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红色政权本命年为什么要穿红色能够存在

当前位置:
>>>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川陕革命根据地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主要考查你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阶段。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一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江西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开创的。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两军会合后,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随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湘赣边界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后,成立了袁文才任主席的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主要内涵是: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到1928年春,初步建立起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主要从历史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阶级思想等三个方面来分析。 1、历史条件:(1)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是敌人统治力量极为薄弱的地方,有利于革命力量在敌人统治的缝隙中得到保存、发展和壮大。(2)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湘、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甚至建立过县、乡各级的农民政权,广大农民群众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对革命的认识和觉悟比较高。这就使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2、地理条件:(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这样易守难攻的地势可以极大地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2)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3)井冈山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3、政治条件:(1)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比较远,但革命力量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湘、鄂、赣三省,有利于革命势力的发展。(2)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发生战争,湖南、江西两省的军阀部队大量卷入了这场混战,井冈山地区仅剩下战斗力很弱的保安团、靖卫团和挨户团,造成湘赣边界空虚。这就更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3)由于长期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井冈山边界各县的农民心向共产党,继续反封建斗争,有的县、乡保存有农民自卫军和几百支枪,还有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部队,这些武装力量“虽然大体上还属于旧式农民武装的性质”,但他们愿意同工农革命军联合。 4、阶级思想。当时党内可以生存的大城市都是由非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把持。革命之初,党内地方派别主义及封建军阀割剧思想影响有着重大影响。在井冈山的除了拥毛派外,都是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人,是华中红军的梁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意义:1、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3、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而在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4、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造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源于毛泽东对湘赣边界斗争经验的总结,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民主革命指明了道路。 2、其内容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及其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和红军战争的胜利,就不能创建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土地革命;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是广大农民的要求,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革命和革命战争胜利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的成果就无法保持。 3、中国革命要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同时,中外反动势力特别强大,并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易于突破。
发现相似题
与“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2100612113397382121720119373135905《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共“六大”--《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04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共“六大”
【摘要】:正 1928年10月初,毛泽东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该决议的一部分)。11月25日,毛泽东又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长篇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在这两篇文献中,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根据地和其他根据地建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对半殖民半封建中国政治经济特点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论述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关系,从而系统地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尔后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毛泽东在这两文中还正确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等基本理论问题。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的开篇即明确指出:“现在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依然是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以新军阀代替旧军阀,对工农阶级的经济的剥削和政治的压迫比从前更加厉害……全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1928年10月初,毛泽东为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写了《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的决议》L《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是该决议的一部分)。11月25日,毛泽东又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共中央写了一长篇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一文)。在这两篇文献中,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根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静芬;;[J];青年科学;2010年01期
吴海勇;;[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01期
倪德刚;;[J];党建;2010年01期
刘继兴;;[J];党建;2010年01期
怀倩;;[J];党建;2010年01期
尼克松;;[J];领导文萃;2010年01期
欧阳;;[J];领导文萃;2010年01期
李凌;;[J];炎黄春秋;2010年02期
韩子睿;;[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席彩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维强;薛艳荣;;[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吴艳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赵一心;;[A];江苏省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110周年领导同志讲话汇编[C];2009年
张健;;[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张傅;宋荐戈;;[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方晓东;;[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刘松林;;[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宋荐戈;;[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葛金国;吴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中华建筑报;2010年
许伟伟 檀秋文;[N];团结报;2010年
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林炎志 吉林省原高院院长
杨庆祥;[N];人民日报;2010年
王凯;[N];联合日报;2010年
斯雄;[N];人民日报;2010年
高津滔;[N];经济参考报;2010年
王兴号 驻辽宁记者
周凤文;[N];中国旅游报;2010年
白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朱永坤;[N];农资导报;2010年
本报高级编辑
赵相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洪森;[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宋海儆;[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王素立;[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尚金州;[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胡现岭;[D];南开大学;2009年
隋晓莹;[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赵化刚;[D];南开大学;2009年
高旭红;[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邵宪梅;[D];南开大学;2009年
谢宝利;[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倩;[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张敏;[D];吉林大学;2009年
石翼飞;[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尚华燕;[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朱云河;[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郭伟;[D];河南大学;2009年
许莉;[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张秀丽;[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岳洁;[D];河南大学;2009年
李续军;[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中国网 .cn  时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于1927年的武汉。30年后,这首词公开发表时,毛泽东对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了一个批注:“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苍凉的心情是短暂的。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很快拿起了武装反抗的武器。
《八七会议记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历史上通称八七会议。几十年之后,人们发现会议留下的会议记录稿记录者是邓小平。上面清楚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决心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34岁的毛泽东参加了会议。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查和思考,他已经从苍凉的心境中挣脱出来,有了新的想法。会议记录显示毛泽东在会上的发言是这样说的:从前我们骂孙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句话语惊四座。它指出了中国革命的特点,应该以军事斗争作为党的工作重心。“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名言由此而来。
八七会议虽然确立了武装反抗的方针,但还没有把军事斗争作为中心。毛泽东的意见还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在半个月后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上,有的常委指出,毛泽东提出“枪杆子中夺得政权”,与中央意见有点不同,中央意见是纯粹依靠群众力量,以军事力量为帮助。他这样偏重于军力,其结果只是一种军事冒险。
实际上,毛泽东对枪杆子的重视,比当时的中央领导人看得更远。
八七会议是在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瞿秋白主持下召开的。他对毛泽东很欣赏。他说:党内有独立意见的要数毛泽东。他甚至建议毛泽东去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工作,做他的得力帮手。不想,毛泽东却委婉地表示:我不愿意去住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愿意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毛泽东还说:纵然武装暴动失败了,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上山”,在当时的毛泽东心中,还是失败后保存武装的一条无奈之路。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无奈的选择,却闯出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新途径,闯出了中国的第一个红色政权。
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到《井冈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原本是毛泽东1928年10月在井冈山为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写的决议。他本人非常重视这篇文献。延安整风时期,这个决议被收入毛泽东先后主持编辑的《六大以来》和《两条路线》,供党的高级干部阅读学习。1950年,毛泽东对决议的第一部分进行修改润色,然后拟题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作为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开篇。
毛泽东自己如此重视这篇文献,是因为它第一次提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革命红色政权的思想,成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中国革命新路的理论发端。
这篇文献,实际上是毛泽东对红军在井冈山斗争一年多来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文献的背后,是毛泽东“上山”的心路历程。
对毛泽东来说,“上山”这条路是被迫的,也是艰难的。
八七会议解决了抓枪杆子的问题,但抓了枪杆子以后往哪去呢?最初的选择还是进攻城市。
1927年,仿佛是一个暴动年。继南昌起义之后,日,毛泽东在湖南发动了秋收起义,准备会攻长沙。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像霹雳一样出现,从空中一闪而过。原来50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1500余人。攻打长沙的计划,严重受挫。12月,张太雷、叶挺在广州发动起义,结果也失败了。1927年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各地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基本上都失败了。
日,以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果断地把秋收起义部队撤到浏阳文家市。这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严峻问题是:把剩下的人带到哪里去,才能生存下来?在讨论工农革命军的去向问题的前委会议上,不少正牌出身的军官依然坚持攻打长沙,并说这是中央的决策。毛泽东认为这是要把已经为数不多的队伍扔到城市的大火坑里。他说服大家放弃继续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队伍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求落脚点,以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这是中国革命从攻打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的一个转折点。史称“文家市退兵”。
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失败的队伍,走上了崎岖的山路,上到了井冈山,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辗转来到井冈山。朱毛两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对许多共产党人来说,上山这条路走得很突然,思想一时转不过来。队伍在井冈山落下了脚,但队伍中不少人的心却落不下来。弱小的红军上山一年来,在极端复杂、恶劣的环境中奋斗,经常处于优势敌军的“围剿”当中,缺衣少食,不少人对于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表现出悲观的情绪,甚至发出红旗还能打多久的疑问。
一部分人认为,还是要继续执行中央决定攻打大城市,停留在井冈山钻山沟无异于落草为寇,沦为绿林。于是,像余洒度、苏先骏等黄埔出身的一些军官不辞而别,不断有人离开队伍或叛变,甚至发生了第29团溃散,以南昌起义余部为主组成的第28团想离开井冈山的现象。
还有一些人感到革命前途渺茫,认为南昌起义失败了,秋收起义失败了,广州起义也失败了,革命的前途在哪里,井冈山能够呆下去吗?
逆境中的毛泽东也在思考这些问题。思考后的结晶就沉淀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这篇著名的文献之中。
毛泽东坦言,一个国家,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有一小块或者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存在,这确实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奇事”。这种奇事也只有在中国能够发生,它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毛泽东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形势和总结经验的人。他根据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从五个方面回答了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的原因。第一,中国的地方性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造成了各派新旧军阀之间的矛盾以至连续不断的战争,给革命力量的发展以可乘之机;第二,大革命的影响还留在中国广大区域的工农兵群众之中;第三,由于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在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更是一个要紧的条件。
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同志,就是因为没有看到中国的特点。毛泽东的高明也就体现在这个地方。他比别的同志更了解中国,更注重从实际出发。这是一条和那些啃洋面包、只知道照搬马列本本的理论家不同的思路。
远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并不了解这一切。他们不能理解《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恰好在这个时候,中央派人送来了“六月来信”。这是毛泽东上井冈山以来收到的第一封中央信件。整整一年了,和中央失去了联系,现在终于接上头了。毛泽东满心欢喜,认为有必要向党中央系统汇报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油灯下给中央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之中的《井冈山的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写作时间前后仅差50天,它们讲述的是同一件事情:“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问题。不同的是,前者主要是为了解决根据地干部战士的悲观情绪和认识问题;而后者则是为了向中央全面反映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力争取得中央的理解和支持。它们堪称是姊妹篇。
《井冈山的斗争》比《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更系统地阐述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报告的最后,毛泽东充满自信地说:只要“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的报告,由湖南省委代表袁德生从井冈山经安源赴上海,递交给中共中央。中共六大后担任政治局常委的周恩来对井冈山开创的“工农武装割据”局面高度重视。他在给贺龙等人的指示信中,详细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的经验,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占领什么大城市,而是在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游击区域”。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重大问题上,周恩来旗帜鲜明地和毛泽东、朱德站到了一起。
上山这条路,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这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呢?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福建上杭县古田赖坊。80年前,也就是日,毛泽东在这里的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为什么会给林彪写这封信呢,信中又说了些什么呢?
1929年初,为了粉碎敌军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到外线作战。脱离根据地的流动作战是非常艰难的。没有群众基础,国民党军队轮番追击,红军一度几乎陷入绝境。经过一年多的生死搏斗,红四军开辟了赣南、闽西根据地。在这期间,队伍中,包括红四军领导层,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分歧。
1929年夏,红四军内部曾发生一场大的争论。这场争论表面上看来是设不设红四军军委的问题,实际上是要不要加强党对红军的领导、重视不重视根据地建设等问题。不少官兵在思想深处,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搞工农武装割据能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感到怀疑,弥漫着一种对革命前途感到渺茫的悲观情绪。
这时,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在官兵中散发了一封信,提出对红军的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问题,说是征求大家的意见。
毛泽东也收到了林彪的信。他知道这不仅仅是林彪一个人的想法,在红军中是有代表性的。事实上就连共产国际也断定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要求中国党“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也主张红军走州过府,进行流动游击。
毛泽东思考了好几天,花了整整一个晚上,洋洋洒洒写了几十张纸,近8000字。他把信写完后,除了送给林彪,还拟题为《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用党内通信的形式印发给红四军干部阅读。
毛泽东在信中批评林彪说: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你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的方式去扩大政治的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毛泽东明确表示:这种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
毛泽东在信中实际上是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他在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后,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建立根据地,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的这封信,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进程中是带有标志意义的一封信。
在革命力量弱小、不少人为红军的前途感到悲观的时候,毛泽东透过现象看本质,预言全国各地星星点点的小块红色政权必将成燎原之势,作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战略判断。
毛泽东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着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对这封信,毛泽东后来非常看重。延安整风时期,作为重要文献,先后收入毛泽东主持编印的《六大以来》和《两条路线》,供高级干部阅读。到了1948年,东北准备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也要收入这封信时,林彪给中央发了封电报。
林彪致电中共中央宣传部,表示这封信的内容有很大的宣传教育意义,他本人同意向党内外公布。但又说:“为不致在群众中引起误会起见,我认为只公布信的全文,而不必公布我的姓名,以免对中央内情不了解的人发生种种无谓的猜测。”
毛泽东看了林彪的电报后做出批示:这封信不要出版。到1950年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还是觉得这封信太重要了,不能不选,于是就尊重林彪的意见,将林彪的姓名隐去,对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然后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收入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今天的人们重新走进那段历史的深处,不禁会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都一致推行“城市中心论”的情况下,毛泽东却能够提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呢?为什么提出这条新路的不是在上海的中共中央而是毛泽东呢?那个时期起义失败的领导人有很多,但为什么别的领导人想不到去农村开辟根据地,而毛泽东为什么能够作出这样的选择呢?
这不是偶然的,与毛泽东对国情的了解和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从本本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有密切关系。毛泽东1925年回乡养病,在韶山农村搞了半年的农民运动。在韶山,他有两大发现:一个是农村的阶级斗争非常激烈,一个是农民对改变现状有着强烈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革命性。从此他开始关注农民问题。1927年在他写作的考察报告中,就提出了建立农民武装和农民政权的主张,在大革命失败前后,他曾两次提出“上山”的主张。
没有到过苏联取马列主义之经的毛泽东,竟然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提出了一条同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不同的革命道路,毛泽东的境遇可想而知。他的想法不仅不能得到中央的赞同,就是在红四军内部也并不能得到完全的理解。红四军内部的争论经常发生,有时甚至相当尖锐。人们常常对他说,拿中央的本本来,你的想法不符合中央的本本嘛!每逢这个时刻,毛泽东都会感到莫大的无奈!
痛苦之中,毛泽东也在思考,有些人为什么只对“远方”共产国际的意见言听计从,而对身边自己同志的意见却横直不相信呢?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赣南寻乌。在这里,奔波的红军得到了一段少有的安定时光。
也是在这里,毛泽东搞了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收获了一个重要思想,这就是“反对本本主义”。
《反对本本主义》:支撑起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道路的两次理论飞跃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1930年5月在寻乌写的一篇文章,原来题目叫《调查工作》。这个诞生在枪炮声中的“孩子”,战争中一度散失。毛泽东非常喜欢自己的这篇文章,一直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样,想念和寻找着它。他后来曾说:“我对自己的文章有些也并不喜欢,这篇我是喜欢的。”1950年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很想把这篇文章编进第一卷里,但却苦于找不到。
历史竟是这样的巧合。1961年1月,正当毛泽东纠正“大跃进”错误,倡导把1961年搞成调查研究年之际,他却意外地找回了自己心爱的这篇文章。
30年失而复得,毛泽东像找到了失散的孩子,异常高兴。他把这篇文章作为中央文件印发给各中央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并加写了一段说明文字指出: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本本主义。已经30年不见了。看来还有些用处,印若干份供同志们参考。
因为这篇文章太重要了,1964年编辑出版《毛泽东著作选读》甲种本时,就准备收编进去。送给毛泽东审阅时,他说,那时还没有教条主义一说,就改题为《反对本本主义》公开发表,接着又收入1965年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乙种本。1991年《毛泽东选集》修订出版时,把《反对本本主义》收入《毛泽东选集》,也算是了却了毛泽东的一个心愿。同时这也是1991年修订《毛泽东选集》时唯一增选的一篇文献。
毛泽东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作。这篇仅有6000字左右的文章,为何如此受到毛泽东的喜爱呢?
《反对本本主义》是针对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而写的,通篇的精神和实质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文章开头就提出一个重要命题“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批评党内讨论问题时有人开口闭口总是说“拿本本来”。他指出:不论是对马列主义,对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对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都不能够“一味盲目执行”,那种认为“只能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将会给革命造成很大损失”。毛泽东在文章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宁愿相信“远方”共产国际的说法,为什么自己的意见总是得不到那些自称为熟读马列主义理论的人的支持?这是毛泽东上井冈山以来一直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根本问题就在于思想方法: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只从主观愿望或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出发。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在这篇文章中已经初步形成。
实事求是,本是东汉史学家班固称赞汉景帝儿子刘德做学问求真务实时用的一个词。两千年后,农民的儿子毛泽东捡起了这四个字,作出全新诠释,开辟了一条挽救一个民族的革命新路。正是靠了这四个字,支撑起了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道路的两次理论飞跃。
思想先行者总是孤独的,真理往往是在血的教训后才被接受。那个时候,接受和赞同毛泽东提出的把革命重心放在农村,走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的人,还只是少数,中央还没有接受。
毛泽东的正确思想不能为大家所理解,当时也是正常的。因为不论是从国际共运的理论看还是实践经验来看,毛泽东指出的这条路都是史无前例的。从理论上,正如周恩来后来所说的那样:“要党不用主要的力量与城市无产阶级联系,而把主要力量放在农村,这是史无前例的。共产国际的一切文献,一讲到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就是同工人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国际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以巴黎为中心城市起义取得的,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是首先从城市工人和士兵的武装起义开始的。历史上古今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
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发表了《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一文,不点名地批评毛泽东“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中心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不久,他又公开指责毛泽东“没有决心将地方苏维埃政权在城市中树立起来,这是一种农民意识的反映,与中央目前的路线没有丝毫的共同点”。
这样,毛泽东的这套理论不但没有被接受,反而受到打击,他一度被排挤出对红军的领导。
“立三路线”之后,又有了王明路线,继续推行以“城市中心论”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结果是血淋淋的,中共中央机关被国民党反动派逼得不能在上海立足,不得不转移到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接着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苏区和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黄土高原上建立了中国革命新的大本营。长期的斗争实践反复检验,历史终于选择并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的天主教堂召开。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道路的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论断:一个是他在会议开始时代表中共中央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论断;一个是他在会议结束时作的结论,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的《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他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的国家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得以确立起来了。
六年之后,在迎接全国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抚今追昔,感慨地说了一句:“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
(责任编辑:李琦)
文章来源: 1
责任编辑: 梦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牛为什么对红色敏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