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益都红辣椒的梁氏由哪里迁进来

父),举人何铨,音乐家、指挥家何士德等。
(二)寺 庙 宫 阁
石觉寺& 在阳江城南三里的漠阳江东岸石觉头(原名石角头)。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宣德二年(1427年)落成。由蔡游戎亨符筹资在石角头唐开元寺旧址兴建。建有文佛殿,在殿之右建准提阁,两者之间有一水,垒甓(砖)为桥相通。寺前为放生池,池泮建瓦屋三间,名为“半日闲”,为游客小憩之地。寺建成,更“石角”为“石觉”,故名石觉寺。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邑人陈千胜、陈奇兄弟捐馆拓复寺内观音堂。康熙三年(1664年)增建大佛殿、准提亭、放生池。乾隆十三年(1748年)、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次重修,增建文昌宫、财神庙(即注富宫)。民国12年(1923年),在已湮没的准提亭原址建八角亭。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寺内财神庙、天后宫等的神龛、佛像被毁。“文化大革命”时期,寺的建筑大半倾圮,全寺被占用改建,放生池被填平为晒场,寺的风貌面目全非。
1984年秋重新开放后,自筹经费,逐年修建了钟鼓楼、大悲楼,扩建了天王宝殿,重建了注富宫、观音殿、功德堂、禄位堂、斋堂、客禅房、牌坊、准提亭、碑廊,重开了放生池,新建了接待所等;从而恢复了清代建筑特点,重现了“石觉禅林”风貌。1986年被列为阳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鸡古阁& 又名金鸡宫阁,在阳江城北距北门巩桥半里处。前临河,后枕方池,东接江电公路(今金鸡大道),西为漠阳江畔田园。阁中有一块大石,刻有“金鸡古迹”四字。相传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年),有金鸡飞集此石上,三异人跟从,坠水不见。 州人在其遗迹立祠,初名三圣祠,后为金鸡阁。后于阁西建金鸡寺,阁与寺建筑模式一样,两者位置相称,皆为古刹一般模型,各有前殿,中为天井、中堂、两廓,后为正殿,是一座三进院落、单檐平房砖木结构的殿宇。阁、寺并列联成整体,有门相通。
古阁四周大树参天,临水处巨石遍布,其中有石刻题咏多处,惜年代久远,漫漶莫辨,惟有《重建金鸡庙并改建石桥碑记》尚存。阁前有古榕数株,垂须成干,浓荫蔽日;树下有石凳,供游人休息。为人们夏日避暑胜地。
金鸡阁和金鸡寺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原址建成城西公社办公大楼;小河上多处亦被填土建工厂。阁、寺虽毁,但景色未尽失。昔时三面环水,茂林修竹,绿荫环抱,依然如故;金鸡阁、寺遗址门前苍劲的大榕树仍然枝繁叶茂,笼罩着600平方米地面。但1990年前后,数株百年古榕惨遭斩伐,后于原址建成金凤市场,幽静宜人环境,荡然无存。
天后宫 &阳江城内有四座天后宫,都是清朝所建。一在南门街(今门牌11号),一在西门街口(今南恩路门牌246~248号),一在城外大埠头,一在石觉寺左邻。后三座已先后被毁或改建为民房、小学。只有南门街天后宫建筑实体基本保存完好,但“文化大革命”期间,殿内神像被毁。
南门街天后宫,建于清道光十六年,为庙宇式砖木结构建筑。三进院落,占地170平方米。院内中部隔天井为前殿,天井两侧有小神坛,山门及前殿后壁对开两侧有拱门通往后殿。后殿(即正殿)是天后宫主体建筑,面阔三间,高四米,抬梁式结构,梁枋与全台之间饰以木雕。
太傅祠 &全称宋太傅张公祠,坐落在阳江城龙津坊(今太傅路141号)。因宋太傅张世杰原墓祠在海陵岛,每遇风雨不能前往吊祭,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熊茂复于城西门外(今址)立太傅祠庙。熊未建成而离任,翌年由知县罗侨落成。嘉靖三十四年,知县邓寿鼎重修扩大,并于祠前立小牌坊,匾题:“宋太傅张公祠”。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都有重修。
民国期间,太傅祠为阳江商会会址、两阳商运日报社址、消防支队队部(队部后迁河堤广爱善堂,今河堤路65号)和镇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毁祠建阳江县纺织品花纱公司。江城区成立后为花纱公司批发部仓库。
字祖庙 &坐落在阳江城南门外,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邑绅邓琳创建,祀汉字祖创者仓颉。是一座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原是三进院落,面开三间(现只存前后两间),中夹天井走廊,占地860平方米。硬山顶,由梅花形石柱承整个庙顶,正脊两端为鳌头饰,风火山墙顶饰高翘。民国期间改为南恩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先农庙(先农坛)&&&坐落在阳江城甘泉路今岗列卫生院之东(隔路相望)。清嘉庆十年,知县辛朝俊倡捐重建。正房三间,左右配房各三间,围以墙。庙前有籍田四亩九分。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各官来此致祭神农,举行开耕播种仪式。1947年,改建县农业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农业技术学校、农业互助合作干校。60年代为中共阳江县委党校校址。70年代改为居民住宅区。
民权阁& 位于中山公园内后位正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5平方米,平面布局十字形,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高约7.5米,周以12根梅花方形石柱支撑整个陶瓦阁顶。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秀丽壮观,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阁内刻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题词。
(三)古亭 牌坊
阳江城从宋至清,建有七亭(翠岩、熙熙、熙春、相梅、瑞禾、迎恩、借山),早已先后毁圮。民国期间在江城南恩路今东门酒店原址建的“九一八”亭,在民国后期拆毁。现存于世而颇具民族传统特色的只有现代重建的宋代熙熙亭和石觉寺的八角亭。阳江城共有六座牌坊:位于青云路口的青云牌坊、南门街的李天培进士牌坊、县东二十步明正德五年建的刘竑父子进士牌坊、宣化坊里崇祯为贞女杜庚姐建的贞女坊、甜酒巷里为贞女王冬姐建的贞女坊和在县东南为宋咸淳曾跃麟登第而建的擢桂坊。
熙熙亭& 坐落在阳江城北山上,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知州徐辅倡导建立,早废。民国36年(1947年),阳江县长罗贤倡导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又遭破坏。1985年由自来水厂拨款重修。重修后的熙熙亭,占地面积12平方米。亭为平面八边形,是混凝土砖石混合构建,八角琉璃攒尖顶。亭用八根圆形石柱承托木梁瓦顶,柱的内外两面阴刻着楹联八副。它是一座玲珑剔透、素雅别致的亭子。亭内有圆台、方凳,供游人憩息;亭边四周是花圃、假山、鱼池,形成一个幽雅的园林。
八角亭& 石觉寺的八角亭,是一座攒尖顶的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八棱,造型似亭阁塔,亭顶以陶瓦覆盖,周围绘有传统国画图饰,古色古香,朴实雅致。
进士牌坊& 位于阳江城南门街北端近出入口处,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为当时进士及第、后为南京工部主事的李天培而建。
牌坊坐南向北,是一座门楼式三门四柱的建筑。整个牌坊用花岗岩石块砌成,通高8米,宽6米。牌楼顶部为石雕屋檐覆盖,四柱为方形花岗岩石柱,柱础上面两侧,砌以抱鼓石装饰。主楼上前方中部浮雕一小石牌,牌中竖写阳刻“圣旨”两字;檐下横匾石板,正面中部阳刻楷书“进士”两字,每字二尺见方。右边署“南京工部主事李天培”,左边署“明万历三十三年立”,四边饰以水纹图案等纹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视为封建“四旧”(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拆毁。
青云牌坊& 南向横跨阳江城朗星坊的青云路口,北向与学宫大门牌楼遥相对峙,即今市幼儿园前面的阶梯顶处。青云牌坊面对学宫大门,寓“青云直上”之意。
牌坊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邑绅请拨款改建青云牌坊以通学宫南向之路。牌坊坐南向北,是一座冲天式四柱三门的建筑,通高7.2米,横宽9.3米,主楼门宽3.8米,左右附门稍低,各宽1.2米。四柱下的柱础前后有抱鼓石装饰,柱顶亦砌以圆形灯笼状的装饰。整个牌坊以砖灰原料砌筑,石灰批荡,面施红釉色。中门顶上横匾楷书“青云”两字,两侧附门横额左书“蛟腾”,右书“凤翥”,每字两尺见方,字体浑厚遒劲。整座牌坊庄严古朴,宏伟壮观。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青云牌坊被视为封建 “四旧”拆毁。
四、古塔&& 碉楼
(一)古塔
北山石塔& 又名东山石塔,矗立于阳江城东山山顶。该处山清林秀,景致优美,四周有摩崖石刻和熙熙亭等文物古迹,为历代游览风景区,乃阳江八景之一。
石塔始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年),由州牧黄必昌倡建,是一座楼阁式的石塔。塔身用花岗岩石方块叠砌而成,呈八角形,高17.87米,分九层,由底至顶逐层内收缩小。每层八面均有外伸塔檐,层层飞檐翘角。塔基须弥座高1.52米,底八角各砌有彩云如意图案的石础。东南西北隔层开窗一个。二至五层十字连通,隔层错开,中间有通道可上。五层以上实心。第三层南面有阴文刻楷体“福禄来朝”四字。因久经风雨侵蚀,塔顶崩塌,清光绪二年(1876年),由举人邓琳倡导重修塔顶,用砖灰凝土构筑。后来塔檐石块断落,塔顶复崩。1983年秋,由政府拨款,用花岗岩石逐层全面重修,将塔顶改砖为石,仿宋式的相轮、覆钵、基座和塔顶构筑,恢复原貌。为加固塔的基础,又于塔基周宽八米的地面上铺筑花岗岩石条,建双重石雕栏杆。
该塔日被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岗背塔& 坐落在岗列镇岗背山山顶,矗立如笔,故又名文笔塔,是一座笔峰圆形光塔。全塔残高约11.5米,底面直径7米。顶部有一南北向的长方形孔道,高50厘米,长宽各约40厘米。砖灰结构,塔身内层用未烧透而带红色的砖用蚬壳灰构筑,外表均以蚬壳灰涂饰。塔心内部十字砖架直到塔尖顶。这一座无层位的空心塔,别具一格,具有研究古代塔建工程的价值,1986年被阳江县政府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岗背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年),为邑人李天培(江城南门街人,明朝进士,曾任南京工部主事)所建。塔于清康熙年间为县令孙廷铎(山东益都人)拆毁。孙于康熙七年(1668年)至康熙十四年任阳江县令,“以堪舆言毁之”。康熙五十七年,县令唐羲伯(贵州遵义人)重建该塔。
该塔历经沧桑,风雨侵蚀,塔尖已崩毁,塔身多处有裂缝,南面部分崩了大缺口,亟待维修。
顿砵塔&&&位于阳江城西南二公里的漠阳江西岸顿砵山,由邑人进士李天培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山俗称东砵山,故该塔又称东砵塔。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七级圆塔,中通外直,高耸云霄,庄严生辉。每当晨昏,塔周云飞霞绕,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故昔时称之为“顿砵霞云”。
今顿砵山犹在,而顿砵塔荡然无存。该塔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1950年初,又被人搬走砖块,当地民众担心塔倒危及人畜。适逢1952年春荒严重,农会干部提出把塔拆除,将砖石卖给粮食局在附近建粮仓之用,所得款项用于度荒救灾。农会通过这个意见,请示中共阳江县一区区委,取得同意后,遂将该塔拆除。
文昌塔& 原址在阳江城环城东路北侧。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七月,学使何廷谦路过此地,四处观望,觉此处风水甚佳,说如在此处建一座显示文曲星的文塔,江城日后科名必盛。地方官员父老按照何廷谦学使指示,“于试院东南方建一文塔”,初为木塔,后改为砖塔,取文风昌盛之意,称之为“文昌塔”。
全塔九层,通高28.5米,全砖结构,空心,在西南开一门,内筑楼梯,可绕梯直登塔顶。1975年因扩建加宽环城路,地面降低,由城建部门请示阳江县委,经批准将该塔拆除。后在塔基上建起民房,是一姓陈人的住宅,门牌84号。
花塔& 民国14年(1925年)《阳江志》:“望瞭山在城东半里,横峙如屏,其南麓为校场,东北峡有塔矗峙,道光中年,邑人建。”
民国期间,该塔遭雷击失修,自然倾圮。
(二)碉楼
大石岗碉楼&& 位于阳江城外8公里的随垌村。这是一处较偏僻的山庄,清末民初,常遭盗贼骚扰,民众深受其害。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民国13年(1924年),该村集资在村前大石岗上南偏东方向建造碉楼。该楼建在一块直径约7米、高出地面3米的椭圆形巨大的花岗岩石上。碉楼占石面积27.1平方米,楼体全石结构,由800多块花岗岩石(每块0.2立方米,长方形)砌成,外抹石灰批荡。全楼三层,通高11米,每层环周有枪眼11个、用于发射和投放火炮器的小窗口4个。楼顶既可环视群山沟谷,又可俯瞰全村,统观四方;东西两侧伸延2米,筑起两个炮台,可制敌于远近射程,易守难攻。楼下向南偏东开有一门,高2米,宽0.7米。
大石岗碉楼是阳江地区碉楼中之佼佼者,虽经风雨侵蚀,地震摇撼,至今仍屹立在巨石上,岿然不动。但碉楼内原有楼板、阶梯及铁门等物件,皆已毁圮,仅余四壁。
巩北碉楼& 位于阳江城牛角巷(今新华北路)北的环城路北侧、金鸡桥桥南西侧。该楼高三层,民国期间拆毁。
鹩岗碉楼& 位于鹩岗冯宅庄园。在庄园内南、北各建碉楼一座。南碉楼50年代拆除,北碉楼60年代拆除。
(一)北门巩桥
北门巩桥建在阳江城北门外漠阳江一支流上。宋绍兴年间(年)始建于马草埠。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因导河改建。咸丰十年(1860年)移建今址。桥长27米,宽4米,水底至桥面6.2米,为三拱墩式的石桥,左右两孔各为5.4米,中间一孔稍宽为6米。桥墩砌以巨石,十分坚固。桥栏全用花岗岩石雕制,有卷云纹饰。望柱截面24×21厘米,柱高96厘米。华板高67厘米,也是用石条造成而与望柱楼榫拼成一栏。这座石桥工程宏大,结构坚实,古朴雅素,具有一定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北门巩桥为历来行人、车辆进出县城的重要通道。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维修加固。1986年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观光桥与万历桥
民国14年(1925年)《阳江志》载:“城北三里旧有观光桥,创于宋绍兴间,国朝康熙九年,前会孙廷铎重修立。万历桥成于明神宗时,故名。二桥俱长四丈余。”
观光桥在观光村外。民国28年9月,阳江县政府下令在全县主要公路干线挖坑破路,阻止日军进攻,桥面被破坏。抗战胜利后,桥面修好,恢复原状。新中国成立后加固。
万历桥位于江春公路马曹村与岗头村交界的横冲河上、国道G325线北侧金郊市场路段之南。桥西北侧有万历桥茶亭。两桥皆因城区扩大,1990年后被填土覆盖。观光桥位于今建设一路3号东侧的建设路中,南北走向。
六、古墓群
(一)北山古墓群&&&
北山古墓群位于阳江城北山北麓。1964年扩建广湛公路时,在阳江陶瓷厂对面的北山发现东晋、南朝墓葬3座,其中少数墓碑刻有“太元廿年乙未八月十七日”碑文。太元廿年(395年)为东晋孝武帝年号。
(二)望瞭岭古墓群
在阳江城东郊望瞭岭,先后发现晋代和南朝墓5座,由省博物馆文物队清理4座。其中1964年建石油站办公楼时,在南侧发现1座大型砖室券顶南朝墓。此外,1959年建阳江一中校舍时发现1座古墓葬。出土随葬器物有鸡首壶等10余件,大多调湛江地区博物馆保存,存县博物馆的只有残碟两种。
(三)松岗山古墓群&&&
1964年,省博物馆文物队在阳江城松岗山上清理了3座南朝墓。一号墓出土随葬物有壶一、杯二、盖二、罐一。在松岗山上,还有一座素馨坟,是五代十国时南汉王刘隐巡行至此,丧女葬于此。《郝通志&莹墓志》记载:“五代南汉刘王女墓在县城东,王女名素馨葬于此。其冢上生那(耶)悉茗花,因名素馨。”
(四)欧坑山古墓群&&&
在阳江城欧坑一路,基建时发掘出南朝长形砖室墓3座,出土葬物有小陶罐。
(五)鹩岗山古墓群&&&
日,岗列乡建筑队在县城东郊鹩岗山平整基建土地时,发现古墓葬1座,墓内文物送交县文物办,计有平底瓷碟4件、四耳瓷罐1件、小杯1件、鸡首壶1件。鸡首壶为罕见的形体高大的青瓷鸡首壶,通高59.5厘米,底径13.5厘米,壶顶盘口直径8厘米,上腹鼓出,下腹回收。因年代久远,釉彩已剥落殆尽。
同年,在鹩岗山西边(今教师村教育路居民住宅区),基建推土时发现砖室墓3座,圆形,券顶,分前后两室。墓顶均已陷落。墓砖为红色,平面两边均为棱形纹饰。出土鸡首壶等器物7件。
(六)髻山脚古墓群&&&
在阳江城东面3公里的髻山南麓(今两阳中学和岗列中心小学所在地),七八十年代,先后共发现砖室古墓10座,出土葬物有晋代鸡首壶、青瓷器等器物。
日,两阳中学髻山南麓扩建教学楼施工,发现古墓两座,经县文物办公室查看清理,是长方形券顶的砖室古墓。随葬品多是瓷皿的生活用具,计有罐、碟、盆、杯、盏、壶,还有铜器和铁器等共24件。出土瓷器以青瓷釉为主,瓷胎灰白坚硬,釉面有普微开片,部分瓷罐青釉已剥落,其中青瓷小盏、小杯、唾壶精美完好。两件鸡首壶是罕见的东晋时期大型体的鸡首壶,通高20.5厘米,底径13.5厘米,壶顶盘口直径10厘米,假圈足平底微凹,釉色透明,青中闪黄,是青瓷中珍品。铜器有铜碗、青铜镜各1件(已残缺、锈蚀)。青铜镜直径14厘米,铸有精美的纹饰。铁器有铁釜1件、铁剑1把。铁剑因锈蚀过甚,已折断为两截。此外,还有小形滑石猪1件。
同年8月27日,岗列中心小学建校门,挖土时发现一座长方形券顶砖室墓,随葬出土文物是以青瓷为主的一些生活用具,有平底壶碟、小碗、带盖小陶罐、唾壶、鸡首壶、滑石猪6件。两处出土的鸡首壶的型制和釉均同一类型。有墓砖标志着死者殡葬的年号“元嘉四年丁卯□月十日立”。元嘉四年(427年)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两墓应为南朝墓葬。
(七)唐越国公冯盎将军墓
冯盎将军墓坐落在阳江城东山南麓、花厅村前。冯盎,字明达,是冼夫人之孙。唐武德四年(621年),冯盎以岭南二十州归唐,唐高祖授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二十年(646年)病死治所(今阳江城)而葬于该处。
墓的坟堂中间竖有墓碑,碑面正中有“唐越国公冯盎将军”刻文。墓地用灰砂覆盖,面上铺筑大石板。拜堂前左右有花岗岩石狮子一对。墓地前沿左右各有一根4米高的石柱(华表)。该墓部分毁于1958年,至“文化大革命”时全毁。
江城区现存石刻,主要位于城区北、山东山上。这里是江城人文景观胜地,历来不少文人墨客登临到此观赏游览,抒怀题咏,赋诗为文,并以石刻为记。东山上的摩崖石刻几遭破坏①,幸存仅六题:即宋代的《恩平歌》《陈蕃诗》《熙春亭诗》《瑞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新中国成立后,北山景物虽已荒芜,但无数石刻仍剔藓可读。北山向东歧出一支为东山,石塔高矗,瑞禾亭石卓立,互相辉映,景色颇佳。不料于1956年前后,石匠在北山炸石。当时曾传荣书面向阳江县宣传部反映,请求制止,但未引起重视。曾赋诗云:“龙拥云根七百年,天惊雷雨迹犹鲜。可怜文物成齑粉,石破声声意惨然。”成为千古恨事!
明代的《塔冈纪兴》《题瑞捧月》题字。此外,还有金鸡古阁内的“金鸡古迹”等石刻。这些石刻,为研究阳江城区的历史以及书法艺术、雕刻技巧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一)《恩平歌》摩崖石刻&&&
《恩平歌》刻于北山熙熙亭东面的一块巨石的西壁(今江城小刀厂后),是南恩事李观诗,潘贽书刻字。
李观,宋人,殿中丞知军州事骑都尉。宋至和二年(1055年)冬任南恩州事,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离任。李观离任前,题诗镌刻于石以作留念。
《恩平歌》摩崖石刻宽1.35米,高1.35米,楷体竖书阴刻,共二十四行。因年长日久,风雨侵蚀,刻字现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个别字迹全无。全文如下:
戊戌宋嘉祐三年
制策以远官未赏不典试出宰清江至
和二年秋移守恩平是年冬十二月□
八日视事戊戌嘉祐三年夏六月归
阕恩平寂绝海隅非仕莫能至此因□
二百五十言勒之岩石
殿中丞知军州事骑都尉李观
古今治乱有精脉寤寐积年殊□□□□□
走无以摅擘电叫阍吐愚臆晶荧昼□□□
寒紫霄目醉蟾天颜至口宿口口
巧啸咏清江偿远官孤怀六合无□□□□
得丧火中雪柄随高下泽含生再期奉
诏趋南越迹古承平非率工国家百
年臻大同氛吋殒剥日星润□景□□雨露
酉农陶冶无痕谁暗普□□□□□□□使□
□□□所营海上清风□旦暮昔人何事短
绥来三千虎旅衔疑猜于今天末皆远
字凄凉孤戌生莓苔烟晴抹野膏腴绿编庶
应忻羔稻足不堪宵泛月如霜蔟袂讴歌纷
继续剩余髓骨寻遗芬冷拂焦桐时独闻浅
深暗续忧思苦往往化工知所云家映楚山
清可饮君恩未报难高枕西归何以
及斯民徒刊石壁垂千稔&&&&
潘贽书刻字
(二)《陈蕃诗》石刻 &
《陈蕃诗》石刻共13行121字,竖字楷体,阴刻,是宋嘉定八年(1215年)陈蕃所作,刻于李观《恩平歌》的右下角。陈蕃诗碑刻前九行为序,每行九字;后四行为诗,每行十字(是五言律诗)。个别字已辨认不清,经核对,原刻录如下:
北山外临人境中藏幽
迳烟没滋久道□丛棘
□□始可步余甚惜之
一□□□芟秽绵蕞□
天□率治具命僚友往
观焉众□一词莫不忻
赏因借翠岩诗韵以纪
其事时嘉定八年乙亥
上已□□清源陈蕃志
寺向何年废云埋一角天
鳌簪支落日犀带扦平川
僧寂神魂蛰岩虚鬼崇眠
我来重作古时把佛灯传
(三)“金鸡古迹”题字石刻&
阳江城西北的金鸡阁有一块袒露地面的大石,石面楷书阴刻“金鸡古迹”。自右至左,竖书两行,字体秀劲。至今保存完好。
(四)“瑞禾”题字石刻&
宋咸淳壬申年(咸淳八年,1272年),南恩州大丰收,州守涂久大率僚属往观,在东山石塔东南面的莲花石壁刻“瑞禾”二字,后俗称“瑞禾石”。
瑞禾石形如立蛋,圆滑无缺,高6.2米。题字刻于石的东壁。刻面高265厘米,宽200厘米。石刻 “瑞禾”二字,字径90厘米。右旁刻有“宋咸淳壬申年恩平郡大有年得嘉禾三穗”,左旁刻有“郡守涂久大率僚属往观登山书刻石”。
(五)《塔冈纪兴》石刻&
《塔冈纪兴》刻于阳江城北山石塔南的莲花石壁。该莲花石高6.3米,宽3米。《塔冈纪兴》刻文面积高3.2米,宽2.5米,文为楷体竖书阴刻,15行共248字。刻文下端阴刻莲花瓣纹饰图案。该石刻书法精湛,刻工细致,保存较好。
辛未春守南恩塔冈纪兴见县基卑陷迁回古治城池颓
坏与之增筑北郊外山涧冲射华盖低凹乃筑
溪为池创立官观书院以鼓舞同志训乡兵倡
骁勇山海之贼擒斩无敌次年倭冠数千焚舟
陆行所过秋毫无恐徘徊山冈指点浮云叹
国家之法度缜密可畏然亦未免因郁英雄未期
电白破城大兵往返凡百取足民有菜色朝夕
奔走以活民命月余始得如故乘暇放观于海
建北津城奉
命还朝与同寅豫斋登山漫话山川云鸟满天迎
翠一时对酌千里鹤鸣未必乾坤造化皆偶尔
弄奇或者知而使其然未可晓也饮醉解衣放
歌独立绝巅俯视人间依阿俗吏不觉长叹
皇明隆庆壬申仲夏之吉阳江令马平冲阳书
典史舒和刻
《塔冈纪兴》石刻,是明隆庆六年(1572年)阳江邑令王仲所书,典史舒和刻。王仲,广西马平人,号冲阳。
八、其他建筑物
(一)古甘泉
古甘泉在甘泉庵(今江城区甘泉路56号)门前。该庵建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戒僧成俶募建。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民房,庵废井存。
(二)阳江基督教青云堂
阳江基督教青云堂,在阳江城内青云路,坐东向西,平面曲尺形,内分西楼、南楼、中厅、后楼四个部分,建筑面积872.5平方米,是一幢砖木结构单檐楼堂建筑。其主体建筑置于西楼及中厅之间。西楼高四层,为古式四角攒尖顶钟楼,楼高11米。钟楼下为三层,外为拱顶方形大门口。内入中厅为礼拜堂,堂呈人字形。东南两厢也是楼房,其梁柱结构是含墙壁柱支撑金字梁架承顶屋面的。硬山式屋顶,瓦脊以琉璃瓦筒及板瓦覆盖。其建筑营造形式,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基督教青云堂始建于民国14年(1925年),为阳江基督教会所建。该教会属广东省基督教协会第五区会。建立教堂以后曾逐年发展,共有阳江县区乡及阳春14个分堂。抗日战争爆发后,曾组织基督教会青年社部分教徒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青云堂停止了教内活动,建筑物被占用。1985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建筑物,恢复宗教活动,为基督教中国阳江三自(自治、自养、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会址。
上一页 下一页19积分: 7400时空币: 4797
( 09:30:50)
( 15:08:32)
( 19:04:55)
( 08:47:36)
( 17:56:07)
( 09:20:57)
( 09:13:56)
( 06:31:53)
( 12:13:02)
( 08:33:08)
访问量: 1526705
本日访问数: 2
昨日访问数: 346
本周访问数: 348
三江口合江世居家族和宋村古村落
南宁三江口宋村及周边的名胜古迹和文史
一、成千上万年的历史遗迹
二、邕西古道
三、合江镇镇江楼
四、山口古战场
五、火楼岭烽火台
六、窑窝古窑遗址
七、合江世居家族和宋村古村落
明朝初期,从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白马苑而来南宁府城和扬美古镇的宋伯满,“志好堪舆,欲求胜地肇启后人,尋至合江之陽,見山環水繞,虎踞龍蟠,堪稱勝境,焉是攜妻帶子,蔔築於茲”,于是有古称合江宋村、合江镇宋村,俗称三江口宋村的村庄。
宋村造村至今,先后有宋、王、林、陆、蔡、梁、黄、劳、曾共九个世居家族居住。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左右),杜氏家族来到“平地起凤凰”&邻近的“旧村岭”居住,清朝时期,来自“旧村岭”的杜氏家族、来自宋村的曾氏家族、蔡氏家族和来自胡村的胡氏家族逐渐迁到“平地起凤凰”处居住,所以有“平凤村”,古代合江城和合江镇的地盘上,高峰时总共有十一二个世居家族,目前有宋、杜、蔡、梁、黄、曾、劳、胡总共八个姓氏九个家族。
宋村古村落在大鼓岭东面的左江边,原先宋氏家族二世祖云馀、云敬、云渊、云溢的裔孙按左江流向分为四巷,前有羊圈牛栏,后是祠堂学馆。明朝时有王、林、陆三个家族迁来居于村后的大鼓岭脚,发展到崇祯年间,宋村“聚落颇盛”。
从宋氏宗祠嘉庆庚辰(1820年)碑记“……永历时则有宋文宫参将宋日職任都司……”和宋村宋氏家族族谱记载头房的“子贤公”(第10世祖)为“明朝皇陵司主事”,以及其他史料,可以得知,由于战乱和兴建兴陵等原因,明代的宋村村落全部被毁,清朝康熙年间天下太平时,宋村宋氏家族剩下的四房八支十六杈二三十户人家在原址上重建家园。“迨夫清初(蔡氏家族)伯始祖山明与弟林明因慕陶公贾富寄迹江湖行商重货舟至西省新宁州店肆因下游吾乡承粮开垦罢商贾而务农业……”居于宋村村西大鼓岭脚。接着,黄、劳、梁、曾五姓人家迁来居于宋村村东,造就宋村古村落现在格局的初形。
梁氏家族始祖梁霜喜“原籍山东省青州府白马县龙江村石狗巷”,(嘉靖年间)迁居扬美古镇留庆巷,三世祖“进泰公始迁往三江口上右江岸之大岭下居住”,“第六代祖见宋村好阳居因又迁至宋村”。所以,明清时期宋村的地盘是“左到乌江冲右到大王冲”,“上到岛冲下到白沙塘”。
宋村地势多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平稳,雨量充沛,灌溉方便,非常适合农业发展,自古就是鱼米之乡。除了水稻,宋村种植蔬菜也很出名。宋村种植的大蒜、香葱、芫荽(香菜)京白菜和玉介菜已闻名于世500多年。发源地和主产地是宋村的“三江口香葱”,&现在已种遍左右江和邕江沿岸各乡镇,远销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西安、武汉、大连等大城市,甚至空运到荷兰等国,深受欢迎。除了农耕渔猎之外,古时候宋村主要副业是等档做渔花、蒸酒磨豆腐和起屋做坭水。正如谚语所言:“第一富,水浸布;第二富,蒸酒磨豆腐。”水浸布,即是“等档做鱼花”。“等档”得到“鱼花”(鱼苗),要挑去卖,近者走龙州百色,远者去安南云贵。因渔猎和经商(包括“做鱼花”)而迁居左右江和邕江流域以及云南贵州等地的宋村人难以数计,再加上现在宋村还有近十户人家继承祖传蒸酒和磨豆腐技艺,南宁三江口方圆十多公里的明清古屋很多出自宋村的能工巧匠之手,可想而知古时候宋村村民创造多少财富,会聚几多文明。
清朝中叶,宋村宋氏家族头房的“中桂公”(第14世祖,宋子贤的玄孙)为“儒业礼伯生”,其子孙宋朝蕃、宋鳌、宋衡等多人“入学”,&堪称名门,再加上其厅堂华丽,屋脊雕飾人物、飞禽图案,故有“花脊屋七十二号男丁女口同拜年”的美谈。其时,以“花脊屋”子弟为首的乡人喜撰《合江八景》:“怀古悠悠山口冲,左右双龙汇成邕;哥潭夕照波鳞鳞,镇江晨晓雾重重;七星伴月圆六岸,金猫积翠(出处)尽葱茏;十五铜鼓盈盈月,那廊晚钟夜夜风。”
宋村宋氏家族从第十九代起统一排班辈为“隆万年多福庆千古吉祥敦伦宜富贵继岁保安康”,从“官任广西”的宋伯满传到“千”字辈是25代。梁氏家族字辈为“喜馀进梁文仲尚云英廷万饬中光体春兆世常兴君臣多德泽邦国定昭明景福生民庆时和日月新”,从定居扬美的梁霜喜公至“君”字辈达21代,从第六世祖“仲”字辈迁居宋村至““君”字辈”共15代。曾氏、劳氏和黄等等家族的族谱记载其家族迁居宋村至今也是15代左右。
清朝咸丰年间,土匪头“大船底”率部围攻宋村,仅是宋氏家族就损失八十“打手”,“左旗右鼓”的宋氏宗祠在劫难逃,“花脊屋”受到重创,宋氏家族前10世祖难以考证。之后,村中出现一些家族内跨支系甚至于跨家族的房屋宅基地买卖,古村落布局略有调整。到新中国成立时,宋村共有“上七巷下三闸”,各巷闸题有“进隆里”、“云馀人安”、“正大遗风”、“仁慈”、“忠育贤华”、“馀敬流芳”等匾额,可谓繁华。
20世纪,宋记裁缝、梁记棉胎、生财蔡(菜)包、曾记扣肉、劳黄肉丸、陆屋酸糟、宋家竹笋、万泰粉利、万升米酒、桂熙豆腐、万德腐竹、万琼雕刻、宾年木工、芳隆百货、四九鱼花、联友客栈、富隆地理、德年符法、那滥道场、合隆团丁、万庄武功、连隆书法和兆武教育等等宋村品牌,造福乡里,扬名远方;宋刚年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梁兆枢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宋氏家族二房定乾公二十曾孙十九迁居都市,三房培隆公“做道头”七子十八孙延续右江那莫宋屋,四房宰善公三十四玄孙跻跻一堂……可见三江口宋村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合江世居家族一直传承着“那”、“傩”&、“疍”和“蔗(平话)”等古老的骆越文化。
由于宋村造村以来几百年的水土流失,左江北面河岸不断崩塌,而且宋村历来多遭劫难,据传大的劫难就有三次,宋村古村落布局有所改变,地址渐渐向北集中和转移大约50米。目前,宋村尚存明清风格的“老屋”158座,座座青砖黛瓦、飞檐翘壁,透出古朴的气息,大多只是老人居住和红白喜事使用。古村落的北面和中间,掺杂有二十多年来建筑的10多栋钢筋混凝土楼房。
近些年来,三江口宋村户籍人口1300人左右,常驻人口700左右,人们大多在皇姑坟及其周边新建的楼房(约150栋)居住。
文章论坛地址:
2659949 被推荐至博客首页的部分博文
评论() &&&&以下网友留言仅代表其个人观点或看法,不代表时空网的观点和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益都红辣椒 的文章

 

随机推荐