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死亡二十年的人白种地拿补贴,合法吗

错误提示_东青游旅行网
东青游旅行网 错误提示甘肃每日新闻网-正文
新 闻 搜 索
最新新闻搜索
日 新 闻 排 行
一年跨越二十年 灾区崛起新农村
甘肃经济日报
一年跨越二十年 灾区崛起新农村
记者 张鸿儒 何成军 通讯员 宋轩 文/图
  2003年10月25日晚8时41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袭击了民乐。之后经核查,这次地震范围波及到了民乐全县14个乡镇149个村,受灾户达47060户,受灾人口148878人。其中死亡8人,重伤12人,轻伤54人。完全倒塌房屋78700间,损坏房屋71954间,倒塌畜棚11800间,受损畜棚8810间,倒塌围墙87611米;县城有158幢楼房墙体开裂或地基下沉;全县各乡镇办公用房、干部职工宿舍、卫生院病房、文化站室、敬老院等共损坏房屋11678间,有142所学校受到破坏,校舍受损面积171682平方米,致使8500多名学生无法上课。同时,损坏文物古迹6处,损伤水库4座、渠道181.4公里、防洪堤坝10.6公里;损毁农田87000亩、桥梁162座、机井32眼、水窖140眼、自来水管道527公里;破坏输电线路341公里、通讯线路22.1公里;畜禽死伤总数达63400头只。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9亿元。
  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断送了民乐县几个乡镇人们的活路。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两年后,记者再次来到民乐县时,所见所闻的一切,竟让人难以将之与重灾区联系在一起——因为民乐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贫困户今住小康房
  民乐县民联乡龙山村是“10·25地震”的重灾村之一。龙山村村民董天义是家里的老三,老二和老四出门已十多年了,至今没有音讯。他的老母亲在那一年的地震中去世,留下了他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大。在以前,董天义一家是村里的特困户,年收入不过3000元。这一次地震对他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谁知灾难之后正发愁时,救灾物资首先就送到了他们手里,而后又拿到了政府的3000元救助款。同时,副省长李膺视察时给他和其他几家困难户带来了慰问金2000元,市上领导视察时给了1000元,县上的一些退休老干部又给他送来了1000元慰问款。这样,他一共就拿到了7000元。“还有各个单位、各级领导的慰问金,具体数目连我也说不清了。”
  如今的董天义修起了三间砖房,墙面都是清一色的白瓷砖。看着连做梦都想的房子终于呈现在眼前,他感慨地说:“要不是地震后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一辈子都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他告诉记者,这之前他也有过盖房的念头,可从来没有想过盖这样好的房子,“这下可好,再也不为房子的事操心了,一门心思挣钱过好日子。”
  龙山村党支部书记巴永斌告诉记者,全村共有744户村民,地震时受灾面达100%。经震后核查,全村有655户住房需拆除重建,重建率达88%,另外89户住房需加固维修。从去年4月开春,全村就开始了全面的重建会战,到去年9月村民们都陆续住进了新房。龙山乡乡党委书记张明德说,现在的新房都是防7级地震的,村民的住房造价基本上都在35000元,都加了圈梁和构造柱,非常牢固,“再遇上上次一样震级的地震,绝对不会再出现住房被夷为平地的情况了”。
  不仅如此,在加紧开展重建工作的同时,龙山村村委会还发动群众自筹90多万元打了3眼机井,不仅解决了村里农田的灌溉问题,而且结束了村民们世世代代吃涝池水的历史;此外又争取上级支持,投资80万元建起了龙山中心小学教学楼,村里娃终于也可以在楼里背书了。
“流动政府”与“背包办公室”
  时隔两年,当年地震带给村民们的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有些人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到我们当时的悲惨情景!”村民们说。想想当时的一片废墟,再看看今天的家园,他们感慨万分:“要不是党和政府,要不是人民子弟兵,我们哪会有今天!”
  地震当时时逢深秋,地处青藏高原边缘的民乐县,寒气袭人。为防止余震伤及生命,民乐县7000多重灾户全部撤出了摇摇欲坠的危房,4万多群众无家可归。“屋漏又逢连夜雨,破船偏遇打头风”,10月28日,民乐灾区降下了第一场大雪,漫天的风雪携带着瑟瑟的寒风,席卷备受创伤的灾民。
  2000多顶救济帐篷,对数万急待过冬的受灾群众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民乐县紧急研究决定,在保留原住房土炕和半截围墙的基础上,搭建1.5米高、覆盖轻质顶棚的抗震救灾暖棚。为确保灾民顺利安全过冬,县上制订了全县无灾区和轻灾区帮扶重灾区、县级干部包乡、乡镇干部包村包户的帮扶工作责任制,并紧急从各机关和乡镇抽调460多名干部驻村入户帮助灾民搭建暖棚。
  民联乡翟寨村的尹继厚是一位50多岁的盲人,与其80多岁的老母相依为命。为使母子二人尽快搬进暖棚,县城建局抽调十多位干部,冒着风雪帮助母子二人用一天时间搭建起了暖房,架好了炉子。同时,他们还为该村二组灾民送去了户均100元的救济资金和彩条布。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张家金被抽调到重灾区龙山村后,为建起一户示范性暖棚,他亲自为灾民买来彩条布,和解放军战士、群众一道搭建暖棚,忙碌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吃了一口方便面充饥。民联乡为了及时排除灾民困难,用帐篷在龙山村搭建了一座临时“乡政府”,干部吃住在村上。他们舍弃每日受到地震威胁的父母和妻儿,背着铺盖和方便面、干粮,奋战在抗震一线,这一幕幕铁的事实,牢牢地刻在了灾区人民的心中。老百姓亲切地把乡政府称为灾区“流动政府”,把抗震指挥部称为“背包办公室”。这是人民给予的最高礼赞!
  经过全县人民近一月的努力,全县4.7万受灾户顺利乔迁“新居”,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一年实现二十年跨越
  从一片废墟上建起一排排小康住宅,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村民还是乡村干部,都竞相向记者讲述重建工作中的感人事迹。
  村民们讲,当余震渐渐远去之后,县上立即开始了核查,摸清了情况后便又开始搞规划。次年民乐大地刚刚复苏之时,龙山村的群众便开着拖拉机,成群结队奔赴童子河,争着拉石备料,为重建工作做准备。市上和县上同时给龙山村送来了300吨水泥,在抗震救灾中已和当地老百姓结下深厚感情的驻张掖某部官兵也伸出了援手。
  永固镇姚寨村是“10·25地震”的震中所在地,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村之一。因该村地处山区、耕地较少,生产生活环境恶劣,经县上研究决定,姚寨村600多户群众有90户灾民进行移民搬迁。决定一出,该村群众思想摇摆。为顺利完成移民工程,整体实现姚寨村重建工作,县委书记杨继军带领干部,自带伙食、灶具,进驻该村大力宣传移民户户均1.3万元物资援助等相关优惠政策,帮助群众消除了思想上的顾虑和疙瘩,先后有90户搬迁群众欢天喜地地来到了县境内新建的移民村,开始了新的生活。
  姚寨村的吴吉堂是一位残疾人,也是一位贫困户。他的三间土平房在地震中受损后,孤身一人的他望着县上为他帮扶的3000元重建物资,却无力搭建新房。面对此情况,驻村帮扶干部为工程队当帮手,帮助老吴修起了三间砖木瓦房。
  李寨乡高新村是县上确定的移民重建村,50户灾民搬入新村后,水、电是困扰群众生产生活的头等大事。为此,县农水公司积极为群众新打机井一眼,还帮助搬迁农户架设了自来水主管道。县地税局在帮扶工作中,将帮扶行动看作是考验干部素质和党性及觉悟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动干部人均为困难群众捐款300至500元,为重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春灌中,高新村灾民劳力紧张,李寨乡30多名干部不顾天气寒冷,赤脚踏雪为高新村搬迁农户灌溉农田,并帮助为新村规划区的绿化带栽植苗木25亩5万多株。春耕之际,高新村群众纷纷返回故土种地,而新平整的土地因人力不够,面临撂荒危险。李寨乡在当地春耕任务紧张繁重的情况下,发动邻村群众投工投劳,帮助高新村搬迁户抢墒播种小麦、玉米、大麦、板兰根等农作物,并为高新村无偿铺垫了长达3公里的村道3条。六坝镇韩武村是县上为姚寨灾区40户灾民确定的又一移民村。这儿的群众世代靠种地为生,土地可谓是他们的命根子。但县上的政策出台后,韩武村人民体现出了惊人的牺牲精神,未提任何条件,无偿将去年秋后泡好的600多亩上好的水浇地划拨给了灾区群众。今年开春,新搬迁的灾民急急奔赴故土耕种庄稼,新划拨的土地无力耕种,韩武人民主动请缨,开着自家拖拉机,帮助灾民完成了600多亩土地的耕种任务。但他们这种兄弟亲情的帮扶行动并未就此而中止。相反,他们又发动全村群众积极铺垫道路10多公里,保证了移民村重建物资的顺利运送。如今,高湖、韩武新村90户灾民全部建起了高标准的砖木抗震房。高虎是移民到高新村的受灾户。当时搬迁时老人怎么也无法接受离开故土的事实。但现在面对新村漂亮的砖瓦房和宽敞的柏油马路,老人感激地说,“党和政府是我们的亲人,我们一定不辜负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期望,好好劳动,过上幸福生活。”
& 我要发表评论
∷ 相 关 报 道阅读(8733)回复(18) 二十年后谁来种地?
&&& 女儿七岁,上小学一年级,奇怪的是她居然懂得理想,非但懂得,而且理想还挺多。吃饭时,她母亲问她:&妮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她不暇思索,一下子报出一长串,什么弹琴家,书画家,教师、医生&&等等,等等。
&&& 我一旁开玩笑:&你长大做这做那,怎么就没想到长大种地?&
&&& 女儿一脸惘然:&啥叫种地?&
&&& 我说:&就象爷爷、奶奶那样&&&
&& &呵&&我可不种地!&我话未说完,她就惊叫起来,并说:&太辛苦了!&
&&& 听了这话,我很不高兴,以为女儿小小年纪好逸恶劳,心想,其他孩子大概不会这样罢,不想后来问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学生,回答竟如出一辙。是真的因为&太辛苦&吗?恐怕未必,主要是他们的头脑里压根儿就没有&种地&这一概念,是啊,现在我们见过谁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去种地吗?
&&& 呜呼!二十年后谁来种地?而没人种地,谁来养你?
相关帖子:
支 持0票& 反 对0票&
作者:发表于: 15:15:46
作者:发表于: 23:10:35
作者:发表于: 10:02:35
七岁,上小学一年级
---------------------
YY吧,养不教,父之过...............
作者:发表于: 18:07:57
瞎操心,到那时还有地可种吗。
作者:发表于: 18:39:34
& 国家日又要开始第6次人口大普查了!!!到时会有较新较准确的人口数据(老年人口,生育期人口,少年儿童人口,出生死亡率等等)根据这些数据不管是中央的精英也好,民间的专家也好,还是平头百姓都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今后中国人口的峰值和人口结构。到那时我们是象日本,德国一样鼓励生育还是要加强计划生育都会有科学的指导数据!!
&&& 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来了,都是老人留守!!!
作者:发表于: 00:42:50 引用:以下是冲凉的鱼在& 18:39:34&发表的:
& 国家日又要开始第6次人口大普查了!!!到时会有较新较准确的人口数据(老年人口,生育期人口,少年儿童人口,出生死亡率等等)根据这些数据不管是中央的精英也好,民间的专家也好,还是平头百姓都可以很方便的计算出今后中国人口的峰值和人口结构。到那时我们是象日本,德国一样鼓励生育还是要加强计划生育都会有科学的指导数据!!
&&& 农村的年轻人都到城市来了,都是老人留守!!!
令人忧虑的事情,有人说可以机城化,可中国多山地,很多地方都不适宜,山区的人都跑光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不要那些土地?
作者:发表于: 04:21:35
你们真是傻到可爱。。。。农民工去外地做那么辛劳的工作是为什么?赚钱啊。。。。。。现在的情况是种地不如打工,可是打工才多少钱一个月????和种地差不多的,而且比种地累多了,你们自己想好了,如果真有那么倒霉的一天没菜了,没关系,国家会宏观调空,控制蔬菜价格。
&& 你们真是傻到可爱。。。。。看看07年猪肉的变化,再想想会不会没菜吃。。。。。。。学学宏观经济学吧。。。。。。
作者:发表于: 10:59:06
再过二十年全国人民都是大学生,种地怕是要到非洲国家请人来种了
作者:发表于: 14:24:49
楼主说得太对了,现在的社会价值观好象又是唯有读书高,考大学,做公务员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人、农民、服务业都不是好职业!
作者:发表于: 14:55:45
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对等,真不知道有谁愿意种田?
事实上,付出与收入严重不对等的分工现象,如今社会比比皆是!!!
畸形,太畸形了..................
作者:发表于: 10:31:33此回复已经被删除对不起,文章信息已删除或未审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农村粮食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