明
诗之十一:“ 青娥 不分秋容寂,故染枫林似老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恨 封姨 欺花偏紧,怨 青娥 侵荷忒劲。”(2).指美丽的少女。 唐
《白纻歌》之二:“城头乌栖休击鼓,青娥弹瑟白纻舞。” 元
诗:“少年勿动伤春感,唤取青娥对酒歌。” 明
《青楼篇与漱广同赋》:“ 长安 大道平如组,青娥红粉娇歌舞。”(3).黛眉。 唐
之二:“娟娟双青娥,微微启玉齿。”亦作“ 栖迟 ”。亦作“ 栖迟 ”。亦作“栖犀”。
(1).游息。:“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朱熹 集传:“栖迟,游息也。” 晋
:“夫以 邓生 之才,参拟王佐之略,损翮弭鳞,栖迟刀笔之间,岂以为谦,势诚然也。” 元
:“玉几由来常咫尺,衡门此日遂栖迟。” 清
《赠方抱之序》:“无亭台苑囿以为眺望之资,无梵宇琳宫之閒靓以为栖迟之地。” 邵燕祥 《献诗》:“今天,我想象我是一只燕子,栖迟在箭楼的 北京 雨燕。”(2).耗散。:“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妄)栖迟薛越也,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3).滞留。:“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抑心折节,意悽情悲。” 宋
诗:“门前白浪如银山,江上狂风如怒虎。船痴橹硬不能拔,未免栖迟傍洲渚。” 清
:“母怒,逐其故夫去,此子愤悒不食,其故夫亦栖迟旅舍,不肯行。” 郭沫若 《圣者》:“海外栖迟又一年,苍茫往事已如烟。”(4).漂泊失意。 唐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昔 孔丘 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 五代 王定保 :“今则不然,忘往日之栖迟,贪暮年之富贵,仆恐前途更失,后悔难追。” 宋
《上郑宣抚启》:“某流落无归,栖迟可叹。”野外的池塘或湖泊。 唐
诗:“懒将闲气力,争斗野塘春。” 明
诗之二:“明月满庭香袭袭,野塘新水藕花开。” 清
《冬夜怀天宁昙长老》诗:“野塘无暮柝,灯暗识深更。”(1). 洛水 之滨。 汉
《思玄赋》:“载 太华 之玉女兮,召 洛浦 之 宓妃 。” 宋
词:“曾经 洛浦 见惊鸿,关山隔,梦魂通。”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虚飘飘暮雨朝云,笑 宋玉 枉赋 巫山 神女;空渺渺春松秋菊,叹 陈王 浪传 洛浦 仙姝。”(2).借指 洛神 。 唐
:“临津双 洛浦 ,对月两 嫦娥 。” 元
《寨儿令·题晴》曲:“佩环声真 洛浦 ,水月面活 观音 。”参见“ 洛神 ”。传说中的 洛水 女神,即 宓妃 。后诗文中常用以指代美女。 北魏 郦道元 :“昔 王子晋 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 浮丘 同游 伊
洛 之浦, 含始 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 洛神
宓妃 之所在也。” 唐
诗:“应为 洛神 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清
之一八五:“九泉肯受狂生誉,艺是 针神 貌 洛神 。”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 柳南 赋诗二十首,歌以当哭,节录其半……‘一枝冷艳谁堪似,妙手玲珑写 洛神 。’”梵语。 南亚 大河。发源于 喜马拉雅山 南坡,流经 印度 、 孟加拉国 入海。 印度 人多视为圣河、福水。《金刚经·无为福胜分》:“但诸 恒河 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隋
《大庄严寺碑》:“标乎刹土,比数 恒河 。” 清
《刘荫萱远寄藏佛一尊》诗:“岂特八万四千 阿育 塔,直与 恒河 同数微沙尘。”回忆;回想。 南朝
宋 鲍照 诗:“追忆栖宿时,声容满心耳。”:“及 吴明彻 败,帝追忆 景历 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 鄱阳王 咨议。” 清
词:“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茅盾 《有志者》:“过去的追忆,似乎毕竟也还甜蜜。”庙会名。旧时 荆楚 以四月八日设会祝 弥勒 下生。 南朝
《荆楚岁时记》:“四月八日,诸寺各设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以为 弥勒 下生之徵。” 唐
诗:“ 支公 去已久,寂寞龙华会。”《中国谚语资料》上册:“千年难遇龙华会,万年难得岁交春。”参见“ 龙华三会 ”。佛教语。度人出世的法会。 弥勒菩萨 在龙华树下开法会三次济度世人,分初会、二会、三会。《祖庭事苑》:“龙华树也,其树有华,华形如龙,故名龙华。经言当来 弥勒 于此树下说法度人,而有三会。初会先度 释迦 所未度者,次度其馀,凡六十八亿人。第二会六十六亿。第三会六十四亿。故曰龙华三会。” 宋
词:“病来只谢旁人劝。龙华三会愿,龙华三会愿。”(1).见“ 拈花一笑 ”。(2).绣花。《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那女子生得有十二分颜色,善能描龙画凤,刺绣拈花。”:“世尊在 灵山 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 迦叶尊者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诃迦叶 。’” 明 通容 《祖庭钳锤录》附《宗门杂录》:“ 王荆公 语 佛慧泉禅师 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谓 梵王 至 灵山 以金色波罗夷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 金色头陀 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 摩诃迦叶 。’”此为佛教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公案。后以喻心心相印,会心。 清
《奈何天·巧怖》:“伊为新至我,我是旧来伊,拈花一笑,心是口,不劳诠谛。羡只羡你这乖菩萨,巧 阿弥 ,降魔秘诀授凭谁?”亦省作“ 拈花 ”。 清
《寄严道彻太守》诗:“蒲团已悟拈花案,尺素争传倒薤书。”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闵预》:“学簪花而舍拈花,何为不可;倩贝叶以充红叶,何便如之。”犹禅心。 唐
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明
诗:“幽心与禅意,凄切转关情。”(1).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古人视云色占吉凶丰歉。:“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以二至二分观云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关尹子·二柱》:“五云之变,可以卜当年之丰歉。”卷四一:“五云交荫,六气扇尘。”(2).五色瑞云。多作吉祥的征兆。:“圣祖降,五云集。” 唐
《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瑞开三眷,祥洽五云。” 明
《广陵月》第三折:“神霄绛阙,丽日五云浮,开绮宴,待宸游。”(3).指皇帝所在地。 唐
诗:“承恩新拜上将军,当值巡更近五云。” 明
《玉合记·赐完》:“天书飞下五云傍,紫陌珂声夜未央。” 清
《立秋后一日至都门即事赋感》诗:“遥向五云深处望,低徊今昔倍辛酸。”(4).指云英、云珠、云母、云液、云沙五种云母。据称按五季服用,能寿考乃至成仙。 晋
:“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治黄白。” 晋
:“服五云之法……服之一年,则百病除;三年久服,老公反成童子;五年不阙,可以役使鬼神。”参阅 杨明照 《〈抱朴子内篇校释〉补正》。(5).见“ 五云体 ”。亦称“ 五朵云 ”。
韦陟 用草书署名的字体。 唐
:“﹝ 韦陟 ﹞每令侍婢主尺牍,往来复章,未常自札,受意而已。词旨轻重,正合 陟 意。而书体遒利,皆有楷法, 陟 唯署名。尝自谓所书‘陟’字,如五朵云,当时人多仿效,谓之 郇公 五云体。” 宋
《云谷杂记·书后花押》:“ 唐文皇 令群臣上奏,任用真草,惟名不得草,遂以草名为花押, 韦陟 五朵云是也。” 宋
卷四:“ 唐 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花书, 韦陟 五云体是也。”亦省作“ 五云 ”。 清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 梁山舟 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 韦陟 五云如。”很深的地方。例如:白云深处有人家;海洋深处的宝藏。内部。例如:心灵深处。谓任从天命。:“若藉数任天,则放情荡思;拘训驯范,则防虑检丧。”佛教称一世为一劫,无量无边劫为尘劫。后亦泛指尘世的劫难。《楞严经》卷一:“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金
元好问 诗:“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汝诚念皈我,但尚有尘劫未脱。老僧赠汝一物,可密藏于身畔,不许一人知道,他日夫妇重逢,自有灵验。”第一二○回:“小女 英莲 ,幼遭尘劫。” 廖仲恺 《留诀内子》诗:“四十五年尘劫苦,好从解脱悟前非。”(1).虚度。 南唐
《更漏子》词:“雁孤飞,人独坐,看却一秋空过。”(2).亏待;简慢。《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回:“那日空过他,我恐怕晚了,他们客人散了,就打发他来了。”《歧路灯》第二回:“空过三位老先生,不好意思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七回:“他却又最相信的是和尚、师姑、道士,凡是这一种人上了他的门,总没有空过的。”(1). 维摩诘 的省称。 唐
诗:“ 维摩 一室虽多病,亦要天花作道场。” 宋
词:“白发苍颜,正是 维摩 境界。” 清
《题王石谷画》诗之二:“一幅天然图画里, 维摩 僧寺 破山 桥。”(2).即《维摩诘经》。通行 后秦
鸠摩罗什 译本。共十四品。 唐
贾岛 《访鉴玄师侄》诗:“《维摩》青石讲初休,缘访亲宗到 普州 。” 元
诗:“汗竹有编归太史,雨花无迹染《维摩》。” 清
:“先生读书尽三藏,最喜《维摩》卷里多清词。”(1).一丈见方。 明
《珍珠船》卷四:“ 白傅 葬 龙门山 ,四方过者,必奠卮酒;冢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泞。” 茅盾 《锻炼》二:“窗外是不满方丈的小院子。”(2).指方丈之食。极言肴馔之丰盛。语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赵岐 注:“极五味之馔食,列于前,方一丈。” 晋
:“食则方丈,衣则龙章。” 唐
:“﹝书生﹞乃于口中吐一铜盘,盘中海陆珍羞,方丈盈前。” 元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我想先夫在日,食前方丈,从者数百;今日至亲只这三四口儿,好生伤感人呵!” 梁启超 《〈史记·货殖列传〉今义》:“彼食前方丈,而市酒肉者,得以养焉。”(3).初指寺院。后指僧尼长老、住持的居室。:“ 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象。” 张铣 注:“言立方丈之室,覆以茅茨之草,以置经象也。” 南朝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未若天尊,躬临方丈。” 唐 欧阳詹 诗:“寂尔方丈内,莹然虚白间。”:“那尼姑连忙出门迎接,邀入方丈。”《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两位男性住北间,两位堂客住南间,他自己告退回方丈。”(4).指道观住持的居室。《水浒传》第一回:“真人答道:‘容禀,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且请太尉到方丈献茶,再烦计议。’”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九:“看过了 吕纯阳 、 韩湘子 跨鹤并飞的亭子……便在方丈内坐了一会。”(5).指寺院、道观的住持。 唐
之三:“名价皆酬百万馀,尚怜方丈讲玄虚。” 清
《金壶浪墨·八大寺》:“一寺之事,方丈总其成。” 郁达夫 《在寒风里》下:“第二天早晨一早,就辞别了方丈,走下山来。”(6).传说中海上神山名。:“ 齐 人 徐市 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 蓬莱 、 方丈 、 瀛洲 。” 晋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 宋
词:“顿觉 蓬莱 、 方丈 ,去人不远。” 清
:“卧三脚木榻上,觉四体舒适,心神开朗,如居 蓬莱 、 方丈 间。”参见“ 方丈洲 ”。传说 东海 中神山名。《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方丈洲 在 东海 中心,西南东北岸正等。 方丈 方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命所治之处。”(1).梵文音译。或译为“娑罗”。佛教谓 释迦牟尼佛 八十岁时于 拘尸那拉城 外桫椤双树林圆寂。我国寺庙中多以七叶树代替。 唐
诗:“拟扫绿阴浮佛寺,桫椤高树结为邻。” 元
《度柳翠》第二折:“我救的这月里桫椤永长寿。” 清
《泊燕子矶游永济寺》诗:“一树桫椤旧相识,曾经见我黑头年。”(2).蕨类植物。桫椤科。木本。茎柱状,直立,高3-8公尺。下部生黑色粗毛,上部叶痕呈鳞纹状,叶片长1-3公尺,三回羽状复叶,丛生于干顶。孢子囊群多数,小型,近小羽轴着生。我国南方溪边林下多有生长。茎含淀粉,可供食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徒的古义和今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